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儀表臺面板的結構,在轎車、公務車和公交車等車輛中位于車座前方,在有很大的沖擊作用于車體時,能夠對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以抑制乘員的腰部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并能夠減輕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
背景技術:
當在乘員坐在車座上的狀態(tài)下車輛發(fā)生碰撞時,在指向前方的慣性力的作用下,乘員的腰部將沿著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而且乘員的上半身將以乘員的腰部為支點向前方傾倒。
在這種狀態(tài)下,當設置在乘員前方的氣囊阻擋乘員的上半身時,乘員的上半身將與乘員的腰部沿座部向前方移動的量相應地貼近氣囊,因此,在乘員的上半身開始向前方傾倒時,乘員的上半身將與此相應地迅速貼到氣囊上。換言之,相應于乘員腰部沿車座座部向前方移動,乘員上半身向前方傾倒的行程減小,氣囊必須在前述減小了的乘員上半身向前方傾倒的行程之內(nèi)將沖擊吸收掉,因此,從以氣囊吸收對乘員的沖擊的角度來說,不希望發(fā)生這種情況。
因此,要求通過抑制乘員腰部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在乘員腰部向前方傾倒的行程不減小的狀態(tài)下,使氣囊阻擋乘員的上半身。
對此,例如如日本特開平11-139233號公報所公開的,有一種方案是以,在儀表臺面板的下部內(nèi)側設置下部氣囊,通過使下部氣囊膨脹,使得儀表臺面板的局部發(fā)生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移動。按照這種方案,能夠以所分離的儀表臺面板的局部對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抑制乘員的腰部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
在如這種現(xiàn)有技術所記載的那樣,以可使儀表臺面板的局部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移動的方式構成的場合,除了抑制乘員的腰部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之外,在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受到儀表臺面板的局部的阻擋時減輕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這一點也非常重要。
在這種場合,在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受到儀表臺面板的局部的阻擋時,可通過儀表臺面板的局部發(fā)生變形,對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進行吸收。
但是,由于該儀表臺面板是由合成樹脂構成的,因而在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受到儀表臺面板的局部的阻擋時,儀表臺面板的局部有時會發(fā)生線性彎折(前述日本特開平11-139233號公報),因而在減輕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方面尚具有進行改進的余地。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是在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中,能夠在有很大的沖擊作用于車體時,在對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以抑制腰部沿車座座部向前方的移動的同時,可減輕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1特征性結構是,在合成樹脂制造的儀表臺面板的下部具有可從所說儀表臺面板上分離的阻擋部分,具有當有很大沖擊作用于車體時,使所說阻擋部分從所說儀表臺面板上分離并向后方的車座一側快速移動的移動機構,并且,可自由塑性變形的金屬制造或強化合成樹脂制造的吸收部件安裝在所說阻擋部分的背面。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具有如下效果。
即,在有很大的沖擊作用于車體,乘員的腰部趨向于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時,移動機構可使阻擋部分從儀表臺面板上分離并向后方的車座一側快速移動,以阻擋部分對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因而能夠抑制乘員的腰部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因此,能夠保證乘員上半身向前方傾倒的行程較大,使氣囊能夠有效地阻擋乘員的上半身。
此外,由于可自由塑性變形的金屬制造或強化合成樹脂制造的吸收部件安裝在阻擋部分的背面,因而在阻擋部分阻擋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時,吸收部件將與阻擋部分一起發(fā)生塑性變形。這樣一來,主要通過吸收部件發(fā)生塑性變形,使得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與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相對應地發(fā)生凹陷變形,能夠適當?shù)匚兆饔糜诔藛T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
再有,由于吸收部件直接安裝在阻擋部分的背面,處于以阻擋部分對吸收部件進行支承的狀態(tài),因此,不必做成在儀表臺面板的內(nèi)側的固定部上設置支承部件而以支承部件對吸收部件進行支承的結構,即使要設置支承部件也只需設置較小的支承部件即可。因此,有利于簡化結構。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2特征性結構是在上述第1特征性結構中,所說吸收部件具有彼此相隔既定間隔設置的多個面部、以及彎曲成從所說面部突出并連接在相鄰的所說面部之間的彎曲部,所說吸收部件安裝在所說阻擋部分的背面,所說吸收部件的面部與所說阻擋部分的背面接觸,所說吸收部件的彎曲部向從所說阻擋部分的背面離開的一側突出。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除了具有上述第1特征性結構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
當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受到阻擋部分的阻擋而阻擋部分發(fā)生凹陷變形時,在吸收部件的面部和彎曲部,在吸收部件的相鄰的面部彼此分開或靠近的同時,吸收部件的彎曲部發(fā)生彎曲或伸展,因而使吸收部件發(fā)生塑性變形。因此,由于吸收部件具有多個彎曲部,因而與簡單的由一塊平板構成的吸收部件相比,吸收部件容易與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相對應地發(fā)生凹陷變形,能夠更為適當?shù)匚兆饔糜诔藛T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
此外,由于吸收部件是金屬制造或強化合成樹脂制造的,因此,通過對吸收部件的彎曲部的形狀進行設定,便能夠將吸收部件的彎曲部設定成任意的彎曲強度,能夠將吸收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的能力設定成任意的程度。因此,對于各種不同的儀表臺面板和各種車輛,均能夠很容易地設計出與之相適應的結構。關于這種吸收部件彎曲部形狀的設定,例如包括,使吸收部件的彎曲部以何種半徑彎曲,將吸收部件的相鄰面部的既定間隔設定為何種間隔,吸收部件的彎曲部的長度、即從吸收部件的面部突出的長度設定為何種長度等等。
再有,由于吸收部件的面部是與阻擋部分的背面相接觸地安裝的,而吸收部件的彎曲部是向從阻擋部分的背面離開的一側突出的,因此,吸收部件的安裝空間不需要很大,因而有利于實現(xiàn)阻擋部分的附近部位的小型化。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3特征性結構是在上述第1特征性結構中,具有在所說阻擋部分在所說移動機構的驅動下從所說儀表臺面板上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移動時,阻止所說阻擋部分越過既定位置向后方的車座一側移動的阻止機構。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除了具有上述第1特征性結構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
即,在阻擋部分在移動機構的驅動下從儀表臺面板上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快速移動時,可防止阻擋部分向后方的車座一側過度移動,避免在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受到阻擋部分的阻擋時有很大的沖擊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能夠適當?shù)匚諞_擊。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4特征性結構是在第3特征性結構中,所說阻止機構這樣構成,即,在所說吸收部件的外周部位上具有連接部,在處于所說阻擋部分從所說儀表臺面板上分離之前的狀態(tài)時,所說連接部彎曲成向從所說阻擋部分的背面離開的一側突出并連接在所說儀表臺面板上。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除了具有上述第3特征性結構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
即,在阻擋部分在移動機構的驅動下從儀表臺面板上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快速移動時,通過吸收部件的彎曲的連接部的伸展,可允許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向后方的車座一側移動,之后由于吸收部件的連接部不能夠再伸展,將變成阻止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越過既定位置向后方的車座一側移動的狀態(tài)。因此,如果設計成使吸收部件的外周的局部延伸而成為連接部的結構,則不需要制造與吸收部件相對獨立的另一個部件并將該另一個部件連接在吸收部件與儀表臺面板之間,有利于簡化結構。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5特征性結構是在上述第1至第4之任一特征性結構中,所說阻擋部分以能夠分離為多個小塊部分而構成。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除了具有上述第1至第4之任一特征性結構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
即,若在阻擋部分從儀表臺面板上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快速移動時阻擋部分可分離成多個小塊部分,則不容易發(fā)生吸收部件的塑性變形受到阻擋部分的限制的現(xiàn)象,因此,可使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很好地與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相對應,能夠適當?shù)匚兆饔糜诔藛T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6特征性結構是在上述第1特征性結構中,在所說阻擋部分的背面一側具有氣囊以及使所說氣囊快速膨脹的充氣器,由所說氣囊及充氣器構成所說移動機構。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除了具有上述第1特征性結構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
即,隨著充氣器使氣囊膨脹,對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進行推壓,使阻擋部分從儀表臺面板上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快速移動。此時,將處于膨脹的氣囊對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的整體大致均勻地進行推壓支撐的狀態(tài),因此,在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受到阻擋部分的阻擋時,將處于很容易使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不偏斜地發(fā)生凹陷變形的狀態(tài)。因此,不容易發(fā)生,比如說部分部位難以發(fā)生局部凹陷變形而部分部位易于發(fā)生局部凹陷變形等現(xiàn)象,能夠適當?shù)匚兆饔糜诔藛T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7特征性結構是在上述第6特征性結構中,隨著所說氣囊膨脹,所說阻擋部分從所說儀表臺面板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移動時,所說氣囊從所說儀表臺面板和阻擋部分之間向外打開。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除了具有上述第6特征性結構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
即,在合成樹脂制造的儀表臺面板的下部具有可從儀表臺面板上分離的阻擋部分的場合,阻擋部分的面積是有限的。因此,例如在儀表臺面板的車座一側的部分上設置阻擋部分的場合,由于存在有方向盤的根部,因而無法將阻擋部分的面積設計得很大。為此,如果將氣囊設計得稍大,并使得氣囊能夠從儀表臺面板和阻擋部分之間向外打開,則在例如阻擋部分只能夠對乘員的某一側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的場合,便能夠以向外打開的氣囊對乘員的另一側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還可以使氣囊例如朝向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之外的部位打開,對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之外的部位以氣囊進行阻擋。因此,能夠適當?shù)匚兆饔糜诔藛T的膝部附近部位以及膝部附近部位之外的部位的沖擊。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8特征性結構是在上述第6特征性結構中,所說氣囊由吹塑成形的合成樹脂構成。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除了具有上述第6特征性結構的效果之外,還具有這樣的效果,即,與用布料縫合而成的氣囊相比,有利于降低生產(chǎn)成本。
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的第9特征性結構是在上述第6至第8之任一特征性結構中,在所說吸收部件與氣囊之間設置有襯墊襯墊。
根據(jù)這種特征性結構,除了具有上述第6至第8之任一特征性結構的效果之外,還具有如下效果。
即,在隨著充氣器使氣囊膨脹,對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進行推壓,使阻擋部分從儀表臺面板上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一側快速移動的場合,通過將襯墊相對于氣囊設計得硬度合適,便能夠使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在大致維持平面形狀,即不會因氣囊的膨脹而發(fā)生外凸變形的狀態(tài)下向后方的車座一側移動。因此,能夠以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可靠地對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能夠適當?shù)匾种瞥藛T的腰部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的移動。
此外,在只依靠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的凹陷變形還不能夠對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充分進行吸收的場合,還可以設計成以襯墊對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進行吸收的結構,能夠更為適當?shù)匚諞_擊。
圖1是本發(fā)明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車座及儀表臺面板附近部位的側視圖。
圖2是對本發(fā)明第1實施方式中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等進行展示的立體分解圖。
圖3是本發(fā)明第1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的附近部位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4是對在圖3所示的狀態(tài)下下部氣囊膨脹、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向車座一側快速移動時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5是本發(fā)明第2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襯墊、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的附近部位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6是對在圖5所示的狀態(tài)下下部氣囊膨脹、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向車座一側快速移動時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7是本發(fā)明第3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的附近部位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8是對在圖7所示的狀態(tài)下下部氣囊膨脹、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向車座一側快速移動時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9是本發(fā)明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部件的主視圖。
圖10是本發(fā)明第4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部件的孔的附近部位的主視圖。
圖11是本發(fā)明第5實施方式所涉及吸收部件的面部的附近部位的主視圖。
圖12是本發(fā)明第6實施方式所涉及車座及儀表臺面板的附近部位的側視圖。
圖13是本發(fā)明第6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部件的主視圖。
圖14是本發(fā)明第6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的附近部位的縱向剖視側視圖。
圖15是本發(fā)明第6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的附近部位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16是對在圖15所示的狀態(tài)下下部氣囊膨脹、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向車座一側快速移動時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17是本發(fā)明第7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部件的主視圖。
圖18是本發(fā)明第7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的附近部位的縱向剖視側視圖。
圖19是本發(fā)明第7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的附近部位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20是對在圖19所示的狀態(tài)下下部氣囊膨脹、阻擋部分和吸收部件向車座一側快速移動后的狀態(tài)進行展示的橫向剖視俯視圖。
圖21是對本發(fā)明第8實施方式所涉及的方向盤及阻擋部分的附近部位進行展示的立體圖。
圖22是本發(fā)明第9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吸收部件的主視圖。
圖23是本發(fā)明第9實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面板、阻擋部分、吸收部件、下部氣囊以及充氣器的附近部位的縱向剖視側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結合附圖進行說明。
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a)所示,在駕駛員的車座1的前方設置有儀表臺面板2和方向盤3,方向盤3的內(nèi)部設置有氣囊4。此外,在合成樹脂制造的儀表臺面板2上,在方向盤3的下側設置有合成樹脂制造的下部面板5。
如圖2和圖3所示,在下部面板5的背面形成有呈格子狀縱橫向形成的多個槽6,被最外部的槽6圍起來的長方形的阻擋部分7形成于下部面板5上。在下部面板5的背面的外周部位和阻擋部分7的背面,有與之成一體形成的多個凸部5a、7a。
如圖2和圖3所示,通過對金屬制造或強化合成樹脂制造(復合強化型或纖維強化型等合成樹脂)的板材實施壓力加工而構成了吸收部件8。吸收部件8具有從正面看過去為長方形的、隔著間隔B前后左右排列的面部9,以及彎曲成從面部9的表面向相反側突出、并且連接在相鄰的面部9之間的彎曲部10。在吸收部件8(面部9)的外周部位具有與之成一體形成的連接部22,與彎曲部10同樣,連接部22彎曲成從面部9的表面向相反側突出,連接部22上具有與之成一體形成的平板狀的凸緣部11。在面部9和凸緣部11上,形成有較小的長方形的開口9a、11a。
由于具有以上結構,因此,如圖2和圖3所示,將下部面板5的凸部5a插入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的開口11a中,將阻擋部分7的凸部7a插入吸收部件8的面部9的開口9a中,使吸收部件8的面部9以及凸緣部11與下部面板5以及阻擋部分7的背面接觸,并加熱下部面板5的凸部5a以及阻擋部分7的凸部7a將其壓扁,便能夠將吸收部件8安裝在下部面板5以及阻擋部分7的背面上。在這種狀態(tài)下,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和連接部22位于與下部面板5的槽6相對的位置上,該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和連接部22處于向從下部面板5和阻擋部分7的背面離開的方向突出的狀態(tài)。
如圖2和圖3所示,具有由金屬制造的板材折彎成盒形而構成的支承部件12。并且,下部氣囊13安裝在該支承部件12中,在下部氣囊13的內(nèi)部具有充氣器14。下部氣囊13由吹塑成形的合成樹脂構成,折疊后安裝在支承部件12中。充氣器14這樣構成,即,在其外周上具有多個噴射口14a,內(nèi)部設置有未圖示的點火器和增強器,并填充有氣體發(fā)生劑。在支承部件12的外周形成有凸緣部12a,通過螺栓16將支承部件12的凸緣部12a以及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連接在設置在儀表臺面板2的內(nèi)側的支架15上。
由于具有以上結構,因而當安裝在車體上的沖擊傳感器(未圖示)檢測到?jīng)_擊時,在充氣器14中,點火器對增強器點火,增強器燃燒導致氣體發(fā)生劑燃燒,氣體發(fā)生劑所產(chǎn)生的氣體從噴射口14a向外周方向呈輻射狀噴射。于是,氣體從下部氣囊13的周邊部位流入下部氣囊13的中央部位,使下部氣囊13膨脹而將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圖2紙面的右方)推壓。
隨著如上所述下部氣囊13的膨脹,如圖1(b)和圖4所示,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和連接部22發(fā)生塑性變形而伸展,在吸收部件8的面部9彼此分開的同時,吸收部件8整體大致保持平面形狀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此時,在下部面板5上,槽6發(fā)生斷裂,阻擋部分7分成多個小塊部分彼此分離,阻擋部分7與吸收部件8一起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而與此同時,如圖1(b)所示,設置在方向盤3中的氣囊4膨脹。
在如圖1(b)和圖4所示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的狀態(tài)下,當乘員的腰部傾向于沿車座1的座部1a向前方移動時,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的附近部位受到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的阻擋,可抑制乘員腰部沿車座1的座部1a向前方移動。
在這種場合,隨著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與之抵觸,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將順沿于該膝部A附近部位發(fā)生凹陷變形。此時,通過主要由吸收部件8、更具體地說是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發(fā)生的塑性變形以及下部氣囊13的變形,可對作用于乘員的右側和左側膝部A附近部位的沖擊進行吸收。
由于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是通過螺栓16連接在支架15上的,因此,能夠防止吸收部件8越過既定位置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移動。此外,阻擋部分7是安裝在吸收部件8上的。即,在這里,阻擋部分7是通過加熱凸部7a使之熔融而安裝在吸收部件8上的。因此,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不會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飛濺。
在上述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這樣構成,即,如圖5所示,將聚氨酯材料等襯墊17設置在吸收部件8和下部氣囊13之間。此時,襯墊17最好是以具有既定厚度的平板狀形成。
若這樣構成,則即使如圖5和圖6所示,下部氣囊13膨脹將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推壓,從而導致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以及連接部22發(fā)生塑性變形而伸展,吸收部件8在面部9彼此分開的同時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時,也能夠靠襯墊17使吸收部件8整體大致維持平面形狀。
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和[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也可以如圖7和圖8所示地構成。
在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和[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中,如圖3和圖5所示,是將支承部件12的凸緣部12a以及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通過螺栓16連接在設置在儀表臺面板2的內(nèi)側的支架15上的,而在圖7中,只有支承部件12的凸緣部12a通過螺栓16連接在支架15上。
此外,省去了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和連接部22(參照圖2和圖3),而在支架15和吸收部件8之間連接了拉線18。此時,拉線18是松弛的。就槽6而言,最外部的槽6a比內(nèi)部的槽6b要深,因而易于斷裂。除此之外的結構與圖2和圖3相同。此外,在圖7所示的結構中,也可以這樣構成,即,將圖5所示的襯墊17設置在吸收部件8和下部氣囊13之間。
由于具有以上結構,因而當安裝在車體上的沖擊傳感器檢測到?jīng)_擊時,在充氣器14中,點火器對增強器點火,增強器燃燒導致氣體發(fā)生劑燃燒,氣體發(fā)生劑所產(chǎn)生的氣體從噴射口14a向外周方向呈輻射狀噴射。于是,氣體從下部氣囊13的周邊部位流入下部氣囊13的中央部位,使下部氣囊13膨脹而將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推壓。這樣一來,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將如圖8所示,在最外部的槽6a斷裂,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未太多地伸展,內(nèi)部的槽6a稍斷裂的狀態(tài)下,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
因此,在如圖8所示,乘員的腰部傾向于沿車座1的座部1a向前方移動而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受到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的阻擋時,各個槽6b發(fā)生彎曲,阻擋部分7整體將與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的形狀相對應地發(fā)生凹陷變形。與此同時,在吸收部件8的相鄰的面部9彼此分開或靠近的同時,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發(fā)生彎曲或伸展,與阻擋部分7同樣,吸收部件8整體與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的形狀相對應地發(fā)生凹陷變形。根據(jù)以上原理,能夠對作用于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的沖擊進行吸收。
此外,由于在支架15和吸收部件8之間連接有拉線18,因此,能夠防止吸收部件8越過既定位置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移動。此外,阻擋部分7是安裝在吸收部件8上的。即,在這里,阻擋部分7是通過加熱凸部7a使之熔融而安裝在吸收部件8上的。因此,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不會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飛濺。
在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中,也可以如圖9和圖10(a)、(b)所示,在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的4個面部9之間的部位開設較小的圓孔19、四方孔20或十字形孔21。這樣,由于孔19、20、21的存在,可使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易于塑性變形,可提高下部氣囊13膨脹時吸收部件8的變形響應性。
在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4實施方式]中,吸收部件8的面部9也可以不是長方形,而是圖11(a)所示的三角形或圖11(b)所示的六邊形。
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5實施方式]也可以如圖12、13、14、15、16所示地構成。
如圖13、14、15所示,吸收部件8可以這樣構成,即,具有從正面看過去為長方形的多個面部9、特別是在中央部位將相鄰的面部9連接起來的寬度較窄的多個平板狀連接部23、以及在外周部位彎曲成從面部9的表面向相反側突出并連接在相鄰的面部9之間的寬度較窄的多個彎曲部10。此外,在面部9的外周部位上,具有與之成一體形成的寬度較窄的多個連接部22,該連接部22與彎曲部10同樣,以彎曲成從面部9的表面向相反側突出而形成。此外,該連接部22上具有與之成一體形成的平板狀的凸緣部11。在面部9和凸緣部11上,形成有較小的長方形的開口9a、11a。
在這種場合,如圖14和圖15所示,以,吸收部件8的連接部22的長度大于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的長度而構成。因此,是以,吸收部件8的連接部22從面部9的表面向相反側突出的量大于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從面部9的表面向相反側突出的量。
如圖13和圖14所示,在吸收部件8的下邊部以及右側和左側的側邊部上具有凸緣部11和連接部22,但在吸收部件8的上邊部未設置凸緣部11和連接部22。
如圖13、14、15所示,吸收部件8的平板狀連接部23、彎曲部10以及連接部22設置在與下部面板5的槽6相對的位置上。此外,槽6之中的最外部的槽6a(與吸收部件8的連接部22相對的槽6a)要比內(nèi)部的槽6b(與吸收部件8的平板狀連接部23以及彎曲部10相對的槽6b)深,因而易于斷裂。襯墊17(參照圖5)設置在吸收部件8與下部氣囊13之間。下部氣囊13比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下部氣囊13稍大。將下部面板5的凸部5a插入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的開口11a中,再插入支承部件12的凸緣部12a的開口中,并對下部面板5的凸部5a加熱將其壓扁,便能夠將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和支承部件12的凸緣部12a一起安裝在下部面板5的背面上。除此之外的結構與圖2和圖3所示的上述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相同。
由于具有以上結構,因而當安裝在車體上的沖擊傳感器檢測到?jīng)_擊時,在充氣器14中,點火器對增強器點火,增強器燃燒導致氣體發(fā)生劑燃燒,氣體發(fā)生劑所產(chǎn)生的氣體從噴射口14a向外周方向呈輻射狀噴射。于是,氣體從下部氣囊13的周邊部位流入下部氣囊13的中央部位,使下部氣囊13膨脹而將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推壓。這樣一來,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將如圖16所示,在最外部的槽6a斷裂而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和連接部22伸展,內(nèi)部的槽6b稍斷裂的狀態(tài)下,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
如圖16所示,由于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連接在儀表臺面板2上,因此,能夠防止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越過既定位置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移動。在這里,雖然在吸收部件8和阻擋部分7的下邊部以及右側和左側的側邊部存在有連接部22,但在吸收部件8和阻擋部分7的上邊部并不存在連接部22。因此,如圖12所示,隨著下部氣囊13膨脹將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推壓,將在儀表臺面板2與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之間產(chǎn)生間隙,下部氣囊13可從此處向上方打開。
這樣,在乘員的腰部傾向于沿車座1的座部1a向前方移動而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的附近部位受到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的阻擋時,各槽6b彎曲,阻擋部分7整體將與乘員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相對應地發(fā)生凹陷變形。與此同時,與阻擋部分7同樣地,吸收部件8整體也與乘員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相對應地發(fā)生凹陷變形。這樣一來,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之外的部位、以及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相對于阻擋部分7向上錯開時的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將受到下部氣囊13的向上方膨脹的部分的阻擋。
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6實施方式]也可以如圖17、18、19、20所示地構成。
如圖17、18、19所示,在下部面板5的背面形成有呈長方形形成的一條槽6,而在中央部位未形成有槽6。因此,在下部面板5上形成了一個長方形的阻擋部分7。
此外,吸收部件8這樣構成,即,具有從正面看過去為長方形的一個面部9,在面部9的外周具有與之成一體形成的寬度較窄的多個連接部22,該連接部22彎曲成從面部9的表面向相反側突出,連接部22具有與之成一體形成的平板狀的凸緣部11。此外,在面部9和凸緣部11上形成有較小的長方形的開口9a、11a。在這里,在吸收部件8的下邊部以及右側和左側的側邊部具有凸緣部11和連接部22,但在吸收部件8的上邊部未設置凸緣部11和連接部22。
如圖17、18、19所示,吸收部件8的連接部22設置在與下部面板5的槽6大致相對的位置上。此外,將襯墊17(參照圖5)設置在吸收部件8與下部氣囊13之間。下部氣囊13比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下部氣囊13稍大。除此之外的結構與圖2、3所示的上述本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以及圖14、15所示的上述本發(fā)明的第6實施方式相同。
由于具有以上結構,因而當安裝在車體上的沖擊傳感器檢測到?jīng)_擊時,在充氣器14中,點火器對增強器點火,增強器燃燒導致氣體發(fā)生劑燃燒,氣體發(fā)生劑所產(chǎn)生的氣體從噴射口14a向外周方向呈輻射狀噴射。于是,氣體從下部氣囊13的周邊部位流入下部氣囊13的中央部位,使下部氣囊13膨脹而將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推壓。這樣一來,將如圖20所示,槽6斷裂而吸收部件8的連接部22伸展,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在大致維持平面形狀的情況下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在這里,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之所以能夠大致維持平面形狀,是由于阻擋部分7上不存在槽6。
如圖20所示,吸收部件8的凸緣部11是連接在儀表臺面板2上的,因此,能夠防止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越過既定位置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移動。在這里,在吸收部件8和阻擋部分7的下邊部以及右側和左側的側邊部上存在有連接部22,但在吸收部件8和阻擋部分7的上邊部并不存在連接部22。因此,隨著下部氣囊13膨脹將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推壓,將在儀表臺面板2與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之間產(chǎn)生間隙,下部氣囊13可從此處向上方打開。
這樣,在乘員的腰部傾向于沿車座1的座部1a向前方移動而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的附近部位受到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的阻擋時,阻擋部分7整體將與乘員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相對應地發(fā)生凹陷變形。與此同時,與阻擋部分7同樣地,吸收部件8整體也與乘員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相對應地發(fā)生凹陷變形。這樣一來,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之外的部位、以及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相對于阻擋部分7向上錯開時的乘員的右側和左側的膝部A將受到下部氣囊13的向上方膨脹的部分的阻擋。
在如圖21所示,阻擋部分7在儀表臺面板2的靠駕駛員車座1一側的部位上設置在方向盤3的根部3a的右旁側的場合,上述[發(fā)明的第6實施方式]和[發(fā)明的第7實施方式]是這樣構成的,即,在吸收部件8的上邊部和下邊部、以及右側的側邊部上具有凸緣部11和連接部22,但在吸收部件8的左側的側邊部未設置凸緣部11和連接部22。
因此,當下部氣囊13膨脹時,隨著如圖21所示下部氣囊13將吸收部件8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推壓,將在儀表臺面板2與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之間產(chǎn)生間隙,下部氣囊13可從此處向左方打開。這樣,在乘員的腰部傾向于沿車座1的座部1a向前方移動時,乘員的右側的膝部A的附近部位受到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的阻擋,而乘員的右側和左側膝部A附近部位之外的部位和乘員的左側的膝部A附近部位受到下部氣囊13的向左方膨脹部分的阻擋。
在上述圖21的結構中,也可以這樣構成,即,下部氣囊13除了向左方打開之外還能夠向上方打開,從正面看過去例如呈倒L形打開,還可以以向上方打開的下部氣囊13可將鑰匙孔24覆蓋而構成。
在上述[發(fā)明的第7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這樣構成,即,如圖22和圖23所示,在吸收部件8的上邊部和下邊部、以及右側和左側的側邊部具有凸緣部11和連接部22,下部氣囊13的大小與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3實施方式]的下部氣囊13相同。
這樣,在下部氣囊13膨脹時,在該下部氣囊13的推動下,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將在大致維持平面形狀的情況下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但下部氣囊13不會向上方和橫向打開。在這里,阻擋部分7和吸收部件8之所以能夠大致維持平面形狀是由于阻擋部分7上不存在槽6。
在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9實施方式]中,也可以這樣構成,即,將下部面板5和阻擋部分7的凸部5a、7a去掉,將吸收部件8的面部9和凸緣部11的開口9a、11a去掉,而使用粘接劑將吸收部件8的面部9和凸緣部11粘接在下部面板5和阻擋部分7的背面。
在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9實施方式]中,儀表臺面板2和下部面板5也可以不是作為單獨的部件構成,而可以在儀表臺面板2上與之成一體地形成下部面板5。
也可以替代槽6、6a、6a而設置像縫紉機進行縫紉時的針腳那樣隔開既定間隔設置的狹縫,由此在下部面板5上與之成一體地形成阻擋部分7。
此外,本發(fā)明不僅能夠應用于駕駛員車座1(駕駛席),還能夠應用于副駕駛席(未圖示)。
此外,在上述[發(fā)明的第1實施方式]和[發(fā)明的第2實施方式]至[發(fā)明的第9實施方式]中,下部氣囊13也可以由布料縫合而成。
產(chǎn)業(yè)上利用的可能性本發(fā)明所涉及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在有很大的沖擊作用于車體時,對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以抑制乘員的腰部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從而不僅能夠提高氣囊對乘員上半身進行阻擋的有效性,而且還能夠對作用于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進行阻擋,因此,能夠作為對轎車、公務車、公交車等車輛的乘員進行保護的保護裝置很好地加以利用。
權利要求
1.一種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在合成樹脂制造的儀表臺面板(2)的下部具有可從所說儀表臺面板(2)上分離的阻擋部分(7),具有當有很大沖擊作用于車體時,使所說阻擋部分(7)從所說儀表臺面板(2)上分離并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的移動機構,并且,可自由塑性變形的金屬制造或強化合成樹脂制造的吸收部件(8)安裝在所說阻擋部分(7)的背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所說吸收部件(8)具有彼此相隔既定間隔設置的多個面部(9)、以及彎曲成從所說面部(9)突出并連接在相鄰的所說面部(9)之間的彎曲部(10),所說吸收部件(8)安裝在所說阻擋部分(7)的背面,所說吸收部件(8)的面部(9)與所說阻擋部分(7)的背面接觸,所說吸收部件(8)的彎曲部(10)向從所說阻擋部分(7)的背面離開的一側突出。
3.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具有在所說阻擋部分(7)在所說移動機構的驅動下從所說儀表臺面板(2)上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移動時,阻止所說阻擋部分(7)越過既定位置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移動的阻止機構。
4.如權利要求3所說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所說阻止機構這樣構成,即,在所說吸收部件(8)的外周部位上具有連接部(22),在處于所說阻擋部分(7)從所說儀表臺面板(2)上分離之前的狀態(tài)時,所說連接部(22)彎曲成向從所說阻擋部分(7)的背面離開的一側突出并連接在所說儀表臺面板(2)上。
5.如權利要求1至4之任一權利要求所說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所說阻擋部分(7)以能夠分離為多個小塊部分而構成。
6.如權利要求1所說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在所說阻擋部分(7)的背面一側具有氣囊(13)以及使所說氣囊(13)快速膨脹的充氣器(14),由所說氣囊(13)及充氣器(14)構成所說移動機構。
7.如權利要求6所說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隨著所說氣囊(13)膨脹,所說阻擋部分(7)從所說儀表臺面板(2)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移動時,所說氣囊(13)從所說儀表臺面板(2)和阻擋部分(7)之間向外打開。
8.如權利要求6所說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所說氣囊(13)由吹塑成形的合成樹脂構成。
9.如權利要求6至8之任一權利要求所說的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其特征是,在所說吸收部件(8)與氣囊(13)之間設置有襯墊(17)。
全文摘要
一種車輛的儀表臺面板結構,在有很大的沖擊作用于車體時,能夠對乘員的膝部附近部位進行阻擋以抑制乘員的腰部沿車座的座部向前方移動的并減輕作用于秉員的膝部附近部位的沖擊。在合成樹脂制造的儀表臺面板(2)的下部具有可從儀表臺面板(2)上分離的阻擋部分(7),具有在有很大沖擊作用于車體時,阻擋部分(7)從儀表臺面板(2)上分離而向后方的車座(1)一側快速移動的移動機構(13、14)。可自由塑性變形的金屬制造或強化合成樹脂制造的吸收部件(8)安裝在阻擋部分(7)的背面。
文檔編號B60R21/04GK1665704SQ0381566
公開日2005年9月7日 申請日期2003年5月9日 優(yōu)先權日2002年5月10日
發(fā)明者田岡義文 申請人:大發(fā)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