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先進制造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先進制造加工清潔裝置。
背景技術:
目前,機械制造工藝是將各種原材料通過改變其形狀、尺寸、性能或相對位置,使之成為成品或半成品的方法和過程。先進制造加工是以先進制造工藝加工制造出的產品質量高、性能好、尺寸精確、表面光潔、組織致密、無缺陷雜質、使用性能好、使用壽命和可靠性高。在對工件進行加工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粉塵,粉塵不僅會危害工作人員的健康,還會污染環(huán)境,不符合日益增長的環(huán)境保護要求。因此,需要改進現(xiàn)有的先進制造加工方式,在加工過程中進行除塵處理,減少揚塵污染。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先進制造加工清潔裝置,以便克服上述不足,提供一種更好的裝置,方便根據(jù)需要使用,提高使用效率,改善使用效果。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先進制造加工清潔裝置,包括底座板,底座板上部左側固定連接有支撐柱,支撐柱上部固定連接有支撐板,底座板上部右側固定連接有支撐架,支撐架左側下部設置有除塵器腔,除塵器腔上部設置有加工平臺,加工平臺右端與支撐架左側相連接,加工平臺上部左側固定連接有支撐座,支撐座中間位置螺紋連接有固定螺栓,支撐座右側設置有工件;支撐架上部設置有液壓器,液壓器左側連接有液壓伸縮柱,液壓伸縮柱左側設置有電機,電機左側連接有電機軸,電機軸左側連接有砂輪;除塵器腔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左除塵器和右除塵器,左除塵器左側連接有第一進塵管,第一進塵管左側連接有第二進塵管,第二進塵管上部連接有進塵腔,進塵腔下部連接有多個第一吸塵管,右除塵器上部左側連接有第二吸塵管。
進一步地,加工平臺上部右側設置有滑道,電機下部設置有滑塊,滑塊設置在滑道內部。
進一步地,底座板下部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用于移動的移動輪。
進一步地,支撐板下部左右兩側均連接有固定桿,固定桿下端均與進塵腔上側相連接。
該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該實用新型裝置能有效地針對先進制造加工過程進行除塵處理,減少工件磨削過程中產生的粉塵,改善加工的效果,提供良好的工作環(huán)境。
附圖說明
圖1是本實用新型實施例中所使用裝置結構示意圖。
圖中標記說明:1、底座板;2、第一進塵管;3、工件;4、支撐柱;5、右除塵器;6、除塵器腔;7、左除塵器;8、第吸塵管;9、電機軸;10、第吸塵管;11、固定螺栓;12、支撐座;13、電機;14、加工平臺;15、支撐架;16、砂輪;17、液壓伸縮柱;18、液壓器;19、移動輪;20、固定桿;21、進塵腔;22、第二進塵管;23、支撐板;24、滑塊;25、滑道。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進行描述,以便更好的理解本實用新型。
如圖1所示的先進制造加工清潔裝置,包括底座板1,底座板1上部左側固定連接有支撐柱4,支撐柱4上部固定連接有支撐板23,底座板1上部右側固定連接有支撐架15,支撐架15左側下部設置有除塵器腔6,除塵器腔6上部設置有加工平臺14,加工平臺14右端與支撐架15左側相連接,加工平臺14上部左側固定連接有支撐座12,支撐座12中間位置螺紋連接有固定螺栓11,支撐座12右側設置有工件3;支撐架15上部設置有液壓器18,液壓器18左側連接有液壓伸縮柱17,液壓伸縮柱17左側設置有電機13,電機13左側連接有電機軸9,電機軸9左側連接有砂輪16;除塵器腔6左右兩側分別設置有左除塵器7和右除塵器5,左除塵器7左側連接有第一進塵管2,第一進塵管2左側連接有第二進塵管22,第二進塵管22上部連接有進塵腔21,進塵腔21下部連接有多個第一吸塵管10,右除塵器5上部左側連接有第二吸塵管8。加工平臺14上部右側設置有滑道25,電機13下部設置有滑塊24,滑塊24設置在滑道25內部。底座板1下部左右兩側均設置有用于移動的移動輪19。支撐板23下部左右兩側均連接有固定桿20,固定桿20下端均與進塵腔21上側相連接。
該實用新型裝置在具體實施時,將工件3放置在加工平臺14上進行加工。將固定螺栓11擰入工件3內,對工件3進行固定,避免工件3在加工過程中移動。啟動電機13,電機軸9帶動砂輪16轉動。液壓器18控制液壓伸縮柱17伸長,液壓伸縮柱17帶動電機13向左移動,使砂輪16與工件3右側面相接觸,利用高速轉動的砂輪16對工件3右側面進行磨削處理。利用液壓器18控制液壓伸縮柱17的伸長長度,從而控制砂輪16的進給。打開左除塵器7,將粉塵從第一吸塵管10吸入進塵腔21內;打開右除塵器5,將粉塵吸入第二吸塵管8內,從而完成除塵處理,避免粉塵堆積在工件3表面而影響磨削的質量。同時有效地抑制揚塵,避免粉塵破壞工作環(huán)境的整潔。進塵腔21內的粉塵從第二進塵管22進入第一進塵管2,再進入左除塵器7內進行收集,便于統(tǒng)一進行處理。
以上所述是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這些改進和潤飾也視為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