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混合門結構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在車輛中使用的空氣調節(jié)裝置(以下稱作空調裝置)的混合門結構。
背景技術:
在汽車等車輛上設置有用于控制車室內的溫度、車室內的氣流流動等的空調裝置。這種空調裝置具備設置在車室前部的空調裝置主體、以及從所述空調裝置主體向設置在車室的各部分的排出口輸送空調用空氣的管道??照{裝置主體具備中空的空調裝置機殼部、以及設置在所述空調裝置機殼部上的空氣送入口和空氣送出口。中空的空調裝置機殼部在其內部從風上游側起依次具有蒸發(fā)器(冷卻用熱交換器)和加熱器芯(加熱用熱交換器)。蒸發(fā)器的風下游側被分為熱風通路和旁通通路,加熱器芯設置在熱風通路的內部。在蒸發(fā)器和加熱器芯之間設置有混合門,所述混合門能夠將經過蒸發(fā)器后的空調用空氣分配給熱風通路和旁通通路。這種混合門具備滑動門單元,所述滑動門單元具備:具有熱風側開口部和冷風側開口部的框狀的滑動門框;以及通過沿著所述滑動門框滑動而能夠對熱風側開口部和冷風側開口部進行開閉或開度調整的滑動門部?;瑒娱T單元具備能夠將滑動門部安裝在滑動門框上的門安裝壁部。另外,滑動門單元具備可自如滑動地支承滑動門部的滑動導向部。此外,在滑動門單元的風上游側設置有能夠驅動滑動門部的滑動的滑動驅動部。所述滑動驅動部具有:設置在滑動門部上且向滑動方向延伸的齒條部;和將經由驅動軸而從滑動門單元外部傳遞來的驅動力向所述齒條部傳遞的齒輪機構部。作為具有這種結構的滑動門的示例,已提出了專利文獻I的滑動門結構。[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1-113936號公報然而,上述專利文獻I記載的滑動門結構是用于開閉一個滑動門的結構,當連接多個上述專利文獻I記載的滑動門裝置來構成分別獨立地控制多個車室內部位的空調的混合門時,由于中間的滑動門的滑動驅動部與相鄰的滑動門的滑動驅動部發(fā)生干涉,所以不能設置用于開閉中間的滑動門的驅動軸,因此,不能傳遞來自外部的驅動力。
發(fā)明內容
為了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I記載的一種混合門結構設置有滑動門單元,所述滑動門單元具有:框狀的滑動門框,其具有成為熱風側開口部和冷風側開口部的一對通風口 ;滑動門部,其通過沿著所述滑動門框自如滑動地安裝在設置于所述滑動門框的兩個側面上的一對門安裝壁部上,而能夠對所述熱風側開口部和冷風側開口部進行開閉或開度調整;以及滑動驅動部,其相對于所述滑動門框可滑動地驅動滑動門部,其中,所述滑動驅動部至少具備:齒條部,其設置在所述滑動門部上并向滑動門部的滑動方向延伸;輸出齒輪,其與所述齒條部嚙合;以及輸出軸,其將所述輸出齒輪在所述熱風側開口部與冷風側開口部的邊界位置上軸支承在所述一對門安裝壁部之間,所述混合門結構的特征在于:至少在所述輸出軸的軸線方向上并列設置三個或更多個所述滑動門單元;從位于中間的滑動門單元朝向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將具備與所述輸出齒輪嚙合的輸入齒輪的輸入軸設置成與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的所述輸出軸平行;將所述輸入軸分割為至少具備所述輸入齒輪的內側輸入軸部和外側輸入軸部;利用中間的滑動門單元的一對門安裝壁部,以兩端支承狀態(tài)軸支承所述內側輸入軸部的兩端部;利用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的外側的門安裝壁部以懸臂狀態(tài)軸支承所述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所述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和所述內側輸入軸部能夠連接起來。另外,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記載的混合門結構的特征在于,所述內側輸入軸部在所述內側輸入軸部的、至少與所述外側輸入軸相連接的一側的端部上,具有能夠通過嵌合而連接所述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的連接孔。另外,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記載的混合門結構的特征在于,位于最外側的一對滑動門單元形成為相同形狀,并構成為能夠將一對所述門安裝壁部相互朝向相反側來使用,所述滑動門單元在位于外側的門安裝壁部上,在一側具備能夠軸支承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的第一軸支承部,而在另一側具備能夠軸支承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的第二軸支承部,并且上述內側輸入軸部在該內側輸入軸部的兩端部上具有能夠通過嵌合與上述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連接的一對連接孔。根據這樣構成的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I記載的混合門結構,具備:齒條部,其設置在并列設置的3個或更多個滑動門單元中的中間的滑動門單元的滑動門部上并向滑動門部的滑動方向延伸;輸入齒輪,其將驅動力傳遞至與該齒條部嚙合的輸出齒輪,其中,被分割為具備輸入齒輪的內側輸入軸部和外側輸入軸部的輸入軸設置成與輸出軸平行,并由中間的滑動門單元的一對門安裝壁部以兩端支承狀態(tài)軸支承內側輸入軸的兩端部,由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的外側的門安裝壁部以懸臂狀態(tài)軸支承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并能夠將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和內側輸入軸部連接起來,因此,能夠有效地向中間的滑動門單元的輸出齒輪傳遞開閉滑動門部的驅動力,由此,可獲得下述效果,即:能夠用簡單的結構分別獨立地開閉并列設置的多個滑動門單元的滑動門部,并能夠分別獨立地控制供給經過各滑動門單元的滑動門的開口部的空調用空氣的車室內部位的空調。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2記載的混合門結構,由于中間的滑動門的內側輸入軸部在該內側輸入軸部的至少與外側輸入軸部連接的一側的軸端部上,具有能夠通過嵌合而連接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的連接孔,所以能夠將由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的外側門安裝壁部以懸臂狀態(tài)軸支承的外側輸入軸部與中間的滑動門的內側輸入軸部分離,由此,可獲得下述效果,即:連接中間的滑動門單元和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時的裝配性提高。此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記載的混合門結構,位于最外側的一對滑動門單元形成為相同形狀,并且所述位于最外側的一對滑動門單元構成為能夠將最外側的門安裝壁部相互朝向相反側來使用,由此,能夠使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通用化,由此,可獲得能夠降低部件數量的效果。另外,根據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3記載的混合門結構,滑動門單元在位于最外側的門安裝壁部上,在一側具備能夠軸支承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的第一軸支承部,而在另一側具備能夠軸支承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的第二軸支承部,進而,在中間的滑動門單元的內側輸入軸部的兩個軸端部上具有能夠通過嵌合與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連接的一對連接孔,因此可獲得下述效果,即:能夠將向中間的滑動門單元的輸出齒輪傳遞開閉滑動門部的驅動力的外側輸入軸部設置在中間的滑動門單元所具有的輸出軸的軸線方向的任一側上。
圖1是設置有本發(fā)明的實施例涉及的空調裝置的車輛的立體圖。圖2是從乘員側觀察到的圖1的儀表板的圖。圖3是圖1的空調裝置主體的側面剖視圖。圖4是從車輛前方側觀察到的圖3的混合門的立體圖。圖5是圖4的區(qū)域C用的滑動門單元的立體圖。圖6是圖5的分解立體圖。圖7是圖4的區(qū)域A用的滑動門單元的立體圖。圖8是更換了圖4的區(qū)域A用和區(qū)域B用的滑動門單元的立體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以下,利用附圖詳細說明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例。圖1 圖8是表示本實施例的圖。以下,利用圖1 圖8對本發(fā)明的構成進行說明。如圖1或圖2所示,在汽車等車輛I上設置有空氣調節(jié)裝置(以下,稱作空調裝置2)。所述空調裝置2具備空調裝置主體4和管道6,所述空調裝置主體4設置于在車室的前部所設置的儀表板3的內部,所述管道6將來自所述空調裝置主體4的空調用空氣輸送至設置在車室的各部分的排出口 5。如圖3所示,上述空調裝置主體4具備中空的空調裝置機殼部11、以及設置在上述空調裝置機殼部11上的空氣送入口 12和空氣送出口 13。中空的空調裝置機殼部11在其內部從風上游側依次具有蒸發(fā)器(冷卻用熱交換器)15和加熱器芯(加熱用熱交換器)16。蒸發(fā)器15的風下游側被分隔壁分為熱風通路17和旁通通路18,加熱器芯16設置在熱風通路17的內部。在蒸發(fā)器15與加熱器芯16之間設置有能夠將經過蒸發(fā)器15后的空調用空氣分配給熱風通路17和旁通通路18的混合門19。在圖3的情況下,混合門19被制成朝向風下游側突出的圓弧狀部件。在此,蒸發(fā)器15利用在空調裝置2中所使用的制冷劑的蒸發(fā)潛熱來冷卻空調用空氣。另外,加熱器芯16利用被發(fā)動機加熱后的冷卻水的熱量來加熱空調用空氣。另外,在本實施例中,將空調裝置主體4的內部分割為多個區(qū)域,并能夠針對每個區(qū)域的空調進行控制。在圖4所示例中,分割為駕駛席用區(qū)域A、副駕駛席用區(qū)域B和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這三個區(qū)域A C。
S卩,在分割為3個區(qū)域A C的情況下,需要用分隔壁(區(qū)域分割用分隔壁)等將空調裝置主體4的內部劃分為與區(qū)域A C的數目相當的多個區(qū)域。同時,混合門19也需要分割為與各個區(qū)域A C的數目相當的多個部分。在圖4中,在每個區(qū)域A C中,設置有獨立的滑動門單元25a、25b、25c,并且沿后述的輸出軸42a、42b、42c的軸線方向將這些滑動門單元連接而一體化。以下,為了說明,對于各個滑動門單元25a、25b、25c中共通的構成部位標注相同的附圖標記。另外,通過以下方式進行體現,S卩:對于控制駕駛席用區(qū)域A的空調的滑動門單元25a的構成部位標注附圖標記a,對于控制副駕駛席用區(qū)域B的空調的滑動門單元25b的構成部位標注附圖標記b,而對于控制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的空調的滑動門單元25c的構成部位標注附圖標記C。此外,對于特定的滑動門單元所固有的構成部位,不標注附圖標記a、b、c來進行描述。如圖4 圖6所示,上述的混合門19具備滑動門單元25a、25b、25c,所述滑動門單元25a、25b、25c具有框狀的滑動門框23a、23b、23c和滑動門部24a、24b、24c,上述滑動門框23a、23b、23c具有熱風側開口部21a、21b、21c和冷風側開口部22a、22b、22c,上述滑動門部24a、24b、24c通過沿著上述滑動門框23a、23b、23c在熱風側開口部21a、21b、21c和冷風側開口部22a、22b、22c之間滑動,而能夠對熱風側開口部21a、21b、21c和冷風側開口部22a、22b,22c進行開閉或進行開度調整?;瑒娱T單元25a、25b、25c具備能夠將滑動門部24a、24b、24c安裝在滑動門框23a、23b,23c的兩側部上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a、26b、26c。另外,滑動門單元25a、25b、25c具備可自如滑動地支承滑動門部24a、24b、24c的滑動導向部28a、28b、28c。如圖6所示,所述滑動導向部28a、28b、28c中的28c具有從滑動門部24c的兩側部突出設置的導向銷58c、以及設置在門安裝壁部26c上的導向槽59c。另外,雖然未圖示,但導向銷和導向槽也可以與滑動門單元25c同樣地設置在滑動門單元25a、25b上。另外,在滑動門單元25a、25b、25c上設置有能夠滑動驅動滑動門部24a、24b、24c的滑動驅動部29a、29b、29c。其中,在位于兩側部的駕駛席用區(qū)域A的滑動門單元25a和副駕駛席用區(qū)域B的滑動門單元25b中,上述滑動驅動部29a、29b分別具有設置在滑動門部24a、24b上并向滑動方向延伸的齒條部35a、35b、以及向上述齒條部35a、35b傳遞驅動力的齒輪機構部36a、36b。所述齒輪機構部36a、36b主要由與齒條部35a、35b直接嚙合的輸出齒輪41a、41b、安裝在上述輸出齒輪41a、41b的軸心上的輸出軸42a、42b、以及將上述輸出軸42a、42b軸支承在門安裝壁部26a、26b上的軸支承部43a、43b構成。在滑動門部24a、24b的兩側部設置一對齒條部35a、35b,與齒條部35a、35b對應地在輸出軸42a、42b的兩端部附近設置一對輸出齒輪41a、41b,經由軸支承部43a、43b將輸出軸42a、42b的兩端部軸支承在門安裝壁部26a、26b上。另外,將輸出軸42a、42b相對于滑動方向設置在熱風側開口部2la、2Ib與冷風側開口部22a、22b之間的位置。利用上述結構,可以形成空調用空氣不會直接吹向或難以吹向組成齒輪機構部36a,36b的輸出齒輪41a、41b的結構。另外,在輸出軸42a、42b上連接有直流電機或脈沖電機等未圖示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提供使滑動門部24a、24b作開閉動作或開度調整動作的驅動力。另一方面,在位于中間部的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的滑動門單元25c中,如果在熱風側開口部21c與冷風側開口部22c之間的位置上設置輸出軸,則輸出軸42a、42b會成為障礙而不能直接連接外部的驅動裝置。因此,如圖5所示,例如通過在風量比冷風側少的熱風側開口部21c的一側追加設置具有輸入齒輪44的內側輸入軸45,可以經由內側輸入軸45間接地與外部的驅動裝置相連接。由輸入齒輪44和內側輸入軸45構成內側輸入軸部。另外,內側輸入軸部(內側輸入軸45 +輸入齒輪44)的兩端部由兩處的軸承60以兩端支撐狀態(tài)軸支承,所述兩處的軸承60分別設置在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的滑動門單元25c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c上。另外,在需要的情況下,在輸出軸42c上附加設置與輸入齒輪44嚙合的中間齒輪46。另外,在將空調裝置主體4的內部分割為多個區(qū)域A C的情況下,由于難以增大空調裝置主體4的寬度尺寸,所以需要適當減少各區(qū)域A C的寬度尺寸。因此,在圖4中,與駕駛席用區(qū)域A的滑動門單元25a和副駕駛席用區(qū)域B的滑動門單元25b相比,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的滑動門單元25c的寬度較窄。由于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的滑動門單元25c的寬度窄,所以不具有像駕駛席用區(qū)域A的滑動門單元25a或副駕駛席用區(qū)域B的滑動門單元25b那樣在兩側部設置一對齒輪機構部36c的輸出齒輪41c的余地,因此在滑動門框23c的寬度中央部各設置一個齒輪機構部36c的輸出齒輪41c。另外,如圖5所示,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的滑動門單元25c (的滑動門框23c)構成為,在風下游側一體地附加設置有分隔壁部48 (區(qū)域分割用分隔壁),并且如圖6所示,所述分隔壁部48被分割為左右的分割片48x、48y。另外,如圖7所示,在駕駛席用區(qū)域A的滑動門單元25a上設置有外側輸入軸52,所述外側輸入軸52傳遞用于驅動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的滑動門單元25c的滑動門部24c的開閉動作的驅動力。在外側輸入軸52的外側的端部安裝有由軸承環(huán)構成的轉動部件54。由外側輸入軸52和轉動部件54構成外側輸入軸部。外側輸入軸部經由第一軸孔(第一軸支承部)50a、轉動部件54以懸臂狀態(tài)被軸支承,所述第一軸孔50a設置在駕駛席用區(qū)域A的滑動門單元25a的、不與后部座席用區(qū)域C的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的一側的側面的門安裝壁部26a上。此外,在外側輸入軸部上連接有直流電機、脈沖電機等未圖示的驅動裝置,所述驅動裝置提供使滑動門部24c作開閉動作或開度調整動作的驅動力。另外,外側輸入軸52的、不與轉動部件54相連接的一側的端部通過嵌合在圖5所示的設置在內側輸入軸45的、與滑動門單元25a相連接的一側的端部上的連接孔56內而被連接。由這樣連接起來的內側輸入軸部和外側輸入軸部構成輸入軸。
在此,外側輸入軸52具有方形截面形狀。由此,由未圖示的驅動裝置提供給外側輸入軸52的驅動力有效地傳遞給內側輸入軸45而不會在外側輸入軸52和連接孔56之間
產生打滑。另外,在圖4中,位于兩側部的滑動門單元25a和滑動門單元25b被設計成,將圖中的上下方向反轉時,二者具有相同形狀的方式。另外,構成為如下方式:使滑動門單元25a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a中的不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的一側(一側)的門安裝壁部26a、和滑動門單元25b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b中的不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的一側(另一側)的門安裝壁部26b相互朝向相反一側并能夠與滑動門單元25c連接。另外,在滑動門單元25a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a中的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的一側的門安裝壁部26a、和滑動門單元25b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b中的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的一側的門安裝壁部26b上設置有未圖示的連接部件,利用這種連接部件與滑動門單元25c的門安裝壁部26c相連接。更具體地,雖然在滑動門單元25a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a中的不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的一側的門安裝壁部26a上,如上所述地設置有將與外側輸入軸52相連接的轉動部件54軸支承的第一軸孔(第一軸支承部)50a,但另外,在使滑動門單元25a上下反轉而朝向相反一側并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時,在內側輸入軸45的軸線的延長線與不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的一側的門安裝壁部26a的交點的位置上,設置有與第一軸孔(第一軸支承部)50a相同形狀的第二軸孔(第二軸支承部)51a。此外,在滑動門單元25b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b中的不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的一側的門安裝壁部26b上,設置有第一軸孔50b和第二軸孔51b,使得在使滑動門單元25b上下反轉而朝向相反一側并與滑動門單元25c連接時,第一軸支承部位于與第一軸孔50a相同的位置,而第二軸支承部位于與第二軸孔51a相同的位置。另外,在內側輸入軸45的滑動門單元25b—側的端部上,設置有與連接孔56相同形狀的連接孔57。在使滑動門單元25a和滑動門單元25b上下反轉而朝向相反一側并與滑動門單元25c相連接時,經由轉動部件54將外側輸入軸52設置在滑動門單元25b的第一軸孔50b中,所以能夠實現與圖4相同的構成。另外,也可以如圖8所示,從滑動門單元25a的第一軸孔50a拆下轉動部件54,并將其作為轉動部件55設置在滑動門單元25b的第二軸孔51b中,進而,拆下外側輸入軸52,并將其作為外側輸入軸53,使其一端與轉動部件55相連接,并使另一端與設置于內側輸入軸45的軸端部上的連接孔57嵌合而進行連接,由此,能夠從滑動門單元25b側傳遞使滑動門單元25c的滑動門部24c作開閉動作或開度調整動作的驅動力。以下,對上述實施例的作用和效果進行說明。(作用效果I)在上述實施例中,在三個并列設置的滑動門單元25a、25b、25c中的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上,具備對齒條部35c和輸出齒輪41c傳遞驅動力的輸入齒輪44和中間齒輪46,所述齒條部35c朝向滑動門部24c的滑動方向延伸,所述輸出齒輪41c與齒條部35c嚙合。被分割為具有輸入齒輪44的內側輸入軸部(輸入齒輪44 +內側輸入軸45)和外側輸入軸部(外側輸入軸52 +轉動部件54)的輸入軸被設置成與輸出軸平行,并由設置在中間滑動門單元25c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c上的軸承60以兩端支承狀態(tài)對內側輸入軸部的兩個端部進行軸支承。此外,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被設置在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25a的外側的門安裝壁部26a上的第一軸孔50以懸臂狀態(tài)軸支承。由于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構成為能夠與內側輸入軸部的連接孔56相連接,所以能夠對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的輸出齒輪41c有效地傳遞開閉滑動門部24c的驅動力。因此,能夠用簡單的結構來構成可以對三個區(qū)域進行空氣調節(jié)的空調裝置。(作用效果2)此外,在上述的實施例中,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的內側輸入軸部(輸入齒輪44 +內側輸入軸45)在內側輸入軸部的至少連接外側輸入軸部(外側輸入軸52 +轉動部件54)的一側的軸端部上,具有能夠通過嵌合連接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的連接孔56。另外,具有如下構成,即:能夠將由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25a的外側的門安裝壁部26a以懸臂狀態(tài)軸支承的外側輸入軸部與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的內側輸入軸部分離。因此,能夠在分別組裝了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和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25a的狀態(tài)下,在之后,將外側輸入軸52與連接孔56相連接,因此,提高了滑動門單元25a、25b、25c的裝配性。(作用效果3)此外,在上述的實施例中,位于最外側的一對滑動門單元25a、25b形成為相同形狀,并且所述位于最外側的一對滑動門單元25a、25b構成為可使最外側的門安裝壁部26a、26b上下反轉而朝向外側來使用。因此,由于滑動門單元25a、25b可以為相同部件,所以能夠實現部件的通用化,由此能夠減少部件的數量。另外,在上述的實施例中,滑動門單元25a在位于最外側的門安裝壁部26a上,在一側具有能夠對外側輸入軸部(外側輸入軸52 +轉動部件54)的外側端部進行軸支承的第一軸支承部,并且同時在另一側具有能夠對外側輸入軸部(外側輸入軸52 +轉動部件54)的外側端部進行軸支承的第二軸支承部。此外,在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的內側輸入軸(輸入齒輪44 +內側輸入軸45)的兩個軸端部具有能夠通過嵌合與外側輸入軸部(外側輸入軸52 +轉動部件54)的內側端部連接的一對連接孔56、57。因此,如圖8所示,可以將在圖4中設置在一側的外側輸入軸部(外側輸入軸52 +轉動部件54)也設置在另一側。由此,能夠根據設置直流電機、脈沖電機等產生進行滑動門部24c的開閉動作或開度調整動作的驅動力的驅動裝置的空間,來變更傳遞驅動力的方向,因此能夠提高空調裝置的布置自由度。另外,例如能夠對應于左側駕駛車輛和右側駕駛車輛,來變更傳遞進行滑動門部24c的開閉動作或開度調整動作的驅動力的方向。
另外,雖然將設置在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上的內側輸入軸45和輸入齒輪44是分體的方式進行了說明,但即使將它們形成為一體,也能夠獲得相同的效果。以上,雖然利用附圖詳細說明了本發(fā)明的實施例,但由于實施例只不過例示了本發(fā)明,所以本發(fā)明并不局限于實施例的構成;不言而喻,不脫離本發(fā)明主旨的范圍的設計變更等也包含在本發(fā)明內。另外,例如在各實施例內包含多種構成的情況下,雖然未特別記載,但不言而喻,這些構成的可能組合也包含在本發(fā)明中。此外,在表示多個實施例和變形例的情況下,雖未特別記載,但不言而喻,將上述實施例和變形例進行組合后的方案也包含在本發(fā)明中。另外,針對附圖中描述的構成,雖未特別記載,但不言而喻,也包含在本發(fā)明中。此外,在具有“等”用語的情況下,意味著包含同等的情況。
權利要求
1.一種混合門結構,其設置有滑動門單元,所述滑動門單元具有: 框狀的滑動門框,其具有成為熱風側開口部和冷風側開口部的一對通風口 ; 滑動門部,其通過沿著所述滑動門框可自由滑動地安裝在設置于所述滑動門框的兩個側面上的一對門安裝壁部上,借此可對所述熱風側開口部和冷風側開口部進行開閉或開度調整;以及 滑動驅動部,其相對于所述滑動門框可滑動地驅動滑動門部, 其中,所述滑動驅動部至少具備:齒條部,其設置在所述滑動門部上并向滑動門部的滑動方向延伸;輸出齒輪,其與所述齒條部嚙合;以及輸出軸,其將所述輸出齒輪在所述熱風側開口部與冷風側開口部的邊界位置上軸支承在所述一對門安裝壁部之間, 所述混合門結構的特征在于: 在所述輸出軸的軸線方向上并列設置三個或更多個所述滑動門單元; 從位于中間的滑動門單元朝向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將具備與所述輸出齒輪嚙合的輸入齒輪的輸入軸設置成與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的所述輸出軸平行,并將所述輸入軸分割為至少具備所述輸入齒輪的內側輸入軸部和外側輸入軸部; 利用中間的滑動門單元的一對門安裝壁部,以兩端支承狀態(tài)軸支承所述內側輸入軸部的兩端部; 利用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的外側的門安裝壁部,以懸臂狀態(tài)軸支承所述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 所述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和所述內側輸入軸部能夠連接起來。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門結構,其特征在于, 所述內側輸入軸部在該內側輸入軸部的、至少與所述外側輸入軸相連接的一側的軸端部上,具有能夠通過嵌合來連接所述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的連接孔。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門結構,其特征在于, 位于最外側的一對滑動門單元形成為相同形狀,并且構成為能夠將一對所述門安裝壁部相互朝向相反側來使用, 所述滑動門單元在位于外側的門安裝壁部上,在一側具備能夠軸支承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的第一軸支承部,而在另一側具備能夠軸支承外側輸入軸部的外側端部的第二軸支承部。
4.根據權利要求1或3所述的混合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側輸入軸部在該內側輸入軸部的兩個端部上具有能夠通過嵌合與所述外側輸入軸部的內側端部相連接的一對連接孔。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門結構,其特征在于,在中間的滑動門單元的所述輸出軸上,除了所述輸出軸之外,還設置有與所述輸入齒輪嚙合的齒輪。
6.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門結構,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內側輸入軸部上,所述內側輸入軸和所述輸入齒輪一體地成型。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內側輸入軸部和所述外側輸入軸部以成為一體并旋轉的方式嵌合。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混合門結構,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側輸入軸具有方形截面形狀,所述內側輸入軸部的所述連接孔具有與所述外側輸入軸的外形相對應的截面形狀。
全文摘要
根據本發(fā)明的混合門結構,從外部將開閉其滑動門部的驅動力傳遞至位于被連接的多個滑動門單元的中間的滑動門單元。其中,內側輸入軸部(輸入齒輪44+內側輸入軸45)和外側輸入軸部(外側輸入軸52+轉動部件54)利用在內側輸入軸部的連接孔(56)中連接的輸入軸來傳遞對并列設置的滑動門單元(25a、25b、25c)中的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的滑動門部(24c)進行開閉的驅動力,所述內側輸入軸部的兩端部被在中間的滑動門單元(25c)的一對門安裝壁部(26c)上設置的軸承(60)以兩端支承狀態(tài)軸支承,所述外側輸入軸部被位于最外側的滑動門單元(25a)的外側的門安裝壁部(26a)上所設置的第一軸孔(50a)以懸臂狀態(tài)軸支承。
文檔編號B60H1/26GK103171406SQ201210567799
公開日2013年6月26日 申請日期2012年12月24日 優(yōu)先權日2011年12月26日
發(fā)明者牧田祐紀 申請人:卡森尼可關精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