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座椅框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公開總體上涉及一種用于車輛的座椅框架。
背景技術:
已知一種這樣的座椅框架,該座椅框架具有支承車輛座的椅墊框架和用于支承車輛座椅的椅背的椅背框架,椅背框架連接到椅墊框架并配置有牽引器(座椅安全帶保持構件)。椅墊框架包括沿椅墊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前后方向框架。椅背框架包括沿椅背的上下方向延伸的上下方向框架。在JP2002-59770A中公開了一種具有斜倚器的座椅框架,該斜倚器連接到主側椅墊側框架(前后方向框架)的后端部和主側椅背側框架(上下方向框架)的下端部。根據(jù)在JP2002-59770A中公開的座椅框架,斜倚器包括各自呈平板形式的下臂和上臂。下臂連接到主側椅墊側框架。上臂連接到主側椅背側框架。主側椅墊側框架和主側椅背側框架均具有閉合的截面結構。下臂從上開口插入到主側椅墊側框架中、通過套環(huán)被偏置到主側椅墊側框架的側壁、并且通過螺栓緊固以保持處于偏置狀態(tài)。上臂從下開口插入到主側椅背側框架中、通過套環(huán)被偏置到主側椅背側框架的側壁、并且通過螺栓緊固以保持處于偏置狀態(tài)。根據(jù)在JP2002-59770A中公開的座椅框架,具有閉合截面結構的側框架和斜倚器通過螺栓緊固。在該構造中,當從座椅安全帶向主側椅背側框架施加張力時,側框架的截面中的剛性根據(jù)所施加的張力的方向顯著地改變。而且在該構造中,由于來自座椅安全帶的張力引起的應力集中在螺栓部,因此發(fā)生屈曲變形的可能性高。因此,存在對這樣一種座椅框架的需要,其具有抵抗來自座椅安全帶的張力的增加的剛性。
發(fā)明內容
根據(jù)本公開的一方面,提供一種座椅框架,包括椅墊框架,所述椅墊框架包括沿著車輛座椅的椅墊的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椅墊的前后方向框架;椅背框架,所述椅背框架具有安裝成用以保持座椅安全帶的一端的牽引器,所述椅背框架包括沿著車輛的椅背的上下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椅背的上下方向框架;斜倚器,所述斜倚器設置在所述前后方向框架的后端部與所述上下方向框架的下端部之間,所述斜倚器適于轉動,用于調節(jié)所述椅背相對于所述椅墊的傾斜角;加強板,所述加強板布置在所述上下方向框架與所述斜倚器之間,所述加強板與所述上下方向框架以搭接的方式接合,用于加強所述上下方向框架抵抗來自所述座椅安全帶的張力的強度;突起部,所述突起部形成在所述斜倚器的面向所述加強板的表面上,所述突起部具有沿所述斜倚器的轉動方向帶有凹部和凸部的截面形狀。所述加強板包括用于裝配所述突起部的第一通孔。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包括比所述第一通孔大的第二通孔,當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和所述加強板疊置時所述第一通孔在所述第二通孔內延伸。三構件焊接部,所述三構件焊接部由所述突起部的突起部周邊、所述第一通孔的第一通孔周邊和所述第二通孔的第二通孔周邊形成,在當所述加強板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疊置時所述斜倚器的突起部裝配到所述加強板的第一通孔中的狀態(tài)下,所述斜倚器、所述加強板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在所述三構件焊接部處焊接在一起。上下方向框架由布置在上下方向框架與斜倚器之間的加強板加強。從而提高了座椅框架抵抗來自座椅安全帶的張力的剛性。斜倚器、加強板和上下方向框架通過焊接連接在一起。因此,相比其間通過螺栓的連接,上述構件之間的結合更加牢固。三構件焊接部——斜倚器、加強件和上下方向框架通過焊接連接的部分——的形狀是沿著形成在斜倚器上的突起部的周邊的形狀。突起部的截面形狀是具有沿斜倚器的轉動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的形狀。因此,三構件焊接部的形狀同樣是具有沿斜倚器的轉動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的形狀。通過沿著三構件焊接部的形狀焊接斜倚器、加強板和上下方向框架,提高了抵抗從座椅安全帶沿前下方向(或沿斜倚器的轉動方向)施加到上下方向框架的張力的焊接強度。從而增加了座椅框架抵抗來自座椅安全帶的沿斜倚器的第一圓形部的轉動方向作用的張力的剛性。根據(jù)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還包括雙構件焊接部,所述雙構件焊接部與所述三構件焊接部不同,所述雙構件焊接部形成在所述加強板與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彼此接觸的位置處,所述加強板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在所述雙構件焊接部處焊接在一起。除將斜倚器、加強板和上下方向框架在三構件焊接部處焊接在一起之外,還將上下方向框架和加強板在雙構件焊接部處焊接在一起。通過將焊接部分散到若干部位,分散和減弱了施加到每個焊接部的張力,因此進一步提高了座椅框架抵抗來自座椅安全帶的張力的剛性。根據(jù)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還包括所述加強板具有設置在所述雙構件焊接部與所述三構件焊接部之間的變形部,其中,與除所述加強板的變形部之外的其它部分相比,所述變形部的剛性較小。形成在加強板上的變形部設置在雙構件焊接部和三構件焊接部之間的區(qū)域中。在這種設置方式中,在力傳遞到三構件焊接部之前,施加到雙構件焊接部的力傳遞到變形部。 變形部的強度比除變形部之外的部分低。因此,從雙構件焊接部傳遞的力使變形部容易變形。變形部處的變形使施加到三構件焊接部的力的分布均衡,并且抑制了偏置力施加到三構件焊接部。由于斜倚器和上下方向框架在三構件焊接部處連接,均勻地分散所施加的力防止了斜倚器的損壞。根據(jù)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還包括所述變形部形成在所述第一通孔的周邊區(qū)域中。變形部設置在加強板的第一通孔周圍,它是雙構件焊接部和三構件焊接部之間的區(qū)域。在這種設置方式中,在力傳遞到三構件焊接部之前,施加到雙構件焊接部的力傳遞到變形部。變形部的強度比除變形部之外的部分低。因此,從雙構件焊接部傳遞的力使變形部變形。變形部處的變形使施加到三構件焊接部的力的分布均衡,并且抑制了偏置力施加到三構件焊接部。由于斜倚器和上下方向框架在三構件焊接部處連接,將所施加的力均勻地分散到三構件焊接部防止了斜倚器的損壞。根據(jù)本公開的另一方面,所述座椅框架還包括所述加強板的最外部與所述上下方向框架在所述雙構件焊接部處彼此接觸。
每個雙構件焊接部形成在加強板的最外部和上下方向框架彼此相接觸的部位處。 通過將加強板的最外部焊接到上下方向框架,上下方向框架通過加強板得到進一步加強。
參照附圖從下列詳細的描述中本公開的前述的和附加的特征和特性將變得更加明顯,在所述附圖中圖1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的立體圖;圖2是從箭頭II觀察的在圖1中示出的座椅框架;圖3是示出椅背右側構件和斜倚器之間的連接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圖4是沿圖2中的線IV-IV剖切的座椅椅背的截面圖;圖5是圖4中的部分V的放大圖;圖6是示出椅背右側構件、加強板和斜倚器連接的狀態(tài)的附圖;圖7是沿圖6中的線VII-VII剖切的座椅框架的截面圖;圖8是沿圖6中的線VIII-VIII剖切的座椅框架的部分截面圖;圖9A是從箭頭9A觀察的、示出在圖9B中所示的雙構件焊接部中加強板和椅背右側構件之間的連接的附圖;圖9B是示出在雙構件焊接部中加強板和椅背右側構件之間的連接的附圖;以及圖9C是從箭頭9C觀察的、示出在圖9B中所示的雙構件焊接部中加強板和椅背右側構件之間的連接的附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將對座椅框架1的實施方式進行描述。圖1是根據(jù)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的立體圖。如圖1所示出的,根據(jù)本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1包括椅墊框架10、椅背框架20和斜倚器50。椅墊框架10支承椅墊30,椅墊30是車輛座椅的就坐部。椅背框架20 支承椅背40,椅背40是車輛座椅的靠背部。椅墊框架10包括椅墊右側構件11、椅墊左側構件12、前部橫構件13和后部橫構件14。椅墊右側構件11布置在椅墊30的右側下部。椅墊左側構件12布置在椅墊30的左側下部。在本公開中,右側和左側定義為由坐在車輛座椅上的乘員觀察的方向。椅墊右側構件11沿車輛的椅墊30的前后方向延伸并在椅墊右側構件11的后部 Ila處連接到斜倚器50。椅墊右側構件11用作前后方向框架并且后部Ila在本公開中用作后端部。椅墊左側構件12沿車輛的椅墊30的前后方向延伸并且在椅墊左側構件12的后部12a處連接到椅背左側構件22,椅背左側構件22將在下文中描述。前部橫構件13連接椅墊右側構件11的前部lib與椅墊左側構件12的前部12b。后部橫構件14連接椅墊右側構件11的后部Ila與椅墊左側構件12的后部12a。在椅墊右側構件11和椅墊左側構件12的每個下表面,連接有沿車輛的前后方向延伸的座椅軌道61和裝配到相應的座椅軌道61中的軌道引導構件62。通過沿相應的座椅軌道61移動軌道引導構件62來調節(jié)座椅框架1在前后方向上的位置。椅背框架20包括椅背右側構件21、椅背左側構件22和上部橫構件23。椅背右側構件21支承椅背40的右側部。椅背左側構件22支承椅背40的左側部。椅背右側構件21和椅背左側構件22沿椅背40的上下方向延伸。椅背右側構件21在椅背右側構件21的下部21a處連接到斜倚器50。椅背右側構件21用作上下方向框架并且下部21a在本公開中用作下端部。椅背左側構件22在椅背左側構件22的下部22a處連接到椅墊左側構件12 的后部12a。上部橫構件23在寬度方向上延伸并且連接椅背右側構件21的上部21b與椅背左側構件22的上部22b。下部橫構件24在寬度方向上延伸并且在椅背右側構件21與椅背左側構件22的上下方向上的中間部處連接椅背右側構件21與椅背左側構件22。在下部橫構件24的寬度方向上的中間部附近形成有螺栓插入孔241。螺栓BT或者類似緊固構件插入穿過螺栓插入孔241。通過螺栓BT或類似緊固構件和旋擰到螺栓BT 或類似緊固構件上的螺母或類似構件將支架25保持到下部橫構件24。在支架25的末端處附接有牽引器26。換句話說,牽引器26經(jīng)由支架25附接到下部橫構件24(附接到椅背框架20)。牽引器26保持座椅安全帶80的端部。牽引器26可以設置為使得當座椅安全帶 80產(chǎn)生預定量的張力時卷繞座椅安全帶80。座椅安全帶引導裝置27附接到椅背右側構件21的上端。座椅安全帶80搭在座椅安全帶引導裝置27上,并且座椅安全帶80的一端由牽引器26保持。設置在椅背右側構件21的下部的錨接板保持座椅安全帶80的另一端。舌狀板沿座椅安全帶80以可移動的方式附接在中間位置。帶扣設置在椅背左側構件22的下部以便保持舌狀板。當帶扣保持舌狀板時,座椅安全帶引導裝置27和舌狀板之間的位置處的座椅安全帶80限制乘員的上身。與此同時,座椅安全帶80在舌狀板和錨接板之間的位置處限制乘員的腰部。由于類似本公開的結構是廣為人知的,因此省略了對座椅安全帶結構的進一步描述。圖2示出了從箭頭II觀察的圖1中示出的座椅框架。如圖2所示,椅背右側構件 21在沿上下方向向上延伸時該構件沿向后方向彎曲。圖3是示出椅背右側構件21和斜倚器50之間的連接結構的分解立體圖。如圖3 所示,加強板70布置在椅背右側構件21和斜倚器50之間。當加強板70與椅背右側構件 21以搭接的方式接合時,椅背右側構件21的強度得以加強。圖4是沿圖2中的線IV-IV剖切的座椅框架的截面圖。如圖4所示,在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斜倚器50是具有第一圓板部51和第二圓板部52的圓形斜倚器。第一圓板部51連接到加強板70并連接到椅背右側構件21。第二圓板部52連接到椅墊右側構件 11。第一圓板部51與第二圓板部52組裝成使得第一圓板部51可以相對于第二圓板部52 轉動。通過使第一圓板部51相對于第二圓板部52轉動,調節(jié)椅墊30相對于椅背40的傾斜角。斜倚器50構造成使得第一圓板部51相對于第二圓板部52的轉動位置保持于特定的位置。在乘員通過轉動斜倚器50 (通過轉動第一圓板部51)調節(jié)椅背40相對于椅墊30 的傾斜角之后,第一圓板部51相對于第二圓板部52的轉動位置得到保持,使得椅墊30相對于椅背40的傾斜角得以保持。如圖3和圖4所示,斜倚器50的第一圓板部51在面向椅背右側構件21的表面上形成有突起部511。在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突起部511的橫截面形狀是大致星形(參照圖3)。然而,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狀不局限于所公開的實施方式中的形狀??梢允褂镁哂袕碗s凹口的圓或具有凹部和凸部的圓形形狀一一其中以第一圓板部51的中心作為轉動軸線——作為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狀。換句話說,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狀可以沿斜倚器50 (或第一圓板部51)的轉動方向形成有凹部和凸部。
如圖3所示,椅背右側構件21的下部21a包括大致垂直于椅背40的寬度方向的第一側壁部213、從第一側壁部213的前端延伸到左方(或者椅背40的內方向)的第一前壁部214以及從第一側壁部213的后端延伸到左方(或者椅背40的內方向)的第一后壁部215。加強板70包括面向第一側壁部213的第二側壁部73、面向第一前壁部214的第二前壁部74以及面向第二后壁部215的第二后壁部75。加強板70布置成覆蓋在椅背右側構件21上,使得第二側壁部73布置成從右方(或椅背40的外方向)覆蓋在第一側壁部213 上、第二前壁部74布置成從右方(或椅背40的外方向)覆蓋在第一前壁部214上、并且第二后壁部75布置成從右方(或椅背40的外方向)覆蓋在第一后壁部215上。在加強板70的第二側壁部73上形成有第一通孔71。第一通孔71具有與形成在斜倚器50上的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狀相同的形狀。當斜倚器50與加強板70組裝時,斜倚器50的突起部511裝配到加強件70的第一通孔71中。在椅背右側構件21的第一側壁部213上形成有第二通孔211。第二通孔211具有相似于形成在斜倚器50上的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狀的形狀,但稍微大于突起部511的截面尺寸。當加強板70布置在椅背右側構件21上時,第一通孔71在第二通孔內延伸。換句話說,當加強板70與椅背右側構件21疊置時,當從椅背右側構件21側(穿過第二通孔)觀察時第一通孔71的整個周邊是可以看到的。椅背右側構件21上還形成有下部橫構件插入孔212。下部橫構件24的相對端插入穿過下部橫構件插入孔212。在加強板70上形成有多個變形通孔72。變形通孔72形成在第一通孔71周圍。 在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第一通孔71周圍的、形成有變形通孔72的區(qū)域稱作變形區(qū)域 Ad(用作變形部)。變形區(qū)域Ad用于使該區(qū)域比除變形區(qū)域Ad之外的區(qū)域具有更小的剛性。在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變形區(qū)域Ad通過在變形區(qū)域Ad中具有多個變形通孔72而具有較小的剛性,然而,為了降低剛性,變形區(qū)域Ad可以成形為比除變形區(qū)域Ad之外的區(qū)域更薄。用于降低剛性的另一可行方式是與除變形區(qū)域Ad之外的區(qū)域相比,以剛性更小的材料形成變形區(qū)域Ad。圖5是圖4中的部分V的放大圖。圖5示出處于連接狀態(tài)的椅背右側構件21、加強板70以及斜倚器50的第一圓板部51。如所示,斜倚器50 (第一圓板部51)、加強板70以及椅背右側構件21在三構件焊接部D——三構件焊接部D通過斜倚器50上的突起部511 的突起部周邊R、加強板70上的第一通孔71的第一通孔周邊H以及椅背右側構件21上的第二通孔211的第二通孔周邊R形成——處,在以下狀態(tài)下焊接在一起,所述狀態(tài)即在加強板70和椅背右側構件21疊置成使得第一通孔71在第二通孔211內延伸之時斜倚器50 的突起部511裝配到加強板70的第一通孔71中。在附圖中WB表示焊道。對突起部周邊R 的描述包括在突起部511的端表面或突起部511的側表面處形成突起部511輪廓的周邊。 對第一通孔周邊H的描述包括在第一通孔71的開口表面或第一通孔71的內側表面處形成第一通孔71輪廓的周邊。對第二通孔周邊S的描述包括在第二通孔211的開口表面或第二通孔211的內側表面處形成第二通孔211輪廓的周邊。圖6示出椅背右側構件21的下部的放大構造。圖7是沿圖6中的線VII-VII剖切的座椅框架的截面圖。圖8是沿圖6中的線VIII-VIII剖切的座椅框架的局部截面圖。 如附圖所示(尤其圖6),焊道WB形成在斜倚器50的突起部511的整個周邊上。在這種狀態(tài)下將椅背右側構件21、加強板70以及斜倚器50焊接在一起,使得將這三個構件牢固地連接在一起。由突起部511的整個周邊、第一通孔71的整個周邊以及第二通孔211的整個周邊形成的待焊接部被稱作三構件焊接部D。換句話說,在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斜倚器 50、加強板70和椅背右側構件21在三構件焊接部D處焊接在一起。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的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狀為大致星形,因此,三構件焊接部D同樣為大致星形。如圖6所示,三構件焊接部D的形狀(同樣地,突起部511的截面形狀、第一通孔71的形狀和第二通孔211的形狀)是以斜倚器50的第一圓板部51的轉動軸線為中心的圓P,該圓P具有沿斜倚器50 (或第一圓板部51)的轉動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椅背右側構件21和加強板70另外地在彼此接觸的不同于三構件焊接部D的部分處焊接。由椅背右側構件21和加強板70形成的不同于三構件焊接部D的待焊接部被稱作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圖9A到圖9C示出在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處連接的椅背右側構件21和加強板70。圖9A是從箭頭9A觀察的圖9B。圖9C是從箭頭9C觀察的圖9B。如圖9所示,在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每個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形成在加強板 70的最外部與椅背右側構件21接觸的部位處。更確切地說,一個雙構件焊接部Cl形成在加強板70的上部中央部與椅背右側構件21接觸的部位處,兩個雙構件焊接部C2、C3形成在加強板70的側緣部和椅背右側構件21接觸的兩個部位處,并且兩個雙構件焊接部C4、C5 形成在加強板70的另一側的側緣部和椅背右側構件21接觸的兩個部位處。加強板70和椅背右側構件21在上述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處焊接在一起。如圖9B所示,變形區(qū)域Ad 限定為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與三構件焊接部D (或形成第一通孔71的部分)之間的區(qū)域 (由附圖中的點劃線所圍繞的區(qū)域)。在根據(jù)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的座椅框架1中,當車輛突然制動時,將座椅上的乘員推向前方,進而座椅安全帶80由乘員的重量牽拉。來自座椅安全帶80的張力從座椅安全帶引導裝置27傳遞到椅背右側構件21,因此椅背右側構件21承受向前下方的推力。來自座椅安全帶80的張力傳遞到椅背右側構件21并向三構件焊接部D和雙構件焊接部Cl 到C5施加力。在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椅背右側構件21和斜倚器50通過焊接連接。因此,相比其間通過螺栓的連接,這兩個構件之間的結合更加牢固。三構件焊接部D的形狀是具有沿斜倚器50的第一圓板部51的轉動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的形狀。由于斜倚器50、加強板70和椅背右側構件21沿著三構件焊接部D焊接在一起,其中三構件焊接部D具有沿斜倚器50的第一圓板部51的轉動方向形成的凹部和凸部,所以提高了抵抗沿前下方向施加到椅背右側構件21的推力、即抵抗來自座椅安全帶 80的沿斜倚器50 (或第一圓板部51)的轉動方向作用的張力的焊接強度。從而提高了座椅框架1抵抗來自座椅安全帶80的沿斜倚器50的第一圓形部51的轉動方向作用的張力的剛性。在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除將斜倚器50、加強板70和椅背右側構件21在三構件焊接部D處焊接在一起之外,椅背右側構件21和加強板70在多個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 處焊接在一起。通過將焊接部分散到若干部位,施加到每個焊接部的張力也可以得以分散和減弱,因此座椅框架1抵抗來自座椅安全帶80的張力的剛性得以提高。變形區(qū)域Ad設置在加強板70的第一通孔71周圍,并且在變形區(qū)域Ad內形成多個變形通孔72。變形區(qū)域Ad設置在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和三構件焊接部D之間。在這種設置方式中,在力傳遞到三構件焊接部D之前,施加到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的力傳遞到變形區(qū)域。變形區(qū)域Ad的強度比除變形區(qū)域Ad之外的部分低。因此,從雙構件焊接部Cl 到C5傳遞的力使變形區(qū)域Ad變形。變形區(qū)域Ad處的變形使施加到三構件焊接部D的力的分布均衡,并且抑制了偏置力施加到三構件焊接部D。由于斜倚器50和椅背右側構件21 在三構件焊接部D處連接,均勻地將所施加的力分散到三構件焊接部D防止了斜倚器50的損壞。每個雙構件焊接部Cl到C5形成在加強板70的最外部與椅背右側構件21彼此相接觸的部位處。通過將加強板70的最外部焊接到椅背右側構件21,椅背右側構件21通過加強板70得到進一步加強。椅背右側構件21包括面向椅背40側的第一側壁部213、從第一側壁部213的前端延伸到椅背40的內方向的第一前壁部214、以及從第一側壁部213的后端延伸到椅背40的內方向的第一后壁部215。加強板70包括面向第一側壁部213的第二側壁部73、面向第一前壁部214的第二前壁部74以及面向第二后壁部215的第二后壁部75。在第二側壁部73 上形成有第一通孔71。在第一側壁部213上形成有第二通孔211。構造成這樣的椅背右側構件21和加強板70通過使用金屬模具和壓力加工裝置生產(chǎn)。在使用金屬模具和壓力加工裝置之后,本文公開的實施方式中的椅背右側構件21 通過在模具中快速冷卻而在模具內淬火。換句話說,椅背右側構件21通過模具淬火方法來制造。模具淬火產(chǎn)品在不用單獨的淬火設備的情況下生產(chǎn)。因此,可以以合理的價格制造高剛性的椅背右側構件21。
權利要求
1.一種座椅框架(1),包括椅墊框架(10),所述椅墊框架(10)包括沿著車輛座椅的椅墊(30)的前后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椅墊(30)的前后方向框架(11);椅背框架(20),所述椅背框架(20)具有安裝成用以保持座椅安全帶(80)的一端的牽引器(26),所述椅背框架(20)包括沿著車輛的椅背(40)的上下方向延伸并支承所述椅背 (40)的上下方向框架(21);斜倚器(50),所述斜倚器(50)設置在所述前后方向框架(11)的后端部(Ila)與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的下端部(21a)之間,所述斜倚器(50)適于轉動,用于調節(jié)所述椅背 (40)相對于所述椅墊(30)的傾斜角;加強板(70),所述加強板(70)布置在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與所述斜倚器(50)之間,所述加強板與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以搭接的方式接合,用于加強所述上下方向框架 (21)抵抗來自所述座椅安全帶(80)的張力的強度;突起部(511),所述突起部(511)形成在所述斜倚器(50)的面向所述加強板(70)的表面上,所述突起部(511)具有沿所述斜倚器(50)的轉動方向帶有凹部和凸部的截面形狀;所述加強板(70)包括用于裝配所述突起部(511)的第一通孔(71);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包括比所述第一通孔(71)大的第二通孔(211),當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和所述加強板(70)疊置時所述第一通孔(71)在所述第二通孔(211)內延伸; 以及三構件焊接部(D),所述三構件焊接部(D)由所述突起部(511)的突起部周邊(R)、所述第一通孔(71)的第一通孔周邊(H)和所述第二通孔(211)的第二通孔周邊(S)形成,在當所述加強板(70)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疊置時所述斜倚器(50)的突起部(511)裝配到所述加強板(70)的第一通孔(71)中的狀態(tài)下,所述斜倚器(50)、所述加強板(70)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在所述三構件焊接部(D)處焊接在一起。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框架(1),還包括雙構件焊接部(C1-C5),所述雙構件焊接部(C1-C5)與所述三構件焊接部(D)不同,所述雙構件焊接部(C1-C5)形成在所述加強板(70)與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彼此接觸的位置處,所述加強板(70)和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在所述雙構件焊接部(C1-C5)處焊接在一起。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框架(1),還包括所述加強板(70)具有設置在所述雙構件焊接部(C1-C5)與所述三構件焊接部(D)之間的變形部(Ad),其中,與除所述加強板(70)的變形部(Ad)之外的其它部分相比,所述變形部(Ad)的剛性較小。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框架(1),還包括所述變形部(Ad)形成在所述第一通孔(71)的周邊區(qū)域中。
5.根據(jù)權利要求2至4所述的座椅框架(1),還包括所述加強板(70)的最外部與所述上下方向框架(21)在所述雙構件焊接部(C1-C5)處彼此接觸。
全文摘要
一種座椅框架(1),包括突起部(511),其形成在斜倚器(50)的面向加強板(70)的表面上,突起部具有沿斜倚器的轉動方向帶有凹部和凸部的截面形狀;加強板(70),其包括用于裝配突起部的第一通孔(71);上下方向框架(21),其包括比第一通孔大的第二通孔(211),當上下方向框架和加強板疊置時第一通孔在第二通孔內延伸;以及三構件焊接部(D),其由突起部的周邊(R)、第一通孔的周邊(H)和第二通孔的周邊(S)形成,在斜倚器的突起部裝配到加強板的第一通孔中同時加強板和上下方向框架疊置的情況下,斜倚器、加強板和上下方向框架在三構件焊接部處焊接在一起。
文檔編號B60N2/68GK102485532SQ20111039140
公開日2012年6月6日 申請日期2011年11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0年12月1日
發(fā)明者后藤直希, 山田幸史 申請人:愛信精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