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玻璃退火箱裝置領域。
背景技術:
玻璃制造領域中應力指標是衡量玻璃質量好壞的重要指標之一。一般來說,應力越小, 產品使用性能越好。在現(xiàn)有技術中,熱彎爐中現(xiàn)有的后段退火風管為S型風管,在S型退火風管上設置有風口,這樣的設計無法對經烘彎的玻璃進行有效的退火,使得玻璃邊緣應力無法達到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數(shù)值,玻璃在交付后的安裝使用過程中出現(xiàn)部分玻璃裂片的現(xiàn)象。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發(fā)明意在提供一種對烘彎玻璃上下表面進行退火且可自動運輸?shù)臒釓潬t的自動退火箱。
一種熱彎爐的自動退火箱,包括入風口和多個熱風支管,熱風支管沿入風口軸向依次排布,熱風支管下方設有多個輥子,熱風支管彎繞成箱體外殼,箱體外殼的內壁上間隔設有多個第一熱風口,多個熱風支管的一端均連通至入風口,熱風支管的另一端為出風口,出風口設有出風管,出風管連接渦輪,渦輪上設有通風管,輥子與渦輪通過通風管連接,輥子上間隔設有多個第二熱風口。
入風口用于通入熱風,熱風支管用于給熱風導向,第一熱風口用于對烘彎玻璃上表面加熱退火,出風口產出的熱風用于帶動渦輪轉動及給渦輪通入熱風,渦輪轉動帶動輥子轉動,通風管用于給輥子通入熱風,輥子的轉動用于運輸烘彎玻璃,輥子上的第二熱風口用于對烘彎玻璃下表面加熱退火。
本方案的工作原理:從入風口向熱風支管通入熱風,第一熱風口使熱風在熱風支管內有效流通,熱風支管內通出的熱風從出風口排出,排出的熱風通過出風管進入渦輪內,渦輪在熱風作用下轉動且渦輪帶動輥子一起轉動,同時渦輪內的熱風通過通風管進入輥子內,熱風通過輥子上的第二熱風口排出,渦輪和輥子一起轉動并移動,烘彎玻璃放置于輥子上,當輥子移動至箱體外殼下方時,第一熱風口排出的熱風對烘彎玻璃上表面進行加熱退火,同時,第二熱風口排出的熱風對烘彎玻璃下表面進行加熱退火。
本方案的效果:1、利用出風口排出的熱風通入渦輪及輥子內,熱風從棍子上的第二熱風口排出對烘彎玻璃下表面進行加熱退火,進而使排出的熱風得到循環(huán)利用,節(jié)約資源;2、由于烘彎玻璃具有一定厚度,退火箱將其進行加熱時,在第一熱風口和第二熱風口的共同作用下,對烘彎玻璃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同時進行退火,進而上、下表面的溫度差異性小,受熱退火均勻,效果好;3、不引用其他動力情況下,通過渦輪帶動輥子轉動,實現(xiàn)對烘彎玻璃的自動運輸并進行加熱退火,減少人工操作,提高工作效率;4、該熱彎爐的自動退火箱通過多個熱風支管、多個第一熱風口和多個第二熱風口對烘彎玻璃進行退火,使得玻璃在加工過程中玻璃邊緣的應力達到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數(shù)值,從而使得烘彎玻璃不會輕易出現(xiàn)裂片。
進一步,第一熱風口和第二熱風口的個數(shù)相對應。第一熱風口可以有效流通熱風且彎繞成箱體外殼,以便更好的對殼體下方的烘彎玻璃的上表面進行退火,第二熱風口的熱風從輥子上排出,以便對烘彎玻璃的下表面進行退火,第一熱風口和第二熱風口的個數(shù)對應,使得從第一熱風口和第二熱風口排出的熱風量差異性小,進而使得烘彎玻璃受熱均勻,退火效果更好。
進一步,箱體外殼的內壁面呈弧面。該內壁面對應于烘彎玻璃的上表面,可對烘彎玻璃實現(xiàn)較好的退火。
進一步,輥子呈橄欖形。當烘彎玻璃置于輥子上時,弧形狀的棍子與烘彎玻璃的中心距更小,利于第二熱風口排出的熱風對烘彎玻璃進行更好的加熱退火。
進一步,每個熱風支管上間隔設有至少8個第一熱風口。既可充分排風也可保證對烘彎玻璃更好的退火,進而提高烘彎玻璃的產出質量。
進一步,多個熱風支管相互平行。外形美觀且使得烘彎玻璃的散熱均勻,更益于消除烘烤彎玻璃邊緣的應力。
附圖說明
圖1為本發(fā)明實施例熱彎爐的自動退火箱的結構圖;
圖2為圖1的熱風支管的俯視圖;
圖3為圖1的單個渦輪與輥子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作進一步詳細的說明:
說明書附圖中的附圖標記包括:熱風支管1、人風口2、第一熱風口3、輥子4、第二熱風口5、出風管6、渦輪7、通風管8。
實施例基本如附圖1所示:一種熱彎爐的自動退火箱,包括多個熱風支管1和入風口2,熱風支管1用于給熱風進行導向,熱風支管1沿入風口2軸向依次排布,相鄰熱風支管1間通過雙頭螺桿進行固接,這樣將方便進行拆卸和更換;熱風支管1下方放置有多個輥子4,熱風支管1彎繞成箱體外殼,箱體外殼的內壁面呈弧面,箱體外殼的內壁上間隔設置有多個第一熱風口3,這樣可以有效流通熱風且彎繞成箱體外殼以便更好的對殼體下方的烘彎玻璃進行退火;多個熱風支管1的左端均連通至入風口2,熱風支管1的右端為出風口。
如圖2、圖3所示,多個熱風支管1相互平行,出風口設置有出風管6,出風管6連接渦輪7,渦輪7上設有通風管8,輥子4與渦輪7通過通風管8連接,輥子4呈橄欖形,當烘彎玻璃置于輥子4上時,弧形狀的棍子與烘彎玻璃的中心距更小,利于第二熱風口5排出的熱風對烘彎玻璃進行更好的加熱退火;輥子4上間隔設有多個第二熱風口5;每個熱風支管1上間隔設有至少8個第一熱風口3,第一熱風口3和第二熱風口5的個數(shù)相對應,可使得烘彎玻璃受熱均勻,退火效果更好。
本方案具體實施時,從入風口2向熱風支管1通入熱風,熱風通過第一熱風口3在熱風支管1內流通,熱風支管1內通出的熱風從出風口排出,排出的熱風通過出風管6進入渦輪7內,使渦輪7通入熱風且?guī)訙u輪7轉動,同時渦輪7內的熱風通過通風管8進入輥子4內,熱風通過輥子4上的第二熱風口5排出,渦輪7的轉動帶動輥子4一起轉動時發(fā)生位移,烘彎玻璃放置于輥子4上,輥子4運輸烘彎玻璃于箱體外殼下方,第一熱風口3排出的熱風對烘彎玻璃上表面進行加熱退火,同時,第二熱風口5排出的熱風對烘彎玻璃下表面進行加熱退火。由于烘彎玻璃具有一定厚度,退火箱將其進行加熱時,通過第一熱風口3和第二熱風口5的共同作用下,對烘彎玻璃的上表面和下表面同時進行加熱退火,烘彎玻璃受熱均勻,使得玻璃在加工過程中玻璃邊緣的應力達到相關標準規(guī)定的數(shù)值,從而使得烘彎玻璃不會輕易出現(xiàn)裂片,且在烘彎玻璃進行退火時,通過渦輪7與輥子4的配合還可達到自動運輸烘彎玻璃的目的,提高工作效率。
以上所述的僅是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方案中公知的具體結構及特性等常識在此未作過多描述。應當指出,對于本領域的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結構的前提下,還可以作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也應該視為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這些都不會影響本發(fā)明實施的效果和專利的實用性。本申請要求的保護范圍應當以其權利要求的內容為準,說明書中的具體實施方式等記載可以用于解釋權利要求的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