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的起重機車輪包括用于與相應軌道滾壓配合的踏面和設置于踏面軸向兩側的防止起重機車輪脫軌的 上、下輪緣,上、下輪緣具有與踏面相連的輪緣內(nèi)側面和與對應輪緣內(nèi)側面相背設置的分布于起重機車輪上下兩端的環(huán)形的輪緣外端面。起重機車輪的踏面、輪緣內(nèi)側面等其它部位因需要與軌道接觸而有相應硬度的要求,而為保證這些部位的硬度要求,必須對起重機車輪進行淬火處理,但是起重機車輪在淬火過程中,由于輪緣內(nèi)、外側面的急速冷卻,容易引起輪緣開裂。常規(guī)的解決方法是對輪緣預冷,但是這又容易導致輪緣內(nèi)側面因不符合淬火條件而造成硬度不合格。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淬火時能夠降低輪緣外端面的冷卻速度,同時又能保證輪緣內(nèi)側面硬度的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為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包括用于夾持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蓋板,所述的上、下蓋板上設有朝向相對并分別用于與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輪緣外端面緊密配合以在淬火時降低水對上、下輪緣外端面的冷卻速度的上、下配合面,所述的上、下蓋板的外輪廓間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直接對上、下輪緣內(nèi)側面接觸冷卻的間隙,所述的下蓋板上設置有用于相應吊具吊裝的吊裝結構。所述的上蓋板上于所述上配合面的外圍設置有朝下凸起的環(huán)狀結構的上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所述的下蓋板上于所述下配合面的外圍設置有朝上凸起的環(huán)狀結構的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所述的吊裝結構包括軸向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用于穿裝于相應起重機車輪的輪轂軸孔中的吊管,所述吊管的下端固設于所述的下蓋板上,所述吊管的上端由所述上蓋板的上方穿出,所述吊管的管壁上設置有連通所述吊管的內(nèi)孔與相應起重機車輪的輪轂軸孔的吊管過水孔。所述的上蓋板上設置有手柄。所述上蓋板上設置有上凹以讓開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上側輪轂的上蓋板凹槽;所述下蓋板上設置有下凹以讓開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下側輪轂的下蓋板凹槽。所述的上蓋板上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對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上側輪輻冷卻的上蓋板過水孔;所述的下蓋板上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對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下側輪輻冷卻的下蓋板過水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在對起重機車輪淬火時,由于上、下蓋板上的上、下配合面分別與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輪緣外端面緊密配合,阻止了水直接接觸上、下輪緣外端面,使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輪緣外端面的冷卻速度大大降低,保證了上、下輪緣不會開裂;同時由于上、下蓋板之間的間隙的作用,水又可以直接與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輪緣內(nèi)側面接觸并對其冷卻,這樣就可以保證上、下輪緣內(nèi)側面及時完成馬氏體的轉變,保證了上、下輪緣內(nèi)側面的硬度。
圖I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使用狀態(tài)圖;圖2是圖I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的實施例如圖f 2所示包括用于將相應起重機車輪20吊裝于淬火池中的吊架,吊架包括上蓋板I和下蓋板17,上蓋板I上設置有手柄2。上、下蓋板上設有朝向相對并分別用于與起重機車輪20的上、下輪緣外端面緊密配合以在淬火時降低水對上、下輪緣外端面的冷卻速度的上配合面3和下配合面9,上蓋板I上于上配合面3的外圍設置有朝下凸起的環(huán)狀結構的上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4 ;下蓋板17上于下配合面9的外圍設置有朝上凸起的環(huán)狀結構的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8,通過改變上、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的高度可以改變上、下輪緣冷卻區(qū)的冷卻性能,適應不同輪緣厚度的需求。上蓋板I上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對相應起重機車輪20的上側輪輻冷卻的上蓋板過水孔16 ;所述的下蓋板17上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對相應起重機車輪20的下側輪輻冷卻的下蓋板過水孔。上蓋板I上設置有上凹以讓開相應起重機車輪20的上側輪轂的上蓋板凹槽18 ;下蓋板17上設置有下凹以讓開相應起重機車輪20的下側輪轂的下蓋板凹槽19,設置上、下蓋板凹槽是為了可以放置輪轂尺寸較大的起重機車輪,當然可以通過改變上、下蓋板凹槽的槽深和槽徑,以適應不同輪轂厚度和輪轂直徑的起重機車輪。吊架還包括軸向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用于穿裝于相應起重機車輪20的輪轂軸孔10中的吊管14,吊管14的下端固設于下蓋板17上,吊管14的上端由上蓋板I的上方穿出以供相應吊具吊裝,吊管14的管壁上設置有連通吊管的內(nèi)孔15與相應起重機車輪的輪轂軸孔10的吊管過水孔11,淬火時,水可以通過吊管過水孔11直接對輪轂軸孔10的孔壁冷卻,以保證輪轂軸孔10的硬度。上、下蓋板間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直接對起重機車輪的踏面6、上輪緣內(nèi)側面5和下輪緣內(nèi)側面7接觸冷卻的間隙12。圖中件13表示上蓋板上設置的供吊管穿過的通孔,淬火時,水也可以通過通孔13對起重機車輪的上側輪輻進行冷卻。上述實施例中上、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的調(diào)節(jié)原理為見附圖1,上、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的高度(以下簡稱凸臺高度)和輪緣厚度是相對的,一般而言厚度大的輪緣凸臺高度也應該相應增大些。對于某一厚度的輪緣而言,增加凸臺高度就相當于是增加了對輪緣的遮擋。當然,上、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和和對應輪緣之間的空隙A也是一個影響因素,如果空隙過大,則失去遮擋效果;空隙越小,則凸臺高度對輪緣形成的遮擋效果就越明顯。同時,一定高度的上、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和對應輪緣、踏面形成一個半開放的區(qū)域,冷卻液將在其中起作用;增加凸臺高度比較明顯時,這個半開放區(qū)域(上、下輪緣冷卻區(qū))的開口 B大小和流動性會相應變小,對輪緣而已則相應更大,踏面因為在中間受影響會小(這可以保證踏面和輪緣內(nèi)側的淬火后硬度)。工作時,使用該淬火工裝將起重機車輪20吊裝于淬火池中淬火,水通過上、下蓋板之間的間隙12對起重機車輪20的踏面6和上、下輪緣內(nèi)側面直接接觸冷卻;水通過上、下蓋板過水孔對起重機車輪的上、下側輪輻冷卻;水通過吊管過水孔11對起重機車輪20的輪轂軸孔10冷卻,從而保證這些位置的硬度。而由于上、下蓋板上的上、下配合面的作用,降低了水對起重機車輪20的上、下輪緣外端面的冷卻速度,使上、下輪緣在淬火過程中不會開裂。在本實用新型的其它實施例中上、下蓋板上的上、下蓋板凹槽也可以不設;設置于上、下蓋板上的上、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也可以沒有;當然上、下蓋板還可以均是圓環(huán)狀結構,此時上、下配合面可以由上蓋板的下端面和下蓋板的上端面構成,吊管可以被設置于 下蓋板上的吊桿代替,吊桿通過連接梁與上、下蓋板連接,各連接梁之間設有過水間隙;吊管還可以被沿下蓋板周向均布的吊環(huán)等其它吊裝結構代替。
權利要求1.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夾持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蓋板,所述的上、下蓋板上設有朝向相對并分別用于與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輪緣外端面緊密配合以在淬火時降低水對上、下輪緣外端面的冷卻速度的上、下配合面,所述的上、下蓋板的外輪廓間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直接對上、下輪緣內(nèi)側面接觸冷卻的間隙,所述的下蓋板上設置有用于相應吊具吊裝的吊裝結構。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蓋板上于所述上配合面的外圍設置有朝下凸起的環(huán)狀結構的上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所述的下蓋板上于所述下配合面的外圍設置有朝上凸起的環(huán)狀結構的下冷卻性能調(diào)節(jié)凸臺。
3.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裝結構包括軸向沿上下方向延伸、并用于穿裝于相應起重機車輪的輪轂軸孔中的吊管,所述吊管的下端固設于所述的下蓋板上,所述吊管的上端由所述上蓋板的上方穿出,所述吊管的管壁上 設置有連通所述吊管的內(nèi)孔與相應起重機車輪的輪轂軸孔的吊管過水孔。
4.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蓋板上設置有手柄。
5.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蓋板上設置有上凹以讓開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上側輪轂的上蓋板凹槽;所述下蓋板上設置有下凹以讓開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下側輪轂的下蓋板凹槽。
6.根據(jù)權利要求I飛任意一項所述的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蓋板上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對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上側輪輻冷卻的上蓋板過水孔;所述的下蓋板上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對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下側輪輻冷卻的下蓋板過水孔。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包括用于夾持相應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蓋板,上、下蓋板上設有朝向相對并分別用于與起重機車輪的上、下輪緣外端面緊密配合以在淬火時降低水對上、下輪緣外端面的冷卻速度的上、下配合面,上、下蓋板的外輪廓間設置有用于在淬火時供相應水通過、以使水直接對上、下輪緣內(nèi)側面接觸冷卻的間隙,所述的下蓋板上設置有用于相應吊具吊裝的吊裝結構。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淬火時能夠降低輪緣外端面的冷卻速度,同時又能保證輪緣內(nèi)側面硬度的起重機車輪用淬火工裝。
文檔編號C21D1/62GK202786351SQ20122047578
公開日2013年3月13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8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9月18日
發(fā)明者段君飛, 劉宗元, 彭生, 史之杰, 王躍文 申請人:河南衛(wèi)華重型機械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