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高爐殘鐵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屬于煉鐵設施領域,尤其涉及一種高爐出鐵主鐵溝的殘鐵溝。
背景技術:
一般煉鐵高爐均設計有兩個出鐵場,四個出鐵口。在生產(chǎn)過程中,兩個鐵口采用對角出鐵,另外兩個停下檢修,每個鐵口單獨設置一條主鐵溝和一條殘鐵溝。主鐵溝設計為貯鐵式,主鐵溝內(nèi)存有40-50噸鐵水,以利于減少鐵水流對主鐵溝耐材的沖刷,提高主鐵溝壽命。主鐵溝一代溝齡在40-50天左右,主鐵溝砂口通鐵量大約在180000-210000噸。主鐵溝檢修前需要將主鐵溝內(nèi)存鐵水通過砂口以及殘鐵溝放出來,之后冷卻進行檢修。由于原設計主鐵溝砂口殘鐵溝混凝土槽底上面設有澆筑層和填料層,造成殘鐵溝槽底高度增加, 使殘鐵溝內(nèi)鐵水液面提高,流出的鐵水進不到魚雷罐內(nèi);加之殘鐵溝內(nèi)的鐵水流速太快,使從殘鐵溝流嘴流出的鐵水拋物線延長,從而導致打開殘鐵口眼時,殘鐵水順著殘鐵溝流嘴不能進入魚雷罐,容易導致鐵水流到地上,造成燒壞鐵道或魚雷罐事故。為避免此類事故的發(fā)生,曾采取在放殘鐵前,先將魚雷罐向爐體外側旋轉5度,使魚雷罐罐口外移大約150毫米,以便確保鐵水進入魚雷罐。然而旋轉魚雷罐工作量較大,需要2-3人配合操作,費時費力且不安全。
發(fā)明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種簡單易行,能保證殘鐵安全順利排放,縮短排放時間,減輕勞動強度,避免安全事故的高爐殘鐵溝。為此,本實用新型所采取的解決方案是一種高爐殘鐵溝,其特征在于,所述殘鐵溝采用混凝土澆注槽,在殘鐵溝轉彎處設有緩流間,殘鐵溝前端流嘴處設有無水炮泥墊層。所述緩流閘高度為130-180mm。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由于本實用新型取消了殘鐵溝槽底的澆筑層和填料層,每次放殘鐵時只在殘鐵溝槽底鋪設一層無浙青搗打料,相應降低了殘鐵溝內(nèi)鐵水的液面高度,可保證流出的鐵水對準魚雷罐罐口。同時,由于在殘鐵溝轉彎處增設了一道緩流間,可有效減緩鐵水流速,縮短鐵水脫離流嘴時的拋物線長度,使鐵水可直接進入魚雷罐。從而避免了鐵水落地燒壞鐵道或魚雷罐事故,提高設備和人身安全系數(shù),減少事故損失和處理的工作量,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作業(yè)環(huán)境。同時,可顯著縮短放砂口時間一倍以上。
圖1為高爐殘鐵溝剖面圖。圖2為高爐殘鐵溝俯視圖。圖3為圖1的A-A截面圖。[0012]圖4為緩流閘結構示意圖。圖中主鐵溝1、砂口殘鐵口 2、殘鐵溝3、無水炮泥墊層4、魚雷罐5、緩流閘6。
具體實施方式
由附圖可見,在主鐵溝1的右側設置有砂口殘鐵口 2,殘鐵溝3位于砂口殘鐵口 2 的下面,魚雷罐5則處于殘鐵溝3前端流嘴的下方。本實用新型是將原鋪設在殘鐵溝3槽底的澆筑層和填料層撤除,采用混凝土澆注槽的殘鐵溝3,并將原殘鐵溝3前端的預制件流嘴更換成無水炮泥墊層4。同時,為減緩鐵水流速,故在殘鐵溝3的轉彎處增設了一道高度為150mm的緩流閘6。
權利要求1.一種高爐殘鐵溝,其特征在于,所述殘鐵溝采用混凝土澆注槽,在殘鐵溝轉彎處設有緩流間,殘鐵溝前端流嘴處設有無水炮泥墊層。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高爐殘鐵溝,其特征在于,所述緩流閘高度為130-180mm。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高爐殘鐵溝,所述殘鐵溝采用混凝土澆注槽,在殘鐵溝轉彎處設有緩流閘,殘鐵溝前端流嘴處設有無水炮泥墊層。由于相對降低了殘鐵溝內(nèi)鐵水的液面高度,可保證流出的鐵水對準魚雷罐罐口。加之在殘鐵溝轉彎處增設了緩流閘,可有效減緩鐵水流速,縮短鐵水脫離流嘴時的拋物線長度,使鐵水可直接進入魚雷罐,從而避免了鐵水落地燒壞鐵道或魚雷罐事故,提高設備和人身安全系數(shù),減少事故損失和處理的工作量,減輕工人的勞動強度,改善作業(yè)環(huán)境。同時,可顯著縮短放砂口時間一倍以上。
文檔編號C21B7/14GK202272894SQ20112037846
公開日2012年6月13日 申請日期2011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30日
發(fā)明者馮寶澤, 劉洪河, 張延輝, 李仲, 王立軍, 董建興, 趙立軍, 韓淑峰 申請人:鞍鋼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