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汽車后橫梁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零部件,更具體地說,它涉及一種維修方便的汽車后橫
M
O
背景技術:
汽車后橫梁連接在車體上,為了防止或減少汽車發(fā)生碰撞時對車體的損害,后橫梁的結構設計的比較復雜,后橫梁與車體的連接位置互相搭接的比較多,當汽車后碰發(fā)生 時,后橫梁起到了一定的緩沖作用,但是后橫梁與車體搭接的比較多,后橫梁發(fā)生變形后拆卸更換比較麻煩。而且后橫梁的結構復雜,生產難度增加,這就增加了生產成本。中國專利公告號CN201646615U,公告日2010年11月24日,實用新型的名稱為具有防撞功能后橫梁,包括后橫梁和加強梁,后橫梁和加強梁為弓形結構,后橫梁和加強梁連接在一起。這種后橫梁在汽車碰撞時能起到一定的吸能緩沖作用,但是它與車體的連接位置搭接較多,汽車碰撞后橫梁發(fā)生變形后拆卸更換比較麻煩。
實用新型內容本實用新型克服了現有的汽車后橫梁拆卸更換不方便,而且制造成本高的不足,提供了一種汽車后橫梁,汽車后橫梁碰撞變形后拆卸更換方便,而且它的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汽車后橫梁,包括內板、連接在內板上的外板,內板呈長條形,外板的截面呈U形,外板的兩個長度方向的邊緣分別連接在內板的兩個長度方向的邊緣,內板的兩端設有連接支架,內板的兩端及連接支架上均設有連接孔,并且所述內板上的連接孔和連接支架上的連接孔軸線重合。U形的外板連接在內板上,構成一個腔體結構,具有吸能的作用。外板和內板連接在一起構成的汽車后橫梁通過螺栓連接在車體上,螺栓的連接位置在內板的兩端,螺栓穿過內板和連接支架上的連接孔可拆卸連接在車體上。汽車發(fā)生后碰時后橫梁變形吸能,由于后橫梁與車體的搭接位置較少,后橫梁又是通過螺栓可拆卸連接在車體上的,后橫梁變形后拆卸更換方便。而且后橫梁的整體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作為優(yōu)選,內板上固定連接有兩個對稱設置的連接板,連接板上設有安裝孔。通過螺栓將連接板連接在車體上,增加了后橫梁與車體的連接強度,它們連接在一起可靠穩(wěn)定。作為優(yōu)選,U形外板的兩個側面傾斜設置。U形外板的兩個側面上分別設有若干個吸能孔。外板的兩側面傾斜以及外板上的吸能孔,都有利于外板的潰縮變形,增加吸能效果。吸能孔還減輕了后橫梁的重量,減少了材料,降低了成本。作為優(yōu)選,內板長度方向的邊緣設有遠離外板方向的翻邊,外板的邊緣焊接在內板的翻邊上。翻邊方便了內板和外板的連接。作為優(yōu)選,內板和外板兩側的連接位置對稱設有四對凹槽。當車體上有其它零部件需要和后橫梁連接時,凹槽方便了它們的連接。[0010]作為優(yōu)選,U形外板的底面外側設有若干吸能槽。吸能槽增加外板的吸能效果。作為優(yōu)選,連接支架呈凹字形,包括兩個側面和一個底面,底面的一側邊緣向外延伸呈三角形。連接支架連接在車體后圍裙板的后橫梁連接凹槽內,連接支架設計成這種結構,方便了它與后橫梁連接凹槽的連接。與現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汽車后橫梁碰撞變形后拆卸更換方便;(2 )汽車后橫梁吸能效果好,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
圖I是本實用新型與車體連接的結構示意圖;圖2是本實用新型的正面方向的軸測圖;圖3是本實用新型的背面方向的軸測圖; 圖中1、內板,2、外板,3、連接支架,4、連接孔,5、連接板,6、安裝孔,7、吸能孔,8、翻邊,9、凹槽,10、吸能槽。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具體實施例,并結合附圖,對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作進一步的具體描述實施例一種汽車后橫梁(參見附圖I),包括內板I、連接在內板I上的外板2,內板I呈長條形(參見附圖2),外板2的截面呈U形(參見附圖3),外板2的兩個長度方向的邊緣分別連接在內板I的兩個長度方向的邊緣,內板I長度方向的邊緣設有遠離外板2方向的翻邊8,外板2的邊緣焊接在內板I的翻邊8上。內板I的兩端超出外板2的兩端。內板I和外板2兩側的連接位置對稱設有四對凹槽9,四對凹槽9沿著兩側邊等間距設置。凹槽9的兩側邊傾斜,防止在翻邊的時候產生回彈。U形外板2的兩個側面傾斜設置,外板2開口端的寬度大于底端的寬度,有利于外板2的潰縮變形。U形外板2的兩個側面上分別設有五個吸能孔7,五個吸能孔7呈一排設置,中間一個呈圓形,其它的呈腰圓形。U形外板2的底面外側設有九條吸能槽10,吸能槽10等間距設置。內板I的兩端設有連接支架3,連接支架3呈凹字形,包括兩個側面和一個底面,底面的一側邊緣向外延伸呈三角形,連接支架3兩個側面的端部焊接在內板I上。內板I的兩端及連接支架3上均設有連接孔4,并且所述內板I上的連接孔4和連接支架3上的連接孔4軸線重合。內板I上固定連接有兩個對稱設置的連接板5,連接板5設置在內板I和外板2的連接位置,連接板5上設有安裝孔6,連接板5呈L形,連接板5的一側面焊接在外板2上,安裝孔6設置在連接板5另一個側面上。外板和內板連接在一起構成的汽車后橫梁通過螺栓連接在車體上,后橫梁通過螺栓穿過內板和連接支架上的連接孔與車體連接,后橫梁還通過螺栓穿過連接板上的安裝孔與車體連接。后橫梁通過螺栓可拆卸連接在車體上,后橫梁與車體連接的搭接位置少,汽車發(fā)生后碰時后橫梁變形吸能,由于后橫梁與車體的搭接位置較少,后橫梁又是通過螺栓可拆卸連接在車體上的,后橫梁變形后拆卸更換方便。而且后橫梁的整體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以上所述的實施例只是本實用新型的一種較佳的方案,并非對本實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在不超出權利要求所記載的技術方案的前提下還有其它的變體及 改型。
權利要求1.一種汽車后橫梁,包括內板(I)、連接在內板上的外板(2),其特征是,內板呈長條形,外板的截面呈U形,外板的兩個長度方向的邊緣分別連接在內板的兩個長度方向的邊緣,內板的兩端設有連接支架(3),內板的兩端及連接支架上均設有連接孔(4),并且所述內板上的連接孔和連接支架上的連接孔軸線重合。
2.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后橫梁,其特征是,內板上固定連接有兩個對稱設置的連接板(5 ),連接板上設有安裝孔(6 )。
3.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后橫梁,其特征是,U形外板的兩個側面傾斜設置。
4.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汽車后橫梁,其特征是,U形外板的兩個側面上分別設有若干個吸能孔(7)。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汽車后橫梁,其特征是,內板長度方向的邊緣設有遠離外板方向的翻邊(8 ),外板的邊緣焊接在內板的翻邊上。
6.根據權利要求I或2或3所述的汽車后橫梁,其特征是,內板和外板兩側的連接位置對稱設有四對凹槽(9)。
7.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汽車后橫梁,其特征是,U形外板的底面外側設有若干吸能槽(10)。
8.根據權利要求I所述的汽車后橫梁,其特征是,連接支架呈凹字形,包括兩個側面和一個底面,底面的一側邊緣向外延伸呈三角形。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汽車后橫梁,旨在解決現有的汽車后橫梁拆卸更換不方便,而且制造成本高的不足。該實用新型包括內板、連接在內板上的外板,內板呈長條形,外板的截面呈U形,外板的兩個長度方向的邊緣分別連接在內板的兩個長度方向的邊緣,內板的兩端設有連接支架,內板的兩端及連接支架上均設有連接孔,并且所述內板上的連接孔和連接支架上的連接孔軸線重合。后橫梁通過螺栓連接在車體上,汽車發(fā)生后碰時后橫梁變形吸能,由于后橫梁與車體的搭接位置較少,后橫梁又是通過螺栓可拆卸連接在車體上的,后橫梁變形后拆卸更換方便。而且后橫梁的整體結構簡單,制造成本低。
文檔編號B60R19/18GK202557458SQ20122012539
公開日2012年11月28日 申請日期2012年3月29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3月29日
發(fā)明者王月, 宋葉紅, 肖海濤, 劉衛(wèi)國, 周大永, 吳成明, 潘之杰, 趙福全 申請人:浙江吉利汽車研究院有限公司, 浙江吉利控股集團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