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采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法制備功能梯度材料的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屬于新材料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制備功能梯度材料的方法。
背景技術:
功能梯度材料(Functional Graded Materials,簡稱FGM)是一種成分、組織、結構、密度和功能特性在宏觀上不均勻,但又逐漸變化的新型材料。它是以計算機輔助材料設計為基礎,采用先進的材料復合技術,使構成材料的要素(組成、結構)沿厚度方向由一側向另一側呈連續(xù)變化,從而使材料的性質(zhì)和功能也呈梯度變化的新型材料。它較目前廣泛使用的隔熱性耐熱復合材料有許多優(yōu)點,如可以消除材料間的界面,緩和熱應力,具有較高的機械強度,抗熱沖擊性和耐高溫性(達2000℃)等。功能梯度材料是21世紀最有發(fā)展前景的新型材料之一, 功能梯度材料是由日本學者平井敏雄、新野正之等人于1984年首次提出,并于1987年開始進行這方面的研究,他們的構想與航天技術的發(fā)展密切相關,目的在于研究開發(fā)出表面使用溫度達1800℃,表面溫差約為1000℃的新型超耐熱材料。例如航天飛機發(fā)動機燃燒室壁燃燒氣體一側溫度在2000℃以上,而另一側直接接觸致冷材料液氫,其溫差大于1000℃,機體材料內(nèi)部將產(chǎn)生巨大的熱應力,因而對材料提出十分苛刻的要求。分散均一耐熱材料不能滿足此要求。目前廣泛使用的隔熱性耐熱材料由于存在明顯的相界面,兩相的膨脹系數(shù)很大,加熱至高溫將產(chǎn)生很大的熱應力,使涂層遭到破壞甚至引起重大事故,功能梯度材料正是在此種背景下提出的,其成分和結構呈連續(xù)的梯度變化,從而消除了金屬、陶瓷復合材料之間的界面,這樣材料的力學、熱學和化學性能等將從材料的一側向另一側呈連續(xù)地變化,從而達到緩和熱應力和耐熱隔熱的目的。
根據(jù)不同的梯度性質(zhì)變化,功能梯度材料可分為密度功能梯度材料、成分功能梯度材料、光學功能梯度材料和精細功能梯度材料等。根據(jù)不同的應用領域,功能梯度材料可分為耐熱功能梯度材料、生物功能梯度材料、化學工程功能梯度材料和電子工程功能梯度材料等ii。
用于制備功能梯度材料(FGM)的工藝方法很多,從陶瓷和金屬微粒出發(fā)有粉末冶金法、等離子噴涂法和自蔓延高溫合成法(SHS)等;從氣相出發(fā)有物理氣相沉積法(PVD)和化學氣相沉積法(CVD);另外還有電沉積法、激光熔覆法、共晶結晶法、復合離心鑄造法、熱分解法、擴散法、溶膠-凝膠法、離子交換法和氧化還原法等。
粉末冶金法是將金屬、陶瓷、晶須等顆粒狀原料按梯度鋪成積成結構,使用的材料主要是穩(wěn)定的ZrO2/PSZ不銹鋼(SUS304)、鎢、鉬等,經(jīng)壓實、燒結而制成功能梯度材料。這種工藝比較適合制備大體積的材料,但工藝比較復雜,制得的材料有一定的空隙率。
目前密度功能梯度材料和成分功能梯度材料主要采用粉末冶金法,包括疊層法和溶液共沉淀法,前者不能真正消除層間界面,后者由于是粉末沉降,原料的粒度和粒度分布,燒結工藝等對材料的質(zhì)量影響很大。自蔓延高溫合成法(SHS)、等離子噴涂法以及激光熔覆法等各種物理氣相沉積法設備復雜,投資大;所制得的材料空隙率較大,機械強度較低,層間結合力低、易剝落、有些還局限于一定的適用范圍。
化學氣相沉積法主要使用易氣化的有機化合物,通過兩相氣相均質(zhì)源輸送到反應器中進行均勻混合,化合物在熱基板上發(fā)生原子或分子間的反應,以納米狀態(tài)沉積。該法由于能按設計要求精確地控制材料的組成、結構和形態(tài),并能使其組成、結構和形態(tài)從一種組分到另一種組分連續(xù)變化,無須燒結即可制備出致密的性能優(yōu)異的FGM,因而受到人們的重視。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針對現(xiàn)有制備功能梯度材料方法的不足,提出一種采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制備組分連續(xù)的功能梯度材料的方法,用于制備多組分連續(xù)變化的、有特定功能的梯度材料。
本發(fā)明技術方案如下 本方法有兩大步 (1)采用逆設計方式,對功能梯度材料進行成分優(yōu)化設計,物理性質(zhì)計算和熱應力模擬。即是根據(jù)所要制備的材料結構形態(tài)和受熱環(huán)境,通過公式計算,得出不同的體積分布指數(shù)下材料各梯度層的成分含量及其熱力學邊界條件,為下一步進行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提供必要的工藝條件。
(2)采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方法(MOCVD),按照上一步所確定的金屬有機化合物為物源和工藝參數(shù),即設定制備材料厚度和成分分布指數(shù)情況下各層的原子含量和比例,依據(jù)設計中提供的熱應力邊界條件,通過改變反應器內(nèi)的沉積溫度、沉積氣壓、反應氣源中各組分的成分比來調(diào)節(jié)和控制沉積各層的組織和組成,金屬有機化合物在氣態(tài)下原子或分子間的反應,以納米狀態(tài)沉積,最后獲得需要的功能梯度材料。
本發(fā)明的關鍵是根據(jù)所要制備的材料結構形態(tài)和受熱環(huán)境對各梯度層的成分含量及其熱力學邊界條件的設計和與之相適應的工藝條件的實施,步驟如下 A、建立功能梯度材料的幾何模型;(見圖1) B、在確定了具體的兩種物源基礎上,用公式(1)計算不同梯度層各成分的含量,并作出各梯度層中組成分布圖 C=(x/d)p[iii] (1) C、按照兩種不同物相氣孔間的相對組合比及連續(xù)分布規(guī)律,依據(jù)混合平均法則,按照(2)式確定梯度層內(nèi)各點的物性數(shù)據(jù) P(x)=VA(x)PA+VB(x)PB[iv](2) D、選定不同條件下(環(huán)境溫度、壓力)梯度材料體系,依據(jù)熱彈性理論,進行溫度分布和熱應力計算,建立熱應力模型。變換梯度成分分布函數(shù)和材料組合,反復上述過程即可獲得熱應力最小的材料組合和梯度成分的FGM。建立熱應力模型時其熱傳導系數(shù)由下式計算<math> <mrow> <mfrac> <mi>d</mi> <mi>dx</mi> </mfrac> <mi>λ</mi> <mrow> <mo>(</mo> <mi>x</mi> <mo>)</mo> </mrow> <mfrac> <mi>dT</mi> <mi>dx</mi> </mfrac> <mo>=</mo> <mn>0</mn>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3</mn> <mo>)</mo> </mrow> </mrow> </math> D、溫度分布T(x)為<math> <mrow> <mi>T</mi> <mrow> <mo>(</mo> <mi>x</mi> <mo>)</mo> </mrow> <mo>=</mo> <mi>k</mi> <msubsup> <mo>∫</mo> <mn>0</mn> <mi>π</mi> </msubsup> <mfrac> <mi>dT</mi> <mrow> <mrow> <mo>(</mo> <msub> <mi>λ</mi> <mi>A</mi> </msub> <mo>-</mo> <msub> <mi>λ</mi> <mi>B</mi> </msub> <mo>)</mo> </mrow> <msup> <mi>T</mi> <mi>P</mi> </msup> <mo>+</mo> <msub> <mi>λ</mi> <mi>B</mi> </msub> </mrow> </mfrac> <msub> <mi>T</mi> <mn>0</mn> </msub>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4</mn> <mo>)</mo> </mrow> </mrow> </math> E、材料內(nèi)部的熱應力分布σ(x)為 σ(x)=-E(x)α(x)[T(x)-T1] (5) 上述步驟的實現(xiàn)可以借助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迭代運算,建立準確的計算模型,求得最佳的材料組合、內(nèi)部組成分布、微觀組織以及合成條件。
本方法的第二大步是采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方法,按照上一步所確定的金屬有機化合物[Fe(CO)5、Mo(CO)6,Si(OC2H5)4,Ti(OC4H9)]為物源和工藝參數(shù),制備功能梯度材料。
本發(fā)明在此步驟中的關鍵點是如何控制氣相沉積的速率以及如何控制兩相過渡層的物質(zhì)成分比例,其控制的依據(jù)就是上述C提供的熱應力邊界條件。
A、由實驗獲得組成梯度材料的兩種物質(zhì)的共沉積最佳基片溫度; B、定制備材料厚度和成分分布指數(shù)情況下各層中的原子含量,通過改變不同時段兩種反應氣源的進入反應器溫度,由于兩種物質(zhì)不同溫度下的不同飽和蒸汽壓,在反應器內(nèi)反應氣源產(chǎn)生一定的流量比,進而調(diào)節(jié)和控制沉積各層組分的成分比; C、依據(jù)上述熱應力邊界條件控制反應器內(nèi)的基片溫度,在此條件下兩種物質(zhì)分別發(fā)生化學反應,產(chǎn)生氣相共沉積,由于同一溫度下兩種物質(zhì)的反應狀態(tài)不同而影響沉積各層的組織和組成; D、物源的流量比應該是隨時間連續(xù)變化的,制備中是以改變每一時段控制體系的真空度來實現(xiàn)的,當時段盡量趨于連續(xù)變化,即可獲得需要的功能梯度材料。
在制備工藝中可以特別加強物源氣體的純化和沉積系統(tǒng)的密封與凈化,以提高超薄層生長和形成梯度沉積的能力。
依據(jù)上述兩步,我們可以在材料設計的基礎上,最終獲得符合設計要求的功能梯度材料。
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 本發(fā)明的由于在功能梯度材料的制備中首次采用了全新的材料設計概念和金屬有機氣相沉積(MOCVD)方法,采用化合物在氣態(tài)下原子或分子間的反應,以納米狀態(tài)沉積。能夠按設計精確控制材料的組成、結構和形態(tài),能夠實現(xiàn)組分的連續(xù)變化,無須燒結即可制備出致密的和性能優(yōu)異的功能梯度材料;能在較低溫度下大面積沉積,沉積速率較高,臺階覆蓋性好。本發(fā)明方法簡單,易于實施,所制得的FGM成份梯度變化穩(wěn)定、結構致密、耐高溫性及耐熱沖擊性能好。
圖1-1是.Mo/Fe功能梯度材料的幾何模型 圖1-2是不同成分分布指數(shù)下的組成分布圖 圖1-3是計算而得的最佳成份分布; 圖1-4是不同成分分布指數(shù)對材料熱應力的影響(其中C為II號樣;D為III號樣;B為IV號樣) 圖2是本工藝實現(xiàn)的設備流程圖; 圖3是實施本工藝的流程圖; 圖4是Fe/Mo功能梯度材料的XPS全譜圖 圖5是Fe/Mo功能梯度材料的X衍射圖 圖6是Fe/Mo功能梯度層的SEM形態(tài)圖 圖7是SiO2/Mo功能梯度材料的XPS全譜圖 圖8是SiO2/Mo功能梯度材料的X衍射圖 圖9是SiO2/Mo功能梯度層的SEM形態(tài)圖 圖10是Fe/Mo功能梯度材料第四層的厚度 圖11是Fe/Mo功能梯度材料的總厚度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MOCVD法制備Mo/Fe系功能梯度材料 1、Mo/Fe系功能梯度材料的設計 1)Fe和Mo的熱學和物理性能Mo/Fe系梯度功能材料一面是鉬,一面是鐵,中間是成分逐漸過渡的鉬鐵復合層。其優(yōu)點是能夠很好地緩和由于鉬與鐵物性上的差異而造成巨大的熱應力,整體上有較好的力學性能、導電導熱性、抗燒蝕性、抗熱疲勞等性能,使其能夠承受很大熱變動和機械應力,而且可充分發(fā)揮組元鉬和鐵各自的特點。再加上這種FGM材料的成分分布和組織結構趨于合理化,大大降低了雙表面之間相鄰材料薄層間的熱膨脹系數(shù)差,使熱應力得以緩和,從而能夠合成滿足條件的復合材料。 表1 Fe和Mo的熱學和物理性能 密度 (g/cm 3) 熔點 (℃) 導熱率 (W/m· K)熱膨脹系 數(shù)α(10-6/K)楊氏模 量E (Gpa) 泊松比μ拉伸強 度(Mpa) 電阻率 (10-6 Ω.cm)Mo 10.22 2617 1405.0 329 0.31 655 5.03Fe 7.87 1536 8211.7 211 0.29 195 8.6 2)分析模型和成分設計 圖1-1為用于分析的Fe/Mo功能梯度材料的幾何模型。假定每層梯度材料是由均勻的Fe和Mo構成,總層數(shù)為5層,表面層為純Mo,最底層為純Fe,中間為過渡層。Fe和Mo的熱學和物理性能如表1。由表1可見,F(xiàn)e和Mo物理性質(zhì)相差較大,尤其是熱性能不匹配,會使不連續(xù)的層間產(chǎn)生較大熱應力。采用功能梯度材料(FGM)的逆設計思想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因為合理的梯度層及組。分構成的設計,有利于材料結構性能的平緩過渡。因此,我們采用如下公式計算不同梯度層各成分的含量 C=(x/d)p 其中C體積分數(shù);x各梯度層與表面層之間的距離;d樣品的厚度; p成分分布指數(shù) 實驗中,p分別選擇0.5、1、2,計算得到各梯度層中Mo的含量如圖1-2。不同成分分布指數(shù)下的組成分布。
由圖1-2分析p=1為最佳取值,計算所得各梯度層中Fe的含量,以及各梯度層中Mo的含量。如表2 表2.各層元素含量的設計值層數(shù) 第一層 第二層 第三層 第四層 第五層Fe體積含量(%)0406080100Fe原子含量(%)0155085100Mo體積含量(%)1006040200Mo原子含量(%)1008550150 注原子含量是根據(jù)體積含量,結合實驗條件擬定的。
梯度層內(nèi)各點的物性數(shù)據(jù)由混合平均法則確定 P(x)=VA(x)PA+VB(x)PB 式中,P(x)——計算成分的熱學(熱傳導系數(shù)、熱膨脹系數(shù)等)和物理性能值(如彈性模量、材料強度等);PA、PB——分別為單一組成的金屬和陶瓷的熱力學和物理性能。據(jù)表2的數(shù)據(jù)及上述公式計算各梯度層的物理性質(zhì)如表3 表3不同體積含量比的Mo/Fe FGM物性參數(shù)計算值 第2層 第3層 第4層 II III IV II III IV II III IV相對密度(g/cm3) 8.74 9.28 9.84 8.41 8.81 9.37 8.13 8.34 8.72熔點(℃) 1936 2185 2444 1785 1968 2228 1655 1752 1925導熱率(W/m·K) 103 117 131 95 105 119 88 94 103熱膨脹系數(shù)α(10-6/K) 9.2 7.7 6.1 10.2 9.0 7.4 11.0 10.4 9.3楊氏模量E(Gpa) 255 282 310 238 258 287 224 235 253泊松比μ 0.30 0.30 0.31 0.29 0.30 0.30 0.29 0.29 0.30拉伸強度(Mpa) 365 471 581 301 379 489 246 287 361電阻率(10-6Ω.cm) 7.3 6.5 5.6 7.8 7.2 6.3 8.2 7.9 7.3硬度(kgf.mm2) 130 174 220 104 136 182 81 98 128 2、梯度材料的制備 試樣采用Al2O3陶瓷基片,實驗在附圖2羰基金屬冷壁式氣相沉積反應器中進行。
基片[10]經(jīng)化學除雜去油和超聲波清洗,烘干后,放入反應室的加熱基座[9]上,從[15]、[16]通入反應室壁和電極夾層冷卻循環(huán)水,由[8]將反應室抽真空,開啟[7]加熱電源加熱基座[9]至表4所需溫度,開啟[14]加熱[13]羰基鉬,開啟[1]氮氣通入[2]羰基鐵中,分別按表4.的梯度含量變化,由調(diào)節(jié)閥門[3]、[5]、[12]控制不同的氣流量(由4、6、11流量計顯示),通入Mo(CO)6,F(xiàn)e(CO)5蒸汽。每一梯度層的共同沉積條件如表4,沉積完畢后將試樣恒壓保溫6h,進行熱擴散穩(wěn)定退火,取出Fe/Mo功能梯度材料試樣。
表4.各梯度層的氣相沉積條件和實驗數(shù)據(jù)記錄層數(shù) Fe 含 量(%) Mo 含 量(%) Fe(CO)5氣源 Mo(CO)6氣源基座溫度(℃) 沉積壓 力(Pa)沉積時間(min)真空保溫(h) 沉積速率 (mg/cm2·h) 源溫 (℃) 飽和 蒸汽 壓(Pa)載氣流量 源 溫(℃)飽和蒸汽壓(Pa)載氣流量5 100 0室溫2088大------------------350 150~200 60 6 2.154 85 15室溫2088稍大 60 407小400 150~200 60 6 4.73 50 10室溫2088中 70 833中400 150~200 60 6 5.152 15 85室溫2088小 70 833稍大400 150~200 60 6 7.251 0 100------------------ 70 833大400 150~200 60 6 30.35 2)試樣的測定 采用XSAM-800型XPS譜儀,來確定試樣中Fe和Mo的比例和化學價態(tài),逐層刻蝕來測量功能梯度材料成分沿厚度方向的分布。其實驗條件是以Al的Ka線為X射線源,電流為14mA,電壓為13KV,分辨率為1.0eV。(見附圖4) 用D\MAX-C型X衍射儀分別掃描上述試樣各梯度層,定性分析各梯度層的物相分布。其實驗條件為Fek2,管壓40KV,管流30mA,狹縫RS=0.15mm,SS=1mm,DS=1mm,掃描速度4度\min,掃描步進0.02。(見附圖5) 用S-450型電子掃描顯微鏡對材料各梯度層進行表面形態(tài)觀測。(見附圖6) 用α-200型臺階儀測量沉積材料的厚度。(見附圖10、11) 3)Mo/Fe功能梯度材料成分的XPS分析 附圖3是Mo/Fe功能梯度材料的XPS全譜圖。附圖4結果表明該材料主要含有以下幾種元素Fe,Mo,O,C,除Fe,Mo,O特征峰外,結合能為284.8eV的C1S峰是由于試樣暴露在大氣環(huán)境下表面污染造成的,且這種表面污染情況在樣品測試過程中普遍存在。
由Mo/Fe功能梯度材料的XPS全譜圖分析,得出材料中各元素實際含量隨刻蝕層數(shù)的變化,符合功能梯度材料的變化規(guī)律。見表5 表5材料中各元素實際含量隨刻蝕層數(shù)的變化 Table 5 Distribution of element in the materials against the carve layer 刻蝕層數(shù) 元素Fe(%) 元素Mo(%) 元素O(%) 第一層0 25.7(100)74.3 第二層3.7(15.74) 19.8(84.26)76.5 第三層10.8(47.37) 12.0(52.63)77.2 第四層20.7(83.47)4.1(16.53)75.2 第五層24.4(100)075.6 4)Mo/Fe功能梯度材料的物相分析 附圖5是Fe/Mo功能梯度材料各層的X射線衍射圖。從附圖5可以看出純Fe和純Mo層的衍射峰很明顯,分析可知其主要物相分別是Fe和Mo,同時也含有少量的Fe和Mo的氧化物;中間過渡層的Fe-Mo合金衍射峰也很明顯,說明Fe和Mo在沉積過程中形成了合金并且呈現(xiàn)連續(xù)固溶體狀態(tài)。符合功能梯度材料的變化規(guī)律。
5)功能梯度材料的表面形貌觀測 附圖6是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在第二層掃描的Fe/Mo合金表面形態(tài)。Fe/Mo梯度層顯然由兩相組成,其中亮相含Mo較多,而暗相含F(xiàn)e較高,同時Fe和Mo呈現(xiàn)固溶體狀,晶粒細小,分布均勻且結構致密。隨著層數(shù)的增加,亮相Mo含量降低,暗相Fe含量增高, 3.結論 (1)以Mo(CO)6、Fe(CO)5為源,采用MOCVD技術,通過控制反應物不同的氣流量來改變沉積膜中Fe、Mo含量,成功地制備出一定尺度的Fe/Mo功能梯度材料。若更精細的變化通入Mo(CO)6,F(xiàn)e(CO)5蒸汽不同的流量比,控制好功能梯度材料各層的沉積時間,即可得到較厚的、成分梯度變化更均勻的材料。
(2)分析和測試結果表明,MOCVD法是一種制備Fe/Mo功能梯度材料的較好方法。該梯度材料組成連續(xù)梯度變化,符合功能梯度材料的變化規(guī)律。Fe/Mo過渡層表面形貌呈現(xiàn)連續(xù)固溶體狀,晶粒細小,分布均勻且結構致密。
實施例2MOCVD法制備金屬-陶瓷(Mo/SiO2)功能梯度材料 1、分析模型和成分設計 SiO2和Mo的熱學和物理性能如表6。由表6可見,SiO2和Mo物理性質(zhì)相差很大,尤其是熱性能不匹配,會使不連續(xù)的梯度層間產(chǎn)生很大熱應力。采用功能梯度材料(FGM)的逆設計思想可以解決這一難題,因為合理的梯度層及組分構成的設計,有利于材料結構性能的平緩過渡。設計中,我們假定Mo/SiO2功能梯度材料由五層組成,每層梯度材料是由均勻的SiO2和Mo構成,表面層為純金屬Mo,最底層為純陶瓷Sio2,中間為過渡層。依照上述Mo/Fe功能梯度材料設計思想和方法,采用公式C=(x/d)p計算不同梯度層各成分的含量。同例1取不同P值分析,當p=1為最佳取值,計算所得各梯度層的最佳成份分布如圖1-3所示。
梯度層內(nèi)各點的物性數(shù)據(jù)由混合平均法則確定(方法同上Mo/Fe)。根據(jù)金屬-陶瓷的材料特征,通過計算獲得不同成分分布指數(shù)對材料熱應力的影響。如圖1-4所示。表6 SiO2和Mo的熱學和物理性能 密度(g/cm3) 熔點 (℃)導熱率(W/m·K)熱膨脹系數(shù)α (10-6/K) 楊氏模 量E (Gpa) 泊松比 μ拉伸強 度 (Mpa) 電阻率 (10-6 Ω.cm) Mo 10.22 2617 1405.0 329 0.31 655 5.03 SiO2 2.64 1610 147.0 73 0.171 - 1×1020 2、梯度材料的制備 試樣采用Al2O3陶瓷基片,實驗在附圖2羰基金屬冷壁式氣相沉積反應器中進行。
基片[10]經(jīng)化學除雜去油和超聲波清洗,烘干后,放入反應室的加熱基座[9]上,從[15]、[16]通入反應室壁和電極夾層冷卻循環(huán)水,由[8]將反應室抽真空,開啟[7]加熱電源加熱基座[9]至表4所需溫度,開啟[14]加熱[13]羰基鉬,開啟[1]氮氣通入[2]正硅酸乙酯中,分別按按圖5.1計算的梯度含量變化,由調(diào)節(jié)閥門[3]、[5]、[12]控制不同的氣流量(由4、6、11流量計顯示),通入Mo(CO)6,Si(OC2H5)4蒸汽。每一梯度層的共同沉積條件如表7,沉積完畢后將試樣恒壓保溫6h,進行熱擴散穩(wěn)定退火,取出Mo/SiO2功能梯度材料試樣。
1)原材料的選擇 本實驗用于制備陶瓷材料的原料為正硅酸乙酯[Si(OC2H5)4],它在常溫下是液體,沉積膜時要對源物質(zhì)油浴加熱,以提高其飽和蒸氣壓,油浴溫度控制好。用于制備金屬材料的原料為六羰基合鉬(Mo(CO)6)。它在常溫下為白色固體,水浴加熱50℃以上可以升華。在較高溫度下,本實驗是利用Si(OC2H5)4和(Mo(CO)6)的熱解反應,生成SiO2和Mo,相關的化學反應方程式為 為保證這兩種反應物在一定條件下以分子狀態(tài)共沉積于基片上,沉積溫度不能低于500℃ 表7.MOCVD條件 層 數(shù) SiO2 含量 (% ) Mo 含 量 % Si(OC2H5)4氣源 Mo(CO)6氣源 沉積 溫度 (℃)沉積壓力(Pa) 沉積 時間 (min) 真空 保溫 (h) 源溫 (℃) 載氣 流量 源溫 (℃) 載氣 流量 1 0 100- - 70 大 500 170- 350 60 6 2 40 6060 小 60 較大 550 170- 350 60 6 3 60 4060 中 55 中 550 170- 350 60 6 4 80 2060 較大 55 小 550 170- 350 60 6 5 100 070大-- 600 170- 35060 6 2)試樣的測定 采用XSAM-800型XPS譜儀,逐層刻蝕來測量功能梯度材料中SiO2和Mo沿厚度方向的成分分布。其實驗條件是以Al的Ka線為X射線源,電流為14mA,電壓為13KV,分辨率為1.0eV。(見附圖7) 用D\MAX-C型X衍射儀分別掃描上述試樣各梯度層,定性分析各梯度層的物相分布。其實驗條件為FeK2,管壓40KV,管流30mA,狹縫RS=0.15mm,SS=1mm,DS=1mm,掃描速度4度\min,掃描步進0.02。(見附圖8) 用S-450型電子掃描顯微鏡對材料進行表面形態(tài)觀測。(見附圖9) 3)功能梯度材料成分的XPS分析 附圖7是Mo/SiO2功能梯度材料的XPS全譜圖。附圖7結果表明該材料主要含有以下幾種元素Si,Mo,O,C。除Si,Mo,O特征峰外,結合能為284.8eV的C1s峰是由于試樣暴露在大氣環(huán)境下表面污染造成的,且這種表面污染情況在樣品測試過程中普遍存在。
用XPS將材料刻蝕五次后得到表8所列的數(shù)據(jù)。
該圖是功能梯度材料中Si,Mo,O的實際含量隨刻蝕深度的變化曲線。從表8我們可以看出(1)隨刻蝕深度的增加,Si的含量逐漸升高,Mo的含量逐漸降低,與設計要求基本一致。(2)元素的組成是逐漸變化的,符合梯度材料的變化規(guī)律;(3)O的含量變化不顯著,并不是和Si的變化成一定比例,這可能是由于測試系統(tǒng)真空度不高,Mo部分形成氧化物和材料放置在空氣中吸附氧的緣故。表8材料中各元素含量隨刻蝕層數(shù)的變化刻蝕層 數(shù)元素Si(%) 元素Mo(%) 元素O (%)第一層039.760.3第二層8.428.862.8第三層16.918.065.1第四層21.88.170.1第五層26.8073.2 4)Mo/SiO2功能梯度材料的物相分析 附圖8是Mo/SiO2功能梯度材料各層的X射線衍射圖。從附圖8可以看出,純SiO2和純Mo層的衍射峰很明顯,分析主要物相分別是SiO2和Mo,同時也含有少量的Mo的氧化物;中間過渡層同時含有SiO2和Mo的衍射峰,說明過渡層的主要物相為SiO2和Mo。隨著梯度層數(shù)的增加,SiO2晶形越趨于完善,Mo晶形越不明顯,符合功能梯度材料的變化規(guī)律。
5)Mo/SiO2功能梯度材料的表面形貌觀測 附圖9是掃描電子顯微鏡(SEM)在不同范圍內(nèi)掃描Mo/SiO2梯度層的結果。通過分析我們看出Mo/SiO2梯度層顯然由兩相組成,其中較大顆粒含SiO2較多,而較小顆粒含Mo較高。較小顆粒堆跺在較大顆粒之上,晶粒細小,總體顆粒分布均勻且結構致密。
3.結論 1)以Mo(CO)6、Si(OC2H5)4為源,采用MOCVD技術,通過調(diào)節(jié)反應氣源中各組分的氣流量來控制沉積膜中SiO2、Mo的含量,成功地制備出較大尺寸的Mo/SiO2功能梯度材料。
2)分析和測試結果表明,MOCVD法是一種制備Mo/SiO2功能梯度材料的較好方法。該梯度材料組成連續(xù)梯度變化,符合功能梯度材料的變化規(guī)律。Mo/SiO2過渡層表面形貌晶粒分布均勻且結構致密。
權利要求
1、一種采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制備功能梯度材料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方法分兩步
第一步是采用逆設計方式,對所要制備的功能梯度材料進行成分優(yōu)化設計,物理性質(zhì)計算和熱應力模擬,即是根據(jù)所要制備的材料結構形狀和受熱環(huán)境,通過公式計算,得出不同的體積分布指數(shù)下材料各梯度層的成分含量及其熱力學邊界條件,為下一步進行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提供必要的工藝條件,步驟如下
A、建立功能梯度材料的幾何模型;
B、在確定了具體功能梯度材料的兩種物源基礎上,用公式(1)計算不同梯度層各成分的含量,并作出各梯度層中組成分布圖
C=(x/d)p[i] (1)
其中,C體積分數(shù) x各梯度層與表面層之間的距離
d制備材料的樣品的厚度p成分分布指數(shù)
C、按照兩種物源不同物相氣孔間的相對組合比及連續(xù)分布規(guī)律,依據(jù)混合平均法則,確定梯度層內(nèi)各點的物性數(shù)據(jù)
P(x)=VA(x)PA+VB(x)PB (2)
式中,P(x)——計算成分的熱學性能值即熱傳導系數(shù)、熱膨脹系數(shù),和物理性能值即彈性模量、材料強度;PA、PB——分別為單一的A、B組分的熱力學和物理性能;V——分別為組分A、B在同一層中的體積分數(shù);
根據(jù)(2)式的計算可以作出不同體積分布指數(shù)下各物理參數(shù)與梯度層厚度的關系圖,即是所設計的梯度材料的各物理參數(shù)沿厚度方向的變化情況;
D、選定不同環(huán)境溫度、壓力條件下梯度材料組成,依據(jù)熱彈性理論,進行溫度分布和熱應力計算,建立熱應力模型;
建立熱應力模型時其熱傳導系數(shù)由下式計算
<math> <mrow> <mfrac> <mi>d</mi> <mi>dx</mi> </mfrac> <mi>λ</mi> <mrow> <mo>(</mo> <mi>x</mi> <mo>)</mo> </mrow> <mfrac> <mi>dT</mi> <mi>dx</mi> </mfrac> <mo>=</mo> <mn>0</mn> <mo>-</mo>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3</mn> <mo>)</mo> </mrow> </mrow> </math>
溫度分布T(x)為
<math> <mrow> <mi>T</mi> <mrow> <mo>(</mo> <mi>x</mi> <mo>)</mo> </mrow> <mo>=</mo> <mi>K</mi> <msubsup> <mo>∫</mo> <mn>0</mn> <mi>x</mi> </msubsup> <mfrac> <mi>dT</mi> <mrow> <mrow> <mo>(</mo> <msub> <mi>λ</mi> <mi>A</mi> </msub> <mo>-</mo> <msub> <mi>λ</mi> <mi>B</mi> </msub> <mo>)</mo> </mrow> <msup> <mi>T</mi> <mi>P</mi> </msup> <mo>+</mo> <msub> <mi>λ</mi> <mi>B</mi> </msub> </mrow> </mfrac> <mo>+</mo> <msub> <mi>T</mi> <mn>0</mn> </msub> <mo>-</mo> <mo>-</mo> <mo>-</mo> <mo>-</mo> <mrow> <mo>(</mo> <mn>4</mn> <mo>)</mo> </mrow> </mrow> </math>
其中,<math> <mrow> <mi>K</mi> <mo>=</mo> <msub> <mi>T</mi> <mn>0</mn> </msub> <mo>/</mo> <msup> <mo>∫</mo> <mn>0</mn> </msup> <mfrac> <mi>dT</mi> <mrow> <mrow> <mo>(</mo> <msub> <mi>λ</mi> <mi>A</mi> </msub> <mo>-</mo> <msub> <mi>λ</mi> <mi>B</mi> </msub> <mo>)</mo> </mrow> <msup> <mi>T</mi> <mi>P</mi> </msup> <mo>+</mo> <msub> <mi>λ</mi> <mi>B</mi> </msub> </mrow> </mfrac> </mrow> </math>
λA、λB分別為金屬與陶瓷的導熱率,E為楊氏模量,α為熱膨脹系數(shù),p為成分分布指數(shù)材料內(nèi)部的熱應力分布σ(x)為
σ(x)=-E(x)α(x)[T(x)-T1] (5)
其中,E(x)=EAxA+EBxB
α(x)=αAxA+αBxB
xA、xB分別為金屬與陶瓷的體積分數(shù);
變換梯度成分分布函數(shù)和材料組合,反復上述過程即可獲得熱應力最小的材料組合和梯度成分的功能梯度材料;
第二步是采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在通過實驗確定兩種物質(zhì)共沉積最佳基片溫度情況下,按照上一步所確定的有機化合物為物源和工藝參數(shù),即設定制備材料厚度和成分分布指數(shù)情況下各層中的原子含量,依據(jù)上述C提供的熱應力邊界條件,通過改變不同時段反應物源進入反應器的溫度來控制各組分的成分比,調(diào)節(jié)和控制沉積各層的組織和組成,改變每一時段沉積氣壓來控制各層厚度,當時段盡量趨于連續(xù)變化,即可獲得需要的功能梯度材料。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是一種采用金屬有機化學氣相沉積方法制備功能梯度材料的方法,首先采用逆設計方式,對功能梯度材料進行成分優(yōu)化設計,物理性質(zhì)計算和熱應力模擬;再采用MOCVD技術,利用Fe(CO) 5、Mo(CO) 6,Si(OC2H5) 4、Ti(OC4H9) 4等有機化合物為物源,通過調(diào)節(jié)反應氣源的溫度和氣流量,在基片溫度 400℃-600℃,壓力170-350Pa,控制每層沉積時間的條件下能制備金屬-金屬、金屬-陶瓷等功能梯度材料。材料物相穩(wěn)定,組成連續(xù)梯度變化,兩相過渡層表面形貌晶粒分布均勻且結構致密,完全符合功能梯度材料的變化規(guī)律。當成分分布指數(shù)p=1時,梯度材料的各物性參數(shù)緩和,效果最好。本發(fā)明方法簡單,易于實施,所制得的FGM成分梯度變化穩(wěn)定、結構致密、耐高溫性及耐熱沖擊性能好。
文檔編號C23C16/52GK1648284SQ200410081379
公開日2005年8月3日 申請日期2004年11月25日 優(yōu)先權日2004年11月25日
發(fā)明者章嫻君, 張慶熙, 鄭慧雯 申請人:西南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