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充氣輪胎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形成有沿著輪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溝的充氣輪胎,特別涉及一種針 對冰雪路面的充氣輪胎。
背景技術:
以往,在針對冰雪路面制造的充氣輪胎、所謂的無鑲釘輪胎中,公知有形成沿著輪 胎周向的溝的寬度較寬(例如,7mm以上)的周向溝和在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刀槽花紋的構造。采用這種充氣輪胎,能實現(xiàn)提高對進入到路面與胎面接地面之間的雨水、雪泥 (sherbet)狀的雪等的排水性并抑制在冰雪路面上側(cè)滑。專利文獻1 日本特開2000-255217號公報(第4-5頁,圖1)但是,上述現(xiàn)有的充氣輪胎存在如下問題。即,當形成溝寬度較寬的周向溝時,構 成胎面接地面的接地部(花紋塊)的面積、刀槽花紋的數(shù)量等減少。因此,雖然能夠?qū)崿F(xiàn)提 高排水性、抑制在冰雪路面上側(cè)滑,卻存在無法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的問 題。
發(fā)明內(nèi)容
因此,本發(fā)明是鑒于這種狀況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種謀求提高排水性、抑 制在冰雪路面上側(cè)滑,并且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的充氣輪胎。為了解決上述狀況,本發(fā)明具有如下特征。首先,本發(fā)明的第1特征中,充氣輪胎 (例如,充氣輪胎1A)利用構成與路面接觸的胎面接地面(胎面接地面10)的接地部(接地 部20),形成有沿著輪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溝(例如,周向溝32)。在周向溝內(nèi)形成有使周向 溝的溝底(溝底32a)的表面平滑的平滑溝部(平滑溝部60)以及比周向溝的溝底朝向胎 面接地面?zhèn)嚷∑鸬臏蟽?nèi)突起部(溝內(nèi)突起部70)。在溝內(nèi)突起部上形成有沿著胎面寬度方 向延伸的多個細溝(細溝80)。周向溝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粗溝寬度Wl)是胎面 接地面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胎面寬度TW)的5 30%。采用該特征,在周向溝內(nèi)形成有平滑溝部。粗溝寬度是胎面寬度的5 30%。由 此,進入到周向溝中雨水等容易排出,因此能實現(xiàn)提高排水性。另外,雪可靠地進入到周向 溝中,因此能抑制在冰雪路面上側(cè)滑。另外,在周向溝內(nèi)形成有溝內(nèi)突起部。在溝內(nèi)突起部上形成有沿著胎面寬度方向 延伸的多個細溝。由此,加強進入到周向溝中的雪附著在細溝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 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其他特征中,設有多個周向溝。在多個周向溝中,形成有平滑溝部和溝內(nèi)突起部的 周向溝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最寬。其他特征中,從接地部的胎面接地面到溝內(nèi)突起部的上表面部(上表面部72)的 溝深度(第1溝深度Dl)是從接地部的胎面接地面到周向溝的溝底的深度(第2溝深度D2)的 60 95%。其他特征中,細溝的沿著輪胎周向的寬度(細溝寬度W2)是1 8mm。其他特征中,細溝與垂直于輪胎赤道面的直線所成的角度(細溝角度α)是0 45度。其他特征中,從細溝的溝底(溝底81)到溝內(nèi)突起部的上表面部的深度(細溝深 度是從周向溝的溝底到溝內(nèi)突起部的上表面部的高度(溝內(nèi)突起部高度H)的50% 100%。其他特征中,在溝內(nèi)突起部與位于平滑溝部的相反側(cè)的接地部之間產(chǎn)生有空隙 (空隙90)。其他特征中,平滑溝部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和輪胎徑向的截面形狀沿著輪胎周向 恒定,并且,從平滑溝部到輪胎赤道面的在胎面寬度方向上的距離沿著輪胎周向恒定。其他特征中,在接地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多個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橫向 花紋溝。其他特征中,在相互相鄰的橫向花紋溝中形成有2 8條細溝。其他特征中,在接地部形成有自細溝朝向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缺口部(缺口部 85)。缺口部的沿著輪胎周向的寬度(缺口寬度W3)與細溝的沿著輪胎周向的寬度大致相 同。其他特征中,溝內(nèi)突起部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和輪胎徑向的截面是大致四邊形。其他特征中,沿著溝內(nèi)突起部的位于平滑溝部側(cè)的端部延伸的直線(直線L3)相 對于輪胎赤道面傾斜。采用本發(fā)明,能提供一種實現(xiàn)提高排水性、抑制在冰雪路面上側(cè)滑,進一步提高了 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的充氣輪胎。
圖1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的胎面花紋的展開圖。圖2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的局部放大圖。圖3是第1實施方式的周向溝32的局部立體圖。圖4是第1實施方式的周向溝32的胎面寬度方向剖視圖(圖3的A-A剖視圖)。圖5是第1實施方式的周向溝32的輪胎周向截面(圖3的B-B剖視圖)。圖6是變更例的周向溝32的局部立體圖。圖7是變更例的周向溝32的胎面寬度方向剖視圖(圖6的C-C剖視圖)。圖8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B的胎面花紋的展開圖。圖9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B的局部放大圖。圖10是第2實施方式的周向溝32的局部立體圖。圖11是表示比較例的充氣輪胎100的胎面花紋的展開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接著,參照
本發(fā)明的充氣輪胎的一例。另外,以下附圖的記載中,對相同 或相似的部分標注相同或相似的附圖標記。其中,應注意的是,附圖為示意圖,各尺寸的比率等與實際不同。因而,應參考以下的說明判斷具體的尺寸等。另外,當然,附圖相互間也包含彼此 的尺寸關系、比率不同的部分。第1實施方式胎面花紋的構成以下,參照
第1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的胎面花紋結(jié)構。圖1是表示第 1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的胎面花紋的展開圖。圖2是表示第1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 的局部放大圖。第1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是具有胎圈部、胎體層、帶束層(未圖示)的普通的 子午線輪胎。另外,第1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具有相對于輪胎赤道面CS不對稱的花紋。如圖1和圖2所示,在充氣輪胎IA中利用與路面接觸的胎面接地面10、即構成胎 面部表面的接地部20,形成多個沿著輪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溝30、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 橫向花紋溝40以及比周向溝30和橫向花紋溝40細的刀槽花紋50。朝向輪胎周向和胎面寬度方向以規(guī)定間隔設有多個接地部20。接地部20從圖1 的右側(cè)向左側(cè)稱為接地部21、接地部22、接地部23、接地部對、接地部25。在接地部21上形成有多個在輪胎周向延伸的刀槽花紋51A、在胎面寬度方向延伸 的刀槽花紋51B以及分割接地部21的橫向花紋溝41。在接地部22上形成有多個在胎面寬 度方向延伸的刀槽花紋52和分割接地部22的橫向花紋溝42。在接地部23上形成有多個在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刀槽花紋53和與橫向花紋溝42 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橫向花紋溝43。橫向花紋溝43的一個端部開口于后述的周向溝33,橫 向花紋溝43的另一個端部在接地部23內(nèi)終止。S卩,接地部23形成為肋狀。在接地部M上形成有多個分割接地部M的橫向花紋溝44A、與橫向花紋溝42及 橫向花紋溝43大致平行地延伸的橫向花紋溝44B以及在胎面寬度方向上延伸的刀槽花紋 54。橫向花紋溝44B的一個端部開口于后述的周向溝33,橫向花紋溝43的另一個端部在接 地部M內(nèi)終止。在接地部25上形成有多個分割接地部25的橫向花紋溝45、在輪胎周向延 伸的刀槽花紋^A以及在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刀槽花紋55B。朝向胎面寬度方向以規(guī)定之間隔設有多個(附圖中4條)周向溝30。以下,將周 向溝30從圖1右側(cè)向左側(cè)稱為周向溝31、周向溝32、周向溝33、周向溝34。多個周向溝30中的周向溝32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最寬。周向溝32的沿著 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以下,稱為粗溝寬度Wl)是胎面接地面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 (以下,稱為胎面寬度TW)的5 30%。周向溝的結(jié)構接著,參照
上述周向溝32的結(jié)構。圖3是第1實施方式的周向溝32的 局部立體圖。圖3中省略了刀槽花紋50。圖4是第1實施方式的周向溝32的胎面寬度方 向剖視圖(圖3的A-A剖視圖)。圖5是第1實施方式的周向溝32的輪胎周向截面(圖3 的B-B剖視圖)。如圖3 圖5所示,在周向溝32內(nèi)形成有使周向溝32的溝底32a的表面平滑的 平滑溝部60和比周向溝32的溝底32a向胎面接地面10側(cè)隆起的溝內(nèi)突起部70。平滑溝部60設于比溝內(nèi)突起部70靠近輪胎赤道面CS側(cè)的位置。平滑溝部60的
5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和輪胎徑向的截面形狀為沿著輪胎周向恒定(參照圖4),并且,從平滑 溝部60到輪胎赤道面CS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距離D沿著輪胎周向恒定(參照圖1)。
在胎面寬度方向上與接地部22連續(xù)地形成有溝內(nèi)突起部70。溝內(nèi)突起部70的胎 面寬度方向和輪胎徑向上的截面是大致四邊形(參照圖4)。具體地講,在該截面中,溝內(nèi)突 起部70的上表面部72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延伸。另外,在該截面中,溝內(nèi)突起部70的從位 于平滑溝部60側(cè)的內(nèi)側(cè)端71 (端部)朝向平滑溝部60 (周向溝32的溝底32a)延伸的溝 壁73在輪胎徑向上延伸。沿著溝內(nèi)突起部70的位于平滑溝部60側(cè)的內(nèi)側(cè)端71延伸的直線Ll與輪胎赤道 面CS大致平行(參照圖3)。即,直線Ll沿著輪胎周向延伸。從接地部22的胎面接地面10到溝內(nèi)突起部70的上表面部72的溝深度(以下, 稱為第1溝深度Dl)是從接地部23的胎面接地面到周向溝32的溝底32a的深度(以下, 稱為第2溝深度D2)的60 95% (參照圖4)。在溝內(nèi)突起部70形成有與接地部22連續(xù)的橫向花紋溝42和多個沿著胎面寬度 方向延伸的細溝80。細溝80與垂直于輪胎赤道面CS的直線L2所成的角度(以下,稱為細 溝角度α )為0 45度(參照圖1)。在相互相鄰的橫向花紋溝42之間形成有2 8條(附圖中為3條)細溝80。細 溝80的沿著輪胎周向的寬度(以下,稱為細溝寬度W2)為1 8mm(參照圖5)。從細溝80的溝底81到溝內(nèi)突起部70的上表面部72的深度(以下,稱為細溝深 度D3)是從周向溝32的溝底3 到溝內(nèi)突起部70的上表面部72的高度(以下,稱為溝內(nèi) 突起部高度H)的50 100% (參照圖5)。在此,在與溝內(nèi)突起部70相鄰的接地部22上形成有自細溝80朝向胎面寬度方向 延伸而在接地部22內(nèi)終止的缺口部85。缺口部85的沿著輪胎周向的寬度(以下,稱為缺 口寬度W3)與細溝寬度W2大致相同。作用和效果在第1實施方式中,在周向溝32內(nèi)形成有平滑溝部60。粗溝寬度Wl是胎面寬度 TW的5 30%。由此,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雨水等容易排出,因此能實現(xiàn)提高排水性。另 外,雪可靠地進入周向溝32中,因此能抑制在冰雪路面上側(cè)滑。另外,若粗溝寬度Wl小于胎面寬度TW的5%,則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雨水的量變 少,無法預期提高排水性。另一方面,若粗溝寬度Wl大于胎面寬度TW的30%,則胎面接地 面10的與路面接觸的面積減少,無法抑制在冰雪路面上側(cè)滑,且無法提高驅(qū)動性能和制動 性能。另外,在周向溝32內(nèi)形成有溝內(nèi)突起部70。在溝內(nèi)突起部70中形成有多個沿著 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細溝80。由此,加強了進入到周向溝32的雪附著在細溝80上的效果 (所說的邊緣效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在第1實施方式中,在多個周向溝中,周向溝32的粗溝寬度Wl最寬。平滑溝部60 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和輪胎徑向的截面形狀沿著輪胎周向恒定,并且,從平滑溝部60到輪 胎赤道面CS的在胎面寬度方向上的距離D沿著輪胎周向恒定。由此,進入到周向溝32中 的雨水等容易排出,因此能抑制排水性降低。在第1實施方式中,細溝寬度W2是1 8mm。細溝寬度W2是Imm以上,由此,增強了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雪附著在細溝8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 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另一方面,細溝寬度W2是8mm以下,由此,進入到周向 溝32中的雨水等的阻力不會過于增大,因此能抑制排水性降低。在第1實施方式中,第1溝深度Dl是第2溝深度D2的60 95%。由于第1溝深 度Dl是第2溝深度D2的60%以上,由此,不會過于減少周向溝32的體積,因此能抑制排水 性降低。另一方面,由于第1溝深度Dl是第2溝深度D2的95%以下,由此,能確保進入周 向溝32中的雪附著在細溝80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 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在第1實施方式中,細溝角度α是0 45度。由于細溝角度α是45度以下,由 此,加強了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雪附著在溝內(nèi)突起部70、細溝80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 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在第1實施方式中,細溝深度D3是溝內(nèi)突起部高度H的50 100%。由于細溝深 度D3是溝內(nèi)突起部高度H的50%以上,由此,能確保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雪附著在細溝 80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另 一方面,由于細溝深度D3是溝內(nèi)突起部高度H的100%以下,由此,溝內(nèi)突起部70的剛性不 會降低,確保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雪附著在細溝80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應),因此能 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在第1實施方式中,在接地部20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多個橫向花紋溝40。由 此,不僅在冰雪路面上,即使在干燥路面等上,也能提高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在第1實施方式中,在相互相鄰的橫向花紋溝42之間形成有2 8條細溝80。由 于在相互相鄰的橫向花紋溝42之間形成有2條以上細溝80,由此,加強了進入到周向溝32 中的雪附著在細溝80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 性能、制動性能。另一方面,由于在相互相鄰的橫向花紋溝42之間形成有8條以下細溝80, 由此,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雨水、雪等的阻力不會過于增大,因此能抑制排水性降低。在第1實施方式中,在接地部22上的與細溝80相對的位置形成有缺口部85。缺 口寬度W3與細溝寬度W2大致相同。由此,增強了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雪附著在細溝80 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在第1實施方式中,在位于形成有平滑溝部60和溝內(nèi)突起部70的周向溝32的輪 胎赤道面CS側(cè)的接地部23中,橫向花紋溝43的一個端部開口于周向溝32,橫向花紋溝43 的另一個端部在接地部23內(nèi)終止。由此,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雨水、雪等的阻力不會過于 增大,因此能抑制排水性降低。變更例說明了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溝內(nèi)突起部70是在胎面寬度方向與接地部22連續(xù)形 成的溝內(nèi)突起部,但也可以如下那樣進行變更。另外,對與上述第1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 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主要說明不同的部分。圖6是變形例的周向溝32的局部立體圖。圖7是變形例的周向溝32的胎面寬度 方向剖視圖(圖6的C-C剖視圖)。如圖6和圖7所示,在接近溝內(nèi)突起部70的接地部22的與細溝80相對的位置形 成有缺口部85。在溝內(nèi)突起部70與接近溝內(nèi)突起部70的接地部22之間生成了空隙90。
在變更例中,在溝內(nèi)突起部70與同溝內(nèi)突起部70相鄰的接地部22之間生成有空 隙90。由此,在周向溝32內(nèi)中,除了具有平滑溝部60之外,還能確保空隙90。因此,能進 一步謀求排水性提高。第2實施方式以下,參照圖8 圖10說明第2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B的胎面花紋的結(jié)構。圖8 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B的胎面花紋的展開圖。圖9是表示第2實施方式的充 氣輪胎IB的局部放大圖。圖9中省略了刀槽花紋50。圖10是第2實施方式的周向溝32 的局部立體圖。另外,對與上述第1的實施方式的充氣輪胎IA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附圖 標記,主要說明不同的部分。如圖8和圖9所示,在位于周向溝32的胎面胎肩側(cè)的接地部22中,橫向花紋溝42 的一個端部開口于周向溝31,橫向花紋溝42的另一個端部在接地部22內(nèi)終止。即,接地部 22形成為肋狀。在位于周向溝32的輪胎赤道面CS側(cè)的接地部23中,橫向花紋溝43分割接地部 23。如圖10所示,沿著溝內(nèi)突起部70的位于平滑溝部60側(cè)的內(nèi)側(cè)端71延伸的直線 L3相對于輪胎赤道面CS傾斜。S卩,內(nèi)側(cè)端71相對于輪胎周向形成為鋸齒狀。作用和效果在第2實施方式中,沿著溝內(nèi)突起部70的位于平滑溝部60側(cè)的內(nèi)側(cè)端71延伸的 直線L3相對于輪胎赤道面CS傾斜。由此,增強了進入到周向溝32中的雪附著在細溝80 上的效果(所說的邊緣效應),因此能進一步提高冰雪路面上的驅(qū)動性能、制動性能。比較評價接著,為了進一步明確本發(fā)明的效果,說明使用以下的比較例和實施例1、2的充 氣輪胎進行的比較評價。另外,本發(fā)明并非限定于上述例子。與各充氣輪胎相關的數(shù)據(jù)是在以下所示的條件下測定得出的?!ぽ喬ヒ?guī)格205/55R16 車輪規(guī)格6. 5JX 16·內(nèi)壓條件標準內(nèi)壓參照表1說明上述各充氣輪胎的胎面花紋的結(jié)構、雪地上的操縱性能、雪地上的 制動性能、雪地上的驅(qū)動性能、雪泥路面(Sherbet Snow)性能、雨路上的浮滑性能。[表 1]
權利要求
1.一種充氣輪胎,其利用構成與路面接觸的胎面接地面的接地部,形成有沿著輪胎周 向延伸的周向溝,其中,在上述周向溝內(nèi)形成有使上述周向溝的溝底的表面平滑的平滑溝部以及比上述周向 溝的溝底朝向上述胎面接地面?zhèn)嚷∑鸬臏蟽?nèi)突起部,在上述溝內(nèi)突起部中形成有沿著胎面 寬度方向延伸的多個細溝,上述周向溝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是上述胎面接地面的沿 著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的5% 30%。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在上述充氣輪胎上設有多個上述周向溝,在多個上述周向溝中,形成有上述平滑溝部 和上述溝內(nèi)突起部的上述周向溝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寬度最寬。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從上述接地部的上述胎面接地面到上述溝內(nèi)突起部的上表面部的溝深度是從上述接 地部的上述胎面接地面到上述周向溝的溝底的深度的60% 95%。
4.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 上述細溝的沿著輪胎周向的寬度是Imm 8mm。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上述細溝和垂直于輪胎赤道面的直線所成的角度是0 45度。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從上述細溝的溝底到上述溝內(nèi)突起部的上表面部的深度是從上述周向溝的溝底到上 述溝內(nèi)突起部的上表面部的高度的50% 100%。
7.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在上述溝內(nèi)突起部與位于上述平滑溝部的相反側(cè)的上述接地部之間形成有空隙。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上述平滑溝部的在胎面寬度方向和輪胎徑向上的截面形狀沿著輪胎周向恒定,并且, 從上述平滑溝部到輪胎赤道面的在胎面寬度方向上的距離沿著輪胎周向恒定。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在上述接地部的至少一部分上形成有多個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橫向花紋溝。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在相互相鄰的上述橫向花紋溝之間形成有2條 8條上述細溝。
11.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在上述接地部上形成有自上述細溝朝向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缺口部,上述缺口部的沿 著上述輪胎周向的寬度與上述細溝的沿著輪胎周向的寬度大致相同。
1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上述溝內(nèi)突起部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和輪胎徑向的截面是大致四邊形。
13.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充氣輪胎,其中,沿著上述溝內(nèi)突起部的位于上述平滑溝部側(cè)的端部延伸的直線相對于輪胎赤道面傾斜。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充氣輪胎,充氣輪胎(1A)利用構成與路面接觸的胎面接地面(10)的接地部(20),形成有沿著輪胎周向延伸的周向溝(32)。在周向溝(32)內(nèi)形成有使周向溝(32)的溝底(32a)的表面平滑的平滑溝部(60)以及比周向溝(32)的溝底(32a)朝向胎面接地面(10)側(cè)隆起的溝內(nèi)突起部(70)。在溝內(nèi)突起部(70)上形成有沿著胎面寬度方向延伸的多個細溝(80)。周向溝(32)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粗溝寬度(W1)是胎面接地面的沿著胎面寬度方向的胎面寬度(TW)的5~30%。
文檔編號B60C11/13GK102076508SQ200980125549
公開日2011年5月25日 申請日期2009年6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08年7月3日
發(fā)明者越智直也 申請人:株式會社普利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