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適宜應用于例如對在露天的開采場、采石場、礦山等開采的碎石進行搬運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
背景技術:
一般,被稱作自卸車的大型的搬運車輛構成為,在車身的框架上具備能夠升降的車箱(貨箱),以在該車箱上大量裝載碎石等重的貨物的狀態(tài)下進行搬運。因此,行駛驅動自卸車的驅動輪的行駛驅動裝置具有橋殼,其以非旋轉狀態(tài)安裝于車身,前端側以成為筒狀的轉向節(jié)(spindle)的方式開口 ;軸,其在該橋殼的轉向節(jié)內沿軸向伸長地設置,并被驅動源旋轉驅動;車輪安裝筒,其借助于車輪側軸承以能夠旋轉的方 式設置于上述轉向節(jié)的外周側,并供車輪安裝;以及減速齒輪機構,其設置于該車輪安裝筒與上述轉向節(jié)之間,并將上述軸的旋轉減速而向該車輪安裝筒傳遞(例如,參照專利文獻1、2)。該減速齒輪機構由多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構成,該多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由太陽齒輪、與該太陽齒輪及環(huán)狀的內齒輪嚙合的多個行星齒輪、以及借助于支承銷可旋轉地支承該各行星齒輪的行星齒輪架構成。其中,構成最終級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的一部分的行星齒輪架以非旋轉狀態(tài)安裝于上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側。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9-204016號公報專利文獻2 :日本特開2010-116963號公報然而,基于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構成為,由于將適用于最終級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的行星齒輪架以非旋轉狀態(tài)安裝于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側,因此利用由外花鍵與內花鍵構成的花鍵結合部來連結二者。但是,像這樣的花鍵結合部在自卸車的裝載重量增加至例如250噸以上的情況下,不一定具有充分的強度,因此期望有進一步的改良。S卩,為了隨著行駛驅動裝置的大型化而提高花鍵結合部的強度,有增大花鍵結合部的外徑尺寸亦即直徑、或增大齒寬(花鍵齒的軸向長度)的對策,由此,花鍵結合部能夠承受大扭矩的旋轉負荷。但是,行駛驅動裝置需要盡量實現(xiàn)小型化,從而增大花鍵結合部的直徑有限制。因此,盡量增大花鍵齒的軸向長度亦即齒寬,由此,在減輕各花鍵齒的單位長度的負荷方面是實用的。然而,若增大花鍵結合部的軸向尺寸(齒寬),則因來自外部的旋轉負荷的軸的傾斜或扭轉,而容易在相互嚙合的花鍵齒間產(chǎn)生不均衡接觸,成為各花鍵齒的損傷原因。因此,為了防止像這樣的花鍵齒間的不均衡接觸,實現(xiàn)齒接觸的均勻化,公知有在成型加工花鍵齒的情況下,實施被稱作凸面加工(crowing)或纟產(chǎn)齒加工(relieving)的齒面的修整加工。與此相對,構成為在使用于現(xiàn)有技術的最終級的行星齒輪架上,一體設置在外周面形成有外花鍵的筒狀突出部,將該筒狀突出部的外周側花鍵結合在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內周偵U。但是,將筒狀突出部一體形成在作為重物的行星齒輪架上,在該筒狀突出部的外周面成型加工外花鍵,并且,使花鍵齒間的齒接觸均勻化,因此如上所述地實施被稱作凸面加工或鏟齒加工的修整加工費時且困難,需要準備特別大的專用設備,從而有不實用的問題。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的現(xiàn)有技術的問題而做出的,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如下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即、不增大設于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側與行星齒輪架之間的花鍵結合部的直徑,就能夠提高相對于旋轉負荷的強度,從而能夠提高裝置整體的耐久性、壽命。為了解決上述的課題,本發(fā)明適用于如下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S卩、具備橋殼,其以非旋轉狀態(tài)安裝于自卸車的車身,且前端側成為筒狀的轉向節(jié)并開口 ;軸,其在該橋殼的轉向節(jié)內沿軸向伸長地設置,并被驅動源旋轉驅動;車輪安裝筒,其通過車輪側軸承可旋轉地設于上述轉向節(jié)的外周側,并供車輪安裝;以及行星齒輪減速機構,其設置于該車輪安裝筒與上述轉向節(jié)之間,并將上述軸的旋轉減速而向該車輪安裝筒傳遞,將構成該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的一部分且通過支承銷可旋轉地支承多個行星齒輪的行星齒輪架以非旋轉狀態(tài)安裝于上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側?!げ⑶?,方案I的發(fā)明所采用的構成的特征在于,在上述轉向節(jié)與上述行星齒輪架之間設置筒狀連結部件,該筒狀連結部件形成為由其他部件構成的筒狀體,并在內周側插通上述軸,該筒狀連結部件構成為其軸向的一側外周與上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內周側花鍵結合,軸向的另一側外周與上述行星齒輪架的內周側花鍵結合。并且,根據(jù)方案2的發(fā)明,在上述筒狀連結部件的外周側設置第一外花鍵部,其位于軸向一側并與上述轉向節(jié)花鍵結合;第二外花鍵部,其位于軸向另一側且直徑比該第一外花鍵部的直徑更小并與上述行星齒輪架花鍵結合;以及環(huán)狀的階差部,其位于上述第一、第二外花鍵部之間并沿周向延伸,在上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側端面設置末端定位器,該末端定位器對在上述轉向節(jié)的外周側可旋轉地支承上述車輪安裝筒的上述車輪側軸承的定位,在該末端定位器的內周側設置防脫部,該防脫部與上述筒狀連結部件的上述階差部抵接,從而防止上述筒狀連結部件從上述轉向節(jié)脫離。并且,根據(jù)方案3的發(fā)明,在上述末端定位器上形成油路,該油路位于上述末端定位器與上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側端面之間并從徑向外側向內側延伸,將供給至上述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的潤滑油的一部分引導至上述外花鍵部。并且,根據(jù)方案4的發(fā)明,在上述筒狀連結部件上設置潤滑油導向件,該潤滑油導向件將通過上述油路導入的上述潤滑油引導至上述第一、第二外花鍵部中的上述第一外花鍵部。并且,根據(jù)方案5的發(fā)明,在上述轉向節(jié)的內周側設置軸部軸承,其在內輪側可旋轉地支承上述軸的軸向中間部;以及軸承定位器,其在上述轉向節(jié)的內周側以固定狀態(tài)支承該軸部軸承的外輪側,在該軸承定位器上設置定位突起,該定位突起朝向上述筒狀連結部件的軸向一側的端面突出,通過與該端面抵接來在上述轉向節(jié)內且在軸向上定位上述筒狀連結部件。進一步,根據(jù)方案6的發(fā)明,上述筒狀連結部件將花鍵的直徑設定為300mm以上,將花鍵的齒寬與直徑的比率設定為(直徑)/ (齒寬)< 2. 5,上述筒狀連結部件與轉向節(jié)的花鍵結合部、以及上述筒狀連結部件與行星齒輪架的花鍵結合部構成為對各自的齒面實施凸面加工或伊齒加工,從而在齒寬整體上使各齒面的齒面接觸均勻化。本發(fā)明的效果如下。如上所述,根據(jù)方案I的發(fā)明,在轉向節(jié)與行星齒輪架之間設置其他的筒狀連結部件,使用該筒狀連結部件來花鍵結合轉向節(jié)與行星齒輪架之間,從而不會如現(xiàn)有技術中所使用的行星齒輪架那樣地需要在外周側一體設置具有外花鍵的筒狀突出部,從而能夠簡化行星齒輪架的形狀。并且,即使是由其他部件構成的筒狀連結部件也能夠形成為簡單的形狀,當對其外周側成形加工外花鍵時,例如能夠容易地實施被稱作凸面加工或鏟齒加工的齒面的修整加工。由此,不增大花鍵結合部的直徑,就能夠提高相對于旋轉負荷的強度,盡量增大作為花鍵齒的軸向長度的齒寬,能夠減輕各花鍵齒的單位長度的負荷。并且,在由來自外部的旋轉負荷而在筒狀連結部件上產(chǎn)生軸的傾斜、扭曲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實施上述的齒面的修整加工,在相互嚙合的花鍵齒之間防止齒面的不均衡接觸,從而能夠實現(xiàn)齒面接觸的均勻化。并且,方案2的發(fā)明構成為,在筒狀連結部件的軸向中間部,以位于第一、第二外花鍵部間的方式設置環(huán)狀的階差部,能夠使在轉向節(jié)的開口側端面進行車輪側軸承的定位的末端定位器的防脫部與上述階差部抵接,由此,能夠以防止脫離的狀態(tài)將上述筒狀連結部件安裝于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側。并且,方案3的發(fā)明構成為,利用形成于末端定位器的油路,將供給至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的潤滑油的一部分引導至筒狀連結部件的外周側,能夠潤滑外花鍵部,從而能夠防止花鍵結合部的潤滑油不足。并且,方案4的發(fā)明構成為,通過例如在筒狀連結部件的階差部上設置潤滑油導向件,能夠朝向形成于筒狀連結部件的外周側的第一、第二外花鍵部中的外徑尺寸大的第一外花鍵部,對從上述油路側導入的潤滑油進行引導,從而能夠利用該潤滑油來潤滑第一外花鍵部側。并且,根據(jù)方案5的發(fā)明,在轉向節(jié)的內周側,設有對軸部軸承的外輪側進行支承的軸承定位器,在該軸承定位器上,設有朝向筒狀連結部件的軸向一側的端面突出的定位突起。通過使該定位突起與筒狀連結部件的端面抵接,能夠在上述轉向節(jié)內且在軸向上定位上述筒狀連結部件。進一步,根據(jù)方案6的發(fā)明,即使在作為筒狀連結部件的外徑尺寸的花鍵的直徑為300mm以上的大型的行駛驅動裝置中,也能夠通過將花鍵的齒寬與直徑的比率設定為(直徑)/ (齒寬)< 2. 5,盡量增大作為花鍵的軸向長度的齒寬,減輕各花鍵齒的單位長度的負荷。并且,通過對筒狀連結部件與轉向節(jié)的花鍵結合部、以及上述筒狀連結部件與行星齒輪架的花鍵結合部的各自的齒面實施凸面加工或鏟齒加工,即使在由于來自外部的旋轉負荷而在筒狀連結部件上產(chǎn)生軸的傾斜、扭曲的情況下,也能夠在相互嚙合的花鍵齒間防止齒面的不均衡接觸,從而能夠在齒寬整體上使各齒面的齒面接觸均勻化。
圖1是表示應用了本發(fā)明的第一實施方式的行駛驅動裝置的自卸車的主視圖。
圖2是從后方觀察圖1的自卸車的右側視圖。圖3是從圖1中的箭頭II1-1II方向放大觀察后輪側的行駛驅動裝置的剖視圖。圖4是放大表示圖3中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車輪安裝筒以及轉向節(jié)的開口側等的剖視圖。圖5是進一步放大表示圖4中的設于轉向節(jié)與最終級的行星齒輪架之間的筒狀連結部件等的剖視圖。圖6是進一步放大表示圖5中的防止筒狀連結部件相對于轉向節(jié)脫落的末端定位器的主要部分剖視圖。
圖7是以分解了圖5中的轉向節(jié)、最終級的行星齒輪架以及筒狀連結部件等的狀態(tài)進行表示剖視圖。圖8是放大表示圖7中的軸承定位器的立體圖。圖9是放大表示圖7中的末端定位器的立體圖。圖10是放大表示圖7中的筒狀連結部件的剖視圖。附圖符號說明I一自卸車,2—車身,3—車箱(vessel),5—操作室(cab),6—前輪,7—后輪(車輪),8—發(fā)動機,9一翻斗缸,10一工作油箱,11一行駛驅動裝置,12一橋殼,13一筒狀體,14一轉向節(jié),14F—內花鍵部(花鍵結合部),16—行駛用馬達(驅動源),17—軸,18—車輪安裝筒,20、21—車輪側軸承,22—外側圓筒,23-長螺栓,24-減速齒輪機構,25、33_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8—行星齒輪架,38F—內花鍵部(花鍵結合部),40—吸入管,41 一供給管,43—軸承定位器,43B—筒狀突出部(定位突起),44一軸部軸承(shaft bearing),45—濕式制動器,49一末端定位器(end retainer), 49A一防脫部,49C一油路,51一筒狀連結部件,51A—第一外花鍵部(花鍵結合部),51B—第二外花鍵部(花鍵結合部),51C—環(huán)狀的階差部,51E—導向突起(潤滑油導向),100—潤滑油,D1、D2—直徑,L1、L2—齒寬。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以后輪驅動式的自卸車為例,根據(jù)附圖的圖1至圖10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詳細地進行說明。圖中,附圖標記I是作為本實施方式所采用的大型的搬運車輛的自卸車。如圖1所示,該自卸車I大致由形成為堅固的框架構造的車身2、以及作為可升降地搭載于該車身2上的貨箱的車箱3構成。為了大量裝載例如碎石等重的貨物,車箱3形成為全長達到擴13m (米)的大型的容器。車箱3的后側底部通過連結銷4等而可升降(偏轉)地與車體2的后端側連結。在車箱3的前側上部,一體設置有從上側覆蓋后述的操作室5的檐部3A。附圖標記5是位于檐部3A的下側且設置于車身2的前部的操作室,該操作室5形成供自卸車I的駕駛員上下的駕駛室,在其內部設置有駕駛座、起動開關、油門踏板、制動踏板、操舵用的手柄以及多個操作桿(均未圖示)等。車箱3的檐部3A具有如下功能,S卩、通過從上側大致完全覆蓋操作室5,來保護操作室5遠離例如巖石等飛石,并且在車輛(自卸車I)翻倒時等也能夠保護操作室5內的駕駛員。附圖標記6是可旋轉地設于車身2的前部側的左、右的前輪,該各前輪6構成由自卸車I的駕駛員操舵(轉向操作)的操舵輪。與后述的后輪7相同,前輪6例如形成為達到3 4m的輪胎直徑(外徑尺寸)。在車身2的前部與前輪6之間,設有由液壓緩沖器等構成的前輪側懸架6SP。附圖標記7是可旋轉地設于車身2的后部側的左、右的后輪,該各后輪7構成自卸車I的驅動輪,且被圖3所示的后述的行駛驅動裝置11驅動而與車輪安裝筒18 —體旋轉。后輪7包括由多輪式輪胎構成的軸向內側與外側的輪胎7A、以及配設于該各輪胎7A的徑向內側的輪圈7B。在車身2的后部與后輪7之間,設有由液壓緩沖器等構成的后輪側懸架7SP。附圖標記8是位于操作室5的下側并設于車身2內的作為原動機的發(fā)動機,該發(fā)動機8例如由大型的柴油發(fā)動機等構成,旋轉驅動車載的發(fā)電機、作為液壓源的液壓泵(均未圖示)等。從液壓泵排出的液壓油被供給至后述的翻斗缸9、動力轉向用的操舵缸(未圖不)等。附圖標記9是用于使車箱3升降的翻斗缸,如圖1所示,該翻斗缸9位于前輪6與后輪7之間并配設于車身2的左、右兩側,并且以能夠在上、下方向上伸縮的方式安裝于車身2與車箱3之間。通過向翻斗缸9供給、排出來自上述液壓泵的液壓油,來使翻斗缸9在上、下方向上伸縮,并以后部側的連結銷4為中心地使車箱3升降(偏轉)。附圖標記10是工作油箱,如圖1所示,該工作油箱10位于車箱3的下方并安裝于車身2的側面等。收納于液壓油箱10內的工作油通過上述液壓泵被吸入、排出,而成為液壓油,并供給、排出至翻斗缸9以及上述動力轉向用的操舵缸等。附圖標記11是設于自卸車I的后輪7側的行駛驅動裝置,該行駛驅動裝置11由后述的橋殼12、行駛用馬達16、車輪安裝筒18以及減速齒輪機構24等構成。行駛驅動裝置11用減速齒輪機構24來使行駛用馬達16的旋轉減速,并與車輪安裝筒18 —起以大的旋轉扭矩來驅動作為車輛的驅動輪的后輪7。附圖標記12是設于車身2的后部側的后輪7用的橋殼,如圖2所不,該橋殼12形成為在左、右的后輪7、7間沿軸向延伸的筒體。橋殼12由借助于上述后輪側懸架7SP而安裝于車身2的后部側的中間的筒狀體13、以及與分別設于該筒狀體13的左、右兩側的后述的轉向節(jié)14構成。附圖標記14是分別設于橋殼12的軸向兩端側的筒狀的轉向節(jié),如圖3所示,該轉向節(jié)14包括大徑筒部14A與圓形筒部14B,該大徑筒部14A位于軸向一側、形成為錐形狀、并借助于螺栓15等可拆裝地緊固于筒狀體13,該圓形筒部14B —體形成于該大徑筒部14A的軸向另一側、且前端側開口。該圓形筒部14B以在后述的車輪安裝筒18內沿軸向延伸的方式配置,圓形筒部14B的外周側借助于后述的車輪側軸承20、21可旋轉地支承后輪7側的車輛安裝筒18。此處,在轉向節(jié)14的外周側一體形成有環(huán)狀凸緣部14C與環(huán)狀階部14D,該環(huán)狀凸緣部14C從大徑筒部14A的長度方向(軸向)中間部向徑向外側突出且供后述的濕式制動器45安裝,該環(huán)狀階部14D為了在軸向定位后述的一側定位器48而設于圓形筒部14B的軸向一側。并且,在大徑筒部14A的軸向一側,一體形成有向徑向內側突出的多個馬達安裝座14E,在該馬達安裝座14E上安裝有后述的行駛用馬達16。另一方面,圓形筒部14B的軸向另一側(前端側)為開口端,在其內周側形成有內花鍵部14F (參照圖7)。該內花鍵部14F與后述的筒狀連結部件51的第一外花鍵部51A花鍵結合。并且,對外花鍵部51A的齒面分別實施修整加工(例如,凸面加工(crowing))。由此,能夠使內花鍵部14F相對于第一外花鍵部51A的各齒面的齒面接觸在齒寬整體上均勻化。并且,在圓形筒部14B的軸向的中間部、且在其內周側一體形成有環(huán)狀的內側緣部14G,在該內側緣部14G上,借助于螺栓等安裝有后述的軸承定位器43。在該圓形筒部14B的下部側,貫穿設置有在上、下方向(圓形筒部14B的徑向)上貫通并延伸的徑向孔14H,在該徑向孔14H內插通有后述的吸入管40。附圖標記16是可拆裝地設置于橋殼12內的作為驅動源的行駛用馬達。該行駛用馬達16由被來自搭載于車身2的發(fā)電機(未圖示)的電力供給而旋轉驅動的大型的電動馬達構成。如圖2所示,為了相互獨立地旋轉驅動左、右的后輪7、7,行駛用馬達16以位于筒狀體13的左、右兩側的方式分別安裝于轉向節(jié)14內。行駛用馬達16在其外周側具有多個安裝凸緣16A,使用螺栓等將這些安裝凸緣16A可拆裝地安裝于轉向節(jié)14的馬達安裝座14E。通過由上述發(fā)電機供給電力,行駛用馬達16旋轉驅動后述的軸17。附圖標記17是構成行駛用馬達16的輸出軸的軸,該軸17被行駛用馬達16向正向或反向旋轉驅動。軸17由一根在轉向節(jié)14的內周側沿軸向(左、右方向)延伸的長的棒狀體構成,軸17的一端側與行駛用馬達16的輸出側連結。另一方面,軸17的另一端側從構成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的開口端側突出,在其突出端側安裝有后述的太陽齒輪26。并且,就軸17而言,后述的車輪側軸承20、21之間的軸向的中間部使用后述的軸部軸承44等可旋轉地支承于轉向節(jié)14內。附圖標記18是與作為車輪的后輪7 —體旋轉的車輪安裝筒,該車輪安裝筒18構成所謂的輪轂,在其外周側使用壓入等方法可拆裝地安裝有后輪7的各輪圈7B。車輪安裝筒18由中空筒部18A與延設筒部18B而一體形成為帶臺階的筒狀體,該中空筒部18A橫跨后述的車輪側軸承20、21間而沿軸向延伸且形成為中空構造,該延設筒部18B從該中空筒部18A的外周側端部朝向后述的內齒輪35沿軸向延伸。并且,在車輪安裝筒18的延設筒部18B上,使用長螺栓23等一體地緊固有后述的內齒輪35與外側圓筒22,由此,車輪安裝筒18與內齒輪35 —體旋轉。即,通過利用減速齒輪機構24來使行駛用馬達16的旋轉減速,通過內齒輪35而將成為大扭矩的旋轉向車輪安裝筒18傳遞。由此,車輪安裝筒18以大的旋轉扭矩使成為車輛的驅動輪的后輪7旋轉。附圖標記19是由筒狀的環(huán)構成的輪圈襯套,為了確保在后輪7的軸向內側的輪胎7A與外側的輪胎7A之間預先決定的軸向縫隙,該輪圈襯套19配置于車輪安裝筒18的外周偵U。即,如圖3所示,輪圈襯套19被夾持在軸向內側的輪圈7B與外側的輪圈7B之間,從而在軸向以一定間隔對二者間進行保持。附圖標記20、21是在轉向節(jié)14的外周側可旋轉地支承車輪安裝筒18的車輪側軸承,該車輪側軸承20、21例如使用相同的圓錐滾動軸承等來構成。車輪側軸承20、21以在軸向分離的方式配設于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與車輪安裝筒18的中空筒部18A之間。即,一個車輪側軸承20通過后述的一側定位器48而定位在轉向節(jié)14的環(huán)狀階部14D上,另一個車輪側軸承21通過后述的末端定位器49而定位在圓形筒部14B的開口端側外周上。就車輪側軸承20、21而言,其內輪側在定位器48、49間并在軸向上相對于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被定位,外輪側在軸向上相對于車輪安裝筒18的中空筒部18A被定位。由此,車輪安裝筒18使用車輪側軸承20、21與定位器48、49而在軸向上相對于轉向節(jié)14被定位,并且,在周向上可旋轉地被支承。附圖標記22是與內齒輪35 —起構成車輪安裝筒18的一部分的外側圓筒,如圖3所示,該外側圓筒22隔著后述的內齒輪35而安裝于作為車輪安裝筒18的軸向外側的位置,并使用多個長螺栓23而可拆裝地緊固于車輪安裝筒18。附圖標記24是設于轉向節(jié)14與車輪安裝筒18之間的減速齒輪機構,該減速齒輪機構24由后述的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與作為第二級的最終級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構成,將行駛用馬達16 (S卩,軸17)的旋轉減速而傳遞至后輪7側的車輪安裝筒18。由此,后輪7側的車輪安裝筒18以通過減速得到的大的旋轉力(扭矩)而與后輪7 —起被旋轉驅動。附圖標記25是構成減速齒輪機構24的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該行星齒輪減 速機構25由太陽齒輪26、多個(例如,3 4個)行星齒輪28以及行星齒輪架30構成,該太陽齒輪26與軸17的成為自由端的前端側花鍵結合,多個行星齒輪28與該太陽齒輪26及環(huán)狀的內齒輪27嚙合,行星齒輪架30借助于支承銷29可旋轉地支承該各行星齒輪28。此處,行星齒輪架30的外周側借助于螺栓等可拆裝地緊固于與車輪安裝筒18 —體化的外側圓筒22的開口端(軸向外側的端面),并與車輪安裝筒18及外側圓筒22—體旋轉。并且,在行星齒輪架30的內周側可拆裝地安裝有例如圓板狀的蓋板31,例如在保養(yǎng)、檢查太陽齒輪26與行星齒輪28的嚙合部的情況下,從行星齒輪架30將該蓋板31拆下。環(huán)狀的內齒輪27使用從徑向外側包圍太陽齒輪26、各行星齒輪28的齒圈來形成。內齒輪27配置為能夠在與外側圓筒22的內周面之間隔著小的徑向縫隙而相對旋轉。內齒輪27的旋轉(公轉)經(jīng)由后述的聯(lián)接器(coupling) 32而傳遞至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對于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而言,若太陽齒輪26利用行駛用馬達16與軸17一體旋轉,則將該太陽齒輪26的旋轉轉換為各行星齒輪28的自轉運動與公轉運動。然后,各行星齒輪28的自轉(旋轉)作為已減速的旋轉而傳遞至環(huán)狀的內齒輪27,該內齒輪27的旋轉經(jīng)由后述的聯(lián)接器32而傳遞至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另一方面,各行星齒輪28的公轉成為行星齒輪架30的旋轉而傳遞至車輪安裝筒18側的外側圓筒22。但是,由于車輪安裝筒18與后述的第二級內齒輪35 —體旋轉,所以各行星齒輪28的公轉被抑制為與內齒輪35 (車輪安裝筒18)同步的旋轉。附圖標記32是與第一級內齒輪27 —體旋轉的聯(lián)接器,該聯(lián)接器32作為位于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與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之間的環(huán)狀的旋轉傳遞部件而形成。即,聯(lián)接器32的外周側與第一級內齒輪27花鍵結合,聯(lián)接器32的內周側與后述的第二級太陽齒輪34花鍵結合。由此,聯(lián)接器32將第一級內齒輪27的旋轉傳遞至第二級太陽齒輪34,而使該太陽齒輪34與第一級內齒輪27 —體旋轉。此外,也可以在聯(lián)接器32上形成使后述的潤滑油100在前、后方向(軸向)上流通的多個油流通孔等。附圖標記33是成為最終級的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該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通過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配設于軸17與車輪安裝筒18之間,與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 —起對軸17的旋轉進行減速。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由圓筒狀的太陽齒輪34、多個行星齒輪36 (僅圖示一個)以及行星齒輪架38構成,太陽齒輪34與軸17同軸配置、并與聯(lián)接器32 —體旋轉,行星齒輪36與該太陽齒輪34及環(huán)狀的內齒輪35嚙合,行星齒輪架38分別借助于支承銷37可旋轉地支承該各行星齒輪36。此處,第二級內齒輪35使用從徑向外側包圍太陽齒輪34、各行星齒輪36等的齒圈而形成,并使用長螺栓23而一體緊固于構成車輪安裝筒18的一部分的延設筒部18B與外側圓筒22之間。在內齒輪35的內周側遍及整個周向形成的內齒保持與各行星齒輪36嚙合的狀態(tài)。并且,如圖5、圖7所示,成為最終級的第二級行星齒輪架38包括由板厚相互不同的兩張板狀體構成并在軸向對置配置的環(huán)狀的支承板38A、38B ;為了在這些支承板38A、38B間配置各行星齒輪36 (參照圖4)而沿周向以一定間隔配置并使各支承銷37的兩端側嵌合安裝的多個銷安裝孔部38C、38D(分別僅圖示一個);配置于從該各銷安裝孔部38C、38D沿周向隔開的位置并一體連結環(huán)狀的支承板38A、38B之間的多個(例如,三個或四個)連結部 38E。在行星齒輪架38的支承板38A上、并在其內周側形成內花鍵部38F,該內花鍵部38F與后述的筒狀連結部件51的第二外花鍵部51B花鍵結合。采用如下對策,即、對第二外花鍵部51B的分別的齒面實施修整加工(例如,凸面加工),而使第二外花鍵部51B的相對于內花鍵部38F的各齒面的齒面接觸在齒寬整體上均勻化。此處,對于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而言,通過使行星齒輪架38借助于后述的筒狀連結部件51而與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花鍵結合,來限制各行星齒輪36的公轉(行星齒輪架38的旋轉)。因此,對于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而言,若太陽齒輪34與聯(lián)接器32 —體旋轉,則該太陽齒輪34的旋轉轉換為各行星齒輪36的自轉,并且該各行星齒輪36的自轉傳遞至第二級內齒輪35,從而使該內齒輪35減速地旋轉。由此,將以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與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來二級減速后的大輸出的旋轉扭矩傳遞至固定有內齒輪35的車輪安裝筒18。并且,在車輪安裝筒18的內側儲存潤滑油100,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33總是在被供給了潤滑油100的狀態(tài)下工作。在該情況下,潤滑油100的液面設定為在比例如構成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的最下部更低的位置、且能浸潰車輪側軸承20、21的下側部位的位置。由此,當行駛驅動裝置11工作時,通過車輪安裝筒18與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33來攪拌潤滑油100,能夠抑制溫度上升,并且能夠將由潤滑油100的攪拌引起的阻力抑制在較小程度。附圖標記39表示設于轉向節(jié)14內的間隔壁,該間隔壁39由環(huán)狀的板體形成,其外周側使用螺栓等可拆裝地安裝于轉向節(jié)14的大徑筒部14A的內周側。間隔壁39將轉向節(jié)14內劃分為馬達收納空間部39A與筒狀空間部39B,馬達收納空間部39A位于軸向一側并收納行駛用馬達16,筒狀空間部39B位于軸向另一側并總是與車輪安裝筒18的內部連通。附圖標記40是作為對儲存于車輪安裝筒18內的潤滑油100進行回收的回收機構的吸入管,該吸入管40的長度方向的一側在橋殼12的筒狀體13內沿軸向延伸,并與潤滑泵(未圖示)的吸入側連接。吸入管40的長度方向中間部朝向車輪安裝筒18側并在轉向節(jié)14內沿軸向延伸。吸入管40的前端側(長度方向另一側)從軸17的下側向下方屈曲成L字形,并插通在轉向節(jié)14的徑向孔14H內。由此,吸入管40的前端側浸潰于車輪安裝筒18內的潤滑油100中,并向上述潤滑泵側回收該潤滑油100。附圖標記41是構成潤滑油100的供給機構的供給管,如圖3所示,該供給管41在轉向節(jié)14內配置于比吸入管40、軸17更靠上方的位置,其前端側插入后述的筒狀連結部件51內。供給管41的長度方向一側(基端側)與上述潤滑泵的排出側連接,由該潤滑泵排出的潤滑油100從供給管41的前端側(長度方向另一側)朝向后述的筒狀連結部件51內、即朝向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33供給。儲存于車輪安裝筒18的下部側的潤滑油100通過上述潤滑泵的驅動而從吸入管40的前端側被吸入。由上述潤滑泵吸入的潤滑 油100被油冷卻器(未圖示)冷卻之后,通過供給管41而向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33供給,從而潤滑這些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33。附圖標記42是嵌合并設于軸17的軸向中間部的內側定位器,附圖標記43是借助于軸部軸承44配設于該內側定位器42的外周側的外側的軸承定位器。此處,內側定位器42的內周側通過壓入于軸17的中間部而與軸17 —體旋轉。外側的軸承定位器43使用多個螺栓(未圖示)緊固于轉向節(jié)14的內側緣部14G。如圖7、圖8所示,軸承定位器43形成為環(huán)狀的環(huán)形體,在其內周側,設有以防脫的狀態(tài)安裝軸部軸承44的外圈側的外圈安裝部43A。在軸承定位器43的外周側,設置有朝向后述的筒狀連結部件51的軸向一側的端面突出的筒狀突出部43B,該筒狀突出部43B構成為在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內在軸向上定位筒狀連結部件51的定位突起。并且,在軸承定位器43上、且在徑向(圖5、圖7中的上、下)上對置的位置設置插嵌孔43C、43D,在插嵌孔43C內貫通地安裝供給管41,在插嵌孔43D內貫通地安裝吸入管40。在軸承定位器43上、且在插嵌孔43D的下側的位置上設置徑向的切口部43E,吸入管40通過該切口部43E而插通在轉向節(jié)14的徑向孔14H內。S卩,如圖3、圖4所示,吸入管40、供給管41的中途位置以在軸向上貫通軸承定位器43的方式延伸,由此,在轉向節(jié)14內通過軸承定位器43而被定位。此外,在軸承定位器43上,如圖8所示地貫穿設置多個螺栓插通孔43F、43F...,利用插通于這些螺栓插通孔43F的多個螺栓(未圖示),來將軸承定位器43固定于轉向節(jié)14的內側緣部14G。軸部軸承44配設于軸17側的內側定位器42與轉向節(jié)14側的軸承定位器43之間,在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內借助于內側定位器42與外側的軸承定位器43可旋轉地支承軸17的軸向中間部。由此,能夠抑制長的軸17在軸向中間部的徑向跳動,從而能夠向第一級太陽齒輪26傳遞軸17的穩(wěn)定的旋轉。附圖標記45是對車輪安裝筒18的旋轉給予制動力的濕式制動器,該濕式制動器45由濕式多板型液壓制動器構成。濕式制動器45通過后述的制動輪轂46設于橋殼12的轉向節(jié)14與車輪安裝筒18之間,并對與車輪安裝筒18 —體旋轉的制動輪轂46賦予制動力。附圖標記46是構成濕式制動器45的一部分、與車輪安裝筒18 —體旋轉的制動輪轂,該制動輪轂46形成為在轉向節(jié)14與濕式制動器45之間沿軸向延伸的筒狀體。制動輪轂46的軸向另一側借助于多個螺栓47而可拆裝地緊固于車輪安裝筒18的中空筒部18A。附圖標記48是將車輪側軸承20的內圈側定位于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的一側定位器,如圖3所示,該一側定位器48嵌合設置于圓形筒部14B的外周面,其軸向一側與環(huán)狀階部14D抵接。并且,一側定位器48的軸向另一側在軸向上與車輪側軸承20的內圈側抵接。由此,就車輪側軸承20而言,其外輪側由車輪安裝筒18的中空筒部18A而在軸向上被定位,內輪側由一側定位器48而在軸向上被定位。附圖標記49是借助于多個螺栓50而安裝于轉向節(jié)14的前端開口側的作為另一側定位器的末端定位器。如圖3 圖5所示,該末端定位器49固定于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并在圓形筒部14B的外周側且在軸向上定位車輪側軸承21的內輪側。即,就車輪側軸承21而言,其外輪側由車輪安裝筒18的中空筒部18A而在軸向上被定位,內輪側由末端定位器49而在軸向上被定位。如圖7、圖9所示,末端定位器49形成為環(huán)狀的環(huán)形體,在其內周側設置有防脫部49A,該防脫部49A以與后述的筒狀連結部件51的階差部51C抵接的方式向徑向內側突出。為了在轉向節(jié)14的開口側防止筒狀連結部件51脫離,該防脫部49A遍及整個周向地與環(huán)狀的階差部51C面接觸。并且,在末端定位器49上,如圖9所示地貫穿設置多個螺栓插通孔49B、49B···,利用插通于這些螺栓插通孔49B的多個螺栓50,將末端定位器49固定于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并且,在末端定位器49上、且在與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抵接的端面?zhèn)刃纬捎卸鄠€由凹槽構成的油路49C (參照圖9)。這些油路49C以位于圓形筒部14B的開口側端面之間的方式從徑向外側向內側延伸,并將供給至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的潤滑油100的一部分引導至筒狀連結部件51的外花鍵部51A、51B偵U。另外,在末端定位器49的外周面形成有向斜向傾斜的錐形面部49D。該錐形面部49D實現(xiàn)朝向油路49C對供給至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的潤滑油100的一部分(包括油霧)進行捕集并導向的作用。附圖標記51是可拆裝地設置于轉向節(jié)14的開口側與行星齒輪架38之間的筒狀連結部件,該筒狀連結部件51是由與轉向節(jié)14、行星齒輪架38相獨立的部件形成的帶階差的筒狀體,在其內周側以具有縫隙的方式插通有軸17。就筒狀連結部件51而言,軸向的一側外周與轉向節(jié)14的開口端內周側花鍵結合,軸向的另一側外周與行星齒輪架38的內周側花鍵結合。在筒狀連結部件51的外周側設有第一外花鍵部51A、第二外花鍵部51B以及環(huán)狀的階差部51C,第一外花鍵部51A位于軸向一側且與轉向節(jié)14的內花鍵部14F花鍵結合,第二外花鍵部5IB位于軸向另一側、直徑比第一外花鍵部5IA的直徑更小且與行星齒輪架38的內花鍵部38F花鍵結合,階差部51C位于上述第一、第二外花鍵部51A、51B之間并沿周向延伸。如圖10所示,第一外花鍵部51A形成為直徑D1、作為軸向長度的齒寬LI。齒寬LI與直徑Dl的比率(D1/L1)如下述的數(shù)學式I所示地設定為比I大、比2. 5小的值。對于與第一外花鍵部51A嚙合的轉向節(jié)14的內花鍵部14F而言,其齒寬與直徑的比率也與第一外花鍵部5IA相同地設定。數(shù)學式II < (D1/L1) < 2. 5如圖10所示,第二外花鍵部51B形成為直徑D2、作為軸向長度的齒寬L2。齒寬L2與直徑D2的比率(D2/L2)如下述的數(shù)學式2所示地設定為比I大、比2. 5小的值。對于與第二外花鍵部51B嚙合的行星齒輪架38的內花鍵部38F而言,其齒寬與直徑的比率也與第二外花鍵部5IB相同地設定。數(shù)學式2I < (D2/L2) < 2. 5并且,在筒狀連結部件51的內周側,設置軸向一側為大徑、另一側為小徑的帶階差的孔51D,在該帶階差的孔51D內,如圖3、圖4所示地插通軸17、并插入供給管41的前端側。另外,如圖6、圖7所示,在筒狀連結部件51上設有從階差部51C的外周側向徑向外側突出的環(huán)狀導向突起5IE。該導向突起5IE構成潤滑油導向件,其朝向第一外花鍵部5IA側對通過末端定位器49的油路49C而從外部導入的潤滑油100進行引導。基于本實施方式的自卸車I的行駛驅動裝置11具有上述構成,接下來,對其動作進行說明。首先,若在自卸車I的操作室5內乘坐的駕駛員起動發(fā)動機8,則作為液壓源的液壓泵被旋轉驅動,并且,利用發(fā)電機(均未圖示)來進行發(fā)電。當驅動自卸車I行駛時,從上述發(fā)電機向行駛用馬達16供給電力,由此,行駛用馬達16動作而使軸17旋轉。該軸17的旋轉減速地從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的太陽齒輪26向各行星齒輪28傳遞,各行星齒輪28的旋轉通過內齒輪27以及聯(lián)接器32而減速地向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的太陽齒輪34傳遞。在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中,太陽齒輪34的旋轉減速地向各行星齒輪36傳遞。此時,支承各行星齒輪36的行星齒輪架38使用單獨的筒狀連結部件51與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花鍵結合,從而各行星齒輪36的公轉(行星齒輪架38的旋轉)受到限制。由此,各行星齒輪36在太陽齒輪34的周圍僅進行自轉,由行星齒輪36的自轉減速了的旋轉向固定于車輪安裝筒18的內齒輪35傳遞,車輪安裝筒18以具有被第一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與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 二級減速了的大輸出的旋轉扭矩的方式旋轉。其結果,作為驅動輪的左、右的后輪7能夠與車輪安裝筒18 —體旋轉,并能夠驅動自卸車I行駛。對于從轉向節(jié)14朝向車輪安裝筒18內沿軸向延伸的軸17而言,軸向的中間部借助于軸部軸承44可旋轉地被內側定位器42與外側的軸承定位器43支承。由此,當軸17高速旋轉時,能夠在軸部軸承44的位置上抑制由軸17的偏心而使軸向中間部在徑向撓曲、或在徑向跳動的情況,從而能夠提高軸17的耐久性。并且,當行駛驅動裝置11動作時,儲存于車輪安裝筒18內的潤滑油100由車輪安裝筒18的旋轉與第一、第二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33的各行星齒輪28、36等而依次向上方揚起,并向各齒輪的嚙合部位、以及轉向節(jié)14的圓形筒部14B與車輪安裝筒18之間的車輪側軸承20、21等供給。并且,潤滑油100依次向下方滴下,而在車輪安裝筒18的下部側存積。收納于車輪安裝筒18的下部側的潤滑油100被上述潤滑泵從吸入管40的下端側吸起,在被油冷卻器等冷卻之后向供給管41側排出。并且,能夠從供給管41的前端側朝向車輪安裝筒18內的減速齒輪機構24 (即,第一、第二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33)連續(xù)地供給潤滑油100。并且,當自卸車I在行駛中途對行駛速度進行減速時,僅對行駛用馬達16的旋轉進行減速的話,有無法發(fā)揮充分的減速效果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自卸車I的駕駛員踩下制動踏板而向由濕式多板型的液壓制動器構成的濕式制動器45供給制動壓(液壓油)。由此,濕式制動器45能夠對與車輪安裝筒18 —體旋轉的制動輪轂46賦予制動力。其結果,與車輪安裝筒18 —起對后輪7的旋轉被減速,從而自卸車I能夠得到希望的減速效果。然而,自卸車I的行駛驅動裝置11構成為,為了以非旋轉狀態(tài)將用于最終級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的行星齒輪架38安裝在轉向節(jié)14的開口端側,利用花鍵結合部來連結二者。但是,現(xiàn)有技術所使用的花鍵結合部在自卸車I的裝載重量增加至例如250噸以上的情況下,不一定具有充足的強度,從而希望有進一步的改良。因此,根據(jù)本實施方式,構成為在轉向節(jié)14的開口側與行星齒輪架38之間設置由單獨部件構成的筒狀連結部件51,利用該筒狀連結部件51來花鍵結合轉向節(jié)14與行星齒輪架38。筒狀連結部件51如圖10所示地形成為具有簡單的形狀的帶階差的筒狀體,軸向一側的第一外花鍵部51A與轉向節(jié)14的內花鍵部14F花鍵結合,軸向另一側的第二外花鍵部5IB與行星齒輪架38的內花鍵部38F花鍵結合。第二外花鍵部51B形成為直徑比第一外花鍵部51A的直徑更小,在第一外花鍵部51A與第二外花鍵部51B之間形成有遍及整個周向而延伸的環(huán)狀的階差部51C。并且,就第一外花鍵部51A而言,直徑Dl與齒寬LI的關系滿足上述數(shù)學式1,設定為比率(D1/L1)比I大、比2. 5小的值。就第二外花鍵部51B而言,直徑D2與齒寬L2的關系滿足上述數(shù)學式2,設定為比率(D2/L2)比I大、比2. 5小的值。第一實施方式通過采用像這樣的構成,不需要如現(xiàn)有技術所使用的行星齒輪架那樣一體設置在外周側具有外花鍵的筒狀突出部,從而能夠簡化行星齒輪架38的形狀。并且,由單獨部件構成的筒狀連結部件51也能夠形成為簡單的形狀,當在其外周側成形加工外花鍵部51A、51B時,能夠采用滾刀加工。并且,為了防止不均衡接觸,能夠容易地實施被稱作凸面加工或鏟齒加工的齒面的修整加工。即,為了隨著行駛驅動裝置11的大型化而提高花鍵結合部的強度,有例如增大作為外花鍵部51A、51B的外徑尺寸的直徑Dl、D2、或者增大齒寬L1、L2 (花鍵齒的軸向長度)的方法。但是,行駛驅動裝置11需要盡量實現(xiàn)小型化,從而增大外花鍵部51A、51B的直徑D1、D2有限制。因此,本發(fā)明人等研究出了如下方法,即、盡量地增大外花鍵部51A、51B的齒寬L1、L2,由此,減輕外花鍵部51A與內花鍵部14F (外花鍵部51B與內花鍵部38F)之間的各花鍵齒的單位長度的負荷。但是,若增大外花鍵部51A、51B的齒寬L1、L2,則隨著受到來自外部的旋轉負荷而容易在筒狀連結部件51上產(chǎn)生軸的傾斜、扭曲,從而在相互嚙合的花鍵齒間產(chǎn)生齒面的不均衡接觸的可能性變高。因此,為了防止在像這樣的花鍵齒間的不均衡接觸、實現(xiàn)齒面接觸的均勻化,在成形加工花鍵齒的情況下,實施被稱作凸面加工或鏟齒加工的齒面的修整加工。其結果,對于第一外花鍵部51A與內花鍵部14F的花鍵結合部而言,能夠不增大其直徑Dl地提高相對于旋轉負荷的強度,盡量增大齒寬LI,能夠減輕各花鍵齒的單位長度的負荷。對于第二外花鍵5IB與內花鍵部38F的花鍵結合部而言,也能夠不增大其直徑D2地提高相對于旋轉負荷的強度,盡量增大齒寬L2,能夠減輕各花鍵齒的單位長度的負荷。而且,即使在由來自外部的旋轉負荷而在筒狀連結部件51上產(chǎn)生軸的傾斜、扭曲的情況下,也能夠通過如上述那樣地實施齒面的修整加工(凸面加工或鏟齒加工),在相互嚙合的花鍵齒間防止齒面的不均衡接觸,從而能夠在齒寬整體上實現(xiàn)齒面接觸的均勻化。并且,在筒狀連結部件51的軸向中間部,以位于第一、第二外花鍵部51A、51B之間的方式設置環(huán)狀的階差部51C,在轉向節(jié)14的開口側端面、且在進行車輪側軸承21的定位的末端定位器49的內周側,設置以寬的接觸面積與階差部51C抵接的防脫部49A。由此,能夠以防止脫離的狀態(tài)將筒狀連結部件51安裝于轉向節(jié)14的開口端側。另一方面,在轉向節(jié)14的內周側、且在支承軸部軸承44的外輪側的軸承定位器43上,設有朝向筒狀連結部件51的軸向一側的端面突出的筒狀突出部43B。通過使該筒狀突出部43B與筒狀連結部件51的端面抵接,能夠在轉向節(jié)14內且在軸向上定位筒狀連結部件51。其結果,就筒狀連結部件51而言,其軸向一側(第一外花鍵部51A側)的端面與軸承定位器43的筒狀突出部43B抵接,軸向中間的環(huán)狀的階差部51C與末端定位器49的防脫部49A抵接。由此,能夠在筒狀突出部43B與防脫部49A之間從軸向兩側夾持筒狀連結部件51,并在筒狀連結部件51相對于轉向節(jié)14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下,能夠在軸向上防止其脫離,并且防止其在周向上回轉而能夠進行正確的定位。并且,利用形成于末端定位器49的多個油路49C,將供給至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的潤滑油100的一部分引導至筒狀連結部件51的外周側,能夠潤滑第一外花鍵部51A側,從而能夠防止第一外花鍵部51A與內花鍵部14F之間的花鍵結合部的潤滑油不足。形成于末端定位器49的外周面的錐形面部49D能夠使供給至行星齒輪減速機構33的潤滑油100的一部分(包括油霧)朝向油路49C 一邊捕集一邊流下。并且,就筒狀連結部件51而言,通過在階差部51C的外周側設置作為潤滑油導向件的導向突起51E,從而能夠朝向形成于筒狀連結部件51的外周側的第一、第二外花鍵部51A、51B中外徑尺寸大的第一外花鍵部51A引導從油路49C導入的潤滑油,利用該潤滑油能夠使第一外花鍵部51A與內花鍵部14F之間保持為潤滑狀態(tài)。對于第二外花鍵部51B與行星齒輪架38的內花鍵部38F的花鍵結合部而言,利用隨著車輪安裝筒18的旋轉、各行星齒輪36的自轉運動而在車輪安裝筒18內產(chǎn)生的潤滑油100的油霧等,能夠使兩者的齒面間保持為潤滑狀態(tài)。另外,即使在筒狀連結部件51的外徑尺寸(例如,直徑Dl)為300_以上的大型的行駛驅動裝置11中,也能夠通過將外花鍵部51A、51B的齒寬與直徑的比率設定為滿足上述數(shù)學式1、式2,盡量增大外花鍵部51A、51B的齒寬L1、L2,從而能夠減輕各花鍵齒的單位長度的負荷。而且,在筒狀連結部件51與轉向節(jié)14的花鍵結合部以及筒狀連結部件51與行星齒輪架38的花鍵結合部上,對各自的齒面實施凸面加工或鏟齒加工,由此,即使在由來自外部的旋轉負荷而在筒狀連結部件51上產(chǎn)生軸的傾斜、扭曲的情況下,也能夠在相互嚙合的花鍵齒間防止齒面的不均衡接觸,從而能夠在齒寬整體使各齒面的齒面接觸均勻化。此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由第一級、第二級行星齒輪減速機構25、33來構成減速齒輪機構24的情況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例如由一級或者三級以上的行星齒輪減速機構來構成減速齒輪機構。并且,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以后輪驅動式自卸車I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不限定于此,也可以適用于例如前輪驅動式、或者前輪與后輪共同驅動旋轉的四輪驅動式自卸車。
權利要求
1.一種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構成為具備橋殼,其以非旋轉狀態(tài)安裝于自卸車的車身,且前端側成為筒狀的轉向節(jié)并開口 ;軸,其在該橋殼的轉向節(jié)內沿軸向伸長地設置, 并被驅動源旋轉驅動;車輪安裝筒,其通過車輪側軸承可旋轉地設于所述轉向節(jié)的外周側, 并供車輪安裝;以及行星齒輪減速機構,其設置于該車輪安裝筒與所述轉向節(jié)之間,并將所述軸的旋轉減速而向該車輪安裝筒傳遞,將構成該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的一部分且通過支承銷可旋轉地支承多個行星齒輪的行星齒輪架以非旋轉狀態(tài)安裝于所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側,所述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轉向節(jié)與所述行星齒輪架之間設置筒狀連結部件,該筒狀連結部件形成為由其他部件構成的筒狀體,并在內周側插通所述軸,該筒狀連結部件構成為其軸向的一側外周與所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內周側花鍵結合,軸向的另一側外周與所述行星齒輪架的內周側花鍵結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狀連結部件的外周側設置第一外花鍵部,其位于軸向一側并與所述轉向節(jié)花鍵結合;第二外花鍵部,其位于軸向另一側且直徑比該第一外花鍵部的直徑更小并與所述行星齒輪架花鍵結合;以及環(huán)狀的階差部,其位于所述第一、第二外花鍵部之間并沿周向延伸,在所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側端面設置末端定位器,該末端定位器對在所述轉向節(jié)的外周側可旋轉地支承所述車輪安裝筒的所述車輪側軸承進行定位,在該末端定位器的內周側設置防脫部,該防脫部與所述筒狀連結部件的所述階差部抵接,從而防止所述筒狀連結部件從所述轉向節(jié)脫離。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末端定位器上形成油路,該油路位于所述末端定位器與所述轉向節(jié)的開口側端面之間并從徑向外側向內側延伸,將供給至所述行星齒輪減速機構的潤滑油的一部分引導至所述外花鍵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2或3所述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筒狀連結部件上設置潤滑油導向件,該潤滑油導向件將通過所述油路導入的所述潤滑油引導至所述第一、第二外花鍵部中的所述第一外花鍵部。
5.根據(jù)權利要求廣4中任一項所述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轉向節(jié)的內周側設置軸部軸承,其在內輪側可旋轉地支承所述軸的軸向中間部;以及軸承定位器,其在所述轉向節(jié)的內周側以固定狀態(tài)支承該軸部軸承的外輪側,在該軸承定位器上設置定位突起,該定位突起朝向所述筒狀連結部件的軸向一側的端面突出,通過與該端面抵接來在所述轉向節(jié)內且在軸向上定位所述筒狀連結部件。
6.根據(jù)權利要求1飛中任一項所述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筒狀連結部件將花鍵的直徑設定為300mm以上,將花鍵的齒寬與直徑的比率設定為(直徑)/ (齒寬)< 2. 5,所述筒狀連結部件與轉向節(jié)的花鍵結合部、以及所述筒狀連結部件與行星齒輪架的花鍵結合部構成為對各自的齒面實施凸面加工或伊齒加工,從而在齒寬整體上使各齒面的齒面接觸均勻化。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不使設于轉向節(jié)的開口端側與行星齒輪架之間的花鍵結合部的直徑增大而能提高相對于旋轉負荷的強度的自卸車的行駛驅動裝置。通過由其他部件構成的筒狀連結部件(51)來花鍵結合轉向節(jié)(14)的開口側與行星齒輪架(38)之間。筒狀連結部件(51)形成為簡單的形狀的帶階差的筒狀體,軸向一側的第一外花鍵部(51A)與轉向節(jié)(14)的內花鍵部(14F)花鍵結合。軸向另一側的第二外花鍵部(51B)與行星齒輪架(38)的內花鍵部(38F)花鍵結合。第二外花鍵部(51B)的直徑比第一外花鍵部(51A)的直徑更小,在第一外花鍵部(51A)與第二外花鍵部(51B)之間形成遍及整個周向延伸的環(huán)狀的階差部(51C)。
文檔編號B60B35/12GK102991346SQ201210335630
公開日2013年3月27日 申請日期2012年9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9月12日
發(fā)明者澀川壯史, 井上直幸, 田中恭子, 萩原信一郎, 筱原毅 申請人:日立建機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