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屬于研磨機技術領域,特指一種包覆有塑料外殼的氣動研磨機。
背景技術:
氣動研磨機是研磨機的一種,在研磨機上連接氣泵,氣泵內的高壓氣體沖進氣室內,帶動氣室內的葉輪轉動,葉輪轉動帶動研磨機上的研磨盤轉動,這樣高速噴射的氣流就能驅動研磨機正常穩(wěn)定的工作。
目前,傳統(tǒng)的研磨機的機殼為全金屬殼體,為了操作時手握方便,機殼的一端供操作工握持的握持部的體積特別大,從而導致機殼的體積較大,直接增加了研磨機的重量,操作起來費力、不方便,由于機殼由金屬材料制成,機殼較大的體積直接增加了研磨機的制造成本。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重量輕、制造成本低、操作起來省力的包覆有塑料外殼的氣動研磨機。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這樣實現(xiàn)的:
一種包覆有塑料外殼的氣動研磨機,包括研磨機本體,研磨機本體上包括有研磨盤、進氣通道及可控制進氣通道通斷的閥門,所述的進氣通道的外端連接有進氣管,研磨盤上方的研磨機本體和進氣管上包覆有塑料外殼,塑料外殼由殼體一與殼體二連接形成,塑料外殼上包覆住進氣管的部分形成握持部,閥門控制桿的上端貫穿外殼伸出,外殼上鉸接有閥門壓板,閥門控制桿的上端頂在閥門壓板的下表面上。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殼體一與殼體二扣合后卡接連接或殼體一與殼體二扣合后通過螺釘連接。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研磨機本體包括機殼與設置在其內的氣室殼座,所述的進氣通道和閥門設置在機殼上,所述的氣室殼座的側壁上設有進氣口和排氣口,進氣口與進氣通道的內端密封連接,氣室殼座上、下端分別設置有上蓋板和下蓋板,上蓋板和下蓋板上均安裝有第一軸承,氣室殼座內設置有轉軸,轉軸的上、下端分別貫穿上蓋板和下蓋板并支撐在第一軸承上,氣室殼座內設有套裝在轉軸上的葉輪,轉軸的下端套裝有偏心座,研磨盤上的安裝軸通過第二軸承套裝在偏心座上。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葉輪為圓柱體,氣室殼座的內腔的內徑>圓柱體的外徑,圓柱體的圓柱面上周向間隔設置有一個以上的凹槽,圓柱體的圓柱面與氣室殼座的內側壁相切,每個凹槽內均滑動設置有撥片,撥片與凹槽底之間設置有彈簧。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偏心座包括上偏心套與下偏心套,上偏心套在下偏心套的上表面偏心設置,下偏心套的外徑>上偏心套的外徑,所述轉軸的下端套裝在上偏心套上,研磨盤上的安裝軸套裝在下偏心套上。
在上述技術方案中,所述的進氣管的外端連接有進氣接頭。
本發(fā)明相比現(xiàn)有技術突出且有益的技術效果是:
1、本發(fā)明的研磨機本體的進氣通道上連接進氣管,塑料外殼包覆住研磨盤上方的研磨機本體和進氣管,包覆住進氣管的塑料外殼形成握持部供操作工握持,用來替代傳統(tǒng)的研磨機的握持部形成在機殼上,這種結構使機殼的體積大大的縮小,既減輕了研磨機的重量,操作工操作省力,方便了操作,又降低了研磨機的生產(chǎn)成本。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的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的卸去塑料外殼的爆炸結構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的局部立體結構示意圖。
圖5是本發(fā)明的剖面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以具體實施例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描述,參見圖1—5:
一種包覆有塑料外殼的氣動研磨機,包括研磨機本體1,研磨機本體1上包括有研磨盤2、進氣通道3及可控制進氣通道通斷的閥門,所述的進氣通道3的外端連接有進氣管5,進氣管5的外端連接有進氣接頭21,研磨盤2上方的研磨機本體1和進氣管3上包覆有塑料外殼6,塑料外殼由殼體一601與殼體二602連接形成,塑料外殼6上包覆住進氣管3的部分形成握持部,閥門控制桿4的上端貫穿外殼6伸出,外殼6上鉸接有閥門壓板7,閥門控制桿4的上端頂在閥門壓板7的下表面上,轉動閥門壓板7將閥門控制桿4往下壓后使進氣通道3打開,松開閥門壓板7后閥門控制桿4自動復位上移,進氣通道3關閉。
上述的殼體一601與殼體二602扣合后卡接連接或殼體一601與殼體二602扣合后通過螺釘連接。
上述的研磨機本體1包括機殼8與設置在其內的氣室殼座9,所述的進氣通道3和閥芯4設置在機殼8上,本申請的機殼8與傳統(tǒng)的機殼相比沒有設置握持部,因此機殼8上的進氣通道3大大的縮短,通過連接進氣管5來延長進氣通道3,塑料外殼6將進氣管5包覆住后形成握持部。所述的氣室殼座9的側壁上設有進氣口10和排氣口11,進氣口10與進氣通道3的內端密封連接,進氣口10與進氣通道3的內端面之間設置有密封圈,保證密封連接不漏氣。氣室殼座9上、下端分別設置有上蓋板12和下蓋板13,上蓋板12和下蓋板13上均安裝有第一軸承14,氣室殼座9內設置有轉軸15,轉軸15的上、下端分別貫穿上蓋板12和下蓋板13并支撐在第一軸承14上,氣室殼座9內設有套裝在轉軸15上的葉輪16,轉軸15的下端套裝有偏心座17,研磨盤2上的安裝軸18通過第二軸承19套裝在偏心座17上。使用時,進氣管5通過進氣接頭21連接氣泵,氣泵產(chǎn)生的高壓氣體通過進氣管5、進氣通道3、進氣口10進入到氣室殼座9內驅動葉輪16轉動,葉輪16轉動帶動轉軸15轉動,轉軸15轉動帶動偏心座17轉動,偏心座17轉動帶動研磨盤2震動,實現(xiàn)研磨機正常工作。
上述的葉輪16為圓柱體,氣室殼座9的內腔的內徑>圓柱體的外徑,圓柱體的圓柱面上周向間隔設置有一個以上的凹槽22,圓柱體的圓柱面與氣室殼座9的內側壁相切,每個凹槽22內均滑動設置有撥片20,撥片20的外端與與凹槽底之間設置有彈簧。
上述的偏心座17包括上偏心套17a與下偏心套17b,上偏心套17a在下偏心套17b的上表面偏心設置,下偏心套17b的外徑>上偏心套17a的外徑,所述轉軸15的下端套裝在上偏心套套17a上,研磨盤2上的安裝軸18套裝在下偏心套17b上。
上述實施例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故:凡依本發(fā)明的結構、形狀、原理所做的等效變化,均應涵蓋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