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家居板材領域,特別涉及一種環(huán)保輕質的硅塑板及其制造方法。
背景技術:
現有的家居板材中,實木板已經很少見,而常見的纖維密度板、木塑板的主體材料為木屑和塑料、熱固樹脂,因此它們的耐腐、防潮、防火性能欠佳;而石塑板由于使用石粉,重量比木材偏高;塑料和熱固樹脂長期使用也存在老化分解的問題,釋放出的揮發(fā)性有機物對人體健康造成不利影響。目前對家裝材料的環(huán)保要求越來越高,重量輕、防火、綠色環(huán)保的功能性板材是發(fā)展趨勢。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新型的環(huán)保硅塑板,具有重量輕、保溫、抗菌防霉、除臭、自動調濕、凈化空氣、釋放負離子的功能,可替代普通木塑板、石塑板、木材用于家具、地板和室內墻體及吊頂裝飾。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硅塑板,其按重量百分比計的組分為:生態(tài)粉5-30%,硅酸鈣粉15-25%,閉孔珍珠巖5-15%,聚氯乙烯35-45%,玻璃纖維4-8%,增塑劑4-5%,潤滑劑0.2-0.5%,抗氧劑0.1-0.2%。
所述生態(tài)粉為沸石粉、硅藻土、負離子粉中的一種或多種,其中所述沸石粉比表面積大于500m2/kg,且吸氨值大于150mg/100g;所述負離子粉的粒徑300-2000目之間。
所述石粉為無石棉硅酸鈣板的磨細粉,粒徑200-600目之間。
所述閉孔珍珠巖的閉孔率不低于90%,粒徑60-200目之間。
所述增塑劑為檸檬酸三丁酯,潤滑劑為硬脂酸甘油酯,抗氧劑為抗氧劑CA??寡鮿〤A的學名是1,1,3-三 (2-甲基-4-羥基-5-叔丁基苯基) 丁烷。白色至灰白色結晶粉末.一種優(yōu)良的酚類抗氧劑。
硅塑板的制造方法為:
(1)將沸石粉、硅藻土、負離子粉、硅酸鈣粉、閉孔珍珠巖經流化床干燥,再加入剩余物料在混合機內充分混勻,預熱到70-90℃之間。
(2)將混合好的物料送入雙螺桿擠出機,控制塑化溫度170-185℃,通過擠出機模頭低速擠出。
(3)將擠出料送入成型模具,降溫定型,切割得到輕質環(huán)保硅塑板。
由于上述技術方案的應用,本發(fā)明與現有技術相比具有如下優(yōu)點。
1、本發(fā)明所述的輕質硅塑板重量輕、導熱系數低,有一定的防火性能。由于硅藻土、沸石粉、膨脹珍珠巖的容重低,制得的板材密度在0.5-0.9g/cm3之間,導熱系數低,與木材相近,是一種人造木材,搬運、加工、安裝應用很方便;使用材料大部分為無機粉體,因此防火性能較好。
2、本發(fā)明所述輕質硅塑板具有抗菌防霉、除臭、自動調濕、凈化空氣、釋放負離子的生態(tài)功能。本發(fā)明所使用的硅藻土、沸石粉、負離子粉均為微孔材料,對水蒸氣有很強的吸附和排放作用,在室內空氣濕度高時吸收水汽,在空氣濕度低時放出水汽,是“會呼吸的板材”,可防止室內結露、干燥引起的家居用品發(fā)霉、翹曲變形,可有效避免細菌、寄生蟲的繁殖,也可長期有效吸附和分解甲醛、甲苯、二甲苯等揮發(fā)性有機物或生活異味化合物氣體,并長久釋放氧負離子,改善室內空氣質量。
3、本發(fā)明所述輕質硅塑板應用范圍廣泛。強度高,韌性好,具有很好的加工性,便于切割、造型,可廣泛應用于住宅、商業(yè)場所的室內裝飾。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對本發(fā)明做進一步描述:
實施例1
原料配比為5%的硅藻土,5%的負離子粉,粒徑800目,7%的沸石粉,比表面積600 m2/kg,吸氨值170mg/100g,21.6%的硅酸鈣粉,10%的閉孔珍珠巖,閉孔率97%,粒徑100目,40%的聚氯乙烯,6%的玻璃纖維,5%的檸檬酸三丁酯,0.2%的硬脂酸甘油酯,0.2%的抗氧劑CA。
將上述原料中的粉體預先混合,經過振動流化床干燥至水分低于1%以下,再加入高速混合機內,將剩余物料混入,預熱到75-85℃之間。預熱好的物料,倒入螺桿式擠出機擠出,融化溫度175-185℃之間,擠出的板坯送入定型模具中降溫至50℃以下,并在水槽中冷卻至室溫得到半成品,切割成所需要規(guī)格的板材。
實施例2
原料配比為3%的硅藻土,3%的負離子粉,粒徑1250目,15%的沸石粉,比表面積600 m2/kg,吸氨值170mg/100g,16.6%的硅酸鈣粉,12%的閉孔珍珠巖,閉孔率97%,粒徑120目,38%的聚氯乙烯,7%的玻璃纖維,5%的檸檬酸三丁酯,0.2%的硬脂酸甘油酯,0.2%的抗氧劑CA。
將上述原料中的粉體預先混合,經過振動流化床干燥至水分低于1%以下,再加入高速混合機內,將剩余物料混入,預熱到75-85℃之間。預熱好的物料,倒入螺桿式擠出機擠出,融化溫度175-185℃之間,擠出的板坯送入定型模具中降溫至50℃以下,并在水槽中冷卻至室溫得到半成品,切割成所需要規(guī)格的板材。
以上實施例僅為本發(fā)明其中的一種實施方式,其描述較為具體和詳細,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專利范圍的限制。應當指出的是,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來說,在不脫離本發(fā)明構思的前提下,還可以做出若干變形和改進,這些都屬于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因此,本發(fā)明專利的保護范圍應以所附權利要求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