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研磨機。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技術中已知一種能夠?qū)Ρ患庸ぜM行磨削、研磨、切割等加工的研磨機。研磨機具有通過驅(qū)動裝置驅(qū)動旋轉的主軸。在主軸上,以可拆裝的方式安裝有各種頂端工具。在研磨機上,通常安裝有覆蓋頂端工具的上方的保護罩(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發(fā)明專利公開公報特開2013-78823號
然而,當為了抑制粉塵的飛散而增加由保護罩覆蓋頂端工具的面積時,保護罩與被加工件相干涉而降低操作性和研磨機的加工能力。
因此,在現(xiàn)有技術中,對每種頂端工具均準備有保護罩。每種頂端工具專用的保護罩通過適用于加工作業(yè)的形狀,抑制粉塵的飛散,并且能夠?qū)崿F(xiàn)較高的作業(yè)性和加工能力。
然而,更換頂端工具的同時更換保護罩,這對于作業(yè)者來講非常麻煩。因此,在現(xiàn)有技術中,進行作業(yè)的作業(yè)者大多僅更換頂端工具而不更換保護罩。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因此,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中,優(yōu)選能夠提供一種具有抑制粉塵的飛散的能力,并且具有較高便利性的研磨機和罩。
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的研磨機具有電機、殼體、主軸和罩。殼體收裝電機。主軸從殼體向下方伸出,且通過電機驅(qū)動旋轉。罩至少覆蓋安裝在主軸上的頂端工具的一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罩具有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第二罩部以相對于第一罩部可動的方式被保持。第一罩部可固定于殼體。第一罩部設置于主軸的周向,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上方的一部分。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第二罩部能夠以相對于第一罩部可相對移動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罩部。罩能夠構成為,第二罩部相對于第一罩部進行移動,相應地,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與頂端工具的周圍中、由罩覆蓋的區(qū)域相對應。
根據(jù)具有該罩的研磨機,可調(diào)整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調(diào)整能夠在以下情況下進行,例如為了防止加工作業(yè)時頂端工具和被加工件之間的干涉,或為了防止更換頂端工具時頂端工具和罩之間的干涉。因此,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即使利用多種頂端工具時,也能夠提供一種便利性較高的研磨機。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第二罩部可以以沿著主軸的周向作相對移動的方式,被保持于第一罩部。罩可以構成為,第二罩部相對于第一罩部沿周向相對移動,相應地,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第一罩部可以構成為,在周向的特定的角度區(qū)域中,覆蓋頂端工具的下方的一部分。該角度區(qū)域與按照沿著周向等的角度而指定范圍時的罩部的區(qū)域相對應。此時,第二罩部可以構成為,從上述特定的角度區(qū)域朝向沒有被第一罩部覆蓋頂端工具的下方的其他的角度區(qū)域,第二罩部相對于第一罩部沿周向相對移動,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下方的、沒有被第一罩部覆蓋的區(qū)域的一部分。
眾所周知,在進行加工作業(yè)時,接近被加工件的頂端工具的部位因頂端工具的種類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在某些作業(yè)中,利用頂端工具的下表面進行加工,在其他的作業(yè)中,利用頂端工具的側邊緣進行加工。因此,根據(jù)可調(diào)整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下方面積的研磨機,相對于上述的多個作業(yè)表現(xiàn)出較高的作業(yè)性。即,即使根據(jù)作業(yè)用途改變頂端工具,也能夠?qū)崿F(xiàn)較高的作業(yè)性。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罩可以構成為:具有:第一罩部,其沿主軸的周向設置,且固定于殼體,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上方的一部分;和第二罩部,其以能夠繞著與主軸的軸向不平行的規(guī)定的軸擺動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罩部。罩也可以構成為,第二罩部相對于第一罩部繞著規(guī)定的軸擺動,相應地,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第二罩部構成為,以能夠繞著規(guī)定的軸擺動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罩部,該規(guī)定的軸沿與主軸的軸向垂直的面設置。第二罩部可以構成為,通過擺動而配置在相對于第一罩部不同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至少覆蓋沒有被第一罩部覆蓋的頂端工具的下方的區(qū)域的一部分,在第二位置至少覆蓋沒有被第一罩部覆蓋的頂端工具的上方的區(qū)域的一部分。即使通過具有上述罩的研磨機,也能夠?qū)敹斯ぞ叩姆N類和加工方法不同的多個作業(yè)實現(xiàn)較高的作業(yè)性。
第二罩部可以構成為,其至少一部分不遮擋作業(yè)者的視線。例如,第二罩部的至少一部分可以由透明材料或網(wǎng)孔材料構成。
罩除了具有第一罩部外還具有第二罩部,這樣有助于抑制粉塵的飛散。但是,在進行加工作業(yè)時,有時可能在被加工件的加工目標部位和作業(yè)者的眼睛之間隔著第二罩部。若第二罩部構成為其至少一部分不遮擋作業(yè)者的視線,則能夠抑制第二罩部對作業(yè)性帶來不良影響。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罩具有:第一罩部,其沿主軸的周向設置,且固定于殼體,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上方的一部分;和第二罩部,其以相對于第一罩部能夠沿主軸的軸向相對移動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罩部。罩可以構成為,第二罩部相對于第一罩部的位置通過沿上述軸向相對移動而發(fā)生變化,相應地,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第二罩部能夠構成為,通過沿上述軸向的相對移動而配置在相對于第一罩部不同的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在第二罩部與第一罩部的朝向頂端工具的內(nèi)表面之間形成收裝頂端工具的空間,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下方的一部分,在第二位置,第二罩部接近第一罩部的內(nèi)表面,與第一罩部一起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上方的一部分。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中,罩可以構成為,具有:第一罩部,其沿主軸的周向設置,且固定于殼體,沿具有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上方的一部分的覆蓋面的面展開;和第二罩部,其以相對于第一罩部能夠沿上述面相對移動的方式保持于第一罩部。罩可以構成為,第二罩部相對于第一罩部沿上述面相對移動,相應地,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在該罩中,第二罩部可以構成為,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下方的一部分,罩也可以構成為,第二罩部相對于第一罩部沿上述面相對移動,相應地,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下方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在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中,罩可以構成為,具有:第一罩部,其沿主軸的周向設置,且固定于殼體,至少覆蓋頂端工具的上方的一部分;和第二罩部,其為保持于第一罩部的第二罩部,且具有可折疊的結構。罩可以構成為,根據(jù)第二罩部是否是折疊的狀態(tài),由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發(fā)生變化。
在該罩中,第二罩部可以構成為,在折疊的狀態(tài)下,覆蓋沒有被第一罩部覆蓋的頂端工具的下方的第一區(qū)域,在沒有折疊的狀態(tài)下,第二罩部除了覆蓋第一區(qū)域外,還覆蓋沒有被第一罩部覆蓋的頂端工具的下方的第二區(qū)域。
另外,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可以提供一種安裝于研磨機的上述的罩。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可以提供一種罩,其至少覆蓋安裝在主軸上的頂端工具的一部分,并且具有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該主軸從研磨機所具有的殼體向下方伸出,第一罩部和第二罩部具有上述的特征的至少一個。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技術方案,可以提供一種研磨機的使用方法,該方法包含:將罩安裝在殼體上,該罩用于在從研磨機所具有的殼體向下方伸出的主軸的周圍,覆蓋頂端工具的至少一部分,并且該罩具有可動部,通過操作可動部,罩的形狀發(fā)生變化,以使得被該罩覆蓋的頂端工具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當將磨削用砂輪作為頂端工具安裝于主軸時,操作可動部,將罩設定為第一形狀,當將切割用砂輪作為頂端工具安裝于主軸時,操作可動部,將罩設定為第二形狀,并且罩在第二形狀的情況下,相比第一形狀,覆蓋所述頂端工具的下方區(qū)域的更大的范圍。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研磨機的內(nèi)部結構的剖視圖。
圖2是表示安裝有現(xiàn)有的保護罩的狀態(tài)下的主軸周圍的結構的剖視圖。
圖3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4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5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一形態(tài)的仰視圖。
圖6是第一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剖視圖。
圖7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二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8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二形態(tài)的、從下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9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二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10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11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12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二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13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二形態(tài)的仰視圖。
圖14是表示第二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二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15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16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一形態(tài)的、從下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17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二形態(tài)的、從下方觀察的立體圖。
圖18是表示第三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二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19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20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21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一形態(tài)的仰視圖。
圖22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二形態(tài)的一部分透明的立體圖。
圖23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二形態(tài)的一部分透明的仰視圖。
圖24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二形態(tài)的一部分透明的立體圖。
圖25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三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26是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三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27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28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一形態(tài)的立體圖。
圖29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保護罩的第二形態(tài)的仰視圖。
圖30是表示第五實施方式的研磨機的第二形態(tài)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示例的實施方式。
[基本結構]
首先,說明基本的研磨機1的內(nèi)部結構。研磨機1是安裝有圓盤(圓板)狀的頂端工具40的所謂的圓盤研磨機。該研磨機1通過頂端工具40的旋轉來加工被加工件50(參照圖3)。在頂端工具40中,包含切割砂輪和磨削砂輪等各種砂輪,還包含鋼絲刷。研磨機1構成為能夠更換頂端工具40的結構。
接著該研磨機1說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第五實施方式的研磨機100、200、300、400、500構成為,在圖1所示的研磨機1或類似的研磨機上安裝各實施方式的特征性的保護罩。
在上述多個實施方式中,沿長條狀的研磨機主體的軸線、或與其對應的電機12的旋轉軸14來定義前后方向。具體而言,將研磨機主體的設置有主軸24的一側定義為“前”,將其的相反一側定義為“后”。
另外,以主軸24的軸線為基準來定義上下方向。具體而言,將主軸24收裝在第一齒輪箱6和第二齒輪箱30內(nèi)的一側定義為“上”,將主軸24安裝頂端工具40的一側定義為“下”。另外,將在上下方向擴展的面定義為“側面”,使用與方向相關的術語。
圖1所示的研磨機1具有電機殼體4、第一齒輪箱6和后罩8。研磨機1還具有第二齒輪箱30。研磨機1所具有的內(nèi)部結構要素收裝在主要由電機殼體4、第一齒輪箱6、第二齒輪箱30和后罩8形成的研磨機主體的內(nèi)部空間內(nèi)。
電機殼體4是大致圓筒狀的殼體,用于收裝電機12。電機12的旋轉軸14以朝向相鄰的第一齒輪箱6伸出的方式配置。后罩8設置在電機殼體4的后方,收裝用于向電機12輸入驅(qū)動電流來驅(qū)動電機12的電路系統(tǒng)。在電路系統(tǒng)上,通過在圖1中未圖示的電源線18(參照圖3等)來從外部供給電力。研磨機1的驅(qū)動通過作業(yè)者操作被設置為向外部露出的在圖1中未圖示的開關操作部19來開啟/關閉。
第一齒輪箱6設置在電機殼體4的前方,且收裝第一錐齒輪20、第二錐齒輪22、主軸24和軸承26、28等。
第一錐齒輪20在第一齒輪箱6內(nèi)被固定于電機12的旋轉軸。第二錐齒輪22和主軸24通過軸承26設置在與第一齒輪箱6分體構成的第二齒輪箱30上,并且第二錐齒輪22和主軸24能夠旋轉。通過將第二齒輪箱30固定在第一齒輪箱6上,據(jù)此,第二錐齒輪22和主軸24的上部收裝在第一齒輪箱6內(nèi)。
第二齒輪箱30以主軸24與電機12的旋轉軸14垂直的方式固定在第一齒輪箱6上。第二齒輪箱30例如螺紋緊固在第一齒輪箱6上。
第二錐齒輪22被固定在主軸24上。第二錐齒輪22在第一齒輪箱6內(nèi)與第一錐齒輪20嚙合,將電機12的旋轉輸出力轉換成繞著主軸24的旋轉力。
主軸24的一端通過軸承28支承在第一齒輪箱6上,且主軸24能夠自由旋轉,主軸24的另一端從第二齒輪箱30向下方伸出。
在主軸24的、從第二齒輪箱30伸出的部分上設置有用于對圓盤狀的頂端工具40進行定位固定的內(nèi)凸緣32。在主軸24的、比內(nèi)凸緣32更靠近頂端的外周部分形成有用于與鎖緊螺母34螺紋配合的螺紋部25。鎖緊螺母34通過螺紋配合緊固固定在主軸24的下端,在鎖緊螺母34與內(nèi)凸緣32之間夾持并固定頂端工具40。
在上述結構的研磨機1中,當操作者使用開關操作部19進行開啟操作時,電機12旋轉,其旋轉輸出經(jīng)由第一齒輪箱6內(nèi)的齒輪機構(錐齒輪20、22)向主軸24傳遞。即,主軸24通過收裝在殼體4、6、30內(nèi)的、包含電機12和齒輪機構的驅(qū)動裝置來旋轉驅(qū)動。
因此,在通過鎖緊螺母34將頂端工具40固定于主軸24的狀態(tài)下,與主軸24的旋轉相適配,頂端工具40進行旋轉。通過頂端工具40的旋轉,研磨機1對被加工件50進行磨削、研磨和切割等加工。能夠?qū)崿F(xiàn)的加工取決于安裝在主軸24上的頂端工具40的種類。
在電機12的旋轉軸14上設置有風扇15,該風扇15將外部空氣從后罩8的吸入孔導入,并將空氣從設置于第一齒輪箱6的排出孔7排出。
在研磨機1上還設置有覆蓋圓盤狀的頂端工具40的保護罩60(參照圖2)。該保護罩60在本技術領域中還被稱為砂輪罩或圓盤罩。本說明書中記載的“覆蓋”是指至少覆蓋對象的一部分,只要沒有特別地說明,不限定為覆蓋整個對象。
圖2表示在圖1所示的研磨機1上安裝有現(xiàn)有的保護罩60的狀態(tài)下的主軸24和頂端工具40周邊的剖面結構。
圖2所示的保護罩60具有:半圓狀的上部結構體61,其用于覆蓋圓盤狀的頂端工具40的上部后方的半圓部分;和側部結構體63,其從上部結構體61的外周端部邊緣向下方延伸。該保護罩60為上部結構體61和側部結構體63一體形成的結構。例如,上部結構體61和側部結構體63由金屬材料形成為一體。側部結構體63在下端具有彎曲部64,形成為下端稍向徑向內(nèi)側彎曲的結構。
保護罩60還具有將保護罩60固定在第二齒輪箱30上的圓筒部67。圓筒部67作為與上部結構體61的外周圓弧同心的圓筒部被設置在上部結構體61上。該圓筒部67的尺寸被設計為,其內(nèi)徑比設置在第二齒輪箱30的具有圓形側面的罩連接部31的外徑稍大。
在圖2中未圖示,圓筒部67構成為,沿與上下方向垂直的面的剖面呈開環(huán)形狀,且在周向上開放的部分具有緊固部,該緊固部用于將圓筒部67的徑向內(nèi)側緊固于第二齒輪箱30的罩連接部31。圖4表示具有等同結構的圓筒部170和緊固部175。
該緊固部的作用在于,通過使從兩側夾緊該緊固部的螺絲與螺母的位置關系發(fā)生變化,將圓筒部67的內(nèi)側緊固于第二齒輪箱30的罩連接部31,從而將保護罩6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圖2所示的保護罩60例如在通過磨削砂輪來加工被加工件時使用。
另外,保護罩60能夠在周向上以任意的角度(朝向)安裝在罩連接部31上。圖2所示的配置是在磨削加工中一般的配置。在以下的各實施方式中說明的保護罩也能夠以任意的角度安裝在研磨機上。因此,應該理解為,關于保護罩的構成結構要素在說明前后左右方向時,只是根據(jù)進行該磨削加工時的一般的配置來說明方向,保護罩相對于研磨機的周向的朝向并沒有限定于特定方向。
[第一實施方式]
第一實施方式的研磨機100構成為,在圖1所示的研磨機1或類似的研磨機上,安裝有圖3~圖9所示的保護罩110。
保護罩110具有:主罩部130;外側罩部140;內(nèi)側罩部150;和圓筒部170,其用于將主罩部13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保護罩110構成為,通過外側罩部140和內(nèi)側罩部150相對于主罩部130相對移動,該保護罩110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區(qū)域發(fā)生變化。
外側罩部140以可沿著主罩部130的外表面在周向(主軸24的旋轉方向或外周向)移動的方式保持于主罩部130。圖6、圖8和圖9中所示的內(nèi)側罩部150以可沿著主罩部130的內(nèi)表面在周向上移動的方式保持于主罩部130。
主罩部130構成為,與上述的保護罩60相同,具有:半圓狀的上部結構體131,其用于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部后方的半圓部分;和側部結構體133,其從上部結構體131的外周端部邊緣向下方延伸,并且該主罩部130在主軸24的周向擴展而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方和側方。如圖5所示,側部結構體133在其下端具有向徑向內(nèi)側彎曲的彎曲部134。
如圖6、圖8和圖9所示,主罩部130還具有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下部結構體135,該下部結構體135位于與上部結構體131相對應的從0度至180度的半圓狀的角度區(qū)域中、大致從40度至140度的角度區(qū)域內(nèi)。這里所謂的角度表示以主軸24的軸線為中心在周向上的角度,角度區(qū)域與由該角度指定的范圍的周向的區(qū)域相對應。
下部結構體135從側部結構體133的下端沿與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向徑向內(nèi)側延伸,由此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下部結構體135與上部結構體131和側部結構體133形成為一體。
在圖5中,下部結構體135與外側罩部140的下部結構體145重疊,位于被下部結構體145遮擋的位置。同樣地,雖然在圖4中未圖示,但下部結構體135在與外側罩部140的上部結構體141相對應的角度區(qū)域,從側部結構體133的下端向徑向內(nèi)側延伸,由此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
如圖6所示,該主罩部130在其上部結構體131的外表面和內(nèi)表面上具有用于限制外側罩部140和內(nèi)側罩部150在周向的移動的引導突起132。
在主罩部130的上部結構體131上設置有與上部結構體131的圓弧同心的圓筒部170。上部結構體131具有在與圓筒部170相對應的位置向上方延伸的延伸設置部位131A,且通過延伸設置部位131A與圓筒部170連接。圓筒部170與該延伸設置部位形成為一體、或與延伸設置部位分體構成。
圓筒部170與圓筒部67相同,為開環(huán)形狀,如圖4等所示,在其周向上敞開的部分具有用于將圓筒部170緊固于第二齒輪箱30的罩連接部31的緊固部175。
緊固部175發(fā)揮作用,以使得通過使從兩側夾持該緊固部175的螺桿和螺母之間的位置關系變化,將圓筒部170的內(nèi)側緊固于第二齒輪箱30的罩連接部31。利用該圓筒部170的功能,保護罩110的主罩部130被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保護罩110在嵌入第二齒輪箱30的罩連接部31之后被緊固,據(jù)此,被固定于罩連接部31。
外側罩部140的內(nèi)表面沿著主罩部130的外表面而設置,且該外側罩部140被設置為,可沿著主罩部130的外表面在周向上相對移動。具體而言,外側罩部140具有:扇狀的上部結構體141;和側部結構體143,其從上部結構體141的外周端部邊緣向下方延伸,并且,該外側罩部140隔著主罩部130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方和側方。
另外,如圖5和圖6等所示,外側罩部140構成為,具有下部結構體145,該下部結構體145從側部結構體143的下端沿著與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和下部結構體135的下表面向徑向內(nèi)側延伸,并且該外側罩部140由下部結構體145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上述的上部結構體141、側部結構體143和下部結構體145例如由金屬材料形成為一體。上部結構體141和下部結構體145在與主罩部130的下部結構體135相同的角度范圍內(nèi)或稍大的角度范圍內(nèi)沿周向擴展。
外側罩部140設置為可相對于主罩部130在周向上相對移動,據(jù)此,如圖4和圖5所示,外側罩部140在配置于相對于主罩部130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下,由下部結構體145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中的、與主罩部130的下部結構體135大致相同的區(qū)域。
另一方面,如圖7、圖8和圖9所示,外側罩部140在配置于相對于主罩部130的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外側罩部140覆蓋沒有由主罩部1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區(qū)域R11、R12中的一方的區(qū)域R11。
進一步而言,外側罩部140的上部結構體141在其內(nèi)表面上具有與設置于主罩部130的外表面的引導突起132卡合的、在周向上延伸的凹條142(參照圖6)??梢岳斫鉃椋紬l142是在設置于上部結構體141的狹縫上設置有覆蓋該狹縫的罩的結構。覆蓋狹縫的罩可為了應對粉塵而設置。通過該凹條142和引導突起132之間的卡合,外側罩部140被限制在周向上相對于主罩部130的移動(滑動)。
內(nèi)側罩部150的外表面沿著主罩部130的內(nèi)表面而設置,且該內(nèi)側罩部150設置為,相對于主罩部130的內(nèi)表面可在周向上相對移動。具體而言,如圖6和圖8所示,內(nèi)側罩部150構成為,具有:扇狀的上部結構體151;和側部結構體153,其從上部結構體151的外周端部邊緣向下方延伸,并且內(nèi)側罩部150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方和側方。而且,內(nèi)側罩部150具有下部結構體155,該下部結構體155從側部結構體153的下端沿著與上下方向垂直的面和下部結構體135的上表面向徑向內(nèi)側延伸,且通過下部結構體155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
上述的上部結構體151、側部結構體153和下部結構體155例如由金屬材料形成為一體。上部結構體151和下部結構體155與外側罩部140相同,在與主罩部130的下部結構體135相同的角度范圍或稍大的角度范圍內(nèi)沿周向擴展。
內(nèi)側罩部150設置為相對于主罩部130在周向上可相對移動,據(jù)此,如圖4、圖5和圖6所示,內(nèi)側罩部150在配置于相對于主罩部130的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下部結構體155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中的、與主罩部130的下部結構體135大致相同的區(qū)域。
另一方面,如圖7、圖8和圖9所示,內(nèi)側罩部150在配置于相對于主罩部130的第三位置的狀態(tài)下,內(nèi)側罩部150覆蓋沒有被主罩部1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下方的區(qū)域R11、R12中的一方的區(qū)域R12。
內(nèi)側罩部150的上部結構體151在其外表面上具有凹條152(參照圖6),該凹條152與設置于主罩部130的內(nèi)表面的引導突起132卡合,且在周向延伸??梢岳斫鉃?,凹條152與凹條142同樣,其為在上部結構體151設置的狹縫上設置覆蓋該狹縫的罩的結構。通過該凹條152與引導突起132的卡合,限制內(nèi)側罩部150在周向上相對于主罩部130進行移動。
根據(jù)以上的說明,在本實施方式的研磨機100中,保護罩110具有多個罩部130、140、150。而且,設置為:相對于作為第一罩部的主罩部130,作為第二罩部和第三罩部的外側罩部140和內(nèi)側罩部150可在周向上相對移動。在保護罩110中,通過外側罩部140和內(nèi)側罩部150的移動,使沒有被主罩部130覆蓋的區(qū)域R11、R12打開和關閉,由保護罩11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根據(jù)該保護罩110,作業(yè)者可調(diào)整由保護罩11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區(qū)域。例如,作業(yè)者可以調(diào)整由保護罩11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以考慮抑制粉塵飛散,并且不會降低作業(yè)效率。
調(diào)整可以在下述情況下進行,例如為了防止在加工作業(yè)時頂端工具40與被加工件之間的干涉,或為了防止在更換頂端工具40時頂端工具40和保護罩110之間的干涉。
眾所周知,在進行加工作業(yè)時,接近被加工件的頂端工具40的部位因頂端工具40的種類和加工方法的不同而不同。在某些作業(yè)中,利用頂端工具40的下表面進行加工,在其他的作業(yè)中,利用頂端工具40的側邊緣進行加工。因此,根據(jù)可調(diào)整由保護罩11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的研磨機100,相對于上述的多個作業(yè)表現(xiàn)出較高的作業(yè)性。在圖9所示的研磨機100中,還可以將保護罩110的周向上的朝向調(diào)整為適用于切割加工作業(yè)的朝向。
[第二實施方式]
第二實施方式的研磨機200構成為,在圖1所示的研磨機1或類似的研磨機上安裝圖10~圖14所示的保護罩210。
保護罩210具有:主罩部230;輔助罩部250;和圓筒部270,其用于將主罩部23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保護罩210構成為,通過輔助罩部250相對于主罩部230的擺動,覆蓋頂端工具40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主罩部230構成為,與保護罩60相同,具有:半圓狀的上部結構體231,其用于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部后方的半圓部分;和側部結構體233,其從上部結構體231的外周端部邊緣向下方延伸,并且該主罩部230通過在主軸24的周向擴展,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方和側方。上部結構體231和側部結構體233例如由金屬材料形成為一體。如圖11和圖12所示,側部結構體233在其下端具有向徑向內(nèi)側彎曲的彎曲部234。
如圖13所示,主罩部230還具有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下部結構體235。下部結構體235與上部結構體231和側部結構體233形成為一體。該下部結構體235從側部結構體233的下端(彎曲部234)朝向徑向內(nèi)側,沿著與上下方向垂直的面略微延伸設置,據(jù)此,覆蓋上部結構體231的下方區(qū)域中的、后半部分的區(qū)域。
下部結構體235的端部邊緣235A在與上下方向垂直的左右方向上呈直線狀延伸。在將輔助罩部250配置于下方時,沒有被下部結構體235覆蓋的主罩部230的下方區(qū)域R20通過輔助罩部250覆蓋。
在主罩部230的上部結構體231上設置有與第一実施方式的圓筒部170相同地構成的圓筒部270。主罩部230通過圓筒部27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的罩連接部31。
輔助罩部250以能夠通過擺動銷260擺動的方式連接于主罩部230。擺動銷260穿插在設置于輔助罩部250的臂253的通孔254和設置于主罩部230的側部結構體233的前方左右端部的、未圖示的通孔中,且壓緊,由此,使輔助罩部250以能夠繞著左右方向的軸擺動的方式保持于主罩部230。
輔助罩部250具有罩主體251和2個臂253。臂253在罩主體251的左右端部以與罩主體251的表面垂直的方式豎直設置。罩主體251和臂253由透明的樹脂材料形成為一體。因此,在圖10~圖14中,透明表現(xiàn)被輔助罩部250覆蓋的區(qū)域。
通過擺動銷260的功能,臂253沿著左右方向繞軸擺動,由此,如圖10和圖11所示,罩主體251在配置于相對于主罩部230的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下,其覆蓋沒有被主罩部2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上方區(qū)域。
如圖12、圖13和圖14所示,罩主體251在配置于相對于主罩部230的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其覆蓋沒有被主罩部2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R20。作業(yè)者將頂端工具40從主軸24取下后,操作輔助罩部250,將輔助罩部250配置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據(jù)此,能夠調(diào)整由保護罩21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區(qū)域。
輔助罩部250保持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通過使用螺桿265實現(xiàn)。在輔助罩部250的臂253上設置有通孔256,257。在主罩部230的側部結構體233上設置有螺紋孔(未圖示),該螺紋孔在輔助罩部250配置于第一位置(參照圖11)的狀態(tài)下與通孔257連通。通孔256設置為,在輔助罩部250配置在第二位置(參照圖12)的狀態(tài)下,與上述螺紋孔連通。
因此,作業(yè)者在將輔助罩部250配置在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下,通過將螺桿265插入通孔257,且與主罩部230的螺紋孔螺合,據(jù)此,能夠利用螺桿265將輔助罩部250保持在第一位置。同樣地是,作業(yè)者在將輔助罩部250配置于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將螺桿265插入通孔256,且與主罩部230的螺紋孔螺合,據(jù)此,能夠利用螺桿265將輔助罩部250保持在第二位置。
如上所述,保護罩210具有多個罩部230、250。相對于作為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方的第一罩部的主罩部230,作為第二罩部的輔助罩部250設置為,可繞著與主軸24的軸向非平行、而與其垂直的左右方向的軸擺動。保護罩210構成為,通過該擺動,切換由輔助罩部250覆蓋沒有被主罩部2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上方區(qū)域和下方區(qū)域R20。
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這樣操作輔助罩部250,能夠調(diào)整由保護罩21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區(qū)域。因此,作業(yè)者能夠根據(jù)頂端工具40的種類和加工方法容易地調(diào)整輔助罩部250的位置,由此能夠以良好地作業(yè)性對被加工件進行加工。
尤其是,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輔助罩部250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的的保持都使用螺桿265。因此,能夠降低作業(yè)者丟失螺桿265的可能性。
輔助罩部250還構成為,當其夾在作業(yè)者和被加工件的加工目標部位之間時,不會遮擋作業(yè)者的視線。因此,能夠防止由于視線被遮擋而降低作業(yè)性。
以上說明了輔助罩部250由透明的樹脂材料構成。但是,也可以理解為,圖10~圖14中所示的罩主體251由金屬絲網(wǎng)等的網(wǎng)孔材料構成。網(wǎng)孔的大小設定為,在進行加工作業(yè)時,較大的碎片不會穿過罩主體251而飛散。罩主體251也可以采用在不透明材料上設置細小的通孔的結構。通過這樣的結構,也能夠以不遮擋作業(yè)者的視線的方式構成罩主體251。
[第三實施方式]
第三實施方式的研磨機300構成為,在圖1所示的研磨機1或類似的研磨機上安裝圖15~圖18所示的保護罩310。
保護罩310具有:主罩部330;輔助罩部350;和圓筒部370,其用于將主罩部33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保護罩310構成為,通過輔助罩部350相對于主罩部330在主軸24的軸向上,即上下方向相對移動,該保護罩310覆蓋頂端工具40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主罩部330構成為,與保護罩60相同,具有:半圓狀的上部結構體331,其用于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部后方的半圓部分;和側部結構體333,其從上部結構體331的外周端部邊緣向下方延伸,該主罩部330在主軸24的周向擴展而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方和側方。上部結構體331和側部結構體333例如由金屬材料形成為一體。如圖16所示,側部結構體333在其下端具有向徑向內(nèi)側彎曲的彎曲部334。
主罩部330在側部結構體333的一部分區(qū)域還具有收裝螺桿337的多個螺桿收裝部335,該螺桿337從上部結構體331的上表面向下方穿插。螺桿337例如以利用簧環(huán)336的作用在上下方向不移動的方式收裝于螺桿收裝部335。螺桿337與固定于輔助罩部350所具有的罩主體351的螺母353螺合。
在主罩部330的上部結構體331上設置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圓筒部170相同地構成的圓筒部370。主罩部330通過圓筒部37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的罩連接部31。
輔助罩部350具有:罩主體351,其與主罩部330的上部結構體331的內(nèi)表面(下表面)相向;和多個螺母353,其固定配置于罩主體351。
罩主體351由半圓狀的金屬板或樹脂板構成,該半圓狀的金屬板或樹脂板具有沿著主罩部330的側部結構體333和螺桿收裝部335的內(nèi)表面的輪廓。罩主體351構成為不透明、透明、或網(wǎng)孔狀的結構。
螺母353設置為,在主罩部330中與配置螺桿337的位置相對應的罩主體351的區(qū)域,與螺桿337螺合。螺母353以即使螺桿337旋轉,其也不會隨之旋轉的方式固定于罩主體351。
上述結構的保護罩310中,將螺母353固定于罩主體351的結果是,在作業(yè)者操作與螺母353螺合的螺桿337使其旋轉時,與該旋轉方向相對應,罩主體351沿上下方向移動。根據(jù)該原理,輔助罩部350設置為,其相對于主罩部330可沿上下方向相對移動。
通過輔助罩部350的上下移動,如圖15和圖16所示,罩主體351在配置于相對于主罩部330的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下,其接近主罩部330的上部結構體331的內(nèi)表面,與上部結構體331一起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方。
如圖17和圖18所示,罩主體351在配置于相對于主罩部330的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在罩主體351與主罩部330的朝向頂端工具40的內(nèi)表面之間形成收裝頂端工具40的空間,并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作業(yè)者從主軸24將頂端工具40取下后,旋轉螺桿337,使輔助罩部350沿上下方向移動,據(jù)此,切換輔助罩部350的位置,由此能夠切換有無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
在頂端工具40使用切割砂輪時,將頂端工具40相對于被加工件垂直配置,而出現(xiàn)由頂端工具40的側邊緣對被加工件進行加工的狀況。在該狀況下,頂端工具40的下方有可能朝向作業(yè)者一側。因此,作業(yè)者通過切換保護罩310的狀態(tài)以由輔助罩部350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由此能夠抑制粉塵從下方飛散進行切割作業(yè)。
另一方面,在使用磨削砂輪對被加工件進行加工作業(yè)時,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輔助罩部350有可能與被加工件相干涉而降低作業(yè)性。在這種情況下,作業(yè)者通過將輔助罩部350配置在上方,而不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由此能夠以良好地作業(yè)性對被加工件進行加工。
在輔助罩部350為透明的結構時,能夠防止輔助罩部350遮擋作業(yè)者對被加工件的加工目標部位的視線,因此,作業(yè)者能夠高效地進行精密的加工作業(yè)。
[第四實施方式]
第四實施方式的研磨機400構成為,在圖1所示的研磨機1或類似的研磨機上安裝圖19~圖26所示的保護罩410。
保護罩410具有:主罩部430;外側罩部450;和圓筒部470,其用于將主罩部43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保護罩410構成為,通過外側罩部450相對于主罩部430,在沿著主罩部430的上表面的橫向方向移動,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例如參照圖24和圖26)。橫向方向是指沿著與上下方向垂直的面的方向。外側罩部450配置為,在將主罩部430收裝在內(nèi)側的狀態(tài)下,以在上下方向延伸的擺動銷440為軸在橫向方向擺動。
主罩部430與保護罩60同樣,具有:半圓狀的上部結構體431,其用于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部后方的半圓部分;和側部結構體433,其從上部結構體431的外周端部邊緣向下方延伸(參照圖22)。上部結構體431和側部結構體433例如由金屬材料形成為一體。如圖23和圖24所示,側部結構體433在其下端具有向徑向內(nèi)側彎曲的彎曲部434。
該主罩部430構成為,其覆蓋頂端工具40的后部的上方和側方,但實質(zhì)上不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在圖22、圖23和圖24中,為了易于理解主罩部430和外側罩部450的配置,透明表示外側罩部450,由此表示位于外側罩部450的內(nèi)側的主罩部430的部位。
在主罩部430的上部結構體431上設置有與第一實施方式的圓筒部170相同地構成的圓筒部470。主罩部430通過圓筒部47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的罩連接部31。
主罩部430還具有用于收裝擺動銷440的銷收裝部436,該銷收裝部436位于側部結構體433的前方右端部。擺動銷440穿插在連通的、外側罩部450的上部通孔451A、主罩部430的銷收裝部436和外側罩部450的下部通孔455A,且被緊固,由此將外側罩部450以能夠沿主罩部430的上表面在橫向方向擺動的方式接合于主罩部430。
主罩部430構成為,在上部結構體431的前方左端部的附近,還具有用于穿插螺桿445的插入孔432。圖19~圖23和圖25所示的螺桿445插入該插入孔432,并與位于插入孔432的下端的螺母446螺合。螺桿445穿過外側罩部450的狹縫451C和主罩部230的插入孔432而與螺母446螺合,據(jù)此,當螺桿445牢固地緊固在外側罩部450和主罩部430上時,外側罩部450以不能在橫方上移動的方式被固定于主罩部430。在需要移動外側罩部450時,作業(yè)者旋松螺桿445。
外側罩部450構成為,具有:上部結構體451,其位于主罩部430的上方,且具有比主罩部430的上部結構體431更大的面積;側部結構體453,其從上部結構體451的外周向下方延伸;下部結構體455,其從側部結構體453的下端向徑向內(nèi)側延伸。
上部結構體451具有上部通孔451A、開口部451B和狹縫451C。在上部通孔451A中穿插有擺動銷440。開口部451B設置在外側罩部450以擺動銷440為軸擺動時形成為圓筒部470的通路的上部結構體451的區(qū)域,以避免圓筒部470和上部結構體431的連接部分阻礙外側罩部450的移動。狹縫451C設置于,在外側罩部450以擺動銷440為軸擺動時,形成安裝在主罩部430上的螺桿445的通路的上部結構體451的區(qū)域。
下部結構體455構成為,位于上部結構體451的下方,且能夠覆蓋沒有被主罩部4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下部結構體455構成為,具有開口部455B,在螺桿445松動地螺合于螺母446的狀態(tài)下,使外側罩部450最大限度地向后方擺動,如圖19、圖20和圖21所示那樣,在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下,基本不覆蓋沒有被主罩部4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
外側罩部450在相對于主罩部430最大限度地向前方擺動的過程中,如圖22、圖23和圖24所示,該外側罩部450以由下部結構體455逐步覆蓋沒有被主罩部4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的方式,相對于主罩部430進行移動。
外側罩部450配置為,在相對于主罩部430最大限度地向前方擺動而配置在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如圖25和圖26所示,大致完全覆蓋沒有被主罩部4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中、上部結構體431的下方區(qū)域。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這樣覆蓋頂端工具40的多個罩部430、450設置為可沿著一方的罩部的面相對移動。具體而言,相對于作為第一罩部的主罩部430,作為第二罩部的外側罩部450設置為,以擺動銷440為軸,可在橫向方向上擺動。保護罩410構成為,外側罩部450相對于主罩部430在橫向方向上移動,相應地,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在第三實施方式中,與將罩主體351配置于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參照圖15和圖16)相同,如圖19、圖20和圖21所示,外側罩部450相對于主罩部430配置在第一位置的狀態(tài)下,其基本不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因此,保護罩410能夠采用適用于使用磨削砂輪的磨削作業(yè)的形態(tài)。
另一方面,如圖25和圖26所示,外側罩部450相對于主罩部430配置在第二位置的狀態(tài)下,其基本上覆蓋頂端工具40的半圓狀的區(qū)域。因此,保護罩410能夠采用適用于使用切割砂輪的切割作業(yè)的形態(tài)。在圖26所示的研磨機400中,保護罩410的周向的朝向調(diào)整為適用于切割加工作業(yè)的朝向。
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作業(yè)者能夠根據(jù)頂端工具40的種類和加工作業(yè)調(diào)整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區(qū)域。即,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能夠提供一種便利性較高的研磨機。
[第五實施方式]
第五實施方式的研磨機500構成為,在圖1所示的研磨機1或類似的研磨機上安裝圖27~圖30所示的保護罩510。
保護罩510具有:主罩部530;輔助罩部550;和圓筒部570,其用于將主罩部530固定于第二齒輪箱30。輔助罩部550配置在主罩部530的下方,具有可折疊的結構。保護罩510構成為,根據(jù)輔助罩部550是否為折疊的狀態(tài),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也發(fā)生變化。
主罩部530構成為,與保護罩60相同,具有:半圓狀的上部結構體531,其用于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部后方;和側部結構體533,其從上部結構體531的外周端部邊緣向下方延伸,該主罩部530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上方和側方。上部結構體531和側部結構體533例如由金屬材料形成為一體。如圖29所示,側部結構體533在其下端具有向徑向內(nèi)側彎曲的彎曲部534。
輔助罩部550具有:側部結構體551,其沿著主罩部530的側部結構體533的外周面設置;第一下部結構體554和第二下部結構體556,其覆蓋被側部結構體551包圍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半圓狀的區(qū)域,換而言之,覆蓋上部結構體531的下方區(qū)域。側部結構體551、第一下部結構體554和第二下部結構體556例如由金屬材料構成。
側部結構體551通過嵌入主罩部530的側部結構體533,壓接于主罩部530,將輔助罩部550以能夠拆裝的方式固定于主罩部530?;蛘?,輔助罩部550以焊接的方式固定于主罩部530,而不能夠拆裝。
第一下部結構體554在比第二下部結構體556更遠離沿側部結構體551的外周的圓弧的中心的位置,接合于側部結構體551的下端。第二下部結構體556通過鉸鏈559以能夠擺動的方式連接于第一下部結構體554。鉸鏈559以能夠使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繞沿與上下方向垂直的面的軸擺動的方式,將第二下部結構體556連接于第一下部結構體554。
根據(jù)上述連接,如圖27和圖28所示,第二下部結構體556在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相對于第一下部結構體554沒有折曲的狀態(tài)下,覆蓋在上部結構體531的下方區(qū)域中的、沒有被第一下部結構體554覆蓋的區(qū)域。
如圖29和圖30所示,由該第二下部結構體556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在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相對于第一下部結構體554折曲的狀態(tài)下,其沒有被覆蓋,而是露出在外部。
輔助罩部550還具有用于固定擺動的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的結構。輔助罩部550的側部結構體551具有2個固定部552,該2個固定部552具有在第二下部結構體556向第一下部結構體554側折曲時,與設置于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的2處的通孔556A連通的螺紋孔552A。如圖29所示,第二下部結構體556在向第一下部結構體554側折曲時,利用穿過通孔556A與螺紋孔552A螺合的螺桿560固定于固定部552,由此保持折曲的狀態(tài)。
除此以外,輔助罩部550具有在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的左右端部豎直設置的固定部557,并且該固定部557具有通孔557A。如圖30所示,輔助罩部550在側部結構體551的前方左右端部具有螺紋孔551A,該螺紋孔551A在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相對于第一下部結構體554沒有折曲的狀態(tài)下,與固定部557所具有的通孔557A連通。
為了將第二下部結構體556保持在折曲的狀態(tài)而使用的上述的螺桿560(參照圖29),在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相對于第一下部結構體554沒有折曲的狀態(tài)下,穿過通孔557A與設置在側部結構體551的左右端部的螺紋孔551A螺合。據(jù)此,第二下部結構體556在相對于第一下部結構體554沒有折曲的狀態(tài)下,如圖27和圖28所示,被螺紋鎖定于側部結構體551,并保持該狀態(tài)。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輔助罩部550具有包含第一下部結構體554和第二下部結構體556的、可折疊的結構。根據(jù)該結構,保護罩510構成為,使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區(qū)域發(fā)生變化。輔助罩部550在折疊的狀態(tài)下,覆蓋沒有被主罩部530覆蓋的頂端工具40的下方區(qū)域中的后方區(qū)域,在沒有折疊的狀態(tài)下,還覆蓋位于該后方區(qū)域的前方的區(qū)域。
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與第四實施方式相同,在切換使用切割砂輪和磨削砂輪這樣的多種頂端工具40時,也能夠根據(jù)頂端工具40的種類和加工作業(yè),調(diào)整覆蓋頂端工具40的下方的區(qū)域。因此,能夠提供一種便利性較高的研磨機。
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尤其是在第二下部結構體556被折曲的狀態(tài)和沒有被折曲的狀態(tài)中的任意一種狀態(tài)下,均利用螺桿560固定第二下部結構體556。因此,能夠減小作業(yè)者丟失螺桿560的可能性。
上述的輔助罩部550夾在作業(yè)者和被加工件的加工目標部位之間時,與第二實施方式相同,可由透明部材或網(wǎng)孔部材構成輔助罩部550,以不遮擋作業(yè)者的視線。根據(jù)該結構,能夠提高作業(yè)性。
[其他的實施方式]
以上對第一實施方式至第五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的研磨機和罩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可以采用各種方式。
上述實施方式中的1個構成單元所具有的功能可以分散于多個構成單元而設置。多個構成單元所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綜合到1個構成單元中。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的一部分也可以省略。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的至少一部分也可以在其他的上述實施方式的結構中附加或置換?;跈嗬髸杏涊d的文字確定的技術思想所包含的所有方式都是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
附圖標記說明
1…研磨機、4…電機殼體、6…第一齒輪箱、8…后罩、12…電機、14…旋轉軸、20…第一錐齒輪、22…第二錐齒輪、24…主軸、25…螺桿部、26…軸承、28…軸承、30…第二齒輪箱、31…罩連接部、32…內(nèi)凸緣、34…鎖緊螺母、40…頂端工具、60…保護罩、61…上部結構體、63…側部結構體、64…彎曲部、67…圓筒部、100…研磨機、110…保護罩、130…主罩部、131…上部結構體、131A…延伸設置部位、132…引導突起、133…側部結構體、134…彎曲部、135…下部結構體、140…外側罩部、141…上部結構體、142…凹條、143…側部結構體、145…下部結構體、150…內(nèi)側罩部、151…上部結構體、152…凹條、153…側部結構體、155…下部結構體、170…圓筒部、175…緊固部、200…研磨機、210…保護罩、230…主罩部、231…上部結構體、233…側部結構體、234…彎曲部、235…下部結構體、250…輔助罩部、251…罩主體、253…臂、254…通孔、256…通孔、257…通孔、260…擺動銷、265…螺桿、270…圓筒部、300…研磨機、310…保護罩、330…主罩部、331…上部結構體、333…側部結構體、334…彎曲部、335…螺桿收裝部、336…簧環(huán)、337…螺桿、350…輔助罩部、351…罩主體、353…螺母、370…圓筒部、400…研磨機、410…保護罩、430…主罩部、431…上部結構體、432…插入孔、433…側部結構體、434…彎曲部、436…銷收裝部、440…擺動銷、445…螺桿、446…螺母、450…外側罩部、451…上部結構體、451A…上部通孔、451B…開口部、451C…狹縫、453…側部結構體、455…下部結構體、455A…下部通孔、455B…開口部、470…圓筒部、500…研磨機、510…保護罩、530…主罩部、531…上部結構體、533…側部結構體、534…彎曲部、550…輔助罩部、551…側部結構體、551A…螺紋孔、552…固定部、552A…螺紋孔、554…第一下部結構體、556…第二下部結構體、556A…通孔、557…固定部、557A…通孔、559…鉸鏈、560…螺桿、570…圓筒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