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通過馬達,使座椅相對于底板滑動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
背景技術:
作為通過馬達,使座椅滑動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一例,有圖13、圖14所示那樣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圖13是以往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縱剖視圖,圖14是圖13的支撐部件部分的放大圖。圖中,在設置在底板側的下軌道I上,可移動地卡合著設有座椅的上軌道3。在上軌道3上,沿其長度方向配置在周面形成有陽螺紋的絲桿5。在上軌道的一個端部設置齒輪箱7。在該齒輪箱7內(nèi)設置由被未圖示出的馬達驅動的蝸桿9和蝸桿9所旋合的蝸輪11構成的齒輪減速機構。而且,在作為齒輪減速機構的輸出側的蝸輪11上,連接絲桿5的一個端部。絲桿5的另一個端部被未圖示出的軸承托架可旋轉地支撐在上軌道3上。在下軌道I上,使用托架15固定著螺母部件13。在該螺母部件13上形成在內(nèi)周面形成有陰螺紋的貫通孔13a。而且,絲桿5旋合在螺母部件13的貫通孔13a上。由此,若由未圖示出的馬達旋轉驅動絲桿5,則上軌道3沿下軌道I移動。在這樣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中,作用于座椅的載荷經(jīng)上軌道3 —絲桿5 —螺母部件13 —托架15 —下軌道I向底板傳遞。這里,若從上軌道3經(jīng)齒輪箱7向絲桿5傳遞載荷,則存在齒輪箱7變形或破損的情況。由此,為了減少經(jīng)由齒輪箱的載荷,設置載荷傳遞機構21。這里,使用圖13、圖14,說明載荷傳遞機構21。齒輪箱7的蝸輪11和絲桿5的連接通過細齒等手法進行,蝸輪11和絲桿5能夠在軸方向自由地移動。在絲桿5上,隔著空間,固定作為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墊片23和墊片25。在墊片23和墊片25之間配置作為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支撐部件27。支撐部件27由具有將內(nèi)徑設定得比絲桿5的外徑大的貫通孔27a的主體部27b、與主體部27b連續(xù)設置,并使用螺母29安裝在上軌道3上的安裝部27c構成。絲桿5被插入支撐部件27的貫通孔27a。而且,支撐部件27的主體部27b和墊片23、墊片25分別像下述那樣形成。(I)墊片23的與墊片25相向的第一面23a和支撐部件27的主體部27b的與墊片23的第一面23a相向的第三面27d抵接。(2)墊片25的與墊片23相向的第二面25a和支撐部件27的主體部27b的與墊片25的第二面25a相向的第四面27e抵接。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從上軌道3向底板傳遞的載荷的大部分經(jīng)支撐部件27—墊片23或墊片25 —絲桿5 —螺母部件13 —托架15 —下軌道I向底板傳遞(例如,參見專利文獻I)。在先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7-55557號公報但是,在圖13、圖14所示那樣的結構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中,存在若由于墊片23、墊片25、支撐部件27的零件精度的誤差、墊片23、墊片25向絲桿5的裝配精度、支撐部件27向上軌道3的裝配精度的誤差,使得絲桿5旋轉,則在墊片23的第一面23a和支撐部件27的第三面27d的抵接面、墊片25的第二面25a和支撐部件27的第四面27e的抵接面,產(chǎn)生異響,操作感覺差這樣的問題。本發(fā)明是鑒于上述問題做出的發(fā)明,其課題是提供一種不會產(chǎn)生異響,操作感覺好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
發(fā)明內(nèi)容
為了實現(xiàn)上述課題中的至少一個,反映了本發(fā)明的一個側面的電動座椅滑軌裝置的特征在于,具有:被設置在底板側、座椅側中的一側的第一軌道、被設置在底板側、座椅側中的另一側,與前述第一軌道可相對移動地卡合的第二軌道、沿前述第一軌道配置,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前述第一軌道上的絲桿、被固定在前述第二軌道上,前述絲桿所旋合的螺母部件、由馬達驅動,并旋轉驅動前述絲桿的齒輪箱、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一個部件上,且具有與前述絲桿的軸交叉的第一面、隔著空間與該第一面相向的第二面的第一載荷傳遞部件、被配置在前述第一面、前述第二面之間的空間,且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另一個部件,并具有與前述第一面抵接的第三面、與前述第二面抵接的第四面的第二載荷傳遞部件,前述第一面和前述第三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前述第二面和前述第四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本發(fā)明的其它特征,根據(jù)下面闡述的用于實施發(fā)明的方式以及隨附的附圖,應該更加明確。發(fā)明效果根據(jù)本申請發(fā)明,由于前述第一面和前述第三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前述第二面和前述第四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使得在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一面和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三面的抵接部分、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二面和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四面的抵接部分,吸收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零件精度、裝配精度的誤差,異響不會產(chǎn)生,操作感覺好。本發(fā)明的其它效果,根據(jù)下面闡述的用于實施發(fā)明的方式以及隨附的附圖,應該更加明確。
圖1是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發(fā)明部分的圖,是圖2的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部分的放大圖。圖2是第一實施方式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縱剖視圖。圖3是圖2的切斷線II1-1II的剖視圖。圖4是圖1的載荷傳遞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圖5是說明設置了本實施方式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座椅的圖。圖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絲桿固定部件的立體圖。圖7是圖6的切斷線VI1-VII的剖視圖。圖8是圖6的切斷線VII1-VIII的剖視圖。圖9是說明第三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圖10是說明第四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圖11是說明第五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圖12是說明第六實施方式的分解立體圖。圖13是以往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縱剖視圖。圖14是圖13的支撐部件部分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接著,使用附圖,說明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首先,使用圖5,說明座椅的整體結構。圖5是說明設置了本實施方式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座椅的圖。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具有位于車輛用座椅S和地板面F之間,且在車輛前后方向延伸的左右一對座椅滑軌30。左右的座椅滑軌30是相同(對稱)構造,具有由前后的托架31、33固定在地板面F上的下軌道51和固定在座椅S上的上軌道53。再有,上軌道53可移動地與下軌道51卡合。〈第一實施方式〉接著,使用圖1、圖2、圖3,說明第一實施方式例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整體結構。圖1是表示實施方式的發(fā)明部分的圖,是圖2的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部分的放大圖,圖2是本實施方式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的縱剖視圖,圖3是圖2的切斷線II1-1II的剖視圖。在這些圖中,在上軌道53內(nèi)沿其長度方向配置絲桿55。該絲桿55的中央部成為在周面形成有陽螺紋的主體部55a。在絲桿55的一個端部側(前部側)形成被連續(xù)設置在主體部55a,且外徑設定得比主體部55a的外徑小,并在周面形成有陽螺紋的小徑階梯部55b、被連續(xù)設置在小徑階梯部55b,且外徑設定得比小徑階梯部55b的外徑小,并在周面形成有在軸方向延伸的細齒的細齒部55c。在絲桿55的另一個端部側(后部側)形成被連續(xù)設置在主體部55a,且外徑朝向端面逐漸變小的圓錐臺部55d。在上軌道53上安裝著插入有絲桿55的圓錐臺部55d,且可旋轉地支撐絲桿55的托架56。在下軌道51配置螺母部件57。在該螺母部件57上形成在內(nèi)周面形成有陰螺紋的貫通孔57a。而且,絲桿55的主體部55a旋合在螺母部件57的貫通孔57a。托架59被設置成將螺母部件57覆蓋。在托架59的內(nèi)面和螺母部件57的外面之間的空間設置振動吸收用的橡膠片材60。而且,在螺母部件57的下面形成在周面形成有陰螺紋的兩個部位的螺紋孔57b。另外,在托架59的下面,形成與螺母部件57的螺紋孔57b相向,且與螺紋孔57b的谷的徑相比為大徑的孔59a。再有,在下軌道51的底部也形成與托架59的孔59a相向,且與螺母部件57的螺紋孔57b的谷的徑相比為大徑的孔59a。而且,螺母部件57、托架59由將下軌道51的孔51a、托架59的孔59a插通,并旋合在螺母部件57的螺紋孔57b的螺栓61固定在下軌道51。在上軌道53的一個端部(前部)形成向上方折曲的折曲部53b。在該折曲部53b設置齒輪箱63。齒輪箱63具有殼體65、覆蓋殼體65的上部,且安裝有殼體65的罩67。齒輪箱63由將形成在罩67上的孔67a、形成在殼體65上的貫通孔65a、形成在罩上的孔67b、形成在上軌道53的折曲部53b上的孔53c插通的螺栓69和與旋合在螺栓69的螺母71安裝在上軌道53的折曲部53b。在齒輪箱63的殼體65內(nèi)設置由被未圖示出的馬達驅動的蝸桿73和蝸桿73所旋合的蝸輪75構成的齒輪減速機構。而且,在沿作為齒輪減速機構的輸出側的蝸輪75的旋轉中心軸形成的孔75a的內(nèi)周面形成細齒。而且,絲桿55的細齒部55c嵌合在蝸輪75的孔75a。通過該細齒嵌合,在蝸輪75和絲桿55的旋轉軸方向的相對移動被允許的狀態(tài)下,蝸輪75和絲桿55成為一體并旋轉。另外,在上軌道53的上面使用螺栓85、螺母87,安裝著第一托架81的折曲底部和第二托架83的折曲底部。由此,若由未圖示出的馬達旋轉驅動絲桿55,則上軌道53沿下軌道51移動。在本實施方式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中,作用于座椅的載荷經(jīng)上軌道53 —絲桿55—螺母部件57—托架59—下軌道51向底板傳遞。這里,若從上軌道53經(jīng)齒輪箱63向絲桿55傳遞載荷,則存在齒輪箱63變形或破損的情況。由此,為了減小經(jīng)由齒輪箱63的載荷,設置載荷傳遞機構101。接著,使用圖1-圖4,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載荷傳遞機構101。圖4是圖1的載荷傳遞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在上軌道53的一個端部側(前部側)的具有上面的頂部形成孔53d。另外,在第一托架81也形成與上軌道53的孔53d相向的孔81a。在上軌道53內(nèi)配置托架103。該托架103由與上軌道53的移動方向正交的第一立壁部103a、與第一立壁部103a隔著空間相向的第二立壁部103b、被形成為在第一立壁部103a的上部和第二立壁部103b的上部架橋的橋接部103c構成。在橋接部103c的中央部形成孔103d。而且,托架103由將托架103的孔103d、上軌道53的孔53d、第一托架81的孔81a插通的螺栓105和旋合在螺栓105的螺母107安裝在上軌道53上。在托架103的第一立壁部103a、第二立壁部103b形成被設定成比絲桿55的主體部55a的外徑大的徑,且由絲桿55插通的孔103e、孔103f。在本實施方式中,絲桿55的小徑階梯部55b插通第一立壁部103a的孔103e,絲桿55的主體部55a插通第二立壁部103b的孔103f。在托架103的第一立壁部103a的與第二立壁部103b相向的面配置將空間填埋的第一襯套111。在托架103的第二立壁部103b的與第一立壁部103a相向的面配置與第一襯套111構造相同的將空間填埋的第二襯套113。在第一襯套111、第二襯套113形成被設定成比絲桿55的主體部55a的外徑大的徑,且比第一立壁部103a、第二立壁部103b的孔103e、孔103f小的徑,并由絲桿55插通的孔11 la、113a。在本實施方式中,絲桿55的小徑階梯部55b插通第一襯套111的孔Illa,絲桿55的主體部55a插通第二襯套113的孔113a。在第一襯套111的與托架103的第一立壁部103a相向的面形成沿孔Illa的開口緣部,與第一立壁部103a的孔103e嵌合,并將第一襯套111安裝在托架103的第一立壁部103a上的圓筒部111b。在第二襯套113的與托架103的第二立壁部103b相向的面形成沿孔113a的開口緣部,與第二立壁部103b的孔103f嵌合,并將第二襯套113安裝在托架103的第二立壁部103b上的圓筒部113b。在第一襯套111的與第二襯套113相向的第一面Illc和第二襯套113的與第一襯套111相向的第二面113c之間配置絲桿固定部件115。該絲桿固定部件115形成有在內(nèi)周面形成了絲桿55的小徑階梯部55b所旋合的陰螺紋的貫通孔115b。絲桿固定部件115被固定在絲桿55,與其一體旋轉。在本實施方式中,通過利用沖壓加工將絲桿固定部件115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在絲桿55方向壓壞,來進行絲桿固定部件115和絲桿55的緊固。在圖4中,在絲桿固定部件115的外周面形成因前述沖壓加工而變形了的壓痕115a。絲桿固定部件115的一個端面成為與第一襯套111的第一面Illc抵接的第三面115c。絲桿固定部件115的另一個端面成為與第二襯套113的第二面113c抵接的第四面115d。在本實施方式中,第一襯套111的第一面Illc做成凹曲面,絲桿固定部件115的第三面115c做成凸曲面。再有,第一面Illc的凹曲面、第三面115c的凸曲面做成中心處于絲桿55的旋轉軸上的相同半徑的球面。另外,第二襯套113的第二面113c做成凹曲面,絲桿固定部件115的第四面115d做成凸曲面。再有,第二面113c的凹曲面、第四面115d的凸曲面做成中心處于絲桿55的旋轉軸上的相同半徑的球面。由此,托架103、安裝在托架103的第一立壁部103a上的第一襯套111、安裝在托架103的第二立壁部103b上的第二襯套113具有與絲桿55的軸交叉的第一面111c、與第一面Illc隔著空間相向的第二面113c,成為被緊固在上軌道53上的第一載荷傳遞部件。另外,絲桿固定部件115成為具有被配置在第一面111c、第二面113c之間的空間,并被緊固在絲桿55上,并由第一面Illc所抵接的第三面115c、由第二面113c所抵接的第四面115d的第二載荷傳遞部件。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在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一面Illc和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三面115c的抵接部分、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二面113c和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四面115d的抵接部分,吸收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零件精度、裝配精度的誤差,不會產(chǎn)生異響,操作感覺變好。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第一襯套111的第一面Illc做成凹曲面,將絲桿固定部件115的第三面115c做成凸曲面,將第二襯套113的第二面113c做成凹曲面,將絲桿固定部件115的第四面115d做成凸曲面。也可以將凹和凸轉換,將第一襯套111的第一面Illc做成凸曲面。也可以將絲桿固定部件115的第三面115c做成凹曲面,將第二襯套113的第二面113c做成凸曲面,將絲桿固定部件115的第四面115d做成凹曲面。另外,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將第一面和第三面的一個做成凸曲面,另一個做成凹曲面,但是,只要某一個為凸曲面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一個為凸曲面,另一個為平面,或兩個面均為凸曲面。第二面和第四面也是同樣。再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作為曲面使用了球面,但是并不限定于球面,除此之外,也可以是橢圓、拋物面、雙曲面等。另外還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上軌道53側設置齒輪箱63、絲桿55,在下軌道51側設置螺母部件57,但是,也可以與之相反地在上軌道53側設置螺母部件,在下軌道51側設置齒輪箱、絲桿。<第二實施方式>作為曲面,也可以是圖6-圖8所示那樣的樣態(tài)。圖6是第二實施方式的絲桿固定部件的立體圖,圖7是圖6的切斷線VI1-VII的剖視圖,圖8是圖6的切斷線VII1-VIII的剖視圖。在這些圖中,絲桿固定部件215的第三面215c和側面的角部被倒角,全部被做成凸的圓筒面EM1-EM4。即、作為曲面,也可以是在第一-第四面上分別以交叉的兩個軸為中心的圓筒面。<第三實施方式>作為絲桿固定部件,可以是圖9所示那樣的樣態(tài)。圖9是第三實施方式的載荷傳遞機構的分解立體圖。另外,對與圖4所不的載荷傳遞機構101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載荷傳遞機構201和第一實施方式的載荷傳遞機構101的不同之處在于絲桿固定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214。本實施方式的絲桿固定部件214由主體部218、被設置在主體部218的與第一襯套111的第一面Illc (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一面)相向的面上,且具有第三面216a的第三襯套216、被設置在主體部218的與第二襯套113的第二面113c (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二面)相向的面上,且具有第四面216a的第三襯套216這三個部件構成。再有,在主體部218的一個端面形成圓筒狀的立壁部215a。通過該立壁部與第三襯套216的貫通孔216b嵌合,第三襯套216被固定在主體部218。另外,在主體部218的另一個端面也形成圓筒狀的立壁部(未圖示出)。通過該立壁部與第四襯套217的貫通孔217b嵌合,第四襯套217被固定在主體部218。而且,在主體部218形成在內(nèi)周面形成了由絲桿55的小徑階梯部55b旋合的陰螺紋的貫通孔215c。再有,通過利用沖壓加工將主體部218緊固在絲桿,而在主體部218的外周面形成壓痕215d。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將第一襯套111、第三襯套216中的某一個,還有第二襯套113、第四襯套217中的某一個用樹脂成形,與使這些襯套均為金屬制的情況相比,噪音低?!吹谒膶嵤┓绞健凳褂脠D10,說明第四實施方式。在第一-第三實施方式中,按照兩個載荷傳遞部件,即、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情況進行了說明。本實施方式的載荷傳遞機構300是有三個載荷傳遞部件的方式例。另外,對與圖4所示的載荷傳遞機構101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在圖中,作為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托架103被安裝在未圖示出的上軌道。在其第一立壁部(第一交叉部)103a形成由螺桿插通的孔103e。第一襯套301由與孔103e嵌合的圓筒狀的頸部301a和具有比孔103e大的外徑的環(huán)狀的頭部301b構成。頭部301b的與頸部301a相反一側的面成為凸球面,成為承受上軌道(第二軌道)的一個相對移動方向(前方向)的載荷的第一面。在第二立壁部(第二交叉部)103b形成由螺桿插通的孔103f。第二襯套303由與孔103f嵌合的圓筒狀的頸部303a和具有比孔103f大的外徑的環(huán)狀的頭部303b構成。頭部303b的與頸部303a相反一側的面成為凸球面,成為承受上軌道(第二軌道)的另一個相對移動方向(前方向)的載荷的第二面。在本實施方式中,托架103的橋接部103c的孔103d被形成為位于孔103d的中心和橋接部103c的中心。而且,在第一襯套301的頸部301a與孔103e嵌合的狀態(tài)下,在第二襯套303的頸部303a與孔103f嵌合的狀態(tài)下,第一襯套301的頭部301b的球面和第二襯套303的頭部303b的球面成為以螺桿的軸和橋接部103c的孔103d的軸的交點為中心的球的面的一部分。在未圖示出的絲桿上緊固第二載荷傳遞部件和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是能夠旋合在絲桿,并與第一面(第一襯套301)抵接的前方承載螺母305,第三載荷傳遞部件是能夠旋合在絲桿,并與第二面(第二襯套303)抵接的后方承載螺母307。前方承載螺母305、后方承載螺母307旋合在絲桿,在規(guī)定的位置通過沖壓加工等被緊固在絲桿上。前方承載螺母305的與第一面(第一襯套301)抵接的面(第三面)305a成為凹球面。另外,前方承載螺母307的與第二面(第二襯套303)抵接的面(第四面)307a成為凹球面。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在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一面301b和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三面305a的抵接部分、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二面303b和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的第四面307a的抵接部分,吸收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的零件精度、裝配精度的誤差,不會產(chǎn)生異響,操作感覺變好。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雖然將第一面做成凸曲面,將第三面做成凹曲面,但是,也可以與之相反地將第一面做成凹曲面,將第三面做成凸曲面。同樣,雖然將第二面做成凸曲面,將第四面做成凹曲面,但是,也可以與之相反地將第二面做成凹曲面,將第四面做成凸曲面。另外,只要至少某一個為凸曲面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一個是凸曲面,另一個是平面,或兩個面都是凸曲面。第二面和第四面也同樣。再有,并不限定于球面,例如,也可以是橢圓面、拋物面、雙曲面等的曲面。另外還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上軌道側設置齒輪箱、絲桿,在下軌道側設置螺母部件,但也可以與之相反地在上軌道側設置螺母部件,在下軌道側設置齒輪箱、絲桿。另外,作為第一載荷部件,并不限定于托架103那樣的兩叉形狀,也可以是在以往例中說明的那樣的支撐部件27那樣的形狀?!吹谖鍖嵤┓绞健凳褂脠D11,說明第五實施方式。在圖11中,對與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圖4、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圖10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本實施方式和第三實施方式在具有三個載荷傳遞機構401的載荷傳遞部件這點共通。另一方面,本實施方式和第三實施方式中,載荷傳遞部件的排列方法不同。在本實施方式中,如圖10所示,從圖的左側開始,按順序配置第二載荷傳遞部件(前方承載螺母305)、第一載荷傳遞部件(托架103、設置在第一立壁部103a上的襯套301、設置在第一立壁部103a上的襯套111)、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絲桿固定部件115)。而且,在托架103的第一立壁部(交叉部)103a的與前方承載螺母305相向的面設置襯套(第一襯套)301,襯套301的頭部301b的球面成為與前方承載螺母305的面(第三面)305a相向的第一面。另外,在托架103的第一立壁部103a的與絲桿固定部件115相向的面設置襯套(第二襯套)111,襯套111的成為了球面的第一面Illc成為與絲桿固定部件115的面(第四面)115c相向的第二面。根據(jù)這樣的結構,在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一面301b和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三面305a的抵接部分、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二面Illc和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的第四面115c的抵接部分,吸收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的零件精度、裝配精度的誤差,不會產(chǎn)生異響,操作感覺變好。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方式。雖然將第一面做成凸曲面,將第三面做成凹曲面,但是,也可以與之相反地將第一面做成凹曲面,將第三面做成凸曲面。同樣,雖然將第二面做成凸曲面,將第四面做成凹曲面,但是,也可以與之相反地將第二面做成凹曲面,將第四面做成凸曲面。另外,只要至少某一個為凸曲面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一個是凸曲面,另一個是平面,或兩個面都是凸曲面。第二面和第四面也同樣。再有,并不限定于球面,例如,也可以是橢圓面、拋物面、雙曲面等的曲面。另外還有,在上述實施方式中,在上軌道側設置齒輪箱、絲桿,在下軌道側設置螺母部件,但也可以與之相反地在上軌道側設置螺母部件,在下軌道側設置齒輪箱、絲桿。再有,作為第一載荷部件,并不限定于托架103那樣的兩叉形狀,也可以是在以往例中說明的那樣的支撐部件27那樣的形狀?!吹诹鶎嵤┓绞健凳褂脠D12,說明第六實施方式。在圖12中,對與表示第一實施方式的圖4、表示第四實施方式的圖10相同的部分標注相同的符號,省略重復的說明。本實施方式是將第一實施方式和第四實施方式組合的方式。如圖所不,本實施方式的載荷傳遞機構501由作為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托架103、襯套301、襯套111、襯套113、襯套303、作為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前方承載螺母305、作為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的后方承載螺母307、作為第四載荷傳遞部件的絲桿固定部件115構成。托架103的襯套301的頭部301b的球面成為承受上軌道的前方向的載荷的第一面。托架103的襯套113的面(球面)113c成為承受上軌道的前方向的載荷的第六面。
托架103的襯套111的面(球面)lllc成為承受上軌道的后方向的載荷的第二面。托架103的襯套303的頭部303b的球面成為承受上軌道的后方向的載荷的第五面。前方承載螺母305的面(球面)305a成為與托架103的襯套301的頭部301b的球
面(第一面)抵接的第三面。后方承載螺母307的面(球面)307a成為與托架103的襯套303的頭部303b的球面(第五面)抵接的第四面。絲桿固定部件115的面(球面)115c成為與托架103的襯套111的面(球面、第二面)Illc抵接的第八面。絲桿固定部件115的面115d成為與托架103的襯套113的面(球面、第六面)113c抵接的第七面。根據(jù)上述結構,在第五實施方式的效果的基礎上,能夠得到下述效果。承受上軌道的前方向的載荷的部位有兩個,另外,承受上軌道的后方向的載荷的部位有兩個。由此,因為在上軌道的前方向或后方向的載荷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其載荷分給兩部位被傳遞,所以,能夠傳遞大的載荷。假設即使在由于零件的尺寸誤差等,僅在兩個中的一個部位進行載荷的傳遞的情況下,若其載荷大,則一個部位變形,在另一個部位也進行載荷的傳遞。即、因為在大的載荷發(fā)揮作用的情況下,最終由兩個路徑進行載荷的傳遞,所以,能夠傳遞大的載荷。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實施例。也可以在第一面和第三面轉換凸面和凹面。另外,只要至少某一個為凸曲面即可。例如,也可以是一個是凸曲面,另一個是平面,或兩個面都是凸曲面。在第二面和第八面、第五面和第四面、第六面和第七面也是同樣。符號說明51:下軌道;53:上軌道;55:絲桿;103:托架;111:第一襯套;lllc:第一面;113:第二襯套;113:第二面;115:絲桿固定部件;115c:第三面;115d:第四面。
權利要求
1.一種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設置在底板側、座椅側中的一側的第一軌道、 設置在底板側、座椅側中的另一側,與前述第一軌道可相對移動地卡合的第二軌道、 沿前述第一軌道配置,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前述第一軌道上的絲桿、 被固定在前述第二軌道上,前述絲桿所旋合的螺母部件、 由馬達驅動,并旋轉驅動前述絲桿的齒輪箱、 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一個部件上,且具有與前述絲桿的軸交叉的第一面、隔著空間與該第一面相向的第二面的第一載荷傳遞部件、 被配置在前述第一面、前述第二面之間的空間,且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另一個部件上,并具有與前述第一面抵接的第三面、與前述第二面抵接的第四面的第二載荷傳遞部件, 前述第一面和前述第三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 前述第二面和前述第四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面和前述第三面中的一個面是凸曲面,另一個面是凹曲面, 前述第二面和前述第四面中的一個面是凸曲面,另一個面是凹曲面。
3.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載荷傳遞部件具有 隔著第一空間、第二空間,將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夾著的形狀的托架, 在前述第一空間、前述第二空間中設置將這些空間填埋的襯套。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載荷傳遞部件具有: 前述托架、 被設置在前述托架的與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前述第三面相向的面上,并具有前述第一面的第一襯套、 被設置在前述托架的與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前述第四面相向的面上,并具有前述第二面的第二襯套。
5.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由 主體部、 被設置在該主體部的與前述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一面相向的面上,并具有前述第三面的第三襯套、 被設置在前述主體部的與前述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二面間相向的面上,并具有前述第四面的第四襯套構成。
6.一種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被設置在底板側、座椅側中的一側的第一軌道、 被設置在底板側、座椅側中的另一側,與前述第一軌道可相對移動地卡合的第二軌道、 沿前述第一軌道配置,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前述第一軌道上的絲桿、被固定在前述第二軌道上,前述絲桿所旋合的螺母部件、由馬達驅動,并旋轉驅動前述絲桿的齒輪箱、 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一個部件上,并具有與前述絲桿的軸交叉,并承受前述第一軌道的一個相對移動方向的載荷的第一面、與前述絲桿的軸交叉,并承受前述第一軌道的另一個相對移動方向的載荷的第二面的第一載荷傳遞部件、 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另一個部件上,并具有與前述第一面抵接的第三面的第二載荷傳遞部件、 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另一個部件上,并具有與前述第二面抵接的第四面的第三載荷傳遞部件, 前述第一面和前述第三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 前述第二面和前述第四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
7.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第一面和前述第三面中的一個面是凸曲面,另一個面是凹曲面, 前述第二面和前述第四面中的一個面是凸曲面,另一個面是凹曲面。
8.如權利要求6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按照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第一載荷傳遞部件、前述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的順序配置,在前述第一載荷傳遞部件和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之間的第一空間以及前述第一載荷傳遞部件和前述第三載荷傳遞部件之間的第二空間中, 設置將這些空間填埋的襯套。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由 與前述絲杠的軸交叉,并具有與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相向的第一交叉部、與前述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相向的第二交叉部的托架、 被設置在該托架的第一交叉部的與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三面相向的面上,并具有前述第一面的第一襯套、 被設置在前述托架的第二交叉部的與前述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的第四面相向的面上,并具有前述第二面的第二襯套構成。
10.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一載荷傳遞部件由 與前述絲桿的軸交叉,并具有在相向的兩個面中的一個面與前述第二載荷部件相向,在另一個面與前述第三載荷部件相向的交叉部的托架、 被設置在該托架的交叉部的與前述第二載荷傳遞部件的第三面相向的面上,并具有前述第一面的第一襯套、 被設置在前述托架的交叉部的與前述第三載荷傳遞部件的第四面相向的面上,并具有前述第二面的第二襯套構成。
11.一種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 具有: 被設置在底板側、座椅側中的一側的第一軌道、 被設置在底板側、座椅側中的另一側,與前述第一軌道可相對移動地卡合的第二軌道、 沿前述第一軌道配置,可旋轉地被支撐在前述第一軌道上的絲桿、被固定在前述第二軌道上,前述絲桿所旋合的螺母部件、 由馬達驅動,并旋轉驅動前述絲桿的齒輪箱、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一個部件上,并具有與前述絲桿的軸交叉,并承受前述第一軌道的一個相對移動方向的載荷的第一面、第六面和與前述絲桿的軸交叉,并承受前述第一軌道的另一個相對移動方向的載荷的第二面、第五面的第一載荷傳遞部件、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另一個部件上,并具有與前述第一面抵接的第三面的第二載荷傳遞部件、 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另一個部件上,并具有與前述第二面抵接的第四面的第三載荷傳遞部件、 被緊固在前述絲桿、前述第一軌道中的另一個部件上,并具有與前述第五面、前述第六面抵接的第七面、第八面的第四載荷傳遞部件, 前述第一面和前述第三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 前述第二面和前述第四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 前述第五面和前述第七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 前述第六面和前述第八面中的至少某個面是凸曲面。
12.如權利要求1至11中的任一項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曲面是球面。
13.如權利要求2或7所述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曲面是 在前述第一 第四 面上分別以交叉的兩個軸為中心的圓筒面。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提供一種不會產(chǎn)生異響,操作感覺好的電動座椅滑動裝置。本發(fā)明中,具有被緊固在上軌道(53),具有與絲桿(55)的軸交叉的第一面(111c)、與第一面(111c)隔著空間相向的第二面(113c)的第一載荷傳遞部件(103、111、113);被配置在第一面(111c)、第二面(113c)之間的空間,并被緊固在絲桿(55),具有由第一面(111c)所抵接的第三面(115c)、由第二面(113c)抵接的第四面(115d)的第二載荷傳遞部件(115),第一面(111c)、第二面(113c)為凹曲面,第三面(115c)、第四面(115d)為凸曲面。
文檔編號B60N2/07GK103213519SQ201310023728
公開日2013年7月24日 申請日期2013年1月23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月24日
發(fā)明者榎島友宏 申請人:白木工業(yè)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