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使表面罩相對于周圍罩裝拆自如的座椅。
背景技術:
以往,作為該領域的技術,有日本專利第5088126號公報(專利文獻1)。此公報中記載的座椅為,在座墊中,在座面的后方位置及左右側面和前面的周面上設有滑動緊固件(日文:スライドファスナ),對座椅基底的外表面進行包覆的換裝座椅罩與座椅基底卡合。
現(xiàn)有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第5088126號公報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發(fā)明要解決的課題
但是,在這樣的換裝座椅罩中,由于作為其連結部的滑動緊固件在表面露出,所以,存在暴露出的滑動緊固件造成外觀上的失調(diào)感,外觀品質差的問題。
于是,本發(fā)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種通過將連結部覆蓋來提高外觀品質的座椅。
用于解決課題的技術手段
本發(fā)明為一種座椅,上述座椅將座椅部的表面罩與周圍罩通過裝拆自如的第1緊固部連結,其中,
在上述表面罩的端頭設有對上述第1緊固部進行包覆的包覆罩,由此,可以由包覆罩將上述第1緊固部包覆,可以防止第1緊固部向表面露出,使外觀品質提高。
優(yōu)選為,上述座椅部由座墊構成,在此座墊的左右側面及前面的上述表面罩設置上述包覆罩。
優(yōu)選為,上述座椅部由座椅靠背構成,在此座椅靠背的左右側面及上面的上述表面罩設置上述包覆罩。
在上述包覆罩中內(nèi)裝圍繞上述第1緊固部的帶狀部件,由此帶狀部件圍繞上述第1緊固部。在包覆罩中內(nèi)裝帶狀部件,圍繞第1緊固部,從而,可以使包覆罩確實地沿著第1緊固部側,可防止包覆罩打開。
上述包覆罩通過并行的第1縫制部與第2縫制部縫制在上述表面罩的端頭。第1縫制部與第2縫制部并行地將包覆罩縫制在表面罩的端頭,于是,包覆罩在第1緊固部側下垂,容易進行對第1緊固部進行包覆的包覆作業(yè)。
發(fā)明效果
根據(jù)本發(fā)明,通過將連結部覆蓋可提高座椅的外觀品質。
附圖說明
圖1是表示本發(fā)明涉及的座椅的第1實施方式的立體圖。
圖2是圖1的沿ii-ii的截面圖。
圖3是座椅的分解立體圖。
圖4是圖2中的連結部的截面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參照附圖對本發(fā)明涉及的座椅的合適的實施方式進行詳細說明。
如圖1所示,車輛用座椅1具備在車底板上向前后自由移動的座墊(座椅部)sc,和能相對于座墊sc傾倒的座椅靠背(座椅部)sb。座墊sc及座椅靠背sb由表皮3覆蓋發(fā)泡體構成的緩沖材料2的表面。而且,表皮3由表面罩4與周圍罩5構成。表面罩4、周圍罩5各自分別構成,從而分別包覆座墊sc及座椅靠背sb的緩沖材料2。
表面罩4,如圖3所示,由包覆座墊sc的緩沖材料2的座墊用面罩41,和包覆座椅靠背sb的緩沖材料2的椅背用面罩42形成,周圍罩5由包覆座墊sc的緩沖材料2的座墊用周圍罩51和包覆座椅靠背sb的緩沖材料2的椅背用周圍罩52形成。
在此座椅1中,在座墊sc及座椅靠背sb上設有線狀的吊掛部a1~a6。此吊掛部a1~a6形成座椅1的外觀并防止表皮3松弛、錯位。
在座墊sc中的吊掛部a4、a5上,設有將緩沖材料2與座墊用面罩41裝拆自如地連結的第2緊固部33。裝拆自如的第2緊固部33具有在緩沖材料2側的沿吊掛部a4向前后方向延伸的凹部6內(nèi)固定在緩沖材料2上的第3緊固半部33b,和設置在座墊用面罩41上并被收納在凹部6內(nèi),而且與第3緊固半部33b裝拆自如地連結的第4緊固半部33a。座墊sc的緩沖材料2具有用來對落座者的臀部進行支撐的主緩沖部10,和用來從橫向保持落座者的大腿部的側緩沖部11,凹部6沿主緩沖部10與側緩沖部11的邊界部分以規(guī)定的深度形成。
另外,座墊sc中的吊掛部a6,凹部6在緩沖材料2的左右方向上延伸,為與吊掛部a4同樣的構成。而且,座椅靠背sb中的吊掛部a1~a3也為與座墊sc中的吊掛部a4~a6同樣的構成。
而且,座墊用面罩41由載置在緩沖材料2的主緩沖部10上的主面部20,和載置在側緩沖部11上的側面部21形成。表皮3的主面部20與側面部21通過縫合部24接合。座墊用面罩41與座墊用周圍罩51在側緩沖部11的外側面11a通過第1緊固部30連結。
裝拆自如的第1緊固部30,具有沿座墊用面罩41的周緣延伸地設置的第1緊固半部31,和沿座墊用周圍罩51的周緣延伸地設置且與第1緊固半部31裝拆自如地連結的第2緊固半部32。此第1緊固部30作為拉鏈(日文:線ファスナ)來構成,被稱作第1緊固半部31的單元的齒31a與被稱作第2緊固半部32的單元的齒32a嚙合,從而將座墊用面罩41與座墊用周圍罩51連結。
而且,在座墊用面罩41的端頭45,如圖2所示,以沿座墊用面罩41的左右側面和前面延伸的方式設有包覆第1緊固部30的包覆罩40。
包覆罩40將長方形的罩折返,具有開口部40a和折返部40b,在折返部40b通過縫制折返部40b形成插通帶狀部件的插通孔41a。
此包覆罩40,如圖4所示,開口部40a側的端頭41b,通過第1縫制部43來縫制第1緊固部30的第1緊固半部31中的基材31b和座墊用面罩41的端頭45,將座墊用面罩41向圖示點箭頭方向折返,將座墊用面罩41的端頭45雙重縫合,將包覆罩40的開口部40a側的端頭41b與第1緊固部30的第1緊固半部31中的基材31b作為第2縫制部46與第1縫制部43并行地進行縫制,從而固定在座墊用面罩41的端頭45。
這樣,把包覆罩40的開口部40a側的端頭41b通過第1縫制部43與第2縫制部46與座墊用面罩41的端頭45并行地縫制,從而,使包覆罩40的折返部40b側容易向第1緊固部30的第1緊固半部31方向下垂,容易對第1緊固部30進行包覆。
在此包覆罩40的插通孔41a中插通帶狀部件50,如圖3所示,在座墊用面罩41的后面?zhèn)?,帶狀部?0的端部50a從包覆罩40向外部突出。
為了把座墊用面罩41包覆在座墊sc的緩沖材料2上,對第1緊固部30與第2緊固部33進行緊固,于是,如圖1、2所示,包覆罩40成為包覆第1緊固部30的狀態(tài),第1緊固部30在表面不露出,外觀品質提高。
進而,如圖3所示,當將帶狀部件50的兩端部50a、50a拉伸時,包覆罩40的折返部40b收縮。而且,當把帶狀部件50的兩端部50a、50a用夾扣60緊固在包覆罩40上時,包覆罩40的折返部40b成為張緊狀態(tài),不會掀起,第1緊固部30能夠通過包覆罩40與包覆罩40間無間隙地被可靠包覆。包覆罩40的折返部40b收縮,因此外觀上,收縮紋路的美觀性得到提高。
作為帶狀部件50,可以使用軟質樹脂制的圓芯線、不銹鋼絲、風箏線等。
接著,對座椅靠背sb情況進行說明,但是由于構成與座墊sc大致相同,因此,對要部進行說明。
如圖3所示,包覆罩40沿座椅靠背sb的左右側面及上面設置,帶狀部件50的兩端50a從左右側面的下端向外部突出。
把此椅背用面罩42通過第1緊固部30與第2緊固部33進行緊固,當將包覆罩40的帶狀部件50的兩端50a拉伸時,包覆罩40的折返部40b收縮。而且,把帶狀部件50的兩端部50a、50a用夾扣60緊固在包覆罩40時,包覆罩40的折返部40b不會掀起,第1緊固部30可通過包覆罩40與包覆罩40間無間隙地得到確實的包覆。由于包覆罩40的折返部40b收縮,所以,外觀上,收縮紋路的美觀性得到提高。
帶狀部件50通過對兩端50a的拉伸程度可以調(diào)整包覆罩40的折返部40b的張緊狀態(tài),因此,可以應對第1緊固部30的各種形狀變化。
本發(fā)明涉及的座椅可以用于機動車用座椅、飛機的座椅、電車、公共汽車、旅客船的座椅。而且,還可以用于包覆敞篷汽車的車篷的緊固件。上述對換裝用座椅的場合進行了說明,但是當然不限于此。。
另外,本發(fā)明當然不限于上述實施例。
附圖標記說明
1…座椅、2…緩沖材料、3…表皮、4…表面罩、5…周圍罩、30…第1緊固部、31…第1緊固半部、32…第2緊固半部、33…第2緊固部、a1~a6…吊掛部、sb…座椅靠背(座椅部)、sc…座墊(座椅部)、40…包覆罩、50…帶狀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