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屬于滌棉回收技術領域,具體涉及一種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系統(tǒng)。
背景技術:
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經濟、工業(yè)以及人口的快速發(fā)展,可利用的自然資源逐日遞減。同時,化石燃料燃燒排放的溫室氣體、污染物以及固體廢棄物處置不當導致的環(huán)境污染也日趨嚴重。因此,全世界各國在尋求可再生新能源的同時,對固體廢棄物的處理已經從過去的填埋、焚燒或簡單回收處置轉向全組分的回收再利用或高附加值的資源化利用。
中國每年生產的纖維超過4000萬噸,其中滌綸、棉及其兩者的混紡織物占纖維消耗量的一半以上。根據“十二五”紡織工業(yè)科技進步的重點任務,今后將大力發(fā)展化纖和天然纖維廢棄紡織品的回收再利用技術。但是由于技術和成本原因,絕大部分廢棄的棉-滌綸混紡織物依然通過填埋、焚燒發(fā)電,甚至單純的焚燒進行處理。目前國內外對于滌綸、棉及其混紡纖維的回收,均是通過將其中的滌綸組份與棉組份分開后進行回收利用。結合廢棄棉織物的組份特點,對于滌綸,最有效的是通過化學試劑將滌綸水解或醇解成單體,再利用這些單體重新制造新的滌綸纖維;而其中的棉線由100%的纖維素構成,可以作為酶水解的原料產生可發(fā)酵單糖,進而通過將單糖用微生物發(fā)酵生產乙醇、丁醇、細菌纖維素等生物基燃料或生物基材料。但廢棄棉織物中棉基纖維高度的結晶結構對酶水解轉化成可發(fā)酵糖有很大的阻礙作用。因此,對于棉纖維的回收利用,目前采用的方法是將其開清棉后重新加工成再生棉紗,由于回收過程中產生的短纖維較多,所以回收的棉纖維中能用于紡紗的量較少,導致再生棉紗質量不高,僅能用于生產價值較低的紡織品。
現(xiàn)有技術中,也有將滌棉混紡織物中的滌綸進行溶解,分離后再將滌綸化學降解實現(xiàn)利用的做法。但上述這些方法,由于不同成分分離的反應機理各不相同,而不同的分離方法也不能通過連續(xù)反應進行,現(xiàn)有技術中往往只是溶解分離一種成分,并將剩余物作為另一種成分,并未對每一種成分分別進行分離,造成最終產物的純度較差,不便于循環(huán)利用。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為了解決現(xiàn)有技術存在的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系統(tǒng)。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對滌棉中的滌綸和棉纖維分別采用不同的回收方法進行處理,得到純度較高,便于繼續(xù)循環(huán)利用的棉纖維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不僅可以緩解紡織行業(yè)資源短缺的現(xiàn)狀,而且可以減少紡織品對環(huán)境造成的污染,具有很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利國利民。另外,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系統(tǒng)能夠高效完成整個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
本實用新型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一種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包括以下步驟:
A、將滌棉紡織品破碎,作為原料;
B、向原料中加入質量分數為75-80%的濃磷酸,在70-80℃下反應0.5-1.5h,反應完成后過濾,得到過濾物Ⅰ和過濾液Ⅰ;
C、取過濾液Ⅰ加水攪拌進行水解,直到不再有固體物析出時停止加水;過濾,得到過濾物Ⅱ,過濾物Ⅱ即為棉纖維;
D、取過濾物Ⅰ,加入質量分數為20-25%的氫氧化鈉溶液,氫氧化鈉溶液與過濾物Ⅰ的質量比為3-5:1,在90-100℃下反應4-6h,反應后過濾,取濾液得過濾液Ⅱ;
E、取過濾液Ⅱ加水攪拌進行稀釋,直到不再有固體物析出時停止加水,過濾取濾液,得到過濾液Ⅲ;
F、取過濾物Ⅲ進行酸析并烘干,得到對苯二甲酸;
G、取對苯二甲酸加入乙二醇溶解,進行酯化反應,得到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先使用高濃度的磷酸與滌棉中的棉纖維反應,生成溶于水的纖維素磷酸酯,從而完成滌綸和棉纖維的初步分離;再水解將棉纖維析出,得到較為純凈的棉纖維;然后向經酸解后的反應液中加入堿液,進行堿解,氫氧化鈉能夠和滌綸生成溶于水的對苯二甲酸鈉,對苯二甲酸鈉進一步水解生成對苯二甲酸,同時在堿解和水解的過程中,一部分殘留的棉纖維(如β-纖維素和γ-纖維素)會析出,過濾能夠起到除雜的作用;將得到的對苯二甲酸使用乙二醇進行直接酯化,得到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即PET,便于后續(xù)循環(huán)利用。
破碎為了增大滌棉紡織品與處理溶劑的接觸面積,從而利于回收工藝的順利進行;所述步驟中的參數,是為了能夠較好的實現(xiàn)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的順利進行。
步驟A中,將滌棉紡織品破碎成2-8cm的布條,方便后續(xù)操作。
為加快酸解的反應速率,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步驟B中,濃磷酸和原料的質量比為4-6:1,并在反應時進行攪拌。
為保證良好的過濾效果,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步驟C和步驟E中,過濾操作均為:使用聚酯纖維或聚丙烯纖維作為過濾網進行抽濾。
水解時水的加入量會影響最終水解產物的量,根據本申請的發(fā)明人對機理和試驗得知,步驟C中,加入的水和過濾液Ⅰ的體積比為3:1;步驟E中,加入的水和過濾液Ⅱ的體積比為4:1。
步驟F中,加入鹽酸進行酸析,并在160-200℃下進行烘干操作,烘干時間為2-4h。160-200℃溫度下,對苯二甲酸非常穩(wěn)定,不會因為烘干而降解,從而得到純度較高的對苯二甲酸。
為提高對苯二甲酸的反應率,本申請的發(fā)明人提高了乙二醇的用量,具體來說,步驟G中,乙二醇與對苯二甲酸的質量比為2:1。
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了一種實現(xiàn)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的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系統(tǒng),包括破碎機、傳送帶、酸解反應釜、棉纖維回收反應釜、堿解反應釜、初提反應釜和酯化反應釜;所述破碎機的出料口通過傳送帶與所述酸解反應釜的進料口相連通,所述酸解反應釜的出液口處可拆卸地設有滌綸濾布或尼龍濾布制成的過濾介質,所述酸解反應釜的出液口和棉纖維回收反應釜的進液口通過管道相連通,所述堿解反應釜、初提反應釜和酯化反應釜依次連通,所述棉纖維回收反應釜、堿解反應釜、初提反應釜和酯化反應釜的出液口處均設有聚酯纖維或聚丙烯纖維制成的過濾網;所述酸解反應釜、堿解反應釜和酯化反應釜的側壁上均設有加熱裝置,且酸解反應釜、堿解反應釜和酯化反應釜的內部均設有攪拌器。
因為考慮到酸解之后的過濾步驟中,濾液和過濾物均為需要留下的產物,所以在酸解反應釜中設置可拆卸的過濾介質,過濾完成后,拆下過濾介質,即可方便的取下留存在過濾介質上的過濾物。
考慮到回收工藝的可控性和處理量,所述酸解反應釜、堿解反應釜和酯化反應釜的容積均為50-100L,所述加熱裝置為盤設在酸解反應釜、堿解反應釜或酯化反應釜側壁上的電熱盤管,所述電熱盤管的螺距為2-4cm。電加熱的加熱方式,便于控制加熱功率,2-4cm的螺距,也保證了加熱的均勻性。
考慮到酸解、堿解和酯化反應對反應器材的腐蝕性,為保證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的順利進行,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是,所述酸解反應釜、堿解反應釜和酯化反應釜均采用304不銹鋼或316L不銹鋼制成。304不銹鋼或316L不銹鋼均能夠耐受酸和30%以下的堿,能夠滿足回收工藝的需要。
當然,本實用新型中,管道運輸的動力和抽濾需要的壓力均來自于設置在管道的泵,對于泵的種類、數量和安裝位置,本領域技術人員通過現(xiàn)有流體力學、化工原理及工藝需要,均可輕易得到,在此就不在贅述。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為:
本實用新型提供了一種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系統(tǒng),使用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系統(tǒng)能夠高效的完成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得到純度較高,便于繼續(xù)循環(huán)利用的棉纖維和聚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中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實施例中酸解反應釜的局部剖視圖;
圖3是實施例中堿解反應釜的局部剖視圖。
圖中:1、破碎機;2、傳送帶;3、酸解反應釜;31、過濾介質;4、棉纖維回收反應釜;5、堿解反應釜;6、初提反應釜;7、酯化反應釜;8、電熱盤管;9、攪拌器。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實施例,更具體地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容。應當理解,本實用新型的實施并不局限于下面的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任何形式上的變通和/或改變都將落入本實用新型保護范圍。
在本實用新型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為重量單位,所有的設備和原料等均可從市場購得或是本行業(yè)常用的。下述實施例中的方法,如無特別說明,均為本領域的常規(guī)方法。
如圖1-3所示,本實施例為一種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系統(tǒng),包括破碎機1、傳送帶2、酸解反應釜3、棉纖維回收反應釜4、堿解反應釜5、初提反應釜6和酯化反應釜7;所述破碎機1的出料口通過傳送帶2與所述酸解反應釜3的進料口相連通,所述酸解反應釜3的出液口處可拆卸地設有滌綸濾布或尼龍濾布制成的過濾介質31,所述酸解反應釜3的出液口和棉纖維回收反應釜4的進液口通過管道相連通,所述堿解反應釜5、初提反應釜6和酯化反應釜7依次連通,所述棉纖維回收反應釜4、堿解反應釜5、初提反應釜6和酯化反應釜7的出液口處均設有聚酯纖維或聚丙烯纖維制成的過濾網(圖中未標出);所述酸解反應釜3、堿解反應釜5和酯化反應釜7的容積可選為50、75或100L,所述酸解反應釜3、堿解反應釜5和酯化反應釜7的側壁上均設有盤設的電熱盤管8,所述電熱盤管8的螺距可選為2、3或4cm;酸解反應釜3、堿解反應釜5和酯化反應釜7的內部均設有攪拌器9。
考慮到酸解、堿解和酯化反應對反應器材的腐蝕性,為保證所述廢棄滌棉紡織品降解回收工藝的順利進行,所述酸解反應釜3、堿解反應釜5和酯化反應釜7均采用304不銹鋼或316L不銹鋼制成。
最后所應說明的是,以上實施例僅用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而非限制,盡管參照較佳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了詳細說明,所應理解的是,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凡在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