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具有a柱和安置在該a柱內的安全氣囊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座艙的汽車,該座搶具有設置在汽車風擋玻璃 側面的A柱以及與A柱連接的支柱,其中,A柱和支柱彼此間隔地與座 搶的側壁部件連接,其中,在面朝汽車內部空間的那一側設置(第一)襯里 部件。
背景技術:
汽車設計一主要就轎廂車或者小型轎廂車而言一目前的趨勢是,在 座艙的前部區(qū)域內在側向設有小三角形窗玻璃或三角形的造型件。后者 特別是漆成汽車的顏色。這種三角形部件裝配在A柱、支柱與側壁部件 之間形成的三角形空間內。
支柱的目的是支撐A柱。這一點特別是在構造這樣一個座艙時可以 看出,即,該座艙的風擋玻璃布設得相當緩斜,以致A柱一直延伸到設 置在汽車前門之后的座艙B柱。
本申請說明書開頭所述類型的汽車已由德國專利申請說明書DE 10 2005 016 993 Al公開。在這篇專利申請文獻中,A柱也稱為A1柱,而與 該柱連接的支柱則成為A2柱。在這種汽車上,Al柱被通過夾子固定在 Al柱上的遮光板所覆蓋。
汽車,特別是轎車,出于安全原因考慮,裝備有大量在碰撞情況下 應保護乘客的安全氣嚢。在A柱的區(qū)域內和座艙與車門或側面車窗相鄰 的車頂區(qū)域內,設置一個或者多個頭部安全氣嚢,即所謂的車頂縱梁氣 囊(Roof Rail Airbags),它們設置在一個或幾個車身4于里部件與座搶前述 區(qū)域之間。在安全氣嚢觸發(fā)的情況下,襯里部件在安全氣嚢展開的作用 下從座艙,特別是從A柱移開,且安全氣嚢推出到汽車內部空間的頭部 空間區(qū)域內。在這種情況下,需要確保襯里部件不^^脫。因此需要防止村里部件在安全氣嚢觸發(fā)時被自由甩出。
汽車上安全氣嚢的襯里部件,特別是與頭部安全氣嚢有關的襯里部
件,在德國專利申請說明書DE 10 2006 002 467 Al和美國專利申請說明 書US 2005/0116447 A1中有所介紹。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進一步發(fā)展本申請開頭所稱類型的汽車,簡單 和可靠地確保安全氣嚢在A柱與支柱的連接區(qū)域內展開。
該目的由此實現(xiàn),即,在A柱內安置存放安全氣嚢,該安全氣嚢設 置在A柱與第 一襯里部件之間并向前延伸直至超過支柱在A柱上的作用 區(qū),其中,第一襯里部件遮蓋安全氣嚢以及另一個亦即第二襯里部件與 支柱相連,其中,所述兩個襯里部件、亦即第一和第二襯里部件可松開 地或可拆地相互連接。
盡管存在所述支柱與A柱連接和安全氣嚢向前超出該支柱這種特殊
因此可以繼續(xù)朝汽車正前方的方向展開,所以在汽車滾翻時對處于汽車 前部區(qū)域內的乘客形成明顯更好的保護(Roll Over保護)。
根據(jù)本發(fā)明的設計,第一襯里部件可以遮蓋安全氣嚢,但卻可以并 不復雜地打開安全氣嚢,因為安全氣嚢觸發(fā)時在安全氣嚢的作用下,兩 個襯里部件之間的連接被松開。
依據(jù)本發(fā)明 一種特殊的實施方式,第二襯里部件沿第 一襯里部件的 部分長度延伸。第二襯里部件因此不僅遮蓋支柱,而且沿A柱的部分區(qū) 域延伸。因此,特別規(guī)定,第二襯里部件至少沿第一襯里部件的在兩個 襯里部件連接區(qū)域內遮蓋安全氣嚢的區(qū)域延伸。因此在觸發(fā)安全氣嚢時 存在可能性,即,按照簡單方式在安全氣嚢作用區(qū)域內斷開兩個襯里部 件的連接。因此在觸發(fā)安全氣嚢時,在兩個襯里部件之間形成縫隙,其 隨著安全氣嚢的進一步膨脹而相應擴大,從而使安全氣嚢可以溢出進入 座搶的內部空間。第一和第二襯里部件優(yōu)選在其遮蓋安全氣嚢的區(qū)域內重疊地布置,
特別是第一襯里部件在重疊區(qū)域布置在外面。該重疊區(qū)域特別適用于容 納連接兩個襯里部件的部件。因此特別規(guī)定,兩個襯里部件通過形狀閉 合件相互連接。這樣可以使襯里部件在安全氣嚢觸發(fā)時特別簡單地松開。 除此以外,在襯里部件的這類連接中,可以將兩個襯里部件簡單地安裝 在A柱和支柱上。特別有利的是,兩個相互連接的襯里部件作為單元與
A柱和支柱固定在一起。
依據(jù)一種優(yōu)選的設計,所述其中 一個連接部件在與另 一個連接部件 的重疊區(qū)域內設有凸起部,特別是圓柱狀的塔,以及另一個連接部件亦 即另 一個襯里部件具有朝該襯里部件的側邊緣開口的間隙,用于卡鎖地 容納該凸起部。在觸發(fā)安全氣嚢時,力這樣作用于所述兩個襯里部件上, 即,使凸起部向具有凹槽的襯里部件的側邊緣方向運動,在這種情況下, 卡鎖被取消,從而各凸起部可從容納它們的凹槽移出。
根據(jù)上述說明,安全氣嚢指的是整體上的安全氣嚢功能單元,這意
味著,它不僅包括展開的氣嚢,而且也包括氣嚢或安全氣嚢裝置在A柱 內的全部懸掛和固定裝置。安全氣嚢例如設計為簾式安全氣嚢。
下面借助附圖所示優(yōu)選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予以詳細說明。 附圖中
圖1以示意圖示出汽車座搶的側視圖2以立體視圖示出了兩個按照本發(fā)明所設并相互連接的襯里部
件;
圖3以另一立體視圖示出圖2所示的襯里部件; 圖4示出了兩個襯里部件的卡鎖區(qū)域的詳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圖1示出的轎車座艙1具有設置在汽車風擋玻璃側面的A柱2,其 中,基于相對緩斜延伸的風擋玻璃,A柱布置得同樣緩斜并延伸到座艙1的前車頂區(qū)域3內,該區(qū)域與處于座艙1汽車車門后面的B柱5形成一 個交叉節(jié)點4。完全可以不構成前車頂區(qū)域3,而是使A柱2—直延伸到 節(jié)點4。
A柱在前面與座艙1的一個側壁部件6連接。支柱7支撐固定在A 柱2的約一半長度處,該支柱從形成在A柱2與支柱7之間的交叉節(jié)點 8起比A柱2更為陡峭地延伸。支柱7的下端同樣與側壁部件6連接。 按照這種方式,在側壁部件6、 A柱2與支柱7之間形成一個三角形的開 口 9。該開口內可以裝入側面車窗玻璃。該車窗玻璃通常被保持在一個裝 入開口 9并與A柱2、支柱7和側壁部件6連接的框架內。
座艙1內安置用于保護車內乘客的多種安全氣嚢。圖中用虛線示出 的頭部安全氣嚢,亦即車頂縱梁氣嚢10從B柱5區(qū)域內的節(jié)點4出發(fā), 沿座艙1的前車頂區(qū)域3并沿A柱2向前超過節(jié)點8基本一直延伸到節(jié) 點8與A柱2在側壁部件6上連接部位之間的一半處。安全氣嚢10安置 在A柱2和前車頂區(qū)域3內。它在前面超過在支柱7區(qū)域內的節(jié)點8延
依據(jù)本發(fā)明,無論是A柱2還是支柱7,在其面朝汽車內部空間那 一側均加有襯里,因此特別是設計為簾式氣嚢(Curtain-Airbag)的安全氣嚢 10也加有襯里。
圖2至4示出了襯里部件及其結構。
圖示第一襯里部件11沿A柱2的整個長度延伸,其中,該襯里部件 11定位安裝在側壁部件6區(qū)域內的前部區(qū)域用附圖標記12標示,第一襯 里部件11與前車頂區(qū)域3未示出的襯里部件對4^的另一端采用附圖標記 13標示。第二連接部件14(亦即第二襯里部件14)與第一襯里部件ll(亦 即第一連接部件ll)卡鎖地連接。該連接部件14具有兩個臂。第一臂15 用于包覆支柱7作為其襯里,根據(jù)A柱2與支柱7之間的角度相對第一 臂15延伸的第二臂16用于部分包覆A柱2。第二連接部件14的第二臂 16從第一襯里部件11的末端13出發(fā)與所述第一^"里部件11的部分長度 重疊,更確切地說,在相當于安全氣嚢10沿縱向在A柱2與第一襯里部 件11之間延伸的長度上,與第一襯里部件11重疊。為^更于更好地理解,圖2和3中用點劃線示出了襯里部件11在重疊區(qū)域內的邊緣輪廓,襯里 部件14在重疊區(qū)域內的邊緣輪廓則用虛線示出。第一襯里部件11與第 二襯里部件14的臂16的重疊寬度選為,使重疊區(qū)域內可以安裝用于連 接兩個襯里部件11和14的形狀閉合件。圖3從內側示出兩個襯里部件 11和14的布置,因此示出襯里部件,特別是第一襯里部件11面朝安全 氣嚢的那一側,如該圖所示,第一襯里部件11上結合有大量設計成圓柱 狀塔17的凸起部。這些凸塔垂直于襯里部件11延伸。第二襯里部件14 在第二臂16的重疊區(qū)域內設有朝向第二臂16的側棱18敞開的凹槽19, 其中,各凹槽19用于卡鎖地容納所述凸塔17。
圖4以》文大圖示出了在凸塔17和凹槽19的區(qū)域內兩個連接部件11 和14的布置,由圖4可知,襯里部件14在其背對側棱或側邊緣18的末 端區(qū)域內具有圓形的凹槽區(qū)域20,其橫截面略大于貫通其的圓柱體塔17 的橫截面。 一區(qū)域21朝向側棱18方向與該區(qū)域20鄰接,該區(qū)域21的 橫截面為實現(xiàn)卡鎖功能而小于凸塔17的橫截面。在觸發(fā)安全氣嚢10時, 向兩個襯里部件11和14,具體地i兌是向襯里部件11和第二襯里部件14 的臂16施加一個力,其在取消各凸塔17卡鎖功能的情況下使得所屬的 凹槽19在區(qū)域21內擴張,從而使凸塔17從凹槽19中出來。因此在安 全氣嚢10繼續(xù)展開的情況下,取消襯里部件11與襯里部件14的臂16 之間的重疊,由此所述安全氣嚢IO在兩個襯里部件之間穿過而展開。兩 個襯里部件11和14通過夾緊連接裝置22保持在A柱2或支柱7上,并 附加地在末端13的區(qū)域內將襯里部件11保持在前車頂區(qū)域3未示出的 襯里部件內。
所述襯里部件11和14優(yōu)選由塑料構成,特別是設計成壓力注塑件。 由兩個襯里部件11和14形成的功能單元因此遮蓋A柱2和支柱7 , 其中,它們的截面基本上呈U形。附圖標記
1座艙
2A柱
3前車頂區(qū)域
4節(jié)點
5B柱
6側壁部件
7支柱
8節(jié)點
9開口
10安全氣嚢
11第一襯里部件
12士 二山 木響
13末端
14第二襯里部件
15第一臂
16第二臂
17塔
18側邊緣
19凹槽
20區(qū)域
21區(qū)域
權利要求
1.一種具有座艙(1)的汽車,該座艙具有設置在汽車風擋玻璃側面的A柱(2)以及與A柱(2)連接的支柱(7),其中,A柱(2)和支柱(7)彼此間隔地與座艙(1)的側壁部件(6)連接,另外,在面朝汽車內部空間的那一側上設置與A柱(2)連接的(第一)襯里部件(11),其特征在于,A柱(2)內安置有安全氣囊(10),該安全氣囊(10)設置在A柱(2)與第一襯里部件(11)之間并向前延伸直至超過支柱(7)在A柱(2)上的作用區(qū),其中,第一襯里部件(11)遮蓋安全氣囊(10),以及,另一個襯里部件(14),亦即第二襯里部件(14)與支柱(7)連接,其中,所述第一和第二襯里部件(11、14)可松開地相互連接。
2. 按權利要求l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襯里部件(14)沿所 述第一襯里部件(ll)的部分長度延伸。
3. 按權利要求2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襯里部件(14)至少 在所述第一襯里部件(ll)的在所述兩個襯里部件(ll、 14)的連接區(qū)域內遮蓋安 全氣嚢(10)的區(qū)域上延伸。
4. 按權利要求1至3之一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和第二 襯里部件(ll、 14)在它們遮蓋安全氣嚢(10)的區(qū)域內重疊地布置,特別是第一 襯里部件(ll)在重疊區(qū)域內設置在外側。
5. 按權利要求1至4之一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兩個襯里部件 (11、 14)通過形狀閉合件(17、 19)相互連接。
6. 按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其中一個襯里部 件(11)在與另一個襯里部件(14)的重疊區(qū)域內具有凸起部(17),特別是圓柱形 的塔,而另一個襯里部件(14)則具有朝其側邊緣(18)開口的凹槽(19),以用于 卡鎖地容納所述凸起部(17)。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座艙(1)的汽車,該座艙具有設置在汽車風擋玻璃側面的A柱(2)以及與A柱連接的支柱(7),其中,A柱和支柱彼此相隔地與座艙的側壁部件(6)連接,其中,此外在面朝汽車內部空間的那一側上設置與A柱連接的(第一)襯里部件。在這種汽車中,建議在A柱內安置安全氣囊(10),其設置在A柱與第一襯里部件之間并向前延伸直至超過A柱上支柱的作用區(qū),其中,襯里部件遮蓋安全氣囊以及另一個(第二)襯里部件與支柱相連,其中,兩個襯里部件可松開地相互連接。
文檔編號B60R21/215GK101648578SQ200910166988
公開日2010年2月17日 申請日期2009年5月7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5月7日
發(fā)明者斯文·希爾姆, 馬庫斯·克賴斯爾 申請人:Gm全球科技運作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