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作業(yè)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作業(yè)車。更具體的說,本發(fā)明涉及備有以下部件的作業(yè)車,即備有座艙、設在前述座艙內的駕駛座、為了落座于前述駕駛座而設于前述座艙的下部的踏板(ステップ)、及進行前述座艙內的空氣調節(jié)的空調裝置,前述空調裝置備有空調主體、送吸氣箱、將來自前述空調主體的調節(jié)空氣送到前述送吸氣箱內的送風管。
背景技術:
在反向鏟車等的作業(yè)車中,有的作業(yè)車具備對座艙內的空氣進行調節(jié)的空調裝置。這種現(xiàn)有的作業(yè)車的空調裝置備有空調主體、將外部氣體導入空調主體的吸氣部件(送吸氣箱的一部分)、將來自空調主體的調節(jié)空氣送出到座艙內的送氣部件(送吸氣箱的另一部分)、從空調主體將調節(jié)空氣送到送氣部件的送風管,將這些部件設置在座艙內(例如,參照日本國實開平6-6023號公報)。
可是,在現(xiàn)有情況下,產(chǎn)生了以下問題空調主體、吸氣部件、送氣部件以及送風管會使座艙內變得狹窄并損害座艙內的乘坐舒適性,而且作業(yè)變得被妨礙。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鑒于上述問題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作業(yè)車的空調裝置,其不會由于空調主體、吸氣部件、送氣部件以及送風管而使座艙內變得狹窄并損害座艙內的乘坐舒適性,而且作業(yè)不被妨礙。
為了達到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所得的作業(yè)車的特征構成在于乘降門設在前述座艙的一個側面上,前述送吸氣箱設在另一側面上,并且前述空調主體設在前述駕駛座的下方,前述送風管設在前述踏板的下方。
根據(jù)該構成,因為空調主體設在駕駛座下方,所以能夠防止空調主體使座艙內變得狹窄,作業(yè)也不會被妨礙。此外,因為在座艙內且沒有乘降門一側的側面上設有送吸氣箱,所以能夠極力防止送吸氣箱使座艙內變得狹窄以及作業(yè)被妨礙的問題。進而,因為送風管設在踏板的下方,所以能夠防止送風管使座艙內變得狹窄以及作業(yè)被妨礙的問題。
雖然前述該送吸氣箱由用于將外部氣體導入前述空調主體的吸氣部件、用于將來自前述空調主體的調節(jié)空氣送出到前述座艙內的送氣部件構成,但在使這些吸氣部件及送氣部件組件化時,能夠將吸氣部件與送氣部件作為一體地簡單組裝并簡單地安裝到座艙內,與空調主體的連接也變得更加簡單。此時,根據(jù)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能夠從前述座艙的前述一側面裝卸的過濾器設在前述送吸氣箱上,在前述座艙的前述一側面上設置用于導入外部氣體的外部氣體導入窗以及用于堵住該外部氣體導入窗的蓋體,能夠通過開放前述蓋體而經(jīng)由前述外部氣體導入窗而更換前述過濾器。此外,在前述蓋體上設置與前述外部氣體導入窗連通的外部氣體導入孔,前述外部氣體導入孔經(jīng)由前述外部氣體導入窗及外部氣體過濾器而與前述送吸氣箱的吸氣部件側連通。利用這樣的構成,通過從前述一側面上取下蓋體,從外部氣體導入窗插入手指等來卸下螺栓等的緊固件,從外部氣體導入窗取出外部氣體過濾器,從而能夠簡單地更換外部氣體過濾器。
此外,根據(jù)另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能夠同時地進行從前述送吸氣箱向前述空調主體的外部氣體導入與向前述空調主體的內部氣體導入。根據(jù)該構成,能夠將充足的空氣引進空調主體內來作為空氣調節(jié)對象。此時,例如設置空氣導入部,該空氣導入部用于進行從前述吸氣部件向前述空調主體的前述外部氣體導入以及從前述座艙內向前述空調主體的內部氣體導入,而且,在前述吸氣部件的下面上設置外部氣體送出口,用于使來該外部氣體送出口的外部氣體與前述空氣導入部連通的吸氣管優(yōu)選地延伸設置在前述踏板的下方。根據(jù)這樣的構成,因為除了前述送風管之外,吸氣管也設在踏板的下方,所以能夠防止由于吸氣管而使座艙內狹窄及作業(yè)被妨礙的問題。
此外,以能夠在從前述送吸氣箱向前述空調主體的外部氣體導入與向前述空調主體的內部氣體導入之間切換的構成來替代上述構成時,通過選擇性地將例如外部氣體與內部氣體中的與空氣調節(jié)目標溫度相近一方的空氣引進空調主體內,能夠謀求空氣調節(jié)效率的提高。
進而,根據(jù)再一優(yōu)選實施方式,在前述行進裝置的后部上設置發(fā)動機、具有至少覆蓋該發(fā)動機的前方的前壁的蓋體,在前述蓋體的前述前壁上插通有向前述空調裝置供給空氣調節(jié)介質的配管,該配管的插通部分由緩沖件進行密封。根據(jù)該構成,在遍及發(fā)動機艙(機罩內空間)與座艙內地配置空氣調節(jié)介質配管之后,能夠容易且良好地進行兩空間之間的密封。
圖1是反向鏟車的側視圖。
圖2是反向鏟車的機罩前方及機罩內的側視圖。
圖3是反向鏟車的俯視圖。
圖4是反向鏟車的空調裝置部分的側視圖。
圖5是座艙內的側視圖。
圖6是送吸氣箱的側視圖。
圖7是送吸氣箱的仰視圖。
圖8是送吸氣箱部分的正視剖視圖。
圖9是送吸氣箱部分的分解正視圖。
圖10是右側壁的側視圖。
圖11是踏板及送風管部分的俯視圖。
圖12是空調主體及送風管部分的正視圖。
圖13是踏板部分的俯視圖。
圖14是踏板部分的仰視圖。
圖15是踏板部分的右側視圖。
圖16是送風管的后端側的右側剖視圖。
圖17是送風管的前端側的側剖視圖。
圖18是中央機罩部件的正視圖。
圖19是表示加熱器軟管的配管構造的正視圖。
圖20是表示加熱器軟管的配管構造的俯視圖。
圖21是表示加熱器軟管等的朝向中央機罩部分的插通部分的正視圖。
圖22是表示加熱器軟管的朝向中央機罩部分的插通部分的俯視圖。
圖23是表示切換閥的操作機構的構成圖。
圖24是表示制冷器軟管的配管構造的正視圖。
圖25是表示制冷器軟管的配管構造的側視圖。
圖26是表示其它實施方式的正視剖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以下,一邊參照附圖,一邊基于作為作業(yè)車的一例的反向鏟車1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進行說明。
在圖1~圖3中,該反向鏟車1主要由上部的回旋體2與下部的行進裝置3構成。
另外,將反向鏟車1的行進方向(圖1的左右方向)稱為前后方向,與該前后方向垂直的橫向(圖1的紙面貫通方向)稱為左右方向。
行進裝置3采用履帶式行進裝置,即由在履帶架3A的左右兩側旋轉自如地支承惰輪3B、驅動輪3C、履帶支重輪及履帶托輪,將這些部件卷掛在履帶行進體4上,用液壓馬達等對驅動輪3C進行驅動而成。在行進裝置3的前部備有推土鏟5。
回旋體2構成為備有圍繞上下軸心X旋轉自如地支承在行進裝置3上的回旋臺6、設于回旋臺6的前部的作業(yè)裝置(挖掘裝置)7、設在回旋臺6上的駕駛座8、搭載在回旋臺6上的發(fā)動機9、燃料箱、液壓泵、動作油箱、散熱器等的各種設備。在回旋臺6上設有覆蓋搭載在該回旋臺6上的發(fā)動機9、燃料箱等的各種設備的機罩14。
回旋臺6主要由回旋構件19、安裝并固定在該回旋構件19的后部,謀求相對于與發(fā)動機9一起配置在回旋臺6的前部的作業(yè)裝置7的重量平衡且構成回旋臺6的后部的配重20(防護器)構成。
此外,通過適宜的蓋體23等來覆蓋回旋構件19的左右側面、前表面及上表面的駕駛座8前方側等。
回旋構件19備有經(jīng)由回旋軸承21圍繞上下軸心X旋轉自如地由行進裝置3支承的回旋基板22,并且在該回旋基板22上固定用于安裝并固定加強部件或各種設備等的安裝部件而成。在構成回旋臺6的底壁的回旋基板22上隔著回旋軸心X而左右一對地設有從前部向后部延伸的加強用縱肋板24、25。
在回旋基板22的前部上設置從回旋臺6向前方突出的上下一對支承托架26,在該支承托架26上圍繞上下軸而左右擺動自如地支承有擺動托架27。
前述作業(yè)裝置7主要由圍繞橫軸擺動自如地支承在該擺動托架27上的吊桿28、圍繞橫軸擺動自如地支承在該吊桿28的前端側上的臂29、能夠進行挖起·傾卸動作且安裝在該臂29的前端側的鏟斗30構成,這些吊桿28、臂29、鏟斗30分別能夠通過液壓缸構成的吊桿壓力缸31、臂壓力缸32、鏟斗壓力缸33來進行動作。
在機罩14內,在回旋構件19上具備固定的支承構件37。支承構件37主要由左右一對的后腳部38、左右一對的前腳部39、以及連結在這些腳部38、39的上端的上板40構成,以橫跨發(fā)動機9的方式配置,經(jīng)由隔壁等將各后腳部38及前腳部39的下端安裝并固定在回旋基板22上。
駕駛座8配置在機罩14的前方一側。也如圖4所示,經(jīng)由立設在回旋基板22上的隔壁42等支承踏板43。踏板43由多個板件構成,構成了回旋臺6的上壁。在踏板43上設置座艙48,在座艙48內經(jīng)由立設在踏板43上的支承部件44等來支承駕駛座8。
在駕駛座8的左右兩側配置左右一對的操縱臺45,在駕駛座8的前方配置有左右一對的行進用操縱桿46,該操縱桿46分別操作左右的履帶式行進體4。在這里,通過駕駛座8與配置在其左右的操縱臺45等來構成駕駛操縱裝置,該駕駛操縱裝置由具有乘降門47的座艙48所包圍。
如圖1、圖2及圖5所示,座艙48以包圍駕駛座8的方式搭載在回旋臺6上,大致區(qū)分為具有座艙主體52與艙頂53。
座艙主體52具有左右一對的前支柱55L,55R、左側的中間支柱56、左右一對的后支柱57L,57R。在前支柱55L、55R之間配置未圖示的前玻璃,在左側的前支柱55L與中間支柱56之間設置乘降門47,在右側的前支柱55R與后支柱57R之間設置側壁構件61,在側壁構件61的上方一側設置側玻璃59,并且設有位于側玻璃59的下方,圖5及圖8~圖10所示的金屬(鐵)制成的右側壁60。右側壁60利用螺栓或焊接來固定在側壁構件61上。在右側壁60的前端部上設有用于導入外部氣體的外部氣體導入窗62。
在機罩14內設有以下制冷器設備制冷器用壓縮機257、制冷器用冷凝器258、制冷器用接收器(受液器)259等。在座艙48內的駕駛座8下方設有空調主體63??照{主體63配置在踏板43上。
在圖3、圖4、圖11及圖12中,在空調主體63的后表面上設置制冷劑取入口與制冷劑取出口,在空調主體63的左側端部設置空氣導入部66,在空調主體63的下面的右側設有空氣排出口??照{主體63備有蒸發(fā)器、膨脹閥、送風機,由以下方式構成通過制冷劑將從座艙48的室外或室內導入的空氣冷卻,送出該冷卻空氣,并且通過由發(fā)動機9加熱的溫水對從座艙48的室外或室內導入的空氣加熱,送出該加熱空氣,能夠切換冷氣機與暖氣機地使用(用于冷氣機與暖氣機的配管構造在后面詳細地進行說明)。另外,在空調主體63上設有用于強制性地將空氣從空氣導入部66吸引到空調主體63內的吸引扇等。
在設置了空調主體63等的踏板43上,與空調主體63的空氣排出口對應地設置空氣流通窗68,在空調主體63的空氣導入部66的左側附近設有外部氣體流通孔69。
在圖3~圖10中,在座艙48內的前端部且沒有乘降門47的一側即右側端部上設有送吸氣箱71。將空氣從空調主體63送到送吸氣箱71內的送風管72設在踏板43的下方,送風管72與踏板43的下表面鄰接地配置,通過螺栓等安裝在踏板43上。
送吸氣箱71由用于導入外部氣體的吸氣部與用于將調節(jié)空氣送到座艙48內的送氣部組件化(一體化)所得,安裝在座艙48的右側壁60一側(側壁構件61)的前端部上。
如圖5~圖9所示,送吸氣箱71具備用于將來自空調主體63的氣體送出到座艙48內的送氣部件75、用于將外部氣體導入到空調主體63內的吸氣部件76、外部氣體過濾器77、壓板78。
送氣部件75由合成樹脂等形成,一體地具有包含上下部與前后部的L字狀的送風管道80、用于安裝吸氣部件76的安裝部81,送氣部件75經(jīng)由撐條82,利用螺栓等的安裝件83而能夠裝卸地安裝在座艙48的側壁構件61上。在送風管道80的下端設置空氣取入口85,在送風管道80的上下部的后表面?zhèn)仍O置第1格柵(排出口)86,在送風管道80的前端部內側面(左側面)上設置第2格柵87,在送風管道80的上表面上設置第3格柵88,從這些格柵86、87、88,將來自空調主體63的空氣送出到座艙48內。另外,從第2格柵87朝向座艙48的前玻璃吹附空氣,由此能夠防止前玻璃模糊。
送氣部件75的安裝部81在左右方向上形成為向內側(左側)沒入的凹狀,在這里,從右外側使吸氣部件76內嵌,通過螺栓等的緊固件90來緊固固定吸氣部件76。
吸氣部件76具有沿上下方向呈長的方筒狀的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在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的下端,從下方突出設置有外部氣體送出口93。在該外部氣體送出口93上連接有吸氣軟管94。在吸氣部件76的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的右側方設有其右側方開口的過濾器收納部96。
在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的外側壁(右側壁)上與右側壁60的外部氣體導入窗62對應地設置外部氣體導入口99,在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的外側壁的上下兩端部上,用壓板78來壓住外部氣體過濾器77的上鍔部與下鍔部,通過螺合在螺母100上的螺栓等的緊固件101,外部氣體過濾器77以堵住外部氣體導入口99的方式固定在吸氣部件76的外側壁上,收納在過濾器收納部96內。另外,螺母100緊固在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的外側壁上。吸氣部件76的過濾器收納部96的開口緣部經(jīng)由鑲邊102等,以圍住外部氣體導入窗62的方式呈緊貼狀地與右側壁60對接。在壓板78上與右側壁60的外部氣體導入窗62對應地設有外部氣體導入口105。
在座艙48的右側壁60上以從右外側堵住外部氣體導入窗62的方式設置蓋體107,該蓋體107利用與緊固在右側壁60上的螺母108螺合的螺栓等的緊固件,裝卸自如地安裝在右側壁60上。在蓋體107上設置與右側壁60的外部氣體導入窗62連通的多個外部氣體導入孔109,并且與外部氣體導入孔109對應地設有用于防止雨水等從外部氣體導入孔109進入座艙48內的遮檐110。
因而,從座艙48的右外側穿過蓋體107的外部氣體導入孔109、右側壁60的外部氣體導入孔62、外部氣體過濾器77、壓板78的外部氣體導入口105及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的外部氣體導入口99,將外部氣體導入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內,被導入的外部氣體從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的外部氣體送出口93被送出。此外,通過從右側壁60取下蓋體107,從外部氣體導入窗62插入手指等來卸下緊固件101,從外部氣體導入窗62取出外部氣體過濾器77,從而能夠簡單地更換外部氣體過濾器77。
在圖11~圖17中,在送風管72的后端上設置向上開口的空氣取入口(開口端部)115,在送風管72的前端上設置向上開口的空氣取出口(開口端部)116,在空氣取入口115與空氣取出口116的開口緣部上,分別遍及全周地設有外嵌狀的鑲邊117、118。
在踏板43的前側面的上表面上,以包圍空氣流通窗68的方式設置保持框片120,在踏板43上表面的保持框片120的內側上以包圍空氣流通窗68的方式與密封件119粘接,通過保持框片120而能夠外嵌并保持空調主體63的空氣排出口。
在踏板43的前側的下表面上以包圍空氣流通窗68的方式粘接固定有密封件121,送風管72的空氣取入口115經(jīng)由鑲邊117及密封件121而從下側與踏板43的空氣流通窗68的開口緣部對接,由此,送風管72與空調主體63(空調主體63的空氣排出口)連接,將來自空調主體63的調節(jié)空氣以不泄漏的方式送出到送風管72內。
如圖5及圖17所示,在踏板43的前側,與送氣部件75的空氣取入口115對應地設置插通窗122,送風管72的空氣取出口116從踏板43的下面?zhèn)壬舷碌刎炌ㄌぐ?3的插通孔122,從下側與設于送風管道80的空氣取入口85內的密封件123對接,由此,送風管72與送吸氣箱71(空氣取入口85)連接,將調節(jié)空氣從送風管72以不泄漏的方式送出到送氣部件75的送風管道80中。
如圖4、圖11、圖12、圖14及圖15所示,在前述空調主體63上設有多根用于將從該空調主體63出來的排泄水排出的排水管125(在圖例中為3根),各排水管125從空調主體63的下表面的左側向下方突出,插通到設于踏板43的貫通孔126內,在踏板43的下方突出。在踏板43的下表面?zhèn)仍O有接水器127,該接水器127接受來自排水管125的排泄水并向下方側排出。接水器127內的排泄水從排水口128經(jīng)由未圖示的排水軟管而排出到縱肋板24、25的回旋軸心X一側。
用于將來自導入外部氣體的吸氣部件76的外部氣體導入空調主體63中的前述吸氣軟管94配置在踏板43的下表面一側,在該吸氣軟管94的下流側設有吸氣管道129。吸氣管道129在上下方向上形成為扁平狀,以沿水平方向排列在接水器127的附近的方式配置。吸氣管道129的前側開口部連結在吸氣軟管94的下流側端部上,吸氣管道129的后側開口部與踏板43的外部氣體流通孔69連通。
因而,來自送吸氣箱71的外部氣體從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穿過吸氣軟管94及吸氣管道129,從外部氣體流通孔69送出到空調主體63的空氣導入部66的附近,外部氣體從空氣導入部66被供給到空調主體63內,并且座艙48內的內部氣體從空氣導入部66被供給到空調主體63內,能夠同時地進行空調主體63的外部氣體導入與內部氣體導入。
根據(jù)上述實施方式,外部氣體從座艙48的右外側方穿過蓋體107的外部氣體導入孔109、右側壁60的外部氣體導入窗62、外部氣體過濾器77,被導入到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內,該外部氣體從外部氣體導入管道92穿過吸氣軟管94及吸氣管道129而從外部氣體流通孔69被送出到空調主體63的空氣導入部66的附近,外部氣體從空氣導入部66被供給到空調主體63內。此外,座艙48內的內部氣體同時地從空氣導入部66被供給到空調主體63內。因而,能夠同時地相對于空調主體66進行外部氣體導入與內部氣體導入,能夠供給充足的空氣。
此外,來自空調主體63的調節(jié)空氣,穿過配置于踏板43的下方的送風管72,被送出到送氣部件75的送風管道80中,從送風管道80的第1格柵86、第2格柵87及第3格柵88向座艙48內送風。
此時,因為空調主體63設在駕駛座8下方,所以能夠防止空調主體63使座艙48內變得狹窄,作業(yè)也不會被妨礙。此外,因為使吸氣部件76與送氣部件75組件化來構成送吸氣箱71,所以能夠極簡潔地形成兩者,此外,因為在座艙48內的前端部且沒有乘降門一側的側端部即右側端部上設有送吸氣箱71,所以能夠極力防止送吸氣箱71使座艙48內變得狹窄以及作業(yè)被妨礙的問題。進而,因為送風管72設在踏板43的下方,所以能夠防止送風管72使座艙48內變得狹窄以及作業(yè)被妨礙的問題。
此外,因為設置送吸氣箱71,該送吸氣箱71由用于將外部氣體導入空調主體63的吸氣部件76、用于將來自空調主體63的空氣送出到座艙48內的送氣部件75組件化所得,所以不需要分別組裝吸氣部件76與送氣部件75,也不需要分別將其安裝在座艙48內等,能夠將吸氣部件76與送氣部件75作為一體地簡單組裝并簡單地安裝到座艙48內,吸氣部件76及送氣部件75與空調主體63的連接也變得更加簡單。
此外,在更換外部氣體過濾器77時,通過從右側壁60取下蓋體107,能夠從外部氣體導入窗62取出外部氣體過濾器77,從而能夠簡單地更換外部氣體過濾器77。
如圖2、圖18及圖19所示,前述機罩12具有構成其左右方向中央部的中央機罩部件(固定機罩部件、蓋體)237,該中央機罩部件237備有覆蓋發(fā)動機9的前方的(構成發(fā)動機9等的收納空間的前壁)前壁238、覆蓋發(fā)動機9的上方的(構成發(fā)動機9等的收納空間的上壁)上壁239,左右兩側及后側呈開放狀。
前壁238主要由具有檢修用的開口部240的主體部分238A、閉塞前述開口部240的蓋板238B構成。
此外,在該前壁238的主體部分238A的下部左側及蓋板238B的下部上設有下方作成開口狀的切口部241、242。
如圖19~圖23所示,空調裝置的加熱器用的進程與回程的軟管(空氣調節(jié)介質配管的一例)290A、290B的一端側與空調主體63內的熱交換器連接,并且以從空調主體63貫通中央機罩部件237的前壁238的方式配置在機罩12內,另一端側與發(fā)動機9內的水套連接,由水套加熱的溫水經(jīng)由一方的加熱器軟管290A流入空調主體63的熱交換器內,用該熱交換器使進入空調主體63內的空氣變暖,流入熱交換器后的溫水經(jīng)由另一方的加熱器軟管290B回到水套中。
此外,加熱器用溫水的回程軟管290B被分割,在其連接部分設有切換閥291,利用該切換閥291,能夠自如地在溫水流動的狀態(tài)與使溫水流動停止的狀態(tài)之間切換。
該切換閥291經(jīng)由推拉鋼絲293而與設于操縱臺45的操作桿292連動地連結,在駕駛座可以通過操作桿292來進行切換閥291的切換操作。
前述加熱器軟管290A、290B及推拉鋼絲293插通到設于中央機罩部件237的前壁238的蓋板238B上的切口部242,在該加熱器軟管290A、290B中的插通到切口部242的部分上外嵌緩沖件294,在該推拉鋼絲293中的插通到切口部242的部分上外嵌密封件295,通過這些緩沖件294、密封件295,使得發(fā)動機艙(機罩14內)與座艙48內之間密封。
在前述緩沖件294上形成有與切口部242的緣部嵌合的槽部296。
在前述構成的加熱器軟管290A、290B的配管構造中,例如在加熱器軟管290A、290B及推拉鋼絲293插通到中央機罩部件237的前壁238的開口部240之后,在密封件295外嵌于推拉鋼絲293的狀態(tài)下,從下端側插入到切口部242,其后,在外嵌緩沖件294的狀態(tài)下,以緩沖件294的槽部296嵌合在切口部242的緣部的方式從下端側將緩沖件294插入到切口部242,在該狀態(tài)下,通過將蓋板238B安裝在前壁238的主體部分238A上,能夠容易地將加熱器軟管290A、290B及推拉鋼絲293配置為插通在中央機罩部件237上的狀態(tài)。
如圖3、圖24及圖25所示,將來自壓縮機257并經(jīng)過冷凝器258、接收器259的制冷劑送到空調主體63的蒸發(fā)器的送出用的制冷器軟管(空氣調節(jié)配管的一例)298A與從空調主體63的蒸發(fā)器回到壓縮機257的返回用軟管(空氣調節(jié)配管的一例)298B,穿過形成于中央機罩部件237的前壁238的主體部分238A的切口部241,連接在空調主體63上。
在前述制冷器軟管298A、298B的端部上備有連接在空調主體63一側的連接部上的連接部件299A、299B,在該制冷器軟管298A、298B與空調主體63連接的部分上外嵌有緩沖件300,該緩沖件300嵌合在下端開放狀的切口部302上,該切口部302形成在粘貼了隔熱材料的蓋體301上,前述蓋體301通過螺栓等安裝并固定在中央機罩部件237的前壁238上,通過緩沖件300,使得發(fā)動機艙(機罩14內)與座艙54內之間密封。
在前述構成的制冷器軟管298A、298B的配管構造中,例如將制冷器軟管298A、298B連接在空調主體63一側之后,在該連接部件包上緩沖件300并進行密封,并且將緩沖件300安裝在蓋體301上,其后,通過將蓋體301安裝在前壁238上,在連接制冷器軟管290A、290B之后,能夠容易地安裝中央機罩部件237。
其它實施方式(1)圖26表示其它的實施方式,密閉蓋體135向外側突出地外嵌并固定在空調主體63的左端部上,在密閉蓋體135與踏板43之間,在空調主體63的外側形成有密閉空間136。在空調主體63的空氣導入部66的左側方,吸氣管道129的外部氣體送出口137貫通踏板43并在密閉空間136內突出。此外,筒狀的內部氣體導入口139向內側突出地形成在密閉蓋體135的外側壁上。在密閉空間136內設置閉塞外部氣體送出口137與內部氣體導入口139的蓋部件140,蓋部件140圍繞前后方向的支軸141轉動自如地被支承,能夠選擇性地閉塞外部氣體送出口137與內部氣體導入口139。該蓋部件140經(jīng)由未圖示的連動機構或馬達,能夠從駕駛座8上等進行轉動操作,能夠切換對于空調主體63的外部氣體導入與內部氣體導入。其它的方面與前述實施方式的情況相同。
(2)此外,根據(jù)前述實施方式,雖然分體地構成吸氣部件76與送氣部件75,將吸氣部件76內嵌地安裝在送氣部件75上,組件化(一體化)之后構成送吸氣箱71,但也可取而代之,構成由合成樹脂等一體形成吸氣部件76與送氣部件75,并將其組件化(一體化)的送吸氣箱71。
(3)此外,在前述實施方式中,雖然在座艙48內的前端部即座艙48的右側端部上設有送吸氣箱71,但也可在座艙48的左側端部上設置送吸氣箱71,將送吸氣箱71安裝在座艙48的左側壁一側。
如上所述,根據(jù)本發(fā)明,能夠有效地防止由于空調主體、吸氣部件、送氣部件以及送風管而使座艙內變得狹窄并使作業(yè)變得被妨礙,能夠提高座艙內的乘坐舒適性。
權利要求
1.一種作業(yè)車(1),包含座艙(48);設于前述座艙內的駕駛座(8);為了落座于前述駕駛座而設于前述座艙的下部的踏板(43);進行前述座艙內的空氣調節(jié)的空調裝置,該空調裝置包括空調主體(63)、送吸氣箱(71)、將來自前述空調主體的調節(jié)空氣送到前述送吸氣箱內的送風管(72);其特征在于乘降門(47)設在前述座艙(48)的一個側面上,前述送吸氣箱(71)設在另一側面上,并且前述空調主體(63)設在前述駕駛座的下方,前述送風管(72)設在前述踏板(43)的下方。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業(yè)車,其特征在于前述送吸氣箱(71)包含用于將外部氣體導入前述空調主體(63)內的吸氣部件(76)、用于將來自前述空調主體(63)的調節(jié)空氣送出到前述座艙(48)內的送氣部件(75),將這些吸氣部件及送氣部件組件化。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作業(yè)車,其特征在于能夠從前述座艙(48)的前述一側面裝卸的過濾器(77)設在前述送吸氣箱(71)上,并且用于導入外部氣體的外部氣體導入窗(62)與用于堵住該外部氣體導入窗(62)的蓋體(107)設在前述座艙(48)的前述一側面上,前述過濾器(77)通過開放前述蓋體而能夠經(jīng)由前述外部氣體導入窗(62)來進行更換。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作業(yè)車,其特征在于與前述外部氣體導入窗(62)連通的外部氣體導入孔(109)設在前述蓋體(107)上,前述外部氣體導入孔(109)經(jīng)由前述外部氣體導入窗(62)及外部氣體過濾器(77)而與前述吸氣部件(76)連通。
5.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作業(yè)車,其特征在于能夠同時地進行從前述吸氣部件(76)向前述空調主體(63)的外部氣體導入與從前述座艙(48)內向前述空調主體(63)的內部氣體導入。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作業(yè)車,其特征在于在前述空調主體(63)上設有空氣導入部(66),前述空氣導入部(66)用于進行來自前述吸氣部件(76)的前述外部氣體導入與來自前述座艙(48)的向前述空調主體(63)的內部氣體導入。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作業(yè)車,其特征在于外部氣體送出口(93)設在前述吸氣部件(76)的下表面上,并且用于使來自該外部氣體送出口(93)的外部氣體與前述空氣導入部(66)連通的吸氣管(94)延伸設置在前述踏板(43)的下方。
8.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作業(yè)車,其特征在于能夠在從前述吸氣部件(76)向前述空調主體(63)的外部氣體導入與從前述座艙(48)內向前述空調主體(63)的內部氣體導入之間切換。
9.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作業(yè)車,其特征在于在前述行進裝置的后部上設置發(fā)動機(9)、設置具有至少覆蓋該發(fā)動機的前方的前壁(238)的蓋體(237),在前述蓋體的前述前壁上插通有向前述空調裝置供給空氣調節(jié)介質的配管(290A、290A、298A、298A),該配管的插通部分用緩沖件(294、300)進行密封。
全文摘要
在反向鏟車等的作業(yè)車(1)中,進行座艙(48)內的空氣調節(jié)的空調裝置包括設于駕駛座(8)的下方的空調主體(63)、設在與前述座艙中設有門(47)的側面相反的側面附近的送吸氣箱(71)、將來自前述空調主體的調節(jié)空氣送到前述送吸氣箱內的送風管(72),前述送風管設在前述踏板(43)的下方。
文檔編號B60H3/06GK1530495SQ20041000807
公開日2004年9月22日 申請日期2004年3月10日 優(yōu)先權日2003年3月10日
發(fā)明者原啟一, 古賀謙三, 三 申請人:株式會社久保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