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生物活性的雜環(huán)取代稠雜環(huán)衍生物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雜環(huán)取代地稠雜環(huán)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
背景技術(shù):
我們知道1,2,4,5-四取代苯類化合物是一種原卟啉原氧化酶抑制劑,具有除草活性。其中稠雜環(huán)四取代苯類化合物更具生物活性,國外已有不少專利報導(dǎo)。例如EP420194、USP5084084、USP5127935、USP5322835、USP6323154、DE3922107、JP03,47180、USP5232898、WO96/28442和WO0130782等報導(dǎo)了下列通式的化合物具有除草活性
n、X、Y、Z、R、R1同前所述。Het為2,4-(1H,3H)嘧啶二酮、1,3,4-噻二唑烷酮、1,2,4-三唑啉酮、吡唑、
噁(咪)唑烷二酮、酞酰亞胺等。
其中下列化合物(flumioxazin)具有很好的除草活性(20-50ga.i/ha),已經(jīng)商品化(Sumisoya)。
上述各種取代稠雜環(huán)衍生物雖具有不同程度的除草活性,但有的對闊葉草的選擇性除草效果較差,用于水稻、小麥、玉米、大豆等作物除草時,會對作物本身造成一定的傷害;有的僅適用于作物的芽前處理,對生長期內(nèi)雜草防效較差;還有的內(nèi)吸傳導(dǎo)作用較差,對大齡雜草防效較差。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足提供一種雜環(huán)取代的稠雜環(huán)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本發(fā)明的化合物用結(jié)構(gòu)通式(I)表示
其中n=0,1;X為碳、氮;Y、Z為氧或硫;
R為氫、烷基、烯基、炔基、鹵炔基、烷羰基、烷氧羰基、烷胺羰基、
磺?;⑶杌?、氨基;較好是烷基、炔基、鹵炔基、氨基;
R1為氫、鹵素、氰基、硝基、氨基、烷基、烷氧(硫)基;較好是鹵
素、氰基;
Het為2,4-(1H,3H)嘧啶(二)酮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II)表示;為
1,3,4-噻二唑烷酮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III)表示;為1,2,4-三唑啉
酮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IV)表示;為酞酰環(huán)狀亞胺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
式用通式(V)表示;為吡唑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VI)表示;為
噠嗪酮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VII)表示;為噁(咪)唑烷二酮時化合
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VIII)表示;為噁烷啉酮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IX)
表示;為非環(huán)狀酞酰亞胺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X)表示;為三唑
時化合物結(jié)構(gòu)式用通式(XI);較好是2,4-(1H,3H)嘧啶二酮、1,3,4-
噻二唑烷酮、1,2,4-三唑啉酮、酞酰環(huán)狀亞胺、非環(huán)狀酞酰亞胺;
式(II)中n、X、Y、Z、R、R1同前所述。
W為單鍵、-CH2-、-NH-、O、S;較好是單鍵、-NH-; R2=氫、烷基、烯基、炔基、烷氧(硫)基、烷羰基、烷氧羰基、氰基、
氨基、氰基、羥基;較好是烷基、氨基; R3=氫、鹵素、氰基、氨基、羧基、羥基、烷基、烷氧(硫)基、烷氧羰
基、甲?;被柞;㈦炕谆?、磺?;惠^好是烷基、氨基; R4=氫、氨基、鹵素、氰基、硝基、烷基;較好是氫、鹵素;最好是R3
與R4為雙鍵;R5=(硫)羰基、亞胺基、烷氧(硫)基、烯氧(硫)基、炔氧(硫)基 或Na、K、Li的羥鹽;較好是(硫)羰基、R5與R2構(gòu)成五元或六元 (雜)環(huán)。
式(III)中n、X、Y、Z、R、R1同前所述。
m=3,4;較好是m=4
可以是(取代)五元或六元(雜)環(huán)。
式(IV)中n、X、Y、Z、R、R1同前所述。
R6=氫、烷基、烯基、炔基、、烷基(硫)基、烷氧羰基、烷胺羰基、
烷基磺?;⑷蚧?、三唑亞甲基、三唑磺?;?;較好是烷基、
炔基、烷胺羰基;
R7=氫、烷基、烯基、炔基、鹵素;較好是烷基;
式(V)中n、X、Y、Z、R、R1同前所述。
i=3,4;較好是i=4
可以為苯環(huán)、五元或六元(雜)環(huán)。
式(VI)中n、X、Y、Z、R、R1同前所述。
R8=氫、鹵素、氰基、氨基;較好是鹵素、氰基;
R9=氫、烷基、烷氧(硫)基;較好是烷氧(硫)基;
R10=氫、烷基、烯基、炔基;較好是烷基;
式(VII)中n、X、Y、Z、R、R1同前所述。
R11=氫、烷基、烯基、炔基、烷氧(硫)基、烷羰基、烷氧羰基、氰基、
氨基;較好是烷基、氰基;
R12=氫、烷基、氰基、羧基、羥基、烷氧羰基、甲?;被柞;?、肟基
甲基;較好是烷基、甲?;?、氨基甲?;?;
式(VIII)中n、X、Y、Z、R、R1同前所述。
X’=O,N;
當(dāng)X’=N時R13=氫、氨基、烷基、烯基、炔基、酯基;較好是氨基、
烷基;
R14為(硫)羰基、亞胺基;較好是(硫)羰基;
式(IX)中n、X、Y、Z、R、R1同前所述。
R15=氫、烷基、烯基、炔基;較好是烷基;
式(X)中n、X、Y、Z、R、R1同前所述。
R16=氫、烷基、烷羰基、烯羰基、炔羰基、芳基羰基;較好是烷羰基、
芳基羰基;
R17=羥基、烷氧(硫)基、烷胺基;較好是烷氧(硫)基、烷胺基;
可以為苯環(huán)、環(huán)己基、五元或六元(雜)環(huán);較好是環(huán)己基、五元或六元(雜)環(huán);
式(XI)中n、X、Y、Z、R、R1同前所述。
Vj是-SO2-、-OSO2-、-NRSO2-;
Uk是單鍵或CH2;
R18是-CONRR’、-SO2NRR’-;
經(jīng)過生物篩選測定,發(fā)現(xiàn)本發(fā)明通式(I)的雜環(huán)取代的稠雜環(huán)衍生物具有非常好的生物活性,除草活性優(yōu)于目前使用的常規(guī)除草劑,在18.75ga.i/ha的低劑量施用時,對闊葉雜草有大于95%的優(yōu)良防效,對玉米、小麥、大豆及水稻安全。式(IV)類化合物還具有優(yōu)良的殺菌活性,在100ppm濃度下,對霜霉、疫霉等病菌有大于90%的保護(hù)和治療效果。本發(fā)明是通過如下方法來制備的。1 本發(fā)明中典型化合物(II)的制備方法如下
中間體(A)在適當(dāng)溶劑中,加入相應(yīng)的取代氨基鏈烯酸酯,加熱至30℃~150℃,攪拌反應(yīng)1~12h得到(D)。其中較好的溶劑是乙酸;較好的摩爾比為1∶1;較佳的溫度是溶劑回流溫度;較優(yōu)的反應(yīng)時間為3h。
化合物(D)在適當(dāng)溶劑中加入縛酸劑和鹵化物反應(yīng)得到(E)。其中較好的溶劑是DMF;較好的縛酸劑是K2CO3;較好的摩爾比是(D)∶鹵化物∶K2CO3=1∶2∶3;較佳的溫度25℃;較優(yōu)的反應(yīng)時間24h。
化合物(D)在上述溶劑和縛酸劑體系中,加入氨化劑得到(F)。其中較好的氨化劑是1-氨基氧基-2,4-二硝基苯。
化合物(E)在適當(dāng)溶劑中,用液氮冷卻至-70℃,通入氨氣,然后室溫攪拌,得到化合物(II)。其中較好溶劑為HTF;通氨時間半小時;室溫攪拌時間18h。2 本發(fā)明中典型化合物(III)的制備方法如下
中間體(A)在適當(dāng)溶劑中,用硫光氣處理得到(H)。較好條件是在甲苯中用過量一倍的硫光氣加熱回流4h。
化合物(H)在適當(dāng)溶劑中,與六氫噠嗪混合,室溫攪拌反應(yīng)1~24h,然后在適當(dāng)縛酸劑存在下,加入過量的20%光氣甲苯或硫光氣處理,得到化合物(J)即典型化合物(III)。其中,較好溶劑為二氯甲烷;較好摩爾比(H)∶六氫噠嗪=1∶1;室溫攪拌12h;較優(yōu)縛酸劑為吡啶。3 本發(fā)明中典型化合物(IV)的制備方法如下
中間體(A)經(jīng)重氮化、還原制得肼(K),較好的條件是在0℃下用NaNO2重氮化,SnCl2/HCl還原。
化合物(K)在適當(dāng)溶劑中,先后用醛、硫氰酸鈉及次氯酸鈉處理得到(L)具中用醛處理時較好條件是在含12%水的叔丁醇中,使用等摩爾的醛,室溫攪拌反應(yīng)4h;用硫氰酸鈉處理的較優(yōu)條件是在同樣體系中,用等摩爾的硫氰酸鈉,室溫攪拌4h;用次氯酸鈉處理的較優(yōu)條件是用兩倍的6%的次氯酸鈉水溶液處理,室溫攪拌18h。
化合物(L)在適當(dāng)溶劑中,加入縛酸劑,用相應(yīng)的鹵代物處理得到化合物(IV)。較好條件是在丙酮中,用K2CO3作縛酸劑,用等摩爾的溴化物處理,加熱回流12h。
當(dāng)化合物(IV)中R5為烯基和炔基時,在適當(dāng)溶劑和催化劑存在下,用N-碘代丁二酰亞胺處理可得到R5為碘烯基和碘炔基的(IV)。其中較好的溶劑是丙酮,較好的催化劑是AgNO3。4 本發(fā)明中典型化合物(V)的制備方法如下
中間體(A)在適當(dāng)溶劑中,用3,4,5,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處理得到典型化合物(V)。較好條件是在冰乙酸中,用等摩爾的3,4,5,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加熱回流4h。5 本發(fā)明中典型化合物(X)的制備方法如下
中間體(A)在適當(dāng)溶劑中用2,3,4,5-四氫鄰苯二甲酸酐處理得到(O),然后酯化/酰胺化得到(P),最后酰化得到典型化合物(X)。制備(O)較好條件是在丙酮中,室溫攪拌24h;酯化較好條件是用H2SO4作催化劑,加熱回流,共沸脫水;?;^好條件是在催化劑DMAP存在下,用酰鹵反應(yīng)。6 本發(fā)明中典型化合物(XI)的制備方如下
在室溫和激烈的攪拌下,將等摩爾的三唑磺酰氯慢慢滴加到中間體A或A’中,繼續(xù)反應(yīng)一定時間,得到(S)和(T),即典型化合物(XI)。7 本發(fā)明中其它化合物可以參照類似文獻(xiàn)方法制備。
依據(jù)上述制備方法,合成了一系列本發(fā)明的雜環(huán)取代的稠雜環(huán)衍生物,具體見表1到表10。
表1
表2
表3
表4
表5
表6
表7
表8
表9
表10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結(jié)合制備和應(yīng)用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jìn)一步說明實施例一制備本發(fā)明除草劑3-(5-氟-3-丙炔基-1,3-苯并噁唑酮-6-基)-6-三氟甲基-1,-甲基-2,4(1H,3H)嘧啶二酮(NO.375)。
化學(xué)反應(yīng)式
取3-丙炔基-5-氟-6-氨基苯并噁唑酮2.06g,(N,N-二甲胺羰基)胺基4,4,4-三氟甲基丁烯酸乙酯2.54g,冰乙酸20ml于反應(yīng)瓶中,加熱至回流,攪拌反應(yīng)2h。冷卻,倒入到200ml冰水中,析出固體,過濾,水洗,干燥得中間體。將此中間體溶于20mlDMF中,加入2,76gK2CO3和2.13g碘甲烷,室溫攪拌12h。然后倒入到20ml冰水中過濾出固體,水洗,干燥,柱分,得到(NO.375)2.53g,收率66%。
NMR3.02(m,1H,嘧啶環(huán)H) 3.47(S,3H,N-CH3)4.75(d,2H,CH2)
6.37(S,1H,C≡CH)7.34(d,2H,苯環(huán)H)
同法可制備3-(5-氟-3-甲基-1,3-苯并噁唑酮-6-基)-6-三氟甲基-1-甲基-2,4(1H,3H)嘧啶二酮(NO.327)及其類似化合物。實施例二制備本發(fā)明除草劑9-(5-氟-3-丙炔基-1,3-苯并噁唑酮-6-基)-8-硫-1,6-二氮雙環(huán)[4,3,0]壬酮(NO.837)
反應(yīng)式
取3-丙烯基-5-氟-6-氨基苯并噁唑酮2.06g,溶于20ml甲苯中,慢慢加入2.30g硫光氣,加熱回流2h。冷卻,用N2趕盡余氣,脫溶得硫異氰酸酯。
在另一個反應(yīng)瓶中加入0.86g六氫噠嗪溶于10ml無水乙醇中,10度以下,慢慢緩加上述硫異氰酸酯溶于15ml二氯甲烷中,滴加完畢,室溫攪拌4h。用二氯甲烷稀釋,水洗,干燥,脫溶,殘物溶于20ml二氯乙烷中,室溫下慢慢滴加20%光氣甲苯10ml。然后室溫攪拌12h。加二氯乙烷稀釋,水洗,干燥,脫溶,柱分,得到NO.837 2.42g,收率68%。
NMR1.76(m,4H)2.32(m,4H)4.70(d,2H)6.39(S,1H)7.35(d,2H)實施例三制備本發(fā)明除草劑N-(5-氟-3-丙炔基-1,3-苯并噁唑酮-6-基)環(huán)己-1-烯-1,2-二羧酰亞胺(NO.1114)。
反應(yīng)式
(NO.1114)
取3-丙炔基-5-氟-6-氨基苯并噁唑酮2.06g,溶于20ml冰乙酸中,加入1.67g3,4,5,6-四氫鄰苯二甲酸酐,然后加熱回流4h。冷卻,傾入到200ml冰水中,過濾出固體,水洗,干燥,脫溶得(NO.1114)3.00g,收率88%。
NMR3.68(m,4H)3.79(m,4H)4.72(d,2H)6.31(S,1H)7.30(d,2H)實施例四制備本發(fā)明殺菌劑1-(5-氟-3-碘丙炔基-1,3-苯并噁唑酮-6-基)-3-正丙基-4-碘丙炔基三唑啉酮(NO.966)。反應(yīng)式
取3-丙炔基-5-氟苯并噁唑酮肼2.21g,溶于40ml叔丁醇∶水=88∶12的混合溶劑中,10度以下慢慢滴加0.72g正丁醛,然后室溫攪拌2h。接著往反應(yīng)瓶中慢慢加入0.97gNaCNO溶于2ml水的漿狀物,加完后,室溫攪拌4h。接著往反應(yīng)中慢慢滴加20ml 6%NaClO水溶液,滴加完畢,室溫攪拌反應(yīng)12h。傾入到500ml冰水中,析出固體,過濾,水洗,干燥,脫溶,殘物溶于20ml丙酮中,加入4.5gN-碘代丁二酰亞胺,0.2g AgNO3,室溫攪拌24h。過濾,脫溶,柱分,得到(NO.966)2.18g,收率34%。
NMR0.98(m,3H)1.21(m,2H)2.06(m,2H)4.70(d,2H)7.32(d,2H)應(yīng)用實施例例一盆栽除草試驗(1)試劑
準(zhǔn)確稱取樣品,用適宜的溶劑溶解后,加少量乳化劑,再加蒸餾水定容至10ml采用適當(dāng)噴霧機(jī)噴灑,折合單位面積藥量為18.75ga.i/ha。(2)試材
雙子葉選用藜(Chenopodium album)、苘麻(Abutilon theophrast)i、凹頭莧(Amaranthus ascedense),單子葉選用馬唐(Digitaria sanguinalis)、稗草(Echinochloa crus-galli)、狗尾草(Setaria viridis)。(3)試材植株的培育
在截面積64cm2的塑料盆缽中定量裝土,壓平,澆透水,選取籽粒飽滿、大小一致的馬唐、稗草、狗尾草、苘麻、藜、凹頭莧種子,分單、雙子葉植物分缽栽種,各占缽面積的1/3,覆1cm厚細(xì)土并淋水,置于溫室培養(yǎng)。待單子葉試材長至1葉1心期、雙子葉試材長至2片真葉期,用藥液進(jìn)行苗后莖葉噴霧處理,試材播種次日進(jìn)行苗前土壤處理。隨后放回溫室。(4)測試
15后目測地上部生長情況,計算生長抑制率,生長抑制率(%)=100(對照株高-處理株高)/對照株高。根據(jù)生長抑制率進(jìn)行除草活性分級A級生長抑制率>90% B級 生長抑制率75~90% C級 生長抑制率50~75% D級 生長抑制率 小于50%。
本發(fā)明的部分化合物如化合物NO.375 327 837 1114等分別以的施用量對盆栽試材植株芽后莖葉處理,抑制毒力效果見表11。
表11盆栽除草試驗樣品馬唐稗草狗尾草藜苘麻凹頭莧NO.375D D D C BA 327 D D D A AA 837 D D D B BA 1114D D D C BB
如表11可知測試的四個化合物在18.75ga.i/ha的低劑量下對闊葉雜草均有一定的防效,其中化合物NO.327在18.75ga.i/ha的低劑量下對闊葉雜草有很好的防效。但在18.75ga.i/ha的低劑量下對禾本科雜草無效。例二作物安全性試驗。
選取籽粒飽滿、大小一致的水稻Oryza sativa、小麥Triticum aestivum、玉米Zea mays、高粱sorghum vulgare、大豆Glycine max和油菜Brassicacampestris種子,用0.1%HgCl2消毒5min,后用蒸餾水浸種12h,濾出放入小瓷盤(內(nèi)放潤濕吸水紙)中在25℃植物生長箱內(nèi)催芽24h,取大小和芽長一致的種子10粒,播于64cm2定量裝土的塑料盆缽中,覆1cm厚細(xì)土并淋水,置于溫室培養(yǎng)。待單子葉試材長至1葉1心期、雙子葉試材長至2片真葉期,用150、75、37.5、18.75、9.375、4.6875ga.i./ha藥液進(jìn)行苗后莖葉噴霧處理,試材播種次日進(jìn)行苗前土壤處理,分別以噴霧溶劑和清水為對照,兩次重復(fù),處理試材置于溫室培養(yǎng),15d后觀察作物受害癥狀,目測地上部生長抑制率。生長抑制率(%)=100(對照株高-處理株高)/對照株高,根據(jù)生長抑制率估測作物IC’10值,并結(jié)合雜草IC90值,按IC’10/IC90計算選擇性指數(shù)(Z),安全性等級標(biāo)準(zhǔn)AZ>4 B 2<Z<4 C Z<2,B級以上可視為安全。
本發(fā)明的化合物(NO.327)對作物的安全性實驗結(jié)果見表12
表12安全性實驗樣品劑量ga.i/ha水稻小麥 油菜 玉米高粱大豆
150 C A C A C C
75 C A C A C CNO.327 37.5 B A C A C B
18.75A A C A C A
9.375A A C A C A
4.6875 A A B A C A
如表12可見化合物NO.327在150ga.i/ha的高劑量下對小麥和玉米安全。在18.75ga.i/ha的較低劑量下對水稻和大豆安全。但對油菜和高粱甚至在4.6875ga.i/ha的低劑量下也不安全。例三殺菌試驗。
在溫室盆栽植物試材,生長至一定時期備用。待測化合物原藥用一定量的DMF溶解,用水稀釋至一定濃度。噴霧施藥到植物試材上,以噴清水的試材為對照,噴藥完畢后,將植物試材置于陰涼處風(fēng)干,24小時后進(jìn)行病害接種。接種后,將植物試材放在恒溫恒濕的培養(yǎng)箱中,使病原菌的以繼續(xù)侵染。接種數(shù)天后,當(dāng)對照充分發(fā)病時,進(jìn)行病害的發(fā)病調(diào)查。殺菌活性等級如下A級抑菌率>90%;B級抑菌率75~90%;C級抑菌率50~75%;D級抑菌率小于50%。
本發(fā)明的部分化合物如化合物NO.966以100ppm濃度對盆栽試材植株芽后莖葉處理,抑菌效果見表13。
表13抑菌實驗樣品煙草疫霉 辣椒疫霉 黃瓜疫霉 番茄晚疫 馬鈴薯晚疫 葡萄霜霉NO.966 A A A A A A
由表13可知新化合物NO.966對各種真菌病害如疫霉霜霉有較好的抑菌作用。
權(quán)利要求
1 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雜環(huán)取代的稠雜環(huán)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它具有如下通式(1)結(jié)構(gòu)
其中n=0,1;X為碳、氮;Y、Z為氧或硫;
R為氫、烷基、烯基、炔基、鹵炔基、烷羰基、烷氧羰基、烷胺羰基、
磺?;?、氰基、氨基;
R1為氫、鹵素、氰基、硝基、氨基、烷基、烷氧(硫)基;
Het為2,4-(1H,3H)嘧啶(二)酮、1,3,4-噻二唑烷(硫)酮、1,2,4-三
唑啉酮、酞酰環(huán)狀亞胺、吡唑、噠嗪酮、噁(咪)唑烷二酮、噁烷
啉酮、非環(huán)狀酞酰亞胺及三唑,如下所示
2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雜環(huán)取代的稠雜環(huán)衍生物,其特征在于通式(I)中的R較好是烷基、炔基、鹵炔基、氨基;R1較好是鹵素、氰基;Het較好是2,4-(1H,3H)嘧啶二酮、1,3,4-噻二唑烷酮、1,2,4-三唑啉酮、酞酰環(huán)狀亞胺、非環(huán)狀酞酰亞胺;
3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雜環(huán)取代的稠雜環(huán)衍生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在于合成路線如下所示
4 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雜環(huán)取代的稠雜環(huán)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具有除草活性,在較低的用量下,對大多數(shù)闊葉雜草具有優(yōu)良的除草活性,并對作物如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安全;同時還具有殺菌活性,在較低的濃度下,對大多數(shù)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如疫霉、霜霉有較好的保護(hù)和治療作用。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通式(I)所示的雜環(huán)取代稠雜環(huán)衍生物及其制備方法。本發(fā)明化合物具有優(yōu)異的除草活性,在18.75ga.i/ha的低劑量施用時,對某些闊葉雜草的防效≥95%,對小麥、玉米、水稻、大豆等作物安全。同時某些化合物還對各種真菌病害如疫霉、霜霉有較好的抑菌作用。
文檔編號C07D471/04GK1401648SQ02139609
公開日2003年3月12日 申請日期2002年9月13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2年9月13日
發(fā)明者侯仲軻, 王曉光, 任葉果, 雷滿香, 臧開保, 張立杰, 黃明智, 柳愛平, 劉光輝 申請人:湖南化工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