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納米金,尤其是涉及一種利用微波法一步控制合成十面體納米金顆粒的 方法。
背景技術:
納米顆粒作為一種典型的介觀系統,具有很多不同于本體材料和單個分子的獨特性質。 作為納米顆粒體系中極其重要的一員,納米金顆粒本身還具有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能,如良好 的生物相容性,使納米金顆粒在生物標記和生物傳感方面得到廣泛應用,優(yōu)異的電學、化學 性能使之用于電子產品及高效催化劑。與普通的納米金顆粒相比,具有特殊形狀的納米金顆 粒往往表現出更獨特的性質和更廣泛的潛在應用,有望應用于生物、醫(yī)學、信息存儲、化學、 傳感器等領域。盡管新穎的、尺寸和形狀可控的納米金顆粒具有獨特的性質和廣泛的應用前 景,但這些納米金顆粒的可控制備卻面臨很大的難度。目前,能用來制備尺寸可控的納米金 顆粒的方法非常少。因為從熱力學的角度來看,納米粒子的生長要遵循能量最低原理和表面 積最小的原則,所以要制備復雜形狀的三維的納米粒子一般需要比較特殊的生長環(huán)境。因此 合成形狀單一、尺寸可控、晶形和結構明確的納米金顆粒是研究和應用其性質至關重要的第 一步。
目前納米金的制備方法主要有液相還原法、光化學法、氣相蒸發(fā)法、種金生長法、電 化學還原法、相轉移法、水熱法、微波法等。
金十面體納米粒子是一種多重孿晶粒子(MTPs)。作為柏拉圖多面體(Platonic Polyhedra) 的一種,有10個{111}面,有最小的表面能,因此熱力學上穩(wěn)定。金十面體納米粒子具有獨 特的光學性質,
Ana S&nchez-Iglesias等(Ana Sdnchez-Iglesias, Luis M. Liz-Marzdn, Adv. Mater. 2006, 18: 2529-2534)采用PVP作為包裹劑,DMF作為還原劑,加入前期制備的2 3nm的金種,超 聲反應還原氯金酸制備十面體納米金;Masaharu Tsuji等(Masaharu Tsuji, Nobuhiro Miyamae, Michiko Nishio, Sachie Hikino, and Naoki Ishigami, Bull. Chem. Soc. Jpn. Vol. 80, No. 10: 2024-2038)采用PVP作為包裹劑,乙二醇(EG)作為還原劑,加入前期制備的2 3nm的 金種,微波加熱還原氯金酸制備十面體納米金顆粒。但是這些方法制備的十面體納米金顆粒 粒徑并不均一,產率不高且都需要加入前期制備的金種,合成步驟復雜。
微波合成是近年來新興的制備納米粒子的方法。由于極性分子在微波場下可以迅速被加 熱,微波輻射加熱提供了快速、均勻、節(jié)能的加熱方法。該方法有許多優(yōu)點反應速度快, 可使某些反應的反應速率較常規(guī)方法提高3個數量級;加熱速度快,因為體系受熱方式為體 加熱,其熱效應來自于分子偶極矩的極高頻率的振動,而非來自通常的熱傳導、對流等方式, 因而可明顯縮短反應時間,獲得的粒子粒徑分布窄、單分散性好、純度高、產率高且具有良 好的催化性能。并且由于微波法制備過程污染小、成本低、適用于產業(yè)化生產,其發(fā)展前景 廣闊。
微波法制備的優(yōu)勢是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為包裹劑,N,N,一二甲基酰胺(DMF) 還原劑,以微波法一步法合成十面體納米金顆粒。該方法操作工藝簡單易行、原料容易獲得, 成本低廉、適用于大規(guī)模的工業(yè)化生產,還可通過實驗條件控制一步法合成產率較高粒徑均 一的十面體納米金顆粒。另外,生產過程對環(huán)境無污染,符合倡導的"綠色化學"的要求。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以聚乙烯基吡咯垸酮(PVP)為包裹劑,N,N,一二甲基酰胺(DMF)為還原 劑,采用微波法控制合成的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 本發(fā)明包括以下步驟-
1) 在N,N,一二甲基酰胺(DMF)中加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攪拌溶解;
2) 待聚乙烯基吡咯垸酮完全溶解后加入氯金酸,攪拌,得反應前驅體溶液;
3) 將反應前驅體溶液倒入微波反應罐,并裝入微波加熱器反應,將反應體系自然冷卻至 室溫,離心使所合成的納米金顆粒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離,清洗,得十面體納米金產品。
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分子量最好為8000 630000。
按摩爾比,氯金酸濃度最好為0.005 0.05 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氯金酸最好為(50
500) : i。
反應的溫度最好為100 200°C,反應的時間最好為1 60min。清洗最好采用水、乙醇或 丙酮清洗。
本發(fā)明的突出優(yōu)點是
1 )通過對合成條件的控制能得到十面體納米金顆粒;
2) 微波合成加熱速度非常迅速,操作簡單易行;
3) 利用微波合成法制得的納米金顆粒分散性好,形狀均一,粒徑分布窄,團聚程度低, 穩(wěn)定性好;
4) 所采用的聚合物是聚乙烯基吡咯垸酮,其成本低廉、容易獲得、生物相容性好、對環(huán) 境無害;
5) 所采用的合成方法工藝簡單,得到的產物易于分離、清洗、保存。
圖1為實施例1制備的十面體納米金顆粒的紫外一可見吸收譜圖。在圖1中,橫坐標為 波長(nm),縱坐標為吸光度;最大吸收峰為580 nm。
圖2為實施例3制備的納米金顆粒的粒徑分布圖。在圖2中,橫坐標為粒徑(nm),縱 坐標為強度;平均粒徑為180nm,多分散系數為0.282。
圖3為實施例4制備的十面體納米金顆粒的掃描電鏡圖片。在圖3中,標盡200nm。
具體實施例方式
實施例1
1) 取0.277 g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溶于20mLN,N,一二甲基酰胺中,攪拌均勻,聚乙烯 基吡咯烷酮的分子量為8000。 '
2) 加入氯金酸溶液,室溫下攪拌10min,得反應前驅體溶液,按摩爾比,氯金酸濃度為
o.oi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氯金酸為ioo : i。
3) 將反應前驅體溶液倒入微波反應罐,并裝入微波反應器內,反應溫度為150'C,反應 時間為30min。
4) 將反應體系自然冷卻至室溫。在3000 rpm的轉速條件下離心,使所合成的納米金顆 粒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離,再用無水乙醇清洗3次。得到的十面體納米金顆粒粒徑約為180 nm。
實施例2
1) 取0.277 g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溶于23mLN,N,一二甲基酰胺中,攪拌均勻,聚乙烯 基吡咯垸酮的分子量為20000。
2) 加入氯金酸溶液,室溫下攪拌10min,得反應前驅體溶液,按摩爾比,氯金酸濃度為
o.ooim,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氯金酸為50 : i。
3) 將反應前驅體溶液倒入微波反應罐,并裝入微波反應器內,反應溫度為200'C,反應 的時間為lmin。
4) 將反應體系自然冷卻至室溫。在2500 rpm的轉速條件下離心,使所合成的納米金顆 粒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離,再用去離子水清洗3次。得到的十面體納米金顆粒粒徑約為180 nm。
實施例3
1) 取0.277 g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溶于24.5mLN,N' — 二甲基酰胺中,攪拌均勻,聚乙 烯基吡咯垸酮的分子量為63000。
2) 加入氯金酸溶液,室溫下攪拌10min,得反應前驅體溶液,按摩爾比,氯金酸濃度為
0.05 m,聚乙烯基吡咯垸酮氯金酸為500 : i。
3) 將反應前驅體溶液倒入微波反應罐,并裝入微波反應器內,反應溫度為10(tc,反應 的時間為60min。
4) 將反應體系自然冷卻至室溫。在3500 rpm的轉速條件下離心,使所合成的納米金顆 粒與聚乙烯基吡咯垸酮分離,再用丙酮清洗3次。得到的十面體納米金顆粒粒徑約為100 nm。
實施例4
與實施例1類似,其區(qū)別在于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的分子量為30000,按摩爾比,氯金酸 濃度為0.02 m,聚乙烯基吡咯垸酮氯金酸最好為150 : 1,反應的溫度為18(tc,反應時間 為10min。
權利要求
1.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1)在N,N’-二甲基酰胺中加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攪拌溶解;2)待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完全溶解后加入氯金酸,攪拌,得反應前驅體溶液;3)將反應前驅體溶液倒入微波反應罐,并裝入微波加熱器反應,將反應體系自然冷卻至室溫,離心使所合成的納米金顆粒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離,清洗,得十面體納米金產品。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聚乙烯基吡咯垸酮的分子量為8000 630000。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摩爾比,氯金酸濃度為 0.005 0.05 M。
4.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按摩爾比,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氯金酸為50 500 : i。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反應的溫度為100 200。c。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反應的時間為1 60min。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其特征在于清洗采用水、乙醇或丙酮 清洗。
全文摘要
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涉及一種納米金,尤其是涉及一種利用微波法一步控制合成十面體納米金顆粒的方法。提供了一種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為包裹劑,N,N’-二甲基酰胺為還原劑,采用微波法控制合成的十面體納米金的合成方法。在N,N’-二甲基酰胺中加入聚乙烯基吡咯烷酮,攪拌溶解;待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完全溶解后加入氯金酸,攪拌,得反應前驅體溶液;將反應前驅體溶液倒入微波反應罐,并裝入微波加熱器反應,將反應體系自然冷卻至室溫,離心使所合成的納米金顆粒與聚乙烯基吡咯烷酮分離,清洗,得十面體納米金產品。
文檔編號B22F9/16GK101357402SQ20081007181
公開日2009年2月4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7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9月17日
發(fā)明者張其清, 李思越, 建 翁 申請人:廈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