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側氣囊裝置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側氣囊裝置,這種側氣囊裝置通過使氣囊在就坐于車輛座椅中的乘員側面展開并膨脹,防止乘員因沖擊受到傷害。
背景技術:
這種側氣囊裝置包括氣囊和充氣器。氣囊以折疊狀態(tài)連同充氣器一起裝入車輛座椅的靠背中。當從橫向對側門等施加沖擊時,充氣器將膨脹氣體供入氣囊。據(jù)此,以氣囊的一部分留在靠背中,使氣囊從汽車座椅中伸出。氣囊從乘員與車身側部之間的狹窄空間向前展開并膨脹。氣囊在展開并膨脹的狀態(tài)下位于乘員與凸出進入乘員室的車身側部之間。結果,氣囊約束乘員,并且緩沖從側面?zhèn)髦脸藛T的沖擊。側氣囊裝置保護乘員從腰部到胸部的區(qū)域。此外,周知乘員腰部的耐沖擊性高于胸部的耐沖擊性。所以,適宜的是,作用于乘員胸部的沖擊比作用于腰部的沖擊更為減小。據(jù)此,提出了一種側氣囊裝置,其包括經(jīng)由連通道彼此連接的上側保護膨脹部和下側保護膨脹部、以及設置在連通道中的止回閥,該止回閥限制膨脹氣體從下側保護膨脹部向上側保護膨脹部的流出。根據(jù)這種結構,與上側保護膨脹部相比,將更多的膨脹氣體供給下側保護膨脹部。在這種情況下,與位于乘員胸部附近的上側保護膨脹部相比,位于乘員腰部附近的下側保護膨脹部以更高的內壓展開并膨脹。止回閥限制下側保護膨脹部中的膨脹氣體向上側保護膨脹部流出。所以,下側保護膨脹部的內壓維持處于較高的狀態(tài)。另外,在上側保護膨脹部中設置通氣孔,用于將上側保護膨脹部中的過剩膨脹氣體釋放至氣囊外部。據(jù)此,將上側保護膨脹部的內壓調整處于適當值。以這種方式,根據(jù)乘員身體側面的耐沖擊性,使氣囊的各膨脹部以適當壓力展開并膨脹。因此,能有效地防止乘員的腰部和胸部受到?jīng)_擊傷害。根據(jù)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0.2004-262261中所描述的一種側氣囊裝置,在上側氣室中設置有分隔部。在上側氣室中形成有彎曲成半環(huán)形狀的管狀氣室。根據(jù)這種側氣囊裝置,供至上側氣室的膨脹氣體沿管狀氣室向上流動,并隨后向下流動。所以,使上側氣室沿乘員的臂、肩、顳相繼展開并膨脹。乘員上身上部的耐沖擊性并不相同。例如,肩部的耐沖擊性高于胸部的耐沖擊性,并低于腰部的耐沖擊性。另外,胸部后半部的耐沖擊性高于前半部的耐沖擊性。在這方面,根據(jù)日本專利申請公開N0.2004-262261,雖然使上側氣室按確定的次序展開并膨脹,但上側氣室的內壓無論哪個部分都是一樣的。也就是說,并沒有考慮乘員上身各部位在耐沖擊性方面的差異來設定上側氣室的壓力分布。不僅僅是小汽車,對于配備有側氣囊裝置的各種車輛,此問題普遍存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側氣囊裝置,通過考慮乘員身體各部位耐沖擊性方面的差異得到膨脹部的壓力分布,能有效地防止乘員受到?jīng)_擊傷害。
為了實現(xiàn)上述目的,根據(jù)本發(fā)明的一方面,提供一種包括氣囊的側氣囊裝置。該氣囊具有腰部保護膨脹部、上游膨脹部、以及下游膨脹部,由膨脹氣體使這些膨脹部膨脹。腰部保護膨脹部在就坐于車輛座椅上的乘員的腰部側面展開并膨脹。上游膨脹部經(jīng)由連通道與腰部保護膨脹部的上側相鄰,以及,以低于腰部保護膨脹部內壓的內壓展開并膨脹。下游膨脹部經(jīng)由平面狀分隔件與上游膨脹部的前側相鄰,以及,由已經(jīng)通過上游膨脹部的膨脹氣體使下游膨脹部展開并膨脹。上游膨脹部和下游膨脹部中的至少一個是胸部保護膨脹部,該胸部保護膨脹部在乘員胸部的側面展開并膨脹。在連通道中設置止回閥,該止回閥限制膨脹氣體從腰部保護膨脹部向上游膨脹部流出。在分隔件中設置壓力調節(jié)閥,該壓力調節(jié)閥具有開口和一對閥體元件。在由上游膨脹部約束乘員之前,使閥體元件因受到上游膨脹部中膨脹氣體的推壓而互相接觸,從而限制膨脹氣體在開口處流動。當由上游膨脹部約束乘員時,隨著約束乘員產生的外力使閥體元件撓曲并彼此分開,從而,允許膨脹氣體在開口處流動。
圖1是根據(jù)本發(fā)明一種實施例的側氣囊裝置的側視圖,示出了乘員和車輛座椅;圖2是示出汽車座椅、乘員、以及車身側部之間位置關系的剖視俯視圖;圖3是示出裝入靠背收納部中的氣囊模組的局部剖視俯視圖;圖4是示出氣囊組件處于未膨脹的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囊模組的側視圖;圖5是沿圖4中5-5線的剖視
圖6是氣囊的局部剖視俯視圖,氣囊在伸出汽車座椅之后展開并膨脹;圖7是處于未膨脹的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囊從內部觀察的局部剖視側視圖,還示出了汽車座椅和乘員;圖8是從肩部保護膨脹部觀察的展開膨脹的氣囊的剖視圖;圖9是圖7中B部分的放大局部剖視側視圖;圖10是從肩部保護膨脹部觀察的分隔件壓力調節(jié)閥附近的局部軸測圖;圖11是圖7中C部分的放大局部剖視側視圖;圖12是在膨脹部展開膨脹初期中止回閥的局部剖視圖;圖13是沿圖11中的13-13線的局部剖視圖;圖14是供給膨脹氣體之前止回閥的示意圖;圖15是供給膨脹氣體時止回閥的示意圖;圖16是剛停止膨脹氣體供給之后止回閥的示意圖;圖17是示出止回閥馬上要閉合狀態(tài)的示意圖;圖18是示出止回閥完全閉合狀態(tài)的示意圖;以及圖19A至圖19C是示出壓力調節(jié)閥操作的示意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下面,參照圖1至圖19C,描述根據(jù)本發(fā)明一種實施例的側氣囊裝置。在本發(fā)明的側氣囊裝置的描述中,如圖1和圖2中所示定義上側和下側、前側和后側、以及內側和外側。如圖1和圖2所示,車輛10具有作為車輛座椅的座椅12。座椅12靠近車身側部11的內側布置。車身側部11是構成車輛10側部的部件,并且包括車門、立柱等。與前座椅對應的車身側部11包括前車門、中柱(B柱)等。與后座椅對應的車身側部11包括側門(后門)的后部、C柱、輪室的前部、和后側板等。座椅12包括椅墊13和靠背14??勘?4從椅墊13的后側向上延伸??勘?4的傾斜角度由靠背角度調整機構進行調節(jié)。座椅12以靠背14面朝前方的方式固定于車輛10。座椅12的寬度方向與車輛10的寬度方向一致??勘?4包括靠背本體15和一對側支撐部16。側支撐部16分別設置于靠背本體15的側面??勘潮倔w15向后傾斜,并且從后方支撐乘員P的上身。側支撐部16自靠背本體15向前凸出。側支撐部16對就坐于椅墊13并倚靠在靠背本體15上的乘員P上身的左右移動進行約束。如圖3所示,靠背14的框架由椅框形成。椅框的一部分布置在靠背14中,并且通過彎曲金屬板材形成,作為側框部17。由彈性部件如聚氨酯泡沫制成的椅襯18布置于椅框前面。合成樹脂等制成的硬質后板19布置在椅框后面。椅襯18覆蓋有表面覆蓋物,但沒有示出。收納部21設置在椅襯18中。收納部21形成于側框部17的外側。收納部21設置于靠背14的上下方向的中部,并且布置在就坐于座椅12的乘員P的斜后方。氣囊模組AM裝入收納部21中。狹縫22自收納部21向前方傾斜延伸。如圖3中由雙點劃線所示,在椅襯18的拐角18C與狹縫22之間設置易破部23,由氣囊40使該易破部23破裂。氣囊模組AM裝入靠背14中,以及,氣囊模組AM還包括充氣器組件30和氣囊40。如上所述,由于在向后傾斜的狀態(tài)下使用靠背14,嚴格地說,氣囊模組AM的上下方向相對于車輛10的上下方 向是傾斜的。類似地,氣囊模組AM的前后方向相對于車輛10的前后方向也是傾斜的。如圖3和圖4所示,充氣器組件30包括作為氣體發(fā)生源的充氣器31、以及安裝于充氣器31外部的保持架32。采用煙火式充氣器作為充氣器31。用于產生膨脹氣體的氣體發(fā)生劑容納在充氣器31中,充氣器31形成為具有大致圓筒形狀。電氣配線與充氣器31的上端連接,作為向充氣器31輸入觸發(fā)信號的布線。對于充氣器31,取代使用氣體發(fā)生劑的煙火式充氣器,也可以使用混合式充氣器。在混合式充氣器中,通過用炸藥等使充滿高壓氣體的高壓氣瓶中的分隔壁破裂,噴射出膨脹氣體。保持架32起到擴散器的作用,并且,保持架32將充氣器31連同氣囊40 —起緊固于側框部17。通過使片材如金屬板材彎曲,保持架32的大部分形成為大致筒狀。在保持架32的下端設置開口端32A。保持架32在開口端32A上方具有窗口 33。從充氣器31噴出的膨脹氣體大部分向下方吹送,并且通過開口端32A和窗口 33到達保持架32的前方。在這種情況下,膨脹氣體更多地從開口端32A噴出而不是從窗口 33噴出。多個螺栓34固定于保持架32。用這些螺栓34將保持架32安裝于側框部17。也就是,經(jīng)由保持架32將這些螺栓34間接固定于充氣器31。構成充氣器組件30的充氣器31和保持架32可以成一體。如圖1和2所示,在車輛10行駛期間,當從座椅12側向車身側部11施加沖擊時,氣囊40接收來自充氣器31的膨脹氣體供給。據(jù)此,以氣囊40的一部分留在靠背14中,氣囊40從靠背14向前伸出。使氣囊40在乘員P上身與車身側部11之間展開并膨脹。結果,由氣囊40約束乘員P上身的多個部位,并防止這些部位受到?jīng)_擊傷害。圖4示出處于未膨脹的展開狀態(tài)下的氣囊組件AM,其中使氣囊40展開成平坦形狀而沒有充入膨脹氣體。如圖4和圖7所示,通過沿中心折疊線42對半折疊織物41、并且使折疊的這些部分結合,將氣囊40形成為囊袋狀??椢?1稱為基底織物、軟墊織物(panelfabric)等。為了在氣囊40的內側與外側之間加以區(qū)分,將氣囊40的內側部分稱為織物部43,并且將氣囊40的外側部分稱為織物部44。在本實施例中,使折疊線42布置于氣囊40的后端處,對半折疊織物41。然而,也可以使折疊線42布置于氣囊40的前端、上端、或下端處,對半折疊織物41??蛇x擇地,可以由沿折疊線42分開的兩塊織物形成氣囊40。在這種情況下,通過使兩塊重疊的織物結合,將氣囊40形成為囊袋狀。此外,氣囊40可以用三塊或更多塊織物形成。織物部43、44的形狀具有相對于折疊線42對稱的關系。設定織物部43、44的形狀和尺寸,使得氣囊40展開并膨脹時,氣囊40覆蓋就坐在座椅12上的乘員P從腰部PP到胸部PT和肩部PS。具有高強度和撓性的材料適合用作織物部43、44。例如,聚酯線或聚酰胺線制成的機織織物等是合適的。沿周邊結合部45使織物部43、44的周邊部分連接。在周邊結合部45處,將織物部43、44的周邊部分中除折疊線42附近部分之外的所有部分進行縫合。這種結構適用于下文描述的外結合部64、65以及內結合部73。在圖4、圖7、圖8、圖10、圖11、以及圖14至圖18中,用粗虛線表示縫合線在織物部43、44外部的狀態(tài)。另一方面,用點狀虛線表示縫合線在織物部43與織物部44之間的狀態(tài)。也就是,在后一種情況下,虛線表示縫合部的橫截面結構。如圖4和圖7所·示,當將膨脹氣體供至在織物部43與織物部44之間由周邊結合部45圍住的空間時,使氣囊40在乘員P上身的側面展開并膨脹。由周邊結合部45所圍住的空間形成為膨脹部46,膨脹部46通過約束乘員P的上身來保護乘員上身。除了使用縫合線的縫合部之外,周邊結合部45可以是使用粘合劑的粘合部。這種結構類似地適用于下文描述的外結合部64、65以及內結合部73。周邊結合部45的一部分由分隔結合部47構成。由分隔結合部47將膨脹部46分隔成上部和下部。分隔結合部47包括一對延伸部48、以及連接在一對延伸部48的后端之間的連接部49。一對延伸部48自織物部43、44的前端向后延伸,同時該一對延伸部48彼此分開。在連接部49中設置向后凸出的凸出部51。膨脹部46中位于分隔結合部47下方的部分是腰部保護膨脹部52。通過腰部保護膨脹部52在腰部PP后部的側面展開并膨脹,腰部保護膨脹部52對具有標準體型的成人乘員P的腰部PP進行約束及保護。膨脹部46中位于分隔結合部47上方的部分由平面狀分隔件60分隔成前、后兩部分。分隔件60具有類似于系繩的結構。如圖5和圖7所示,當氣囊40處于未膨脹的展開狀態(tài)時,分隔件60保持為沿折疊線61對半折疊,使相反端部62、63彼此靠近。在對半折疊的分隔件60中,在膨脹氣體G的流動方向,折疊線61布置在相反端部62、63的上游。折疊線61布置成靠近膨脹部46中的充氣器組件30。如圖7和圖8所示,當膨脹部46由于展開并膨脹而處于張緊狀態(tài)時,分隔件60沿折疊線61的縱向長度LI大于與折疊線61正交的橫向長度L2。如圖5和圖10中所示,由外結合部64使分隔件60的端部62與織物部43連接,以及,由外結合部65使分隔件60的兩個端部63與織物部44連接。以這種方式,使分隔件60橋接在織物部43與織物部44之間。如圖5和圖7中所示,在氣囊40未膨脹的展開狀態(tài)期間,分隔件60保持為對半折疊。在膨脹部46展開膨脹的狀態(tài)下,分隔件60于座椅12的寬度方向張緊,并且限制膨脹部46在該方向的厚度。如圖4和圖7所示,對半折疊的分隔件60的兩端都與氣囊40連接。由周邊結合部45使分隔件60的上端及下端與織物部43、44的上端及下端相連接。當膨脹部46中位于分隔結合部47上方的部分展開并膨脹時,分隔件60布置在乘員P上身的后半部與前半部之間的交界部附近。位于分隔件47上方并且也位于分隔件60后方的部分形成為肩部保護膨脹部53,該肩部保護膨脹部53為上游膨脹部。此外,位于分隔結合部47上方并且也位于分隔件60前側的部分形成為胸部保護膨脹部54,該胸部保護膨脹部54為下游膨脹部。在至少包括乘員P肩部PS的后端部PSR和中部PSC的區(qū)域之側面,肩部保護膨脹部53展開并膨脹,并且,約束并保護肩部PS。此外,胸部保護膨脹部54在胸部PT的側面展開并膨脹,并且,約束并保護胸部PT。
如圖4中所示,在構成胸部保護膨脹部54的織物部44中,設置膨脹氣體的通氣孔56。通氣孔56與分隔件60分開布置。在膨脹展開過程中,通過使靠背14的易破部23破裂,肩部保護膨脹部53向收納部21外部伸出。另一方面,腰部保護膨脹部52在靠背14的內部展開并膨脹。圖1和圖7中的氣囊40處于未膨脹的展開狀態(tài),并且,處于腰部保護膨脹部52從靠背14向前伸出的狀態(tài)。如圖8和圖10所示,由沿折疊線61鋪開的兩個部件66、67形成分隔件60。通過使用類似于織物部43、44的材料,將部件66、67形成為片狀。將部件66的邊緣68E與部件67的邊緣69E重疊以形成帶狀。通過內結合部73,使部件66、67的重疊部71與除重疊部71以外的非重疊部72之間的交界部結合。內結合部73在與折疊線61正交的方向延伸。交界部以固定距離與邊緣68E、69E分開。如圖7和圖11所示,分隔結合部47的連接部49布置在氣囊40的折疊線42前方并與之分開。如圖11和圖13所示,由織物部43的后部、織物部44的后部、折疊線42、以及連接部49圍住的空間是連通道75,該連通道75使腰部保護膨脹部52與肩部保護膨脹部53彼此連接??椢锊?3后部中構成連通道75內壁的部分是第一連通壁76。織物部44中構成連通道75外壁的部分是第二連通壁77。在膨脹部46展開并膨脹之前,使第一連通壁76與第二連通壁77以平坦狀態(tài)重疊。在連通道75中,折疊線42與連接部49之間的距離在凸出部51的末端51T處最窄。在織物部43與織物部44之間被分隔結合部47的上、下延伸部48和連接部49圍住的部分是非膨脹部55,膨脹氣體不使非膨脹部55展開或膨脹。如圖7中所示,充氣器組件30以傾斜姿態(tài)位于連通道75附近,使其前側降低。充氣器組件30的下端布置在連接部49的后部附近。所以,充氣器組件30大部分位于連接部49的上方。此外,如圖3中所示,保持架32的螺栓34延伸穿過織物部43。據(jù)此,相對于氣囊40確定充氣器組件30的位置。此外,如圖11至圖13中所示,在連通道75中設置止回閥80。止回閥80限制膨脹氣體G從腰部保護膨脹部52向胸部保護膨脹部54流出。止回閥80由單片織物81形成。織物81布置成覆蓋織物41,并且還包含織物41的折疊線42。在中心折疊線82與織物41的折疊線42 —致的狀態(tài)下,沿折疊線42、82,將織物81連同織物41 一起對半折疊。為了在織物81的內側與外側之間加以區(qū)分,將織物81的內側部分稱為第一閥體元件83,而將織物81的外側部分稱為第二閥體元件84。由第一流出側結合部85和分隔結合部47,將第一閥體元件83與織物部43聯(lián)結。由第二流出側結合部86和分隔結合部47,將第二閥體元件84與織物部44聯(lián)結。由第一流出側結合部85將第一閥體元件83的上端與第一連通壁76聯(lián)結。由第二流出側結合部86將第二閥體元件84的上端與第二連通壁77聯(lián)結。第一流出側結合部85的大部分和第二流出側結合部86的大部分都在與連通道75中所流動膨脹氣體G的流動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延伸。第一閥體元件83上端和第二閥體元件84上端彼此沒有聯(lián)結。在分隔結合部47中,用連接部49將閥體元件83、84與氣囊40聯(lián)結。連接部49也起到第一邊緣結合部87和壁結合部88的作用。第一邊緣結合部87分別將閥體元件83、84的前部與對應的連通壁76、77聯(lián)結。壁結合部88在第一邊緣結合部87上方或附近使連通壁76與連通壁77互相聯(lián)結。也就是,連接部49分別使閥體元件83、84與對應的連通壁76,77聯(lián)結。通過縫合氣囊40與止回閥80,形成分隔結合部47。靠近流出側結合部85、86,閥體元件83、84各具有撓性部89。撓性部89是比其它部分柔軟的部分,并且由膨脹氣體G的壓力容易使撓性部89朝肩部保護膨脹部53撓曲。如圖11中的點劃線所示,撓性部89所在區(qū)域從流出側結合部85、86到距流出側結合部85、86向下隔開長度LI的位置。由第二邊緣結合部91使閥體元件83、84的后部互相聯(lián)結。第二邊緣結合部91在連通道75中所流動膨脹氣體G的流動方向延伸。在本實施例中,織物81的折疊線82和這條折疊線附近的部分是第二邊緣結合部91。此外,在自折疊線82向前隔開的位置處,閥體元件83、84的后部具有低撓性部92。低撓性部92延伸至腰部保護膨脹部52,起點所在位置越過撓性部89、與流出側結合 部85、86隔開長度LI。通過用縫合線以一行或多行縫合閥體元件83、84,形成低撓性部92。低撓性部92比撓性部89硬,并且不易撓曲。此外,與流出側結合部85、86、第一邊緣結合部87、以及壁結合部88相比,低撓性部92更硬且更難以撓曲。低撓性部92還起到輔助結合部93的作用。在第二邊緣結合部91附近,輔助結合部93使第一閥體元件83與第二閥體元件84互相聯(lián)結。輔助結合部93延伸至腰部保護膨脹部52,起點所在位置越過撓性部89、與流出側結合部85、86隔開。如上所述,在連通道75中,折疊線42與氣囊40的連接部49之間的距離在凸出部51的末端5IT處最窄。所以,第一邊緣結合部87和低撓性部92之間的距離在凸出部51的末端5IT處最小。低撓性部92限制連通壁76、77的上端之間的開口、以及閥體元件83、84的上端之間的開口。低撓性部92的上端92U越靠近于流出側結合部85、86時,或者低撓性部92越靠近于凸出部51的末端51T時,限制的程度增大。據(jù)此,低撓性部92的上端92U的位置設定為,不會過多地妨礙連通壁76、77之間的開口、以及閥體元件83、84之間的開口。如圖14中所示,低撓性部92設置在由織物81的折疊線82向前方隔開的位置處。所以,折疊線82與壁結合部88之間的距離Dl大于低撓性部92與壁結合部88之間的距離D2。當膨脹氣體在閥體元件83與閥體元件84之間流動時,使止回閥80圓筒狀膨脹。此時,以小于撓性部89 (作為第二邊緣結合部91與壁結合部88之間的區(qū)域)的內徑,使低撓性部92與壁結合部88之間的區(qū)域圓筒狀膨脹。如圖11所示,低撓性部92的長度標注為L3,以及,壁結合部88中與低撓性部92之間的距離最窄處的位置標注為B。位置B與凸出部51的末端51T—致。此外,位置B與流出側結合部85、86的端部C之間的距離標注為D3。在本實施例中,滿足L3 >D3的關系。在閥體元件83、84的下部設置傾斜部94,傾斜部94傾斜成越朝前端越高。在傾斜部94中,閥體元件83和閥體元件84沒有聯(lián)結。將第一閥體元件83的上端與第一連通壁76聯(lián)結,以及,將第二閥體元件84的上端與第二連通壁77聯(lián)結。第一閥體元件83的上端和第二閥體元件83的上端沒有聯(lián)結。所以,在膨脹氣體供給時,止回閥80在傾斜部94的上端處打開,并且圓筒狀膨脹。如圖12中所示,由于第一閥體元件83與織物部43聯(lián)結,膨脹氣體G不會在第一閥體元件83與織物部43之間流過。類似地,由于第二閥體元件84與織物部44聯(lián)結,膨脹氣體G不會在第二閥體元件84與織物部44之間流過。由于膨脹氣體G在閥體元件83與閥體元件84之間流動,膨脹氣體G能在腰部保護膨脹部52與肩部保護膨脹部53之間流動。在圖11中,位置E位于第一閥體元件83與織物部43之間并且也被第一流出側結合部85與連接部49夾在中間,位置E能成為膨脹氣體的流動通道。然而,當肩部保護膨脹部53膨脹時,使第一閥體元件83貼附于織物部43,所以,膨脹氣體幾乎不流動至位置E。膨脹氣體也幾乎不流動至第二閥體元件84與織物部44之間并且還被第二流出側結合部86與連接部49夾在中間的位置。所以,可以將流出側結合部85、86以及連接部49縫合以彼此相交。如圖中11中所示,閥體元件83、84的上端布置成,在分隔結合部47的后方面對肩部保護膨脹部53。此外,閥體元件83、84的傾斜部94布置成,在分隔結合部47的后方面對腰部保護膨脹部52。裝配充氣器組件30,成為保持架32的下端插進止回閥80中的狀態(tài)。如圖8至圖10所示,在分隔件60中央設置壓力調節(jié)閥95。在膨脹氣體供給期初期,使壓力調節(jié)閥95關閉。此時,壓力調節(jié)閥95限制膨脹氣體從肩部保護膨脹部53流向胸部保護膨脹部54。從膨脹氣體供氣期中期開始,隨著約束乘員產生的外力使壓力調節(jié)閥95打開。結果,解除如上所述的膨脹氣體流動限制。在分隔件60的折疊線61附近,沒有包括內結合部73。在重疊部71與非重疊部72之間交界部處的折疊線61附近,沒有包括內結合部73。由沒有包括內結合部73的部分,構造成狹縫式內開口 96,用于使肩部保護膨脹部53與胸部保護膨脹部54互相連接。內開口96與權利要求中所述的開口對應。內開口 96在橫向延伸,該橫向與向車輛10施加沖擊的方向相同。重疊部71中對應于內開口 96的部分構成一對閥體元件97、98。內開口 96與邊緣68E之間的部分構造作為閥體元件97,以及,內開口 96與邊緣69E之間的部分構造作為閥體元件98。如圖19B中所示,當閥體元件97的末端97T和閥體元件98的末端98T接觸時,使壓力調節(jié)閥95關閉,從而,膨脹氣體在閥體元件97與閥體元件98之間的流動受到限制。另一方面,如圖19C中所示,當使內開口 96打開、并且使閥體元件97與閥體元件98分開時,打開壓力調 節(jié)閥95,從而,膨脹氣體G能夠在閥體元件97與閥體元件98之間流動。在膨脹部46展開并膨脹之前,重疊部71布置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然后,在與非重疊部72的交界部處,將重疊部71向上折疊,使其與非重疊部72重疊。如圖5和圖7所示,由外結合部64、65,將重疊部71的兩端與對應織物部43、44、以及分隔件60的非重疊部72聯(lián)結。如圖3所示,在氣囊40的折疊狀態(tài)下,以緊湊收納形式形成氣囊模組AM。通過這種布置,能將氣囊模組AM收納在靠背14內的空間有限的收納部21中。此外,在氣囊模組AM中,將自保持架32伸出并穿過氣囊40的螺栓34插進側框部17,并擰進螺母35中。以這種方式,將充氣器組件30連同氣囊40 —起固定于側框部17。也可以通過螺栓34和螺母35之外的其他部件,將充氣器組件30固定于側框部17。如圖1所示,本側氣囊裝置包括沖擊傳感器101和控制裝置102。沖擊傳感器101由加速度傳感器形成,并且固定于車身側部11。沖擊傳感器101檢測從側面施加至車身側部11的沖擊?;趤碜詻_擊傳感器101的檢測信號,控制裝置102控制充氣器31的操作。車輛10配備有安全帶裝置(未示出),以約束就坐在座椅12上的乘員P。下面,參照圖14至圖18,描述本側氣囊裝置的操作。在圖14至圖18中,分隔結合部47用虛線示出。雖然氣囊40的折疊線42與止回閥80的折疊線82示為具有一定距離,如以點劃線所形成的線框J所示,但折疊線42、82實際上相符。所以,膨脹氣體G不會在氣囊40的后端與止回閥80的后端之間流動。除非從側面向車身側部11施加沖擊,不會從控制裝置102輸出用于觸發(fā)充氣器31的觸發(fā)信號,并且,不會從充氣器31向膨脹部46供給膨脹氣體。所以,如圖3所示,使氣囊40以收納形式容納于收納部21中。此時,使構成氣囊40的織物部43和織物部44互相靠近。如圖5所示,通過使折疊線61布置于相反端部62、63的上游側,使分隔件60保持對半折疊。如圖9所示,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使閥體元件97、98保持為重疊的。如圖14所示,構成止回閥80的第一閥體元件83和第二閥體元件84也保持為重疊的。在車輛10行駛·過程中,當由側面碰撞等將等于或大于預定值的沖擊施加至車身側部11時,沖擊傳感器101檢測此沖擊。然后,基于其檢測信號,如圖1和圖2中所示,從控制裝置102輸出用于操作充氣器31的觸發(fā)信號。跟隨此觸發(fā)信號,如圖7中所示,充氣器31中的氣體發(fā)生劑產生高溫高壓膨脹氣體,并且膨脹氣體于充氣器31的徑向噴射。此夕卜,一些膨脹氣體通過保持架32的窗口 33流到肩部保護膨脹部53。以這種方式,開始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膨脹。此外,與流到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相比,膨脹氣體更多地從位于保持架32下側的開口端32A流到止回閥80。在膨脹氣體從充氣器31供給至止回閥80期間,如圖15所示,在第一閥體元件83與第二閥體元件84中產生作用力,以促使第一閥體元件83和第二閥體元件84具有圓筒形狀。這是因為第一閥體元件83的上端與第一連通壁76聯(lián)結,并且因為第二閥體元件84的上端與第二連通壁77聯(lián)結。這也是因為,用第一邊緣結合部87將閥體元件83、84的前部與對應的連通壁76、77聯(lián)結。此外,這也是因為,用輔助結合部93將閥體元件83、84的后部聯(lián)結。在這種情況下,在撓性部89與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之間,由第一閥體元件83和第二閥體元件84所形成圓筒的內徑有變化。在止回閥80中,輔助結合部93設置在與織物81的第二邊緣結合部91向前方分隔開的位置。結果,如圖14中所示,第二邊緣結合部91與第一邊緣結合部87之間的距離Dl大于低撓性部92與第一邊緣結合部87之間的距離D2。所以,以小于撓性部89的內徑,使閥體元件83、84中位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圓筒狀膨脹。然而,盡管閥體元件83、84的前部與對應連通壁76、77聯(lián)結,但只用輔助結合部93使閥體元件83、84的后部聯(lián)結,而沒有使閥體元件83、84的后部與對應連通壁76、77聯(lián)結。所以,閥體元件83、84的前部不能相對于連通壁76、77移動,但閥體元件83、84的后部能相對于連通壁76、77移動。此外,閥體元件83、84的低撓性部92是比較剛硬的,并且難以撓曲,但撓性部89是柔軟且可撓曲的。所以,在撓性部89中,使閥體元件83、84以大內徑圓筒狀膨脹,以及,在位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處,使閥體元件83、84以小內徑圓筒狀膨脹。于是,將撓性部89拉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并使其撓曲。之后,如圖15中箭頭H所示,用低撓性部92的上端92U附近部分(圖16中F部分)作為支點,將閥體元件83、84中位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拉向流出側結合部85、86和壁結合部88。據(jù)此,使低撓性部92傾斜,使得下側位于前方。此外,在壁結合部88與低撓性部92之間的撓性部處,容易產生皺褶。膨脹氣體G穿過圓筒狀膨脹的止回閥80,然后,進入腰部保護膨脹部52,并且使腰部保護膨脹部52膨脹?;趶某錃馄?1連續(xù)供給膨脹氣體G,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內壓增大。腰部保護膨脹部52膨脹,同時按照與折疊在靠背14中的次序相反的次序展開。由內壓高的腰部保護膨脹部52,強烈壓迫靠背14外側的側支撐部16的下部?;诖藟浩龋谧?2處,腰部保護膨脹部52周邊的側支撐部16向前并向內膨脹?;谂蛎浀膫戎尾?6,向內強烈壓迫乘員P的腰部PP的后部。另一方面,在膨脹部46的上半部中,分隔件60的折疊線61布置在相反端部62、63的上游。此外,由外結合部64、65使相反端部62、63與對應織物部43、44聯(lián)結。由周邊結合部45使分隔件60的上端及下端與織物部43、44聯(lián)結。所以,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膨脹開始之后,從對半折疊的狀態(tài)拉出分隔件60,并且使其變形成彎曲形狀。此時,在分隔件60的縱向和橫向中出現(xiàn)張力。據(jù)此,將分隔件60張緊。
將內壓PI施加至閥體元件97、98,如圖19A中箭頭所示。內壓PI并沒有如肩部保護膨脹部53約束乘員P時的內壓或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內壓那么高。此時,閥體元件97、98的整個表面彼此緊密接觸,并且限制膨脹氣體在閥體元件97與閥體元件98之間的流動。此外,如圖10中所示,由內壓PI將重疊部71壓迫至非重疊部72。據(jù)此,使閥體元件97、98閉合。如圖7和圖8中所示,分隔件60形成為豎向較長(LI > L2)。所以,在分隔件60中,與縱向相比,在橫向易于施加更高張力。內開口 96于易于施加張力的橫向延伸。所以,能容易地使內開口 96閉合。然而,在分隔件60中,縱向也施加有張力。所以,存在打開內開口 96的風險。此外,在這種情況下,由各自的末端97T、98T使閥體元件97、98閉合。這是因為,通過將分隔件60拉成張緊狀態(tài)以打開內開口 96的作用力,在內開口 96中最大,而在遠離內開口 96的位置處變得較小。也就是,在閥體元件97、98的末端97Τ、98Τ處,用于打開內開口 96的作用力最小。如圖10中所示,將重疊部71折疊到非重疊部72上,并且還連同相反端部62、63一起與織物部43、44聯(lián)結。所以,使肩部保護膨脹部53展開并膨脹時,不僅在分隔件60中于橫向施加高張力,也在重疊部71中于橫向施加高張力。
當閥體元件97和閥體元件98的至少一部分相接觸時,使壓力調節(jié)閥95關閉。因此,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的膨脹氣體不會穿過閥體元件97、98之間、以及通過內開口 96流到胸部保護膨脹部54。也就是說,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的膨脹氣體不會通過內開口 96流到胸部保護膨脹部54,或者,只有少許流動。結果,使膨脹氣體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聚集,以及,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增大。在本實施例中,由分隔件60將膨脹部46的上半部分隔成肩部保護膨脹部53和胸部保護膨脹部54。所以,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容積小于膨脹部46的上半部沒有分隔時的容積。所以,肩部保護膨脹部53內壓的增大快于膨脹部46的上半部沒有分隔的情況,而且變高。特別地,在沒有流動穿過閥體元件97、98之間的情況下,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的膨脹氣體不會流出至胸部保護膨脹部54。所以,肩部保護膨脹部53內壓的增大速度不會因為膨脹氣體流出而減小。于是,在按照與折疊次序相反的次序展開的同時,肩部保護膨脹部53膨脹。據(jù)此,由肩部保護膨脹部53壓迫椅襯18,并且使椅襯18因易破部23而破裂。如圖6中所示,以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一部分留在收納部21中,使肩部保護膨脹部53從靠背14的破裂位置向前伸出。此后,如圖2中所示,肩部保護膨脹部53在車身側部11與乘員P的肩部PS之間展開并膨脹。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高于胸部保護膨脹部54的內壓,并且低于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內壓。如圖7中所示,在至少包括肩部PS的后端部PSR和中部PSC的區(qū)域中,肩部保護膨脹部53展開并膨脹。此外,此區(qū)域的耐沖擊性高于胸部PT,但低于腰部PP。此時,胸部保護膨脹部54沒有膨脹,或者少許膨脹。所以,胸部保護膨脹部54的內壓保持較低。當車身側部11進一步進入內側時,在車輛中,肩部保護膨脹部53向內側壓迫肩部PS,藉此,約束乘員P。肩部PS的輪廓并未如后背PB那樣在車輛內側朝車輛后端彎曲。所以,肩部PS易于被肩部保護膨脹部53向里壓迫。此外,肩部PS是乘員P上半身中最向外凸出的部分,并且最靠近車身側部U。所以,在沖擊施加之前,車身側部11與乘員P上身之間的距離在肩部PS處最小。
所以,與壓迫乘員P上身中除肩部PS以外部分的情況相比,肩部保護膨脹部53能以較小膨脹容積向里壓迫肩部PS。此外,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展開及膨脹開始之后,在較短時間內即開始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壓迫。此外,針對從側面對乘員P上身沖擊的耐沖擊性,肩部PS中的耐沖擊性高于后背PB中的耐沖擊性。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在早期階段增大,由肩部保護膨脹部53強有力地壓迫這種高耐沖擊性的肩部PS。然后,通過肩部保護膨脹部53對肩部PS的壓迫以及通過腰部保護膨脹部52對腰部PP的壓迫,使乘員P向內移動并進行約束。據(jù)此,增大乘員P與車身側部11之間的距離。結果,保證了用于胸部保護膨脹部54展開及膨脹的空間。當承受來自肩部保護膨脹部53壓迫力的肩部PS面積較大時,肩部保護膨脹部53 (其通過壓迫肩部PS約束乘員P)的操作變大。然而,通過由肩部保護膨脹部53壓迫至少包括肩部PS的后端部PSR和中部PSC的區(qū)域,充分獲得上述操作。此外,當承受來自腰部保護膨脹部52壓迫力的腰部PP的面積較大時,腰部保護膨脹部52 (其通過壓迫腰部PP約束乘員P)的操作變大。然而,通過由腰部保護膨脹部52至少壓迫腰部PP的后部,充分獲得上述操作。在上述系列過程中,由于使肩保護膨脹部53獨自展開并膨脹,乘員P身體中承受膨脹部46上半部壓力的位置只有肩部保護膨脹部53。在閥體元件97、98閉合狀態(tài)下膨脹氣體連續(xù)供入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時候,壓力調節(jié)閥95開始因來自車身側部11的外力而打開。此時,從膨脹氣體向膨脹部46上半部供給的中期開始,由約束乘員P帶來的外力壓迫膨脹部46的上半部并使之變形。據(jù)此,對分隔件60的橫向的張力減小,而縱向的張力增大。此外,隨著膨脹部46變形,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PI進一步增大。然后,如圖19B中所示,當分隔件60被壓向胸部保護膨脹部54側,施加至分隔件60的張力改變。據(jù)此,縱向與橫向之間張力方面的差異變小,使內開口 96變形,以及,閥體元件97、98開始移動。另一方面,重疊部71與非重疊部72重疊。此外,由外結合部64、65使重疊部71的兩端與織物部43、44聯(lián)結。所以,在重疊部71的外結合部64、65附近,維持重疊狀態(tài)的作用力強烈作用。此力在遠離外結合部64、65的位置處變得較小,并且在重疊部71的中心,在閥體元件97、98處最小。所以,在閥體元件97、98處或其附近部分處,使縱向和橫向受到牽拉的重疊部71變形。當使內開口 96打開至一定程度時,在重疊部71處,閥體元件97、98承受的內壓PI具有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高壓力,并且,閥體元件97、98被從內開96向胸部保護膨脹部54推出。當內開口 96于上下方向的寬度Wl較窄時,末端97T、98T互相接觸,并且由末端97Τ、98Τ使閥體元件97、98閉合。如圖19C中所示,此時,內開口 96的寬度Wl窄于閥體元件97、98各自寬度W2之和(2.W2)。如圖19C中所示,當內開口 96的寬度Wl變成大于總值(2.W2)時,使末端97Τ、98Τ分開,并且壓力調節(jié)閥95打開。然后,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的膨脹氣體G穿過內開口96與閥體元件9 7、98之間,流出至胸部保護膨脹部54。據(jù)此,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不會增大,并且停止降低。此時,由于車身側部11繼續(xù)進入內側,膨脹部46上半部的肩部保護膨脹部53保持壓向乘員P。接著,胸部保護膨脹部54的內壓增大,并且,按照與折疊次序相反的次序,使胸部保護膨脹部54展開并膨脹。此時,以低于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胸部保護膨脹部54展開并膨脹。此時,使車身側部11與乘員P上身之間的距離處于由肩部保護膨脹部53和腰部保護膨脹部52增大的狀態(tài)。據(jù)此,使胸部保護膨脹部54易于從車身側部11與乘員P之間的空間向前展開并膨脹。然后,通過胸部保護膨脹部54的展開膨脹,也將乘員P的上身壓向膨脹部46的胸部保護膨脹部54。據(jù)此,由肩部保護膨脹部53和胸部保護膨脹部54約束乘員P的上身。展開并膨脹之后胸部保護膨脹部54中過剩的膨脹氣體G通過通氣孔56排到氣囊46外部。據(jù)此,胸部保護膨脹部54的內壓逐漸降低。以這種方式,使氣囊40位于乘員P的上身與車身側部11之間。通過向內壓迫乘員P的上身,氣囊40約束乘員P的上身。結果,由膨脹部46緩沖通過車身側部11從側面?zhèn)髦脸藛TP的沖擊,并且,保護乘員P的上身。之后,如圖16中所示,當停止從充氣器31噴射膨脹氣體時,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的膨脹氣體G流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于是,止回閥80如下操作。將撓性部89拉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并且, 基于內徑差異使撓性部89撓曲。然后,撓性部89頃刻承受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膨脹氣體G的高壓,并且被壓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結果,將撓性部89向上推動,如圖16中箭頭I所示。之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被拉向流出側結合部85、86和壁結合部88。在這種情況下,低撓性部92也被拉向流出側結合部85、86。利用由框F示出的上端U的附近作為支撐點,低撓性部92朝流出側結合部85、86和壁結合部88翻轉。此時,按照與撓性部89類似的方式,閥體元件83、84中位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也承受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膨脹氣體G的高壓。所以,如圖17中箭頭K所示,將閥體元件83、84中位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斜向前向上折疊,以將其推至閥體元件83、84之間。據(jù)此,閥體元件83、84之間空間所構成的膨脹氣體G流動通道變窄。此外,如圖11中所示,低撓性部92的長度L3設定為長于凸出部51的末端51T與流出側結合部85、86的端部C之間的距離D3(L3 > D3)。據(jù)此,如圖18中所示,在斜向前向上翻轉途中,低撓性部92與連接部49的凸出部51接觸。以這種方式,凸出部51限制低撓性部92向流出側結合部85、86和壁結合部88的進一步翻轉。于是,使止回閥80閉合,并且,限制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的膨脹氣體G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流出。據(jù)此,維持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內壓使其不會降低,處在適合于保護腰部PP的壓力。此后,止回閥80還允許膨脹氣體G從肩部保護膨脹部53向腰部保護膨脹部52流入,但限制膨脹氣體G從腰部保護膨脹部52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流出。所以,即使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內壓因 為側氣囊裝置約束腰部PP而增大,止回閥80也限制膨脹氣體G從腰部保護膨脹部52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流出。結果,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不會由于腰部PP受到約束之后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壓力變化而增大。特別地,由于膨脹氣體G不會在不穿過止回閥80的情況下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與腰部保護膨脹部52之間來去,不會損失上述功能。當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內壓變得過高時,低撓性部92試圖移動超出壁結合部88。在這樣的情況下,隨著低撓性部92移動,閥體元件83、84中位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也試圖移動超出壁結合部88。在這種情況下,存在閥體元件83、84打開的風險,并且存在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的膨脹氣體G通過止回閥80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回流的風險。在這方面,在本實施例中,充氣器組件30的下端布置為靠近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的流出側結合部85、86。所以,充氣器組件30的下端能防止低撓性部92以及閥體元件83、84過度移向壁結合部88。結果,能限制低撓性部92以及閥體元件83、84移動超出壁結合部88。雖然以上已經(jīng)描述了本側氣囊裝置的代表性操作模式,但在某些情況下,止回閥80也以其他模式操作。在另一模式中,本側氣囊裝置類似于代表性模式操作,直至將撓性部89拉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并且也直至將低撓性部92拉向流出側結合部85、86以及壁結合部88。在此之后,通過承受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膨脹氣體G的高壓,閥體元件83、84中位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成為互相接近。然后,使閥體元件83、84中位于撓性部89下方的部分坍倒,同時,使其從低撓性部92附近緊密地貼附于肩部保護膨脹部53,并且關閉閥體元件83與閥體元件84之間膨脹氣體G的流動通道。如上所述,根據(jù)本實施方式,實現(xiàn)以下優(yōu)點。(I)氣囊40由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上游膨脹部、以及下游膨脹部構成。此外,氣囊40包括:上游膨脹部,其作為肩部保護膨脹部53 ;以及下游膨脹部,其作為胸部保護膨脹部54。此外,在腰部保護膨脹部52與肩部保護膨脹部53之間的連通道75中設置止回閥80,用于限制膨脹氣體G從腰部區(qū)域保護膨脹部52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流出。此外,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與胸部保護膨脹部54之間的分隔件60中設置壓力調節(jié)閥95,該壓力調節(jié)閥95具有內開口 96和一對閥體元件97、98。根據(jù)此結構,在膨脹部46展開及膨脹的初期,使腰部保護膨脹部52在耐沖擊性最高的腰部PP的側面、以最高內壓展開并膨脹。接著,使肩部保護膨脹部53在耐沖擊性高的肩部PS的側面、以次高于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內壓展開并膨脹。進一步,以低于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使胸部保護膨脹部54在耐沖擊性低于肩部PS的胸部PT的側面展開并膨脹。也就是說,通過考慮腰部PP、肩部PS、以及胸部PT之間耐沖擊性方面的差異,在膨脹部46處獲得適當?shù)膲毫Ψ植?,并且有效地防止乘員P上身受到?jīng)_擊傷害。此外,通過強烈壓迫腰部PP和肩部PS使乘員P向內移動,還增大了車身側部11與乘員P上身之間的距離。由于通過這樣做保證了胸部保護膨脹部54展開并膨脹的空間,胸部保護膨脹部54能可靠地展開并膨脹。結果,提高了對乘員P的保護性能。(2)肩部保護膨脹部53在至少包括肩部PS的后端部PSR和中部PSC的區(qū)域的側面展開并膨脹。所以,盡管承受來自肩部保護膨脹部53壓迫力的肩部PS面積較小,由肩部保護膨脹部53壓迫肩部PS,以及,能使乘員P向內移動并對其進行約束。(3)腰部保護膨脹部52在腰部PP的后部展開并膨脹。所以,盡管承受來自腰部保護膨脹部52壓迫力的腰部PP面積較小,能由腰部保護膨脹部52壓迫腰部PP,以及,能使乘員P向內移動并對其進行約束。(4)氣囊40收納在座椅12的收納部21中。此外,腰部保護膨脹部52在靠背14的內部展開并膨脹。所以,通過由腰部保護膨脹部52壓迫側支撐部16,使側支撐部16向前并向內膨出。據(jù)此,借助于側支撐部16,通過對就坐于座椅12上的乘員P進行壓迫,使乘員P向內移動,并且也能對其加以約束。(5)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 壓存在受到胸部保護膨脹部54內壓變化影響的風險。在這方面,根據(jù)本實施方式 ,在胸部保護膨脹部54設置中通氣孔56。根據(jù)此結構,基于膨脹氣體從通氣孔56排出的調節(jié),根據(jù)乘員側身的耐沖擊性,適當?shù)卣{節(jié)胸部保護膨脹部54和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壓力分布。(6)膨脹部46的上側部分由分隔件60分隔成肩部保護膨脹部53和胸部保護膨脹部54。根據(jù)本實施例,通過在分隔件60中設置壓力調節(jié)閥95,可以將胸部保護膨脹部54設定為,在膨脹部46展開并膨脹的初始階段并不展開及膨脹。據(jù)此,即使在靠背14前方存在障礙物,也能避免胸部保護膨脹部54推壓該障礙物。此外,本實施例可以如下列實施方式進行變化。構成分隔件60的上側部件66和下側部件67中的至少一個可以沿折疊線61分成兩部分。分隔件60的相反端部62、63可以與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的織物部43、44聯(lián)結,或者,可以在胸部保護膨脹部54中聯(lián)結??蛇x擇地,相反端部62、63中的一個可以聯(lián)結于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而另一個可以聯(lián)結于胸部保護膨脹部54中。內開口 96和內結合部73可以與分隔件60的折疊線61傾斜交叉,或者可以沿折疊線61設置。分隔件60可以由單片織物形成。
在以上說明的實施例中,內開口 96與邊緣68E、69E之間的部分起到閥體元件97、98的作用。所以,只要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展開并膨脹時使閥體元件97、98的末端97T、98T靠近成彼此接觸,可以改變成不是與內開口 96對應的部分。例如,重疊部71中不與內開口 96對應的部分可以通過縫合或粘合的方式部分或全部聯(lián)結。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這樣布置,使得只有與內開口 96對應的那些部分能移動作為閥體元件97、98,以及,不與內開口96對應的那些部分可以固定以免不必要地移動??蛇x擇地,在重疊部71中不與內開口 96對應的部分處可以設置切口。分隔件60和閥體元件97、98可以由不同部件形成。對半折疊的分隔件60的折疊線61相對于氣囊模組AM可以稍微傾斜。內結合部73之間的聯(lián)結被取消的位置可以是橫向偏離折疊線61的位置。內結合部73之間的聯(lián)結可以在多個位置處取消。包括閥體元件97、98的一對重疊部71可以布置在胸部保護膨脹部54中。在對半折疊的折疊線61位于相反端部62、63下游的狀態(tài)下,分隔件60可以在未膨脹的展開狀態(tài)下裝配至膨脹部46。在這種情況下,在膨脹部46展開并膨脹之前,包括閥體元件97、98的重疊部71可布置在胸部保護膨脹部54中。分隔件60的上側部件66和下側部件67可以重疊,使得端部68、69重疊成帶狀,而不用將邊緣68E、69E對在一起。大致整個氣囊40可以是膨脹部46,或者,氣囊40可具有非膨脹部,如上述實施例中那樣。除了肩部保護膨脹 部53和胸部保護膨脹部54之外,膨脹部可以具有用于保護顳部的頭部保護膨脹部。腰部保護膨脹部52可以于整個腰部PP的側面展開并膨脹。腰部保護膨脹部52可以通過使靠背14的椅襯18破裂而向前伸出。一般而言,胸部PT的耐沖擊性在后半部(其包括脊柱和肋骨)處比前半部(其不包括結構諸如脊柱和肋骨)處高。所以,理想的是,由上游膨脹部和下游膨脹部作用于胸部PT的沖擊應設定為,在前半部處小于在后半部處。在這方面,根據(jù)上述實施例,使下游膨脹部以低于上游膨脹部的內壓展開并膨脹。在這種情況下,上游膨脹部可以在胸部后半部的側面展開并膨脹,以及,下游膨脹部可以在胸部前半部的側面展開并膨脹。在這種情況下,上游膨脹部和下游膨脹部都成為胸部保護膨脹部。在上述實施方式中,膨脹部46的內壓在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最高,并且按照上游膨脹部和下游膨脹部的次序變低??蛇x擇地,上游膨脹部可以為在胸部PT側面展開并膨脹的胸部保護膨脹部,并且,下游膨脹部可以為在胸部保護膨脹部的前側展開并膨脹。在這種情況下,下游膨脹部接收從胸部保護膨脹部流出的膨脹氣體,并且表現(xiàn)出調節(jié)胸部保護膨脹部內壓的功能??梢允褂镁哂蟹忾]上端和開放下端的保持架、或者具有開放的上端和下端的保持架。保持架32可以省略。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將充氣器31直接安裝于靠背14的側框部17。充氣器組件30可以設置于氣囊40的外部。在這種情況下,充氣器31和上游膨脹部可以由管道連接,以及,通過此管道可以將膨脹氣體從充氣器31供給至上游膨脹部。收納部21可以設置于車身側部11,而不是設置于靠背14。進一步,氣囊模組AM可裝入車身側部11的收納部21中。取決于通氣孔56的大小、數(shù)量、以及位置,存在這樣的風險:因膨脹氣體從通氣孔56的排出量變得過大,使得胸部保護膨脹部54和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低于適當值。在這種情況下,可以使低撓性部92布置成移動超出壁結合部88,并且可以使閥體元件83、84翻轉,以打開閥體元件83與閥體元件84之間的流動通道。采用這種布置,腰部保護膨脹部52中的膨脹氣體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流出,所以,能補償肩部保護膨脹部53的內壓。通過改變低撓性部92的剛性以及改變長度L3,可以使閥體元件83、84翻轉。通過改變縫合線的種類、粗細、以及數(shù)量,可以調節(jié)低撓性部92的剛性。例如,通過增加縫合線的粗度和數(shù)量,低撓性部92變硬,使閥體元件83、84翻轉所需的腰部保護膨脹部52內壓變高。此外,如果低撓性部92由粘合部構成,通過改變粘合劑的種類及涂布量,可以改變低撓性部92的剛性。例如,如果涂布量變大,低撓性部92變硬,以及,使閥體元件83,84翻轉所需的腰部保護膨脹部52內壓變高。在上述實施例中,第一邊緣結合部87和壁結合部88的位置可以改變。第一邊緣結合部87可以是使閥體元件83、84的前部與對應連通壁76、77聯(lián)結的結合部。此外,壁結合部88可以是靠近第一邊緣結合部87設置并且還使連通壁76、77聯(lián)結的結合部。低撓性部92和輔助結合部93可以設置于閥體元件83、84的不同位置。輔助結合部93可以是這樣的結合 部:其靠近于第二邊緣結合部91設置在第一邊緣結合部87與第二邊緣結合部91之間,并且,在閥體元件83與閥體元件84之間聯(lián)結,以及,還從撓性部89的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附近延伸至腰部保護膨脹部52。此外,低撓性部92可以進行更改,只要滿足下述即可:其撓性低于撓性部89,設置在止回閥80的輔助結合部93上或附近,并且于氣體流動方向延伸。通過使獨立的成對織物重疊并且連接,可以形成止回閥80。在這種情況下,通過第二邊緣結合部91使閥體元件83、84的后部聯(lián)結。低撓性部92的結構可以改變,只要滿足下述即可:低撓性部92于氣體流動方向延伸,撓性低于撓性部89,以及,位于止回閥80的輔助結合部93上或附近。低撓性部92可以由例如塑料或金屬形成。在上述實施例中,雖然低撓性部92與第二邊緣結合部91平行設置。然而,低撓性部92可以設置為與第二邊緣結合部91相交。采用這種布置,通過調節(jié)閥體元件83與閥體元件84之間的流動通道面積DS,可以調節(jié)膨脹氣體G的流量。例如,通過將低撓性部92設置為與第二邊緣結合部91以大角度相交,流動通道面積DS變小,以及,流進腰部保護膨脹部52的膨脹氣體的流量變小。本發(fā)明可以應用于這樣一種側氣囊裝置,其中氣囊40的內部被系繩分隔成多個膨脹部。在這種情況下,可以在系繩中設置止回閥。傾斜部94可以從閥體元件83、84中省略。流出側結合部85、86的延伸方向可以不與流過連通道75的膨脹氣體的流動方向正交。本發(fā)明可以應用于這樣的車輛10,其包括的座椅12具有面對側面的靠背14。這種側氣囊裝置能防止乘員P受到從車輛10前面及后面施加沖擊的傷害。本發(fā)明的側氣囊裝置可以應用于私人汽車以外的各種工業(yè)車輛。本發(fā)明可以應用于這樣一種側氣囊裝置,其安裝在交通工具的座椅中,用于諸如飛機和輪 船等各種交通 工具。
權利要求
1.一種側氣囊裝置,包括氣囊,所述裝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氣囊具有腰部保護膨脹部、上游膨脹部、以及下游膨脹部,由膨脹氣體使這些膨脹部膨脹, 所述腰部保護膨脹部在就坐于車輛座椅的乘員的腰部的側面展開并膨脹, 所述上游膨脹部經(jīng)由連通道與所述腰部保護膨脹部的上側相鄰,以及,以低于所述腰部保護膨脹部內壓的內壓使所述上游膨脹部展開并膨脹, 所述下游膨脹部經(jīng)由平面狀分隔件與所述上游膨脹部的前側相鄰,以及,由已經(jīng)通過所述上游膨脹部的膨脹氣體使所述下游膨脹部展開并膨脹, 所述上游膨脹部和所述下游膨脹部中的至少一個是胸部保護膨脹部,所述胸部保護膨脹部于所述乘員的胸部的側面展開并膨脹, 在所述連通道中設置止回閥,該止回閥限制膨脹氣體從所述腰部保護膨脹部向所述上游膨脹部流出, 在所述分隔件中設置壓力調節(jié)閥,該壓力調節(jié)閥具有開口和一對閥體元件, 在由所述上游膨脹部約束所述乘員之前,使所述閥體元件因受到所述上游膨脹部中膨脹氣體的推動而互相接觸 ,從而限制膨脹氣體在所述開口處流動,以及 當由所述上游膨脹部約束所述乘員時,隨著約束所述乘員產生的外力使所述閥體元件撓曲并且彼此分開,從而允許膨脹氣體在所述開口處流動。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側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膨脹部是肩部保護膨脹部,該肩部保護膨脹部在所述乘員的肩部的側面展開并膨脹,以及 所述下游膨脹部是所述胸部保護膨脹部。
3.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腰部保護膨脹部至少在所述腰部的后部的側面展開并膨脹。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側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氣囊收納在所述車輛座椅的內部,以及 所述腰部保護膨脹部于所述車輛座椅的內部展開并膨脹。
5.根據(jù)權利要求1或權利要求2所述的側氣囊裝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下游膨脹部中設置膨脹氣體的通氣孔。
全文摘要
氣囊(40)在連通道(75)中包括止回閥(80),連通道(75)使腰部保護膨脹部(52)與肩部保護膨脹部(53)互相連接。止回閥(80)限制膨脹氣體從腰部保護膨脹部(52)向肩部保護膨脹部(53)流出。在肩部保護膨脹部(53)和胸部保護膨脹部(54)之間的分隔件(60)中設置壓力調節(jié)閥(95),該壓力調節(jié)閥具有內開口(96)和一對閥體元件(98)。在由肩部保護膨脹部(53)約束乘員之前,使閥體元件(98)因受到肩部保護膨脹部(53)中膨脹氣體的推動而互相接觸,從而限制膨脹氣體在內開口(96)處流動。當由肩部保護膨脹部(53)約束乘員時,隨著這種約束產生的外力使閥體元件(98)撓曲并且彼此分離,從而允許膨脹氣體在內開口(96)處流動。
文檔編號B60R21/207GK103241211SQ201310048509
公開日2013年8月14日 申請日期2013年2月6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2月8日
發(fā)明者本田健作, 佐藤祐司, 堀田昌志 申請人:豐田合成株式會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