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建筑材料打磨技術領域,具體是一種無塵環(huán)保的建筑裝飾石材打磨裝置。
背景技術:
石材是一種高檔建筑裝飾材料,隨處可見,應用及其廣泛。無論天然石材還是合成石材,一般表面都比較粗糙,需要打磨才能得到光彩照人的效果。通常,打磨人員是手持打磨機進行打磨,工人勞動強度大,費時費力,打磨后的表面凹凸不平,打磨效果差,打磨精準性差,傳統(tǒng)的石材加工打磨過程中,往往無法對石材進行有效的自動隔離,進而會造成現場揚起大量的粉塵以及碎石亂濺,這不僅污染了環(huán)境,還對操作人員的人身健康造成極大的傷害。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無塵環(huán)保的建筑裝飾石材打磨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本發(fā)明是通過以下技術方案來實現的:本發(fā)明的一種無塵環(huán)保的建筑裝飾石材打磨裝置,包括殼體,所述殼體內設有打磨腔,所述打磨腔內頂壁的左側設有第一滑槽,所述打磨腔右側內壁上設有縱向延伸設置的第二滑槽,所述第二滑槽下方的所述殼體右側壁體內貫穿設有左側端與所述打磨腔相連通設置的開口,所述打磨腔內底壁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固接組件以及沉槽,所述第一滑槽內設有左右延伸設置的第一螺紋桿,所述第一螺紋桿上螺紋配合連接有底部伸入所述打磨腔內的移動塊,所述移動塊內設有第一滑腔,所述第一滑腔內滑動配合連接有升降滑塊,所述升降滑塊兩側頂部邊緣處設有與所述第一滑腔兩側內壁滑動配合連接的凸滑塊,所述升降滑塊底部貫穿所述移動塊底部端面且滑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一滑腔內頂壁設有向上延伸設置的過渡槽,所述移動塊右側底部設有凹槽,所述凹槽內設有左側端與所述升降滑塊右側外壁固定連接的導滑桿,所述升降滑塊內設有第二滑腔,所述第二滑腔頂部設有移動槽,所述移動槽內頂壁設有第三滑槽,所述第三滑槽內設有左右延伸設置的第二螺紋桿,所述第二螺紋桿上設有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一頂壓滑塊,所述移動槽內設有第二頂壓滑塊,所述第二頂壓滑塊底部設有貫穿所述升降滑塊底部端面的連接桿,所述連接桿末端設有連接塊,所述連接塊內設有打磨電機,所述打磨電機底部連接有打磨頭,所述第二滑槽內設有向左側延伸設置的移動桿。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螺紋桿左側端與所述第一滑槽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紋桿右側端與第一電機連接,所述第一電機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一滑槽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螺紋桿左側端與所述第三滑槽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紋桿右側端與第二電機連接,所述第二電機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三滑槽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一頂壓滑塊底部伸入所述移動槽內,所述第一頂壓滑塊左側底部設有第一斜面,所述第二頂壓滑塊右側頂部設有用以與所述第一斜面頂壓滑動配合連接的第二斜面,所述第二斜面傾斜長度大于所述第一斜面的傾斜長度,所述第二滑腔內底壁與所述第二頂壓滑塊底部端面之間的所述連接桿外表面環(huán)繞設有第一頂壓彈簧。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第二滑槽內設有縱向延伸設置的定位導滑桿,所述定位導滑桿貫穿所述第二滑槽內的所述移動桿且滑動配合連接,所述移動桿左側端面內設有定向滑槽,所述導滑桿右側端伸入所述定向滑槽內且末端處設有限位滑塊,所述限位滑塊上下兩側端面分別與所述定向滑槽上下兩側內壁相抵且滑動配合。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定向滑槽與所述第二滑槽之間的所述移動桿內滑動配合連接有移動柱,所述移動柱頂部設有限滑凸塊,所述移動柱底部設有隔板,所述隔板頂部與所述移動桿之間的所述移動柱外表面環(huán)繞設有第二頂壓彈簧,所述隔板底部端面與所述沉槽相對設置。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殼體左側的壁體內設有吸塵裝置,所述吸塵裝置由固定設置在所述殼體左側外壁的吸塵器,固定在所述吸塵器右側端面的吸塵導管以及固定在所述吸塵導管右側端面的吸塵頭組成。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固接組件由減振墊以及固定在所述減振墊頂部端面的卡接夾具組成。
作為優(yōu)選地技術方案,所述過渡槽內設有底部與所述升降滑塊頂部端面固定連接的內螺紋套筒,所述內螺紋套筒內螺紋配合連接有第三螺紋桿,所述第三螺紋桿頂部連接有第三電機,所述第三電機嵌于所述過渡槽內頂壁內且固定連接。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打磨腔內頂壁的左側設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內設左右延伸設置的第一螺紋桿,第一螺紋桿上螺紋配合連接底部伸入打磨腔內的移動塊,第一螺紋桿左側端與第一滑槽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第一螺紋桿右側端與第一電機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打磨頭的左右移動打磨工作。
2.通過第一滑腔內滑動配合連接升降滑塊,升降滑塊兩側頂部邊緣處設與第一滑腔兩側內壁滑動配合連接的凸滑塊,升降滑塊底部貫穿移動塊底部端面且滑動配合連接,第一滑腔內頂壁設向上延伸設置的過渡槽,升降滑塊內設第二滑腔,第二滑腔頂部設移動槽,移動槽內頂壁設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內設左右延伸設置的第二螺紋桿,第二螺紋桿上設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一頂壓滑塊,移動槽內設第二頂壓滑塊,第二頂壓滑塊底部設貫穿升降滑塊底部端面的連接桿,連接桿末端設連接塊,從而實現打磨頭上下微調工作,提高打磨精度。
3.通過第一滑腔內滑動配合連接升降滑塊,移動塊右側底部設凹槽,凹槽內設左側端與升降滑塊右側外壁固定連接的導滑桿,第二滑槽內設向左側延伸設置的移動桿,第二滑槽內設縱向延伸設置的定位導滑桿,定位導滑桿貫穿第二滑槽內的移動桿且滑動配合連接,移動桿左側端面內設定向滑槽,導滑桿右側端伸入定向滑槽內且末端處設限位滑塊,限位滑塊上下兩側端面分別與定向滑槽上下兩側內壁相抵且滑動配合,從而實現移動桿沿定位導滑桿方向上下移動,帶動隔板上下移動,定向滑槽與第二滑槽之間的移動桿內滑動配合連接移動柱,移動柱頂部設限滑凸塊,移動柱底部設隔板,隔板頂部與移動桿之間的移動柱外表面環(huán)繞設第二頂壓彈簧,隔板底部端面與沉槽相對設置,從而實現隔板與沉槽的配合連接,實現對開口的開啟和關閉工作。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性高,能自動控制隔板的開啟和關閉,吸塵效果好,打磨精準以及穩(wěn)定性高。
附圖說明
為了易于說明,本發(fā)明由下述的具體實施例及附圖作以詳細描述。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一種無塵環(huán)保的建筑裝飾石材打磨裝置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2為本發(fā)明的隔板閉合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3為本發(fā)明的打磨頭與石材相抵接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4為本發(fā)明的一種無塵環(huán)保的建筑裝飾石材打磨裝置左右移動打磨時的結構示意圖;
圖5是圖1中箭頭方向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如圖1-圖5所示,本發(fā)明的一種無塵環(huán)保的建筑裝飾石材打磨裝置,包括殼體5,所述殼體5內設有打磨腔51,所述打磨腔51內頂壁的左側設有第一滑槽53,所述打磨腔51右側內壁上設有縱向延伸設置的第二滑槽54,所述第二滑槽54下方的所述殼體5右側壁體內貫穿設有左側端與所述打磨腔51相連通設置的開口52,所述打磨腔51內底壁左右兩側分別設有固接組件7以及沉槽55,所述第一滑槽53內設有左右延伸設置的第一螺紋桿531,所述第一螺紋桿531上螺紋配合連接有底部伸入所述打磨腔51內的移動塊6,所述移動塊6內設有第一滑腔61,所述第一滑腔61內滑動配合連接有升降滑塊62,所述升降滑塊62兩側頂部邊緣處設有與所述第一滑腔61兩側內壁滑動配合連接的凸滑塊621,所述升降滑塊62底部貫穿所述移動塊6底部端面且滑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一滑腔61內頂壁設有向上延伸設置的過渡槽68,所述移動塊6右側底部設有凹槽66,所述凹槽66內設有左側端與所述升降滑塊62右側外壁固定連接的導滑桿661,所述升降滑塊62內設有第二滑腔63,所述第二滑腔63頂部設有移動槽64,所述移動槽64內頂壁設有第三滑槽65,所述第三滑槽65內設有左右延伸設置的第二螺紋桿651,所述第二螺紋桿651上設有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一頂壓滑塊653,所述移動槽64內設有第二頂壓滑塊641,所述第二頂壓滑塊641底部設有貫穿所述升降滑塊62底部端面的連接桿631,所述連接桿631末端設有連接塊67,所述連接塊67內設有打磨電機671,所述打磨電機671底部連接有打磨頭672,所述第二滑槽54內設有向左側延伸設置的移動桿542。
其中,所述第一螺紋桿531左側端與所述第一滑槽53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一螺紋桿531右側端與第一電機532連接,所述第一電機532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一滑槽53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移動塊6的左右移動工作。
其中,所述第二螺紋桿651左側端與所述第三滑槽65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所述第二螺紋桿651右側端與第二電機652連接,所述第二電機652外表面嵌于所述第三滑槽65右側內壁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第一頂壓滑塊653的左右移動工作。
其中,所述第一頂壓滑塊653底部伸入所述移動槽64內,所述第一頂壓滑塊653左側底部設有第一斜面6531,所述第二頂壓滑塊641右側頂部設有用以與所述第一斜面6531頂壓滑動配合連接的第二斜面642,所述第二斜面642傾斜長度大于所述第一斜面6531的傾斜長度,所述第二滑腔63內底壁與所述第二頂壓滑塊641底部端面之間的所述連接桿631外表面環(huán)繞設有第一頂壓彈簧632,從而實現第一頂壓滑塊653與第二頂壓滑塊641的頂壓滑動配合,控制打磨頭672的微調工作,精確控制打磨厚度。
其中,所述第二滑槽54內設有縱向延伸設置的定位導滑桿541,所述定位導滑桿541貫穿所述第二滑槽54內的所述移動桿542且滑動配合連接,所述移動桿542左側端面內設有定向滑槽5421,所述導滑桿661右側端伸入所述定向滑槽5421內且末端處設有限位滑塊662,所述限位滑塊662上下兩側端面分別與所述定向滑槽5421上下兩側內壁相抵且滑動配合,從而實現移動桿542沿定位導滑桿541方向上下移動,帶動隔板545上下移動。
其中,所述定向滑槽5421與所述第二滑槽54之間的所述移動桿542內滑動配合連接有移動柱544,所述移動柱544頂部設有限滑凸塊543,所述移動柱544底部設有隔板545,所述隔板545頂部與所述移動桿542之間的所述移動柱544外表面環(huán)繞設有第二頂壓彈簧546,所述隔板545底部端面與所述沉槽55相對設置,從而實現隔板545與沉槽55的配合連接,實現對開口52的開啟和關閉工作。
其中,所述殼體5左側的壁體內設有吸塵裝置8,所述吸塵裝置8由固定設置在所述殼體5左側外壁的吸塵器81,固定在所述吸塵器81右側端面的吸塵導管82以及固定在所述吸塵導管82右側端面的吸塵頭83組成,從而防止揚塵和碎石造成環(huán)境污染以及人身健康。
其中,所述固接組件7由減振墊71以及固定在所述減振墊71頂部端面的卡接夾具72組成,從而實現石材的穩(wěn)固定位連接。
其中,所述過渡槽68內設有底部與所述升降滑塊62頂部端面固定連接的內螺紋套筒681,所述內螺紋套筒681內螺紋配合連接有第三螺紋桿683,所述第三螺紋桿683頂部連接有第三電機684,所述第三電機684嵌于所述過渡槽68內頂壁內且固定連接,從而實現升降滑塊62以及隔板545的升降工作。
初始狀態(tài)時,升降滑塊62頂部端面與第一滑腔61內頂壁相抵接,此時,導滑桿661頂部端面與凹槽66內頂壁相抵接,同時,導滑桿661帶動移動桿542位于第二滑槽54的最頂部位置,此時,隔板545最大距離遠離沉槽55,同時,第一頂壓滑塊653位于第三滑槽65和移動槽64的最右側位置,此時,第二頂壓滑塊641受到第一頂壓彈簧632的頂壓力,使第二頂壓滑塊641頂部端面與移動槽64內頂壁相抵接,同時,第二斜面642右側段與第一斜面6531相抵接,此時,連接塊67頂部端面與升降滑塊62底部端面相抵接。
當需要打磨石材時,首先將石材經過開口52后移動到固接組件7上方,然后使石材與卡接夾具72卡接配合,此時通過第三電機684控制第三螺紋桿683轉動,由第三螺紋桿683帶動內螺紋套筒681以及固定在內螺紋套筒681底部的升降滑塊62向下移動,此時,升降滑塊62帶動導滑桿661以及導滑桿661上的移動桿542沿第二滑槽54向下方向移動,直至如圖2所示凸滑塊621頂部端面與第一滑腔61內底壁相抵接,此時,升降滑塊62帶動導滑桿661以及導滑桿661上的移動桿542與第二滑槽54內底壁相抵接,同時,隔板545底部端完全插入沉槽55內,從而完成密閉配合連接,然后控制第三電機684停止轉動,同時控制第二電機652帶動第二螺紋桿651轉動,使第二螺紋桿651帶動第一頂壓滑塊653沿第三滑槽65右側方向移動,此時,第一斜面6531與第二斜面642頂壓滑動配合,使第二頂壓滑塊641克服第一頂壓彈簧632的頂壓力沿第二滑腔63向下方向移動,此時,第二頂壓滑塊641帶動連接桿631以及連接桿631底部的連接塊67向下移動,直至如圖3所示打磨頭672底部端面與石材頂部端面相抵接,此時,控制第二電機652停止轉動,最后同時控制打磨電機671帶動打磨頭672轉動,第一電機532帶動第一螺紋桿531正反轉動以及吸塵裝置8工作,使打磨頭672對石材頂部端面進行打磨工作,同時通過吸塵裝置8完成吸塵工作,通過第一電機532帶動第一螺紋桿531正反轉動,使第一螺紋桿531帶動移動塊6沿第一滑槽53左右方向移動,從而實現打磨頭672對石材頂部端面左右移動打磨,移動塊6左右移動過程中帶動導滑桿661沿定向滑槽5421左右方向移動,此時,隔板545與沉槽55保持不變,當需要調節(jié)打磨厚度時,通過控制第二電機652轉動,使第二螺紋桿651帶動第一頂壓滑塊653移動,從而實現對石材打磨厚度的自動調節(jié)。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打磨腔內頂壁的左側設第一滑槽,第一滑槽內設左右延伸設置的第一螺紋桿,第一螺紋桿上螺紋配合連接底部伸入打磨腔內的移動塊,第一螺紋桿左側端與第一滑槽左側內壁轉動配合連接,第一螺紋桿右側端與第一電機連接,從而實現自動控制打磨頭的左右移動打磨工作。
2.通過第一滑腔內滑動配合連接升降滑塊,升降滑塊兩側頂部邊緣處設與第一滑腔兩側內壁滑動配合連接的凸滑塊,升降滑塊底部貫穿移動塊底部端面且滑動配合連接,第一滑腔內頂壁設向上延伸設置的過渡槽,升降滑塊內設第二滑腔,第二滑腔頂部設移動槽,移動槽內頂壁設第三滑槽,第三滑槽內設左右延伸設置的第二螺紋桿,第二螺紋桿上設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一頂壓滑塊,移動槽內設第二頂壓滑塊,第二頂壓滑塊底部設貫穿升降滑塊底部端面的連接桿,連接桿末端設連接塊,從而實現打磨頭上下微調工作,提高打磨精度。
3.通過第一滑腔內滑動配合連接升降滑塊,移動塊右側底部設凹槽,凹槽內設左側端與升降滑塊右側外壁固定連接的導滑桿,第二滑槽內設向左側延伸設置的移動桿,第二滑槽內設縱向延伸設置的定位導滑桿,定位導滑桿貫穿第二滑槽內的移動桿且滑動配合連接,移動桿左側端面內設定向滑槽,導滑桿右側端伸入定向滑槽內且末端處設限位滑塊,限位滑塊上下兩側端面分別與定向滑槽上下兩側內壁相抵且滑動配合,從而實現移動桿沿定位導滑桿方向上下移動,帶動隔板上下移動,定向滑槽與第二滑槽之間的移動桿內滑動配合連接移動柱,移動柱頂部設限滑凸塊,移動柱底部設隔板,隔板頂部與移動桿之間的移動柱外表面環(huán)繞設第二頂壓彈簧,隔板底部端面與沉槽相對設置,從而實現隔板與沉槽的配合連接,實現對開口的開啟和關閉工作。
4.本發(fā)明結構簡單,操作方便,安全性高,能自動控制隔板的開啟和關閉,吸塵效果好,打磨精準以及穩(wěn)定性高。
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但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并不局限于此,任何不經過創(chuàng)造性勞動想到的變化或替換,都應涵蓋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因此,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應該以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保護范圍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