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車輛充氣輪胎,該車輛充氣輪胎具有一個帶有胎肩側的胎紋塊列的胎面,該胎紋塊列的胎紋塊通過至少大體上在橫向方向上延伸的橫向溝紋彼此分離,并且該胎紋塊列通過一個圓周溝紋與一個另外的胎紋塊列或一個塊狀結構的胎紋帶分離,在該胎紋塊列或該胎紋帶中設置至少大體上在橫向方向上延伸的另外的橫向溝紋,其中,該圓周溝紋在該胎面表面處由兩個彼此平行并且在圓周方向上延伸的邊沿限制并且由圓周區(qū)段組成,在這些圓周區(qū)段中該溝紋底相應地以銳角相對于圓周方向延伸并且具有一個設置在胎面外側的末端和一個設置在胎面內側的末端,其中,溝紋側面在該溝紋底與該胎面表面之間延伸,這些溝紋側面相對于徑向方向的傾斜角在該圓周區(qū)段的圓周延伸部上連續(xù)地并且彼此逆向地改變。
背景技術:
由EP 1 637 357 B1已知一種此類的車輛充氣輪胎。在該胎肩側的胎紋塊列和與其相鄰地延伸的胎紋塊列之間安排的圓周溝紋的圓周區(qū)段相應地在大體上彼此平齊安排的、由這兩個胎紋塊列構成的橫向溝紋之間延伸。在這些圓周區(qū)段中的溝紋側面在其相對于徑向方向的傾斜度方面以如下方式實施,使其相對于徑向方向的傾斜角在這些圓周區(qū)段的圓周延伸部上雖然逆向地改變,然而在這些角度的大小方面一致。相對于帶有一個常規(guī)“對稱”實施的圓周溝紋的胎面,在所考慮的帶有一個此類圓周溝紋的胎面區(qū)域內實現對該排水能力的改善,因此改善除水,然而已知的胎面在橫向剛性方面是值得改善的。首先在該輪胎的更高的操作要求情況下,尤其在運動型行駛方式的情況下,由于缺少足夠的橫向剛性而沒有展示出令人滿意的操作特性。此外,這尤其歸因于:良好的除水通常伴隨著胎面中所涉及胎紋區(qū)域的降低的剛性。
技術實現要素:
因此本發(fā)明所基于的目的在于,改善一種帶有開篇所述類型的胎面的輪胎,以便在良好的除水和良好的潮濕制動特性的情況下也具有非常好的橫向剛性,該橫向剛性使得該輪胎也適合于在高的操作要求下使用。
根據本發(fā)明,所提出的目的通過以下方式實現,在每個圓周區(qū)段中,位于胎面內側的溝紋側面的傾斜角與對置的溝紋側面的傾斜角相比在更大程度上改變。
通過這些特殊構型的圓周區(qū)段和在這些圓周區(qū)段中的溝紋側面的走向,確保在該胎面區(qū)域中的該胎面的非常好的除水。這兩個溝紋側面的傾斜度的不同走向導致產生對于這些相鄰的凸胎紋的支承效果,這些支承效果實現高的橫向剛性。
對于這些所提及的支承效果特別有利的是,位于胎面內側的溝紋側面的傾斜角與對置的溝紋側面的傾斜角相比多改變至少3°,尤其至少5°。在此,確定的角度范圍對于均勻的橫向剛性特別有利。在本發(fā)明的一個優(yōu)選的實施方式中,位于胎面外側的溝紋側面的傾斜角從該溝紋底的胎面外側末端至該溝紋底的胎面內側末端由0°至7°改變到25°至40°,并且對置的溝紋側面的傾斜角從該溝紋底的胎面外側末端至該溝紋底的胎面內側末端由40°至60°改變到10°至35°。
根據本發(fā)明以如下方式支持該圓周溝紋的良好的除水,其方式為,這些圓周區(qū)段在胎面更內側設置的塊狀結構的胎紋帶或位于此處的胎紋塊列的這些橫向溝紋之間延伸并且胎肩側的胎紋塊列的這些橫向溝紋相應地大約在中部匯入一個圓周區(qū)段中。
為了尤其在該車輛充氣輪胎的更高的操作要求情況下避免該溝紋底處的應力峰值,有利的是,該圓周區(qū)段的在胎面更內側延伸的溝紋側面通過一個過渡圓弧過渡到該溝紋底中,其中該過渡圓弧的曲率半徑尤其為1.0毫米至2.0毫米。就此而言也有利的是,該溝紋底具有1.0毫米至1.5毫米的寬度。
在運動型行駛方式的情況下,對位于該外部胎肩處的輪胎胎面的這些胎紋區(qū)域有特別要求。因此有利的是,按照本發(fā)明在權利要求書中提及的胎肩側的胎紋塊列至少是在該胎面的與該車輛充氣輪胎的外部胎肩相關的區(qū)域中延伸的胎紋塊列。
附圖說明
現在,借助于示出一個本發(fā)明實施例的附圖,來對本發(fā)明的其他特征、優(yōu)點及細節(jié)進行詳細說明。在附圖中
圖1示出車輛充氣輪胎的一個胎面的一個圓周區(qū)域的斜視圖,
圖2示出圖1的胎紋結構的展開圖的一個圓周區(qū)段的俯視圖,
圖3示出沿圖2中的線III-III的截面,
圖4示出沿圖2中的線IV-IV的截面,
圖5示出沿圖2中的線V-V的截面并且
圖6示出沿圖2中的線VI-VI的截面。
具體實施方式
圖1和圖2示出尤其適用于乘用機動車輛的車輛充氣輪胎胎紋的一個胎肩側的胎紋塊列1和一個塊狀結構的胎紋帶2。該胎肩側的胎紋塊列1和該塊狀結構的胎紋帶2尤其安排在一種所謂的“不對稱的”胎面花紋的外側子區(qū)域中。此類胎面花紋在這兩個胎面半件中具有結構上不同構型的型材,這些型材在該輪胎或胎面的某些特性方面對應地實施。該胎肩側的胎紋塊列1位于該輪胎的外部胎肩處,該外部胎肩在已知的方式下是該輪胎的胎肩側的區(qū)域,該區(qū)域在安裝在該車輛上的輪胎處在該車輛的外側處是可見的。在圖1和圖2中在該胎肩側的胎紋塊列1中所指示的線L標示該胎面的邊緣,確切地說標示接觸地面的表面或地面支撐面的邊緣,該接觸地面的表面或地面支撐面符合根據E.T.R.T.O.標準(在內部壓力為2.5巴70%承載能力時的負載,并且在2.5巴的85%內部壓力時)靜態(tài)地測定的足跡。
該胎肩側的胎紋塊列1通過一個在下文中詳細描述的圓周溝紋3而與該塊狀結構的胎紋帶2分離。一個另外的、僅在附圖中指示的圓周溝紋4鄰接該塊狀結構的胎紋帶2并且未示出的另外的胎紋結構鄰接該另外的圓周溝紋,這些胎紋結構不是本發(fā)明的主題。該胎肩側的胎紋塊列1由胎紋塊5組成,這些胎紋塊通過大體上在橫向方向上延伸的橫向溝紋6彼此分離,這些橫向溝紋在所示實施例中直線延伸并且如圖5中的截面圖示所示具有一個大約1.0毫米至2.0毫米寬的狹窄的溝紋底6a、一個以大約7°的銳角延伸的溝紋側面6b和與該溝紋側面對置的、從該溝紋底6a出發(fā)首先在徑向方向上延伸的溝紋側面6c,該溝紋側面通過一個倒棱7(該倒棱以20°至40°的銳角相對于徑向方向延伸)過渡到該胎面表面中。這些橫向溝紋6的深度為最大胎紋深度的50%至70%的數量級,該最大胎紋深度選擇為在6.0毫米與8.0毫米之間。
該塊狀結構的胎紋帶2通過另外的橫向溝紋8獲得其結構化,這些橫向溝紋8從該圓周溝紋3出發(fā)同樣大體上在橫向方向上延伸,具有一個大約1.0毫米至1.5毫米寬的狹窄的溝紋底8a和溝紋側面8b和8c,這些溝紋側面首先具有一個在徑向方向上延伸的區(qū)段8d并且接著相應地具有一個以10°至30°的銳角相對于徑向方向延伸的區(qū)段8e(該區(qū)段終止在該胎面表面處)。這些橫向溝紋8以一個短的、淺的并且在其末端方向上升高的區(qū)段8f與該圓周溝紋4處于2毫米至4毫米的距離a而終止在該胎紋帶2,每四個橫向溝紋8以一個此類的區(qū)段匯入該圓周溝紋4中。在這些在圓周方向上相鄰的橫向溝紋8之間將該圓周溝紋3劃分為特別構型的圓周區(qū)段9,以下還要對這些圓周區(qū)段進行詳細說明。這些橫向溝紋6相應地在中間或在每個圓周區(qū)段9的中部區(qū)域中匯入該圓周溝紋3中。由此產生這些橫向溝紋8與橫向溝紋6之間在圓周方向上的相互的偏置。
該圓周溝紋3和由此還有其圓周區(qū)段9在該胎紋表面處由在圓周方向上并且平行于彼此延伸的邊沿10、11限制。每個圓周區(qū)段9具有一個溝紋底12,該溝紋底以一個角度β相對于圓周方向延伸,該角度在所有圓周區(qū)段9中至少大體上是相同大小的并且數量級為3°至10°,尤其約為5°。如首先在圖3和圖4中的截面圖示所示,該溝紋底12具有寬度b12,該寬度為1.0毫米至1.5毫米。由于其相對于該圓周方向的傾斜度,該溝紋底12在每個圓周區(qū)段9中具有一個設置在胎面外側的末端和一個設置在胎面內側的末端。在設置在胎面外側的末端處,由該溝紋底12確定的深度T12為在相應的胎面的最大胎紋深度的20%與75%之間。在該溝紋底12與該胎面表面之間,每個圓周區(qū)段9由兩個溝紋側面13和14限制。該溝紋側面13(是位于更靠近該胎面邊緣的溝紋側面)在一個位置處通過所匯入的橫向溝紋6中斷。在該溝紋側面13與該溝紋底12之間大體上不形成倒圓的或顯著倒圓的過渡區(qū)域,在此存在一個常見的拐角區(qū)域。在該溝紋底12與對置的溝紋側面14之間形成一個過渡圓弧15,其曲率半徑r為1.0毫米至2.0毫米,尤其為1.4毫米。每個溝紋側面13、14在其延伸部上在圓周方向上具有在徑向方向上改變的傾斜度。這種傾斜度變化相應地連續(xù)進行,其中,該溝紋側面14與該溝紋側面13相比在更大程度上改變其傾斜度,其中,與之相關的差尤其為至少3°,優(yōu)選為至少5°。該溝紋側面13在該溝紋底12的胎面外側的末端處在徑向方向上或以非常小的、最大為7°的角度相對于徑向方向延伸,其傾斜角γ1在朝向該溝紋底12或圓周區(qū)段9的胎面內側的末端的方向上連續(xù)增大并且在該溝紋底12的胎面內側的末端處為25°至40°,尤其最大為35°。該溝紋側面14在該溝紋底12的胎面外側的末端處與該徑向方向圍成角γ2,該角度為40°至60°。在該胎面內側的末端處,該溝紋側面14相對于徑向方向的傾斜角γ2為10°至35°,尤其最大為20°。
通過根據本發(fā)明的這些圓周溝紋區(qū)段9關于該圓周溝紋3的圓周延伸部的顯著不對稱的構型,一方面確保該圓周溝紋3向這些橫向溝紋6和8中的良好的除水并且另一方面實現在該胎紋塊列1和該胎紋帶2的區(qū)域中該胎面的非常好的橫向剛性。在該溝紋底12與在胎面更內側延伸的溝紋側面14之間的過渡半徑r1有助于在該車輛充氣輪胎的更高的操作要求情況下避免該溝紋底處的應力峰值,該過渡半徑由此防止胎面橡膠在該溝紋底的區(qū)域內的撕裂。
附圖標記說明
1……………胎紋塊列
2……………胎紋帶
3……………圓周溝紋
4……………圓周溝紋
5……………胎紋塊
6……………橫向溝紋
6a…………溝紋底
6b,6c………溝紋側面
7……………倒棱
8……………橫向溝紋
8a…………溝紋底
8b,8c………溝紋側面
8d,8e,8f…區(qū)段
9……………圓周區(qū)段
10…………邊沿
11…………邊沿
12…………溝紋底
13…………溝紋側面
14…………溝紋側面
15…………過渡圓弧
a……………距離
b12…………寬度
L……………胎面邊緣
r,r1………半徑
T12…………深度
β……………角
γ1,γ2……傾斜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