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砂型鑄造用輔助定位技術(shù)領(lǐng)域,尤其涉及一種組合式芯撐。
背景技術(shù):
在鑄造生產(chǎn)過程中,芯撐在鑄造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受制于鑄件結(jié)構(gòu)的限制,砂芯在型腔固定及為了防止漂芯都需要使用芯撐,因而芯撐廣泛的使用于鑄造生產(chǎn)過程中。但由于鑄件壁厚的差異,一種芯撐往往只能在一種壁厚位置使用,這就使得鑄造現(xiàn)場芯撐種類繁多,既不利于現(xiàn)場管理同時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成本浪費。
技術(shù)實現(xiàn)要素:
有必要提出一種高度或厚度可隨著型腔的高度或厚度可調(diào)節(jié)的組合式芯撐。
一種組合式芯撐,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一卡緊件、中間換料件、第二卡緊件,所述第一卡緊件包括第一圓盤、第一凸臺、第一連接件,第一圓盤的一個面為平面,用于與砂芯或外模的側(cè)壁接觸,第一圓盤的另一個面與第一凸臺的一個面固定連接,第一凸臺的另一個面與第一連接件連接,第一連接件的一端與第一凸臺連接,第一連接件的另一端與中間換料件連接,所述中間換料件包括中間圓盤、上凸臺、下凸臺、第二連接件,所述上凸臺和下凸臺分別固定設置在中間圓盤的兩個表面上,上凸臺與第一連接件的另一端連接,下凸臺與第二連接件的一端連接,第二連接件的另一端與第二卡緊件連接,第二卡緊件包括第二圓盤、第二凸臺,第二圓盤的一個面為平面,用于與外?;蛏靶镜膫?cè)壁接觸,第二圓盤的另一個面與第二凸臺的一個面固定連接,第二凸臺的另一個面與第二連接件連接。
所述組合式芯撐,通過中間換料件實現(xiàn)了芯撐整體長度的可調(diào)節(jié),從而適用于不同間距的型芯裝配定位,解決了需要制作多種長度規(guī)格芯撐的問題,從而降低了生產(chǎn)制造成本,且提高了生產(chǎn)效率。
所述組合式芯撐,各層間通過可拆卸的方式連接,組裝和拆卸方便;且可選擇設有不同厚度上凸臺和下凸臺的中間換料件,實現(xiàn)芯撐整體高度的任意調(diào)節(jié),以適用不同型芯裝配。
附圖說明
圖1為所述組合式芯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2為所述第一卡緊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3為所述中間換料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4為所述第二卡緊件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5為另一種較佳實施方式的組合式芯撐的結(jié)構(gòu)示意圖。
圖中:第一卡緊件10、第一圓盤11、錐面111、熔合凹槽112、第一凸臺12、第一連接件13、中間換料件20、中間圓盤21、錐面211、熔合凹槽212、上凸臺22、下凸臺23、第二連接件24、第二卡緊件30、第二圓盤31、錐面311、熔合凹槽312、第二凸臺32、固定件40。
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技術(shù)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的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jù)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參見圖1至圖4,本發(fā)明實施例提供了一種組合式芯撐,包括依次設置的第一卡緊件10、中間換料件20、第二卡緊件30,第一卡緊件10包括第一圓盤11、第一凸臺12、第一連接件13,第一圓盤11的一個面為平面,用于與砂芯或外模的側(cè)壁接觸,第一圓盤11的另一個面與第一凸臺12的一個面固定連接,第一凸臺12的另一個面與第一連接件13連接,第一連接件13的一端與第一凸臺12連接,第一連接件13的另一端與中間換料件20連接,中間換料件20包括中間圓盤21、上凸臺22、下凸臺23、第二連接件24,上凸臺22和下凸臺23分別固定設置在中間圓盤21的兩個表面上,上凸臺22與第一連接件13的另一端連接,下凸臺23與第二連接件24的一端連接,第二連接件24的另一端與第二卡緊件30連接,第二卡緊件30包括第二圓盤31、第二凸臺32,第二圓盤31的一個面為平面,用于與外?;蛏靶镜膫?cè)壁接觸,第二圓盤31的另一個面與第二凸臺32的一個面固定連接,第二凸臺32的另一個面與第二連接件24連接。
進一步,在第一凸臺12的另一個面上開設凹槽,在第一凸臺12的凹槽內(nèi)設置內(nèi)螺紋,第一連接件13為一根設置外螺紋的螺桿,在中間換料件20的上凸臺22上也開設凹槽,在上凸臺22的凹槽內(nèi)設置內(nèi)螺紋,以使第一連接件13與第一凸臺12及上凸臺22之間可拆卸連接,進而使第一卡緊件10和中間換料件20之間可拆卸連接。當然,第一連接件13與第一凸臺12之間也可以是固定連接。
進一步,在中間換料件20的下凸臺23上開設凹槽,在下凸臺23的凹槽內(nèi)設置內(nèi)螺紋,第二連接件24為一根設置外螺紋的螺桿,在第二卡緊件30的第二凸臺32上也開設凹槽,以使第二連接件24與下凸臺23及第二凸臺32之間可拆卸連接,進而使第二卡緊件30和中間換料件20之間可拆卸連接。當然,第二連接件24與下凸臺23之間也可以是固定連接。
進一步,組合式芯撐還包括固定件40,固定件40為一光桿螺釘,固定件40的一端與第一卡緊件10的平面或第二卡緊件30的平面連接,固定件40的另一端用于插入外模或砂芯的側(cè)壁,以將組合式芯撐與外?;蛏靶鞠鄬潭?。
進一步,固定件40的一端設置外螺紋,在第一卡緊件10的平面上或第二卡緊件30的平面上開設設置內(nèi)螺紋的凹槽,以通過固定件40插入第一卡緊件10的凹槽或第二卡緊件30的凹槽的方式,將固定件40與第一卡緊件10或第二卡緊件30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第一卡緊件10的第一圓盤11的直徑大于第一凸臺12的直徑,與第一凸臺12連接的第一圓盤11的面從與第一凸臺12的連接處向第一圓盤11的邊緣傾斜,以形成錐面111,第二卡緊件30的第二圓盤31的直徑大于第二凸臺32的直徑,與第二凸臺32連接的第二圓盤31的面從與第二凸臺32的連接處向第二圓盤31的邊緣傾斜,以形成錐面311。
進一步,中間換料件20的中間圓盤21的直徑大于上凸臺22和下凸臺23的直徑,中間換料件20的中間圓盤21從與上凸臺22和/或下凸臺23的連接處向中間圓盤21的邊緣傾斜,以形成錐面211。
上述錐面111、錐面211、錐面311的設計,使得第一圓盤11、中間圓盤21、第二圓盤31的邊緣呈現(xiàn)尖端,在金屬液澆注時,利用尖端效應,第一圓盤11、中間圓盤21、第二圓盤31的邊緣最先、最快、最容易與高溫金屬液熔合,使得芯撐與鑄件熔合良好。
進一步,在中間圓盤21的錐面211上均勻開設若干熔合凹槽212。在澆注時,熔合凹槽212的設置使得金屬液與中間圓盤21之間快速熔合,熔合后結(jié)合良好。
同理,第一圓盤11的錐面111和的第二圓盤31的錐面311上也可以開設若干熔合凹槽112、熔合凹槽312。
參見圖5,本發(fā)明還提出一種組合式芯撐,該組合式芯撐中包括一個第一卡緊件10和第二卡緊件30、及若干個中間換料件20,若干中間換料件20依次設置,設置在最外側(cè)的兩個中間換料件20分別與第一卡緊件10或第二卡緊件30可拆卸連接,相鄰的中間換料件20之間可拆卸連接。
進一步,若干中間換料件20的中間圓盤21的邊緣為錐面211。
使用上述芯撐時,當需要在砂芯的底部與外模之間設置芯撐時,先將芯撐的固定件40釘入外模的內(nèi)壁上,在將第一卡緊件10、中間換料件20、第二卡緊件30與固定件40組裝好,然后再將砂芯放在芯撐上面;如果需要在砂芯的側(cè)壁與外模的側(cè)壁之間放入芯撐,則不使用固定件,直接將滿足鑄件型腔厚度要求的組裝好的第一卡緊件10、中間換料件20、第二卡緊件30放入砂芯的側(cè)壁與外模的側(cè)壁之間即可。
本發(fā)明實施例裝置中的模塊或單元可以根據(jù)實際需要進行合并、劃分和刪減。
以上所揭露的僅為本發(fā)明較佳實施例而已,當然不能以此來限定本發(fā)明之權(quán)利范圍,本領(lǐng)域普通技術(shù)人員可以理解實現(xiàn)上述實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發(fā)明權(quán)利要求所作的等同變化,仍屬于發(fā)明所涵蓋的范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