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筒形件的內橫筋擠壓方法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金屬擠壓成形行業(yè),特別是一種筒形金屬件的內橫筋的擠壓成形擠壓方法。
【背景技術】
[0002]對于筒形件擠壓,采用傳統(tǒng)反擠壓方法,只能制造出直壁筒體,對于筒壁有內環(huán)筋的形狀,無法直接擠壓成形,而是采用擠壓增厚筒壁方法擠壓出厚壁筒,后續(xù)采用機加方法切削掉多余材料成為高筋,材料浪費較大,工序較多。
[0003]如圖1所示,使用凸模21、凹模22擠壓出增厚筒形件1,如圖2所示,后續(xù)采用機加方法切削掉增厚筒壁11的上、下兩部多余壁厚12、13,剩余的中間壁厚形成內橫筋14。
[0004]各項研宄表明傳統(tǒng)反擠壓直壁軸向性能比側向性能高,存在各項異性,對于如輪轂、大型軸承、炮管等要求各項性能都較高的筒形件,如果采用目前傳統(tǒng)的直擠方法,管壁組織形變纖維方向與軸向相同,如圖3所示,筒形件16的纖維方向15與內腔軸線相同,傳統(tǒng)擠壓方法是擠不出內筋、凹槽和斜向纖維組織的,就無法滿足超遠距離連續(xù)負載工作、長時間連續(xù)工作、高溫高頻率應力作用的性能需求,因此,目前,反擠壓急需解決的難點是把筒壁組織形變纖維方向擠壓傾斜,形成連續(xù)螺旋形態(tài),如圖4所標,筒形件17的纖維方向18以內腔軸線為中心呈連續(xù)螺旋形態(tài)。
【發(fā)明內容】
[0005]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批量生產條件下,通過一種擠旋方法,把內環(huán)筋或者內環(huán)形凹槽直接擠旋出來,使得筒形件的筒壁纖維方向改變成斜向。
[0006]本發(fā)明通過以下技術方案實現(xiàn):
[0007]一種筒形件的內橫筋擠壓方法,涉及一種安裝在雙動壓力機上的筒形件的內橫筋擠壓模具,包括楔塊、左凸模、右凸模、凹模,具體步驟如下:
[0008]第一步:左凸模、右凸模合并在一起,壓力機上滑塊帶動左、右凸模向下擠壓毛坯,形成初步較短筒壁;
[0009]第二步:左凸模、右凸模向左右各自運動,左凸模、右凸模的頭部工作帶壓入筒壁,壓入量不要大;
[0010]第三步:旋轉凹模,凹模帶動毛坯璇轉,左凸模、右凸模的頭部工作帶對毛坯形成擠旋作用,左凸模、右凸模左右繼續(xù)運動,加大壓入量,同時凹模帶動毛坯不停旋轉,擠旋出較深的退刀槽;
[0011]第四步:左凸模、右凸模停止水平方向分離運動,壓機滑塊工作下行帶動左凸模、右凸模再次擠壓毛坯,同時凹模繼續(xù)旋轉,在凹槽的筒壁部分組織纖維方向產生螺旋環(huán)繞分布,形成斜向纖維組織的筒壁;
[0012]第五步:凹模停止轉動,左凸模向右,右凸模向左,合并,達到環(huán)筋的內徑尺寸,左凸模、右凸模運動停止;
[0013]第六步:合并后的左凸模、右凸模整體下行,擠壓毛坯,下行行程達到內筋的厚度,凹模同時轉動,形成筋部斜向纖維組織;
[0014]第七步:左凸模、右凸模緩慢分開,每次壓入量不要大,要與凹模旋轉速度匹配,凹模同時轉動,達到凹槽深度;
[0015]第八步:擠旋完成后,左凸模、右凸模收攏,做好脫模準備;
[0016]第九步:左凸模、右凸模由壓力機上滑塊帶動上行,壓力機下頂出缸作用頂桿,把擠壓件從凹模中頂出,完成一個擠壓件由擠旋工藝制造全過程。
[0017]本發(fā)明是一種在雙動壓力機上制造帶水平內環(huán)筋和內環(huán)形凹槽的筒體的和擠旋成形方法,同時筒體纖維組織方向是螺旋分布的、斜向的,提高晶粒組織變形量和形變方向(傳統(tǒng)筒體反擠壓纖維方向是軸向),提高擠壓件橫向和縱向綜合性能,提高擠壓產品壽命,作為關重件使用。
【附圖說明】
:
[0018]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詳細說明。
[0019]圖1是傳統(tǒng)反擠壓筒體示意圖;
[0020]圖2是傳統(tǒng)擠壓內環(huán)高筋時需要切削的筒壁余量示意圖;
[0021]圖3是傳統(tǒng)反擠壓筒體纖維方向示意圖;
[0022]圖4是筒體各項同性的高強度螺旋纖維方向示意圖;
[0023]圖5是本發(fā)明的筒形件的內橫筋擠壓模具裝配圖;
[0024]圖6是本發(fā)明的左右凸模下行擠壓毛坯示意圖;
[0025]圖7是本發(fā)明的左凸模向左運動及右凸模向右運動示意圖;
[0026]圖8是本發(fā)明的左右凸模左右步進及凹模帶毛坯旋轉示意圖;
[0027]圖9是本發(fā)明的左右凸模下行擠壓毛坯及凹模同時旋轉示意圖;
[0028]圖10是本發(fā)明的左右凸模水平方向回縮及合并示意圖;
[0029]圖11是本發(fā)明的左右凸模整體下行擠壓毛坯示意圖;
[0030]圖12是本發(fā)明的左右凸模緩慢分開及凹模同時旋轉示意圖;
[0031]圖13是本發(fā)明的凹模停止轉動及左右凸模相向運動合并示意圖;
[0032]圖14是本發(fā)明的左右凸模上行,擠旋件被頂出示意圖;
[0033]圖15是不同寬度、不同深度多內筋、多凹槽筒體剖面圖;
[0034]圖16是本發(fā)明擠壓壓筒體纖維方向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35]如圖5所示,一種筒形件的內橫筋擠壓模具,包括上模座30、雙動壓力機穿孔缸接頭32、楔塊31、左凸模35、右凸模36、左凸模固定板33、右凸模固定板39、左推拉固定板的液壓缸37、右推拉固定板的液壓缸38、凹模40、限位器43、下模座44、止推軸承板45、鋼珠軸承架47、鋼珠48、彈簧49、轉動裝置42,左凸模35、右凸模36分別通過左凸模固定板33、右凸模固定板39安裝在上模座30上,左凸模固定板33、右凸模固定板39可在上模座30上左右滑動,左推拉固定板的液壓缸37 —端固定在上模座30上,另一端固定在左凸模固定板33上,右推拉固定板的液壓缸38 —端固定在上模座30上,另一端固定在右凸模固定板39上,左凸模35和右凸模36相對的側壁為斜面351、361,楔塊31嵌置在左凸模35和右凸模36的斜面351、361之間,楔塊31上接雙動壓力機穿孔缸接頭32,雙動壓力機穿孔缸接頭32從上模座30中部通孔30中穿出;凹模40通過限位器43固定在下模座44上,凹模40與下模座44之間裝有止推軸承板45,轉動裝置42帶動凹模40在下模座44上實現(xiàn)轉動,鋼珠軸承架47設置在下模座44上,鋼珠軸承架47設有容置腔471,彈簧49放置在容置腔471內,鋼珠48亦設置在容置腔471中,鋼珠48的上端抵靠在凹模40的底部,鋼珠48的下端抵靠彈簧49,凹模40通過彈簧49在下模座44上實現(xiàn)上下浮動,浮動高度受限位器43所限制。
[0036]所述的轉動裝置42,包括大齒輪422、小齒輪421、大皮帶輪420、小皮帶輪423、齒嵌離合器424、電機425,大齒輪422套置在凹模40的外周401上,大齒輪422與小齒輪421嚙合,電機425通過齒嵌離合器424、小皮帶輪423、大皮帶輪420帶動小齒輪421轉動,從而帶動凹模40在下模座44上旋轉。
[0037]所述的左凸模固定板33、右凸模固定板39通過截面是T形槽導向配合結構在上模座30上。
[0038]所述的限位器43的徑向凸設有圓環(huán)431,凹模40的外周401凸設有環(huán)形筋條402,限位器43套置在凹模40的外周401,圓環(huán)431置于環(huán)形筋條402上方,將凹模40限制在下模座44上。
[0039]所述的圓環(huán)431與環(huán)形筋條402的相接觸面設有油環(huán)形油槽432。
[0040]所述的下模座44上設有圓形凹腔441,凹模40的下部嵌置在圓形凹腔441中,止推軸承板45、鋼珠軸承架47亦設置在圓形凹腔441中,圓形凹腔441的側壁上設有環(huán)形油溝 442。
[0041]所述的凹模40中部設有模腔403,工件9放置在模腔403中,模腔403的底部和下模座44均設有頂桿通孔50,頂桿51穿套在頂桿通孔50中。
[0042]為保證擠旋工藝實施,筒形件的內橫筋擠壓模具需裝置在雙動壓力機上,具體模具各部分工作原理分述如下:
[0043](I)、可以左右水平運動的左、右凸模35、36:左、右凸模35,36分別固定在各自左、右凸模固定板33、39上,左、右凸模固定板33、39與上模座3截面是T形槽導向結構配合,左推拉固定板的液壓缸37推拉左凸模固定板33實現(xiàn)左凸模35水平開合運動;同理右推拉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