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車用散熱器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886826閱讀:301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車用散熱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車用散熱器,和一種水冷式燃燒發(fā)動機 的水冷通道結構。
背景技術
一種已知的散熱器是通過與散熱器分離的罩固定到水冷式內(nèi)燃機上。散 熱器風扇連同罩一起裝在散熱器背面,罩具有圍繞著散熱器風扇外圍的排氣 通道,散熱器風扇插在內(nèi)燃機和散熱器之間。例如,參見日本專利No.3696508。在日本專利No.3696508中,散熱器安置在內(nèi)燃機的右邊,內(nèi)燃機位于 摩托車上擺動式動力機組的前面。AC發(fā)電機設置在右側末端,從水平地定位在內(nèi)燃才幾橫向上的曲軸的右 曲軸箱向右伸出,并且散熱器風扇與AC發(fā)電機的轉子相結合。罩將散熱器風扇的外圍封住,并且散熱器通過罩與散熱器風扇相接。位于散熱器這側的罩的末端通過鉚釘與散熱器緊固,位于曲軸箱這側的 罩的末端通過螺栓與右側的曲軸箱相連。盡管如此,實際中存在一個問題就是散熱器重。因而,支撐散熱器的罩 的硬度增加。因此,由于增加罩的厚度使得罩的重量增加了。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由于罩的一個端面具有連接到散熱器上的輪 廓,而另一個端面具有連接到曲軸箱上的輪廓,使得罩的輪廓結構很復雜, 同時減小了輪廓結構設計的自由度。再者,已知的冷卻水通道結構中,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對水路進行轉換,冷卻 水從水套流入散熱器中,并當從水泵流出的冷卻水被導入汽缸體的水套后, 其通過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返回水泵。已知的內(nèi)燃機汽缸蓋中,水路包括冷卻水, 該冷卻水通過旁路通道從水套中直接流入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中、并根據(jù)冷卻水的 溫度回到水泵。例如參見,JP-ANo.2002-129960。JP-ANo.2002-129960中公開的一個實施例中,第二管道從汽缸體的水套延伸并與散熱器的上水箱相連。第四管道經(jīng)由汽化器從汽缸蓋的水套延伸出 并與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相連。用于從水泵中通風空氣的第五管道和用于從水套中通風空氣的管道匯 集而成的公用第六管道均連接到散熱器的上水箱。發(fā)明內(nèi)容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其一個目的是提供一種車用散熱器,其中罩 的重量減輕了,其輪廓結構簡單,并且設計中的自由度得到提高。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車用散熱器安置在水冷式內(nèi)燃機曲軸箱的一 側,在散熱器和曲軸箱之間設置有一罩,該罩具有用于排放流經(jīng)散熱器的冷 卻空氣的口。車用散熱器直接固定到曲軸箱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一個實施例,車用散熱器的散熱器安裝結構附于散熱器上。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散熱器風扇安置在散熱器背面,其外圍被罩 封住,散熱器安裝凸緣在罩的外圍上從曲軸箱伸出。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整流板形成在排氣口中。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罩安置在散熱器和曲軸箱之間。但是,由于 散熱器直接固定到曲軸箱上,構成重散熱器的那部分重量沒有施加到罩上。 因此,罩可以變薄并且重量上變輕,罩的輪廓結構簡化,設計上的自由度也 可得到提高。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由于罩附于散熱器上,可以在將散熱器和罩 預先組裝的情況下將散熱器附于曲軸箱上,進而可簡化組裝工作。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一個實施例,由于散熱器安裝凸緣在將散熱器風扇的外圍 封住的罩的外圍上從曲軸箱伸出,用散熱器和曲軸箱之間的罩將散熱器和曲 軸箱分開,從而在不增加曲軸箱尺寸的情況下就能通過散熱器安裝凸緣將散 熱器固定到曲軸箱上并受該曲軸箱支撐。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由于整流板形成在罩的排氣口中,因此在設 計罩的過程中,通過提高排氣口設計的自由度來獲得一個大的開口面積,并 在此設置整流板,從而增加了散熱器的氣體體積并提高了冷卻性能。如上所述,由于兩個管道從內(nèi)燃機水套延伸出用于引導冷卻水,且包括 用于來自于水泵和水套的通風空氣的第六公用管道的三條管道安置在內(nèi)機的周圍,許多部件都是必需的。因此,水通道和進氣通道形成一個復雜的結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了一種冷卻水通道結構,其僅僅需要少 量的部件,并且水通道和進氣通道都具有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簡單結構。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提供了 一種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 構,其中,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對水路進行轉換,在一條水路中,冷卻水從水套流 入散熱器,并當從水泵中流出的冷卻水被引入內(nèi)燃機汽缸體和汽缸蓋的水套 后,通過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返回水泵,在另一條水路中,冷卻水通過一個旁路通 道從水套中直接流入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并根據(jù)冷卻水的溫度返回水泵。根據(jù)本發(fā) 明的一個實施例,公開了一種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構,其中,旁路 支管和進氣支管從支路連接管的主管處分支,該支路連接管從汽缸蓋延伸 出,主管的一個連接部分直接連接水套,其另一個連接部分通過散熱器進流 管與散熱器相連,旁支管與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相連,且進氣支管和水泵相連。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在內(nèi)燃機裝配到車輛上的情況下,支路連接 管的主管的一個連接部分與水套最上部相連。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一個實施例,支路連接管沿車輛橫向安置在與溫度調(diào)節(jié)裝 置相同的位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 一個實施例,支路連接管沿車輛橫向安置在與水泵相同的位置。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支路連接管沿車輛縱向安置在水泵和溫度調(diào) 節(jié)裝置之間。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散熱器進流管從支路連接管處向散熱器的散 熱器水箱延伸,在內(nèi)燃機裝配到車輛上的情況下,散熱器進流管向上傾斜并 與散熱器水箱相連。根據(jù)本發(fā)明 一個實施例中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構,從水套流出 的冷卻水可分支進入水道,該冷卻水道中冷卻水通過散熱器進流管從主管送入散熱器80,且冷卻水還通過從具有簡單結構的汽缸蓋延伸的支路連接管從 分支的旁路支管送入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并且通過設置進氣支管并使其與水 泵連接的方式,可將水泵的進氣通道構造成一個簡單的結構。根據(jù)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中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構,由于在內(nèi)燃 機裝配在車輛上的情況下,支路連接管主管的一個連接部分與水套的最上部相連,所以可以利用為散熱器輸送冷卻水的散熱器進流管有效地將內(nèi)燃機水 套中的空氣移除。因此,不需要單獨地將用于移除內(nèi)燃機中空氣的專用通道與散熱器連 接,從而減少了部件數(shù)量,并可簡化冷卻水通道結構。根據(jù)本發(fā)明 一個實施例中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構,由于支路連 接管沿車輛橫向安置在與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相同的位置,所以可使得內(nèi)燃機的橫 向擴張受到制約,從而形成一個緊湊的結構,同時還可盡可能地減小冷卻水 通道的長度。根據(jù)本發(fā)明 一個實施例中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構,由于支路連 接管沿車輛橫向安置在與水泵相同的位置,所以可使得內(nèi)燃機的橫向膨脹受到制約,從而形成一個緊湊的結構,并且還可盡可能地減小進氣通道的長度。 根據(jù)本發(fā)明 一個實施例中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構,由于支路連 接管沿車輛縱向安置在水泵和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之間,所以,支路連接管、水泵 和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之間的相互連接管可進一步減少,這三條管道沿著汽缸蓋集 中安置,且冷卻水通道的結構可得到簡化。根據(jù)本發(fā)明 一個實施例中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構,由于散熱器 進流管從支路連接管處向散熱器的散熱器水箱延伸,在內(nèi)燃機裝配到車輛上 的情況下,散熱器進流管向上傾斜并與散熱器水箱相連,所以可以借助于散 熱器進流管有效地將水泵和水套中產(chǎn)生的空氣移入散熱器水箱中和去除,該 散熱器進流管從支路連接管傾斜。本發(fā)明應用的更大范圍將在以下的詳細說明中得以顯現(xiàn)。但是,應當理 解詳細說明和特定的示例(是指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僅僅是通過示例性的方 式給出,因此對于本領域技術人員來說,根據(jù)該詳細說明,在本發(fā)明精神和 范圍內(nèi)的多種變形和修改都是顯而易見的。


通過以下的詳細說明和附圖,將更好地理解本發(fā)明,該附圖僅僅是以示例性的方式給出,而不是對本發(fā)明的一種限制,其中圖1是示出了相當于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小型摩托車整體的側視圖;圖2是沿圖1中II-n線、示出了動力機組的剖面圖;圖3是沿圖1中ni-III線、示出了動力機組前半部分的剖面圖;圖4是右視圖,其一部分示出了動力機組前半部分的剖面, 一部分省略;圖5是示出了動力機組前半部分的右視圖,其去掉了散熱器蓋;圖6是示出了罩上部結構的右視圖;圖7是示出了罩背面的左視圖;圖8是沿圖7中VIII-VIII線的剖面圖;和圖9是示出了汽缸蓋、支路連接管及其周圍其它部件的俯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見圖1-9,對本發(fā)明的一個實施例進行以下描述。圖l是側視圖,其示出了相當于本發(fā)明一個實施例的小型摩托車1。在這個實施例中,其位置是^4居車輛前進的狀態(tài)描述的。車體的前部lf和車體的后部lr是通過低的底板lc和車架而相連接,車架構成車體的骨架,其粗略地包括車架下舌3和主管4。具體而言,車架下舌3從車體前部lf中的頭管2向下延伸,車架下舌3在下游處水平彎曲并在底板lc下向后延伸, 一對左右主管4聯(lián)接到車架下舌的后端處,主管4從其聯(lián)接部位向后呈對角線地上升,在預定高度處水平彎曲,并向后延伸。燃料箱5和其他部件都是靠主管4支撐,座墊6安置在燃料箱上。 同時,在車體的前部lf中,手把11通過與頭管2相連的方式安置在頭管2上,前叉12在頭管下延伸,前4侖13連4妄在前叉的下端。支架15從主管4的上升部的下端伸出,動力機組20通過鏈16可搖擺地與支架15聯(lián)接,并受支架15支撐。單缸四沖程水冷式內(nèi)燃機30安置在動力機組20的前面,其具有一基本水平且向前翹起的氣缸體32,從其曲軸箱31下端向前伸出的懸架18的一端通過樞軸19與連桿16聯(lián):接。動力機組20包括從內(nèi)燃機30到車體后部的皮帶連續(xù)變速機構46,后輪21 i殳置在與減速傳動4幾構38后部連"l妄的后軸21a上。后減震器22設置在減速傳動機構38上端和主管4的上彎曲部分之間。 連接在進氣管23上的節(jié)流閥體25從內(nèi)燃機30的向前大大翹起的汽缸蓋33的上部開始延伸,與節(jié)流閥體25聯(lián)接的空氣過濾器26安置在動力機組20的上部。將燃料噴向進氣口的噴嘴24安裝在進氣管23上(見圖4)。 同時,排氣管27從汽缸蓋33低端向下延伸,其偏在右側并向后彎曲, 并包括位于排氣管內(nèi)右側的懸架18,且在散熱器80下向后延伸并與消聲器 28相連,該散熱器80稍后描述且位于一個部件例如曲軸箱的右側。
消聲器28通過支架29懸掛在曲軸箱31上,并位于后輪21的右側。 車體前部lf從前側被前蓋9a覆蓋,從后側被支架罩9b覆蓋,從右側和 左側被各個前下蓋9c覆蓋,手把11的中間被手把蓋9d覆蓋。
底板lc被側蓋9e覆蓋,車體后部lr從右側和左側一皮各個體蓋IO覆蓋。 圖2是示出了動力機組20的縱向截面圖。
內(nèi)燃才幾30中,連接桿43與活塞42和曲軸40的曲柄銷40a聯(lián)>接,活塞 42在汽缸體32的汽缸套44中進行往復運動。
曲軸箱31通過結合左曲軸箱31L和右曲軸箱31R形成,右曲軸箱31R 構成曲軸箱的一半,左曲軸箱31L由縱向長的前曲軸箱部31a、圖1中示出 的中間變速箱31b和后減速傳動箱31c構成。
左曲軸箱31L的左側開口被作為變速箱一部分的變速箱蓋36覆蓋,皮 帶連續(xù)變速機構46設在其中,后減速傳動箱31c的右側開口被減速傳動箱 37覆蓋,減速傳動機構38設在其中。
曲軸箱中包括曲軸箱部31a和右曲軸箱31R,其中曲軸40 ^皮左右主軸 承41、 41以凸輪鏈系傳動鏈輪55a和油泵驅動齒輪55b旋轉地支撐著。AC 發(fā)電機72設置在右側,部分地延伸到水平延伸部分之外。皮帶連續(xù)變速傳 動機構46的離心體47和主動輪48a設置在左延伸部分上。
皮帶連續(xù)變速傳動機構46通過在設置在減速傳動機構38的輸入軸38a 上的主動輪48a和從動輪48b之間安裝一 V形皮帶49的方式傳輸動力。由 于離心體47會根據(jù)發(fā)動機速度的變化而產(chǎn)生移動,使得主動輪48a上纏繞 著V形皮帶49的輪徑產(chǎn)生變化,同時從動輪48b上纏繞著V形皮帶的輪徑 產(chǎn)生變化,進而連續(xù)變速傳動機構開始工作,所以傳動比是自動變化的。
四沖程內(nèi)燃機30釆用了 SOHC型閥系統(tǒng),氣閥機構50設在氣缸蓋34 上,將動力傳給氣閥機構50的凸輪鏈系51安裝在凸輪軸53和曲軸40之間。 凸輪鏈系的凸輪鏈腔52c、 52s、 52h設在右曲軸箱31R、汽缸體32和汽缸蓋 33上,且該凸輪《連腔相連通。
也就是,凸輪鏈系51安裝在從動鏈輪54和傳動鏈輪55a之間,從動鏈輪54安裝到水平導向的凸輪軸53的右端上,傳動鏈輪55a安裝到穿過凸輪 4連腔52c、 52s、 52h的曲軸40上。
如圖3所示,泵驅動軸62可旋轉地安裝在右曲軸箱31R和腔壁70(稍后 描述)之間,且設置有一油泵61,與泵驅動軸62相適配的從動齒輪63與油 泵驅動齒輪55b嚙合,油泵驅動齒輪55b與凸輪鏈系傳動鏈輪55a相結合。
在右曲軸箱31R中,油路65a從油泵61向下延伸,油路65b從油路65a 的 一部分水平延伸至左曲軸箱31L左部并到達濾油器66 。
油箱65c置于濾油器66之上。
因此,當油泵61通過傳動齒輪55b和從動齒4侖63的嚙合借助于曲軸40 的旋轉驅動時,油被通過濾油器66從油箱65c中泵送出,并提供到需要的位置。
汽缸蓋33中,火花塞45從背面(左側)插入凸輪鏈腔52并進入到燃燒室
33a。
如圖4所示,進氣口 33i從汽缸蓋33的燃燒室33a延伸,由于進氣口向 上彎曲而向前大大翹起,并與進氣管23聯(lián)接。排氣口 33e從燃燒室33a向 下彎曲延伸并與排氣管27聯(lián)接。
如圖4所示,至于汽缸蓋34中的氣閥機構50,由于汽缸大大向前翹起 到了一個基本水平的位置,控制進氣口 33i的開口向燃燒室33a打開和關閉 的進氣閥56i安置在凸輪軸53的上部,控制排氣口 33e的開口向燃燒室33a 打開和關閉的排氣閥56e安置在凸輪軸53的下部。
凸輪軸53通過軸承56、 56可旋轉地與內(nèi)壁33c連接,內(nèi)壁33c形成了 汽缸蓋33和凸輪鏈腔52h的左壁,從動鏈輪54安裝在從右軸承56突出的 右端上。
如圖4所示,分別位于凸輪軸53前面的對角上部位置和對角下部位置 的進氣搖軸57和排氣搖軸59安裝在汽缸蓋33的左壁和內(nèi)壁33c之間(見圖 2)。
進氣搖軸57和排氣搖軸59位于上下位置,與可旋轉地附于上進氣搖軸 57上的進氣搖臂58的一端相連的滾筒58r緊靠凸輪軸53的進氣凸輪53i, 鉚接在另一端的調(diào)節(jié)螺釘58s緊靠著進氣閥56i的閥桿的一端。
類似地,與可旋轉地附于下側的排氣搖軸59上的排氣搖臂60的一端相 連的滾筒60r緊靠凸輪軸53的排氣凸輪53e,鉚接在另一端的調(diào)節(jié)螺釘60s緊靠著排氣閥56e的闊桿的一端。
因此,進氣凸輪53i和排氣凸輪53e借助于凸輪軸53的旋轉使得進氣搖 臂58和排氣搖臂60產(chǎn)生搖擺,并在預定時間開啟或關閉進氣閥56i和排氣 閥56e。
如圖2和3所示,曲軸40穿過的開孔位于形成了右曲軸箱31R的凸輪 鏈腔52c的內(nèi)壁31Rc以及右壁31Rr上,支撐著曲軸40的主軸承41安裝在 內(nèi)壁31Rc的開孔內(nèi),右壁31Rr上的大開孔被用螺栓71從右側固定的腔壁 70封閉,并且曲軸40穿透了腔壁70的圓筒型部件70a。
至于AC發(fā)電機72,碗狀外轉子74固定到曲軸40的右端,該曲軸通過 ACG凸緣73穿透了腔壁70的圓筒型部件70a,纏繞著定子線圈77的內(nèi)轉 子76在一按圓周方向安置在外轉子74內(nèi)側上的磁鐵75中固定到腔壁70的 圓筒型部件70a上。
一中心膨脹的盤狀散熱器風扇板78a安置在外轉子74的右側,多個散 熱器風扇78形成于散熱器風扇板78a上并向右突出。
AC發(fā)電機72的外轉子74的外圍基本被從右曲軸箱31R的右壁31Rr 向右延伸的圓周壁31 Rs封住,散熱器風扇78的外圍被罩90(稍后描述)封住, 散熱器80封閉地位于散熱器風扇78的右側。
圖4是移去了散熱器80和罩卯的內(nèi)燃機30的右視圖。
圓周壁31Rs縱向上比覆蓋了 AC發(fā)電機72外轉子74外圍的右曲軸箱 31R要稍微長一些。
散熱器安裝凸緣31Rb分別形成于四個延伸部件中,它們分別在外圍上 從圓周壁31Rs上部的前后位置和下部的前后位置延伸,散熱器安裝凸緣還 從圓周壁31Rs的一端向右突出(見圖3)。
四個散熱器安裝凸緣31Rb的相應右端面都位于同一平面上。
另外,散熱器80具有一個結構,其中矩形散熱器芯體81位于散熱器上 水箱82和散熱器下水箱83之間,如圖5中所示(也見圖3)。至于散熱器上 水箱82, ^是供冷卻水82a的入口向上延伸,加油口蓋85封住其開口 ,冷卻 水進道82b從散熱器上水箱82前端的背面(左側)伸出。
安裝架82c、 82c沿縱向與散熱器上水箱82前端和后端的各個安裝孔相 適配。
同時,至于散熱器下水箱83,排氣閥83a設置為靠近后部,且冷卻水出口 83b在前端向前伸出。
安裝架83c、 83c在后端及接近前端的底部各形成有安裝孔。 散熱器上水箱82前部和后部的安裝架82c、 82c及散熱器下水箱83前 部和后部的安裝架83c、 83c分別與四個散熱器安裝凸緣31Rb相對應,安裝 凸緣在右曲軸箱31R圓周壁31Rs的外側向右延伸。這四個安裝架和這四個 安裝凸緣通過螺栓86安裝并緊固,從而將散熱器80直接固定到右曲軸箱31R 上(見圖3)。
另外,如圖5所示,在散熱器80的上水箱82中,罩安裝架82d在前安 裝架82c前面形成有安裝孔,罩安裝架82d在另外一個位置也形成有安裝孔, 在此位置上罩安裝架從散熱器上水箱82后端的上部對角地向上延伸并越過 后安裝架82c。
在散熱器下水箱83中,罩安裝架83d在中心下方也形成有安裝孔。
封住散熱器風扇78外圍的罩90分別從散熱器80背面附于在散熱器80 中形成的三個罩安裝架82d、 82d、 83d上。
至于罩90,如圖6-8所示,形成了中心具有一個大的圓形開口 91a的矩 形板91(其下緣部分地向下突出),圓周壁92從圓形開口 91a的前側向上并 向后彎曲,開口 91a從矩形板91的背面(左側)伸出。
圓周壁92與上述右曲軸箱31R的圓周壁31Rs對應,相互的端面均相互 適配,圓周壁92封住了散熱器風扇78的圓周。
圓周壁92下半部的一個切割部起到排氣口 93的作用并位于排氣口 93 中。多個整流板94從矩形板91處伸出,該多個整流板安置在散熱空氣平穩(wěn) 排出的方向上。
在頂側(右側)突起的一對前側片和后側片95、 95形成于矩形板91的前 緣和后緣,散熱器80安裝在縱向相對的側塊95、 95之間。
蓋安裝片96沿著前側片95上側和下側的右端面向前伸出,類似地,蓋 安裝片96沿著后側片95上側和下側的右端面向后伸出。
這四個蓋安裝片96每個都具有螺紋孔96a。
用于在散熱器80上安裝罩的安裝架97位于矩形板91上部的前端并向 上延伸。安裝架98從圓周壁92的上側向后并呈對角地向上延伸,其在頂側 (右側)產(chǎn)生偏轉,安裝架99從矩形板91的下部中心向下延伸。
三個安裝架97、 98、 99都具有相應的安裝孔97a、 98a、 99a。上述罩90裝在散熱器80背面。
罩90的矩形板91頂側與散熱器芯體81的背面重疊,使得散熱器80芯 體81的前后側緣位于罩90的矩形板91的前后側片95、 95之間,罩卯的 三個安裝架97、 98、 99安裝在散熱器80的相應的三個罩安裝架82d、 82d、 83d上,每個鉚釘100都是用于穿過共同的安裝孔,并將散熱器和罩固定。
如上所述,與罩90重疊的散熱器80通過螺栓86直接固定到右曲軸箱 31R的右側(見圖4),罩90安置在散熱器80的背面。
四個散熱器安裝凸緣31Rb從右曲軸箱31R的圓周壁31Rs的外圍伸向 右邊,并延伸至從罩90的圓周壁92的外圍伸出的安裝架97、 98、 99。因此, 可以通過罩90上伸出的四個散熱器安裝凸緣31Rb,在不需要增加曲軸箱31 尺寸的情況下,將與右曲軸箱31R分開的散熱器80直接固定到曲軸箱31上 并由該曲軸箱支撐。
罩90的圓周壁92基本上封住散熱器風扇78的外圍,其中罩90連接在 基本將AC發(fā)電機72的外圍封住的右曲軸箱31R的圓周壁31Rs上(參見圖 3)。
圖5是右視圖,其示出了散熱器80附于內(nèi)燃機30右側的情況,散熱器 蓋105覆蓋了散熱器80的表面(右側)。
散熱器蓋105包括從右側覆蓋了散熱器80的散熱器芯體81并且內(nèi)部具 有通氣孔106的芯體蓋105c,覆蓋了位于芯體蓋105c上部的散熱器上水箱 82的右側、頂面、前后面的上水箱蓋105u,以及^隻蓋了位于芯體蓋105c下 側的散熱器下水箱83的右側、底部、前后面的下水箱蓋1051。
安裝架107從芯體蓋105c前后側緣的上下側伸出,通過每一個安裝孔 與罩90的四個蓋安裝片96相對應。
因此,散熱器蓋105安裝在散熱器80的表面(右側),相應的安裝架107 安裝在罩90的四個蓋安裝片96上,螺釘108插入每個安裝孔中并旋入蓋安 裝片96(見圖2)的螺紋孔96a中,散熱器蓋105裝在罩90上(見圖1)。
如上所述,散熱器80和散熱器蓋105通過罩90安裝在內(nèi)燃機30的右 曲軸箱31R的右側。
由于散熱器80是在罩90安裝在散熱器80背面的情況下借助于螺栓86 通過罩90直接固定到右曲軸箱31R的右側,因此,重散熱器80的那部分重 量并沒有加到罩90上,從而可將罩90變薄,重量也可減輕,罩90的輪廓結構可得到簡化,同時還可提高設計上的自由度。
由于罩90是安裝在散熱器80上,可以在將散熱器80和罩90進行局部 組裝之后再將散熱器80安裝到右曲軸箱31R上,從而可簡化組裝工作。
當通過驅動內(nèi)燃機30帶動曲軸40旋轉時,AC發(fā)電機72的外轉子74 和散熱器風扇78 —起旋轉,由于散熱器風扇78的旋轉通過散熱器蓋105上 的通氣孔106從內(nèi)燃機30右側將空氣帶入并使空氣流過散熱器80的散熱器 芯體81,散熱器80中的冷卻水得到冷卻。
冷卻了散熱器80的空氣借助于散熱器風扇78的旋轉沿離心方向流出, 并沿著散熱器風扇78外的罩90的圓周壁92按旋轉方向流動,然后通過多 個整流板94整流,并有效地通過形成于圓周壁92下部的分離處的排氣口 93 排出。
相比于散熱器安裝在固定于曲軸箱的罩上這種傳統(tǒng)類型的結構,以不同 的方式,散熱器80直接安裝于右曲軸箱31R并增大了罩90設計中的自由度。 因此,排氣口 93具有一個大的開口面積,通過在大排氣口 93處設置整流板 94使得散熱器的氣體體積增加,冷卻性能也得到提高。
接下來,將描述冷卻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
如圖2和5所示,水泵120安裝在氣缸蓋33的右側。
水泵120的水泵體121包括一沿長軸向安置并通過軸承125可旋轉地連 接泵驅動軸123的長圓筒型部分121a。另外, 一個徑向延伸的短圓筒型部分 121b也沿長軸向安置,其從長圓筒型部分的一個開放端開始徑向延伸并部分 地載有一裝在水泵驅動軸123上的葉輪124。水泵驅動軸123與凸輪軸53 同軸,長圓筒型部分121a安裝并固定在氣缸蓋33的右側壁上,泵驅動軸123 的左端安裝到開于凸輪軸53右端面上的安裝孔中,泵驅動軸與凸輪軸同軸 并作為整體地旋轉。
水泵蓋122與短圓筒型部分121b的開口端面重疊,該水泵蓋122覆蓋 了水泵體121的短圓筒型部分121b的右開口并與短圓筒型部分121b共同裝 載葉輪124,并通過螺栓126安裝到短圓筒型部分。
至于水泵蓋122,進水圓筒型部分122b從進口部分122a沿著汽缸蓋33 的右側延伸并按曲軸40方向在水泵驅動軸123右側擴張。出口部分122c對 角地延伸到后部并按切線方向從葉輪124外圍下部向下延伸,出口連接管 127從出口部分122c伸出(參見圖5)。另外,氣孔部分122d形成在葉輪124的外圍上側,進氣連接管128對 角地伸到后部并向上地從氣孔部分122d伸出。
連接凸緣122bb形成在圓筒型進水部分122b的上游端(后端),溫度調(diào)節(jié) 裝置130通過連接凸緣130a安裝在連接凸緣122bb。
旁路連接管131從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上部向上延伸,進水連接管132從 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下部向下延伸。
如圖5和9所示,直接與內(nèi)水套33w最上部相通的支路連接管135從汽 缸蓋33右側上部伸到右側。支路連接管135的主管135a在伸向右側之后便 向后彎曲。
由于支路連接管135從汽缸蓋33伸出,因此易于對其進行安置和定位。 旁路支管136/人位于支路連接管135的主管135a上游側的橫向水平部
分開始分支并向后伸出。另外,小徑進氣管137從位于主管135a下游側的
縱向水平部分開始向下伸出,并向前彎曲。
更特別地,旁路支管136和進氣支管137從支路連接管135的主管135a 處開始分支,支路連接管135—共具有四個接合點。
如圖5所示,支路連接管135的主管135a與冷卻水進道82b相連,并 通過散熱器進管140從散熱器80的上水箱82處向后(在左側)伸出,旁路支 管136通過旁路管141與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的旁路連接管131相連,進氣支 管137通過進氣連接管142與水泵120的進氣連接管128相連。
冷卻水出口 83b從散熱器80的下水箱83向前伸出。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 的進水連接管132與散熱器出水管143連接,水泵120的出口連接管127通 過連接管144與通到汽缸體32水套32w的進水連接管138相連。
如圖5所示,在散熱器80中進行冷卻后的冷卻水通過散熱器出水管143 從散熱器下水箱83導入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
導入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的冷卻水通過圓筒型進水部分122b從溫度調(diào)節(jié) 裝置130吸入到水泵120中,并通過連接管144從水泵120的出口部分122c 輸送到汽缸體32的水套32w中。
汽缸體32的水套32w與汽缸蓋33的水套33w相連通,在此形成了一 條水路,其中在各個水套32w、 33w中流動并對汽缸體32和汽缸蓋33進行 冷卻的冷卻水從支路連接管135返回到散熱器80的上水箱82,支路連接管 135通過散熱器進管140在汽缸蓋33右側上部伸出。另外,在此形成一個水路,其中在汽缸體32和汽缸蓋33的水套32w、 33w中流動的冷卻水沒有流過散熱器80而是通過旁路支管136到達溫度調(diào) 節(jié)裝置130,旁路支管136通過旁路管141從支路連接管135處分支。
加熱過程中當內(nèi)燃機30還沒被加熱的時候,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關閉了 冷卻水從散熱器80流出的水通道,并打開從汽缸蓋33分流的水通道,加熱 過程在沒有經(jīng)過散熱器80的水通道中得到加速,當加熱結束并開始正常運 轉的時候,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關閉從汽缸蓋33分流出的水通道,打開冷卻 水從散熱器80中流出的水通道,使得在散熱器80中冷卻了的冷卻水從汽缸 體32循環(huán)到汽缸蓋33,從而對汽缸體32和汽缸蓋33進行冷卻。
水泵120中的空氣通過進氣連接管142從位于水泵蓋122上部的氣孔部 分122d進入到支路連接管135,穿過在背面方向稍微向上翹起的散熱器進管 140到達散熱器80的散熱器上水箱82,并到達加油口蓋85沿散熱器上水箱 82傾斜上壁安置的上部,且可以從水路中移出。
如上所述,流出水套的冷卻水可被分支到這樣的水路,其中一條水路中 冷卻水通過散熱器進管140從主管135a分配到散熱器80,另一條水路中冷 卻水通過連接到汽缸蓋33右側上部的支路連接管135這樣一個簡單結構從 旁路支管136分配到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另外,還可以通過提供進氣支管137 并將其與水泵120相聯(lián)從而形成一種簡單結構的方式來構造水泵120的進氣 通道。
再者,由于支路連接管135直接連接到汽缸體32和汽缸蓋33的水套 32w、 33w的最上部,所以可利用輸送冷卻水到散熱器80的散熱器進管140 有效地將內(nèi)燃機水套中的空氣排出。因此,內(nèi)燃機進氣通道不需要單獨與散 熱器80的上水箱82相連,進而減少了部件的數(shù)量,并可簡化冷卻通道的結構。
由于上述冷卻水循環(huán)系統(tǒng)中的散熱器通過罩90在述罩90如前所述地安 裝到散熱器80背面的情況下直接固定到右曲軸箱31R右側,因此,散熱器 80的重量則不會加載罩90上。罩90將變薄,重量減輕,罩卯的輪廓結構 可得到簡化,同時還可提高設計的自由度。
由于罩90安裝在散熱器80上,可以在將散熱器80和罩90進行預組裝 之后再將散熱器80安裝到右曲軸箱31R上,從而簡化了組裝工作。
由于散熱器安裝凸緣31Rb從位于罩90外圍的右曲軸箱31R伸出,該罩90將散熱器風扇78外圍封住,所以通過罩90與右曲軸箱31R分開的散 熱器80可在不增加曲軸箱31尺寸的情況下通過散熱器安裝凸緣31Rb固定 到右曲軸箱31R上并受其支撐。
由于散熱器80直接安裝到右曲軸箱31R上,且罩卯設計的自由度增大, 所以通過在排氣口 93處設計一個大的開口面積并在大排氣口 93處設置整流 板94的方式增加了散熱器的氣體體積并提高了冷卻性能。
如上所述,通過支路連接管135的簡單結構,內(nèi)燃機中的空氣和水泵120 中的空氣可被移除,從而可提高冷卻性能。
如圖9所示,由于從汽缸蓋33右側伸出的支路連接管135設置在車輛 橫向上與水泵120相同的位置,水泵120同樣附于汽缸蓋33右側,溫度調(diào) 節(jié)裝置130與水泵相聯(lián)并沿著汽缸體32右側安置,從而使得內(nèi)燃機30的橫 向擴張受到制約從而形成緊湊的結構。進而,可盡可能地減小冷卻水通道的 長度和進氣通道的長度。
另外,由于支路連接管135沿車輛縱向設置在水泵120和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 130之間,支路連接管135、水泵120和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130之間的相互連接 管可進一步減少,這三條管道沿著汽缸蓋33集中安置,且冷卻水通道的結 構可得到筒化。
由于支路連接管135的進氣支管137從主管135a中旁支管136下游側 彎曲的縱向水平部分分出,旁支管136,人主管135a上游側的才黃向水平部分 分出,水泵中產(chǎn)生的空氣不用上升就必然能朝著散熱器行進,進入旁路支管 136并在水^各中流動。
支路連接管135與汽缸蓋33右側的上部相連,且該支路連接管直接通 到內(nèi)水套33w的最上部,因此可以容易地將支路連接管135固定到汽缸蓋 33上。
雖然通過如上方式描述了本發(fā)明,但是應當理解可以通過多種方式進行 改變。這些改變不能看作是超出了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對本領域技術人員 來說,所有的這些修改都顯而易見地被包含在本發(fā)明權利要求的范圍之內(nèi)。
權利要求
1、一種布置在水冷式內(nèi)燃機曲軸箱一側的車用散熱器,在車用散熱器和曲軸箱之間包括設置有用于流過散熱器的冷卻空氣的排氣口的罩,所述散熱器直接固定在曲軸箱上。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散熱器,其中所述罩連接在散熱器上。
3、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散熱器,其中散熱器風扇安置在散熱器背 面,散熱器風扇外圍被罩封??;并且散熱器安裝凸緣從罩外圍上的曲軸箱伸出。
4、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用散熱器,其中散熱器風扇安置在散熱器背 面,散熱器風扇外圍被罩封??;并且散熱器安裝凸緣從罩外圍上的曲軸箱伸出。
5、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用散熱器,其中罩的排氣口中形成有整流板。
6、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用散熱器,其中罩的排氣口中形成有整流板。
7、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用散熱器,其中罩的排氣口中形成有整流板。
8、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用散熱器,其中罩的排氣口中形成有整流板。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車用散熱器,位于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曲軸箱一側,并直接固定在曲軸箱上。在車用散熱器和曲軸箱之間,具有一罩,其為流過散熱器的冷卻空氣設有排氣口。水冷式內(nèi)燃機的冷卻水通道結構設置有從支路連接管的主管分出的旁路支管和進氣支管,該支路連接管從汽缸蓋伸出,主管的一個連接部分直接連接到汽缸蓋的水箱,另外一個連接部分通過散熱器進流管與散熱器相連,旁路支管與溫度調(diào)節(jié)裝置相連,且進氣支管與水泵相連。
文檔編號B60K11/04GK101240737SQ20081008814
公開日2008年8月13日 申請日期2008年1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1月16日
發(fā)明者山西輝英, 平山周二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wǎng)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开江县| 永胜县| 郸城县| 安国市| 滁州市| 榕江县| 崇左市| 昆山市| 鹰潭市| 大渡口区| 改则县| 广德县| 镇雄县| 云安县| 米脂县| 永春县| 龙川县| 岳阳市| 南江县| 镇巴县| 金坛市| 双桥区| 铁岭市| 宁陕县| 泽州县| 拉萨市| 崇阳县| 忻州市| 泰州市| 定日县| 伊春市| 大安市| 临朐县| 洞口县| 灵川县| 阿鲁科尔沁旗| 江安县| 奉化市| 饶平县| 梁河县| 南丹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