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耐磨型自行車漲閘的制作方法
本實用新型屬自行車漲閘的一種,也可用于其它車輛的剎車裝置。在目前,人們使用的自行車大部分是剎鋼圈和剎軸二種剎車裝置,剎鋼圈的缺點是容易把鋼圈上的鉻磨掉,由此加速鋼圈生銹,老化,而原來的軸剎裝置由于[1].在“來林片”磨損的情況下,連桿“5”必須與偏心軸“4”一起轉動,才能調節(jié)偏心軸的初始狀態(tài),以保持剎車效果,由此造成不能始終保持連桿“5”處于最大力矩剎車效果的狀態(tài);[2].由于上述缺點,通常造成在自行車使用二,三年后,很多自行車的軸剎已經失效或者不能有效制動,其原因在于,在調節(jié)螺母“6”的調節(jié)范圍內調節(jié)失效,上述缺點都是由于在調節(jié)偏心軸的初始狀態(tài)時,連桿“5”與偏心軸“4”的相對位置不能相對轉動調節(jié)造成的。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完全消除上述缺點,使其成為不失效的永久性軸剎裝置,其最大特點在于永久性的保持最大力矩的剎車狀態(tài),其方法是如圖[1],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
只要在本實用新型軸剎裝置中的“來林片”沒有被完全損掉的情況下,那么該實用新型軸剎裝置就能始終保持最大力矩的剎車效果,其原因在于,該實用新型軸剎裝置,在調節(jié)偏心軸“15”的初始狀態(tài)時,連桿“19”的位置能始終保持最大力矩狀態(tài)。
方案如圖[1],圖[2],圖[3],圖[4],圖[5]和圖[6]所示,將圖[6]中所示的原來的軸剎產品裝置中的鏈桿“20”,改為圖[6]中所示“19”的實用新型形狀,再將圖[4]中所示的原來的軸剎產品裝置中的偏心軸“11”改為圖[5]中所示“15”的實用新型形狀,這就是設計方案的關鍵,其中齒數的多少決定圖[6]中鏈桿“19”與圖[5]中偏心軸“15”的最小相對轉動角度,由此種設計可知,此鏈桿“19”與偏心軸“15”可做很小角度的調節(jié),而其它所有零部件的設計和安裝與原來產品完全一致。
本實用新型所述的連桿“19”與偏心軸“15”是其核心部件,如圖[6]中的“19”和圖[5]中的“15”所示,由于其嚙合部分“14”是多齒狀的,因此連桿“19”與偏心軸“15”可進行相對轉動調節(jié),而不需要擰動圖[1]中調節(jié)螺母“6”來調節(jié)偏心軸的初始狀態(tài),由此可以永遠保持連桿“19”處在最大力矩狀態(tài)。
圖[1]為自行車漲閘的一個外觀示意圖,“1”是鉸鏈在自行車前叉上的,“3”是固定輪軸在前叉上的螺母,“5”是與偏心軸相嚙合的連桿,“23”是把偏心軸與連桿嚙合在一起的螺母,“6”是調節(jié)偏心軸初始狀態(tài)的螺母。
圖[2]為自行車前后輪軸剎外殼示意圖,“7”是與“21”來林片相磨擦的內壁,通過鋼絲與鋼圈相連。
圖[3]為自行車軸剎的剎車盤結構示意圖,“2”是固定鉸鏈,“9”是鑲嵌了摩擦物質來林片“21”的兩個剎車臂,其作用是與圖[2]所示的內壁“7”相摩擦起到制動的作用,其中偏心軸“4”和連桿“5”是新型設計的關鍵,“8”是個復位彈簧,“22”是固定底座。
圖[4]為原來產品的偏心軸的正視圖“11”,俯視圖“12”和側視圖“13”,其中“10”部分是新型設計的關鍵,原來的產品的“10”部分呈四邊形狀,連桿“20”與其相嚙合的部分同樣呈四邊形狀。
圖[5]為新型設計的偏心軸的正視圖“15”,俯視圖“16”和側視圖“17”,其中“14”部分是新型設計的關鍵,新型產品的“14”部分呈多齒狀,連桿“19”與其相嚙合的部分同樣呈多齒狀。
圖[6]為連桿的示意圖,連桿是耐磨型自行車輪漲閘的關鍵部件,“20”是原產品設計示意圖,“19”是與偏心軸“15”相嚙合的新型連桿,“18”是“19”的放大圖形。除偏心軸與其相鉸鏈的連桿的嚙合部分外,其余部件與原來產品完全一樣。
本說明書的詳細說明及附圖,即可作為實施例。
權利要求
1.一種特別適用于自行車的耐磨型軸剎,包括與鋼絲相連的剎車外殼“7”;軸剎盤,軸剎盤上還包括底座“22”,二個剎車園弧臂“9”,二個復位彈簧“8”,一個固定鉸鏈“2”,一個偏心軸“15”,一個與偏心軸“15”相嚙合的連桿“19”;摩擦物質“21”;其特征在于內孔為多齒狀的連桿“19”和與“19”相嚙合的多齒狀的偏心軸“15”。
專利摘要
本實用新型特別適用于自行車的軸剎裝置。本實用新型的技術特征是將連桿的內孔設計為可進行細微調節(jié)的多齒狀,并把與其嚙合的偏心軸也設計為相應的吻合多齒形狀,由于嚙合處的形狀為多齒狀,故其偏心軸與連桿可進行細小角度的相對轉動調節(jié)。從而達到始終使連桿處于最大力距狀態(tài),但卻能轉動調節(jié)偏心軸的初始狀態(tài),而可以完全避免由于用螺母進行調節(jié)時所帶來的不能始終保持連桿處于最大的力矩狀態(tài)的弊病。
文檔編號B60T1/06GK87208779SQ87208779
公開日1988年8月10日 申請日期1987年6月1日
發(fā)明者楊林 申請人:楊林導出引文BiBTeX, EndNote, Ref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