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后視鏡換向器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lǐng)域:
電動后視鏡換向器
技術(shù)領(lǐng)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汽車后視鏡裝置,特別是涉及一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
背景技術(shù):
為了擴大視角范圍,現(xiàn)有的汽車后視鏡一般有一調(diào)節(jié)后視鏡鏡片角度的功能,SP提供一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使駕駛員能在駕駛室內(nèi)方便地調(diào)節(jié)后視鏡到合適的角度。如2003年8月8號提交的一份專利申請?zhí)枮?3209607. O的專利,公開了一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該電動后視鏡包括底座、浮動板、電機、主動輪及斜齒輪柱,其中底座上設置有螺紋柱,齒輪柱底部有五個爪子,該齒輪柱頂部與浮動板連接,其五個爪子與底座上的螺紋柱相嚙合。電機帶動主動輪旋轉(zhuǎn),將轉(zhuǎn)動經(jīng)由斜齒輪傳動到齒輪柱,齒輪柱繞螺紋柱旋轉(zhuǎn),實現(xiàn)浮動板與底座之間的高度變化,從而實現(xiàn)該后視鏡換向器鏡片的角度調(diào)節(jié)?!み@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的螺紋柱與底座為一體成型,需在底座上面制造螺紋柱,其制造工藝復雜,并且每個傳動鏈經(jīng)過了二級齒輪傳動,零件多,結(jié)構(gòu)相對復雜,且螺紋柱固定于底座上不能游動,不夠靈活。
實用新型內(nèi)容為克服現(xiàn)有技術(shù)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傳動鏈級數(shù)過多,結(jié)構(gòu)相對復雜,螺紋柱與底座一體成型不能游動且制造工藝復雜等技術(shù)問題,本實用新型提供一種減少一級齒輪傳動,結(jié)構(gòu)更靈活更簡單,相關(guān)零件更易加工制造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本實用新型解決現(xiàn)有技術(shù)問題的技術(shù)方案是提供一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包括一浮動板,一上蓋,二升降柱,及二傳動鏈,該二傳動鏈設置在上蓋上,該二升降柱一端分別連接于浮動板上,該二升降柱的另一端分別與二傳動鏈通過螺紋傳動相連接。優(yōu)選地,該傳動鏈包括一齒輪或斜齒輪,該升降柱上設置有螺紋,該齒輪或斜齒輪中間設置有貫通的通孔,該通孔內(nèi)壁沿圓周設置有多個凸齒,該多個凸齒沿通孔內(nèi)壁間隔均勻設置,且沿螺旋線分布,該螺旋線與升降柱上的螺紋相對應,該齒輪或斜齒輪通孔內(nèi)的凸齒與升降柱上的螺紋相哨合。優(yōu)選地,該傳動鏈包括一齒輪或斜齒輪,該齒輪或斜齒輪中間設置有貫通的通孔,該通孔內(nèi)壁設置有螺紋,該升降柱上設置有多個凸齒,該多個凸齒沿螺旋線分布,該螺旋線與該齒輪或斜齒輪通孔內(nèi)的螺紋相對應,該升降柱通過該多個凸齒與該齒輪或斜齒輪上的螺紋相嚙合。優(yōu)選地,該升降柱一端設置有球頭,球頭上設置有至少一或二個凸起,浮動板上設置有與該二升降柱相對應的二升降柱座,該二升降柱座分別設置有與球頭上的凸起相對應的球面槽口,該槽口與該球面凹孔相交,該升降柱的球頭置于該球面凹孔內(nèi),該球頭上的凸起置于對應的槽口內(nèi)。優(yōu)選地,該球頭上的凸起為二個,且該二凸起對稱設置在該球頭兩端,升降柱座上的槽口貫通該升降柱座,二凸起分別置于該槽口兩端。[0011]優(yōu)選地,該二升降柱座上的槽口互相垂直。優(yōu)選地,該二傳動鏈分別為一蝸桿與斜齒輪構(gòu)成的傳動。優(yōu)選地,該浮動板中間設置有中心柱,該中心柱頂部為一圈環(huán)形球面,該上蓋底部設置有一中心柱座,中心柱座內(nèi)設置一球面腔,該中心柱頂部的環(huán)形球面置于該中心柱座的球面腔內(nèi)與該中心柱座相配合。優(yōu)選地,該上蓋底部設置有多個限位叉,該多個限位叉置于該中心柱座周圍,對稱布置,該浮動板的中心柱周圍設置與該限位叉相對應的孔,限位叉插入該浮動板上的孔內(nèi)。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將螺紋設置在升降柱上,并將升降柱分離單獨制造,這樣底座的加工制造更容易,且升降柱與浮動板之間的連接為球面連接,升降柱可沿任意方向做一定角度轉(zhuǎn)動,具有三個方向的自由度,中心柱與中心柱座之間的配合也是球面配合,這樣浮動板的活動更加靈活,并且浮動板和上蓋的連接是通過第一、二升降柱及·中心柱三個支撐點構(gòu)成,所以無論怎么調(diào)節(jié),浮動板都是在同一平面內(nèi)擺動,使后視鏡的角度調(diào)節(jié)更穩(wěn)定可靠。
圖I是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爆炸示意圖,其包括一第一升降柱,一第一斜齒輪,一上蓋及一浮動板。圖2是圖I所示的第一升降柱放大后的立體示意圖。圖3是圖I所示的第一斜齒輪放大后的立體示意圖。圖4是圖I所示的上蓋放大后的立體示意圖。圖5是圖I所示的浮動板的立體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技術(shù)方案及優(yōu)點更加清楚明白,
以下結(jié)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實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請參閱附圖1,為本實用新型第一實施例提供的一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10,其包括一底座101、一第一傳動鏈(未標號)、一第二傳動鏈(未標號)、一第一升降柱1027, —第二升降柱1037,一上蓋104及一浮動板105。其中底座101與上蓋104為殼體結(jié)構(gòu),互相扣合,第一、二傳動鏈均設置于底座101和上蓋104之間,浮動板105置于上蓋104底部,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分別一端與浮動板105連接,另一端和第一、二傳動鏈相連接。第一傳動鏈包括第一馬達1021、第一蝸桿1023及第一斜齒輪1025,第一蝸桿1023置于第一馬達1021的旋轉(zhuǎn)軸(未標號)上,并與第一斜齒輪1025相卩齒合。請參閱圖2,第一升降柱1027包括一螺紋柱1028,一球頭1029及對稱設置于球頭1029兩側(cè)的凸起1020,螺紋柱1028呈柱狀,其圓柱面上設置有螺紋,球頭1029呈球狀,其置于螺紋柱1028 —端,球頭1029對稱的兩側(cè)分別向外形成一凸起1020。請參閱圖3,第一斜齒輪1025包括齒圈1022及置于齒圈1022中心的通孔1026,該第一斜齒輪1025的底部沿通孔1026內(nèi)壁均勻分布有六凸齒1024,該六凸齒1024沿螺旋線分布,該螺旋線與第一升降柱1027的螺紋柱1028上的螺紋相對應,相嚙合。[0026]第二傳動鏈各零組件與第一傳動鏈完全相同,即包括一第二馬達1031,第二蝸桿1033及第二斜齒輪1035。僅其安裝位置不同。請參閱圖I及圖4,上蓋104為一殼體結(jié)構(gòu),其包括上蓋座1041及圍繞該上蓋座1041周圍的延伸壁1045。上蓋座1041包括第一、二斜齒輪座1042、1043,四限位叉1047及一中心柱座1046。中心柱座1046設置于上蓋104底部中間位置;二斜齒輪座1042、1043分別設置于上蓋座104上方,并置于中心柱座1046 —側(cè);四限位叉1047設置于該中心柱座1046周圍,對稱布置。每個限位叉1047又包括二分支的限位柱(未標號)。第一斜齒輪座1042為一圓柱形臺階(未標號),中間為貫通的中心孔1044,第二斜齒輪座1043與第一斜齒輪座1042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該第一、二斜齒輪座1042、1043分別與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相對應,用于收容該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中心柱座1046大體呈一圓柱狀,內(nèi)部中空,為一球面腔1049,底端(未標號)封閉,該中心柱座1046內(nèi)壁為一圈環(huán)形球面,底端 中間位置設置一圓柱形的柱頭1048。請參閱圖4,浮動板105整體為一矩形板狀結(jié)構(gòu),包括一基板1051,一中心柱1057,四對雙孔1056,及第一、二升降柱座1054、1055。中心柱1057置于基板1051中間位置,四對雙孔1056對稱布置于該中心柱1057的周圍,第一、二升降柱座1054、1055分別設置于相鄰近的兩對雙孔1056的外側(cè)。第一、二升降柱座1054、1055分別與相應的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 相對應。中心柱1057呈柱狀,其外圍為一圈環(huán)形球面1058,中間為貫通的中心柱孔1059,該中心柱1057與上蓋104底部的中心柱座1046相配合,該中心柱1057上的環(huán)形球面1058與球面腔1049構(gòu)成球面配合,使浮動板105相對上蓋104可任意方向小角度轉(zhuǎn)動。四對雙孔1056對稱布置于該中心柱1057周圍,每對雙孔1056由兩個方形的單孔(未標號)構(gòu)成,每個單孔對應上蓋104底部限位叉1047上的一個限位柱。第一升降柱座1054呈柱狀,其中心為一球面形的球面凹孔1052,該球面凹孔1052對稱的兩側(cè)開設一道槽口 1053,槽口 1053與該球面凹孔1052相交,并貫通該升降柱座1055,且向外延伸出一段,槽口 1053與對應的第一升降柱1027上的凸起1020相對應。第二升降柱座1055與第一升降柱座1054結(jié)構(gòu)完全相同,其槽口(未標號)與第一升降柱座1054的槽口 1053的方向互相垂直。組裝時,先將第一升降柱1027的球頭1029置于浮動板105上的第一升降柱座1054的球面凹孔1052內(nèi),并使球頭1029上的凸起1020置于該第一升降柱座1054的槽口1053內(nèi)。同樣的方法組裝第二升降柱1037。然后將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分別置于上蓋104上相應的第一、二斜齒輪座1042、1043內(nèi),浮動板105置于上蓋104底部,并使上蓋104底部的限位叉1047分別插入浮動板105上對應雙孔1056內(nèi),同時將第一、二斜齒輪1042、1043分別旋入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的螺紋柱1028內(nèi),使凸齒1024與螺紋柱1028相哨合;接著把第一蝸桿1023置于第一馬達1021的旋轉(zhuǎn)軸(未標號)上,然后一并置于上蓋104上相應位置,第二蝸桿1033置于第二馬達1031的旋轉(zhuǎn)軸(未標號)上,也一并置于上蓋104上相應位置,并使第一斜齒輪1025與第一蝸桿1023相嚙合,第二斜齒輪1035與第二蝸桿1033相嚙合。最后將上蓋104與底座101扣合后固定,完成該電動后視鏡換向器10的安裝,其中后視鏡(圖未示)設置在浮動板105上。該電動后視鏡換向器10工作時,汽車控制系統(tǒng)分別控制第一、二馬達1021、1031轉(zhuǎn)動,通過第一、二級傳動鏈分別將轉(zhuǎn)動傳動至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底部通過凸齒1024沿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上的螺紋旋轉(zhuǎn)構(gòu)成螺紋傳動,分別使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升高或降低,從而調(diào)節(jié)該浮動板105帶動后視鏡換向。本實用新型還可以具有多種變形結(jié)構(gòu),如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底部的凸齒1024數(shù)量還可以是4、5或者6個;限位叉1047的數(shù)量也可以是3個或者是多于4個;該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球頭1029上的凸起1020可以為一個;第一、二級傳動鏈102、103也可以是通過多級齒輪構(gòu)成的傳動鏈;還可以將凸齒1024設置在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上,螺紋設置在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的通孔1026內(nèi),凸齒1024沿螺旋線分布,該螺旋線與設置在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上的螺紋相對應,還可以將凸齒1024改成相應的一段螺紋,即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與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相嚙合構(gòu)成螺紋傳動。
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10將螺紋設置在升降柱1027、1037上,在第一、二斜齒輪1025、1035中心通孔的內(nèi)壁上設置凸齒,這樣無需在底座101上成型螺紋柱(圖未示),底座101的加工工藝更簡單,且升降柱1027、1037與浮動板105之間的配合為球面配合,升降柱1027、1037可任意方向做小角度的轉(zhuǎn)動,中心柱1057與中心柱座1046之間的配合也是球面配合,這樣浮動板105的活動更加靈活,并且浮動板105和上蓋104的連接是通過第一、二升降柱1027、1037及中心柱1057三個支撐點構(gòu)成,所以無論怎么調(diào)節(jié),浮動板105都是在同一平面內(nèi)擺動,使后視鏡的角度調(diào)節(jié)更穩(wěn)定可靠。此外第一、二傳動鏈分別只需通過一級蝸桿傳動即可,減少了一級齒輪傳動,較少了相關(guān)零件,降低了制造成本。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凡在本實用新型的原則之內(nèi)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之內(nèi)。
權(quán)利要求1.一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包括一浮動板,一上蓋,二升降柱,及二傳動鏈,該二傳動鏈設置在上蓋上,該二升降柱一端分別連接于浮動板上,其特征在于該二升降柱的另一端分別與二傳動鏈通過螺紋傳動相連接。
2.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特征在于該傳動鏈包括一齒輪或斜齒輪,該升降柱上設置有螺紋,該齒輪或斜齒輪中間設置有貫通的通孔,該通孔內(nèi)壁沿圓周設置有多個凸齒,該多個凸齒沿通孔內(nèi)壁間隔均勻設置,且沿螺旋線分布,該螺旋線與升降柱上的螺紋相對應,該齒輪或斜齒輪通孔內(nèi)的凸齒與升降柱上的螺紋相嚙合。
3.如權(quán)利要求I所述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特征在于該傳動鏈包括一齒輪或斜齒輪,該齒輪或斜齒輪中間設置有貫通的通孔,該通孔內(nèi)壁設置有螺紋,該升降柱上設置有多個凸齒,該多個凸齒沿螺旋線分布,該螺旋線與該齒輪或斜齒輪通孔內(nèi)的螺紋相對應,該升降柱通過該多個凸齒與該齒輪或斜齒輪上的螺紋相嚙合。
4.如權(quán)利要求2或3任意一項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特征在于該升降柱一端設置有球頭,球頭上設置有至少一或二個凸起,浮動板上設置有與該二升降柱相對應的二升降柱座,該二升降柱座分別設置有與球頭上的凸起相對應的球面槽口,該槽口與該球面凹孔相交,該升降柱的球頭置于該球面凹孔內(nèi),該球頭上的凸起置于對應的槽口內(nèi)。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特征在于該球頭上的凸起為二個,且該二凸起對稱設置在該球頭兩端,升降柱座上的槽口貫通該升降柱座,二凸起分別置于該槽口兩端。
6.如權(quán)利要求5所述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特征在于該二升降柱座上的槽口互相垂直。
7.如權(quán)利要求2或3任意一項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特征在于該二傳動鏈分別為一蝸桿與斜齒輪構(gòu)成的傳動。
8.如權(quán)利要求2或3任意一項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特征在于該浮動板中間設置有中心柱,該中心柱頂部為一圈環(huán)形球面,該上蓋底部設置有一中心柱座,中心柱座內(nèi)設置一球面腔,該中心柱頂部的環(huán)形球面置于該中心柱座的球面腔內(nèi)與該中心柱座相配合。
9.如權(quán)利要求2或3任意一項權(quán)利要求所述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特征在于該上蓋底部設置有多個限位叉,該多個限位叉置于該中心柱座周圍,對稱布置,該浮動板的中心柱周圍設置與該限位叉相對應的孔,限位叉插入該浮動板上的孔內(nèi)。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其包括一浮動板,一上蓋,二升降柱,及二傳動鏈,該二傳動鏈設置在上蓋上,該二升降柱分別一端連接于浮動板上,另一端分別與二傳動鏈通過螺紋傳動相連接。本實用新型提供的電動后視鏡換向器將螺紋設置在升降柱上,不用在底座上成型螺紋柱,這樣底座的加工制造更容易,且升降柱與浮動板之間的連接為球面連接,中心柱與中心柱座之間的配合也是球面配合,這樣浮動板的調(diào)節(jié)更加靈活。
文檔編號B60R1/072GK202656932SQ201220290140
公開日2013年1月9日 申請日期2012年6月18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12年6月18日
發(fā)明者楊東平, 陳清平, 辛萬良, 付向兵, 胡志海, 劉繼華, 鄭剛 申請人:三多樂精密注塑(深圳)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