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擱腳板裝置,特別涉及一種角度可調的擱腳板裝置。
背景技術:通常,人們在駕駛車輛行駛過程中只有在啟動、換擋和停止行進過程中需要把腳放在離合器踏板上,其他的大量時間駕駛人員的腳只能平放在底板上,這樣在駕車時間較長時會感到不舒服。因此,現有技術中提出在離合器踏板旁邊增加一個擱腳板,在不需要踩踏離合器的時間來歇一下腳,就能減少駕駛員的疲勞程度,減少交通事故的發(fā)生。然而,目前常用的擱腳板均為發(fā)泡成型的泡沫擱腳板,角度固定,無法調節(jié),不能滿足各種身高的駕駛員需求,在駕駛時,容易造成左腳腳部疲勞,增大行車風險。
技術實現要素: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在于,提供一種角度可調的擱腳板裝置。本發(fā)明是這樣實現的,提供一種角度可調的擱腳板裝置,包括擱腳板,所述擱腳板的底端與車身的底板樞轉連接;所述擱腳板裝置還包括氣缸總成;所述氣缸總成的一端與車身的底板樞轉連接,所述氣缸總成的另一端與所述擱腳板的頂部樞轉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氣缸總成的另一端與所述擱腳板頂部的背面樞轉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擱腳板包括金屬擱腳板層和泡沫墊板層;所述泡沫墊板層設置在所述金屬擱腳板層上。進一步地,所述氣缸總成的另一端與所述金屬擱腳板層的背面樞轉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擱腳板裝置還包括第一支架和第一轉軸,所述第一支架固定在車身的底板上,所述擱腳板的底端通過所述第一轉軸與所述第一支架可轉動地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擱腳板裝置還包括第二支架和第二轉軸,所述第二支架固定在車身的底板上,所述氣缸總成的一端通過所述第二轉軸與所述第二支架可轉動地連接。進一步地,所述擱腳板裝置還包括第三支架和第三轉軸,所述第三支架固定在所述擱腳板頂部的背面上,所述氣缸總成的另一端通過所述第三轉軸與所述第三支架可轉動地連接。進一步地,所述第一支架和所述第二支架焊接在車身的底板上,所述第三支架焊接在所述擱腳板頂部的背面上。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實施例中的擱腳板裝置的擱腳板的底端與車身的底板樞轉連接,同時,擱腳板還通過氣缸總成與車身的底板及擱腳板的頂部樞轉連接,可實現擱腳板的角度調節(jié)以滿足不同身高的需求:對于身高較高的人,駕駛座椅位置相對靠后,那么就需要擱腳板的角度增大;對于身高較矮的人,駕駛座椅位置相對靠前,那么就需要擱腳板的角度減小,以滿足腳部放置的舒適性。上述說明僅是本發(fā)明技術方案的概述,為了能夠更清楚了解本發(fā)明的技術手段,而可依照說明書的內容予以實施,并且為了讓本發(fā)明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明顯易懂,以下特舉較佳實施例,并配合附圖,詳細說明如下。附圖說明圖1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角度可調的擱腳板裝置的立體結構示意圖。圖2為圖1的側視圖。圖3為圖1的使用狀態(tài)示意圖。具體實施方式為了使本發(fā)明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技術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結合附圖及實施例,對本發(fā)明進行進一步詳細說明。應當理解,此處所描述的具體實施例僅僅用以解釋本發(fā)明,并不用于限定本發(fā)明。圖1與圖2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角度可調的擱腳板裝置的示意圖。如圖1與圖2所示,擱腳板裝置100包括擱腳板120、第一支架130、氣缸總成150、第二支架160及第三支架140。擱腳板120的底端與車身的底板(圖未示)樞轉連接,氣缸總成150的一端與車身的底板樞轉連接,氣缸總成150的另一端與擱腳板120的頂部樞轉連接。優(yōu)選地,氣缸總成150的另一端與擱腳板120頂部的背面樞轉連接。其中,擱腳板120包括金屬擱腳板層122和泡沫墊板層123。泡沫墊板層123可通過粘貼等方式固定在金屬擱腳板層122的上面。氣缸總成150的另一端與金屬擱腳板層122的背面樞轉連接。第一支架130和第二支架160可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在車身的底板上。擱腳板120的底端與第一支架130樞轉連接;在圖示的實施例中,金屬擱腳板層122的底端通過第一轉軸125與第一支架130可轉動地連接。氣缸總成150的一端與第二支架160樞轉連接,氣缸總成150的另一端與第三支架140樞轉連接。在圖示的實施例中,第三支架140可通過焊接等方式固定在擱腳板120頂部的背面上,例如第三支架140焊接固定在金屬擱腳板層122的背面上,氣缸總成150的一端通過第二轉軸152與第二支架160可轉動地連接,氣缸總成150的另一端通過第三轉軸151與第三支架140可轉動地連接。上述為本發(fā)明一實施例中擱腳板裝置100的具體結構,下面簡述其工作原理。如圖3所示,當駕駛員的左腳不需要踩踏離合器時,可將左腳放置在擱腳板120的泡沫墊板層123上,并對擱腳板120施加作用力,擱腳板120在力的作用下驅使氣缸總成150產生收縮,從而令擱腳板120以第一轉軸125為軸心向下轉動,同時氣缸總成150相對于第二轉軸152及第三轉軸151轉動。在腳部關節(jié)達到舒適角度的過程中,擱腳板120隨著氣缸總成150的汽缸伸縮來實現擱腳板120的角度A調節(jié)。綜上所述,本發(fā)明實施例中擱腳板裝置100的擱腳板120的底端與車身的底板樞轉連接,同時,擱腳板120還通過氣缸總成150與車身的底板及擱腳板的頂部樞轉連接,可實現擱腳板120的角度調節(jié)以滿足不同身高的需求:對于身高較高的人,駕駛座椅位置相對靠后,那么就需要擱腳板120的角度增大;對于身高較矮的人,駕駛座椅位置相對靠前,那么就需要擱腳板120的角度減小,以滿足腳部放置的舒適性。以上所述僅為本發(fā)明的較佳實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發(fā)明,凡在本發(fā)明的精神和原則之內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換和改進等,均應包含在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