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攜車架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的攜車架。
背景技術:
公知的攜車架例如中國臺灣M389065專利號所揭示,為了能提供給任何種類的自行車定位,故都固設在汽車的車體外部,例如后車廂的外側,或是汽車的車頂。然而,汽車在載運自行車的過程中,由于該自行車位于汽車車體之外,因此會有許多問題,其一,該自行車易遭受日曬雨淋,造成該自行車的零件容易被氧化而加速其耗損速度;其二,該自行車易蒙上一層沙塵,使該自行車外觀遭致污損,使用者騎乘前必須擦拭干凈方可上路;其三,該自行車容易遭受強風吹拂,當該攜車架的固定效果不佳時,該自行車容易被強風吹落至路面,輕則該自行車嚴重受損,重則使行駛在該汽車后方的車輛發(fā)生車禍;其四,該攜車架或該自行車容易遭竊。除了上述問題之外,公知攜車架用以固定前后輪的承置件位于同一直線,故前后輪直接固定在二承置件的效果差,所以需要利用一支撐件才能讓整個車體穩(wěn)固。此外,該攜車架長度相當?shù)亻L,除了不易收納之外,使用者將其從車頂上拆卸下之后,必須用手扛回收納處,需消耗大量體力。
實用新型內(nèi)容有鑒于此,本實用新型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攜車架,可利用擺動的方式縮小攜車架的整體長度及其所占據(jù)的空間,達到容易收納的功效。為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實用新型的技術方案是這樣實現(xiàn)的一種攜車架,所述攜車架包括一第一架體,包含一第一橫桿與一第一承座,該第一承座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一橫桿;一第二架體,包含一連結件、一第二橫桿與一第二承座,該連結件設在該第一承座的另一端,該第二橫桿的一端轉動地設于該連結件,該第二承座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二橫桿;其中,該第二橫桿繞一軸線帶動該第二承座相對該連結件擺動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攜車架更包括一固定機構,設于該第二架體;其中,該固定機構遠離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時,該第二橫桿繞該軸線帶動該第二承座相對該連結件擺動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該固定機構位于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時,該第二承座固定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該第二承座位于第一位置時,該第一、第二承座分別位于該第二橫桿的相反側,該第二承座位于第二位置時,該第一、第二承座一同位于該第二橫桿的同一側。作為優(yōu)選方案,該連結件開設一第一導槽與一第二導槽,該第一導槽位于該連結件的頂部,該第二導槽位于該連結件的底部,該第二橫桿開設一第三導槽與一第四導槽,該第三導槽位于該第二橫桿的頂部,該第四導槽位于該第二橫桿的底部;其中,該固定機構包含一第一迫緊件,該第一迫緊件滑設在該第一導槽、第二導槽、第三導槽與第四導槽其中一個,該第二承座固定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該第一迫緊件跨設在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上。作為優(yōu)選方案,該固定機構包含一第二迫緊件,該第二迫緊件為一鏤空矩形塊,該第二迫緊件是包覆在連結件或第二橫桿的一部分,且該第二迫緊件能夠沿著連結件或第二橫桿的延伸方向自由滑移。作為優(yōu)選方案,該固定機構包含一第二迫緊件,該第二迫緊件為一長方形塊體,該第二承座固定在第一位置時,該第二迫緊件跨設在該連結件的頂部與該第二橫桿的頂部的接縫上,該第二承座固定在第二位置時,該第二迫緊件跨設在該連結件的底部與該第二橫桿的底部的接縫上。作為優(yōu)選方案,該固定機構包含一鎖固件,該鎖固件依序穿設該第二迫緊件與該第一迫緊件,并將該第一、第二迫緊件迫緊在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上。作為優(yōu)選方案,該固定機構包含一鎖固件,該鎖固件穿設該第一迫緊件,并將該第一迫緊件迫緊在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上。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攜車架更包含一掛鉤,該掛鉤設于該第二橫桿。作為優(yōu)選方案,所述攜車架更包含二輪體,該第二架體包含一第三橫桿,該第三橫桿連結在該第二承座的另一端,該二輪體轉動地設在該第三橫桿的兩端。作為優(yōu)選方案,該第一橫桿包含一前叉固定件,該前叉固定件包含一固定座和一快拆裝置,該快拆裝置能夠拆卸地設于該固定座。本實用新型達到的技術效果如下本實用新型將第二橫桿設置成可相對該連結件轉動而帶動第二承座擺動,使該攜車架可整個展開或收折。當該攜車架呈展開狀時,可供一普通自行車或是折迭車承置于其上,當該攜車架呈收折狀時,可減小本實用新型的整體長度與所占據(jù)的空間,以利于使用者在未將自行車固定在本實用新型攜車架時,方便收納在車內(nèi)或室內(nèi)空間。
圖1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展開狀態(tài)立體圖,其中該第二承座固定
于第一位置;圖2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局部分解圖;圖3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前叉固定件的分解圖;圖3A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前叉固定件的固定座方向朝內(nèi)的示意圖;圖3B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前叉固定件的固定座方向朝外的示意圖;圖4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固定機構遠離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的示意圖;圖5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第二橫桿相對該連結件轉動的示意圖;圖6為一自行車固定在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立體圖;圖7為一自行車固定在本實用新型攜車架并且放置在一車輛的內(nèi)部空間的示意圖;[0027]圖8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的收納狀態(tài)立體圖,其中該第二承座固定
于第二位置;圖9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另一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圖;圖10為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又一實施例的局部放大圖。主要組件符號說明10 :第一架體11 :第一橫桿111 :前叉固定件112:固定座112a:凸柱113:快拆裝置 12 :第一承座121 :第一限位槽20 :第二架體21 :連結件211 :第一導槽212 :第二導槽22 :第二橫桿221 :第三導槽23 :第二承座231 :第二限位槽232 :滑軌24 :第三橫桿25 :轉軸26:固定件261 :夾片262:緊固結構30:固定機構31 :第一迫緊件32 :第二迫緊件33 :鎖固件40 :掛鉤50 :輪體60:自行車61 :前叉鉤爪62 :前輪63:后輪。
具體實施方式
[0063]請參考圖1至圖3以及圖6,在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較佳實施例中,本實用新型的攜車架包含一第一架體10、一第二架體20、一固定機構30、一掛鉤40與二輪體50。第一架體10包含一第一橫桿11與二第一承座12。第一橫桿11包含二前叉固定件111,各前叉固定件111包含一固定座112和一快拆裝置113,固定座112的兩端分別軸向延伸二凸柱112a,二凸柱112a供一自行車60的二前叉的前叉鉤爪61分別跨設于其上,固定座112的設置方向可因不同長度的自行車車架而有所不同。請參考圖3A,固定座112的設置方向朝內(nèi)時,固定座112適合供一車架長度較短的自行車的前叉鉤爪61跨設。請參考圖3B,固定座112的設置方向朝外時,固定座112適合供一車架長度較長的自行車的前叉鉤爪61跨設??觳鹧b置113能夠拆卸地設于固定座112,快拆裝置113的結構屬公知,故不予贅述。快拆裝置113的功能主要將前叉鉤爪61用迫緊的方式固定于固定座112,欲將前叉鉤爪61從固定座112上移開時,可將快拆裝置113的一快拆把手扳開,使前叉鉤爪61不再被迫緊于固定座112而可被移出。各第一承座12的一端連結于第一橫桿11,第一承座12凹設一第一限位槽121,第一限位槽121供一被拆卸下的自行車前輪62承置于其上,如圖6所不。較佳實施例中,各第一承座12垂直于第一橫桿11。第二架體20包含二連結件21、一第二橫桿22、二第二承座23與一第三橫桿24。各連結件21設于各第一承座12的另一端,各連結件21開設一第一導槽211與一第二導槽212,第一導槽211位于連結件21的頂部且沿連結件21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導槽212位于連結件21的底部且沿連結件21的長度方向延伸。第二橫桿22的兩端分別轉動地設于連結件21,更明確地說,二轉軸25轉動地穿設在第二橫桿22的兩端以及二連結件21,故第二橫桿22可繞一軸線轉動。第二橫桿22平行于第一橫桿11,第二橫桿22開設一第三導槽221與一第四導槽,第三導槽221位于第二橫桿22的頂部且沿第二橫桿22的長度方向延伸,該第四導槽位于第二橫桿22的底部且沿第二橫桿22的長度方向延伸。各第二承座23的一端連結于第二橫桿22,另一端連結于第三橫桿24,各第二承座23垂直于第二橫桿22、第三橫桿24,各第一承座12與各第二承座23交錯設置,各第一承座12與各固定座112也是交錯設置,而各第二承座23長度方向的延伸線恰穿過各固定座112的中心,換而言之,各第一承座12并未與任何一第二承座23以及任何一固定座112位于同一直在線。各第二承座23凹設一第二限位槽231,第二限位槽231供一自行車后輪63承置于其上,如圖6所示,需注意的是,后輪63無須從自行車上被拆除。較佳實施例中,各第二承座23的寬度方向兩側形成二滑軌232,第二架體20可另包含二固定件26,各固定件26包括二夾片261及一緊固結構262,二夾片261分別沿二滑軌232滑移至后輪63的兩側,二夾片261樞擺至夾合位置時,二夾片261的另一端與第二限位槽231的底面的間距大于后輪63的輪徑,緊固結構262穿過后輪63輻條間的縫隙,并將二夾片261固定于夾合位置,使二夾片261夾掣住后輪63,如圖6所示。固定機構30設于第二架體20,其中,固定機構30遠離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的接縫時,第二橫桿22可繞該軸線帶動第二承座23相對連結件21擺動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固定機構30位于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的接縫時,第二承座23固定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更明確地說,固定機構30包含一第一迫緊件31、一第二迫緊件32與一鎖固件33,第一迫緊件31滑設于第一導槽211、第二導槽212、第三導槽221與第四導槽其中一個,在本實施例中,第一迫緊件31為一長方形滑塊且最初是滑設于第一導槽211、第三導槽221,第二迫緊件32則為一鏤空矩形塊,連結件21或第二橫桿22穿設于第二迫緊件32,換而言之,第二迫緊件32是包覆在連結件21或第二橫桿22的一部分,且第二迫緊件32可沿著連結件21或第二橫桿22的延伸方向自由滑移,如圖4所示。當?shù)谝黄染o件31與第二迫緊件32同時遠離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的接縫時,第二橫桿22可繞該軸線帶動第二承座23相對連結件21擺動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如圖5所示。當?shù)谝黄染o件31跨設在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的接縫且第二迫緊件32包覆住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的接縫時,鎖固件33依序穿設第二迫緊件32與第一迫緊件31,并將第一迫緊件31、第二迫緊件32迫緊在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的接縫上,此時第二承座23固定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在本實施例中,第二承座23位于第一位置時,第一承座12、第二承座23分別位于第二橫桿22的相反側,第一迫緊件31跨設在第一導槽211、第三導槽221之間的接縫,第二迫緊件32包覆住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之間的接縫,如圖2所示,這樣該攜車架整體呈展開狀而可供一普通自行車(如圖6所示)或是折迭車承置于其上,該攜車架可連同自行車一同被放置在車輛的后車箱中,如圖7所不。第二承座23固定于第二位置時,第一承座12、第二承座23 —同位于第二橫桿22的同一側,第一迫緊件31跨設在第二導槽212、第四導槽之間的接縫,第二迫緊件32則同樣包覆住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之間的接縫,如圖8所示,這樣該攜車架整體呈收折狀而可減小本實用新型攜車架的整體長度及其所占據(jù)的空間。還有一點需要說明的是,該攜車架呈收折狀時,為了方便收納,可將二固定座112朝下鎖固,如圖8所示,通過防止二固定座112過于凸出而影響到攜車架的收納效果。掛鉤40設于第二橫桿22,較佳實施例中,掛鉤40與各第二承座23位于第二橫桿22的相反側,掛鉤40供一桿體穿設,該桿體設于一墻面。二輪體50可轉動地設于第三橫桿24的兩端。使用者手抓住第一橫桿11拖曳呈展開狀的攜車架時,二輪體50可在地面上滾動。本實用新型將第二橫桿22設置成可相對連結件21轉動而帶動第二承座在第一、第二位置間擺動,使該攜車架可整個展開或收折。當該攜車架展開時,可供一普通自行車或是折迭車承置于其上,當該攜車架收折時,可減小本實用新型的整體長度及其所占據(jù)的空間,以利于使用者在未將自行車固定在本實用新型攜車架時,方便收納于車內(nèi)或室內(nèi)空間。值得一提的是,本實用新型在呈收折狀時,第二架體20還可供一折迭車固定于其上,相當實用。重要的是,本實用新型可通過由固定機構30將攜車架固定在展開狀或是收折狀,當該攜車架在展開狀或收折狀時,第二橫桿22不會帶動第二承座23相對連結件21持續(xù)擺動,而影響到自行車固定在該攜車架的穩(wěn)定性,以及使用者移動該攜車架時的穩(wěn)定性。再者,固定機構30的鎖固件33稍微旋松之后,鎖固件33仍可將第一迫緊件31、第二迫緊件32串接成一體,通過第一迫緊件31、第二迫緊件32可自由同步滑移于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如圖4所示,第一迫緊件31、第二迫緊件32無須分段移動,操作上相當便利。又,本實用新型在呈收折狀時,掛鉤40還可供本實用新型吊掛在墻面上,增加本發(fā)明的收納效果。此外,本實用新型在呈展開狀時,二輪體50可供使用者輕松地拖拉著本實用新型走動,提高本發(fā)明的移動性。[0074]值得一提的是,本實用新型的攜車架適合放置在車輛后車箱內(nèi),并可進一步改善公知攜車架的種種問題。當然使用者要將本實用新型固設在后車廂的外側或車輛的車頂也可以。請參考圖9,在本實用新型的另一實施例中,固定機構30相較于較佳實施例減少了第二迫緊件32,鎖固件33直接穿設第一迫緊件31,并將第一迫緊件31迫緊在連結件21與第二橫桿22的接縫上。請參考圖10,在本實用新型的又一實施例中,固定機構30的第二迫緊件32則為一長方形塊體而非鏤空矩形體,第二承座23固定于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第二迫緊件32跨設在連結件21的頂部與第二橫桿22的頂部的接縫上,第二承座23固定于第二位置時,第二迫緊件32跨設于連結件21的底部與第二橫桿22的底部的接縫上。以上所述,僅為本實用新型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實用新型的保護范圍。
權利要求1.一種攜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攜車架包括 一第一架體,包含一第一橫桿與一第一承座,該第一承座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一橫桿; 一第二架體,包含一連結件、一第二橫桿與一第二承座,該連結件設在該第一承座的另一端,該第二橫桿的一端轉動地設于該連結件,該第二承座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二橫桿; 其中,該第二橫桿繞一軸線帶動該第二承座相對該連結件擺動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之間。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攜車架更包括一固定機構,設于該第二架體;其中,該固定機構遠離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時,該第二橫桿繞該軸線帶動該第二承座相對該連結件擺動在第一位置與第二位置之間,該固定機構位于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時,該第二承座固定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該第二承座位于第一位置時,該第一、第二承座分別位于該第二橫桿的相反側,該第二承座位于第二位置時,該第一、第二承座一同位于該第二橫桿的同一側。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該連結件開設一第一導槽與一第二導槽,該第一導槽位于該連結件的頂部,該第二導槽位于該連結件的底部,該第二橫桿開設一第三導槽與一第四導槽,該第三導槽位于該第二橫桿的頂部,該第四導槽位于該第二橫桿的底部; 其中,該固定機構包含一第一迫緊件,該第一迫緊件滑設在該第一導槽、第二導槽、第三導槽與第四導槽其中一個,該第二承座固定在第一位置或第二位置時,該第一迫緊件跨設在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上。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機構包含一第二迫緊件,該第二迫緊件為一鏤空矩形塊,該第二迫緊件是包覆在連結件或第二橫桿的一部分,且該第二迫緊件能夠沿著連結件或第二橫桿的延伸方向自由滑移。
5.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機構包含一第二迫緊件,該第二迫緊件為一長方形塊體,該第二承座固定在第一位置時,該第二迫緊件跨設在該連結件的頂部與該第二橫桿的頂部的接縫上,該第二承座固定在第二位置時,該第二迫緊件跨設在該連結件的底部與該第二橫桿的底部的接縫上。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或5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機構包含一鎖固件,該鎖固件依序穿設該第二迫緊件與該第一迫緊件,并將該第一、第二迫緊件迫緊在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上。
7.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該固定機構包含一鎖固件,該鎖固件穿設該第一迫緊件,并將該第一迫緊件迫緊在該連結件與該第二橫桿的接縫上。
8.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攜車架更包含一掛鉤,該掛鉤設于該第二橫桿。
9.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攜車架更包含二輪體,該第二架體包含一第三橫桿,該第三橫桿連結在該第二承座的另一端,該二輪體轉動地設在該第三橫桿的兩端。
10.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攜車架,其特征在于,該第一橫桿包含一前叉固定件,該前叉固定件包含一固定座和一快拆裝置,該快拆裝置能夠拆卸地設于該固定座。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公開了一種攜車架,包括一第一架體與一第二架體。該第一架體包含一第一橫桿與一第一承座。該第二架體包含一連結件、一第二橫桿與一第二承座。該第一承座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一橫桿,另一端連結于該連結件,該第二橫桿的一端轉動地設于該連結件,該第二承座的一端連結于該第二橫桿。該第二橫桿繞一軸線帶動第二承座相對連結件擺動在一第一位置與一第二位置間。當攜車架展開時,可供自行車承置于其上,當攜車架收折時,可減小本實用新型的長度及所占據(jù)的空間,以利于使用者在未將自行車固定在本實用新型攜車架時,方便收納在車內(nèi)或室內(nèi)空間。
文檔編號B60R9/10GK202896445SQ20122051943
公開日2013年4月24日 申請日期2012年10月1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11日
發(fā)明者林益成 申請人:林益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