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行李艙裙邊集水密封結構及具有該密封結構的行李艙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ー種集水密封結構,尤其涉及ー種應用到車輛上的集水密封結構。
背景技術:
目前,隨著人們對客車各方面要求的不斷提高,客車整車的人性化設計在不斷細化。大客車的行李艙,作為承載旅客行李等物品的儲物空間,其密封性、防水性,以及進水后的排水性能,直接體現了整車的技術水平。由于大客車行李艙門在正常使用過程中會遇到下雨等天氣情況,行李艙門密封膠條隨著使用時間的増加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效,密封不嚴等情況,會導致雨水滲入或流到行李艙表面;同時在行李艙門的開啟過程中,艙門上部密封 膠條及止ロ空間可能存在殘留的雨水落到行李艙表面邊沿的情況;針對上述可能存在的情況,在現有技術中,大多數客車行李艙裙邊都會設置帶擋水凸臺的鋁型材結構。借助擋水凸臺的高度,將流入或者滲入到行李箱的雨水擋在外側。但是,當在行李艙門關閉情況下,行李艙裙邊鋁型材和側艙門之間水量増加到超過鋁型材擋水凸臺高度后,水就會進入行李艙里,對旅客行李及相關物品造成影響,且行李艙進水后很難自行排出,對行李艙內部環(huán)境造成嚴重影響。因此,設計一種能及時的收集、排出流入行李艙的水的結構是十分必要的。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結構合理、集排水及時、密封效果好的用于車輛行李艙的集水密封結構。為實現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提供ー種用于車輛行李艙的集水密封結構,其包括在行李艙的底板進ロ處沿車輛走向設置的擋水凸臺,該密封結構的特征在于,其還包括進水格柵層,其設置在該擋水凸臺與行李艙門之間并與行李艙的底板面貼合;存水腔,其設置在該進水格柵層下方,并具有一個或多個排水孔,所述ー個或多個排水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并且設置在該存水腔面向行李艙門ー側的較低部;以及密封件,其設置在行李艙門的內側并且對應所述ー個或多個排水孔的位置。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還包括前后端漏水層和中部漏水層,所述前后端漏水層和中部漏水層由上往下依次設置在該進水格柵層下方的存水腔中,并且彼此間隔一定距離。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所述多個格柵在進水格柵層上依次排列,并且處于最前方的格柵的前端到該進水格柵層的前邊緣以及處于最后方的格柵的后端到該進水格柵層的后邊緣的距離均不小于200mm。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所述格柵層上的多個格柵為沖壓而成。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所述前后端漏水孔層的下側設有單向滲水弾性薄膜。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所述密封件面向該存水腔的一側的寬度大于或等于所述ー個或多個排水孔的直徑。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所述密封件截面的形狀為從靠近該行李艙門到遠離該行李艙門方向的“人”字形。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所述密封件為由橡膠制成的密封膠條。根據本實用新型的構思,所述ー個或多個排水孔設置在該存水腔面向行李艙門ー側的較低部的靠近前后兩端的位置。本實用新型還提供一種用于車輛上的行李艙,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或多個集水密封結構,所述集水密封結構沿車輛行進方向間隔設置或者連續(xù)設置。本實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I、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設計合理,能阻擋外界滲入或者滴入行李艙的水,并迅速將水引導到存水腔中,避免了水進入行李艙內部而弄濕艙內的行李。2、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能防止由于車輛在行駛過程中的晃動而使儲存在存水腔中的水再次溢出。3、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能在行李艙門打開之后,自動排出之前儲存在存水腔中的水,以避免存水腔因裝滿了水而喪失存水功能。
為能更進ー步了解本實用新型的特征及技術內容,請參閱以下有關本實用新型的詳細說明與附圖,然而附圖僅提供參考與說明用,并非用來對本實用新型加以限制。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的垂直于車輛行進方向的截面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的進水格柵層及擋水凸臺一體結構的俯視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的前后端漏水層的俯視圖;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的中部漏水層的俯視圖。其中,附圖標記說明如下100 集水密封結構110 進水格柵層111 格柵120 前后端漏水層121 半圓形漏水孔130 中部漏水層131 圓形漏水孔140 存水腔141 排水孔150 密封件160 擋水凸臺170 行李艙門180 行李艙底板181 行李艙底板側壁190 底部加強鋼板具體實施方式
為了進一步說明本實用新型的原理和結構,現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說明,然而所述實施例僅為提供說明與解釋之用,不能用來限制本實用新型的專利保護范圍。 請參考圖I。圖I是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的垂直于車輛行進方向的截面圖。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100通常設置在車輛的行李艙中,優(yōu)選地為設置在客車的行李艙中。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100設置有行李艙門170。行李艙門170的上部設有ー樞接部(圖中未示出)。行李艙門170可以以該樞接部為旋轉軸而旋轉,從而進行開關行李艙門170的動作。行李艙門170的內側的下部設置有密封件150。該密封件150的ー個作用是防止水或者其他物質從門與行李艙底板側壁181之間的縫隙進入,并且該密封件150的另一作用是在行李艙門170處于閉合狀態(tài)時使排水孔141密封(以下將詳細描述)。行李艙門170與該密封件150的連接方式可以是卡接、螺接、粘結等等,但并不以此為限。密封件150可以是具有密封性能的材料,優(yōu)選地為橡膠制成的橡膠條。密封件的外形并不限定,只要在行李艙門170閉合狀態(tài)下可以對行李艙進行密封即可。優(yōu)選地,密封件150的截面形狀可以為自外向內的“人”字形,并且其截面由外到內的長度略大于行李艙門170閉合時與行李艙底板側壁181之間的空隙的長度。因此,在行李艙門170閉合吋,由于行李艙的底板側壁181的擠壓,截面為“人”字形密封件150產生形變而使開ロ變大,從而有利于更緊密地密封該行李艙。因此,這種結構的密封件150的密封性較好。請同時參考圖I與圖2。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100的進水格柵層110及擋水凸臺160 —體結構的俯視圖。在行李艙門170的內側相隔一定距離的行李艙底板180上形成有一擋水凸臺160,其與行李艙底板180緊密貼合,用于阻擋滲入或者滴入行李艙外側邊緣的水。在行李艙門170與擋水凸臺160之間的與行李艙底板180大致同一水平面的位置設有進水格柵層110。該進水格柵層110與擋水凸臺160形成在同一板材上,并且該進水格柵層110上具有多個格柵111。所述多個格柵111可以通過沖壓成型,這樣沖孔均勻美觀,但并不以此為限。進水格柵層110的作用是使被擋水凸臺160擋在行李艙外側的水通過重力的作用而經由格柵111漏下。為了防止從格柵111漏下的水由于行駛中的晃動而溢出,所述多個格柵在進水格柵層上依次排列,并且處于最前方的格柵的前端到該進水格柵層的前邊緣以及處于最后方的格柵的后端到該進水格柵層的后邊緣的距離均不小于200_。換言之,如圖2中所示,多個格柵111中最左端的格柵111的左端到進水格柵層110的左端的距離大于200mm,同時多個格柵111中最右端的格柵111的右端到進水格柵層110的右端的距離也大于200mm。請同時參考圖I和圖3。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100的前后端漏水層120的俯視圖。進水格柵層110的下方形成有存水腔140。前后端漏水層120設置在存水腔140中并且位于進水格柵層110的下方。前后端漏水層120沿擋水凸臺160走向的方向(亦即垂直于圖I的紙面的方向)的兩端(即圖3中的左右兩端)各設置有一個半圓形漏水孔121。該半圓形漏水孔121可以使進入進水格柵層110與前后端漏水層120之間的水通過重力的作用而漏下。在該前后端漏水層120的每個半圓形漏水孔121的下方優(yōu)選地設置有與每個半圓形漏水孔121對應的單向滲水弾性薄膜(圖中未示出)。所述單向滲水彈性薄膜的面積大于半圓形漏水孔121的面積并與前后端漏水層120的下表面緊密貼合(不漏水)。所述單向滲水彈性薄膜的滲透方向為由上向下。請同時參考圖I和圖4。圖4是本實用新型的集水密封結構100的中部漏水層130的俯視圖。中部漏水層130設置在存水腔140中并且位于前后端漏水層120的下方。中部漏水層130的中間位置設置有兩個圓形漏水孔131。存水腔140具有足夠大的存水空間并且在存水腔140面向行李艙門ー側的較低部設置有ー個或多個排水孔141。所述排水孔141處于同一水平高度,并且該高度對應于行李艙門170處于閉合位置時密封件150所處的高度。同時,行李艙底板側壁181上同樣設置有對應于各個排水孔141位置并且與排水孔141相同大小的孔以便于水的排出。優(yōu)選地,所述排水孔141設置在該存水腔140面向行李艙門170 —側的較低部的沿擋水凸臺160走向的兩端位置。因此,當旅客打開行李艙門170時,可以避免從排水孔141流出而淋濕旅客的褲子或鞋子。所述兩個圓形漏水孔131可以使進入前后端漏水層120和中部漏水層130之間的水通過重力作用而漏下,從而進入存水腔140。需要說明的是,根據需要存水腔140在沿擋水凸臺160走向的方向上的長度并不限定,可以等于中部漏水層130的長度也可以大于或小于中部漏水層130的長度。由于存水腔140需要承受一定重量,存水腔140的下方可以設有底部加強鋼板190以加固底部加強鋼板190上方的多個構件。進水格柵層110、擋水凸臺160、前后端漏水層120、中部漏水層130以及存水腔140可以是金屬或者非金屬等任何已知的材料,并且可以通過模制一次成型,也可通過其他已知的方式成型。以下,將詳細闡述滲入或漏入行李艙的水被引導并最終被排出到行李艙外部的詳細過程。請參考圖I至圖4,由于行李艙在長時間使用后密封不嚴等原因,行李艙外部的水漏入或者滲入行李艙的邊緣,即行李艙門170與擋水凸臺160之間的進水格柵層110上。進水格柵層110上的多個格柵111的面積較大,可迅速將進水格柵層110表面的水迅速導入到進水格柵層110與前后端漏水層120之間的空間內。進入該空間內的水在車輛啟動、剎車,加速,減速的過程中,由于慣性的作用而前后運動。此時,進水格柵層110與前后端漏水層120之間的水可以透過前后端漏水層120上的半圓形漏水孔121以及半圓形漏水孔121下方的單向滲水弾性薄膜而流入到前后端漏水層120與中部漏水層130之間所形成的空間中。由于前后端漏水層120的兩端的半圓形漏水孔121與上方的格柵111在水平方向上間隔200mm以上,所以進水格柵層110與前后端漏水層120之間的水在車輛啟動、剎車,加速,減速的過程中不會因為前后晃動而撞擊存水腔140的側壁而從格柵111溢出。同吋,由于單向滲水弾性薄膜的存在,經過半圓形漏水孔121漏下的水,不會因晃動而從半圓形漏水孔121反向溢出。之后,進入前后端漏水層120與中部漏水層130之間的水通過圓形漏水孔131而流入存水腔140。在車輛行駛的過程中,由于密封件150與行李艙底板側壁181緊密接觸,存水腔140中所儲存的水無法排出。當車輛停止后,行李艙門170打開,密封件150與行李艙底板側壁181分離,存水腔140中的水通過其自身的重力而經過排水孔141以及行李艙底板側壁181上與排水孔141對應的孔而排出。需要說明的是,考慮到漏水速度的因素,在前后端漏水層120的下側對應半圓形漏水孔121的位置也可不設置單向滲水弾性薄膜。然而,即使如此,由于半圓形漏水孔121與圓形漏水孔131在水平方向的距離相距很遠,存水腔140中的水也很難從半圓形漏水孔121溢出。雖然已參照典型實施例列舉描述了本實用新型,但所用的術語是說明和示例性的,而非限制性術語。由于本實用新型能夠以多種形式具體實施而不脫離本實用新型的精神和實質,所以應當理解,上述實施例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細節(jié),而應在權利要求書所限定的范圍內進行最廣泛的解釋,因此落入權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圍內的全部變化都應為權利要求所涵蓋。
權利要求1.ー種用于車輛行李艙的集水密封結構,其包括在行李艙的底板進ロ處沿車輛走向設置的擋水凸臺及行李艙門,該密封結構的特征在于,其還包括 進水格柵層,其設置在該擋水凸臺與該行李艙門之間并與行李艙的底板面貼合并且該進水格柵層上設置有多個格柵; 存水腔,其設置在該進水格柵層下方,并具有一個或多個排水孔,所述ー個或多個排水孔位于同一水平高度并且設置在該存水腔面向行李艙門ー側的較低部;以及 密封件,其設置在行李艙門的內側并且對應所述ー個或多個排水孔的位置。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存水腔還包括前后端漏水層和中部漏水層,所述前后端漏水層和中部漏水層由上往下依次設置在該進水格柵層下方的存水腔中,并且彼此間隔一定距離。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多個格柵在進水格柵層上依次排列,并且處于最前方的格柵的前端到該進水格柵層的前邊緣以及處于最后方的格柵的后端到該進水格柵層的后邊緣的距離均不小于200mm。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其特征在干,所述格柵層上的多個格柵為沖壓而成。
5.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后端漏水孔層的下側設有單向滲水弾性薄膜。
6.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面向該存水腔的一側的寬度大于或等于所述ー個或多個排水孔的直徑。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截面的形狀為從靠近該行李艙門到遠離該行李艙門方向的“人”字形。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件為由橡膠制成的密封膠條。
9.根據權利要求I到權利要求8中的任ー權利要求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其特征在干,所述ー個或多個排水孔設置在該存水腔面向行李艙門ー側的較低部的沿該擋水凸臺走向的兩端位置。
10.一種用于車輛上的行李艙,其特征在于,包括一個或多個權利要求I到權利要求9中的任意一項所述的集水密封結構,所述集水密封結構沿車輛行進方向間隔設置或者連續(xù)設置。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用于車輛行李艙的集水密封結構,其包括擋水凸臺、行李艙門、進水格柵層、前后端漏水層、中部漏水層、存水腔、一個或多個排水孔、密封件。本實用新型還公開了一種具有上述密封結構的行李艙。通過本實用新型可阻擋外界滲入或者滴入行李艙的水,并迅速將水引導到存水腔中,避免了水進入行李艙內部而弄濕艙內的行李。
文檔編號B60R5/00GK202806583SQ20112053391
公開日2013年3月20日 申請日期2011年12月19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19日
發(fā)明者張祥宇, 王帥 申請人:北汽福田汽車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