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玻璃加工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玻璃磨圓角設備。
背景技術:
在玻璃的加工預處理工藝中,通常要對切割后的平板材料進行磨削加工,如倒圓角等操作,現(xiàn)有技術常采用半自動的方式對玻璃進行倒圓角操作。現(xiàn)有技術中,平板玻璃采用半自動化倒圓角,通過電機帶動倒角砂輪旋轉,將平板玻璃放置于工作臺上,手工轉動平板玻璃四角,從而將四角分別倒出一個弧度,這樣的加工方式存在如下不足:一是加工過程繁瑣,加工時間長,勞動強度大;二是產品圓角半徑大小控制難度大,降低了產品圓角的質量,其倒出的圓角偏差較大,滿足不了工作需求;三是加工過程易產生碎屑,對工作人員的安全構成危險,四是磨削過程中產生大量熱量,如不及時降溫易影響磨削輪的使用壽命。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根據現(xiàn)有技術的不足,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玻璃磨圓角設備,具有自動化工作,節(jié)省人力,產品質量高,誤差小,安全可靠,不易發(fā)生危險,使用壽命長等優(yōu)點。
本實用新型的玻璃磨圓角設備,包括繞第一轉軸10旋轉的玻璃磨削機構和沿頂部支架20水平傳動的玻璃傳輸定位機構;所述玻璃磨削機構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轉軸10上的橫向支座11,所述橫向支座11由第一電機12驅動,橫向支座11的端部連接縱向支座13,縱向支座13上設置有縱向滑軌14,縱向滑軌14上連接機座15,所述機座15由第一氣缸16驅動,所述機座15上安裝有第二電機17,第二電機17的轉軸上連接磨削輪18和拋光輪19;所述玻璃傳輸定位機構包括連接在所述頂部支架20上的第二氣缸21,所述第二氣缸21水平設置,第二氣缸21的伸縮臂連接豎直設置的第三氣缸22,第三氣缸22的伸縮臂連接玻璃吸盤23,玻璃吸盤23用于吸附玻璃3的上表面,玻璃3的下表面處設置有旋轉盤24,旋轉盤24的底部旋轉連接在第二轉軸25的頂部,第二轉軸25的底部固定。
作為優(yōu)選,本實用新型的玻璃磨圓角設備還包括水池4和出水管5,所述第一轉軸10固定設置在所述水池4外,所述第二轉軸25固定設置在所述水池4中,所述水管5的出水口對準所述玻璃3的邊角。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自動化工作,節(jié)省人力,產品質量高,誤差小,安全可靠,不易發(fā)生危險,使用壽命長。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整體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如圖1所示,本實施例的玻璃磨圓角設備,包括繞第一轉軸10旋轉的玻璃磨削機構和沿頂部支架20水平傳動的玻璃傳輸定位機構;所述玻璃磨削機構包括連接在所述第一轉軸10上的橫向支座11,所述橫向支座11由第一電機12驅動,橫向支座11的端部連接縱向支座13,縱向支座13上設置有縱向滑軌14,縱向滑軌14上連接機座15,所述機座15由第一氣缸16驅動,所述機座15上安裝有第二電機17,第二電機17的轉軸上連接磨削輪18和拋光輪19;所述玻璃傳輸定位機構包括連接在所述頂部支架20上的第二氣缸21,所述第二氣缸21水平設置,第二氣缸21的伸縮臂連接豎直設置的第三氣缸22,第三氣缸22的伸縮臂上旋轉連接玻璃吸盤23,玻璃吸盤23用于吸附玻璃3的上表面,玻璃3的下表面處設置有旋轉盤24,旋轉盤24的底部旋轉連接在第二轉軸25的頂部,第二轉軸25的底部固定。
本實施例的玻璃磨圓角設備還包括水池4和出水管5,所述第一轉軸10固定設置在所述水池4外,所述第二轉軸25固定設置在所述水池4中,所述水管5的出水口對準所述玻璃3的邊角。
本實施例的玻璃磨圓角設備在工作時,首先通過玻璃吸盤23將玻璃3從工作臺吸附,并通過第二氣缸21和第三氣缸22將玻璃3傳送到水池4內旋轉盤24的上方,吸盤23吸附玻璃3的上表面,旋轉盤24貼緊玻璃3的下表面,使玻璃相對旋轉盤24固定后,旋轉盤24帶動玻璃3旋轉;此時玻璃磨削機構開始工作,機座15調整其在縱向滑軌14上的位置,橫向支座11旋轉,磨削輪18貼近玻璃3的邊角,第二電機17高速旋轉,帶動磨削輪18對玻璃3進行磨削和倒角,整個過程自動控制,加工速度快,誤差??;倒角完成后,機座15再次調整其在縱向滑軌14上的位置,使拋光輪貼近玻璃3的邊角,對圓角進行拋光操作;在磨削輪18工作的同時,出水管5對準磨削輪18噴水冷卻,及時降溫延長磨削輪18的使用壽命,并將玻璃廢屑沖入下方的水池4中。
需要說明的是,在本文中,諸如第一和第二之類的關系術語僅僅用來將一個實體或者操作與另一個實體或者操作區(qū)分開來,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這些實體或者操作之間存在任何這種實際的關系或者順序。而且,術語“包括”、“包含”或者其他變體意在涵蓋非排他性的包含,從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過程、方法、物品或者設備不僅包括那些要素,還包括沒有明確列出的其他要素。
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應當指出,對于本技術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申請原理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改進和潤飾,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視為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