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車輪圈的制作方法
【專利摘要】一種自行車輪圈,包括一外側部與一內側部,該外側部的端面中點與該內側部的底部中點連接界定一中心線,外側部最頂端界定一第一假想線,內側部最底端界定一第二假想線,內側部的兩個側壁分別向外凸出一導流部,各導流部包含一第一端、一最外端和一第二端,第一端至最外端之間形成一第一導流面,最外端至第二端之間形成一第二導流面,最外端與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20%~60%,最外端至中心線的距離為第一端至中心線的距離的110%~145%,藉此,本實用新型通過導流部使氣流閃過輻條與花轂,并且產生渦流頂推第二導流面,達到降低風阻的功效。
【專利說明】自行車輪圈【技術領域】
[0001 ]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自行車輪圈。
【背景技術】
[0002]一般的自行車輪圈與輪胎、輻條和花轂結合形成車輪。當騎乘者騎乘自行車于路上時,從前方迎面而來的氣流會沿著輪圈的外環(huán)面的弧面流動,并進一步撞擊到輻條與花轂,增加騎乘時的風阻,為了克服風阻,騎乘者的腳部負擔勢必會增加,否則車速就會受到風阻的影響而降低。
實用新型內容
[0003]本實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種自行車輪圈,其可改變從前方而來的氣流的流向,使該氣流不會撞擊到輻條與花轂,達到降低風阻的功效。
[0004]為達成上述目的,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輪圈包括一環(huán)形的外側部與一環(huán)形的內側部,該外側部包括兩個側壁,該外側部的兩個側壁形成一輪胎承置部,該外側部的兩個側壁至少一部分為一剎車夾持面,該內側部可供輻條連接。
[0005]其中,該自行車輪圈具有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該輪胎承置部位于第一側且具有一端面,該內側部包含一底部,該內側部的底部位于第二側,該輪胎承置部的端面的中點與該內側部的底部的中點連接界定一中心線。
[0006]其中,該內側部的兩個側壁至少一者向外凸出一導流部以及設有一連接面,該連接面一端連結于該外側部的其中一側壁,該導流部包含一第一端、一最外端和一第二端,該第一端連結于該連接面,該第二端連結于該內側部的底部,該最外端位于該第一、第二端之間,該第一端至該最外端之間形成一第一導流面,該第一導流面自該連接面的另端向該第二側的方向相對該中心線向外延伸。
`[0007]其中,該外側部的其中一`側壁的最頂端界定一第一假想線,該內側部的底部的最底端界定一平行于該第一假想線的第二假想線,該第一、第二假想線分別垂直于該中心線,該導流部的最外端與該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20%~60%。
[0008]其中,該導流部的最外端至該中心線的距離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至該中心線的距離的110%~145%。
[0009]優(yōu)選地,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40%~80%,所述導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1%~50%。
[0010]更優(yōu)選地,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50%~70%,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25%~50%,所述導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1.2%~20%。
[0011]進一步優(yōu)選地,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57.5%?62.5%,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32.5%?37.5%,所述導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1.5%?10%。
[0012]優(yōu)選地,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中心線的距離為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中心線的距離的120%?135%。
[0013]更優(yōu)選地,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中心線的距離為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中心線的距離的125%?130%。
[0014]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導流面呈凹弧狀。
[0015]更優(yōu)選地,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導流部的第二端之間界定一凹弧狀的第二導流面,該第二導流面自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向所述第二側的方向相對所述中心線向內延伸。
[0016]進一步優(yōu)選地,所述第一導流面的弧度小于所述第二導流面的弧度。
[0017]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
[0018]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輪圈通過導流部所設置的位置以及相對外側部的其中一側壁的凸出程度,達到改變氣流流向,使氣流閃過輻條與花轂,達到降低風阻的功效。
【專利附圖】
【附圖說明】
[0019]圖1為本實用新型的立體圖。
[0020]圖2為本實用新型的剖面圖。
[0021]圖3為本實用新型的內側部剖面圖。
[0022]圖4為本實用新型使氣流改向閃過輻條和花轂及產生渦流的示意圖。
[0023]附圖標記
[0024]10輪圈20外側部21側壁22端面30內側部31底部
[0025]32側壁321導流部321a第一端321b最外端321c第二端
[0026]321d第一導流面321e第二導流面322連接面40輻條50花轂
[0027]A中心線B第一假想線C第二假想線D氣流E渦流
【具體實施方式】
[0028]以下將以較佳實施例說明本實用新型的結構特征及其預期達成的功效,然并非用以限制本實用新型所欲保護的范疇,先予陳明。
[0029]請參考圖1與圖2,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輪圈10包含一環(huán)形的外側部20與一環(huán)形的內側部30,該外側部20 —體成型于該內側部30之上,該外側部20的材質可以是但不限于鋁材或復合材。該外側部20包含兩個側壁21,該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至少一部分為一剎車夾持面,該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間形成一輪胎承置部。該內側部30為一復合材料所制成,該內側部30包含一底部31與兩個側壁32,該外側部20的兩個側壁21與該內側部30的兩個側壁32在內側部30與外側部20 —體成型后分別連接形成兩個外環(huán)壁。該輪胎承置部供一輪胎設于其上,該內側部的底部31供復數輻條40固定于其上,一花轂50供該些輻條40穿設固定,如圖4所示。其中,該自行車輪圈具有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該輪胎承置部位于第一側且具有一端面22,該內側部的底部31位于第二側,該輪胎承置部的端面22的中點與該內側部的底部31的中點連接界定一中心線A,該中心線A垂直于該花轂50的一軸線。
[0030]該內側部的兩個側壁32分別向外凸出一導流部321,該兩個導流部321的位置彼此相對應。更明確地說,該內側部的兩個側壁32各包含一連接面322,各連接面322 —端連結于該外側部的其中一側壁,各導流部321包含一第一端321a、一最外端321b及一第二端321c,各導流部321的第一端321a連結于其中一連接面322,各導流部321的第二端321c連結于該內側部的底部31,各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位于第一、第二端32la、32Ic之間,各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最外端321b之間形成一第一導流面321d,該第一導流面321d自該連接面322的另端向該第二側的方向相對該中心線A向外延伸,較佳者,各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321d呈凹弧狀。各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第二端321c之間界定一第二導流面321e,該第二導流面321e自各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向該第二側的方向相對該中心線A向內延伸,較佳者,各導流部的第二導流面321e也呈凹弧狀。
[0031]其中,該外側部的其中一側壁21的最頂端界定一第一假想線B,該內側部的底部的最底端界定一平行于該第一假想線B的第二假想線C,該第一、第二假想線B、C分別垂直于該中心線A,各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20%?60%,各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的110%?145%。
[0032]上述所界定的各導流部321所設置的位置及相對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的凸出程度,將徹底改變兩道氣流D的流向,請參考圖2至圖4所示,當騎乘者騎乘裝設有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輪圈10的自行車于路上時,由騎乘者前方往后方吹拂的兩道氣流D會先接觸到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再沿著內側部的兩個側壁的連接面322的延伸方向流動,當該兩道氣流D分別碰觸到各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321d時,會改變其原本的流向而順著兩個第一導流面321d的弧形延伸方向往外流動,且該兩道氣流D往外流動一段距離后會持續(xù)往后流動,此時,被改變流向的兩道氣流D恰可閃過輻條40與花轂50而達到降低風阻的功效。值得一提的是,兩道氣流D往外流動時,會有一部分空氣填補各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內側部的底部31之間的空間,由于各導流部321所設置的位置及相對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的凸出程度的關系,使得該空氣填補的過程中會產生渦流E (vortex),該兩道渦流E吹向各導流部的第二導流面321e,藉此,可提供向前推送的力量,能使騎乘更為省力。
[0033]本實用新型的發(fā)明人經實驗發(fā)現,當本實用新型的條件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40%?80%,該導流部的第二端321c至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該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1%?50%”,再搭配前述“各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20%?60%,各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的110%?145%”等條件的情況下,所測得的各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321d與第二導流面321e的弧度、各導流部321設置的位置及相對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的凸出程度,可提供較佳的改變兩道氣流D流向以及提升渦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達到較佳的降低風阻及省力的功效。
[0034]本發(fā)明人更深入探討研究發(fā)現,當本實用新型的條件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50%?70%,該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25%?50%,該導流部的第二端321c至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該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1.2%?20%,該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的120%?135%”的時候,所測得的各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321d與第二導流面321e的弧度、各導流部321設置的位置及相對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的凸出程度,可提供更好的改變兩道氣流D流向以及提升渦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達到更好的降低風阻及省力的功效。
[0035]其中,當本實用新型的條件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57.5%?62.5%,該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32.5%?37.5%,該導流部的第二端321c至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該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1.5%?10%,該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的125%?130% ”的時候,所測得的各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321d與第二導流面321e的弧度、各導流部321設置的位置及相對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的凸出程度,可提供優(yōu)于前述各項條件的改變兩道氣流D流向以及提升渦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達到優(yōu)于前述各項條件的降低風阻及省力的功效。
[0036]其中,當本實用新型的條件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60%,該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與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35%,該導流部的第二端321c至該第二假想線C的距離為該第一、第二假想線B、C的距離的1.8%,該導流部的最外端321b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321a至該中心線A的距離的128%”的時候,所測得的各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321d與第二導流面321e的弧度、各導流部321設置的位置及相對外側部的兩個側壁21的凸出程度,可提供最佳的改變兩道氣流D流向以及提升渦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達成最佳的降低風阻及省力的功效。
[0037]此外,各導流部的第一導流面321d的弧度小于各導流部的第二導流面321e的弧度時,能夠輔以提升改變兩道氣流D流向以及渦流E提供推送力量的效果。
[0038]在本實施例中,各導流部321相對連接面322向外彎折成型,較佳者,各導流部321的最大厚度等于該連接面322的厚度。在其他實施例中,各導流部321的最大厚度大于該連接面322的厚度,因此,在輕量化輪圈的要求下,各導流部321具有強化輪圈側向結構強度的功效。
[0039]綜上所述,本實用新型的自行車輪圈不僅結構創(chuàng)新,且極具進步的功效。
【權利要求】
1.一種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環(huán)形的外側部與一環(huán)形的內側部,該外側部包括兩個側壁,該外側部的兩個側壁形成一輪胎承置部,該外側部的兩個側壁至少一部分為一剎車夾持面,該內側部可供輻條連接; 其中,該自行車輪圈具有一第一側與一第二側,該輪胎承置部位于第一側且具有一端面,該內側部包含一底部,該內側部的底部位于第二側,該輪胎承置部的端面的中點與該內側部的底部的中點連接界定一中心線; 其中,該內側部的兩個側壁至少一者向外凸出一導流部以及設有一連接面,該連接面一端連結于該外側部的其中一側壁,該導流部包含一第一端、一最外端和一第二端,該第一端連結于該連接面,該第二端連結于該內側部的底部,該最外端位于該第一、第二端之間,該第一端至該最外端之間形成一第一導流面,該第一導流面自該連接面的另端向該第二側的方向相對該中心線向外延伸; 其中,該外側部的其中一側壁的最頂端界定一第一假想線,該內側部的底部的最底端界定一平行于該第一假想線的第二假想線,該第一、第二假想線分別垂直于該中心線,該導流部的最外端與該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20%?60% ; 其中,該導流部的最外端至該中心線的距離為該導流部的第一端至該中心線的距離的110%?145%。
2.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40%?80%,所述導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1%?50%。
3.如權利要求2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50%?70%,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25%?50%,所述導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1.2%?20%。
4.如權利要求3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57.5%?62.5%,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與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32.5%?37.5%,所述導流部的第二端至所述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為所述第一、第二假想線的距離的1.5%?10%。
5.如權利要求1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中心線的距離為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中心線的距離的120%?135%。
6.如權利要求5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中心線的距離為所述導流部的第一端至所述中心線的距離的125%?130%。
7.如權利要求1至6中任一項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流面呈凹弧狀。
8.如權利要求7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至所述導流部的第二端之間界定一凹弧狀的第二導流面,該第二導流面自所述導流部的最外端向所述第二側的方向相對所述中心線向內延伸。
9.如權利要求8所述的自行車輪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導流面的弧度小于所述第二導流面的弧度。
【文檔編號】B60B21/00GK203496555SQ201320613415
【公開日】2014年3月26日 申請日期:2013年9月30日 優(yōu)先權日:2012年10月26日
【發(fā)明者】張倉意 申請人:拓肯興業(yè)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