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在线观看视频网站,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啪啪伊人网,中文字幕第13亚洲另类,中文成人久久久久影院免费观看 ,精品人妻人人做人人爽,亚洲a视频

車輛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文檔序號:3897962閱讀:110來源:國知局
專利名稱:車輛用座椅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輛用座椅。
背景技術
現有技術的車輛用座椅中,有的座椅可通過將座椅坐墊向車身后 方回轉而疊放在座椅靠背上。此外,在該活動式座椅坐墊的下部, 還具有用于設置放小物件用盒子的結構(例如,參照日本實用新型
專利公開公報實開平6-65075號)。
就該專利文獻中公開的車輛用座椅而言,當其處于乘客可坐到座 椅坐墊上的狀態(tài)時,所述盒子隱藏在座椅坐墊的下方,從而比較美 觀。
但是,上述車輛用座椅卻存在這樣的問題當使座椅坐墊朝后回 轉時,盒子維持著其開口朝上的狀態(tài)跟著座椅坐墊一起向后移動, 當達到移動終端時,該盒子被保持在變成立起狀態(tài)的座椅坐墊上, 所以盒子會露出,外形不美觀。此外,所述車輛用座椅還存在因盒 子露出而使車身地板上方的空間變窄這樣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因此,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帶收納部的車輛用座椅,該車 輛用座椅不僅外形美觀,而且可有效地利用車身地板上方的空間。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椅釆用了下述方案。 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1中,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其上設置有座椅 坐墊,該座椅坐墊能以設置在座椅靠背側的支軸為中心,朝處于立 起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轉動,所述車輛用座椅具有收納凹部,其形成 于所述座椅坐墊的底面上,蓋體,其被安裝成能以所述收納凹部的
后端部為支點進行轉動,并將所述收納凹部打開或關閉。
在技術方案1的基礎上,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中,所述收納凹部
在技術方案1或2的基礎上,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中,在所述座 椅坐墊的底面上設置將所述座椅坐墊支承在車身地板上的支腿,呈 "U"字狀或大致呈U字狀的所述支腿沿車寬方向跨越所述蓋體。
在技術方案3的基礎上,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4中,將所述支腿以 可相對于所述座椅坐墊的底面轉動的方式設置在其上。
在技術方案4的基礎上,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5中,所述座椅坐墊 設置成可下放至所述座椅坐墊前方的乘客腳下的車身地板上,對所 述蓋體可進行開閉的操作部件設置在所述座椅坐墊的底面上,通過 所述操作部件將所述蓋體保持在關閉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所述座椅坐 墊下放至所述座椅坐墊前方的乘客腳下的車身地板上時,所述操作 部件與車身地板相抵接。
〔發(fā)明效果〕
采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l,在用蓋體關閉收納凹部的狀態(tài)下,收 納凹部和蓋體不會從座椅坐墊的底面向外突出來。因此,在用蓋體 關閉收納凹部的狀態(tài)下,不4義在乘客位于可乘坐狀態(tài)時,收納凹部 不會從座椅坐墊的底面露出,即使在使座椅坐墊回轉而與處于立起 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相重疊時,收納凹部也不會從座椅坐墊的底面露出, 外形比較美觀。此外,當用蓋體來閉塞收納凹部,并使座椅坐塾與 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相重疊時,收納凹部和蓋體不會從座椅靠 背的底面突出,所以可充分確保車身地板上方的空間。
此外,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椅具有收納凹部,可抑制座椅坐墊從車 身地板突出的高度。
采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通過使收納凹部的深度朝座椅坐墊的 后方逐漸變淺,可加厚位于臀部位置的座椅坐墊的坐墊厚度,所以 即使在座椅坐墊上設置收納凹部,也可避免由此而石皮壞乘客乘坐時
的乘坐舒適感。
采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可使蓋體和支腿不會在開閉蓋體時互
相干涉。
采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4,可使支腿轉動而退讓,從而易于進行 對蓋體的開閉操作。此外,當用蓋體關閉收納凹部,并使座椅坐墊 與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相重疊時,因使支腿轉動并折疊,所以 可減小支腿從座椅坐墊的底面突出的尺寸,可充分確保車身地板上 方的空間。
采用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5,在使座椅坐墊下放至車輛用座椅前方 的乘客腳下的車身地板上時,座椅坐墊相對于車身地板的穩(wěn)定性較 好。


圖1是本發(fā)明的后座的外觀立體圖。
圖2是用于對后座的座椅布置進行說明的側視圖。
圖3是實施例中后座的座椅坐墊的剖面圖。
圖4是后座的外觀立體圖,表示在座椅坐墊處于折疊狀態(tài)下蓋體 被關閉的狀態(tài)。
圖5是后座的外觀立體圖,表示在座椅坐墊處于折疊狀態(tài)下蓋體 被打開的狀態(tài)。
圖6是用于說明操作部件的開閉操作的圖。
〔符號說明〕
1A:后座(車輛用座椅),11:座椅坐墊,12:座椅靠背,14c: 支軸,15:支腿,19:下護罩(底面)20:收納凹部,30:蓋體, 40:操作部件,100:車身地板。
具體實施例方式
下面,參照圖1~圖6,對本發(fā)明的車輛用座4奮的實施例進行說
明。以下的說明中,上下方向是指車身上下方向,前后方向是指車 身前后方向,左右方向是指從駕駛座觀察時沿車寬方向的左右方向。 圖1是作為車輛用座椅的后座1的外觀立體圖,該后座1沿左右
方向以^見定的比例(例如,7: 3或6: 4)^皮劃分,并由較寬的左側 后座1A和較窄的右側后座1B構成。
首先,對后座1A、 1B所共同的結構進行說明。后座1A、 1B包 括座椅坐墊ll,其對乘客的臀部進行支承;座椅靠背12,其對乘 客的背部進行支承;頭枕13,其對乘客的頭部進行支承。
如圖2所示,后座1A、 1B被設置在階梯狀地板103附近,其中,
階梯狀地板103對位置較低的地板101和位置較高的地板102進行
連接,該位置較低的地板101位于車身地板100前側,該位置較高
的地板102位于車身地才反100后側且比該位置4交低的地板101的位
置高。因此,可以說位置較低的地板101是后座1A、 1B前方的乘 客腳下的車身地板。
本實施例的后座1A、 1B可采用如下結構座椅靠背12的下端 經由支軸61安裝在底座60上,且座椅靠背12可相對于底座60轉 動,該底座60被設置在位置較高的地板102的前端附近,此外,座 椅靠背12可通過未圖示的支承機構,像圖2中實線所示那樣保持在 稍微后傾的立起姿態(tài),還可以支軸61為中心向前回轉,像圖2中雙 點劃線所示那樣向前翻倒。
座椅坐墊11經由回轉臂14以可相對于座椅靠背12前后回轉的 方式安裝在其上。具體而言,回轉臂14大致呈"L"字狀,其一端 14a被固定在座椅坐墊11上,其另一端14b被安裝成能以支軸14c 為中心回轉,該支軸14c被設置在座椅靠背12的下部。
如圖1所示,在座椅坐墊11的底面上設置有支腿15,該支腿15 將座椅坐墊11支承在車身地板100上。支腿15通過橫桿15b對左 右的縱桿15a的下端進行連接而呈"U"字狀或大致呈"U"字狀, 縱桿15a的上部被以可相對于座椅坐墊11的框架轉動的方式支承在 其上。如圖2所示,通過使支腿15相對于座椅坐墊11立起,支腿
15可將座椅坐墊11支承在車身地板100上,并可使該座椅坐墊11 保持在圖2中實線所示的姿態(tài)。下面,將該狀態(tài)稱作為可乘坐狀態(tài)。 支腿座部件16用于在座椅坐墊11處于可乘坐狀態(tài)時承接支腿15的 橫桿15b,該支腿座部件16被設置在位置較低的地板101和階梯狀 地板103之間的連接部上。
當使該座椅坐墊11從可乘坐狀態(tài)向后回轉時,可像圖2中單點 劃線所示那樣,使座椅坐墊11疊放到處于立起姿態(tài)的座椅靠背12 上。下面,將該狀態(tài)稱作為折疊狀態(tài)。當使座椅坐墊11處于折疊狀 態(tài)時,由于使座椅坐墊11向上部后方退讓,位置較低的地板101上 方的空間變大,所以可將較高的貨物放在此處。在座椅坐墊ll處于 折疊狀態(tài)后,如圖4所示,當使支腿15向下轉動而退讓時,可進一 步擴大位置較低的地板101上方的空間。此外,通過使支腿15向下 轉動而將其收納到座椅坐墊11的底部,并利用未圖示的鎖定機構來 維持該折疊狀態(tài)。
當使處于折疊狀態(tài)的后座1A、 1B以支軸61為中心向前回轉時, 如圖2中的雙點劃線所示,可使座椅坐墊11和座椅靠背12以相互 重疊的狀態(tài)下放至位置較低的地板101上。下面,將該狀態(tài)稱作為 放倒狀態(tài)。
就處于可乘坐狀態(tài)的座椅坐墊11和座椅靠背12而言,當使座椅 靠背12以支軸61為中心向前回轉時,座椅坐墊11也會隨著座椅靠 背12的向前回轉而以支軸14c為中心相對回轉并向前移動。乂人而, 座椅坐墊11的支腿15以橫桿15b為中心向前回轉并折疊,該橫桿 15b被支腿座部件16所支承。因此,座椅坐墊11下放至位置較低的 地板IOI,并與座椅靠背12重疊而變?yōu)榉诺範顟B(tài)。
換言之,該后座1A、 1B為可以被布置成如下三種狀態(tài)的車輛用 座椅乘客可乘坐的可乘坐狀態(tài);使座椅坐墊11與處于立起姿態(tài)的 座椅靠背12相重疊的折疊狀態(tài);使座椅坐墊11和座椅靠背12相重 疊并下放至前腿下的車身地板(位置較低的地板101)的放倒狀態(tài)。
頭枕13被分別設置在如下兩個位置后座1A中從左右方向的
中央稍向左側偏離的位置,后座IB中左右方向的中央位置或大致中 央位置。該頭枕13以可升降的方式設置在座椅靠背12上。
雖然后座1A、 1B具有上述共同結構,但該實施例中,僅在后座 1A的座椅坐墊11上設置有收納部。下面,對收納部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3所示,就座椅坐墊11而言,在座椅框架17的上側固定有 座椅坐墊襯墊18,在座椅框架17的下側固定有下護罩(座椅坐墊的 底面)19。該結構是后座1A、 1B所共同的結構,但對于后座1A的 座椅坐墊ll,還在下護罩19上形成有收納凹部20,該收納凹部20 朝座椅坐墊襯墊18側凹陷,并且,在后座1A的座4t坐墊11上還設 置有蓋體30和操作部件40(參照圖4~圖6),其中,蓋體30將該 收納凹部20打開或關閉;操作部件40使蓋體30可打開或關閉。
如圖5所示,收納凹部20被設置在支腿15的左右縱桿15a、 15a 之間,且在俯視圖中呈矩形。如圖3所示,該收納凹部20呈其深度 朝后漸漸變淺的形狀。在收納凹部20的前部,沿其整個左右方向形 成有卡合臺階部21。在該卡合臺階部21的前方,且在收納凹部20 的左右方向中央形成有用于操作蓋的小凹部22。此外,如圖3所示, 在下護罩19中收納凹部20的后端,設置有多個(例如3個)蓋安 裝孔23,下護罩19通過該蓋安裝孔23和后述的爪34的配合對蓋體 30進行支承,且蓋體30可相對于蓋安裝孔23轉動。
下護罩19中收納凹部20的后方為空腔25,而沒有座椅坐墊襯 墊18。倘若使座椅坐墊襯墊18在收納凹部20的后方也朝下凸出, 用座椅坐墊襯墊18將空腔25填滿,則會在座椅坐墊襯墊18上產生 棱角,該棱角會使得座椅坐墊11的乘坐舒適感變差。但若像本實施 例這樣,不讓座椅坐墊襯墊18位于空腔25內,則不會在椅坐墊襯 墊18上產生棱角,所以不會破壞乘坐舒適感。
如前所述,通過使收納凹部20的深度朝后逐漸變淺,可使座椅 坐墊襯墊18的厚度在座椅坐墊11上乘客乘坐時的臀部位置變厚, 可避免因i殳置有收納凹部20而石皮壞乘客乘坐時的乘坐舒適感。
蓋體30>^皮形成為可嵌入收納凹部20的開口而將其全部關閉的形
狀和大小,且在俯視圖中呈矩形或大致呈矩形。蓋體30具有后方 平坦部31;前方平坦部32,其經由臺階與后方平坦部31的前部相 連;卡止部33,其經由臺階與前方平坦部32的前部相連。此外,在 后方平坦部31的后端部,沿左右方向分散設置有多個(例如3個) 朝后延伸的爪34。前方平坦部32稍樣"匕后方平坦部31和卡止部33 向上突出。
通過將爪34插入下護罩19的蓋安裝孔23,使蓋體30以可相對 于下護罩19轉動的方式安裝在其上。如圖3所示,當用蓋體30關 閉收納凹部20時,卡止部33凈皮收容在收納凹部20的卡合臺階部21 的下側,蓋體30與下護罩19表面齊平或大致齊平。
作為蓋體30的轉動中心的收納凹部20的后端部比作為支腿15 的轉動中心的縱桿15a的上部靠后,并且,蓋體30的轉動半徑(即, 蓋體3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和支腿15的轉動半徑(即,縱桿15a 的長度)被設定為使并使蓋體30的轉動動作和支腿15的轉動動 作互不干涉。
如圖4所示,下護罩19上,在與關閉狀態(tài)的蓋體30中前方平坦 部32的左右兩側相對應的部位上,設置有呈凹陷狀態(tài)并與前方平坦 部32表面齊平的底座部24。該底座部24上安裝有操作部件40。
如圖6所示,操作部件40具有螺栓41,其與設置于底座部24 上的螺紋孔(未圖示)螺紋連接;開閉板42,其以面向底座部24 的方式被設置;以及把手43。螺栓41、開閉板42和把手43以可一 體旋轉的方式相互連接。螺栓41的頭部被收容在把手43中央的凹 部43a內,該頭部沒有從把手43向外突出來。
開閉板42呈從圓板的外周切下一部分的形狀,當將螺栓41全部 緊固到底座部24上時,如圖6中(A)所示,開閉板42的圓形部 42a與蓋體30的前方平坦部32的下方相重疊,且相對于螺栓41而 言,缺口部42b位于前方平坦部32的相反側,/人而將蓋體30保持 在關閉狀態(tài)。因此,操作部件40為將蓋體30保持在關閉狀態(tài)的保 持部件。
把手43被設定為這樣的尺寸在完全將螺栓41緊固到底座部 24上的狀態(tài)下,把手43比下護罩19的整個表面向下突出。
此外,從圖6中(A)所示的狀態(tài)來旋轉把手43,以將螺栓41 松開,并使開閉板42的缺口部42b像圖6中(B)所示那樣與蓋體 30的前方平坦部32相對,此時,缺口部42b則全部處于底座部24 內而不朝蓋體30側突出,從而可打開蓋體30。換言之,像上述那樣 來設定開閉板42的形狀和大小。
如圖2所示,當使后座1A處于放倒狀態(tài)而使座椅坐墊11下放 至位置較低的地板101上時,操作部件40的把手43被承載在位置 較低的地板101上,座椅坐墊11通過操作部件40被穩(wěn)定地支承在 位置較低的地板101上。由此,在放倒狀態(tài)下,上述結構使得座椅 坐墊11相對于位置較低的地板101的穩(wěn)定性較好。此外,通過使把 手43與位置較低的地板101相接觸,可以使操作部件40不能在所 述放倒狀態(tài)下被操作。
就這種結構的后座1A而言,在用蓋體30關閉收納凹部20的狀 態(tài)下,收納凹部20和蓋體30不會從座椅坐墊11的底面突出,所以, 在用蓋體30關閉收納凹部20的狀態(tài)下,不僅在后座1A處于可乘坐 狀態(tài)時,收納凹部20不會從座椅坐墊11的底面露出,即使后座1A 處于折疊狀態(tài)時,收納凹部20也不會從座椅坐墊11的底面露出, 外形比較美觀。由于在折疊狀態(tài)下收納凹部20和蓋體30不會從座 椅靠背IO的底面突出,所以可充分確保位置較低的地板101上方的 空間。
然而,在后座1A處于可乘坐狀態(tài)時,收納凹部20的開口朝下, 所以,可乘坐狀態(tài)下不適宜向收納凹部20裝入或/人中取出物件。
因此,在物件裝入收納凹部20或從中取出物件時,使座椅坐墊 11像圖4所示那樣處于折疊狀態(tài)。然后,轉動操作部件40,使開閉 板42的缺口部42b與蓋體30的前方平坦部32相對,由此,可將蓋 體30打開。接下來,從下護罩19的小凹部22放入手指,將手指搭 在蓋體30的卡止部33上,并使蓋體30以后方平坦部31的后端為
轉動中心向前轉動。由此,可像圖5所示那樣打開蓋體30而敞開收 納凹部20,并可將物件收容到收納凹部20中或將物件/人收納凹部 20取出。此外,可根據需要,使蓋體30的爪34從下護罩19的蓋安 裝孔23取出,從而使蓋體30脫落下護罩19。
在將物件收容到收納凹部20中或將物件從收納凹部20取出后, 用蓋體30關閉收納凹部20,并緊固操作部件40,由此將蓋體30保 持在關閉狀態(tài)。
如上所述,因支腿15以跨越收納凹部20和蓋體30的方式被設 置,所以在進行開閉操作時,蓋體30與支腿15不會相互干涉,即 使讓支腿15處于相對于下護罩19立起的狀態(tài),也可對蓋體30進行 開閉操作。
若在像前述那樣對蓋體30進行開閉操作之前,使支腿15向下轉 動、折疊而退讓,則會使蓋體30的開閉操作更容易進行。圖4、圖 5表示使支腿15退讓后的狀態(tài)。此外,當在后座1A的折疊狀態(tài)下 使支腿15轉動而折疊時,可減小支腿15從座椅坐墊11的底面突出 的尺寸,從而如前所述,可進一步擴大位置較低的地板101上方的 空間。
現有技術中,例如將收納容器設置到座椅坐墊11外側,而本發(fā) 明中如上結構的后座1A與此不同,是將收納凹部20設置在座椅坐 墊ll內部,所以不管是否設置有收納凹部20,都可抑制處于可乘坐 狀態(tài)的座椅坐墊11相對位置較低的地板101突出的高度。 〔其它實施例〕
本發(fā)明并不限于如前所述的實施例。
例如在前述實施例中,是將收納凹部20和蓋體30設置在后座 1A上,但也可將收納凹部20和蓋體30設置在后座1B上,還可將 二者既設置在后座1A上又設置在后座1B上。
此外,也可經由鉸鏈將蓋體30以可相對于下護罩19轉動的方式 安裝在其上,并使蓋體30不能從下護罩19脫離開。
權利要求
1. 一種車輛用座椅,其上設置有座椅坐墊,該座椅坐墊能以設置在座椅靠背側的支軸為中心,朝處于立起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轉動,其特征在于,所述車輛用座椅具有收納凹部,其形成于所述座椅坐墊的底面上,蓋體,其被安裝成能以所述收納凹部的后端部為支點進行轉動,并將所述收納凹部打開或關閉。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納凹部以朝所述座椅坐墊的后方其深度逐漸變淺的方式被形成。
3. 如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座椅坐墊的底面上設置將所述座椅坐墊支承在車身地板 上的支腿,呈"U"字狀或大致呈U字狀的所述支腿沿車寬方向跨 越所述蓋體。
4. 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支腿以可相對于所述座椅的底面轉動的方式設置在其上.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用座椅,其特征在于, 將所述座椅坐墊設置成可下放至所述座椅坐塾前方的乘客腳下的車身地板,對所述蓋體可進行開閉的操作部件設置在所述座椅坐 墊的底面上,通過所述操作部件將所述蓋體保持在關閉狀態(tài),在該 狀態(tài)下所述座椅坐墊下放至所述座椅坐墊前方的乘客腳下的車身地 板時,所述操作部件與車身地板相抵接。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車輛用座椅,該車輛用座椅外形美觀,并可有效地利用車身地板上方的空間。在后座(1A)上設置有座椅坐墊(11),該座椅坐墊能以設置在座椅靠背(12)側的支軸(14c)為中心,朝立起狀態(tài)的座椅靠背轉動。該后座具有收納凹部(20),其形成于座椅坐墊的下護罩(19)上;蓋體(30),其被安裝成能以收納凹部的后端部為支點進行轉動,并將收納凹部打開或關閉。收納凹部以朝座椅坐墊的后方其深度逐漸變淺的方式被形成。支腿(15)以可相對于下護罩轉動的方式設置在其上,該支腿呈“U”字狀或大致呈“U”字狀并沿車寬方向跨越蓋體。
文檔編號B60N2/30GK101386276SQ20081014956
公開日2009年3月18日 申請日期2008年9月12日 優(yōu)先權日2007年9月13日
發(fā)明者廣瀨敏和, 月館加奈枝, 津田敏彥 申請人:本田技研工業(yè)株式會社
網友詢問留言 已有0條留言
  • 還沒有人留言評論。精彩留言會獲得點贊!
1
呼玛县| 三门峡市| 丹江口市| 庐江县| 莒南县| 察哈| 和顺县| 焦作市| 原阳县| 海丰县| 呈贡县| 尉犁县| 金沙县| 兴业县| 治县。| 广南县| 清流县| 南华县| 镇平县| 麻阳| 平顺县| 孟州市| 泗洪县| 云霄县| 南靖县| 界首市| 栾川县| 罗甸县| 色达县| 双峰县| 商河县| 涟水县| 襄垣县| 石家庄市| 同仁县| 灵丘县| 朝阳县| 彩票| 应用必备| 温泉县| 日照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