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車輛進氣構造,尤指一種對于引擎燃燒過程,引進氣體而 增強氣壓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
背景技術:
引擎的油氣混合燃燒必須憑借進氣歧管提供的空氣,該進氣歧管位于節(jié)氣門與 引擎進氣門之間,乃是因為空氣進入節(jié)氣門后,經過進氣歧管將空氣分別導入各汽 缸中。此外,在煞車裝置中,使用人力將煞車踏板下壓的力量并無法得到相當好的 制動效能,因此許多車輛另外配置有真空煞車輔助器,其原理是當煞車踏板被采下 時,同時也利用進氣歧管上的真空泵管線打開,利用進氣歧管的真空吸力來增加煞 車的力量,而由于吸力也同時將煞車系統(tǒng)中的空氣吸除。
而由前述的兩種系統(tǒng)中可以發(fā)現,前述引擎的油氣混合燃燒的問題,在于車輛 往往因為燃燒不夠充分與完全,例如進氣不足,導致所需要憑借空氣作為燃燒的條 件不足,因此導致耗油與空氣污染的問題。而前述的煞車制動所吸收的空氣,雖然 也提供了進氣歧管有相對應的空氣,但是該煞車制動所吸收的空氣,亦仍有不足。
已知者,雖有中國臺灣的公告第553313號「汽機車進氣構造改良」,其雖然 于一煞車輔助器至一空氣集中盒之間設一增壓筒,藉由該增壓筒于引擎本體點火順
序同時吸氣進入濾網層濾清,再由進氣管的進氣孔流經氣石至接合套管而流至空氣 集中盒,雖然可以提供較多的空氣輔助供應引擎本體燃燒完全。
但是實際上該引擎燃燒過程,仍然有燃燒不完全而有積碳產生的現象,該積碳 往往因為空燃不正確,按,汽油引擎的理論空燃比為14.65:1(也就是14.65份空 氣l份汽油),而由于該積碳又造成節(jié)氣閥門被卡住,導致松開油門時,節(jié)氣閥就 無法完全關死,呈現一些開度,而導致怠速就升高。而由該先前技術觀之,其仍然 未能充分解決該空燃不當的現象。
發(fā)明內容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以解決習用技 術存在的缺陷,使得外部空氣(助燃)、溫度(燃點)與可燃的積碳(可燃物)有一個混 合且遲滯的燃燒時間,降低積碳。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采用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 改良,其特征在于,該增壓筒包括
一筒體,該筒體的筒壁徑向設有二個相互貫穿的第一孔道與第二孔道,該第一 孔道與一煞車輔助器的氣體管路相通,該第二孔道與一進氣歧管相通;且該筒體軸 向設有一通至外界的第三孔道;該第三孔道的路徑設有一通管,且該通管的兩端各 設有相對應的一第一濾件與第二濾件,且該二濾件各于外側端面設有一網層,且該 網層具有數個軸向由外而內,內徑逐漸收斂的孔道。
其中,該孔道由外而內形成數個由大而小的孔洞排列,以該堆疊的孔洞相通的 路徑為孔道。
其中,該筒體一側連接一儀表,且該儀表與該穿線孔道由儀表連接線連接。
其中,該筒體的底壁設有數個軸向相間的可供儀表連接線穿置的穿線孔道。
其中,該各穿線孔道于筒體底部下方設有與該底部對應且可合并的底蓋,該底 蓋設有凹槽,通過合并而形成孔道。
其中,該通管及該第一濾件與第二濾件納設于一設有軸向貫穿孔道的涵套內, 且該涵套設于一周壁具有濾材的中空濾筒內部。
其中,該筒體設有一帽蓋,且該帽蓋設有數個與該第三孔道相通的透孔。
其中,該第一濾件與第二濾件的各網層各由銅料燒結。
其中,該筒體一側設有一氣壓表。
因此,除了透過該增壓筒本身可以提供外部空氣的基本功能外,該第一濾件與 第二濾件各于外側端面設有內徑逐漸收斂的孔道,而形成內外二個「易進難出」的 逆止閥(CHECK VALVE)效應,必須特別強調者,本實用新型并非簡易的數量增減, 而是必須藉由兩個端部,使得外部的空氣與內部的殘留積碳的熱氣,有一個蓄積而 遲滯的時間,使得外部空氣(助燃)、溫度(燃點)與可燃的積碳(可燃物)有一個混合 且遲滯的燃燒時間,降低積碳。
以下藉由圖式輔助,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內容、特色以及實施例,使貴審査員對 于本實用新型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圖l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外觀圖2本實用新型的組合平面剖視圖2A本實用新型圖2中A部的局部放大圖2B本實用新型圖2中B部的局部放大圖3本實用新型的穿線孔道設置以及儀表設置的示意圖4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請參閱圖4,配合圖l、圖2所示,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 筒改良,該增壓筒包括一筒體l,該筒體l由一例如鋁制的良好導體,可提供較佳 的散熱效果。該筒體1設有一帽蓋10,且該帽蓋10設有數個與該第三孔道13相 通的透孔101。該筒體1的筒壁徑向設有二個相互貫穿的第一孔道11與第二孔道 12,該第一孔道11可供與一煞車輔助器(非直接關系本實用新型的標的,容圖略) 的氣體管路相通,該第二孔道12可供與一進氣歧管(非直接關系本實用新型的標 的,容圖略)相通,與該進氣歧管相通之前,可經過一空氣集中盒或節(jié)汽門,惟其 最后可與該進氣歧管相通。且該筒體1軸向設有一可通至外界的第三孔道13,可 以提供一個更充分的外部進氣,令該進氣歧管與煞車輔助器的真空吸氣管路,輔助 增壓與輔助空氣的來源。
本實用新型特別在該第三孔道13的路徑設有一通管14,且該通管14的兩端 各設有相對應的一第一濾件15與第二濾件16,且該二濾件15、 16各于外側端面 設有一網層151、 161,該各網層151、 161為提升其高溫的承受度,因此可以由銅 料燒結。且值得一提的是,該網層151、 161具有數個軸向由外而內,內徑逐漸收 斂的孔道152、 162。該圖2,配合圖2A以及圖2B所示的該孔道152、 162由外而 內形成數個由大而小的孔洞153、 163所堆疊排列,而以該數個堆疊的孔洞153、 163相通的路徑為孔道。也可以為不堆疊,而由外而內貫穿而形成由外而內收斂為 喇叭體的孔道、梯形體的孔道或其他通過迂回路徑而形成等效的孔道設計。
由于過該增壓筒本身可以提供外部空氣的基本功能外,該第一濾件15與第二 濾件16各于外側端面設有內徑逐漸收斂的孔道152、 162。而形成內外二個「易進 難出」的逆止閥(CHECK VALVE)效應,使得外部的空氣與內部的殘留積碳的熱氣, 有一個蓄積而遲滯的時間,使得外部空氣(助燃)、溫度(燃點)與可燃的積碳(可燃 物)有一個混合且遲滯的燃燒時間,降低積碳。
又,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該通管14以及該第一濾件15與第二濾件16 納設于一設有軸向貫穿孔道181的涵套18內,且該涵套18設于一周壁具有濾材 191的中空濾筒19內部。主要使得該第一濾件15與第二濾件16在過濾之前,業(yè) 已經過多層過濾,而降低外部空氣的雜質。
請參閱圖l,配合圖2及圖3所示,本實用新型在其他功能上,也可以在該筒 體1的底壁17設有至少一個或數個軸向相間的穿線孔道171,可供一或數個的儀 表連接線2穿置。該筒體1一側連接一儀表3,而提供與該穿線孔道171,可由儀 表連接線2連接。該儀表3可以為電力顯示的表具,亦可以為其他表具。該儀表連 接線2的外部乃可耐高溫的電線,為三條時,可以于三條的同端,有二端連接于該 電力顯示的表具, 一端為引擎本體。另一同端的三條則分別連接于電瓶、發(fā)電機以及作為接地。令本實用新型在裝設時,能夠提供一個該儀表3正面顯示的狀態(tài),同
時利用本實用新型的支持與空間,節(jié)省該儀表連接線2冗占的空間以及對于該儀表 連接線2的繁瑣有一整合收束的效果。
至于前述的該各穿線孔道171,除了可以在該筒體l底部直接開設外,較佳的 實施例如圖4所示,系于筒體1底部下方設有與該底部對應且可合并的底蓋173, 該底蓋173設有凹槽172,藉由合并而形成孔道。該筒體l一側也可以設有一氣壓 表4,提供觀察內部的壓力。
惟,上述所陳,為本實用新型產業(yè)上一較佳實施例,舉凡依本實用新型申請專 利范圍所作的均等變化,皆屬本實用新型申請專利范圍之列。
權利要求1.一種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增壓筒包括一筒體,該筒體的筒壁徑向設有二個相互貫穿的第一孔道與第二孔道,該第一孔道與一煞車輔助器的氣體管路相通,該第二孔道與一進氣歧管相通;且該筒體軸向設有一通至外界的第三孔道;該第三孔道的路徑設有一通管,且該通管的兩端各設有相對應的一第一濾件與第二濾件,且該二濾件各于外側端面設有一網層,且該網層具有數個軸向由外而內,內徑逐漸收斂的孔道。
2.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孔道由外 而內形成數個由大而小的孔洞排列,以該堆疊的孔洞相通的路徑為孔道。
3. 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筒體一側 連接一儀表,且該儀表與該穿線孔道由儀表連接線連接。
4. 如權利要求l所述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筒體的底 壁設有數個軸向相間的可供儀表連接線穿置的穿線孔道。
5. 如權利要求4所述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各穿線孔 道于筒體底部下方設有與該底部對應且可合并的底蓋,該底蓋設有凹槽,通過合并 而形成孔道。
6.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通管及該 第一濾件與第二濾件納設于一設有軸向貫穿孔道的涵套內,且該涵套設于一周壁具 有濾材的中空濾筒內部。
7.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筒體設有 一帽蓋,且該帽蓋設有數個與該第三孔道相通的透孔。
8.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濾件 與第二濾件的各網層各由銅料燒結。
9. 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其特征在于,該筒體一側 設有一氣壓表。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關于一種車輛進氣構造的增壓筒改良,該增壓筒包括一筒體,該筒體的筒壁徑向設有二個相互貫穿的第一孔道與第二孔道,該第一孔道可供與一煞車輔助器的氣體管路相通,該第二孔道可供與一進氣歧管相通;且該筒體軸向設有一可通至外界的第三孔道;該第三孔道的路徑設有一通管,且該通管的兩端各設有相對應的一第一濾件與第二濾件,且該二濾件各于外側端面設有一網層,且該網層具有數個軸向由外而內,內徑逐漸收斂的孔道。而形成內外二個易進難出的逆止閥效應,使得外部的空氣與內部的殘留積碳的熱氣,有一個蓄積而遲滯的時間,使得外部空氣(助燃)、溫度(燃點)與可燃的積碳(可燃物)有一個混合且遲滯的燃燒時間,降低積碳。
文檔編號B60K13/02GK201347818SQ20092000097
公開日2009年11月18日 申請日期2009年1月20日 優(yōu)先權日2009年1月20日
發(fā)明者陳樹國 申請人:陳樹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