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一種儀表臺出風口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出風口裝置領域,尤其涉及一種儀表臺出風口。
背景技術(shù):
目前,車輛儀表臺所用到的出風口主要有兩種,分別是圓形出風口和長條形出風口。圓形出風口是老式的一種出風口,雖然有可旋轉(zhuǎn)的葉片,出風口呈外擴式的,出風方向不集中,從而使得風速減弱,且不容易控制出風的方向,因此除霜效果不理想。長條形出風口是角度不可調(diào)式的,出風量和風速滿足除霜要求,但由于角度不可調(diào),須在儀表臺造型上滿足除霜角度的設計,限制了出風口的使用范圍以及儀表臺造型。除上述兩種傳統(tǒng)出風口外,現(xiàn)有技術(shù)中,車輛上出現(xiàn)了一種角度可調(diào)式的長條形出風口,這種長條形出風口通過在出風嘴和出風口本體之間增加阻尼件,使出風嘴相對于出風口本體定位保持在任一旋轉(zhuǎn)角度。但這種可調(diào)式長條形出風口一方面需要加入阻尼件,另一方面由于部件增加,也會相應增加裝配工序。
發(fā)明內(nèi)容為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儀表臺出風口結(jié)構(gòu)復雜的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結(jié)構(gòu)簡單、能有效降低成本的儀表臺出風口。為解決上述問題,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包括固定于車輛儀表臺上的出風口本體和與所述出風口本體活動連接的出風嘴,所述出風口本體上開有通孔,所述出風嘴包括用于導向氣流的風道,所述風道從所述通孔穿出,所述出風嘴能夠在所述通孔中旋轉(zhuǎn),所述出風嘴上設置有第一接合部,所述出風口本體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分別與所述第一接合部配合的第二接合部,所述出風嘴通過所述第一接合部分別與各所述第二接合部配合而置于所述出風口本體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接合部與各所述第二接合部配合以形成所述出風嘴在所述出風口本體內(nèi)的旋轉(zhuǎn)幅度。所述出風口本體與所述出風嘴分別成長條形,所述出風口本體包括相對設置于其兩端的一對軸孔,所述出風嘴的兩端分別設置旋轉(zhuǎn)軸,所述出風嘴通過所述旋轉(zhuǎn)軸嵌入所述軸孔與所述出風口本體連接。所述出風嘴的所述風道兩端分別形成第一弧面,所述出風口本體的兩端分別形成與所述第一弧面配合的第二弧面,所述第一弧面所在球面球心與所述第二弧面所在球面球
心重合。所述第一接合部設置于所述第一弧面上,所述第二接合部設置于所述第二弧面上。所述第一接合部為突起,所述第二接合部為與所述突起相配合的凹坑。所述第一接合部為凹坑,所述第二接合部為與所述凹坑相配合的突起。所述突起成半圓球形,所述凹坑成半圓球形,所述突起所在球面球心與所述凹坑所在球面球心重合。
3[0011]所述第一接合部的數(shù)目為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出風嘴兩端的所述第一弧面上, 所述第二接合部的數(shù)目為六個,分別平均設置于所述出風口本體兩端的第二弧面上,所述第二接合部沿所述出風嘴在所述出風口本體內(nèi)的旋轉(zhuǎn)方向均勻分布于所述第二弧面上。所述出風口本體外側(cè)包括與所述通孔開設方向垂直的平板以及分布于所述出風口本體外側(cè)的卡扣結(jié)構(gòu),所述卡扣結(jié)構(gòu)與所述平板間隔設置,所述出風口本體通過所述卡扣結(jié)構(gòu)固定于所述車輛儀表臺上。所述出風口本體自所述軸孔向所述通孔開設方向向外延伸形成有安裝導槽,所述出風嘴通過將所述旋轉(zhuǎn)軸滑入所述安裝導槽裝配至所述軸孔中。采用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后,出風口本體與出風嘴通過旋轉(zhuǎn)軸與軸孔配合旋轉(zhuǎn)連接。安裝時將位于出風嘴兩端的旋轉(zhuǎn)軸通過安裝導槽擠入軸孔中,出風嘴上的風道從出風口本體上的通孔穿出,第一弧面上的突起陷入第二弧面上的其中一個凹坑中。當旋轉(zhuǎn)出風嘴時,出風嘴兩端的突起將進入不同的凹坑中,在得到不同角度的出風方向的同時,形成限位結(jié)構(gòu),將出風嘴固定在出風口本體的某個位置上。另外,出風口本體的通孔大小限制了出風嘴可旋轉(zhuǎn)的幅度,可通過增大通孔和增加凹坑的個數(shù)的方式得到更大、更多的旋轉(zhuǎn)角度。與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利用在出風口本體與出風嘴之間增設阻尼件定位相比, 本實用新型在減少了零部件的同時通過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配合來固定角度,結(jié)構(gòu)簡單,能有效地減少成本。
圖1 A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裝配完成立體圖;圖1 B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出風嘴2立體圖;圖1 C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出風口本體1立體圖;圖2 A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裝配完成主視圖;圖2 B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裝配完成側(cè)視圖;圖2 C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圖2 A中沿A-A方向剖視圖;圖3 A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出風口本體1的主視圖;圖3 B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出風口本體1的仰視圖;圖3 C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圖3 B中沿B-B方向剖視圖;圖4 A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出風嘴2的主視圖;圖4 B是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一種實施方式的圖4 A中沿C-C方向剖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4[0026]為了使本實用新型所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技術(shù)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如圖1 A、圖1B、圖IC所示,根據(jù)本實用新型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的一種實施方式,包括固定于車輛儀表臺上的出風口本體1和與出風口本體1活動連接的出風嘴2,出風口本體1開有通孔15,上述出風嘴2包括用于導向氣流的風道20,風道20從通孔15穿出, 同時,該出風嘴2能夠在上述通孔15中旋轉(zhuǎn)。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的一種實施方式的出風嘴2上設置有第一接合部22,出風口本體1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能分別與所述第一接合部22配合的第二接合部13,出風嘴2通過第一接合部22分別與各第二接合部13配合而置于出風口本體1的不同位置,第一接合部22與各第二接合部I3配合以形成出風嘴2在出風口本體1內(nèi)的旋轉(zhuǎn)幅度。如圖2A至圖4B所示,出風口本體1與出風嘴2分別成長條形,出風口本體1包括相對設置于其兩端的一對軸孔12,出風嘴2的兩端分別設置旋轉(zhuǎn)軸21,出風嘴2通過將旋轉(zhuǎn)軸21嵌入軸孔12與出風口本體1連接。出風嘴2的風道20兩端分別形成第一弧面25,出風口本體1的兩端分別形成與第一弧面25配合的第二弧面16,第一弧面25所在球面球心與第二弧面16所在球面球心重合,以使第一弧面25能相對于第二弧面16發(fā)生轉(zhuǎn)動。上述第一接合部22設置于第一弧面25上,第二接合部13設置于第二弧面16上。 進一步的,第一接合部22為突起,第二接合部13為與上述突起相配合的凹坑。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上述第一接合部22和第二接合部13可以設置為任何能夠配合對接的形狀,例如,也可設置為第一接合部22為凹坑,第二接合部13為與所述凹坑相配合的突起,本實施方式下,上述第一接合部22設計為半圓形的突起,第二接合部13設計為半圓球形的凹坑,并且突起所在球面球心與凹坑所在球面球心重合。突起與凹坑的形狀相同, 保證了突起與凹坑之間配合緊密,減少突起在凹坑中的串動,由此使第一接合部22與第二接合部13配合時出風嘴2能夠準確定位至出風口本體1上,減少出風嘴2在通孔15內(nèi)發(fā)生晃動的可能性。進一步的,本實施方式下第一接合部22的數(shù)目為兩個,分別設置于出風嘴2兩端的所述第一弧面25上,第二接合部13的數(shù)目為六個,分別平均設置于所述出風口本體1兩端的第二弧面16上,第二接合部13沿所述出風嘴2在出風口本體1內(nèi)的旋轉(zhuǎn)方向均勻分布于上述第二弧面16上。第一接合部22與不同的第二接合部13配合可使出風嘴2固定在出風口本體1的不同位置,得到不同角度的出風方向,本實施方式下,出風口本體1的兩端各設置三個第二接合部13,由此對應三種出風角度,使出風嘴2定位在出風口本體1的三種不同位置。出風口本體1外側(cè)包括與所述通孔15開設方向垂直的平板17以及分布于所述出風口本體1外側(cè)的卡扣結(jié)構(gòu)11,所述卡扣結(jié)構(gòu)11與所述平板17間隔設置,所述出風口本體 1通過所述卡扣結(jié)構(gòu)11固定于所述車輛儀表臺上。所述出風口本體1自所述軸孔12向所述通孔15開設方向向外延伸形成有安裝導槽14,所述出風嘴2通過將所述旋轉(zhuǎn)軸21滑入所述安裝導槽14裝配至所述軸孔12中。[0035]采用了本實用新型提供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后,出風口本體1與出風嘴2通過旋轉(zhuǎn)軸21與軸孔12配合旋轉(zhuǎn)連接。安裝時將位于出風嘴2兩端的旋轉(zhuǎn)軸21通過安裝導槽 14擠入軸孔12中,出風嘴2上的風道20從出風口本體1上的通孔15穿出,第一弧面25上的突起陷入第二弧面16上的其中一個凹坑中。當旋轉(zhuǎn)出風嘴2時,出風嘴2兩端的突起將進入不同的凹坑中,在得到不同角度的出風方向的同時,形成限位結(jié)構(gòu),將出風嘴2固定在出風口本體1的某個位置上。另外,出風口本體1的通孔15大小限制了出風嘴2可旋轉(zhuǎn)的幅度,可通過增大通孔15和增加凹坑的個數(shù)的方式得到更大、更多的旋轉(zhuǎn)角度。與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利用在出風口本體1與出風嘴2之間增設阻尼件定位相比,本實用新型在減少了零部件的同時通過第一接合部22和第二接合部13的配合來固定角度,結(jié)構(gòu)簡單,能有效地減少成本。以上內(nèi)容是結(jié)合具體的優(yōu)選實施方式對本實用新型所做的進一步詳細說明,不能認定本實用新型的具體實施只局限于這些說明。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shù)人員而言,可以在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原理的情況下對此實施例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形,但都應當視為屬于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包括固定于車輛儀表臺上的出風口本體(1)和與所述出風口本體(1)活動連接的出風嘴(2),所述出風口本體(1)上開有通孔(15),所述出風嘴(2)包括用于導向氣流的風道(20),所述風道(20)從所述通孔(15)穿出,所述出風嘴(2)能夠在所述通孔(15)中旋轉(zhuǎn),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嘴(2)上設置有第一接合部(22),所述出風口本體(1)上設置有至少兩個能分別與所述第一接合部(22)配合的第二接合部(13),所述出風嘴(2)通過所述第一接合部(22)分別與各所述第二接合部(13)配合而置于所述出風口本體(1)的不同位置,所述第一接合部(22)與各所述第二接合部(13)配合以形成所述出風嘴 (2)在所述出風口本體(1)內(nèi)的旋轉(zhuǎn)幅度。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本體(1)與所述出風嘴(2)分別成長條形,所述出風口本體1包括相對設置于其兩端的一對軸孔(12),所述出風嘴(2)的兩端分別設置旋轉(zhuǎn)軸(21),所述出風嘴2通過所述旋轉(zhuǎn)軸(21)嵌入所述軸孔 (12)與所述出風口本體(1)連接。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嘴(2)的所述風道 (20)兩端分別形成第一弧面(25),所述出風口本體1的兩端分別形成與所述第一弧面(25) 配合的第二弧面(16),所述第一弧面(25)所在球面球心與所述第二弧面(16)所在球面球心重合。
4.如權(quán)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22)設置于所述第一弧面(25)上,所述第二接合部(13)設置于所述第二弧面(16)上。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22)為突起, 所述第二接合部(13)為與所述突起相配合的凹坑。
6.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22)為凹坑, 所述第二接合部(13)為與所述凹坑相配合的突起。
7.如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成半圓球形,所述凹坑成半圓球形,所述突起所在球面球心與所述凹坑所在球面球心重合。
8.如權(quán)利要求5或6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合部(22)的數(shù)目為兩個,分別設置于所述出風嘴2兩端的所述第一弧面(25)上,所述第二接合部(13) 的數(shù)目為六個,分別平均設置于所述出風口本體(1)兩端的第二弧面(16)上,所述第二接合部(13)沿所述出風嘴(2)在所述出風口本體(1)內(nèi)的旋轉(zhuǎn)方向均勻分布于所述第二弧面 (16)上。
9.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本體(1)外側(cè)包括與所述通孔(15)開設方向垂直的平板(17)以及分布于所述出風口本體(1)外側(cè)的卡扣結(jié)構(gòu)(11),所述卡扣結(jié)構(gòu)(11)與所述平板(17)間隔設置,所述出風口本體(1)通過所述卡扣結(jié)構(gòu)(11)固定于所述車輛儀表臺上。
10.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風口本體(1)自所述軸孔(12)向所述通孔(15)開設方向向外延伸形成有安裝導槽(14),所述出風嘴(2)通過將所述旋轉(zhuǎn)軸(21)滑入所述安裝導槽(14)裝配至所述軸孔(12)中。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儀表臺出風口,包括固定于車輛儀表臺上的出風口本體和與出風口本體活動連接的出風嘴,出風口本體上開有通孔,出風嘴包括自通孔穿過的風道,出風嘴能夠在通孔中旋轉(zhuǎn),出風嘴上設置有第一接合部,出風口本體上設置有不少于兩個能分別與第一接合部配合的第二接合部,出風嘴通過第一接合部與第二接合部配合而定位至出風口本體。與現(xiàn)有技術(shù)中利用在出風口本體與出風嘴之間增設阻尼件定位相比,本實用新型在減少了零部件的同時通過第一接合部和第二接合部的配合來固定角度,結(jié)構(gòu)簡單,能有效地減少成本。
文檔編號B60H1/34GK202038143SQ20112008965
公開日2011年11月16日 申請日期2011年3月31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1年3月31日
發(fā)明者潘民警, 譚明卓 申請人:比亞迪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