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帶卷取裝置制造方法
【專利摘要】本發(fā)明提供安全帶卷取裝置,能夠提高設置在馬達與帶軸之間的離合器的耐久性。安全帶卷取裝置(10)具備帶軸、朝卷取方向對該帶軸施力的盤簧(52)以及具有輸出軸(68)的馬達(66)。并且,安全帶卷取裝置(10)具備將輸出軸(68)的朝正方向的旋轉傳遞至帶軸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的第一離合器(94)。此外,安全帶卷取裝置(10)具備第二離合器(116),該第二離合器具有當輸出軸(68)朝正方向旋轉時其擴開被限制且當輸出軸(68)朝反方向旋轉時允許擴開的配重(170、172),通過該配重(170、172)擴開而將輸出軸(68)的朝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帶軸,從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
【專利說明】安全帶卷取裝置
【技術領域】
[0001]本發(fā)明涉及構成車輛的座椅安全帶裝置的安全帶卷取裝置。
【背景技術】
[0002]以往,公知有如下的具備離合器(切斷連接機構)的安全帶卷取裝置:通過借助離心力擴開離合器配重(clutch weight),使得能夠將馬達的旋轉傳遞至帶軸(參照下述專利文獻I)。并且,該離合器構成為能夠將馬達的朝向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帶軸,且構成為馬達的朝向正方向的旋轉無法傳遞至帶軸。
[0003]專利文獻1:日本特開2005-324772號公報
[0004]然而,當馬達旋轉時,與其旋轉方向無關,離合器配重借助自身的離心力而擴開。即,即便是在離合器配重不擴開也無妨的情況下(馬達朝正方向旋轉的情況下),離合器配重也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
[0005]然而,包括離合器配重而構成的離合器的耐久性的目標值是考慮離合器配重擴開的次數(shù)而設定的。
[0006]并且,施加于離合器配重的離心力依賴于該離合器配重自身的轉速。結果,施加于承受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而將馬達的旋轉傳遞到帶軸的切斷連接機構的載荷也依賴于離合器配重自身的轉速。
【發(fā)明內(nèi)容】
[0007]考慮到上述事實,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種能夠提高設置在馬達與帶軸之間的離合器的耐久性的安全帶卷取裝置。
[0008]并且,本發(fā)明的目的還在于得到一種能夠使施加于設置在馬達與帶軸之間的切斷連接機構的載荷穩(wěn)定的安全帶卷取裝置。
[0009]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具備:帶軸,安全帶的長邊方向基端側卡止于該帶軸,通過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而卷取并收納上述安全帶;彈簧,該彈簧朝卷取方向對上述帶軸施力;馬達,通過對該馬達通電,該馬達的輸出軸繞軸線旋轉;第一離合器,該第一離合器設置在上述帶軸和上述輸出軸之間,將以規(guī)定的減速比被減速后的上述輸出軸的朝正方向的旋轉傳遞至上述帶軸從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不將在上述帶軸側產(chǎn)生的旋轉朝上述輸出軸傳遞;以及第二離合器,該第二離合器在上述帶軸和上述輸出軸之間與上述第一離合器獨立地設置,具有離合器配重,當上述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時限制上述離合器配重擴開、且當上述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時允許上述離合器配重擴開,通過上述離合器配重擴開而將以比上述規(guī)定的減速比低的減速比被減速后的上述輸出軸的朝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上述帶軸從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不將在上述帶軸側產(chǎn)生的旋轉朝上述輸出軸傳遞。
[0010]在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具備上述結構的第一離合器和第二離合器。因此,能夠將馬達的旋轉利用經(jīng)由第一離合器的扭矩傳遞路徑和經(jīng)由第二離合器的扭矩傳遞路徑這兩個路徑傳遞至帶軸。
[0011 ] 即,當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時,該輸出軸的旋轉以規(guī)定的減速比被減速并傳遞至帶軸(經(jīng)由第一離合器的路徑)。結果,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當馬達的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時,該輸出軸的旋轉以比上述規(guī)定的減速比低的減速比被減速并傳遞至帶軸(經(jīng)由第二離合器的路徑)。結果,與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的情況相比較以小的扭矩使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
[0012]然而,第二離合器構成為當馬達的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時將該馬達的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帶軸。然而,盡管第二離合器的離合器配重在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的情況下也欲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但是,在本發(fā)明中,當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的情況下,該離合器配重的擴開動作被限制。換言之,當馬達的輸出軸的旋轉經(jīng)由第一離合器傳遞至帶軸時,構成第二離合器的離合器配重不擴開(工作)。結果,構成第二離合器的離合器配重的擴開(工作)次數(shù)降低。
[0013]對于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在技術方案I所記載的安全帶卷取裝置中,上述第二離合器具備止擋件,當上述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時,上述止擋件與上述離合器配重抵接從而限制該離合器配重擴開。
[0014]在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當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時,止擋件與離合器配重抵接,離合器配重的擴開被限制。換言之,當馬達的輸出軸的旋轉經(jīng)由第一離合器傳遞至帶軸時,構成第二離合器的離合器配重不擴開(工作)。結果,構成第二離合器的離合器配重的擴開(工作)次數(shù)降低。
[0015]對于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在技術方案2所記載的安全帶卷取裝置中,上述第二離合器具備:基體,該基體被支承為能夠繞軸線旋轉;轉子,該轉子一體地連結于上述基體,且與上述馬達的上述輸出軸連接,上述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該轉子從而該轉子旋轉;離合器齒輪,該離合器齒輪設置成能夠相對于上述轉子相對旋轉,且與上述帶軸連接,并且通過該離合器齒輪旋轉而使上述帶軸旋轉;離合器彈簧,該離合器彈簧相對于上述離合器齒輪以同軸且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設置,且上述離合器彈簧的卷繞方向一端部連結于上述轉子,該離合器彈簧通過其卷繞方向另一端部朝上述卷繞方向一方移動而自身的外徑尺寸擴大從而與上述離合器齒輪卡合,從而使上述離合器齒輪與上述轉子一起一體地旋轉;桿,該桿設置成能夠相對于上述基體繞軸線轉動,繞上述基體的軸線被朝一方施力,且連結于上述離合器彈簧的上述卷繞方向另一端部,通過繞上述基體的軸線朝另一方轉動而使上述離合器彈簧的上述卷繞方向另一端部朝上述卷繞方向一方移動;上述離合器配重,該離合器配重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上述基體朝徑向擴開,且連結于上述桿,由上述桿保持在上述基體的徑向內(nèi)側,且借助當基于上述輸出軸的旋轉而上述基體的旋轉時作用于自身的離心力朝上述基體的徑向外側擴開,從而使上述桿繞上述基體的軸線朝另一方轉動;以及上述止擋件,該止擋件與上述基體同軸配置,且被支承為以該軸作為旋轉軸旋轉自如。
[0016]在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當馬達的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時,連接于該輸出軸的轉子與基體一起旋轉。并且,通過基體旋轉,由該基體支承的離合器配重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結果,桿工作,離合器彈簧的外徑尺寸朝徑向外側擴大。并且,當離合器彈簧的外徑尺寸擴大時,離合器齒輪與轉子一體地旋轉。由此,馬達的輸出軸的朝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帶軸。
[0017]并且,當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時,止擋件與離合器配重抵接,離合器配重的擴開被限制。換言之,當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的情況下,離合器齒輪與離合器彈簧不卡合。結果,構成第二離合器的離合器齒輪與離合器彈簧卡合的次數(shù)降低。
[0018]對于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在技術方案3所記載的安全帶卷取裝置中,在上述基體設置有朝該基體的徑向外側突出的突起部,并且,當通過上述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而上述基體旋轉時,上述突起部與上述止擋件的一部分抵接,從而將該止擋件保持在限制上述離合器配重的擴開的位置,并且,當通過上述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而上述基體旋轉時,上述突起部與上述止擋件的另一部分抵接,從而將該止擋件保持在允許上述離合器配重的擴開的位置。
[0019]在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當通過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而基體旋轉時,設置于該基體的突起部與止擋件的一部分抵接。結果,止擋件被保持在限制離合器配重的擴開的位置。并且,當通過馬達的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而基體旋轉時,設置于該基體的突起部與止擋件的另一部分抵接。結果,該止擋件被保持在允許離合器配重擴開的位置。
[0020]對于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在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安全帶卷取裝置中,上述安全帶卷取裝置構成為:在通過上述基體旋轉而上述突起部與上述止擋件的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抵接之前,限制該止擋件旋轉。
[0021]在技術方案5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限制該止擋件旋轉直至通過基體旋轉而突起部與止擋件的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抵接。結果,設置于基體的突起部與止擋件抵接為止的時間穩(wěn)定。
[0022]對于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在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安全帶卷取裝置中,上述安全帶卷取裝置構成為:通過上述止擋件的一部分與構成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抵接、或者上述止擋件的一部分壓入于上述構成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限制該止擋件旋轉直至上述突起部與上述止擋件的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抵接。
[0023]在技術方案6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通過止擋件的一部分與構成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抵接、或者止擋件的一部分壓入于構成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在突起部與止擋件的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抵接之前,限制該止擋件旋轉。結果,設置于基體的突起部與止擋件抵接為止的時間穩(wěn)定。
[0024]技術方案I?3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具有能夠提高設置在馬達與帶軸之間的第二離合器的耐久性的優(yōu)異效果。
[0025]技術方案4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具有能夠將止擋件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保持在限制離合器配重擴開的位置和允許擴開的位置的優(yōu)異效果。
[0026]技術方案5以及6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具有能夠使設置于基體的突起部與止擋件抵接的時刻穩(wěn)定的優(yōu)異效果。
[0027]技術方案7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安全帶卷取裝置具備:帶軸,安全帶的長邊方向基端側卡止于該帶軸,通過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而卷取并收納上述安全帶;彈簧,該彈簧朝卷取方向對上述帶軸施力;馬達,通過對該馬達通電,該馬達的輸出軸繞軸線旋轉;以及離合器,該離合器設置在上述帶軸與上述輸出軸之間,將上述輸出軸的朝向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上述帶軸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上述離合器具有:離合器配重,該離合器配重借助上述輸出軸旋轉、且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切斷連接機構,該切斷連接機構承受上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而連接從而能夠將上述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上述帶軸;以及載荷限制部,該載荷限制部限制施加于上述切斷連接機構的上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
[0028]在技術方案7所記載的發(fā)明中,當馬達的輸出軸旋轉時,該輸出軸的旋轉經(jīng)由離合器被傳遞。結果,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
[0029]然而,構成離合器的離合器配重借助馬達的輸出軸旋轉,且借助自身的離心力而擴開。施加于該離合器配重的離心力依賴于離合器配重自身的轉速,并且,施加于承受該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而將馬達的旋轉傳遞至帶軸的切斷連接機構的載荷也依賴于離合器配重自身的轉速。然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設置有載荷限制部,因此能夠限制從離合器配重施加于切斷連接機構的力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
[0030]技術方案8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的特征在于,上述安全帶卷取裝置具備:帶軸,安全帶的長邊方向基端側卡止于該帶軸,通過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而卷取并收納上述安全帶;彈簧,該彈簧朝卷取方向對上述帶軸施力;馬達,通過對該馬達通電,該馬達的輸出軸繞軸線旋轉;第一離合器,該第一離合器設置在上述帶軸和上述輸出軸之間,將以規(guī)定的減速比被減速后的上述輸出軸的朝正方向的旋轉傳遞至上述帶軸從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不將在上述帶軸側產(chǎn)生的旋轉朝上述輸出軸傳遞;以及第二離合器,該第二離合器在上述帶軸和上述輸出軸之間與上述第一離合器獨立地設置,將以比上述規(guī)定的減速比低的減速比被減速后的上述輸出軸的朝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上述帶軸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不將在上述帶軸側產(chǎn)生的旋轉朝上述輸出軸傳遞,上述第二離合器具有:離合器配重,該離合器配重借助上述輸出軸旋轉、且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切斷連接機構,該切斷連接機構承受上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而連接從而能夠將上述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上述帶軸;以及載荷限制部,該載荷限制部限制施加于上述切斷連接機構的上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
[0031]在技術方案8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具備上述結構的第一離合器和第二離合器。因此,能夠將馬達的旋轉通過經(jīng)由第一離合器的扭矩傳遞路徑和經(jīng)由第二離合器的扭矩傳遞路徑這兩個路徑傳遞至帶軸。
[0032]即,當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時,該輸出軸的旋轉以規(guī)定的減速比被減速并傳遞至帶軸(經(jīng)由第一離合器的路徑)。結果,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當馬達的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時,該輸出軸的旋轉以比上述規(guī)定的減速比低的減速比被減速并傳遞至帶軸(經(jīng)由第二離合器的路徑)。結果,與馬達的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的情況相比較以小的扭矩使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
[0033]然而,構成第二離合器的離合器配重借助馬達的輸出軸而旋轉,且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施加于該離合器配重的離心力依賴于離合器配重自身的轉速,并且,施加于承受該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而將馬達的旋轉傳遞至帶軸的切斷連接機構的載荷也依賴于離合器配重自身的轉速。然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設置有載荷限制部,因此能夠限制從離合器配重施加于切斷連接機構的力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
[0034]技術方案9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的特征在于,在技術方案8所記載的安全帶卷取裝置中,上述切斷連接機構構成為包括:轉子,該轉子與上述馬達的上述輸出軸連接,上述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該轉子從而該轉子旋轉;離合器齒輪,該離合器齒輪設置成能夠相對于上述轉子相對旋轉,且與上述帶軸連接,并且通過該離合器齒輪旋轉而使上述帶軸旋轉;離合器彈簧,該離合器彈簧相對于上述離合器齒輪以同軸且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設置,且上述離合器彈簧的卷繞方向一端部連結于上述轉子,該離合器彈簧通過其卷繞方向另一端部朝上述卷繞方向一方移動而自身的外徑尺寸擴大從而與上述離合器齒輪卡合,從而使上述離合器齒輪與上述轉子一起一體地旋轉;桿,該桿設置成能夠相對于上述基體繞軸線轉動,繞上述基體的軸線被朝一方施力,且連結于上述離合器彈簧的上述卷繞方向另一端部,通過繞上述基體的軸線朝另一方轉動而使上述離合器彈簧的上述卷繞方向另一端部朝上述卷繞方向一方移動,上述離合器配重被支承于基體,該基體被軸支承為能夠繞軸線旋轉,且上述離合器配重連結于上述桿,上述離合器配重朝上述基體的徑向外側擴開從而使上述桿繞上述基體的軸線朝另一方轉動。
[0035]在技術方案9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當馬達的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時,與該輸出軸鏈接的轉子與基體一起旋轉。并且,通過基體旋轉,由該基體支承的離合器配重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結果,該離合器配重所被連結的桿工作,離合器彈簧的外徑尺寸朝徑向外側擴大。并且,當離合器彈簧的外徑尺寸擴大時,離合器齒輪與轉子一體地旋轉。由此,馬達的輸出軸的朝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帶軸。
[0036]然而,在本發(fā)明中,由于設置有載荷限制部,因此從離合器配重經(jīng)由桿輸入至離合器彈簧的載荷穩(wěn)定。結果,離合器彈簧與離合器齒輪之間的接觸(卡合)載荷穩(wěn)定。
[0037]對于技術方案10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在技術方案9所記載的安全帶卷取裝置中,上述載荷限制部形成突起,該突起設置于上述基體,上述離合器配重通過擴開而與上述突起抵接。
[0038]在技術方案10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擴開的離合器配重與設置于基體的突起抵接,由此,從離合器配重經(jīng)由桿輸入至離合器彈簧的載荷被限制。
[0039]對于技術方案11所記載的本發(fā)明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在技術方案9所記載的安全帶卷取裝置中,上述載荷限制部是引導槽,該引導槽設置于上述基體,且將上述桿轉動的范圍限定于規(guī)定的范圍。
[0040]在技術方案11所記載的本發(fā)明中,桿轉動的范圍有引導槽限制,由此,從離合器配重經(jīng)由桿輸入至離合器彈簧的載荷被限制。
[0041]附圖標記說明:
[0042]10...安全帶卷取裝置;20...帶軸;28...安全帶;52...盤簧;66...馬達;
68...輸出軸;94...第一離合器;116...第二離合器;118...基體;125...突起部;425:伸出部;425Α...突起部(載荷限制部);128...轉子;136...離合器齒輪;140...離合器彈簧;148...桿;170...配重(離合器配重);172...配重(離合器配重);188...止擋件。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43]圖1是示出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整體結構的概要性的后視剖視圖。
[0044]圖2是示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45]圖3是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局部結構的側視剖視圖。
[0046]圖4是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包含馬達在內(nèi)的周邊部件的結構的側視剖視圖。
[0047]圖5是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包含第二離合器在內(nèi)的周邊部件的結構的俯視剖視圖。
[0048]圖6是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49]圖7是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50]圖8是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首1J視圖。
[0051]圖9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局部結構,(A)是示出離合器彈簧的通常狀態(tài)的側視圖,(B)是示出離合器彈簧的外徑尺寸擴大后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
[0052]圖10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局部結構,(A)是示出離合器彈簧的通常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B)是示出離合器彈簧的外徑尺寸擴大后的狀態(tài)的俯視剖視圖。
[0053]圖11示出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局部結構,(A)是示出一對配重朝基體的徑向外側擴開后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B)是示出一對配重被保持在基體的徑向內(nèi)側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
[0054]圖12中,(A)是示出本實施方式的止擋件的俯視圖,⑶是示出沿著12B-12B線將
(A)所示的止擋件切斷后的截面的剖視圖。
[0055]圖13中,(A)是示出變形例所涉及的止擋件的俯視圖,⑶是示出沿著13B-13B線將(A)所示的止擋件切斷后的截面的剖視圖。
[0056]圖14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安全帶卷取裝置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57]圖15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局部結構的側視剖視圖。
[0058]圖16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包含第二離合器在內(nèi)的周邊部件的結構的俯視剖視圖。
[0059]圖17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60]圖18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分解立體圖。
[0061]圖19是示出實施方式2的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主要部分的結構的剖視圖。
[0062]圖20示出實施方式2的作為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的第二離合器的局部結構,(A)是示出一對配重被保持在基體的徑向內(nèi)側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B)是示出一對配重朝基體的徑向外側擴開后的狀態(tài)的側視圖?!揪唧w實施方式】
[0063]使用圖1?圖12對本實施方式的安全帶卷取裝置進行說明。
[0064](實施方式I)
[0065]圖1中利用后視剖視圖示出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10的整體結構的概要。
[0066]如圖1所示,安全帶卷取裝置10具備框架12??蚣?2具備大致板狀的背板14,該背板14借助螺栓等未圖示的緊固構件被固定于車身,由此,本安全帶卷取裝置10形成為被固定于車身的結構。從背板14的寬度方向兩端相互平行地延伸設置有一對腳片16、18,通過壓鑄等制作的帶軸20以能夠旋轉的方式配置在上述腳片16、18之間。
[0067]帶軸20具備大致圓筒形狀的帶軸主體22和在該帶軸主體22的兩端部分別形成為大致圓盤形狀的一對凸緣部24、26,且整體形成為鼓形狀。
[0068]形成為長條帶狀的安全帶28的基端部固定在帶軸主體22的凸緣部24、26之間,當使帶軸20繞其軸線朝一方(以下將該方向稱作“卷取方向”)旋轉時,安全帶28從其基端側起呈層狀地被卷取于帶軸主體22的外周部。并且,如果從安全帶28的前端側進行牽拉,則卷取在帶軸主體22的外周部的安全帶28被拉出,伴隨于此,帶軸20朝卷取安全帶28時的旋轉方向的反方向旋轉(以下,將拉出安全帶28時的帶軸20的旋轉方向稱作“拉出方向”)。
[0069]并且,帶軸20具備從凸緣部24側的端部同軸地突出的支軸部29。支軸部29大致同軸地貫通形成于腳片16的圓孔30而突出至框架12的外部。在腳片16側的框架12的外側配置有殼體32。殼體32沿著帶軸20的軸線方向與腳片16對置配置,且被固定于腳片16。
[0070]安全帶卷取裝置10具備構成反轉驅動力傳遞構件的殼體32。具體而言,如圖2所示,殼體32具備:殼體主體38,該殼體主體38具有截面圓形的第一收納部34和第二收納部100、以及截面大致半圓形的第三收納部102 ;以及薄平板狀的罩104 (參照圖5),該罩104堵塞上述第一收納部34、第二收納部100以及第三收納部102。另外,罩104形成為借助未圖示的螺釘?shù)妊b配于殼體主體38的結構。
[0071]在殼體主體38的第一收納部34的內(nèi)部收納有構成反轉驅動力傳遞構件的條盒42。
[0072]條盒42形成為朝與腳片16相反側開口的軸線方向尺寸較短的有底圓筒狀,在外周部形成有外齒44。外齒44形成直齒圓柱齒輪。
[0073]并且,在條盒42的底壁的靠腳片16側的面同軸地突出設置有圓筒狀的連結部46。該連結部46與貫通腳片16的圓孔30的支承軸29同軸且一體地連結。
[0074]此外,在條盒42的底壁的與腳片16相反側的面上,與條盒42同軸地突出設置有未圖示的支軸。該支軸48由在第一收納部34的中央部突出設置的軸承部50支承為能夠旋轉。由此,帶軸20的支軸部29側經(jīng)由條盒42由殼體32軸支承為旋轉自如。
[0075]如圖3所示,在條盒42的內(nèi)部收納有盤簧52。盤簧52的內(nèi)端卡止于殼體主體38的軸承部50,外端卡止于條盒42。該盤簧52經(jīng)由條盒42對帶軸20朝卷取方向施力。
[0076]該盤簧52的作用力(基于該作用力的安全帶28的卷取力)設定成消除乘員佩戴的安全帶28的松弛的程度的比較弱的力。換言之,盤簧52的作用力設定成在安全帶28的佩帶狀態(tài)下不對乘員造成壓迫性的強度,并不要求具有將被從帶軸20拉出的安全帶28克服摩擦力等卷取至最后的強度。
[0077]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帶軸20具備從凸緣部26側的端部同軸地突出的支軸部。該支軸部大致同軸地貫通形成于腳片18的內(nèi)齒的棘齒孔54而突出至框架12的外部,且由大致杯狀的殼體58軸支承為旋轉自如,該殼體58以開口端抵靠于腳片18的外表面的狀態(tài)被固定、且構成鎖止機構56。
[0078]鎖止機構56通常允許帶軸20的朝向卷取方向、拉出方向的自由旋轉,且在車輛急減速時阻止帶軸20的朝向拉出方向的旋轉。在本實施方式中形成為如下的結構:當加速度傳感器60阻止棘輪61的朝向拉出方向的旋轉時,通過該棘輪61與帶軸20之間的相對旋轉,鎖止板64從鎖止基體62突出而與腳片18的棘齒孔54的內(nèi)齒嚙合,從而阻止帶軸20的朝向拉出方向的旋轉。另外,也可以形成為如下的結構:將扭桿連結在鎖止基體62和帶軸20之間,在上述鎖止后使扭桿扭轉并允許帶軸20的朝向拉出方向的旋轉從而實現(xiàn)能量吸收(實現(xiàn)限力器功能)。
[0079]此外,安全帶卷取裝置10具備馬達66。馬達66配置在框架12的一對腳片16、18之間的帶軸20的下方,且被固定保持于該框架12 (省略圖示)。該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與背板14相反側突出,在該輸出軸68側設置有齒輪箱70。
[0080]齒輪箱70借助螺釘?shù)染o固構件一體地固定于框架12,馬達66的輸出軸68的前端側由齒輪箱70支承為旋轉自如。
[0081]如圖2所示,分別形成為外齒的直齒圓柱齒輪的一對齒輪72、74在相互嚙合的狀態(tài)下被收納于齒輪箱70的內(nèi)部。齒輪72以同軸且能夠裝卸的方式一體地連結于輸出軸68。另一方面,節(jié)圓大于齒輪72的節(jié)圓、且齒數(shù)多于齒輪72的齒數(shù)的齒輪74以同軸且能夠裝卸的方式一體地連結于軸向方向與輸出軸68平行的蝸桿軸76。
[0082]如圖5所示,蝸桿軸76從齒輪箱70突出,其一端側貫通一體地形成于腳片16的軸承78。并且,在蝸桿軸76的另一端側設置有軸承88。該軸承88形成為大致筒狀,且在軸承88的內(nèi)部收納有鋼球90。鋼球90的外徑尺寸略微小于軸承88的內(nèi)徑尺寸,且與另一端形成為錐狀的蝸桿軸76的端部接觸。
[0083]在隔著鋼球90與蝸桿軸76相反側,軸承88的內(nèi)周部形成為內(nèi)螺紋,調(diào)整螺釘92從背板14側的開口端旋入。調(diào)整螺釘92通過其前端部推壓鋼球90而使鋼球90壓接于蝸桿軸76的前端。由此,蝸桿軸76的軸線方向的變位被限制。
[0084]并且,如圖4所示,在蝸桿軸76的軸向的中間部,與蝸桿軸76 —體地設置有與后述的蝸輪96以及輸出分支齒輪108的蝸輪部112嚙合的蝸桿84。
[0085]另一方面,如圖2所示,在上述的蝸桿84的上方設置有構成正轉驅動力傳遞構件的第一離合器94。第一離合器94具備形成為環(huán)狀的蝸輪96。蝸輪96在腳片16與凸緣部24之間以與帶軸20同軸且能夠相對于帶軸20相對旋轉的方式設置,且其軸線方向兩端由圓盤狀部件98封閉。
[0086]并且,第一離合器94具備作為帶軸側部件的未圖示的接合器。該接合器在帶軸20的凸緣部24與支軸部29之間以同軸且一體的方式設置,以能夠與蝸輪96的圓盤狀部件98滑動接觸的方式貫通圓盤狀部件98,從而使蝸輪96和蝸桿84嚙合并將蝸輪96軸支承為能夠旋轉。[0087]在蝸輪96的內(nèi)側收納有未圖示的傳遞部件,第一離合器94形成為:通過蝸輪96的朝向卷取方向(圖2的箭頭A方向)的旋轉,上述傳遞部件將蝸輪96和上述接合器以能夠傳遞旋轉的方式結合。另一方面,第一離合器96形成為如下結構:通過蝸輪96的朝向拉出方向(圖2的箭頭B方向)的旋轉、或者是蝸輪96停止(連結部件的負載消除),恢復至基于上述傳遞部件的機械結合被解除的狀態(tài)。
[0088]如上結構的第一離合器94形成為馬達66的輸出軸68的旋轉力經(jīng)由齒輪72、74、蝸桿軸76以及蝸桿84傳遞至蝸輪96的結構。在該情況下,形成為如下結構:當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正方向(圖2的箭頭C方向)旋轉時,蝸輪96朝卷取方向(圖2的箭頭A方向)旋轉,當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反方向(圖2的箭頭D方向)旋轉時,蝸輪96朝拉出方向(圖2的箭頭B方向)旋轉。
[0089]另一方面,在殼體主體38的第三收納部102的內(nèi)部收納有構成反轉驅動力傳遞構件的輸出分支齒輪108。該輸出分支齒輪108具有:作為直齒圓柱齒輪的齒輪部110 ;以及以與齒輪部110同軸的方式一體地設置于齒輪部110的軸線方向一端側,且在外周部形成有蝸輪齒的蝸輪部112。在齒輪部110以及蝸輪部112的軸心部形成有圓形的貫通孔,在第三收納部102的底壁中央部突出設置的圓柱狀的支承桿114插入于該貫通孔,由此,輸出分支齒輪108由殼體主體38支承為能夠繞支承桿114旋轉。
[0090]并且,輸出分支齒輪108的蝸輪部112的直徑小于齒輪部110的直徑,且貫通形成于罩104的貫通孔106 (參照圖5)而露出(突出)至殼體32的外側。該蝸輪部112與構成正轉驅動力傳遞構件的蝸桿84嚙合。由此,當蝸桿84 (蝸桿軸76)旋轉時,蝸輪96和輸出分支齒輪108 —起旋轉。
[0091]并且,另一方面,在殼體主體38的第二收納部100的內(nèi)部收納有構成反轉驅動力傳遞構件的第二離合器116。
[0092]此處,在圖6以及圖7中利用分解立體圖示出第二離合器116的結構。并且,在圖8中利用剖視圖示出第二離合器116的結構。如該圖所示,第二離合器116構成為包括基體118、轉子128、離合器齒輪136、離合器彈簧140、桿148以及止擋件188。
[0093]基體118具備:形成為圓盤狀的主體部120 ;在主體部120的軸心部朝主體部120的軸線方向一側突出設置的圓筒狀的支軸部122 ;以及同軸地形成在支軸部122的周圍的截面大致C字狀的側壁部124。
[0094]并且,基體118具有以從主體部120的外周端朝該主體部120的徑向外側突出的方式形成的一對突起部125。該突起部125相互配置在沿著主體部120的周方向的相反側(180度相反側)。此外,突起部125的位于主體部120的周方向一方側以及另一方側的端部形成與后述的止擋件188的周壁部198抵接的抵接部。
[0095]對于以上說明了的基體118,通過在第二收納部100的底壁中央部突出設置的支承桿126插入于支軸部122的筒內(nèi),該基體118由殼體主體38支承為能夠繞支承桿126旋轉。
[0096]在支軸部122的軸線方向一端側(在圖6以及圖7中為右側)同軸地設置有形成為大致有底圓筒狀的轉子128。對于該轉子128,在基體118的側壁部124嵌入筒內(nèi)的狀態(tài)下,該轉子128在周方向與殼體118—體地連結。在轉子128的底壁130的外周部形成有直齒的外齒132,該外齒132與上述的輸出分支齒輪108的齒部110嚙合。[0097]在轉子128的側壁部134的徑向外側,以與轉子128同軸且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設置有形成為圓筒狀的離合器齒輪136。在離合器齒輪136的外周部形成有直齒的外齒138,該外齒138與上述的條盒42的外齒44嚙合。并且,離合器齒輪136的內(nèi)徑尺寸充分大于轉子128的側壁部134的外徑尺寸,在離合器齒輪136的內(nèi)周面與側壁部134的外周面之間形成有環(huán)狀的間隙。在該環(huán)狀的間隙中同軸地配置有作為受扭螺旋彈簧的離合器彈簧 140。
[0098]離合器彈簧140設定成自然狀態(tài)下的內(nèi)徑尺寸與轉子128的側壁部134的外徑尺寸大致相同,且設定成自然狀態(tài)下的外徑尺寸略微小于離合器齒輪136的內(nèi)徑尺寸,通常形成為能夠相對于離合器齒輪136相對旋轉。
[0099]并且,在離合器彈簧140的卷繞方向一端部(在圖6以及圖7中為箭頭I方向側的端部),朝徑向內(nèi)側延伸設置有卡止部142,該卡止部142嵌入至形成于轉子128的側壁部134的卡止凹部144 (參照圖7)而被卡止。
[0100]此外,在離合器彈簧140的卷繞方向另一端部(在圖6以及圖7中為箭頭J方向側的端部),朝徑向內(nèi)側延伸設置有移動部146。該移動部146與配置在轉子128的筒內(nèi)(側壁部134的內(nèi)側)的桿148對應。
[0101]桿148具備圓筒狀的軸承部150?;w118的支軸部122貫通軸承部150的筒內(nèi),由此,桿148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支軸部122 (基體118)繞軸線相對旋轉。并且,在軸承部150的外周部,沿著徑向突出的一對連結部152以及連結部154相互設置在沿著周方向的相反側(180度相反側)。
[0102]在上述一對連結部152、154分別突出設置有朝基體118的主體部120側突出的圓柱狀的連結突起156以及連結突起158。上述連結突起156、158分別貫通在基體118的主體部120形成的一對長孔160以及長孔162。一對長孔160、162相互形成在主體部120的沿著周方向的相反側(180度相反側),且分別沿著主體部120的周方向彎曲。因此,桿148的連結突起156以及連結突起158能夠沿著主體部120的周方向在各長孔160、162內(nèi)移動,對于桿148,通過各連結突起156、158與各長孔160、162的彎曲方向一端部或者彎曲方向另一端部抵接來限制桿148相對于基體118的旋轉(轉動)范圍。另外,各連結突起156、158與后述的一對配重170以及配重172對應。
[0103]并且,作為受扭螺旋彈簧的復位彈簧164的一端部卡止在桿148的一方的連結部152,該復位彈簧164的另一端部與形成在轉子128的側壁部134的卡止壁166抵接。該復位彈簧164始終繞基體118的軸線朝一方(在圖6以及圖7中為箭頭J方向)對桿148施力,桿148通常被保持在一對連結突起156、158與主體部120的一對長孔160、162的各彎曲方向一端部(在圖6以及圖7中為箭頭J方向側的端部)抵接的狀態(tài)。
[0104]此外,在桿148的另一方的連結部154形成有卡止槽168,上述的離合器彈簧140的移動部146嵌合卡止于該卡止槽168。因此,如圖9的(A)以及圖9的⑶所示,當桿148克服復位彈簧164的彈力相對于殼體118 (轉子128)繞軸線朝另一方(在圖9的(A)以及圖9的(B)中為箭頭I方向)轉動時,離合器彈簧140的移動部146朝離合器彈簧140的卷繞方向一方(在圖9的㈧以及圖9的⑶中為箭頭I方向)移動,離合器彈簧140的外徑尺寸擴大。
[0105]并且,當像這樣離合器彈簧140的外徑尺寸擴大時,如圖10的㈧以及圖10的(B)所示,離合器彈簧140自身的外周部壓靠于離合器齒輪136的內(nèi)周面。在該狀態(tài)下,在離合器彈簧140的外周部與離合器齒輪136的內(nèi)周面之間產(chǎn)生規(guī)定的摩擦力,因此,離合器彈簧140和離合器齒輪136借助該摩擦力一體地連結。
[0106]另一方面,如圖6以及圖8所示,在基體118的軸線方向另一側(與轉子128相反側),配置有分別形成為大致半圓形的板狀的作為離合器配重的一對配重170以及配重172。上述一對配重170、172形成為相同重量,且相互設置在沿著主體部120的周方向的相反側(180度相反側)。在上述一對配重170、172的各周方向一端側形成有圓形的軸承孔174、175。在基體118的主體部120突出設置的圓柱狀的支軸176或者支軸178以旋轉自如的方式與上述軸承孔174、175嵌合。由此,各配重170、172由基體118支承為分別能夠繞支軸176、178 (軸承孔174、175)朝殼體118的徑向轉動。
[0107]并且,一方的配重170具備與上述的桿148的連結突起158卡合的大致U字狀的卡合爪180,另一方的配重172同樣具備與桿148的連結突起156卡合的大致U字狀的卡合爪182。由此,一對配重170以及配重172經(jīng)由桿148同步(聯(lián)動),通常,如圖11的(B)所示,一對配重170以及配重172借助作用于桿148的復位彈簧164的作用力被保持在基體118的徑向內(nèi)側。
[0108]此外,如圖6至圖8所示,在隔著一對配重170、172與基體118相反側配置有圓盤狀的間隔件184。并且,在該間隔件184的中心部形成有筒狀的軸套部184A,該軸套部184A嵌合在與基體118的支承部122連通的筒狀的支軸部123的外周部。該間隔件184防止一對配重170、172從基體118脫落,并且防止一對配重170、172與殼體主體38的第二收納部100的底壁干涉。另外,在間隔件184形成有用于防止與設置在桿148的各連結突起156、158干涉的退讓槽184B。
[0109]此處,在該第二離合器116中,當轉子128繞其軸線朝一方(圖6以及圖7的箭頭I方向)旋轉時,一體地連結于轉子128的基體118與轉子128 —起繞其軸線朝一方旋轉。因此,由基體118支承的一對配重170以及配重172追隨于基體118而繞基體118的軸線旋轉。此時,在一對配重170以及配重172作用有離心力,在配重170作用有繞支軸176的轉矩,并且在配重172作用有繞支軸178的轉矩。
[0110]因而,當上述的轉矩的大小在規(guī)定值以上的情況下、即一對配重170以及配重172的旋轉速度在規(guī)定值以上的情況下,如圖11的(A)所示,一對配重170以及配重172克服作用于桿148的復位彈簧164的作用力而朝基體118的徑向外側繞支軸176或者支軸178轉動。由此,形成為如下結構:連結突起158與配重170的卡合爪180卡合、且連結突起156與配重172的卡合爪182卡合的桿148相對于基體118繞軸線朝另一方(在圖9的(A)以及圖9的(B)中為箭頭I方向)轉動。
[0111]如圖6以及圖7所示,在隔著間隔件184與基體118相反側設置有形成為在朝向該基體118的方向開口的大致U字狀的止擋件188。具體而言,如圖12的(A)以及⑶所示,止擋件188具備與基體118 (參照圖7以及圖8)的主體部120大致平行且以該主體部120的徑向作為長度方向延伸的一般部190。并且,在該一般部190形成有開口 192,與基體118的支承部122配置在同軸上,且在第二收納部100的底壁中央部突出設置的支承桿126插入于開口 192。換言之,形成為如下的結構:設置于第二收納部100的支承桿126插入至設置于一般部190的開口 192,由此,止擋件188由支承桿126支承為能夠旋轉。[0112]并且,在一般部190設置有一對突起部194,這一對突起部194配置在開口 192的徑向外側,且形成為朝第二收納部100的底壁的方向突出。此外,在該突起部194的基端部設置有以包圍該突起部194的方式形成的U字開口 196。結果,突起部194能夠朝與該突起部194的突出方向相反方向移動(突起部194的基端側變形)。并且,如圖8所示,在設置于第二收納部100的支承桿126插入至設置于一般部190的開口 192后的狀態(tài)(止擋件188由支承桿126支承的狀態(tài))下,該突起部194的前端與第二收納部100的底壁抵接。詳細地說,通過突起部194的前端與第二收納部100的底壁抵接,使得止擋件188不容易以支承桿126作為旋轉軸旋轉(旋轉被限制)。
[0113]并且,如圖12的㈧以及⑶所示,止擋件188具備從一般部190的長邊方向的兩端部分別朝基體118的方向彎曲并延伸的周壁部198。該周壁部198的內(nèi)周端的內(nèi)徑形成為比基體118的主體部120的外周端稍大的內(nèi)徑。并且,周壁部198的一端部(箭頭I方向側的端部)以及另一端部(箭頭J方向側的端部)分別形成供設置于基體118的主體部120的突起部125 (參照圖6以及圖7)抵接的第一被抵接部200以及第二被抵接部202。通過設置于基體118的主體部120的突起部125與該第一被抵接部200或者第二被抵接部202抵接,形成為止擋件188與基體118 —起旋轉的結構。
[0114]在如上結構的第二離合器116中,形成為馬達66的輸出軸68的旋轉力經(jīng)由齒輪72、74、蝸桿軸76、蝸桿84以及輸出分支齒輪108傳遞至轉子128的結構。在該情況下,形成為如下的結構:當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正方向(圖2的箭頭C方向)旋轉時,轉子128與基體118 —起繞其軸線朝另一方(圖2的箭頭J方向)旋轉,當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反方向(圖2的箭頭D方向)旋轉時,轉子128與基體118—起繞其軸線朝一方(圖2的箭頭I方向)旋轉。
[0115]并且,基于蝸桿84、輸出分支齒輪108的蝸輪部112、輸出分支齒輪108的齒輪部110、轉子128的外齒132、離合器齒輪136的外齒138以及條盒42的外齒44 (反轉驅動力傳遞構件)的總的減速比設定成充分地低于蝸桿84以及蝸輪96 (正轉驅動力傳遞構件)的減速比。
[0116]另一方面,該第二離合器116與條盒42以及輸出分支齒輪108—起被一體地收納在單一的殼體32 (殼體主體38以及罩104)內(nèi)而形成作為整體單元化了的結構。進而,形成為該殼體32借助未圖示的螺釘?shù)纫阅軌蜓b卸的方式安裝于框架12的腳片16的結構。并且,形成為如下結構:在殼體32的罩104與框架12的腳片16之間的貫通孔106的周圍配設有環(huán)狀的襯墊186,利用該襯墊186來密閉殼體32的內(nèi)部。
[0117]另一方面,如圖1所示,在本安全帶卷取裝置中,利用控制裝置300來進行朝馬達66的供電控制??刂蒲b置300由驅動器302和E⑶307構成。馬達66經(jīng)由驅動器302與搭載于車輛的蓄電池304電連接,且經(jīng)由驅動器302被供給來自蓄電池304的電流。形成為如下結構:驅動器302與E⑶307連接,經(jīng)由該驅動器302進行的朝馬達66的供電的有無、供給電流的方向以及大小由ECU307控制。
[0118]并且,E⑶307分別與輸出與乘員是否佩戴了安全帶28相應的信號的帶扣開關306以及根據(jù)車輛與車輛前方的障礙物之間的距離輸出信號的前方監(jiān)視裝置308連接。
[0119]帶扣開關306在設置于安全帶28的舌片與帶扣裝置(均省略圖示)連結時朝ECU307輸出導通信號,當舌片相對于帶扣裝置的連結狀態(tài)被解除時朝ECU307輸出截止信號。即,帶扣開關306形成為對應于與乘員是否佩戴了安全帶28對應的舌片與帶扣裝置之間是否連結而朝ECU307輸出上述的導通信號以及截止信號中的任一方的結構。
[0120]前方監(jiān)視裝置308具備設置于車輛前端部附近的紅外線傳感器310。紅外線傳感器310朝車輛前方發(fā)出紅外線,并且接收由在車輛的前方行駛或者停止的其他車輛或障礙物(以下,為了方便起見,包括行駛或者停止的其他車輛在內(nèi)統(tǒng)稱為“障礙物”)反射的紅外線。
[0121]此外,前方監(jiān)視裝置308具備運算部312。運算部312基于從紅外線傳感器310發(fā)出紅外線起到該紅外線被障礙物反射并返回紅外線傳感器310為止所需要的時間來運算距障礙物的距離。并且,運算部312基于該運算結果對E⑶307輸出障礙物檢測信號Os。對于該障礙物檢測信號Os,如果距障礙物的距離在規(guī)定值以上則設定為低電平,如果距障礙物的距離小于規(guī)定值則設定為高電平。
[0122](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
[0123]其次,對本實施方式的作用以及效果進行說明。
[0124]在上述結構的安全帶卷取裝置10中,在安全帶28呈層狀地卷取于帶軸20的收納狀態(tài)下,當牽拉未圖示的舌片從而牽拉安全帶28時,克服對帶軸20朝卷取方向施力的盤簧52的作用力使帶軸20朝拉出方向旋轉,安全帶28被拉出。
[0125]這樣,在安全帶28被拉出后的狀態(tài)下,將安全帶28繞掛在就座于座椅的乘員的身體的前方并將舌片插入帶扣裝置,通過將舌片保持于帶扣裝置而形成安全帶28相對于乘員的身體的佩戴狀態(tài)。
[0126]這樣,在乘員佩戴安全帶28后的狀態(tài)下,該安全帶28借助盤簧52的作用力較弱地約束乘員。并且,在該狀態(tài)下,朝E⑶307輸入有來自帶扣開關306的導通信號。
[0127]另一方面,當乘員使車輛停止并將舌片從帶扣裝置取下時,帶軸20借助盤簧52的作用力朝卷取方向旋轉。但是,由于該盤簧52的作用力設定得比較弱,因此帶軸20以與該盤簧52的作用力對應的比較弱的旋轉力朝卷取方向旋轉。
[0128]并且,此時,從帶扣開關306朝E⑶307輸入有截止信號。被輸入了截止信號的ECU307朝驅動器302輸出開始朝馬達66供電的控制信號,被輸入了該控制信號的驅動器302使馬達66的輸出軸68急劇地朝反方向旋轉。輸出軸68的朝反方向的急劇的旋轉經(jīng)由齒輪72、74傳遞至蝸桿軸76,蝸桿84急劇地旋轉。
[0129]蝸桿84的急劇的旋轉傳遞至第一離合器94的蝸輪96,使蝸輪96以規(guī)定值以上的旋轉速度朝拉出方向旋轉。在該情況下,蝸輪96和接合器(帶軸20)維持在基于傳遞部件的機械結合被解除的狀態(tài),因而,蝸輪96和接合器(帶軸20)相對空轉。
[0130]與此相對,蝸輪84的急劇的旋轉經(jīng)由輸出分支齒輪108傳遞至第二離合器116的轉子128,轉子128繞其軸線朝一方以規(guī)定值以上的旋轉速度旋轉。因此,一體地連結于轉子128的基體118繞其軸線朝一方以規(guī)定值以上的旋轉速度旋轉。
[0131]如圖11的(A)所示,當基體118繞其軸線朝一方(箭頭I方向)旋轉時,設置于該基體118的主體部120的突起部125與設置于止擋件188的周壁部198的第二被抵接部202抵接。
[0132]并且,基體118的旋轉經(jīng)由支軸176以及軸承孔174傳遞到配重170,并且經(jīng)由支軸178以及軸承孔175傳遞到配重172,配重170以及配重172追隨于基體118而繞該基體118的軸線以規(guī)定值以上的旋轉速度旋轉。由此,在配重170以及配重172作用有離心力,結果,配重170以及配重172擴開。并且,配重170以及配重172克服作用于桿148的復位彈簧164的作用力朝基體118的徑向外側繞支軸176、178轉動。
[0133]因此,連結突起158與配重170的卡止爪180卡合且連結突起156與配重172的卡止爪182卡合的桿148相對于基體118繞軸線朝另一方(圖9的(A)以及圖9的⑶的箭頭I方向)轉動。
[0134]當桿148相對于基體118繞軸線朝另一方轉動時,離合器彈簧140的移動部146借助桿148朝離合器彈簧140的卷繞方向一方(圖9的(A)以及圖9的⑶的箭頭I方向)移動。結果,如圖10的(A)以及(B)所示,離合器彈簧140的外徑尺寸擴大,離合器彈簧140的外周部與離合器齒輪136的內(nèi)周面密接。由此,離合器彈簧140的旋轉傳遞至離合器齒輪136,離合器齒輪136繞其軸線朝一方旋轉。由于條盒42的外齒44與該離合器齒輪136的外齒138嚙合,因此,條盒42朝卷取方向旋轉,進而帶軸20朝卷取方向旋轉。通過該帶軸20的旋轉,盤簧52的作用力不足得到補充,帶軸28呈層狀地卷取于帶軸20而被收納(所謂的“卷取輔助機構”)。
[0135]并且,在該情況下,帶軸20以低扭矩旋轉,因此能夠將安全帶28安全地卷取于帶軸20而進行收納。
[0136]當安全帶28直到最后都卷取于帶軸20時,切斷朝馬達66的供電,馬達66的輸出軸68的旋轉停止。因此,轉子128的旋轉停止,一體地連結于轉子128的基體118的旋轉停止。
[0137]當基體118的旋轉停止時,配重170以及配重172借助作用于桿148的離合器彈簧140的彈力以及復位彈簧164的彈力朝基體118的徑向內(nèi)偵彳轉動。因此,離合器彈簧140再次返回自然狀態(tài),其外周部從離合器齒輪136的內(nèi)周面離開,上述的離合器彈簧140與離合器齒輪136之間的連結立刻被解除。由此,帶軸20與馬達66的輸出軸68之間的基于第二離合器116的連結被解除,卷取于帶軸20的安全帶28能夠再次拉出。
[0138]另一方面,在車輛的行駛狀態(tài)下,基于前方監(jiān)視裝置308的紅外線傳感器310的檢測結果,運算部312運算距車輛前方的障礙物的距離。例如,當在車輛前方不存在障礙物的情況下、或者雖然存在障礙物但從障礙物到車輛的距離在規(guī)定值以上的情況下,從運算部312輸出低電平的信號。與此相對,當從車輛到前方的障礙物的距離變得小于規(guī)定值時,從運算部312輸出高電平的信號。
[0139]當從運算部312朝E⑶307輸入有高電平的信號時,E⑶307對驅動器302輸出規(guī)定的操作信號。在該狀態(tài)下被輸入了操作信號的驅動器302開始朝馬達66供電而使輸出軸68急劇地朝正方向旋轉。由此,安全帶28被卷取于帶軸20,安全帶28的稍許的松懈、即所謂的“松弛”被消除,基于安全帶28的對乘員身體的約束力提高(所謂的“預張緊機構”)。
[0140]如上,在本實施方式所涉及的安全帶卷取裝置10中,能夠利用單一的馬達66同時實現(xiàn)卷取輔助機構和預張緊機構所要求的相互相反的性能。
[0141]然而,輸出軸68的朝正方向的急劇的旋轉經(jīng)由齒輪72、74傳遞到蝸桿軸76,蝸桿84急劇地旋轉。于是,蝸桿84的旋轉經(jīng)由輸出分支齒輪108傳遞到第二離合器116的轉子128,轉子128繞其軸線朝另一方旋轉。因此,一體地連結于轉子128的基體118繞其軸線
朝另一方旋轉。[0142]如圖11的(B)所示,當基體118繞其軸線朝另一方(箭頭J方向)旋轉時,設置于該基體118的主體部120的突起部125與設置于止擋件188的周壁部198的第一被抵接部200抵接。
[0143]并且,基體118的旋轉經(jīng)由支軸176以及軸承孔174傳遞至配重170,并且經(jīng)由支軸178以及軸承孔175傳遞至配重172,配重170以及配重172追隨于基體118繞該基體118的軸線以規(guī)定值以上的旋轉速度旋轉。由此,在配重170以及配重172作用有離心力,結果,配重170以及配重172擴開。然而,如圖11的(B)所示,當配重170以及配重172擴開時,該配重170、172與止擋件188的周壁部198抵接。換言之,配重170、172的擴開由止擋件188的周壁部198限制。因此,在輸出軸68朝正方向旋轉的情況下,構成第二離合器116的離合器齒輪136和離合器彈簧140不卡合。結果,構成第二離合器116的離合器齒輪136與離合器彈簧140之間的卡合的次數(shù)降低,進而能夠提高第二離合器116的耐久性。
[0144]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當因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正方向旋轉而基體118旋轉時,設置于該基體118的突起部125與設置于止擋件188的周壁部198的第一被抵接部200抵接。結果,止擋件188被保持在限制配重170、172的擴開的位置。并且,當因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反方向旋轉而基體118旋轉時,設置于該基體118的突起部126與設置于止擋件188的周壁部198的第二被抵接部202抵接。結果,該止擋件188被保持在允許配重170、172的擴開的位置。即,在本實施方式中,由于具備上述結構的突起部125,因此能夠將止擋件188以穩(wěn)定的狀態(tài)保持在限制配重170、172的擴開的位置以及允許擴開的位置。
[0145]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設置于止擋件188的突起部194的前端與第二收納部100的底壁抵接。因此,在設置于基體118的突起部125與設置于止擋件188的周壁部198的第一被抵接部200或者第二被抵接部202抵接之前,該止擋件188自身不旋轉。結果,能夠使設置于基體118的突起部125與止擋件188 (第一被抵接部200或者第二被抵接部202)抵接的時刻穩(wěn)定。
[0146]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第二離合器116構成為包括基體118、轉子128、離合器齒輪136、離合器彈簧140以及桿148的結構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能夠將本發(fā)明應用于構成為能夠通過離合器配重擴開而將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帶軸的其他的安全帶卷取裝置。
[0147]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對通過設置止擋件188而當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正方向旋轉時限制配重170、172的擴開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使用當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正方向旋轉時限制配重170、172的擴開、且當馬達66的輸出軸68朝反方向旋轉時允許配重170、172的擴開的其他的機構。
[0148]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構成為通過設置于基體118的突起部125與止擋件188 (第一被抵接部200或者第二被抵接部202)抵接從而止擋件188被保持在允許配重170、172的擴開的位置或者限制擴開的位置的結構為例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用于保持這兩個位置的其他的結構。
[0149]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對構成為通過設置于止擋件188的突起部194的前端與第二收納部100的底壁抵接而使得在設置于基體118的突起部125與止擋件188 (第一被抵接部200或者第二被抵接部202)抵接之前該止擋件188自身不旋轉的結構為例進行了說明。然而,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構成為通過將設置于第二收納部100的支承桿126壓入至設置于止擋件188的一般部190的開口 192而使得在設置于基體188的突起部125與止擋件188 (第一被抵接部200或者第二被抵接部202)抵接之前該止擋件188自身不旋轉的結構。在該情況下,如圖13的(A)以及(B)所示,只要通過在開口 192的周緣部設置U字孔204來調(diào)節(jié)該開口 192與支承桿126之間的摩擦力即可。
[0150](實施方式2)
[0151]以下,參照圖14?圖20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2進行說明。實施方式2與實施方式I的區(qū)別在于,并未設置止擋件188,而是設置有突起部425A。另外,對與實施方式I相同的部件標注相同的標號并省略說明。
[0152]參照圖14?圖20,基體118具備一對伸出部425,這一對伸出部425形成為從主體部120的外周端朝該主體部120的徑向外側伸出。該伸出部425相互沿著主體部120的周方向配置在相反側(180度相反側)。此外,在伸出部425的前端部形成有朝配重170、172的方向突出的作為載荷限制部的突起部425A。并且,該突起部425A的內(nèi)周端形成為供擴開后的配重170、172抵接的被抵接部,并且形成為與主體部120同心的大致圓弧狀。
[0153]當基體118繞其軸線朝一方(箭頭I方向)旋轉時,該基座118的旋轉經(jīng)由支軸176以及軸承孔174傳遞至配重170,并且經(jīng)由支軸178以及軸承孔175傳遞至配重172。結果,配重170以及172追隨于基座118繞該基座118的軸線以規(guī)定值以上的旋轉速度旋轉。由此,在配重170以及172作用有離心力,配重170以及172擴開。此外,配重170以及172克服作用于桿148的復位彈簧164的作用力而朝基座118的徑向外側繞支軸176、178轉動。
[0154]因此,連結突起158與配重170的卡止爪180卡合且連結突起156與配重172的卡止爪182卡合的桿148相對于基座118繞軸線朝另一方(箭頭I方向)轉動。
[0155]根據(jù)實施方式2,能夠得到如下的效果:
[0156]當配重170以及配重172擴開時,如圖20的⑶所示,配重170以及配重172抵接于設置在基體118的突起部425A。換言之,配重170以及配重172抵接于突起部425A,由此來限制從配重170以及配重172經(jīng)由桿148輸入至離合器彈簧140的載荷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結果,能夠使離合器彈簧164與離合器齒輪136之間的接觸(卡合)載荷穩(wěn)定。
[0157]另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針對切斷連接機構構成為包含轉子128、離合器齒輪136、離合器彈簧140以及桿148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應用構成為通過離合器配重擴開而能夠將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帶軸的其他的切斷連接機構。
[0158]并且,在本實施方式中,針對通過配重170以及配重172與設置于基體118的突起部425A來限制施加于切斷連接機構的載荷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的例子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形成為如下的結構:形成設置于基體118的作為引導槽的長孔160、162,以便將桿148轉動的范圍限制于規(guī)定的范圍,由此來限制施加于切斷連接機構的載荷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
[0159]此外,在本實施方式中,針對設置有第一離合器94和第二離合器116的安全帶卷取裝置10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并不限定于此。例如,當然也能夠將本發(fā)明應用于具備具有離合器配重的單一的離合器的安全帶卷取裝置。
[0160]以上對本發(fā)明的實施方式進行了說明,但是,本發(fā)明當然并不限定于上述說明,除了上述說明之外,能夠在不脫離其主旨的范圍內(nèi)進行各種變形而加以實施。
【權利要求】
1.一種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帶卷取裝置具備: 帶軸,安全帶的長邊方向基端側卡止于該帶軸,通過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而卷取并收納所述安全帶; 彈簧,該彈簧朝卷取方向對所述帶軸施力; 馬達,通過對該馬達通電,該馬達的輸出軸繞軸線旋轉; 第一離合器,該第一離合器設置在所述帶軸和所述輸出軸之間,將以規(guī)定的減速比被減速后的所述輸出軸的朝正方向的旋轉傳遞至所述帶軸從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不將在所述帶軸側產(chǎn)生的旋轉朝所述輸出軸傳遞;以及 第二離合器,該第二離合器在所述帶軸和所述輸出軸之間與所述第一離合器獨立地設置,具有離合器配重,當所述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時限制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且當所述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時允許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通過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而將以比所述規(guī)定的減速比低的減速比被減速后的所述輸出軸的朝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所述帶軸從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不將在所述帶軸側產(chǎn)生的旋轉朝所述輸出軸傳遞。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離合器具備止擋件,當所述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時,所述止擋件與所述離合器配重抵接從而限制該離合器配重擴開。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離合器具備:` 基體,該基體被支承為能夠繞軸線旋轉; 轉子,該轉子一體地連結于所述基體,且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軸連接,所述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該轉子從而該轉子旋轉; 離合器齒輪,該離合器齒輪設置成能夠相對于所述轉子相對旋轉,且與所述帶軸連接,并且通過該離合器齒輪旋轉而使所述帶軸旋轉; 離合器彈簧,該離合器彈簧相對于所述離合器齒輪以同軸且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設置,且所述離合器彈簧的卷繞方向一端部連結于所述轉子,該離合器彈簧通過其卷繞方向另一端部朝所述卷繞方向一方移動而自身的外徑尺寸擴大從而與所述離合器齒輪卡合,從而使所述離合器齒輪與所述轉子一起一體地旋轉; 桿,該桿設置成能夠相對于所述基體繞軸線轉動,繞所述基體的軸線被朝一方施力,且連結于所述離合器彈簧的所述卷繞方向另一端部,通過繞所述基體的軸線朝另一方轉動而使所述離合器彈簧的所述卷繞方向另一端部朝所述卷繞方向一方移動; 所述離合器配重,該離合器配重被支承為能夠相對于所述基體朝徑向擴開,且連結于所述桿,由所述桿保持在所述基體的徑向內(nèi)側,且借助當基于所述輸出軸的旋轉而所述基體的旋轉時作用于自身的離心力朝所述基體的徑向外側擴開,從而使所述桿繞所述基體的軸線朝另一方轉動;以及 所述止擋件,該止擋件與所述基體同軸配置,且被支承為以該軸作為旋轉軸旋轉自如。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帶卷取裝置構成為:在所述基體設置有朝該基體的徑向外側突出的突起部,并且,當通過所述輸出軸朝正方向旋轉而所述基體旋轉時,所述突起部與所述止擋件的一部分抵接,從而將該止擋件保持在限制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位置,并且,當通過所述輸出軸朝反方向旋轉而所述基體旋轉時,所述突起部與所述止擋件的另一部分抵接,從而將該止擋件保持在允許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位置。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帶卷取裝置構成為:限制該止擋件旋轉直至通過所述基體旋轉而所述突起部與所述止擋件的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抵接。
6.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帶卷取裝置構成為:通過所述止擋件的一部分與構成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抵接、或者所述止擋件的一部分壓入于所述構成安全帶卷取裝置的構成部件,限制該止擋件旋轉直至所述突起部與所述止擋件的一部分或者另一部分抵接。
7.一種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帶卷取裝置具備: 帶軸,安全帶的長邊方向基端側卡止于該帶軸,通過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而卷取并收納所述安全帶; 彈簧,該彈簧朝卷取方向對所述帶軸施力; 馬達,通過對該馬達通電,該馬達的輸出軸繞軸線旋轉;以及 離合器,該離合器設置在所述帶 軸與所述輸出軸之間,將所述輸出軸的朝向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所述帶軸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所述離合器具有:離合器配重,該離合器配重借助所述輸出軸旋轉、且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切斷連接機構,該切斷連接機構承受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而連接從而能夠將所述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所述帶軸;以及載荷限制部,該載荷限制部限制施加于所述切斷連接機構的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
8.一種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帶卷取裝置具備: 帶軸,安全帶的長邊方向基端側卡止于該帶軸,通過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而卷取并收納所述安全帶; 彈簧,該彈簧朝卷取方向對所述帶軸施力; 馬達,通過對該馬達通電,該馬達的輸出軸繞軸線旋轉; 第一離合器,該第一離合器設置在所述帶軸和所述輸出軸之間,將以規(guī)定的減速比被減速后的所述輸出軸的朝正方向的旋轉傳遞至所述帶軸從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不將在所述帶軸側產(chǎn)生的旋轉朝所述輸出軸傳遞;以及 第二離合器,該第二離合器在所述帶軸和所述輸出軸之間與所述第一離合器獨立地設置,將以比所述規(guī)定的減速比低的減速比被減速后的所述輸出軸的朝反方向的旋轉傳遞至所述帶軸而使該帶軸朝卷取方向旋轉,并且,不將在所述帶軸側產(chǎn)生的旋轉朝所述輸出軸傳遞,所述第二離合器具有:離合器配重,該離合器配重借助所述輸出軸旋轉、且借助自身的離心力擴開;切斷連接機構,該切斷連接機構承受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而連接從而能夠將所述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所述帶軸;以及載荷限制部,該載荷限制部限制施加于所述切斷連接機構的所述離合器配重擴開的力以免其達到規(guī)定值以上。
9.根據(jù)權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切斷連接機構構成為包括:轉子,該轉子與所述馬達的所述輸出軸連接,所述輸出軸的旋轉傳遞至該轉子從而該轉子旋轉;離合器齒輪,該離合器齒輪設置成能夠相對于所述轉子相對旋轉,且與所述帶軸連接,并且通過該離合器齒輪旋轉而使所述帶軸旋轉;離合器彈簧,該離合器彈簧相對于所述離合器齒輪以同軸且能夠相對旋轉的方式設置,且所述離合器彈簧的卷繞方向一端部連結于所述轉子,該離合器彈簧通過其卷繞方向另一端部朝所述卷繞方向一方移動而自身的外徑尺寸擴大從而與所述離合器齒輪卡合,從而使所述離合器齒輪與所述轉子一起一體地旋轉;桿,該桿設置成能夠相對于所述基體繞軸線轉動,繞所述基體的軸線被朝一方施力,且連結于所述離合器彈簧的所述卷繞方向另一端部,通過繞所述基體的軸線朝另一方轉動而使所述離合器彈簧的所述卷繞方向另一端部朝所述卷繞方向一方移動, 所述離合器配重被支承于基體,該基體被軸支承為能夠繞軸線旋轉,且所述離合器配重連結于所述桿,所述離合器配重朝所述基體的徑向外側擴開從而使所述桿繞所述基體的軸線朝另一方轉動。
10.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荷限制部形成突起部,該突起部設置于所述基體,所述離合器配重通過擴開而與所述突起部抵接。
11.根據(jù)權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帶卷取裝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載荷限制部是引導槽,該引導槽設置于所述基體,且將所述桿轉動的范圍限定于規(guī)定的范圍。
【文檔編號】B60R22/343GK103507748SQ201310250453
【公開日】2014年1月15日 申請日期:2013年6月21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6月21日
【發(fā)明者】齋藤拓宏, 馬越智也 申請人:株式會社東海理化電機制作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