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扶手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安裝于汽車以及其他設備中的座椅上的扶手裝置,具體而言,涉及能夠調(diào)節(jié)扶手的上下的轉(zhuǎn)動方向的角度位置的扶手裝置。
背景技術:
安裝于汽車等的座椅的扶手裝置大多做成使扶手能夠上下轉(zhuǎn)動,以便在向座椅落坐或者自座椅離開時扶手(肘托)不會成為障礙。另外,為了使扶手根據(jù)使用者的體型等容易使用,在使用該扶手時能夠進行上下轉(zhuǎn)動的角度位置的調(diào)節(jié)。作為用于此目的的機構,以往大多采用如下形式的機構將金屬制的扭轉(zhuǎn)螺旋彈簧用作允許扶手主體的向上轉(zhuǎn)動而禁止向下轉(zhuǎn)動的單向性的鎖定彈簧。該形式的機構如下所述在座椅中,在固定的支承軸體上套裝鎖定彈簧,將該鎖定彈簧的一端固定于扶手主體,將另一端作為自由端,并且,在欲使扶手主體向下轉(zhuǎn)動時,鎖定彈簧縮徑而緊固支承軸體,通過鎖定彈簧與支承軸體之間的摩擦力而禁止扶手主體向下轉(zhuǎn)動,另一方面,在使扶手主體向上轉(zhuǎn)動時,鎖定彈簧擴徑,鎖定彈簧與扶手主體一體地繞支承軸體旋轉(zhuǎn),從而允許扶手主體向上轉(zhuǎn)動。例如,下述專利文獻I、專利文獻2、專利文獻3公開了使用這種鎖定彈簧的扶手裝置。不過,在該形式的扶手裝置的情況下,存在如下問題使用金屬制且大型的重量較重的鎖定彈簧,因此扶手裝置自身的重量較重,轉(zhuǎn)動操作扶手時的操作變得沉重,并且,特別是在用于近年來強烈要求輕量化的汽車的座椅時,難以滿足輕量化的要求。另一方面,除了這樣的鎖定彈簧方式的機構之外,以往也公知有如下機構利用棘輪機構來允許扶手主體向上方向轉(zhuǎn)動而禁止扶手主體向下方向轉(zhuǎn)動。例如,專利文獻4、專利文獻5公開了這種棘輪式的扶手裝置。該方式的機構包括扶手主體,其以能夠相對于座椅上下轉(zhuǎn)動的方式將基端部安裝于座椅上;棘輪機構,其具有固定側的第I棘輪,其繞扶手主體的轉(zhuǎn)動軸線設置;可動側的第2棘輪,其被設置成與第I棘輪相對的狀態(tài)且被設置成與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在該扶手主體的向下轉(zhuǎn)動方向上,該第2棘輪能夠與該第I棘輪嚙合而阻止該第2棘輪的移動,在該扶手主體的向上轉(zhuǎn)動方向上,該第2棘輪能夠越過該第I棘輪而移動;施力構件,其向相互按壓第I棘輪與第2棘輪的方向施力,利用該棘輪機構能夠?qū)υ谑褂梅鍪种黧w時的角度位置進行調(diào)節(jié)。在該扶手裝置中,還具有解除機構,其用于使第I棘輪與第2棘輪分開而解除嚙合;保持機構,其用于將已分開的第I棘輪與第2棘輪保持成分開狀態(tài)而允許扶手主體的向 下轉(zhuǎn)動;恢復機構,其用于解除保持機構的保持而使第I棘輪在與第2棘輪接近的方向上相對移動而使嚙合恢復。通過這樣設置,能夠?qū)⒎鍪值慕嵌任恢脧纳蟼任恢酶淖?、調(diào)節(jié)成下側位置。
在該棘輪式的扶手裝置的情況下,與鎖定彈簧式的機構相比,不需要使用重量較重的金屬制的鎖定彈簧,另外,能夠使具有第I棘輪的構件和具有第2棘輪的構件分別是樹脂制的(在專利文獻4中公開了使它們是樹脂制的),與上述的鎖定彈簧式的機構相比,能夠使扶手裝置輕量化。不過,在包括上述專利文獻4、專利文獻2所公開的機構在內(nèi)的這種以往的棘輪式的扶手裝置的情況下,具有固定側的第I棘輪的棘輪構件和具有可動側的第2棘輪的棘輪構件分別由獨立于扶手的構件構成,與此同時具有以下這樣的問題。即,作為用于構成棘輪機構的構件,第I棘輪構件和第2棘輪構件分別是必需的,因此零部件個數(shù)變多,另外,與此同時需要用于將一個棘輪構件組裝于扶手主體的組裝工序,所需的組裝工序數(shù)就變多,成本也與此同時變高。并且,在將一個棘輪構件組裝固定于扶手主體時,在該組裝部分作用有對扶手主體施加的較大的載荷,因此必須使組裝部分的結合強度為高強度。 因此,作為將棘輪構件和扶手主體嵌合的構造,做成能夠在嵌合部分物理性地受力的構造是有效的,但在該情況下,必須設置用于嵌合的構造及用于嵌合的空間,棘輪機構和扶手主體的組裝部分與此同時就大型化。并且,形成這樣的組裝構造時,在組裝部分產(chǎn)生松動時,在使用者對扶手主體施加載荷時,扶手主體有可能產(chǎn)生晃蕩,該情況有損扶手主體的順暢的移動,還使扶手的使用感惡化。專利文獻I :日本專利第4089386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專利第4094421號公報專利文獻3 :日本專利第4087635號公報專利文獻4 :日本特表2003-520156號公報專利文獻5 日本特開2007-283908號公報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以以上這樣的情況為背景,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整體上輕量且組裝工序數(shù)也可以較少、使用感也良好、廉價且小型的扶手裝置。而且,技術方案I的扶手裝置包括(I)扶手主體,其以相對于座椅能夠上下轉(zhuǎn)動的方式將基端部安裝于座椅;(2)棘輪機構,其具有固定側的第I棘輪和可動側的第2棘輪,該第I棘輪被繞該扶手主體的轉(zhuǎn)動軸線設置;該第2棘輪被設置成與該第I棘輪相對的狀態(tài)且被設置成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在該扶手主體的向下轉(zhuǎn)動方向上,該第2棘輪能夠與該第I棘輪嚙合而阻止該第2棘輪的移動,在該扶手主體的向上轉(zhuǎn)動方向上,該第2棘輪能夠越過該第I棘輪而移動;(3)施力構件,其用于向相互按壓第I棘輪與第2棘輪的方向施力;(4)解除機構,其用于使該第I棘輪與第2棘輪分開而解除嚙合;(5)保持機構,其用于使該分開的第I棘輪和第2棘輪保持分開狀態(tài)而允許上述扶手主體向下轉(zhuǎn)動;(6)恢復機構,其用于解除該保持機構的保持而使該第I棘輪在與第2棘輪接近的方向上相對移動,從而使嚙合恢復,該扶手裝置利用上述棘輪機構能夠調(diào)節(jié)上述扶手主體的在使用位置處的角度位置,其特征在于,上述第I棘輪形成為獨立于上述扶手主體的棘輪構件,并且該扶手主體為樹脂制的,在成形該扶手主體時,上述第2棘輪與該扶手主體一體成形。
技術方案2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中,施力構件對上述固定側的棘輪構件向上述扶手側的上述第2棘輪的一側施力,并且,上述解除機構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地轉(zhuǎn)動,并具有解除凸輪部,該解除凸輪部與該扶手主體一體地成形,在該扶手主體到達使用范圍上限時,使上述棘輪構件克服上述施力構件的作用力而沿著軸向上推起述棘輪構件,使上述第I棘輪與上述第2棘輪分開,上述保持機構用于使該被推起的棘輪構件保持在推起位置,從而允許上述扶手主體從使用范圍上限向下轉(zhuǎn)動。技術方案3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2中,上述保持機構具有凸緣部,其設置于上述棘輪構件,且以繞上述軸線延伸的形態(tài)設置;爪構件,其相對于該棘輪構件配置于在軸向上與上述第2棘輪相反的一側,在該爪構件上設有沿著軸向向該棘輪構件側突出的彈性爪作為保持部,在推起該棘輪構件時,該彈性爪彈性變形,使上述凸緣部在軸向上通過頂端側的爪部之后,利用該爪部卡掛該凸緣部來保持該棘輪構件。技術方案4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3中,上述彈性爪在沿著上述凸 緣部的周向上設置有多個,該多個彈性爪在多處保持該凸緣部。技術方案5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3或4中,上述棘輪構件為樹脂制的,該棘輪構件一體成形有上述第I棘輪及上述凸緣部。技術方案6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3 5中任一項所述的技術方案中,上述爪構件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地轉(zhuǎn)動,上述恢復機構具有缺口,該缺口被形成于上述凸緣部,在上述扶手主體到達轉(zhuǎn)動下限時,該缺口供上述彈性爪的上述爪部在軸向上通過而解除該彈性爪對該凸緣部的保持,從而使上述棘輪構件能夠向上述第2棘輪側移動。技術方案7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3 6中任一項所述的技術方案中,被設置成從軸向的一端側覆蓋上述棘輪機構的狀態(tài)并被設置成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的蓋構件構成有上述爪構件,且該蓋構件為樹脂制的,該蓋構件與上述彈性爪一體成形。技術方案8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I 6中任一項所述的技術方案中,該扶手裝置具有支承軸體,該支承軸體安裝于上述座椅,該支承軸體以能夠轉(zhuǎn)動的方式支承上述扶手主體,上述棘輪構件呈環(huán)狀,該棘輪構件以如下方式組裝于該支承軸體,即,該棘輪構件和該支承軸體中的至少一個利用沿著軸向延伸的引導凸部和引導凹部之間的凹凸嵌合而能夠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固定且能夠在軸向上相對移動,在上述扶手主體的上述基端部一體地成形有圓筒狀的外殼,在該外殼的內(nèi)部收容有上述支承軸體和上述棘輪構件,在該外殼的朝著軸向的底部內(nèi)表面成形有上述第2棘輪,而在該棘輪構件的與該第2棘輪相對的軸向的端面形成有上述第I棘輪,用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樹脂制的蓋構件封閉該外殼的與該底部內(nèi)表面在軸向上相反的一側的開放部。技術方案9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8中,在上述蓋構件上設有沿著軸向突出的卡掛爪,該卡掛爪隨著相對于上述支承軸體的軸向端部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而嵌合成外套狀態(tài),且向徑向內(nèi)側卡定于該支承軸體的外周面的被卡定部,且該卡掛爪用于以非間隙配合狀態(tài)內(nèi)嵌于上述外殼的靠該蓋構件側的軸向端部的內(nèi)周面。如上所述,本發(fā)明將固定側的第I棘輪形成為獨立于扶手主體的棘輪構件,而扶手主體為樹脂制的,且在將可動側的第2棘輪成形于該樹脂制的扶手主體時第2棘輪與該樹脂制的扶手主體一體成形。
因而,采用本發(fā)明,不將第2棘輪用的構件相對于扶手主體獨立地設置也可,由此,能夠減少扶手裝置所需的零部件個數(shù),并且,也不需要將具有該第2棘輪的構件與扶手主體組裝成一體轉(zhuǎn)動狀態(tài),能夠削減此時的組裝工序數(shù)。由此,能夠降低扶手裝置的所需成本。另外,不需要將具有第2棘輪的棘輪構件組裝于扶手主體,因此也不需要將用于組裝的嵌合構造設置于它們,因而,也能夠削減用于該組裝的空間,能夠使棘輪機構與扶手主體的組裝部分小型化。在本發(fā)明中,占扶手裝置的大部分的扶手主體為樹脂制的,因此能夠使扶手裝置整體大幅度地輕量化。除此之外,不需要將第2棘輪形成為獨立于扶手主體的構件,因此通過削減用于第2棘輪的構件、并且削減用于將第2棘輪連結的連結構件,從而能夠?qū)崿F(xiàn)更進一步的輕量化。
除以上內(nèi)容之外,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將第2棘輪與扶手主體直接一體成形能夠獲得如下優(yōu)點。在使用者使用扶手時,S卩,扶手承接體重時,對扶手主體施加較大的載荷。因而,在扶手主體為樹脂制的情況下,作為該樹脂,使用高強度的樹脂。對扶手主體施加的載荷也直接施加于與扶手主體一體成形的第2棘輪。在該情況下,第2棘輪的強度較弱時,第2棘輪有可能產(chǎn)生破裂或者產(chǎn)生龜裂,無法確保強度上足夠的可靠性,但在本發(fā)明中,該第2棘輪由用于構成扶手主體的高強度的樹脂形成,因此充分地使第2棘輪為高強度。另外,不存在如將具有第2棘輪的相對獨立的構件組裝于扶手主體的情況下那樣在該組裝部分產(chǎn)生松動那樣的問題,使扶手的使用時的晃蕩消失,能夠確保扶手的順暢的移動,另外,能夠提高其使用感。接著,技術方案2如下所述利用施力構件對具有固定側的第I棘輪的棘輪構件向扶手主體側的第2棘輪的一側施力,并且,上述解除機構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地轉(zhuǎn)動,并具有解除凸輪部,該解除凸輪部與該扶手主體一體地成形,在扶手主體到達使用范圍上限時,使棘輪構件克服上述施力構件的作用力而沿著軸向推起棘輪構件,使第I棘輪與第2棘輪分開,并且,上述的保持機構用于使被推起的棘輪構件保持在推起位置,從而允許扶手主體從使用范圍上限向下轉(zhuǎn)動。采用該技術方案2,通過將扶手主體向上轉(zhuǎn)動到使用范圍上限,從而在解除凸輪部的作用下能夠自動地解除第I棘輪與第2棘輪之間的嚙合。另外,保持機構將被推起的棘輪構件保持在推起位置,因此將扶手主體推起到使用范圍上限,從而之后能夠向下自如地轉(zhuǎn)動操作扶手主體。在該技術方案2中,解除機構用于沿著軸向推起棘輪構件而解除在繞軸線的旋轉(zhuǎn)方向上嚙合的第I棘輪和第2棘輪之間的嚙合,因此能夠以簡單的構造構成解除機構。另外,解除凸輪部與扶手主體一體地成形,因此不需要將用于解除凸輪部的構件相對于扶手主體獨立地設置,能夠進一步降低所需的零部件個數(shù)及組裝工序數(shù),另外,與此同時能夠進一步降低扶手裝置的所需成本。接著,技術方案3的內(nèi)容如下所述上述保持機構具有凸緣部,其設置于上述棘輪構件,且以在繞上述軸線的周向上延伸的形態(tài)設置;爪構件,其相對于棘輪構件配置于在軸向上與第2棘輪相反的一側,并且,在該爪構件上設有沿著軸向向棘輪構件側突出的彈性爪作為保持部,在推起棘輪構件時,隨著該彈性爪彈性變形,利用頂端側的爪部卡掛凸緣部來保持該棘輪構件。通過這樣設置,能夠利用保持機構對在扶手的使用范圍上限因解除凸輪部的作用而被與第I棘輪分開并被推起的棘輪構件進行簡單地保持,且能夠以簡潔的構造容易地構成該保持機構。另外,由于該保持機構使彈性爪沿著軸向突出并將棘輪構件沿著軸向保持,因此,具有構造不會因保持機構而沿著徑向大型化這樣的優(yōu)點。在該情況下,上述彈性爪沿著凸緣部的周向設置有多個,能夠用上述多的彈性爪在多處保持凸緣部(技術方案4)。通過這樣設置,能夠避免如將彈性爪設置在周向的I個部位的情況下那樣由彈性爪對凸緣部進行的保持成為懸臂狀態(tài),能夠用多個部位穩(wěn)定地保持凸緣部。
上述棘輪構件為樹脂制的,能夠?qū)⑸鲜龅贗棘輪及凸緣部與其一體成形(技術方案5)。通過這樣設置,同將獨立于棘輪構件的構件組裝于棘輪構件、在該構件上設有凸緣部的情況下相比,能夠減少所需的零部件個數(shù),另外,能夠進一步減少組裝工序數(shù)。并且,棘輪構件為樹脂制的,從而能夠使扶手裝置更加輕輕量化。在該情況下,使爪構件與扶手主體一體地轉(zhuǎn)動,另外,上述恢復機構具有形成在凸緣部的缺口,在扶手主體到達轉(zhuǎn)動下限時,彈性爪的爪部能夠沿著軸向通過缺口,從而解除彈性爪對凸緣部的保持,能夠使棘輪構件向第2棘輪側移動(技術方案6)。通過這樣設置,利用保持機構能夠使扶手主體向下方向轉(zhuǎn)動,而在使該扶手主體到達轉(zhuǎn)動下限之后,能夠自動恢復棘輪機構的嚙合。另外,能夠以簡單的構造構成恢復機構,并且,由于該恢復機構使彈性爪的爪部沿著軸向通過凸緣部而進行恢復作用,因此具有構造不因恢復機構而沿著徑向大型化這樣的優(yōu)點。技術方案7如下所述設置在從軸向的一端側覆蓋上述棘輪機構的狀態(tài)下與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蓋構件,且該蓋構件為樹脂制的,該蓋構件與上述彈性爪一體成形,該蓋構件兼用作上述的爪構件,因此,采用該技術方案7,不需要將爪構件與蓋構件分開設置,能夠削減零部件個數(shù)、組裝工序數(shù),并且,蓋構件也為樹脂制的,因此能夠?qū)崿F(xiàn)扶手裝置的進一
步輕量化。并且,該樹脂制的蓋構件與彈性爪一體成形,從而能夠使彈性爪具有充分的彈性變形能力。在本發(fā)明中,能夠如下這樣進行設置相對于安裝于座椅的支承軸體,將形成為環(huán)狀的棘輪構件利用凹凸嵌合以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固定且能夠在軸向上相對移動的方式組裝,另夕卜,樹脂制的扶手主體的基端部與圓筒狀的外殼一體地成形,在該外殼的內(nèi)部收容有支承軸體和棘輪構件,并且,在外殼中的朝著軸向的底部內(nèi)表面成形有第2棘輪,另外,在棘輪構件的與第2棘輪相對的軸向的端面形成有第I棘輪,并且,用與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樹脂制的蓋構件將外殼的與底部內(nèi)表面在軸向上相反的一側的開放部封閉(技術方案8)。通過這樣設置,能夠在形成于扶手主體的基端部的外殼的內(nèi)部收容棘輪機構和支承軸體。在該情況下,能夠在蓋構件上設有沿著軸向突出的卡掛爪,該卡掛爪隨著相對于支承軸體的軸向端部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的彈性變形而嵌合成外套狀態(tài),且向徑向內(nèi)側卡定于支承軸體的外周面的被卡定部,且該卡掛爪以非間隙配合的狀態(tài)內(nèi)嵌于外殼的靠蓋構件側的軸向端部的內(nèi)周面(技術方案9)。通過這樣設置,能夠在利用螺栓等將支承軸體固定于座椅側時,同時能夠?qū)⑸w構件相對于支承軸體固定成防脫狀態(tài)且固定成與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S卩,即使不使用用于單獨固定蓋構件的其他的螺栓等固定件,也能夠通過固定支承軸體而自動地將蓋構件固定成防脫狀態(tài)。在該技術方案9中,蓋構件為了自支承軸體向軸向脫離,需要卡掛爪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而松開,但外殼的軸向端部位于該卡掛爪的外周側而成為障礙,從而阻止卡掛爪 的向徑向外側的彈性變形,因此,通過固定支承軸體,能夠同時將蓋構件呈防脫狀態(tài)固定于支承軸體。
圖I是以安裝于汽車的座椅的安裝狀態(tài)表示本發(fā)明的一實施方式的扶手裝置的圖。圖2是以外觀狀態(tài)表示該實施方式的扶手主體和位置調(diào)節(jié)裝置的圖。圖3是該實施方式的扶手裝置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放大表示圖3的一部分的5是圖2的V-V截面。圖6是表示該實施方式中的棘輪構件的圖。圖7是放大表示該實施方式中的扶手主體的主要部分的圖。圖8是該實施方式中的蓋構件的各部的作用說明圖。圖9是該實施方式的棘輪及凸輪部的作用說明圖。圖10是該實施方式的扶手裝置的作用說明圖。圖11是接著圖10的作用說明圖。圖12是接著圖11的作用說明圖。圖13是接著圖12的作用說明圖。附圖標記說明10、座椅;16、扶手裝置;18、扶手;20、扶手主體;22、角度調(diào)節(jié)裝置;32、外殼;34、底部;36、開口 ;38、支承軸體;40、棘輪構件;42、蓋構件;66、凸條;68、凹條;70、螺旋彈簧(施力構件);78、被卡定部;80、第I棘輪;82、第2棘輪;96A、卡掛爪;98、114、爪部;104、解除凸輪部;108、從動凸輪部;112、彈性爪;116、凸緣部;118、缺口。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基于附圖詳細地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在圖I中,附圖標記10是汽車的座椅,附圖標記12是座部,附圖標記14是座椅靠背,附圖標記16是安裝于該座椅靠背14的扶手裝置。
附圖標記18是構成該扶手裝置16的主體的扶手,在此,扶手18能夠在圖I (A)所示的大致水平的轉(zhuǎn)動下限、比轉(zhuǎn)動下限向上轉(zhuǎn)動了角度a (在此為60° )的圖I(B)所示的使用范圍上限之間對使用時的角度位置(以下簡記為角度)進行調(diào)節(jié)。扶手裝置16包括被埋設在扶手18的內(nèi)部的強度構件即作為芯體的扶手主體20 (參照圖2、圖3);從外側覆蓋扶手主體20的省略圖示的彈性材料;內(nèi)置在扶手主體20的根側的基端部的角度調(diào)節(jié)裝置22。在此,角度調(diào)節(jié)裝置22具有能夠轉(zhuǎn)動地支承扶手主體20并且調(diào)節(jié)上下轉(zhuǎn)動方向的角度的功能。扶手主體20是樹脂(在此,是具有高強度的玻璃纖維強化聚丙烯樹脂)制的,如圖3所示,具有周壁24和側壁26,圖3中右側的面呈開放的形態(tài)的中空構造,在其中空部通過一體成形而設置有加強肋28。另外,附圖標記30是成形上述彈性材料(在此,為聚氨酯材)時的原料液的注入 孔。在該扶手主體20的基端部一體成形有圓筒狀的外殼32。并且,在該外殼32的內(nèi)部收容有上述的角度調(diào)節(jié)裝置22。該外殼32在圖3及圖4中左側的軸向端具有底部34。在底部34形成有圓形的開n 36。另外,圖中右側的軸向端為整體開放形狀。上述角度調(diào)節(jié)裝置22包括使扶手主體20能夠轉(zhuǎn)動地支承扶手主體20的截面呈圓形的塊狀的支承軸體38 ;呈圓形的環(huán)狀、以外套于支承軸體38的狀態(tài)與支承軸體38嵌合的棘輪構件40,支承軸體38和棘輪構件40被收容在外殼32的內(nèi)部。另外,外殼32的圖中右側的軸向端的開放部被與扶手主體20—體轉(zhuǎn)動的蓋構件42封閉。上述支承軸體38、棘輪構件40、蓋構件42也為樹脂制的。在此,作為構成支承軸體38及棘輪構件40的樹脂,采用玻璃纖維強化聚丙烯樹脂(GFPP)。另一方面,作為構成蓋構件42的樹脂,采用聚甲醛樹脂(POM)。支承軸體38如圖5所示那樣具有沿著軸向貫穿中心部的螺栓插入孔44,支承軸體38利用該螺栓插入孔44中的螺栓46并借助固定板48連結固定于座椅靠背14側(在此,省略了固定板48與座椅靠背14之間的防轉(zhuǎn)機構)。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將固定板48記載為扶手裝置16的零部件,但也可以使座椅靠背14側的零部件具有與固定板48同樣的功倉泛。如圖3所示,支承軸體38在軸向的圖中左端側具有小徑部50,并且,與該小徑部50連續(xù)地具有中徑部52,另外,與中徑部52連續(xù)地具有大徑的凸緣部54。在該小徑部50上沿著周向每隔規(guī)定間隔地設置有定位槽56。另一方面,在金屬制的上述固定板48上,在與定位槽56相對應的位置設置有多個切起形狀的定位突起58,上述定位突起58嵌入到定位槽56中,從而利用固定板48將支承軸體38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定位。另外,在固定板48的中心部設置有通孔60。該通孔60供螺栓46插入。
在小徑部50上還如圖5所示那樣嵌合固定有樹脂制(在此,為聚甲醛樹脂制的)的滑動環(huán)62。滑動環(huán)62如圖3所示那樣呈周向規(guī)定部位被分斷的形態(tài)的圓形的環(huán)狀,如圖5所示,該截面形狀呈-字形狀,在寬度方向中間部形成有整周呈圓環(huán)狀的槽64。并且,在該槽64中沿著徑向嵌入有外殼32的底部34的內(nèi)周端部65。S卩,內(nèi)周端部65借助滑動環(huán)62嵌合于支承軸體38的小徑部50的外周面,內(nèi)周端部65被支承軸體38能夠旋轉(zhuǎn)地支承。在支承軸體38中的上述中徑部52的外周面上,在周向上每隔規(guī)定間隔地設置有沿著軸向延伸的凸條66。
另一方面,在呈圓形的環(huán)狀的棘輪構件40的內(nèi)周面上,在周向上每隔規(guī)定間隔地設置有與凸條66相對應的凹條68,在使該凹條68和凸條66凹凸嵌合的狀態(tài)下,棘輪構件40以外套于支承軸體38的中徑部52的狀態(tài)與支承軸體38的中徑部52嵌合成能夠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固定且在軸向上相對移動。在周向每隔90°的4個部位配置的金屬制的螺旋彈簧(施力構件)70介于該棘輪構件40的軸向端與支承軸體38的大徑的凸緣部54之間,棘輪構件40被上述螺旋彈簧70向圖3中左方向施力。在此,螺旋彈簧70的圖中左端側插入棘輪構件40的插入孔72,另外,右端側與設置在支承軸體38的凸緣部54的突起74嵌合,螺旋彈簧70被定位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在支承軸體38的凸緣部54上,設有如圖5所示那樣從外周端沿著軸向立起的圓形的立起部76。另外,在外周側設置有呈周向連續(xù)的圓環(huán)狀的高度不同的形狀的被卡定部78。在棘輪構件40的、圖3中軸向的左側端面上,利用一體成形在整周連續(xù)地設置有呈鋸齒狀的固定側的第I棘輪80。另外,在扶手主體20中的上述底部34的內(nèi)表面與第I棘輪80相對應地在整周連續(xù)地設置有鋸齒狀的可動側的第2棘輪82,該第2棘輪82在軸向上與該第I棘輪80相對。在此,第2棘輪82在成形扶手主體20時與扶手主體20—體地成形。在本實施方式中,由第2棘輪82和具有第I棘輪80的棘輪構件40構成棘輪機構。該棘輪機構如下所述那樣起作用。S卩,在扶手主體20欲從圖I(A)所示的轉(zhuǎn)動下端向上轉(zhuǎn)動時,如圖9(A)_(C)所示,一體成形于扶手主體20側的可動側的第2棘輪82能夠越過通常處于不能旋轉(zhuǎn)狀態(tài)的固定側的、即形成于棘輪構件40的第I棘輪80而移動(此時棘輪構件40 —邊使螺旋彈簧70彈性壓縮變形一邊沿著軸向向支承軸體38的凸緣部54側后退移動),由此,允許扶手主體20向上轉(zhuǎn)動。另一方面,扶手主體20欲向下轉(zhuǎn)動時、可動側的第2棘輪82和固定側的第I棘輪80成為相互嚙合的狀態(tài),阻止第2棘輪82的旋轉(zhuǎn)。并且,由此禁止扶手主體20向下轉(zhuǎn)動。另外,扶手主體20如圖5所不那樣以使外殼32的嵌合壁部84外套于棘輪構件40的狀態(tài)轉(zhuǎn)動運動。如圖4所示,用于封閉外殼32的開放部的蓋構件42具有沿著外周緣而以微小的高度沿著軸向突出的環(huán)狀的肋86,該肋86嵌入到被形成于外殼32的軸向端面(圖5中上端的端面)的、對應的較淺的環(huán)狀的槽88中,從而蓋構件42相對于外殼32定位。肋86在周向的3個部位具有局部地突出的突部90,上述突部90嵌入到與上述突部90相對應地設置于外殼32的孔部92。上述突部90在頂端具有卡合部94,該卡合部94被卡合于孔部92的周邊。在蓋構件42上,在肋86的徑向的內(nèi)側,利用一體成形呈環(huán)狀地設置有比肋86更大地沿著軸向突出的嵌合片96。并且,該嵌合片96如圖8(B)所示那樣以非間隙配合狀態(tài)且以外套狀態(tài)嵌合于支承軸體38的靠蓋構件42側的軸向端部,具體而言,上述立起部76的外周面。該嵌合片96的一部分被沿著周向分斷而形成為能夠沿著徑向彈性變形的卡掛爪96A。 卡掛爪96A與嵌合片96的其他部分同樣以接觸狀態(tài)嵌合于支承軸體38的立起部76的外周面。該卡掛爪96A在頂端部具有爪部98,如圖8 (A)所示,將該爪部98卡掛于支承軸體38的上述被卡定部78,從而將蓋構件42安裝于支承軸體38。另外,該卡掛爪96A被設置在沿著周向每隔90°的4個部位。包括該卡掛爪96A在內(nèi)的嵌合片96分別如圖8(C)、圖8(D)所示,以非間隙配合狀態(tài)內(nèi)嵌于外殼32的靠蓋構件42側的軸向的端部32A的內(nèi)周面,包括卡掛爪96A在內(nèi)的嵌合片96被支承軸體38的立起部76和外殼32的軸向的端部32A在徑向的內(nèi)外方向上實質(zhì)上沒有間隙地夾持。結果,在將蓋構件42組裝于支承軸體38的狀態(tài)下,利用螺栓46穿過蓋構件42的中心的通孔100而將支承軸體38固定于座椅靠背14側時,同時成為在防止蓋構件42從支承軸體38脫離的防脫狀態(tài)下、且在蓋構件42與扶手主體20 —體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下、將蓋構件42能夠旋轉(zhuǎn)地固定于支承軸體38的狀態(tài)。其理由在于,為了將蓋構件42在圖5及圖8(A)_(D)中向上方向卸下,需要使能夠彈性變形的卡掛爪96A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而使爪部98從被卡定部78脫離,然而如圖8 (C)所示,卡掛爪96A處于被支承軸體38的立起部76和外殼32的軸向的端部32A沒有間隙地挾持的狀態(tài),外殼32的軸向的端部32A成為障礙而卡掛爪96A無法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因此,爪部98和被卡定部78的卡合被牢固地保持。該蓋構件42的包括卡掛爪96A在內(nèi)的嵌合片96被支承軸體38的立起部76、外殼32的軸向的端部32A在整周上沒有間隙地挾持,即,立起部76和外殼32的端部32A之間的間隙被嵌合片96填埋,從而也能夠獲得如下效果在向扶手主體20的頂端側施加力時,有效地抑制扶手主體20的撓曲。如圖7(A)、圖7(B)所示,在上述外殼32的底部34,在周向上隔開180°的兩個部位,利用一體成形設置有呈L字狀彎折并沿著軸向向棘輪構件40側突出的解除凸輪部104。在該解除凸輪部104上設置有傾斜的形狀的凸輪面106。該凸輪面106構成為在使扶手主體20向上轉(zhuǎn)動時、即、外殼32向圖4中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時、從基端朝著頂端向與該旋轉(zhuǎn)方向相反的方向行進的傾斜形狀的面。另外,如圖6所示,在棘輪構件40上,還在周向上隔開180°的兩個部位設置有與解除凸輪部104相對應的一對的從動凸輪部108。
而且,上述從動凸輪部108也設置有傾斜形狀的凸輪面110。上述凸輪面110以分別在旋轉(zhuǎn)方向上與解除凸輪部104的凸輪面106相對的方向且以相同的傾斜方向、傾斜角度設置。在本實施方式中,由解除凸輪部104和從動凸輪部108構成用于解除第I棘輪80和第2棘輪82之間的嚙合的解除機構。上述解除凸輪部104及從動凸輪部108如下所述那樣起作用。扶手主體20處于圖I(A)所示的轉(zhuǎn)動下限且處于大致水平位置時,如圖10(A)所示,解除凸輪部104與從動凸輪部108處于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分開的位置,具體而言,解除凸輪部104處于與從動凸輪部108在圖10(A)中的順時針方向上分開的位置。在該狀態(tài)下,將扶手主體20向上方轉(zhuǎn)動操作時,解除凸輪部104向圖10(A)中的逆時針方向轉(zhuǎn)動而逐漸接近從動凸輪部108。 然后,在將扶手主體20轉(zhuǎn)動操作到要接近使用范圍上限后,如圖1UA)及圖9(D)所示,一對解除凸輪部104的各自的凸輪面106與對應的一對從動凸輪部108的各自的凸輪面110抵接,然后,隨著扶手主體20的進一步轉(zhuǎn)動,在凸輪面106、110的凸輪作用下,從動凸輪部108如圖9(E)及圖9(F)所示那樣被沿著軸向向圖中上方推起。即,棘輪構件40克服螺旋彈簧70的作用力而被沿著軸向向圖中上方推起。然后,通過棘輪構件40被沿著軸向推起,第I棘輪80和第2棘輪82之間的嚙合被解除。而且,推起后的棘輪構件40被保持機構保持在該推起位置。S卩,第I棘輪80和第2棘輪82被保持成嚙合解除狀態(tài)。如圖4及圖5所示,在上述蓋構件42上,在周向上隔開180°的兩個部位設置有構成該保持機構的一部分的彈性爪112。上述彈性爪112利用一體成形而設置于蓋構件42。上述彈性爪112分別以沿著軸向突出的形狀設置,分別能夠在徑向上彈性變形。另外,在彈性爪112的各頂端部設置有朝內(nèi)的爪部114。另一方面,在棘輪構件40中,與蓋構件42的彈性爪112協(xié)同動作而構成保持機構的凸緣部116 (參照圖6 (A) - (C))利用一體成形以在周向上呈環(huán)狀延伸的形態(tài)設置在棘輪構件40的靠蓋構件42側的軸向端部,且該凸緣部116繞扶手主體20的轉(zhuǎn)動軸心設置。如上所述,利用解除凸輪部104和從動凸輪部108而將棘輪構件40沿著軸向推起時,如圖11 (B)、圖Il(C)所示,凸緣部116—邊使蓋構件42側的彈性爪112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一邊使其頂端的爪部114越過圖中上側,然后,在越過后,彈性爪112在彈性恢復力的作用下恢復成原來的形狀,成為爪部114將凸緣部116從圖Il(C)的下側向上地保持的狀態(tài)。在此,棘輪構件40被保持在推起位置,在該狀態(tài)下,扶手主體20能夠自由地向下轉(zhuǎn)動。另外,蓋構件42與扶手主體20 —體地轉(zhuǎn)動。該蓋構件42的彈性爪112在扶手主體20處于圖I (A)所示的轉(zhuǎn)動下限時處于位于被形成于凸緣部116的后述的缺口 118的位置的狀態(tài),從該狀態(tài)使扶手主體20向上轉(zhuǎn)動時,與此同時彈性爪112也向相同的方向轉(zhuǎn)動而進行位置移動,然后,在扶手主體20到達使用范圍上限之后,如圖Il(A)所示,成為彈性爪112位于凸緣部116的缺口 118、118之間的中間的周向位置的狀態(tài),在該狀態(tài)下,棘輪構件40被推起,從而棘輪構件40的凸緣部116隨著彈性爪112彈性變形而進行保持。如上所述,在凸緣部116上,如圖6所示那樣在周向上隔開180°的兩個部位設置有供彈性爪112的爪部114沿著軸向通過的缺口 118。該缺口 118用于構成恢復機構,該恢復機構用于解除對利用凸緣部116和彈性爪112而保持在推起位置的棘輪構件40的保持,使棘輪構件40、具體而言使第I棘輪80恢復成與外殼32側的第2棘輪82嚙合的狀態(tài)。如圖10(A)、圖13(A)所示,上述缺口 118被配置成,在扶手主體20被向下轉(zhuǎn)動操作到轉(zhuǎn)動下限時,上述缺口 118位于與彈性爪112相同的周向位置。因而,將轉(zhuǎn)動到上限的扶手主體20向下轉(zhuǎn)動,如圖12(A)、圖13(A)所示,將扶手主體20帶到轉(zhuǎn)動下限時,在轉(zhuǎn)動下限處,與扶手主體20 —體轉(zhuǎn)動的蓋構件42的一對彈性爪112成為與被形成于棘輪構件40的凸緣部116的一對缺口 118對齊的狀態(tài),在此,克服 螺旋彈簧70的作用力而被推起的、并且被凸緣部116和彈性爪112保持在推起位置的棘輪構件40被解除保持,在螺旋彈簧70的作用力的作用下沿著軸向向第2棘輪82側移動。在此,第I棘輪80和第2棘輪82恢復成再次嚙合的狀態(tài)。利用以上那樣的機構使本實施方式的扶手18從處于圖I(A)所示的轉(zhuǎn)動下限的位置向上轉(zhuǎn)動規(guī)定量,從而,扶手18利用棘輪機構的嚙合保持在該位置,利用棘輪機構的嚙合承接使用者的載荷而支承使用者。另外,在從該狀態(tài)稍微對扶手18的角度進行角度調(diào)整的情況下,相應地向上轉(zhuǎn)動操作扶手18即可。另一方面,在將扶手18的位置調(diào)整成比現(xiàn)在更靠下方的轉(zhuǎn)動角度時,暫且將扶手18操作到圖I(B)所示的使用范圍上限之后、下壓到圖I(A)所示的轉(zhuǎn)動下限,將扶手18從該位置轉(zhuǎn)動操作到期望的位置,從而能夠?qū)⒎鍪?8位置調(diào)節(jié)成期望的角度。如上所述,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將第2棘輪82用的構件與扶手主體20分開設置也可,能夠減少扶手裝置16所需的零部件個數(shù),并且,也不需要將具有該第2棘輪82的構件組裝成與扶手主體20 —體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能夠削減此時的組裝工序數(shù)。由此,能夠降低扶手裝置16的所需的成本。另外,不需要將具有第2棘輪82的棘輪構件40組裝于扶手主體20,由此也不需要將用于組裝的嵌合構造設置于它們,因而,也能夠削減用于該組裝的空間,能夠使棘輪機構與扶手主體20的組裝部分小型化。在本實施方式中,占扶手裝置16的大部分的扶手主體20為樹脂制的,因此,能夠使扶手裝置16整體上大幅度地輕量化。此外,不需要將第2棘輪82形成為獨立于扶手主體20的構件,因此,通過削減用于第2棘輪82的構件、并且削減用于將第2棘輪82連結的連結構件,從而能夠?qū)崿F(xiàn)更進一步的輕量化。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不僅扶手主體20為樹脂制的,而且棘輪構件40、支承軸體38、蓋構件42、滑動環(huán)62全部為樹脂制的,因此,與以往相比能夠使扶手裝置16大幅度地輕量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該第2棘輪82由構成扶手主體20的高強度的樹脂形成,因此,能夠使第2棘輪82具有足夠高的強度。另外,沒有如將具有第2棘輪82的相對獨立的構件組裝于扶手主體20的情況那樣在該組裝部分產(chǎn)生松動這樣的問題,使扶手18的使用時的晃蕩消失,能夠確保扶手18的順暢的移動,另外,能夠提高其使用感。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用于解除棘輪機構的嚙合的解除機構、用于保持為嚙合解除狀態(tài)的保持機構、此外用于解除該保持而使棘輪機構恢復嚙合的恢復機構中的任一個也沿著軸向動作來進行該工作,由此能夠以簡單的構造簡潔地構成上述機構,并且,能夠有效地防止角度調(diào)整裝置22因上述機構而在徑向上大型化。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構成上述的解除機構的解除凸輪部104與扶手主體20 —體成形,并且,與之相對應的從動凸輪部108與棘輪構件40 —體成形,另外,構成保持機構的凸緣部116和彈性爪112分別與支承軸體38、蓋構件42 —體成形,除此之外還在蓋構件42上一體地設置有構成解除機構的缺口 118,因此,整體上能夠有效地削減零部件個數(shù),另 夕卜,與此同時能夠削減用于它們的組裝的工序數(shù),能夠更加降低扶手裝置16的所需成本。以上,詳細論述了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但這僅是舉例說明,本發(fā)明也能夠以能夠適用于安裝于汽車以外的座椅的扶手裝置等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主旨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變更的方式構成。
權利要求
1.一種扶手裝置,其包括 (1)扶手主體,其以相對于座椅能夠上下轉(zhuǎn)動的方式將基端部安裝于座椅; (2)棘輪機構,其具有固定側的第I棘輪和可動側的第2棘輪,該第I棘輪被繞該扶手主體的轉(zhuǎn)動軸線設置;該第2棘輪被設置成與該第I棘輪相對的狀態(tài)且被設置成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在該扶手主體的向下轉(zhuǎn)動方向上,該第2棘輪能夠與該第I棘輪嚙合而阻止該第2棘輪的移動,在該扶手主體的向上轉(zhuǎn)動方向上,該第2棘輪能夠越過該第I棘輪而移動; (3)施力構件,其用于向相互按壓上述第I棘輪與第2棘輪的方向施力; (4)解除機構,其用于使該第I棘輪與第2棘輪分開而解除嚙合; (5)保持機構,其用于使該分開的第I棘輪和第2棘輪保持分開狀態(tài)而允許上述扶手主體向下轉(zhuǎn)動; (6)恢復機構,其用于解除該保持機構的保持而使該第I棘輪在與第2棘輪接近的方向上相對移動,從而使嚙合恢復, 該扶手裝置利用上述棘輪機構能夠調(diào)節(jié)上述扶手主體的在使用位置處的角度位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第I棘輪形成為獨立于上述扶手主體的棘輪構件,并且該扶手主體為樹脂制的,在成形該扶手主體時,上述第2棘輪與該扶手主體一體成形。
2.根據(jù)權利要求I所述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 施力構件對上述固定側的棘輪構件向上述扶手側的上述第2棘輪的一側施力, 并且,上述解除機構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地轉(zhuǎn)動,并具有解除凸輪部,該解除凸輪部與該扶手主體一體地成形,在該扶手主體到達使用范圍上限時,使上述棘輪構件克服上述施力構件的作用力而沿著軸向上推起述棘輪構件,使上述第I棘輪與上述第2棘輪分開, 上述保持機構用于使該被推起的棘輪構件保持在推起位置,從而允許上述扶手主體從使用范圍上限向下轉(zhuǎn)動。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保持機構具有凸緣部,其設置于上述棘輪構件,且以繞上述軸線延伸的形態(tài)設置; 爪構件,其相對于該棘輪構件配置于在軸向上與上述第2棘輪相反的一側, 在該爪構件上設有沿著軸向向該棘輪構件側突出的彈性爪作為保持部,在推起該棘輪構件時,該彈性爪彈性變形,使上述凸緣部在軸向上通過頂端側的爪部之后,利用該爪部卡掛該凸緣部來保持該棘輪構件。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彈性爪在沿著上述凸緣部的周向上設置有多個,該多個彈性爪在多處保持該凸緣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或4所述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棘輪構件為樹脂制的,該棘輪構件一體成形有上述第I棘輪及上述凸緣部。
6.根據(jù)權利要求3 5中任一項所述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爪構件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地轉(zhuǎn)動, 上述恢復機構具有缺口,該缺口被形成于上述凸緣部,在上述扶手主體到達轉(zhuǎn)動下限時,該缺口供上述彈性爪的上述爪部在軸向上通過而解除該彈性爪對該凸緣部的保持,從而使上述棘輪構件能夠向上述第2棘輪側移動。
7.根據(jù)權利要求3 6中任一項所述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 被設置成從軸向的一端側覆蓋上述棘輪機構的狀態(tài)并被設置成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狀態(tài)的蓋構件構成為上述爪構件,且該蓋構件為樹脂制的,該蓋構件與上述彈性爪一體成形。
8.根據(jù)權利要求I 6中任一項所述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 該扶手裝置具有支承軸體,該支承軸體安裝于上述座椅,該支承軸體以能夠轉(zhuǎn)動的方式支承上述扶手主體,上述棘輪構件呈環(huán)狀,該棘輪構件以下述方式組裝于該支承軸體,即,該棘輪構件和該支承軸體中的至少一個利用沿著軸向延伸的引導凸部和引導凹部之間的凹凸嵌合而能夠在旋轉(zhuǎn)方向上固定且能夠在軸向上相對移動, 在上述扶手主體的上述基端部一體地成形有圓筒狀的外殼,在該外殼的內(nèi)部收容有上述支承軸體和上述棘輪構件,在該外殼的朝著軸向的底部內(nèi)表面成形有上述第2棘輪,而在該棘輪構件的與該第2棘輪相對的軸向的端面形成有上述第I棘輪, 用與上述扶手主體一體轉(zhuǎn)動的樹脂制的蓋構件封閉該外殼的與該底部內(nèi)表面在軸向上相反的一側的開放部。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扶手裝置,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蓋構件上設有沿著軸向突出的卡掛爪,該卡掛爪隨著相對于上述支承軸體的軸向端部的外周面向徑向外側彈性變形而嵌合成外套于上述支承軸體的軸向端部的外周面的狀態(tài),且向徑向內(nèi)側卡定于該支承軸體的外周面的被卡定部,且該卡掛爪以非間隙配合狀態(tài)內(nèi)嵌于上述外殼的靠該蓋構件側的軸向端部的內(nèi)周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扶手裝置。扶手裝置(16)包括以能夠上下轉(zhuǎn)動的方式安裝于座椅的扶手主體(20);具有固定側的第1棘輪(80)及與扶手主體(20)一體轉(zhuǎn)動的可動側的第2棘輪(82)的棘輪機構;向?qū)λ鼈冞M行按壓的方向施力的螺旋彈簧(70);解除棘輪機構的嚙合的解除凸輪部(104);用于保持該解除的彈性爪(112)及凸緣部(116);用于使棘輪機構恢復嚙合的缺口(118)。并且,扶手主體(20)為樹脂制的,在成形扶手主體(20)時,一體成形第2棘輪(82)。成為整體上來說輕量、且組裝工序數(shù)也可以較少、使用感也良好、廉價且小型的扶手裝置。
文檔編號B60N2/46GK102762131SQ201080036370
公開日2012年10月31日 申請日期2010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1月30日
發(fā)明者小林誠治, 水谷健 申請人:東?;晒I(yè)株式會社, 株式會社Rebir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