專利名稱:金屬板坯軋制方法和軋制設(shè)備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有利金屬板坯送入軋機座的方法,也包括一種根據(jù)上述方法加以改進的、有利于板坯送入的金屬板坯軋制設(shè)備。
通常,軋機座包括一組在一剛性架里的(互相疊置)的軋輥。例如在四輥式“夸脫”軋機里,軋機包括兩個工作輥,它們分別與兩個支承輥配合,工作輥相對的兩條母線形成了軋制工作的輥間隙。由剛性架支撐的夾緊裝置決定工件的軋制情況,在軋機的進口處,工件的厚度大于輥間隙。
被軋制的工件的形狀是條狀的或平面板坯狀的,它們一般借助一送進滾筒臺而被送進軋機座,送進滾筒臺包括若干軸線互相平行的滾筒,它們形成一支承板坯的平面,其高低約在輥間隙的附近。這些滾筒中至少有一些被驅(qū)動旋轉(zhuǎn),以便利用摩擦力使板坯向工作輥運動。安裝在輸出一側(cè)的第二滾筒臺接受經(jīng)過軋制后的工件。
在所謂的“可逆式”軋機里,軋機座兩側(cè)各有一滾筒臺與之配合,它們可根據(jù)工件的流動方向被交替地作為送進臺或接受臺使用。
由于工件在進入軋機前比較厚,所以安裝在上游的臺上的滾筒所形成的支承平面一般必須在下工作輥的上母線的下面,相差的距離基本上等于要減少的厚度的一半,所以在這種方式里,板坯的中心水平面基本上與輥間隙(也即等于兩個工作輥之間的距離)的中心平面重合。
相反,由輸出臺上的滾筒所形成的支承平面從理論上講應(yīng)與下工作輥的上母線在同一個水平上,以便當軋制好的工件離開輥間隙時接受該工件。但是,為了避免卡住的危險,輸出臺相對于下工作輥一般略微降低些,但這樣安排的結(jié)果是,軋制后的板坯的前端可能會掉落在輸出滾筒上,從而可能被損壞。
因此在JP-A-30.35805所描述的一個實施例里提出了這樣一種方法通過將板坯的前端形成彎曲來加強它。為此目的,送進臺的最后一個滾筒被抬高到一般水平以上,它是利用由兩個支承件支承的液壓千斤頂支承著該滾筒的兩個末端而實現(xiàn)的。通過這種方法,當板坯被送入輥間隙時,前端可被向上彎,等到板坯正常進入時再向下彎。此時,最后一個滾筒被返回到正常水平,從而完成該過程。
然而這樣做的結(jié)果是,活動滾筒連同它的支承件必須承受相當大的負載,以便使板坯兩次彎曲。此外,板坯的前端必須被再次彎曲以進入輥間隙,這樣使板坯的進入更加困難。
還有,這種板坯進入輥間隙還會遇到一種困難,即滾軋的厚度將小于滾軋機由功率決定的、理論上的能達到的程度。
當然,當工件已進入工作輥之間時,由這些軋輥施加的擠壓所產(chǎn)生的摩擦力是足以使工件向前運動的。
但是,在進入軋機座期間,為了要減小厚度,由軋輥作用在板坯邊緣的摩擦力可能不足以驅(qū)動工件,可能需要推動它以幫助它進入軋輥。
為了幫助板坯進入,在接觸軋輥前可先給它一個速度,以便利用它的慣性作用,但給它一個速度的作用是有限的。板坯還是常常不能進入,結(jié)果就有可能不能軋到所希望的厚度,而這種厚度就軋機的功率來說是應(yīng)該能達到的。這樣,滾軋的次數(shù)就要增加。
要避免這個缺陷,光依靠增加作用在被驅(qū)動滾筒上的轉(zhuǎn)矩是不夠的,因為作用在板坯上的推力主要依靠板坯和滾筒之間的摩擦力。
還有,在研究板坯通過輥間隙的情況時,我們發(fā)現(xiàn),在軋過幾次后,經(jīng)過軋制的板坯會變得略微彎曲,從而,事實上只有正對著軋機座的板坯的邊緣靠在臺上,這樣,常常只有一個滾筒在提供推力。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避免上述缺陷,保證在臺上的板坯較好地貼在臺面上,由此增加由滾筒提供的、施加在板坯上的推力。
因此,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改進的方法,以便使板坯較好地進入滾軋機,在軋到同樣程度的同時可降低風險,即可使板坯不會被卡住,而且,在每次滾軋時能軋到較好的程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在直接安裝在軋機座前面的臺上的、沿進入方向的末端滾筒中,至少有一個是相對于臺可垂直移動地安裝的,它受到一個至少等于板坯前端重量的抬升力,從而在向前朝著軋機座的運動完成后,所述的前端就由該活動滾筒支承,該活動滾筒能較好地貼在板坯的下表面上,此外,該滾筒向進入方向旋轉(zhuǎn)以在板坯上施加一個推力,該推力與臺上的至少第一旋轉(zhuǎn)滾筒施加的推力相輔相成,從而幫助板坯進入輥間隙。
為了增加所述活動滾筒的推力,調(diào)整它的高低是有幫助的,當它僅僅支承著板坯前端的重量時,板坯相對于輥間隙的中心平面被提高,讓它的上緣先接觸上軋輥,進一步向前移動時,它被上軋輥壓下直到碰到下軋輥,同時向下推壓,使該活動滾筒彈性地向下移,因此,增加了施加板坯下表面上的貼緊力。
本發(fā)明還涉及一種實現(xiàn)上述方法的改進的設(shè)備,一般講,它包括至少有一個支承滾筒臺與之配合的軋機座,滾筒臺的諸滾筒中,至少有一些滾筒是向板坯進入軋機座的方向旋轉(zhuǎn)的,用以推動板坯向兩工作輥之間的輥間隙前進,該兩工作輥分別是一上工作輥和一下工作輥。
根據(jù)本發(fā)明,滾筒臺上的、直接安裝在軋機座前面的末端滾筒中至少有一個可向著板坯進入的方向旋轉(zhuǎn),并通過靠在臺上而被可垂直移動地安裝在臺上,并通過至少一個彈性提升及貼緊裝置可垂直活動地安裝在臺上,而該彈性提升裝置可調(diào)節(jié)以便補償或平衡償板坯前端的重量以及至少還能補償所述末端滾筒的自重,并且通過板坯插入輥間隙時所施加的、向下方的作用力能使末端滾筒彈性地向下移動而降低。
最好,支承臺上的最靠近軋機座的末端滾筒被安裝在一擱在一彈性抬升裝置上的底架上,并構(gòu)成一活動臺,而其中至少有一些滾筒可朝進入方向旋轉(zhuǎn)。
最好,活動臺和主臺上的傳動滾筒通過一普通控制裝置同步驅(qū)動,使該裝置的動力被自動地分配給各始終與板坯接觸的滾筒。
根據(jù)第一實施例,活動底架完全擱在彈性支承裝置上,以使其能垂直運動,同時適應(yīng)擱在所述底架上的板坯部分的取向。
根據(jù)另一實施例,活動底架在離軋機座較遠的一側(cè)鉸接在一平行于工作輥的軸上,而靠近軋機座的一側(cè)置于一彈性提升裝置上。
但是本發(fā)明通過下面針對實施例并結(jié)合附圖所作的描述將變得更清楚,該實施例是作為對本發(fā)明舉例說明而提出的。
圖1示出了在四輥式夸脫軋機的一種眾所周知的可逆軋機座;
圖2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的滾筒臺;
圖3示出了板坯2處于進入狀態(tài)時的裝置;
圖4示出了板坯2處于開始進入時的放大圈;
圖5更詳細地示出了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種改進的滾筒臺的一個實施例,此時,它處于上部位置;
圖6示出了圖5示的滾筒臺,它正處于下部位置。
圖1示出了一種傳統(tǒng)的四輥式夸脫軋機的軋機座,它包括兩個工作輥1和1′,它們分別倚靠在兩個支承輥11和11′上,并具有分別安裝在夾緊面S兩側(cè)的兩滾筒臺3和3′,在該夾緊面內(nèi)安裝著各輥的軸,且該夾緊面一般是垂直的。
兩工作輥1和1′互相面對的母線12和12′由輥間隙13隔開,以便讓如板坯2形狀的要軋制的工件通過。
輥的相對位置可利用夾緊裝置(圖中未畫出)調(diào)整,實際上輥間隙13的寬度e小于工件2的厚度E,以便在工件通過時使厚度減小R=E-e。
為使工件2向前運動和使工件通過間隙,軋機座有與之配合的送進臺3,送進臺3包括一組其軸與工作輥1和1′的軸平行的滾筒31,它們互相對齊,以便形成一個與該滾筒31相切的水平面P1。
第二滾筒臺3′一般安裝在輸出端,以便接受軋制后的工件。在可逆軋機里,兩個滾筒臺3和3′交替地作為送進和輸出使用。
通常,送進臺3的支承平面P1在下工作輥1′的上母線12′的下面,其距離基本上等于被減小的厚度R的的一半,使中心平面Q(亦即與板坯的兩表面等距離的平面)與輥間隙的中心平面P重合。
輸出臺3′的支承平面P2基本上位于下工作輥1′的上母線12′的水平上,以便接受軋制后的工件,這里,在高低上有一細微差距,主要是避免卡住的危險。
如上所述,每個滾筒臺3(3′)上至少有一些滾筒31可由驅(qū)動設(shè)備(未畫出)驅(qū)動而旋轉(zhuǎn),以便控制板坯2朝軋機座的運動和穿過工作輥1和1′之間的運動。
只要板坯2確實是平的,它或多或少會有規(guī)律地貼在滾筒31上,而其重量會被均勻分配到幾個滾動著的滾筒上。
然而我們發(fā)現(xiàn),軋過幾次后,板坯2會略微向上彎曲,通常呈向上凸出的形狀,如圖1較夸張所示的那樣。
事實上,當板坯2經(jīng)過軋輥1和1′之間時,會產(chǎn)生這種情況,即板坯2只有遠離軋機座10的邊緣21擱在離軋機座最遠的滾筒32上,這個滾筒必須單獨承受板坯的重量。由于這個重量是單靠摩擦力傳遞的,它就不足以使板坯2的前端22進入軋輥之間,如果要減小的厚度太大,就會無法送進。
本發(fā)明通過圖2和圖3所示的裝置可避免這些缺陷。
實際上,圖2所示的滾筒臺3被分成兩個部分,一傳統(tǒng)形式的第一部分3包括一組安裝在一固定的底架33上的滾筒31,第二部分4包括若干最靠近軋機座10的滾筒41(例如4個),它們被安裝在可垂直移動的(例如在彈性支承裝置43的作用下)活動底架42上。
在沒有板坯2的情況下,活動底架42通過彈性支承裝置43被抬升到由限位部件(未畫出)限定的上部位置。
當在滾筒臺的第一部分3上滾動的板坯2經(jīng)過活動臺4的滾筒41時,該臺下沉到由支承裝置43決定的一中間位置,該支承裝置43被配衡以平衡活動臺4的自重和板坯2前端22的重量。
如圖3所示,活動底架42可完全由彈性裝置43加以支承,于是它可取適應(yīng)于板坯2的取向,因此板坯2較好地貼在活動臺的滾筒組41上,并且至少能擱靠在兩個末端滾筒44和45上。此時,推力至少被分配在三個滾筒上,它們分別是后滾筒32和活動臺上的兩個滾筒44和45。
這樣,一個較大的推力可以作用在板坯2上,從而有利于它的前端22進入工作輥1和1′之間。
應(yīng)該看到,板坯2的軋制彎曲在圖3中被夸張了,事實上它要小得多,板坯2不僅擱在末端滾筒44和45上,還可以擱在活動臺4的中間滾筒41上,因此這些滾筒必須也能被驅(qū)動旋轉(zhuǎn)。最好臺3和活動臺4上的所有旋轉(zhuǎn)滾筒通過一控制裝置以同步的方式被驅(qū)動旋轉(zhuǎn),該控制裝置的動力被精確地自動地分配在各個與板坯接觸的滾筒上。這樣一種控制裝置未在圖中畫出,但它是比較容易設(shè)想的。
根據(jù)圖3所示的布置,臺3的高度和彈簧43的提升是這樣決定當活動臺4支承著板坯2時,板坯前端22的中心平面Q基本上處于輥間隙13的中心平面P的水平位置上,而它的兩條前邊緣23和24則幾乎同時與兩個軋輥1和1′接觸。
于是板坯在極好的條件下被推進,此時,軋輥1和1′的摩擦力也作用在滾筒32、44和45施加的推力F1、F2和F3上。
但是活動臺4也可略微抬高以便在前端22的中間支承位置上、與滾筒44和45的上母線相切的接觸面P3相對于下軋輥1′的上母線12′只向下偏移h的距離,該距離可調(diào)節(jié)在O和 (R)/2 之間,其中R就是上面討論的經(jīng)過軋制要減小的厚度。
根據(jù)圖4所示的結(jié)構(gòu),板坯2的中心平面Q相對于輥間隙13的水平中心平面P向上偏移,且前端22的上緣24在碰到下軋輥1′前首先接觸上工作輥1。
進一步向前移動時,板坯2由上軋輥1壓下,同時推動活動臺4向下移動,這樣就增加了板坯與滾筒44和45的接觸,直到前端22的下緣23與下軋輥1′接觸。由于有滾筒臺上兩個部分3和4所施加的推力,在板坯2的邊緣23和24與工作輥1和1′之間存在的摩擦力足以使板坯22進入軋輥1和1′之間。
應(yīng)該看到,當板坯不是完全直的時候,活動臺4的彈性裝置也會降低在板坯2的末端經(jīng)過時末端25所加給臺的負荷。
顯然,本發(fā)明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的情況,而是還可以在權(quán)利要求所闡述的保護范圍內(nèi)作出許多變化。
例如,使用有著若干滾筒的活動臺4,完全由彈性裝置支承,以便良好地支承板坯的下表面20。但是,按照本發(fā)明的一簡化的實施例,也可以是使用單個的活動傳動滾筒,通常是臺上的后滾筒45。
在這種情況下,推力仍將被分布在至少兩個滾筒上,即第一滾筒32和臺4上的最后一個滾筒45。
此外,活動臺4上的彈性裝置也可以使用不同的裝置,只要它能在一個上部位置和一個下部位置之間移動就可以。
例如,根據(jù)圖5和圖6所示的實施例,活動底架42的后端46可以在一固定支撐5上繞水平軸51作鉸接活動或連接,對著軋機座10的前端47借助桿53擱在杠桿52的一端上,而杠桿52在固定支撐5上可繞水平軸上作繞樞軸的旋轉(zhuǎn),它的另一端活動或鉸接連接在一彈性保持裝置54上,例如一彈簧或一千斤頂上,該裝置決定如圖5所示抬升位置所提升的量,它并可降低臺4到圖6所示的位置,保持裝置則可以設(shè)計得在臺4受到板坯2的前端22的負荷時恰好可使前滾筒45處于中間位置。
插在權(quán)利要求里的技術(shù)方案后的參改號碼目的在于容易理解所述的權(quán)利要求而絕不是要限制它們的范圍。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使金屬板坯(2)進入軋機座(10)的方法,軋機座(10)包括一由輥間隙(13)隔開以作板坯(2)通道的兩個工作輥(1,1’),以及作用在工作輥上使其軋制板坯的夾緊裝置,軋機座(10)有至少安裝在其一側(cè)的至少一個滾筒臺(3)配合,滾筒臺(3)包括若干其軸線平行、并形成一個支承板坯(2)的支承平面P1的滾筒(31),而且至少其中一些滾筒是朝板坯(2)向軋機座(10)運動的方向被旋轉(zhuǎn)驅(qū)動以通過摩擦作用推動板坯向輥間隙(13)運動,其特征在于,安裝在軋機座(10)前面的臺(3)上的朝向進入方向的末端滾筒中至少有一個滾筒(45)被安裝成可相對于臺(3)垂直移動,并受到一個至少等于板坯(2)的前端(22)重量的抬升力,在板坯向軋機座的前進運動完成后,所述前端(22)由活動滾筒(45)支承,因此該滾筒可以很好地貼在板坯的下表面(20)上,此外,活動滾筒是向進入方向被旋轉(zhuǎn)驅(qū)動的,以便在板坯(2)上施加一個推力,該推力至少與在臺(3)上的第一驅(qū)動滾筒(32)施加的推力合并以幫助板坯(2)進入輥間隙(13)。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送進板坯(2)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至少末端滾筒(45)的高度調(diào)整得當上述裝置只支承板坯(2)的前端(22)的重量時,板坯的上緣(24)首先與上軋輥(1)接觸,然后當板坯繼續(xù)向前移動時,被上軋輥(1)下壓,直到與下軋輥(1′)接觸,同時推壓活動滾筒(45),使它通過彈性力向下縮,從而增加貼在板坯(2)下表面上的貼緊程度。
3.一種金屬板坯(2)的軋制設(shè)備,它包括一含有兩個工作輥(1,1′)和軋制板坯用的軋輥夾緊裝置的軋機座(10),以及安裝在軋機座(10)至少一側(cè)上的至少一個滾筒臺(3),其中,所述兩工作輥(1,1′)之間有一供板坯(2)通過的輥間隙(13),而所述滾動臺(3)包括若干軸線彼此平行形成一支承板坯(2)的支承平面P1的諸滾筒(31),諸滾筒中至少有一些滾筒是朝板坯(2)向軋機座(10)運動的方向上被驅(qū)動旋轉(zhuǎn),從而通過其摩擦作用推動板坯(2)向輥間隙(13)移動的,其特征在于,安裝在軋機座(10)前面的臺(3)上的末端滾筒中,至少有一個(45)是朝著板坯進入的方向被驅(qū)動旋轉(zhuǎn)的,并且它可垂直活動地安裝在臺(3)上,該滾筒靠在臺上,借助至少一個彈性裝置(43,54)抬升滾筒(45),并使?jié)L筒(45)較好地貼在板坯(2)的下表面(20)上,而彈性抬升裝置(43,54)的抬升力調(diào)整得大致上等于板坯(2)前端(22)的重量再至少加上末端滾筒(45)的自重,以便當板坯(2)進入輥間隙(13)時,由板坯(2)向下施加的力使?jié)L筒彈性地向下移動。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軋制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最靠近軋機座(10)的臺(3)上的至少一個末端滾筒(45)被安裝在活動底架(42)上,并通過至少一個彈性裝置(43)(54)而置于臺(5)上。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軋制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底架(42)上安裝著若干滾筒(41),從而構(gòu)成一由靠近軋架(10)的臺(3)的末端部分組成的活動臺(4),其中所述滾筒中至少有一個(45)被旋轉(zhuǎn)驅(qū)動。
6.如權(quán)利要求3、4和5中任一所述的軋制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通過一普通控制裝置至少使活動滾筒(45)與臺(3)上的驅(qū)動滾筒以同步方式被旋轉(zhuǎn)驅(qū)動,該控制裝置的動力被自動地分配給與板坯(2)接觸的各驅(qū)動滾筒。
7.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軋制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通過一普通控制裝置,活動臺(4)上的一組滾筒(41,44,45)與臺(3)上的驅(qū)動滾筒以同步方式被旋轉(zhuǎn)驅(qū)動,該控制裝置的動力被自動地分配給與板坯(2)接觸的驅(qū)動滾筒。
8.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軋制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活動臺(4)中的底架(42)完全擱在彈性支承裝置(43)上,以使其能垂直運動并適合于板坯(2)的部分(22)的取向,板坯(2)在進入輥間隙時,至少緊靠在活動臺(4)的兩個末端滾筒(44,45)上,而且至少末端滾筒(44,45)是被旋轉(zhuǎn)驅(qū)動的。
9.如權(quán)利要求4、5所述的軋制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活動底架(42)遠離軋機座的一側(cè)被鉸接在與工作輥的軸平行的一個軸上,而其接近軋機座(10)的一側(cè)(47)則置于一彈性抬升裝置(54)上。
10.如權(quán)利要求3到9中的任一個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軋制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位于工作輥之間的輥間隙(13)可被調(diào)整,以便使板坯(2)從原來的厚度(E)減小到厚度為(e),其減小量為(E)-(e)=(R),至少活動滾筒(45)的位置被調(diào)整得當活動滾筒支承著板坯(2)的前端(22)的重量時,板坯的中心平面(Q)基本上處于輥間隙(13)的中心平面(P)的水平上。
11.如權(quán)利要求3到9中的任一個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軋制設(shè)備,其特征在于,當工作輥之間的輥間隙(13)調(diào)整得以便在板坯從原來的厚度(E)減小到厚度(e),減小量為(E)-(e)=(R)時,至少活動滾筒(45)的位置被調(diào)整得當活動滾筒支承著板坯(2)的前端(22)的重量時,板坯的中心平面(Q)相對于輥間隙(13)的中心平面(P)略向上移,以便當板坯(2)的前端(22)向軋機座移動時,它的上緣(24)先接觸上工作輥(1),工作輥(1)然后使板坯(2)至少帶著活動滾筒(45)向下,同時增加活動滾筒作用在板坯(2)下表面的力直到板坯進入輥間隙(13)為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將金屬板坯(2)送入軋機座(10)的方法和一種幫助將板坯送入軋機的工作輥(1,1′)之間的輥間隙(13)的改進的軋制設(shè)備。根據(jù)本發(fā)明,直接安裝在軋機座(10)前的臺(3)朝向進入方向的末端滾筒(45)中,至少有一個被安裝或相對于臺(3)可垂直移動,并受到一個至少等于板坯(2)前端(22)重量的抬升力,當所述前端(22)向軋機座的前進運動結(jié)束后,所述前端就由活動滾筒(45)支承,并較好地貼在板坯的下表面(20)上,此外該滾筒還朝進入方向被旋轉(zhuǎn)驅(qū)動,以便對板坯(2)上施加一個推力,該力與臺(3)上的至少第一驅(qū)動滾筒(32)施加的推力合并,以幫助板坯(2)進入輥間隙(13)。
文檔編號B21B39/10GK1076876SQ93102850
公開日1993年10月6日 申請日期1993年3月10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1992年3月10日
發(fā)明者米歇爾·莫雷爾, 盧西恩·比爾努夫, 安德烈·拉韋內(nèi)特 申請人:克萊西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