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2-芳氨基-6H-咪唑并[1,2-b]-1,2,4-三唑-6-酮的制備方法與殺菌活性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發(fā)明涉及2-芳氨基-6H-咪唑并[1,2-b]-1,2,4-三唑-6-酮衍生物,以及它作為殺菌劑的有效成份的應(yīng)用。
背景技術(shù):
咪唑啉酮衍生物具有良好的殺菌活性,如該類殺菌劑Fenamidone,是2-烷硫基-1-氨基咪唑啉酮衍生物,屬于線粒體呼吸抑制劑,對果樹黑斑病以及由卵菌引起的霜霉病、疫病等均具有很好的殺菌活性。有許多專利報(bào)道了具有殺菌活性的咪唑啉酮衍生物[CN1358714A(2002),CN1358718A(2002),US6002016(1999),GB2329180(1999),GB2327676(1999),WO9833381(1998),WO9602538(1996),EP668270(1995),EP629616(1994),WO9401410(1994),EP599749(1994),WO9324467(1993),EP551048(1993)]。上述專利所報(bào)道的均為單環(huán)咪唑啉酮衍生物。鑒于三唑衍生物也是一類具有顯著殺菌活性的化合物,研究三唑并咪唑啉酮衍生物的制備及殺菌活性有重要意義。
發(fā)明內(nèi)容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探索殺菌活性良好的化合物,提供具有殺菌活性的2-芳氨基-6H-咪唑并[1,2-b]-1,2,4-三唑-6-酮衍生物。
本發(fā)明提出了2-芳氨基-6H-咪唑并[1,2-b]-1,2,4-三唑-6-酮衍生物I 式I中,Ar1為苯基,取代基為4-氯或4-甲氧基的取代苯基;Ar2為苯基,取代基為4-氯的取代苯基;Ar3為苯基,取代基為3-甲基、4-甲基、2-氯、4-氯或4-溴的取代苯基。
本發(fā)明提供的上述式I的化合物對黃瓜灰霉菌、油菜菌核菌、稻瘟菌、小麥赤霉菌、甜菜褐斑菌及棉花枯萎菌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因而可作為殺菌劑的有效成分。
以通式I所表示的2-芳氨基-6H-咪唑并[1,2-b]-1,2,4-三唑-6-酮衍生物的制備,是使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與通式III所表示的芳基異氰酸酯(Ar3NCO)和三苯基膦、六氯乙烷及三乙胺以“一鍋法”反應(yīng)制備, II和III式中Ar1和Ar3與通式I中的定義相同;Ph-苯基;Et-乙基。
上述反應(yīng)中,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與通式III的Ar3NCO和三苯基膦及六氯乙烷按摩爾比為1∶1∶1.2~1.5∶1.2~1.5,在10~30℃室溫下混合,反應(yīng)以無水二氯甲烷為溶劑,再滴加三乙胺,三乙胺的用量為三苯基膦的兩倍,反應(yīng)混合物在10~30℃室溫下攪拌1~5小時(shí),反應(yīng)完成后,反應(yīng)液在減壓下脫去溶劑,殘留物以乙醇重結(jié)晶得通式I產(chǎn)物。
以通式II所表示的2-芳氨基-3-氨基咪唑啉酮衍生物的制備,是使通式IV所表示的化合物與通式V所表示的芳基異氰酸酯(Ar2NCO)發(fā)生氮雜Wittig反應(yīng),得到的碳二亞胺中間體VI,再與水合肼VII反應(yīng), 上述II、IV、V和VI式中,Ar1和Ar2與通式I中的定義相同。
上述反應(yīng)中,等摩爾的通式IV所表示的化合物膦亞胺與通式V所表示的芳基異氰酸酯在10~30℃室溫下反應(yīng)2~8小時(shí),反應(yīng)以無水二氯甲烷為溶劑,反應(yīng)完后以重結(jié)晶法除去副產(chǎn)物三苯氧膦,所得到的碳二亞胺再與1.2~2倍摩爾的水合肼在10~30℃室溫下,攪拌反應(yīng)5-20分鐘,反應(yīng)以乙醇為溶劑,反應(yīng)完成后,過濾得到通式II的固體產(chǎn)物。
具體實(shí)施例方式
下面通過實(shí)例來更具體地說明本發(fā)明的I及II式中化合物的制備和應(yīng)用效果。
實(shí)施例中室溫為10~30℃實(shí)施例1
的制備在室溫及干燥氮?dú)獗Wo(hù)下,將0.60g(5mmol)苯基異氰酸酯滴加到2.41g(5mmol)膦亞胺(是通式IV中Ar1為4-甲氧基苯基的化合物)的15mL二氯甲烷溶液中,靜置6小時(shí),減壓蒸去溶劑,加入乙醚與石油醚體積比=1∶2混合物20mL,以重結(jié)晶出三苯氧膦,過濾,濾液在減壓下蒸去溶劑即得碳二亞胺;將碳二亞胺溶解于15mL乙醇中,加入85wt%水合肼0.35g(6mmol)溶于5mL的乙醇溶液,在室溫下攪拌反應(yīng)10分鐘。過濾得1.26g黃色固體,產(chǎn)率82%,m.p.221~222℃。
元素分析實(shí)測值 C%56.63 H%3.03N%5.57計(jì)算值C% 56.40 H%3.09N%5.72IR(cm-1)3360,3324(N-H),1701(C=O),1657(C=C),1598,1252,11521H NMR(δ,ppm)8.10-6.96(m,10H,Ar-H and NH),6.87(s,1H,=CH),4.21(s,2H,NH2),3.87(s,3H,OCH3)MS(m/z)308(M+,100),293(14),146(54),91(65)采用上述類似方法同樣可以制備其它II類化合物。表1中所列的為本發(fā)明合成的通式II的化合物。
表中省略符號(hào)的含義Ph-苯基,4-Cl-C6H4-4-氯苯基,4-MeO-C6H4-4-甲氧苯基,m.p.-熔點(diǎn)表1
實(shí)施例2
的制備在室溫下,將0.81g(8mmol)的三乙胺滴加到0.83g(3mmol)咪唑啉酮(是通式II中Ar1為苯基,Ar2為苯基的化合物)、0.36g(3mmol)苯基異氰酸酯、1.05g(4mmol)三苯基膦和0.95g(4mmol)C2Cl6的15mL二氯甲烷溶液中,反應(yīng)混合物攪拌1小時(shí),減壓蒸去溶劑,殘余物以乙醇重結(jié)晶,得0.81g黃色晶體,產(chǎn)率71%,m.p.241~242℃。
元素分析實(shí)測值C%72.89 H% 4.44 N% 18.61計(jì)算值C%72.81 H% 4.52 N% 18.46IR(cm-1)3358(N-H),1713(C=O),1658(C=C),1580,11001H NMR(δ,ppm)8.03-7.09(m,16H,Ar-H and=CH),6.13(s,1H,NH)MS(m/z)379(M+,1),351(3),233(7),116(85),77(100)實(shí)施例3 的制備在室溫下,將0.81g(8mmol)的三乙胺滴加到0.94g(3mmol)咪唑啉酮(是通式II中Ar1為苯基,Ar2為4-氯苯基的化合物)、0.40g(3mmol)3-甲苯基異氰酸酯、1.05g(4mmol)三苯基膦和0.95g(4mmol)C2Cl6的15mL二氯甲烷溶液中,反應(yīng)混合物攪拌3小時(shí),減壓蒸去溶劑,殘余物以乙醇重結(jié)晶,得1.10g黃色晶體,產(chǎn)率86%,m.p.>300℃。
元素分析實(shí)測值 C% 67.45 H% 4.17 N% 16.20計(jì)算值 C% 67.37 H% 4.24 N% 16.37IR(cm-1)3406(N-H),1714(C=O),1661(C=C),1589,10951H NMR(δ,ppm)8.93(s,1H,NH),8.04-6.88(m,14H,Ar-H and=CH),2.30(s,3H,CH3)MS(m/z)429(28),427(M+,82),399(71),370(39),232(75),116(100)實(shí)施例4
的制備在室溫下,將0.81g(8mmol)的三乙胺滴加到1.03g(3mmol)咪唑啉酮(是通式II中Ar1為4-甲氧苯基,Ar2為4-氯苯基的化合物)、0.40g(3mmol)4-甲苯基異氰酸酯、1.05g(4mmol)三苯基膦和0.95g(4mmol)C2Cl6的15mL二氯甲烷溶液中,反應(yīng)混合物攪拌2小時(shí),減壓蒸去溶劑,殘余物以乙醇重結(jié)晶,得1.19g黃色晶體,產(chǎn)率87%,m.p.>300℃。
元素分析實(shí)測值 C% 65.65 H% 4.50 N% 15.20計(jì)算值 C% 65.57 H% 4.40 N% 15.29IR(cm-1)3407(N-H),1722(C=O),1665(C=C),1606,10931H NMR(δ,ppm)9.00(s,1H,NH),8.00-6.88(m,13H,Ar-H and=CH),3.83(s,3H,OCH3),2.32(s,3H,CH3)MS(m/z)459(50),457(M+,91),429(73),414(28),386(38),262(51),132(100)采用上述類似方法同樣可以制備其它化合物。表2中所列的為本發(fā)明合成的通式I的部分化合物。
表中省略符號(hào)的含義Ph—苯基,4-Cl-C6H4—4-氯苯基,2-Cl-C6H4—2-氯苯基,4-Br-C6H4—4-溴苯基,4-MeO-C6H4—4-甲氧苯基,4-Me-C6H4—4-甲苯基,3-Me-C6H4—3-甲苯基,m.p.—熔點(diǎn)表2
從下面的實(shí)驗(yàn)可以看出,本發(fā)明的式I所表示的化合物對棉花枯萎菌(Fusariumoxysporum)、稻瘟菌(Pyricularia oryzae)、黃瓜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 Pers.)、小麥赤霉菌(Gibberella zeae)、油菜菌核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 de Bary)及甜菜褐斑菌(Cercosporabeticola Sacc.)具有良好的抑制活性。其中以化合物I-8及I-23效果最好。
實(shí)施例5殺菌活性實(shí)驗(yàn)(含毒介質(zhì)法)藥液濃度50ppm,用5mm打孔器取所制的瓊脂片,分挑入各培養(yǎng)皿,設(shè)空白對照,將其在恒溫培養(yǎng)箱27℃培養(yǎng)48~72小時(shí),檢查菌斑直徑,抑制率=(對照菌斑直徑-樣品菌斑直徑)/對照菌斑直徑×100%,同時(shí)做一重復(fù)。表2為部分化合物I及II的測定結(jié)果。
表2
本發(fā)明的化合物作為殺菌劑使用時(shí),可將本發(fā)明的化合物與其它植保上允許的載體或稀釋劑混合,借此將其調(diào)制成通常使用的各種劑型,如混劑、顆粒劑、水乳劑來使用,也可以與其它農(nóng)藥如殺菌劑、殺蟲劑、除草劑、植物生長調(diào)節(jié)劑混合使用或同時(shí)并用。
權(quán)利要求
1.一類2-芳氨基-6H-咪唑并[1,2-b]-1,2,4-三唑-6-酮衍生物,其特征在于具有通式I表達(dá)的結(jié)構(gòu) 式中Ar1為苯基,取代基為4-氯或4-甲氧基的取代苯基;Ar2為苯基,取代基為4-氯的取代苯基;Ar3為苯基,取代基為3-甲基、4-甲基、2-氯、4-氯或4-溴的取代苯基。
2.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通式I所表示的衍生物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使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 與通式III所表示的芳基異氰酸酯Ar3NCO及三苯基膦、六氯乙烷和三乙胺以“一鍋法”反應(yīng)制備,II和III式中Ar1和Ar3與通式I中的定義相同。
3.如權(quán)利要求2所述的制備方法,其特征是通式II所表示的化合物與通式III的芳基異氰酸酯Ar3NCO及三苯基膦和六氯乙烷按摩爾比為1∶1∶1.2~1.5∶1.2~1.5,在10~30℃室溫下混合,反應(yīng)以無水二氯甲烷為溶劑,再滴加三乙胺,三乙胺的用量為三苯基膦的兩倍,反應(yīng)混合物在10~30℃室溫下攪拌1~5小時(shí),反應(yīng)完成后,反應(yīng)液在減壓下脫去溶劑,殘留物以乙醇重結(jié)晶得通式I產(chǎn)物。
4.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通式I所表示的衍生物的應(yīng)用,其特征是作為殺菌劑的有效成分。
全文摘要
一類具有殺菌活性的2-芳氨基-6H-咪唑并[1,2-b]-1,2,4-三唑-6-酮衍生物。通式為右式的具有殺菌活性的咪唑并三唑酮衍生物,式中Ar
文檔編號(hào)C07D487/00GK1709893SQ20051001914
公開日2005年12月21日 申請日期2005年7月22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5年7月22日
發(fā)明者丁明武, 賀紅武, 付伯橋 申請人:華中師范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