鑲刀以及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大致平行四邊形的鑲刀,其在與上表面的一對拐角切削刃相鄰的長邊棱線以及短邊棱線的一部分具有分別向下方傾斜的主切削刃以及副切削刃,主切削刃包括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以第二直線狀切削刃位于最外側的方式,俯視觀察時在內側以鈍角的交叉角呈折線狀地連結,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β1、β2、β3滿足β1>β2>β3的關系。
【專利說明】
鑲刀以及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
技術領域
[0001 ]本發(fā)明涉及適于難切削材料的切削加工的鑲刀、以及裝卸自如地安裝有該鑲刀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
【背景技術】
[0002]將超硬合金制鑲刀裝卸自如地安裝于工具主體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能夠高效率地切削被切削件,但存在由于切削加工負荷造成的切削刃的前刀面以及后刀面的早期的磨損、切削刃的卷刃以及破損,而使鑲刀的壽命降低的問題。特別是,在不銹鋼、Ni基合金(例如因科耐爾,注冊商標)等耐熱合金、Ti合金等的難切削材料的切削加工的情況下,鑲刀的壽命降低十分明顯。為了延長鑲刀的壽命,對鑲刀提出了各種改進。
[0003]在日本特開2003-260607號中提出了如下的鑲刀,作為能夠充分確保刃尖強度并且降低切削阻力的鑲刀,如圖25所示那樣,在大致平行四邊形平板狀的鑲刀主體的角部具有刀尖112,在隔著刀尖112相鄰的一對后刀面113、114與上表面形成的棱線上形成有長邊側切削刃115和短邊側切削刃116,長邊側切削刃115隨著離開刀尖112而向底面117的方向傾斜,并且從刀尖112起依次由平緩的凸圓弧狀切削刃118以及直線狀切削刃119構成,凸圓弧狀切削刃118具有上段后刀面121以及下段后刀面120。下段后刀面120具有比上段后刀面121大的后角,因此能夠在不降低施加有較大的切削加工負荷的凸圓弧狀切削刃118的強度的情況下,確保足夠的后角。但是,在長邊側切削刃115整體上具有由圓弧狀切削刃118以及直線狀切削刃119構成的切削刃,因此特別是在直線狀切削刃119的部分無法確保足夠的強度。另外,在對凸圓弧狀切削刃118高精度地進行精加工的情況下,存在加工成本高的問題。
[0004]在日本特開2008-213078號中提出了如下的鑲刀,如圖26所示那樣,該鑲刀具有:在上表面以及側面具有前刀面202以及后刀面204的大致平行四邊形平板狀的鑲刀主體201、在前刀面202與后刀面204之間從拐角切削刃206延伸至鈍角拐角部209的平緩的凸曲線狀的主切削刃207、為了貫穿緊固螺釘而從上表面貫通至側面的安裝孔205、以及副切削刃208,后刀面204從主切削刃207側起依次由扭轉面部204A、凹曲面部204B以及平面部204C構成,為了提高切削刃207的強度,凹曲面部204B的曲率半徑在中央部比拐角側大。在該鑲刀中,通過扭轉面部204A,隨著從拐角切削刃206朝向鈍角拐角部209而主切削刃207的后角逐漸增大。但是,在上述的主切削刃207中,在切削加工負荷最大的拐角切削刃206附近不具有足夠的后角,因此切削刃強度不足。另外,在對凸曲線狀的主切削刃207高精度地進行精加工的情況下,存在加工成本高的問題。
[0005]在日本特開2006-75913號中提出了如下的鑲刀,如圖27所示那樣,在大致等邊三角形平板狀的鑲刀主體301的各拐角切削刃307的一端連結有主切削刃309以及副切削刃310,在上表面302具有主切削刃309以及副切削刃310的前刀面306,并且在側面具有后刀面304,主切削刃309由第一以及第二直線狀切削刃部309A以及309B構成,副切削刃310由第三直線狀切削刃部構成,由此,主切削刃309呈以鈍角交叉的多個直線狀切削刃部以折線狀連結而成的形狀。根據(jù)上述那樣的形狀,能夠縮短切削刃的全長實現(xiàn)切削阻力的降低、變動抑制,并且還能夠通過直線狀切削刃的交點實現(xiàn)切肩的分割。但是,對于構成主切削刃309的第一以及第二直線狀切削刃309A、309B的后角并未進行任何記載。
【發(fā)明內容】
[0006]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0007]因此,本發(fā)明的第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種防止切削阻力的增大以及變動且切削性良好、并且提高了切削刃的強度的鑲刀。
[0008]本發(fā)明的第二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裝卸自如地安裝有上述鑲刀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式切削工具。
[0009]用于解決課題的手段
[0010]S卩,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其具有:大致平行四邊形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從所述上表面貫通至所述下表面的螺紋貫穿孔,其特征在于,
[0011 ]在所述上表面的一對拐角部具有拐角切削刃,
[0012]在與所述拐角切削刃相鄰的長邊棱線以及短邊棱線的一部分具有分別向下方傾斜的主切削刃以及副切削刃,
[0013]所述上表面具有所述主切削刃以及所述副切削刃的前刀面,
[0014]所述側面具有所述主切削刃以及所述副切削刃的后刀面,
[0015]所述主切削刃包括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
[0016]所述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以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位于最外側的方式在俯視觀察時在內側以鈍角的交叉角呈折線狀地連結,
[0017]所述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β2、以及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β3滿足氏>&>&的關系。
[0018]優(yōu)選為,所述主切削刃具有所述長邊棱線的全長的1/3?3/4的長度。
[0019]優(yōu)選為,所述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長度L1以及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長度1^滿足Ll<L2的關系。
[0020]優(yōu)選為,所述長邊棱線具有與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連結且不存在切削刃的第一連接棱線部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在俯視觀察時在內側以鈍角與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連結。
[0021]優(yōu)選為,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的上表面與側面形成的角度01滿足關系。
[0022]優(yōu)選為,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在側視觀察時在點S處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平滑地連結并且呈向上方平緩地凸出的曲線狀,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與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連結點R處的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與垂線的交叉角α3、以及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與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連結點S處的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與垂線的交叉角α4滿足α3<α4<90°的關系。
[0023]優(yōu)選為,同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與側面形成的角度02滿足θ2>β^9關系。另外,優(yōu)選為,同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與側面形成的角度92滿足02)?的關系。
[0024]在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中,在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的兩端部之間的上表面部形成有所述螺紋貫穿孔一側高的傾斜面,以使得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的兩端部處的上表面與側面的交叉角大于90°。
[0025]在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中,
[0026]在所述上表面設置有傾斜面,該傾斜面以側視觀察時在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的端部S處最高的方式從所述端部S延伸至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的端部U,
[0027]在所述傾斜面形成有與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以及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
[0028]所述缺口面的寬度以在所述端部S以及所述端部U處大致為O且在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的連結點T處達到最大的方式,從所述端部S至所述連結點T連續(xù)地增大,從所述連結點T至所述端部U連續(xù)地減小。
[0029]優(yōu)選為,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形成的側視觀察時的角度γ為160?176°,其中,角度γ定義為直線ST與直線TU的交差角。
[0030]本發(fā)明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通過利用緊固螺釘將上述鑲刀裝卸自如地固定于鑲刀安裝座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位于最外周,并且與旋轉軸心O平行。
[0031]發(fā)明效果
[0032]本發(fā)明的鑲刀具有將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呈折線狀地連結而成的主切削刃,在俯視觀察時第二直線狀切削刃位于最外側,并且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β?、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β2、以及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β3滿足β1>β2>β3的關系,因此即便縮小切削阻力也能夠提高主切削刃的強度,能夠對難切削材料這種切削負荷較大的被切削件的垂直壁面高品質地進行切削加工。另外,通過將主切削刃設為折線狀,能夠縮短與被切削件的接觸長度,能夠抑制熱量向鑲刀的流入,由此能夠實現(xiàn)長壽命化。
[0033]另外,通過使同第一連接棱線部相接的上表面與側面的角度Q1大于主切削刃的最大楔角^,從而主切削刃與第一連接棱線部的連結部S附近的強度提高,因此耐卷刃性提尚O
[0034]通過將主切削刃的長度縮短為長邊棱線的全長A的1/3?3/4,能夠減小施加于主切削刃的切削阻力,另外能夠抑制熱量向鑲刀的流入。
[0035]若在與第一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上表面分別形成有缺口面,并且使缺口面的寬度以在第一連接棱線部的端部S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的端部U處大致為O且在第一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的連結點T達到最大的方式,從端部S至連結點T連續(xù)地增大,從連結點T至端部U連續(xù)地減少,則主切削刃與第一連接棱線部的連結部S附近的強度進一步提高,耐卷刃性進一步提尚。
【附圖說明】
[0036]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鑲刀的立體圖。
[0037]圖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俯視圖。
[0038]圖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側視圖。
[0039]圖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主視圖。
[0040]圖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點M1處的楔角仏’的局部剖視圖。
[0041]圖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點他處的楔角β2’的局部剖視圖。
[0042]圖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點M3處的楔角β3’的局部剖視圖。
[0043]圖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以及Q1NQ3的變化的圖表。
[0044]圖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點M4處的第一連接棱線部的棱線角’的局部剖視圖。
[0045]圖1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點此處的第一連接棱線部的棱線角θ2’的局部剖視圖。
[0046]圖11是表示圖3的圓F所示的部分的切削刃以及第一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的局部放大圖。
[0047]圖1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俯視圖。
[0048]圖13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點M4處的第一連接棱線部的棱線角’的局部剖視圖。
[0049]圖14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二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以及Q1NQ3的變化的圖表。
[0050]圖15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切削鑲刀的立體圖。
[0051]圖16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俯視圖。
[0052]圖17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側視圖。
[0053]圖18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主視圖。
[0054]圖19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點M4處的第一連接棱線部的棱線角’的局部剖視圖。
[0055]圖20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點此處的第一連接棱線部的棱線角θ2’的局部剖視圖。
[0056]圖21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一例的仏?瓜以及Q1-Q3的變化的圖表。
[0057]圖22是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的另一例的扮?瓜以及變化的圖表。
[0058]圖23是本發(fā)明的構成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的工具主體的一例的立體圖。
[0059]圖24是表示在圖23所示的工具主體上安裝本發(fā)明的鑲刀而成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的立體圖。
[0060]圖25是表示日本特開2003-260607號所記載的鑲刀的側視圖。
[0061 ]圖26是表示日本特開2008-213078號所記載的鑲刀的立體圖。
[0062]圖27是表示日本特開2006-75913號所記載的鑲刀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63]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若無特別說明則一實施方式的說明也可以應用于其他實施方式。在任一實施方式中對共用的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
[0064][I]鑲刀
[0065]本發(fā)明的鑲刀優(yōu)選由超硬合金、陶瓷等硬質材料形成。例如,超硬合金制的鑲刀能夠通過對以WC粉末以及Co粉末為主要成分的混合粉末進行沖壓成形、接著在約1300°C的溫度下進行燒結而制造。
[0066](A) <第一實施方式>
[0067]圖1?圖4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I。該鑲刀I具有大致平行四邊形的平板狀的外形,且具備:對置的上表面2以及下表面3;將上表面2與下表面3連接的一對長側面4a、4a以及一對短側面4b、4b;在鑲刀I的大致中央部從上表面2貫通至下表面3的螺紋貫穿孔5。鑲刀I的下表面3如后述那樣為與工具主體的安裝座面密接的平面狀底面。螺紋貫穿孔5為在通過緊固螺釘38將鑲刀I固定于工具主體的鑲刀安裝座33(參照圖23)時供緊固螺釘38貫通的孔。在通過緊固螺釘38的緊固將鑲刀I固定于鑲刀安裝座33時,鑲刀I的平坦的下表面3與鑲刀安裝座33的安裝座面34密接。
[0068]如圖2所示那樣,上表面2與側面的棱線6包括:與長側面4a、4a相接的一對對置的長邊棱線6a、6a;以及與短側面4b、4b相接并且與長邊棱線6a、6a交叉的一對對置的短邊棱線6b、6b。各長邊棱線6a、6a的全長A表示與通過螺紋貫穿孔5的中心Co的中心線出平行的一對短側面4b、4b的間隔。
[0069]如圖2所示那樣,長邊棱線6a、6a與短邊棱線6b、6b交叉的四個拐角部分別包括相對于螺紋貫穿孔5的中心Co對稱的一對第一圓弧狀拐角部7al、7a2以及一對第二圓弧狀拐角部7bl、7b2構成。在各第一圓弧狀拐角部7al、7a2處,長邊棱線6a與短邊棱線6b以銳角交叉,在各第二圓弧狀拐角部7bl、7b2處長邊棱線6a與短邊棱線6b以鈍角交叉。
[0070](I)切削刃
[0071]如圖2所示那樣,在長邊棱線6a與短邊棱線6b以銳角交叉的各第一圓弧狀拐角部7al、7a2的棱線形成有圓弧狀拐角切削刃8,在從拐角切削刃8的一端P延伸的長邊棱線6a形成有主切削刃9。另一方面,在長邊棱線6a與短邊棱線6b以鈍角交叉的第二圓弧狀拐角部7bl、7b2的棱線不具備切削刃。各長邊棱線6a具有主切削刃9,各短邊棱線6b具有副切削刃15ο
[0072](a)主切削刃
[0073]主切削刃9為折線狀的切削刃,包括:沿長邊棱線6a從點P(拐角切削刃8的一端)延伸至點Q的長度L1的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從點Q延伸至點R的長度L2的第二直線狀切削刃
11、以及從點R延伸至點S的長度L3的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需要說明的是,長度L1、L2、L3為沿著中心線H1的長度。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以拐角切削刃8側的端部P位于比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側的端部Q靠螺紋貫穿孔5側的位置的方式相對于與中心線H1平行的直線出’向內側傾斜,在點Q處以鈍角的交叉角&(螺紋貫穿孔5側)與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連結。另外,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在點R處以鈍角的交叉角&(螺紋貫穿孔5側)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連結。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0、11、12中的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位于鑲刀I的最外側。
[0074]最大程度地施加有切削加工負荷的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從拐角切削刃8向外側傾斜。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相對于直線H1’的傾斜角δ3優(yōu)選為1.0?3.0°,更優(yōu)選為1.5?2.5°。
[0075]優(yōu)選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0、11、12的交叉角61、62滿足S1SS2SISOq的關系。具體地說,交叉角δ!優(yōu)選為176.1?179.5°,更優(yōu)選為177.6?178.0°。另外,交叉角δ2優(yōu)選為176.1?179.5°,更優(yōu)選為178.5?178。9°。由以上述這樣的交叉角61、62連接的直線狀的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0、11、12構成的折線狀的主切削刃9能夠實現(xiàn)由切削加工生成的切肩的分割以及向后方(上方)的穩(wěn)定的排出,并且能夠進一步縮短凸曲線狀的主切削刃,還能夠減小切削阻力的變動幅度。切肩容易排出,實現(xiàn)了工具主體31、被切削件的加工面的損傷防止。安裝了具有上述這樣的主切削刃9的鑲刀I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主要適于被切削件的立壁面,特別是垂直的壁面的切削。
[0076]如圖2所示那樣,從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端部S連續(xù)且不具有切削刃的長邊棱線部6al包括:從點S延伸至點T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從點T延伸至點U(第二拐角部7bl的一端)的第二連接棱線部14。由于第一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13、14不具有切削刃,因此位于比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0、11、12靠內側(中心線出側)的位置。
[0077]在將安裝了具有主切削刃9的鑲刀I的工具用于被切削件(例如,難切削材料)的立壁的切削加工的情況下,若在長邊棱線6a的全長范圍內形成有主切削刃9,則施加于主切削刃9的切削加工的負荷過大,導致主切削刃9損傷、或者因顫振而使切削加工面的精度降低。因此,在本發(fā)明的鑲刀I中,主切削刃9未在長邊棱線6a的全長范圍內延伸。
[0078]優(yōu)選將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0、11、12以折線狀連接而成的主切削刃9的長度^相對于長邊棱線6a的全長A滿足A1A=IA?3/4的關系。若Μ/A超過3/4,則作用于主切削刃9的切削加工負荷過大,存在主切削刃9損傷、發(fā)生顫振的可能性。另一方面,若Ai/A小于1/3則主切削刃9過短,不僅切削效率降低,而且切削加工負荷過度集中于較短的主切削刃9。
[0079]在使用以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與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的旋轉軸心O平行的方式將鑲刀I安裝于工具主體31的鑲刀安裝座33的工具而對被切削件的立壁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a)在被切削件的立壁的切削加工中主要使用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b)三個直線狀切削刃10、11、12的旋轉軌跡形成為近似于以旋轉軸心O為中心的圓筒面的面,因此能夠將由三個直線狀切削刃10、11、12形成的加工面的高低差抑制得較小,從而進行高精度以及高面品質的切削加工。
[0080]在對被切削件的立壁高精度地進行切削加工的情況下,可以主要使用三個直線狀切削刃10、11、12中的中央的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因此優(yōu)選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長度L1以及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的長度L2滿足L1SL2的關系,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長度L3為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長度L1以下。
[0081 ]在點S處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連結的連接棱線6al包括第一連接棱線部13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14。為了防止不具有切削刃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與被切削件的加工面接觸,優(yōu)選第一連接棱線部13相對于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向內側(螺紋貫穿孔5—側)傾斜交叉角&。交叉角&優(yōu)選為183?187°,更優(yōu)選為184?186°。若同樣不具有切削刃的第二連接棱線部14相對于第一連接棱線部13向內側傾斜,則能夠更加可靠地防止與被切削件的加工面的接觸。優(yōu)選第二連接棱線部14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交叉角65為165?178°。需要說明的是,優(yōu)選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長度L4為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長度L3的90?110%。
[0082](b)副切削刃
[0083]如圖2所示那樣,本發(fā)明的鑲刀I在短邊棱線6b具有從拐角切削刃8的另一端V延伸的長度L5(沿著短邊棱線6b的長度)的副切削刃15。副切削刃15呈直線狀或者平緩的凸曲線狀。在通過安裝了鑲刀I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對被切削件進行切削加工時,副切削刃15對被切削件的底面進行切削。副切削刃14的另一端W與不具有切削刃的短邊棱線部6bl連結,短邊棱線部6bl與拐角部7b2(7bl)的一端X連結。副切削刃15具有前刀面20以及后刀面20ao
[0084](2)鑲刀的上表面
[0085]如圖1以及圖2所示那樣,鑲刀I在中央部具有從上表面2貫通至下表面3的螺紋貫穿孔5。螺紋貫穿孔5為用于將鑲刀I固定于工具主體31的鑲刀安裝座33的供緊固螺釘38貫穿的孔。
[0086]如圖1以及圖3所示那樣,鑲刀1的上表面2在各拐角部7&1、7&2、7131、7匕2及其附近區(qū)域比中央部(螺紋貫穿孔5的開口部附近)高,從各拐角切削刃8延伸的主切削刃9的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11、12向下方傾斜(Q點比P點低,R點比Q點低,S點比R點低),另外,與拐角切削刃8相連的副切削刃15以及短邊棱線部6bl也從拐角切削刃8向下方傾斜(點W比點V低,點X比點W低)。因此,拐角切削刃8的前刀面16a、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前刀面17、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的前刀面18、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前刀面19、以及副切削刃15的前刀面20朝向中心Co向下方傾斜。需要說明的是,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連結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也向下方傾斜至點T,而從點T延伸至點U的第二連接棱線部14與下表面3平行。如圖1以及圖2所示那樣,構成上表面2的一部分的平坦的上表面部22a、22b與底面3平行,并且與上述的前刀面相連。
[0087](3)鑲刀的側面
[0088]如圖3以及圖4所示那樣,第一拐角部7al具有與拐角切削刃8相接的后刀面16b,與長邊棱線6a相接的長側面4a具有:平坦的約束面23、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后刀面24、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的后刀面25、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后刀面26、以及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相接的側面部27,與短邊棱線6b相接的側面部4b具有副切削刃15的后刀面20a。
[0089]在將鑲刀I固定于工具主體31的鑲刀安裝座33時,約束面23與鑲刀安裝座33的長邊約束壁面36(參照圖23)牢固地密接。為了增大各直線狀切削刃10、11、12的楔角,提高剛性(強度),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0、11、12與約束面23之間的后刀面24、25、26如圖4所示那樣向鑲刀I的外側傾斜。為了提高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剛性(強度),側面部27也向鑲刀I的外側傾斜。需要說明的是,各后刀面24、25、26包括:分別與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0、
11、12相接的第一后刀面24a、25a、26a;以及與約束面23相接的彎曲狀的第二后刀面24b、25b、26b。另外,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側面部27包括第一側面部27a與第二側面部27b。
[0090]如圖4所示那樣,側面部4b為副切削刃15的后刀面20a,并且在將鑲刀I固定于工具主體31的鑲刀安裝座33時還作為與鑲刀安裝座33的短邊約束壁面37(參照圖23)牢固地密接的約束面而發(fā)揮功能。
[0091](4)楔角、棱線角以及傾斜角
[0092]在使用鑲刀I對被切削件的立壁進行切削加工時,由于施加于主切削刃9的切削加工負荷,從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連結部S至第一連接棱線部13應力集中,容易產(chǎn)生較大的磨損。另外,在切削加工中嚙入切肩時,在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連結部S附近容易產(chǎn)生破損。為了防止上述這樣的問題,以如下方式調整本發(fā)明的鑲刀I的各切削刃的楔角、連接棱線部的棱線角、以及它們的傾斜角。
[0093](a)主切削刃的楔角
[0094]如圖5?圖8所示那樣,本發(fā)明的鑲刀I的特征在于,主切削刃9的楔角從點P至點R連續(xù)地(直線地)減小。因此,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11、12的楔角從點P至點R連續(xù)地減小。在此,術語“楔角”是指,各切削刃的正交剖面中的前刀面與后刀面的交叉角。各直線狀切削刃的楔角在兩端不同,因此為了方便,將拐角切削刃8側的端部的楔角定義為各直線狀切削刃的楔角。
[0095]將點P處的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前刀面17與后刀面24(第一后刀面24a)形成的楔角設為仏,將點Q處的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的前刀面18與后刀面25(第二后刀面25a)形成的楔角設為扮,將點R以及點S處的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前刀面19與后刀面26(第三后刀面26a)形成的楔角設為β3以及β4。在求取楔角以及β4的情況下,首先如圖5?圖7所示那樣,求取點P與點Q的中點M1、點Q與點R的中點Μ2、點R與點S的中點M3的楔角、β2’、β3’,并在圖8中繪出。由圖8可知楔角βι、β2、β3以及β4。
[0096]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0、11、12的楔角需要滿足的關系。由于通過楔角確保切削刃的強度,因此對于在使用主切削刃9對被切削件的立壁進行切削加工時與被切削件最初接觸的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由于為最大楔角仏因此具有最高的強度。另一方面,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具有最小的楔角β3,因此切削阻力較小能夠得到良好的切削性。由此,能夠減小由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形成的被切削件的加工面粗糙度,另外能夠減少在與被切削件的邊界部產(chǎn)生的毛刺。另外,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的楔角β2的大小處于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楔角氏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楔角β3之間,因此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11、12的切削阻力穩(wěn)定地變動。在滿足氏>β2>β3的條件的基礎上,具體地說,βι優(yōu)選為67?82°,β2優(yōu)選為65?80°,β3優(yōu)選為63?78°。
[0097](b)連接棱線部
[0098]將和第一連接棱線部13相接的上表面部21(參照圖2)與側面部27(參照圖3)形成的端部S處的棱線角(相當于楔角)設為Q1,將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上表面部22a(參照圖2)與側面部29(參照圖3)形成的端部T以及U處的棱線角(相當于楔角)設為θ2以及θ3。與上述相同,首先求取點S與點T的中點Μ4、以及點T與點U的中點M5處的棱線角Q1’以及θ2’,并且在圖8中繪出。由圖8可知棱線角9^02以及θ3。
[0099]在圖9中表示和第一連接棱線部13相接的上表面部21(參照圖2)與側面部27(參照圖3)形成的端部S處的棱線角Q1(相當于楔角),在圖10中表示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上表面部22a(參照圖2)與側面部29(參照圖3)形成的端部T處的棱線角θ2(相當于楔角)。在使用主切削刃9對被切削件的立壁進行切削加工時,在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連結點S及其附近施加有較大的切削負荷,因此優(yōu)選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端部S處的棱線角0工與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楔角滿足θ1>β1的關系。為了滿足的關系,優(yōu)選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上表面部21與水平的上表面部22a設為同一面。由于θ1>β1,因此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端部S處的棱線角Q1明顯大于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端部S處的楔角β4,能夠防止靠近點S的主切削刃9以及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部分的破損等。
[0100]優(yōu)選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棱線角02與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楔角也滿足θ2>β1的關系。后刀面(側面)從一方的拐角部7al朝向另一方的拐角部7bl逐漸向內側傾斜,因此02^!稍小。
[0101]在圖8中表示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端部P處的楔角仏、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的端部Q處的楔角扮以及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端部R以及S處的最小楔角β3以及瓜、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端部S處的棱線角Q1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端部T以及U處的棱線角θ2以及θ3。在圖8所示的例子中,扮為68°,β2為66°,β3為64°,β4(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端部S處的楔角)為62。。另外,Q1Sssq,θ2為85° O
[0102](c)第三直線狀切削刃以及第一連接棱線部的傾斜角
[0103]若點S處有棱角則容易因切削加工負荷而產(chǎn)生破損等,因此優(yōu)選如圖11所示那樣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在端部S處平滑地連結,且優(yōu)選第一連接棱線部13為平緩的凸曲線狀或者圓弧狀(以下,統(tǒng)一稱作“凸曲線狀”)。如圖11所示那樣,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在點R處相對于垂線Η3(與鑲刀I的下表面3正交)傾斜角度α3,第一連接棱線部13在點S處相對于垂線H4傾斜角度α4。需要說明的是,傾斜角α4為如圖11所示那樣端部S處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切線與垂線H4形成的交叉角。
[0104]優(yōu)選為,第一連接棱線部13在點S處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平滑地連結且呈向上方平緩凸出的曲線狀,并且端部S處的傾斜角α4相對于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的點R處的傾斜角α3,滿足α3<α4<90°的關系。若傾斜角α4超過90°,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12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連接部S成為有棱角的形狀,在此容易產(chǎn)生卷刃。
[0105]若第一連接棱線部13呈向上方平緩凸出的曲線狀,則不會使連結點S有棱角,與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部分設為直線狀的情況相比能夠將第一連接棱線部13加厚,因此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強度提高,能夠防止連結點S附近的卷刃的發(fā)生。若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相接的上表面部21也向上方平緩地凸出,則能夠進一步提高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強度。如圖11所示那樣,在平緩的上方凸曲線狀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呈圓弧狀的情況下,優(yōu)選其半徑ri為長邊棱線6a的全長A的1/3?2倍。
[0106]平緩的上方凸曲線狀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與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連結點T有棱角,因此如圖11所示那樣,優(yōu)選通過微小半徑r2(例如,1.0mm左右)的圓弧將第一連接棱線部13與第二連接棱線部14平滑地連結。另外,雖然在圖11中未圖示,但優(yōu)選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的兩端部P、Q處的傾斜角αι、α2(第一直線狀切削刃10與垂線的交叉角)與傾斜角α3相等,以使主切削刃9以相同的角度向下方傾斜。
[0107](Β)<第二實施方式>
[0108]如圖12以及圖13所示那樣,第二實施方式的鑲刀101的特征在于,在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兩端部S、T之間的上表面部形成有螺紋貫穿孔5—側較高的傾斜面21a,以使得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兩端部S、T處的上表面與側面的交叉角大于90°。點S處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傾斜面21a與側面部27(第一側面部27a)的交叉角(棱線角)Q1如圖14所示那樣大于90°。具體地說,棱線角9工優(yōu)選為100°,更優(yōu)選為105?115°。在第二實施方式中,后刀面(側面)也從一方的拐角部7al朝向另一方的拐角部7bl逐漸向內側傾斜,因此,02比01稍小。在圖14所示的例子中,β??β4與圖8相同,而Q1SlKf,θ2為108°。由于較大的棱線角Θ:,點S附近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被進一步強化,對于因切肩的嚙入造成的卷刃,抵抗力增大。
[0109](C) <第三實施方式>
[0110]圖15?圖18表示本發(fā)明的第三實施方式所涉及的鑲刀201。該鑲刀201的特征在于,為了提高從端部S延伸的第一連接棱線部13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強度,(a)將上表面部22a設為在點S最高且在點U最低的傾斜面,并且(b)在上表面部22a形成有與第一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13、14相接的缺口面。上表面部22a在側視觀察時(圖17)傾斜,但在圖16的橫向上與底面平行。除上述點(a)以及(b)以外,第三實施方式的鑲刀201與第一實施方式的鑲刀I相同,因此以下僅對上述點進行詳細說明。
[0111]以與第一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13、14相接的方式形成于上表面部22a的缺口面包括: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相接的缺口面部13a;以及與第二連接棱線部14相接的缺口面部14a。缺口面部13a的寬度Kl在最高的端部S處大致為O,朝向端部T連續(xù)增大,在端部T處達到最大。在端部T,缺口面部13a的寬度Kl與缺口面部14a的寬度K2相等。缺口面部14a的寬度K2從端部T朝向端部U而連續(xù)變窄,在最低的端部U大致為O。
[0112]缺口面部13a的寬度Kl在端部S大致為0,因此第一連接棱線部13在端部S形成為最厚,與之相應地形成為高強度。因此,在使用主切削刃9對難切削材料進行立壁的切削加工時,即便存在切肩的嚙入,也能夠顯著提高耐卷刃性。另外,通過使端部T處的缺口面部14a的寬度K2值與缺口面部13a的寬度Kl值相等,從而缺口面增大,因此能夠抑制切肩的嚙入。
[0113]當將第一連接棱線部13與第二連接棱線部14形成的側視觀察時的角度(缺口角)γ定義為直線ST與直線TU的交叉角,則γ優(yōu)選為160?176°,更優(yōu)選為165?171°。
[0114]如圖19?圖22所示那樣,優(yōu)選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缺口面部13a與側面部27形成的點S處的棱線角Q1滿足Q1M1的關系。另外,優(yōu)選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缺口面部14a與側面部29形成的點T處的棱線角θ2也滿足02>氏的關系。對于θ^θ2的關系,既可以如圖21所示那樣為Θ0Θ2,也可以如圖22所示那樣為Q2SQ1。在圖21所示的情況下J1優(yōu)選為105?120°,θ2優(yōu)選為100?110°。在圖22所示的情況下J1優(yōu)選為105?120°,θ2優(yōu)選為110?120°。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缺口面部14a與側面部29形成的點U處的角度θ3并未特別限定,只要在100?120°的范圍內即可。
[0115]通過滿的關系,能夠將第一連接棱線部13的點S附近的強度維持為較高。另外,通過滿足02>扮的關系,能夠將第二連接棱線部14的點T附近的強度維持為較高。通過滿足以及θ2>β1的關系,從而第一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13、14的整體被高強度化,能夠防止破損等的發(fā)生。
[0116]根據(jù)缺口面部13a、14a的橫向傾斜角,如圖19以及圖20所示那樣第一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13、14的棱線角Q1J2改變。因此,只需根據(jù)所希望的棱線角0^02,來確定缺口面部13a、14a的橫向傾斜角即可。
[0117]如上述那樣,本發(fā)明的任一實施方式的鑲刀1、2均為拐角型,若固定于鑲刀安裝座33的鑲刀I的一方的拐角切削刃8及其兩側的主切削刃9以及副切削刃15的任一方因切削加工而磨損,則可以解除向鑲刀安裝座33的固定而將鑲刀I旋轉180°后重新安裝,從而使用未使用的拐角切削刃8及其兩側的主切削刃9以及副切削刃15。
[0118][2]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
[0119]裝卸自如地安裝有本發(fā)明的鑲刀I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可以采用任意的刃徑,例如可以為8mm以上。如圖23所示那樣,構成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的工具主體31具有刀柄部32以及多個鑲刀安裝座33,各鑲刀安裝座33具有:供鑲刀I的下表面3密接的平坦的安裝座面34;形成于安裝座面34的螺紋孔35,以便供固定鑲刀I的緊固螺釘38(參照圖24)螺合;供鑲刀I的長側面抵接的長邊約束壁面36;以及供鑲刀I的短側面抵接的短邊約束壁面37。圖23所示的附圖標記O為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的旋轉中心軸。
[0120]圖24表示將鑲刀I固定于圖23所示的工具主體31而成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附圖標記Y表示安裝于加工機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的旋轉方向。在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中,鑲刀I的主切削刃9位于工具主體31的外周側,副切削刃15位于工具主體31的前端面?zhèn)取?br>[0121]圖24所示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具有三個鑲刀安裝座33,鑲刀安裝座33的數(shù)量不限,能夠根據(jù)工具主體31的刃徑而設為2?5個。在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中,通過將各鑲刀I的軸向前角增大為18±3°左右,能夠減小難切削材料的切削阻力。
[0122]在通過緊固螺釘38將本發(fā)明的鑲刀I固定于鑲刀安裝座33時,優(yōu)選構成主切削刃9的三個直線狀切削刃10、11、12中的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與旋轉軸心O平行且位于工具主體31的最外周。為此,適當調整鑲刀I的各部的形狀以及尺寸。
[0123]在使用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對被切削件的立壁進行切削加工時,能夠將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作為主要的切削刃來使用,因此能夠使被切削件的加工面良好,并且能夠減小切削阻力。此外,通過使主切削刃9為以折線狀連接三個直線狀切削刃10、11、12而成的結構,從而由切削加工生成的切肩被分割,而被良好地排出。
[0124]通常使用圖像檢測裝置等確認安裝于鑲刀安裝座33的鑲刀I的安裝位置是否正確,但在本發(fā)明的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中,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與旋轉軸心O平行,因此確認作業(yè)較為容易。另外,由于第二直線狀切削刃11與旋轉軸心O平行,因此容易通過安裝有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30的NC控制的加工機進行切削工具30的動作控制,并且還簡化了 NC控制用程序。
[0125]附圖標記說明
[0126]1、101:鑲刀
[0127]2:上表面
[0128]3:下表面
[0129]4a:長側面
[0130]4b:短側面
[0131]5:螺紋貫穿孔
[0132]6:棱線
[0133]6a:長邊棱線
[0134]6al:不具有切削刃的長邊棱線部
[0135]6b:短邊棱線
[0136]6bl:不具有切削刃的短邊棱線部
[0137]7al、7a2、7bl、7b2:拐角部
[0138]8:拐角切削刃
[0139]9:主切削刃
[0140]10:第一直線狀切削刃
[0141]11:第二直線狀切削刃
[0142]12:第三直線狀切削刃
[0143]13:第一連接棱線部
[0144]13a:與第一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部
[0145]14:第二連接棱線部
[0146]14a:與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部
[0147]15:副切削刃
[0148]16a:拐角切削刃的前刀面
[0149]16b:拐角切削刃的后刀面
[0150]17: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
[0151]18: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
[0152]19: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
[0153]20:副切削刃的前刀面
[0154]20a:副切削刃的后刀面
[0155]21:與第一連接棱線部相接的上表面部
[0156]22a、22b:平坦的上表面部
[0157]23:平坦的約束面
[0158]24: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后刀面
[0159]24a: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第一后刀面
[0160]24b: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第二后刀面
[0161]25: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后刀面
[0162]25a: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第一后刀面
[0163]25b: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第二后刀面
[0164]26: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后刀面
[0165]26a: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第一后刀面
[0166]26b: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第二后刀面
[0167]27:與第一連接棱線部相接的側面部
[0168]27a:第一連接棱線部的第一后刀面
[0169]27b:第一連接棱線部的第二后刀面
[0170]29:與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側面部
[0171]30: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
[0172]31工具主體
[0173]32刀柄部
[0174]33:鑲刀安裝座
[0175]34:安裝座面
[0176]35螺紋孔
[0177]36:長邊約束壁面
[0178]37:短邊約束壁面
[0179]38:緊固螺釘
[0180]A:長邊棱線的全長
[0181]A1:主切削刃的長度
[0182]B:短邊棱線的全長
[0183]Co:螺紋貫穿孔的中心
[0184]H3、H4、H5:與鑲刀的下表面正交的直線(垂線)
[0185]Ki:與第一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的寬度
[0186]K2:與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的寬度
[0187]Li: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長度
[0188]L2: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長度
[0189]L3: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長度
[0190]L4:第一連接棱線部的長度
[0191]L5:副切削刃的長度
[0192]O: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的旋轉軸心
[0193]01:圓弧狀的第一連接棱線部的圓的中心
[0194]P、Q、R、S、T、U、V、W、X:直線狀切削刃以及連接棱線部的端部(連結點)
[0195]Y: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的旋轉方向
[0196]r1:第一連接棱線部的圓弧的半徑[Ο197]Γ2:端部T的圓弧的半徑
[0198]α3:端部R處的第三直線狀切削刃與垂線H3形成的交叉角(傾斜角)
[0199]α4:端部S處的第四直線狀切削刃與垂線H4形成的交叉角(傾斜角)
[0200]β1: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點P處的楔角
[0201]β2: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點Q處的楔角
[0202]β3: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點R處的楔角
[0203]β4: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點S處的楔角
[0204]δ1:第一直線狀切削刃與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交叉角(螺紋貫穿孔側)
[0205]δ2:第二直線狀切削刃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交叉角(螺紋貫穿孔側)
[0206]δ3:第一直線狀切削刃與直線H1’的交叉角
[0207]δ4:第三直線狀切削刃與第一連接棱線部的交叉角(螺紋貫穿孔側)
[0208]δ5:第一連接棱線部與第二連接棱線部的交叉角(螺紋貫穿孔側)
[0209]Q1:第一連接棱線部的點S處的棱線角
[0210]θ2:第二連接棱線部的點T處的棱線角
[0211]θ3:第二連接棱線部的點U處的棱線角
【主權項】
1.一種鑲刀,其具有:大致平行四邊形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以及從所述上表面貫通至所述下表面的螺紋貫穿孔,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表面的一對拐角部具有拐角切削刃, 在與所述拐角切削刃相鄰的長邊棱線以及短邊棱線的一部分具有分別向下方傾斜的主切削刃以及副切削刃, 所述上表面具有所述主切削刃以及所述副切削刃的前刀面, 所述側面具有所述主切削刃以及所述副切削刃的后刀面, 所述主切削刃包括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 所述第一?第三直線狀切削刃以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位于最外側的方式在俯視觀察時在內側以鈍角的交叉角呈折線狀地連結, 所述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以及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前刀面與后刀面形成的楔角β3滿足β?>β2>&3的關系。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切削刃具有所述長邊棱線的全長的1/3?3/4的長度。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直線狀切削刃的長度1^以及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的長度L2滿足1^<1^的關系O4.根據(jù)權利要求1至3中任一項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長邊棱線具有與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連結且不存在切削刃的第一連接棱線部以及第二連接棱線部, 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在俯視觀察時在內側以鈍角與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連結。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的上表面與側面形成的角度滿足關系。6.根據(jù)權利要求5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同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與側面形成的角度θ2滿足02>&的關系。7.根據(jù)權利要求4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在側視觀察時在點S處與第三直線狀切削刃平滑地連結并且呈向上方平緩地凸出的曲線狀, 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與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連結點R處的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與垂線的交叉角α3、以及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與所述第三直線狀切削刃的連結點S處的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與垂線的交叉角滿足α3<α4<90°的關系。8.根據(jù)權利要求4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的兩端部之間的上表面部形成有所述螺紋貫穿孔一側高的傾斜面,以使得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的兩端部處的上表面與側面的交叉角大于90°。9.根據(jù)權利要求4至7中任一項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上表面設置有傾斜面,該傾斜面以側視觀察時在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的端部S處最高的方式從所述端部S延伸至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的端部U, 在所述傾斜面形成有與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以及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相接的缺口面, 所述缺口面的寬度以在所述端部S以及所述端部U處大致為O且在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的連結點T處達到最大的方式,從所述端部S至所述連結點T連續(xù)地增大,從所述連結點T至所述端部U連續(xù)地減小。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鑲刀,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連接棱線部與所述第二連接棱線部形成的側視觀察時的角度γ為160?176°,其中,角度γ定義為直線ST與直線TU的交差角。11.一種刃尖更換式旋轉切削工具,其通過緊固螺釘將權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項所述的鑲刀裝卸自如地固定于鑲刀安裝座,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直線狀切削刃位于最外周,且與旋轉軸心O平行。
【文檔編號】B23C5/10GK105934301SQ201580005899
【公開日】2016年9月7日
【申請日】2015年1月26日
【發(fā)明人】當麻昭次郎
【申請人】三菱日立工具技術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