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種y型連桿后懸架以及裝設其的汽車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涉及一種Y型連桿后懸架,其包括:搖臂,其橫跨汽車的后橋并通過第一襯套連接到后橋橋體的支架上,并且在搖臂的一端部設置有球鉸;主連桿,其一端通過第二襯套連接到汽車車身支架上,另一端經由所述球鉸被鉸接到搖臂上;連接桿,其一端通過第三襯套樞接到位于主連桿中部的樞接點上,另一端通過第四襯套樞接到后橋橋體上。它還涉及裝設了該Y型連桿后懸架的汽車。采用本發(fā)明可消除后橋上下運動過程中與車身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移,有效改善響應速度、左右車輛載荷在轉向時的分配性能并且適度提高了后橋的側傾中心而抑制車輛轉向時發(fā)生側傾,從而提高了駕乘舒適性和安全性。本發(fā)明具有結構緊湊、易于安裝制造和使用穩(wěn)定可靠等諸多優(yōu)點。
【專利說明】一種Y型連桿后懸架以及裝設其的汽車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屬于汽車【技術領域】,特別涉及一種Y型連桿后懸架以及裝設了該Y型連桿后懸架的汽車。
【背景技術】
[0002]汽車作為被廣泛使用的交通工具,其駕乘舒適性、操作平順性和安全性等日漸為人們所重視。懸架系統(tǒng)屬于汽車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是車架(或承載式車身)與車橋(或車輪)之間所有傳力連接裝置的總稱,其影響到汽車的多種使用性能。然而,現(xiàn)有技術中的懸架系統(tǒng)在設計和實際使用過程中還存在著不足之處。
[0003]例如,在圖1中示出了一種采用傳統(tǒng)設計的現(xiàn)有懸架系統(tǒng)的部分結構。如圖1所示,該懸架系統(tǒng)是通過一根推力桿I’經由固裝到汽車車身上的推力桿車身支架2’,從而向汽車車身傳遞后橋7在行車轉彎時所產生的側向力。但是,由于推力桿I’的結構特性,在后橋7的上下跳動過程中,該后橋7將會對汽車車身產生橫向作用力,從而產生了多余的振動并形成一個側向相對位移,這會影響并降低了乘坐舒適性。又如,一些現(xiàn)有的連桿后懸架還存在著諸如應用受限于具體車型(如僅能用于硬軸式后輪驅動車輛,無法用于基于前輪驅動的普通轎車或基于轎車底盤的MPV車輛)、受制于局部空間(如后橋的幾何尺寸過大而無法布置)、后懸架的響應速度以及左右車輛載荷在轉向時的分配性能不甚理想等問題。因此,亟需對現(xiàn)有結構加以改進以便有效克服以上這些不足。
【發(fā)明內容】
[0004]有鑒于此,本發(fā)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種Y型連桿后懸架,從而能夠成功地解決現(xiàn)有技術中存在的上述問題。
[0005]此外,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提供裝設了該Y型連桿后懸架的汽車,以便更好地滿足人們的現(xiàn)實需求。
[0006]為實現(xiàn)上述發(fā)明目的,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如下:
一種Y型連桿后懸架,所述Y型連桿后懸架包括:
搖臂,其橫跨汽車的后橋并通過第一襯套連接到后橋橋體的支架上,并且在所述搖臂的一端部設置有球鉸;
主連桿,其一端通過第二襯套連接到汽車車身支架上,另一端經由所述球鉸被鉸接到所述搖臂上;以及
連接桿,其一端通過第三襯套樞接到位于所述主連桿中部的樞接點上,另一端通過第四襯套樞接到所述后橋橋體上。
[0007]在上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中,優(yōu)選地,所述Y型連桿后懸架還包括第一支架,其被設置成與汽車車身結構剛性連接并且通過所述第二襯套連接到所述主連桿的另一端上。
[0008]在上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中,優(yōu)選地,所述Y型連桿后懸架還包括第二支架,其被設置成與所述后橋橋體剛性連接并且通過所述第四襯套樞接到所述連接桿的另一端上。[0009]在上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中,優(yōu)選地,所述樞接點至所述主連桿通過所述第二襯套連接到汽車車身支架一端的距離等于或基本等于所述連接桿的長度。
[0010]在上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二襯套、第三襯套和第四襯套彼此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尺寸,所述尺寸包括襯套內徑、襯套外徑、襯套內部長度、襯套外部長度。
[0011]在上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中,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襯套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襯套的尺寸。
[0012]一種汽車,所述汽車上裝設有如以上任一項所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
[0013]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發(fā)明具有結構緊湊、易于安裝制造和使用穩(wěn)定可靠等諸多優(yōu)點。采用本Y型連桿后懸架,可以通過其中擺臂的左右運動而將原先懸架和汽車車身的相對運動轉化為擺臂的擺動運動,從而在后橋上下運動過程中使其與車身之間的橫向相對位移幾乎為零,這樣就能夠有效地抑制車身的擺動運動,提高了駕乘舒適性和安全性。此外,通過進行結構優(yōu)化和改進設計,本發(fā)明中的連桿幾何運動能促使整個后懸架保持在更為緊湊的范圍內,同時有效改善了響應速度和左右車輛載荷在轉向時的分配性能等,并且適度提高了后橋的側傾中心,從而可以抑制車輛轉向時發(fā)生側傾而進一步保證了行車安全。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4]以下將結合附圖和實施例,對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詳細描述。
[0015]圖1是一種采用傳統(tǒng)設計的現(xiàn)有懸架系統(tǒng)的部分結構示意圖。
[0016]圖2是本Y型連桿后懸架一個實施例安裝后的總成結構示意圖。
[0017]圖3是圖2中的Y型連桿后懸架實施例的結構示意圖。
[0018]圖4是采用本發(fā)明與采用現(xiàn)有設計二者關于后橋橫向位移與輪系位置關系的曲線對比圖。
[0019]圖5是采用本發(fā)明與采用現(xiàn)有設計二者關于后轉向柔度的數(shù)據對比圖。
[0020]圖6是采用本發(fā)明與采用現(xiàn)有設計二者關于橫向加速度響應時間的數(shù)據對比圖。
[0021]圖7是采用本發(fā)明與采用現(xiàn)有設計二者關于側傾梯度的數(shù)據對比圖。
【具體實施方式】
[0022]首先,需要說明的是,以下將以示例方式來具體說明本Y型連桿后懸架的設計原理、結構特點和優(yōu)點,然而所有的描述僅是用來進行說明的,而不應將其理解為對本發(fā)明形成任何的限制。此外,在本文所提及的各實施例中予以描述或隱含的任意單個技術特征,或者被顯示或隱含在附圖中的任意單個技術特征,仍然可以在這些技術特征(或其等同物)之間繼續(xù)進行任意組合或者刪減,從而獲得可能未在本文中直接提及的本發(fā)明的更多其他實施例。
[0023]請結合參考圖2和圖3,通過這些附圖以示意方式圖示出了本發(fā)明的Y型連桿后懸架一個實施例的基本構造以及將其安裝完成后的總成結構情況。
[0024]在上述實施例中,Y型連桿后懸架主要包括主連桿1、連接桿2和搖臂3,在優(yōu)選的情形下,Y型連桿后懸架還可以包括第一支架4和第二支架5,它們分別與主連桿I的一端部和后橋7的橋體進行剛性連接。在本文中,術語“剛性連接”包括但不限于諸如焊接、鉚接、螺栓連接等能夠為本領域技術人員所理解的任何一種現(xiàn)有方式。以下將針對上述這些部件進行詳細說明。
[0025]主連桿I是本Y型連桿后懸架中的重要部件之一,通過它來將連接桿2、搖臂3和汽車車身支架(未圖示)等關聯(lián)在一起。主連桿I的一端通過設于搖臂3 —端部上的球鉸6被鉸接到該搖臂3上,而它的另一端則可以通過第二襯套連接到汽車車身支架上,或者先通過該第二襯套連接第一支架4,然后再與汽車車身支架進行剛性連接,這樣就能保證將在行車轉向時的側向力完整地傳遞到汽車車身框架上。
[0026]如圖2、3所示,連接桿2的一端通過第三襯套樞接到位于主連桿I中部的樞接點8上,并且將它的另一端通過第四襯套樞接到后橋7的橋體上、或者通過該第四襯套樞接到已被剛性連接至后橋7橋體的上述第二支架5上。在此需要特別指出的是,在本文中各處出現(xiàn)的用語“中部”,它并不僅是指就長度尺寸而言處于其絕對中間位置的部位,而應將其理解為相對于物體上的極限端而言位于其間的部位。例如,以上提及的主連桿I中部就包括了處于該主連桿I的兩個端部之間的部位,在這些部位中自然也包括了該主連桿I的絕對中間部位。
[0027]作為一種示例情形,可以將連接桿2的長度具體設置成:該長度等于或者基本等于如圖2或3中所示出的從樞接點8到主連桿I與車身支架固定一端之間的距離。在此也需指出,在本文中各處出現(xiàn)的用語“基本等于/基本相同”是指對于“等于/相同”這種絕對情形的任何非實質性偏差(例如,這可能是由于測量工具、制造工藝精度等方面原因所導致的),本領域技術人員對此完全能充分理解。作為舉例說明,當連接桿2的長度為295mm、樞接點8到主連桿I與車身支架固定一端之間距離為298mm時,就可以認為以上兩個數(shù)值是基本相等/基本相同的。
[0028]對于搖臂3而言,它在本發(fā)明中被設置成橫跨后橋7并且通過第一襯套連接在該后橋7的橋體的支架或特征上,而它的另一端則如前所述地通過球鉸6與主連桿I鉸接在一起。通過采用以上這種優(yōu)化改進后的布置方式,不僅可以徹底替代如前文中所提及的現(xiàn)有結構中的推力桿,而且能夠實現(xiàn)緊湊布局。
[0029]作為一種示例情形,上述的第二襯套、第三襯套和第四襯套可以采用雙連接型襯套。在優(yōu)選的情形下,可以將第二襯套、第三襯套和第四襯設置成彼此之間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尺寸,這些尺寸包括襯套內徑、襯套外徑、襯套內部長度(inter length)、襯套外部長度(outer length)等。此外,還可以將第一襯套的尺寸設置成小于第二襯套的尺寸。關于以上第一襯套、第二襯套、第三襯套和第四襯套的最大軸向承載能力、最大徑向承載能力等性能參數(shù)都可以根據具體應用場合或實際需求來進行選定。
[0030]在汽車上裝設了本發(fā)明的Y型連桿后懸架后,當后橋7在車輛行駛過程中進行上下運動時,主連桿I與搖臂3相鉸接的一端將產生水平運動趨勢,此時橫跨后橋7并被鉸接在其上的搖臂3通過球鉸6而也可以在該水平方向進行左右運動,從而將懸架與車身之間原先的相對位移運動轉化成了擺臂的擺動運動,這樣就使得懸架與車身二者之間的相對位移幾乎為零,非常成功、有效地抑制住了車身的擺動,提高了懸架性能以及車輛的乘坐舒適性和安全性。
[0031]通過進行實測數(shù)據對比,在圖4-7中具體顯示出了應用本發(fā)明的Y型連桿后懸架之后所能實現(xiàn)的良好技術效果。在這些示圖中,統(tǒng)一使用了符號A或符號B來分別標示采用了現(xiàn)有技術或本發(fā)明所各自對應的數(shù)值曲線(或矩形圖),而符號C所示的箭頭指向則表示出了各圖中性能參數(shù)數(shù)據的優(yōu)化取向。通過對比,能夠清楚地顯示出在提高響應速度、改善轉向時左右車輛載荷分配性能、提高后橋的側傾中心以避免發(fā)生轉向側傾等方面,在采用本發(fā)明后所獲得的技術效果確實是非常顯著、有效的。
[0032]以上僅以舉例方式來詳細闡明本發(fā)明的Y型連桿后懸架以及裝設了該Y型連桿后懸架的汽車,這些個例僅供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及其實施方式之用,而非對本發(fā)明的限制,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的情況下,本領域技術人員還可以做出各種變形和改進。因此,所有等同的技術方案均應屬于本發(fā)明的范疇并為本發(fā)明的各項權利要求所限定。
【權利要求】
1.一種Y型連桿后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連桿后懸架包括: 搖臂,其橫跨汽車的后橋并通過第一襯套連接到后橋橋體的支架上,并且在所述搖臂的一端部設置有球鉸; 主連桿,其一端通過第二襯套連接到汽車車身支架上,另一端經由所述球鉸被鉸接到所述搖臂上;以及 連接桿,其一端通過第三襯套樞接到位于所述主連桿中部的樞接點上,另一端通過第四襯套樞接到所述后橋橋體上。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連桿后懸架還包括第一支架,其被設置成與汽車車身結構剛性連接并且通過所述第二襯套連接到所述主連桿的另一端上。
3.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Y型連桿后懸架還包括第二支架,其被設置成與所述后橋橋體剛性連接并且通過所述第四襯套樞接到所述連接桿的另一端上。
4.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樞接點至所述主連桿通過所述第二襯套連接到汽車車身支架一端的距離等于或基本等于所述連接桿的長度。
5.根據權利要求1或2所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襯套、第三襯套和第四襯套彼此具有相同或基本相同的尺寸,所述尺寸包括襯套內徑、襯套外徑、襯套內部長度、襯套外部長度。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襯套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二襯套的尺寸。
7.一種汽車,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車上裝設有如權利要求1-6中任一項所述的Y型連桿后懸架。
【文檔編號】B60G21/04GK103481742SQ201210195973
【公開日】2014年1月1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4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14日
【發(fā)明者】S.K.陳, 強偉 申請人:上海通用汽車有限公司, 泛亞汽車技術中心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