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用于車輛的座椅組件。特別地,本發(fā)明涉及一種具有可移除的扶手的座椅組件。
背景技術:
車輛通常包括位于乘客車廂內(nèi)的座椅。此外,輔助座椅可被安置在座椅上,從而使小孩坐在輔助座椅上,而非直接地坐在車輛座椅上。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在本發(fā)明中,座椅組件包括可移除的扶手,一旦該扶手從座椅組件上移除,其可用作為輔助座椅。在一個實施例中,座椅組件包括座椅底座和靠近座椅底座設置的座椅靠背。座椅靠背包括座椅靠背主體和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的扶手。因此,扶手可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在關閉位置、松開位置和打開位置之間移動。扶手可移除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因此,扶手可以僅當扶手處于松開位置時從座椅靠背主體中移除。本發(fā)明還描述了包括如以上描述的座椅組件的車輛。
根據(jù)以下結(jié)合附圖對實現(xiàn)本發(fā)明的最佳模式的詳細描述,將很容易清楚本發(fā)明的上述特征和優(yōu)點以及其它特征和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包括位于乘客車廂內(nèi)的座椅組件的車輛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2是圖1中示出的座椅組件的示意性透視圖,其中座椅組件包括可移除的扶手,示出扶手處于關閉位置;
圖3是圖1中示出的座椅組件的示意性透視圖,示出了扶手處于打開位置;
圖4是圖1中示出的座椅組件的示意性透視圖,示出了扶手處于松開位置;
圖5是圖1中示出的座椅組件以及坐在扶手上的兒童的示意性透視圖,扶手用作為輔助座椅;
圖6是座椅組件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7是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聯(lián)接框架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8是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支撐框架、聯(lián)接凸緣和軸承的示意性分解透視圖;
圖9是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示出了支撐框架、聯(lián)接框架、聯(lián)接凸緣、以及兩個將聯(lián)接凸緣連接至聯(lián)接框架的銷;
圖10是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樞軸銷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11是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支撐框架和聯(lián)接凸緣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12是當扶手處于關閉位置時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13是座椅組件的座椅靠背主體和處于關閉位置的扶手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14是當扶手處于關閉位置時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橫截面放大透視圖;
圖15是座椅靠背主體和處于打開位置的扶手(沒有坐墊)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16是當扶手處于打開位置時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17是當扶手處于打開位置時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橫截面透視圖;
圖18是當扶手處于松開位置時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19是當扶手處于松開位置時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橫截面透視圖;
圖20是當扶手處于松開位置時圖6中示出的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另一示意性橫截面透視圖;
圖21是當扶手從座椅靠背分離時松開機構(gòu)的示意性橫截面視圖;
圖22是當扶手從座椅靠背分離時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圖;
圖23是當扶手從座椅靠背分離時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前視圖;以及
圖24是當扶手從座椅靠背分離時松開機構(gòu)的部分的示意性透視圖。
具體實施方式
參考附圖,其中,在各個附圖中,相同的附圖標記對應于相同的或相似的部件,且以圖1-4開始,車輛10包括車輛主體12,其限定了乘客車廂14。盡管車輛10被示為汽車,可以預期的是,車輛10可以是飛機、船或任何其它合適類型的車輛。無論如何,車輛10包括位于乘客車廂14內(nèi)的座椅組件100。座椅組件100包括座椅底座102和靠近座椅底座102設置的座椅靠背104。座椅底座102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用于支撐車輛乘坐者的重量,且因此相對于車輛主體12被水平地定向。在使用過程中,車輛乘坐者坐在座椅底座102上,且座椅底座102可支撐車輛乘坐者的重量。
座椅底座102可以被直接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104(或以其它方式可操作地聯(lián)接至座椅底座102),以便允許車輛乘坐者在他坐在座椅底座102上時將他的背部倚靠在座椅靠背104上。進一步地,座椅靠背104可抵靠座椅底座102。在示出的實施例中,座椅靠背104包括座椅靠背主體106,該座椅靠背主體具有第一或前主體表面108和與第一主體表面108相對的第二或后主體表面110。第一主體表面108可被稱作為緩沖表面。此外,座椅靠背主體106具有頂部或第一座椅靠背邊緣105以及與第一座椅靠背邊緣105相對的第二或底部座椅靠背邊緣107。座椅底座102與第一座椅靠背邊緣105相比更接近第二座椅靠背邊緣107。
座椅靠背104還可包括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的扶手112。在示出的實施例中,扶手112在位置M處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該位置與第一座椅靠背邊緣105相比更接近第二座椅靠背邊緣107。扶手112具有第一或前扶手表面114以及與第一扶手表面114相對的第二或后扶手表面116。第一扶手表面114可以被稱作為緩沖表面,而第二扶手表面114可被稱作為扶手支撐表面。扶手112還包括坐墊126和支撐坐墊126的支撐框架128(圖15)。支撐框架128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
如以上所討論的,扶手112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例如,扶手112可以可旋轉(zhuǎn)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或以其它方式可移動地連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不考慮采用的特定的可移動的連接,扶手112可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在關閉位置(圖2)、打開位置(圖3)和松開位置(圖4)之間移動。
在關閉位置中,扶手112與座椅靠背主體106大致齊平,以便允許車輛乘坐者在他坐在座椅組件100上時來舒適地將他的背部倚靠在座椅靠背104上。特別地,當扶手11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處于關閉位置時,座椅靠背主體106的第一主體表面108與扶手112的第一扶手表面114之間的夾角θ為約零度(0°),以便允許車輛乘坐者在他坐在座椅組件100上時來舒適地將他的背部倚靠在座椅靠背104上。當在關閉位置時,扶手112可移動地附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
扶手112可以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從關閉位置移動至打開位置。為此,車輛乘坐者可將扶手112拉離座椅靠背主體106的第二主體表面110,以便在由箭頭A(圖2)指示的方向上移動扶手112。一旦處于打開位置,扶手112被定向成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呈一鈍角,以便允許坐在座椅組件100上的車輛乘坐者來舒適地將他的手臂倚靠在扶手112上。具體地,當扶手112處于打開位置時,座椅靠背主體106的第一主體表面108與扶手112的第一扶手表面114之間的夾角θ為約110度(110°),以便允許坐在座椅組件100上的車輛乘坐者來舒適地將他的手臂倚靠在扶手112上。
除打開位置之外,扶手112可被放置在松開位置(圖4)以將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扶手112可僅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或移除)(而不損壞或拆卸座椅組件100)。松開位置位于關閉位置(圖2)與打開位置(圖3)之間。因此,為了將扶手112移動至松開位置,車輛乘坐者可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在由箭頭A指示的方向上(圖2)從關閉位置朝打開位置移動扶手112直至扶手112到達松開位置(圖4)為止。一旦處于松開位置,車輛乘坐者可對扶手112施加力F以將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在松開位置,扶手11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傾斜地成角度以利于從座椅靠背主體106中移除扶手112。例如,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座椅靠背主體106的第一主體表面108與扶手的第一扶手表面114之間的角度θ的范圍可以介于15度(15°)與100度(100°)之間以防止或至少抑制當扶手112靠近打開位置或關閉位置時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希望當扶手112靠近關閉位置時防止或至少抑制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以允許車輛乘坐者舒適地坐在座椅組件100上,即便扶手112從關閉位置稍微朝打開位置移動也是如此。同樣地,希望當扶手112靠近打開位置時防止或至少抑制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以當萬一外力施加于車體12上時將扶手112保持在乘客車廂14內(nèi)的固定位置。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座椅靠背主體106的第一主體表面108與扶手的第一扶手表面114之間的角度θ是約24度(24°)以出于上述原因保持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
參考圖5,一旦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扶手112可被放置在座椅底座102的頂部上,由此允許扶手112用作兒童輔助座椅。兒童C接著可坐在扶手112上(扶手112用作輔助座椅),且座椅安全帶B可扣上以將兒童C固定在乘客車廂14中。扶手112可通過至少部分將扶手112插入在座椅靠背主體106的座椅腔體118中而重新聯(lián)接至座椅組件100。為此,扶手112應當被插入在定向于松開位置中的座椅腔體118中。座椅腔體118被配置成接納扶手112、座椅腔體118的形狀和尺寸被設置為接納扶手112并且由座椅靠背主體106的第一或頂壁120、第二或底壁122以及至少兩個側(cè)壁124界定。每個側(cè)壁124將第一壁120與第二壁122互連。在關閉位置,扶手112的大部分被設置在座椅腔體118中以允許車輛乘坐者在其坐在座椅組件100上時將他的背部舒適地倚靠在座椅靠背104上。
座椅組件100包括將座椅靠背主體106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扶手112的松開機構(gòu)101。松開機構(gòu)101將扶手112可移除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因此,扶手112僅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圖4)時才可完全從座椅靠背主體106中移除。當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中移除時,扶手112的部分均未直接或間接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
參考圖6至圖11,松開機構(gòu)101包括直接從支撐框架128延伸的至少一個聯(lián)接凸緣130。聯(lián)接凸緣130可以與支撐框架128形成為一體以形成單件式結(jié)構(gòu)。在所示的實施例中,松開機構(gòu)101包括從相對側(cè)延伸至支撐框架128的兩個聯(lián)接凸緣130。每個聯(lián)接凸緣130可移動地(并且可移除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的側(cè)壁124。
松開機構(gòu)101包括通過聯(lián)接凸緣130將支撐框架128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的至少一個聯(lián)接框架132。聯(lián)接框架132可以直接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具體地說,聯(lián)接框架132可以直接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的至少一個側(cè)壁124。在所示的實施例中,兩個聯(lián)接框架132各自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的側(cè)壁124的一個。每個聯(lián)接框架132固定至座椅靠背主體106,且因此聯(lián)接框架13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保持固定,而扶手112可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移動。
聯(lián)接框架132是由剛性材料(諸如剛性金屬或剛性聚合物)制成以支撐車輛乘坐者的手臂倚靠在扶手112上的負載。在所示的實施例中,聯(lián)接框架132具有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接納緊固件的多個孔134。緊固件可被插入穿過孔134并且進入座椅靠背主體106中以將聯(lián)接框架132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聯(lián)接框架132的一個孔134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接納第一銷136使得第一銷136相對于聯(lián)接框架132和座椅靠背主體106保持固定。因此,第一銷136無法相對于聯(lián)接框架132和座椅靠背主體106旋轉(zhuǎn)或平移。聯(lián)接框架132的另一個孔134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接納第二銷138使得第二銷138相對于聯(lián)接框架132和座椅靠背主體106保持固定。因此,第二銷138無法相對于聯(lián)接框架132和座椅靠背主體106旋轉(zhuǎn)或平移。第一銷136可以稱為樞軸銷,因為扶手112可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圍繞第一銷136樞轉(zhuǎn),而第二銷138可以稱為導銷,因為其幫助引導扶手11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的移動。
第一銷136具有第一外螺紋端部140和與第一外螺紋端部140相對的第一擴大端部142。第一外螺紋端部140可與螺母144螺紋地配接以將第一銷136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框架132。具體地說,螺母144可被螺合至第一銷136的第一外螺紋端部140并且抵著聯(lián)接框架132擰緊,由此將第一銷136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框架132。第一擴大端部142的橫截面尺寸(例如,直徑)可以大于第一銷136的剩余部分(或至少大部分)以將第一銷136牢固地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凸緣130。
第一銷136另外包括第一銷體146和圍繞第一銷體146設置的兩個環(huán)形凸緣148A。環(huán)形凸緣148A輔助將第一銷136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框架132和聯(lián)接凸緣130。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環(huán)形凸緣148A的一個與第一擴大端部142相比更接近第一外螺紋端部140,并且被配置成當螺母144被擰緊至第一銷136的第一外螺紋端部142時抵靠聯(lián)接框架132。另一個環(huán)形凸緣148A與第一外螺紋端部140相比更接近第一擴大端部142并且?guī)椭3值谝讳N136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凸緣130。
第一銷136還包括第一鎖定部分147,其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緊密地設置在(例如,按壓配合在)聯(lián)接框架132的一個孔134中。換句話來說,聯(lián)接框架132的至少一個孔134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緊密地接納第一銷136的第一鎖定部分147使得第一銷136相對于聯(lián)接框架132和座椅靠背主體106保持固定。因此,第一銷136無法相對于聯(lián)接框架132和座椅靠背主體106旋轉(zhuǎn)或平移。第一鎖定部分147可被設置在第一銷136的一個環(huán)形凸緣148A與第一外螺紋端部140之間。第一銷136包括被設置在第一銷136的第一擴大端部142與一個環(huán)形凸緣148A之間的第二鎖定部分149。如下文所討論,第一銷136的第二鎖定部分149可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凸緣130,以防止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除非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
第二銷138具有第二外螺紋端部150和與第二外螺紋端部150相對的第二擴大端部152。第二外螺紋端部150可與另一螺母144螺紋地配接以將第二銷138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框架132。具體地說,螺母144可被螺合至第二銷138的第二外螺紋端部150并且抵著聯(lián)接框架132擰緊,由此將第二銷138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框架132。第二擴大端部152的橫截面尺寸(例如,直徑)可以大于第二銷138的剩余部分(或至少大部分)以將第二銷138牢固地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凸緣130。
第二銷138另外包括第二銷體154和圍繞第二銷體154設置的至少一個環(huán)形凸緣148B。環(huán)形凸緣148B輔助將第二銷138聯(lián)接至聯(lián)接框架132。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環(huán)形凸緣148B與第二擴大端部152相比更接近第二外螺紋端部150,并且被配置成當螺母144被擰緊至第二銷138的第二外螺紋端部150時抵靠聯(lián)接框架132。第二銷138的第二擴大端部152抵靠聯(lián)接凸緣130以利于第二銷138與聯(lián)接凸緣130之間的連接。
聯(lián)接凸緣130包括第一凸緣部分156和聯(lián)接至第一凸緣部分156的第二凸緣部分158。連接壁160可將第一凸緣部分156和第二凸緣部分158互連。第一凸緣部分156和第二凸緣部分158可以均具有基本上平面形狀以最小化由松開機構(gòu)101在座椅組件100中占據(jù)的空間。第一凸緣部分156與第二凸緣部分158沿第一或橫向方向Y分隔開距離D1以允許第一銷136和第二銷138提供其不同用途而不彼此干擾。如上所述,第一銷136用作樞軸并且因此允許扶手11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旋轉(zhuǎn),且第二銷138用作導向器并且?guī)椭龑Х鍪?1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移動。
聯(lián)接凸緣130界定均延伸穿過第一凸緣部分156的開口162和線性槽164。線性槽164與開口162直接連通并且沿垂直于第一方向Y的第二方向Z延伸(即,拉長)。具體地說,線性槽164沿縱向軸線L(圖14)拉長。當扶手112處于關閉位置時,聯(lián)接凸緣130在垂直于第一方向Y和第二方向Z的第三方向X上從支撐框架128延伸。開口162被配置成接納軸承166以及第一銷136的第二鎖定部分149、開口162的形狀和尺寸被設置為接納軸承166以及第一銷136的第二鎖定部分149。軸承166至少部分包圍第一銷136的第二鎖定部分149。因為開口162與線性槽164直接連通,所以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且施加力F(圖4)至扶手112以將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時第一銷136可以從開口162移動至線性槽164。換句話來說,第一銷136僅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且施加力F(圖4)至扶手112以將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時才可離開開口162。然而,如下文所討論,第二鎖定部分149的形狀和尺寸不允許第一銷136從開口162移動至線性槽164,除非扶手11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處于松開位置。聯(lián)接凸緣130還具有延伸穿過第一凸緣部分156的喇叭狀通道168。喇叭狀通道168與線性槽164直接連通,由此允許聯(lián)接凸緣130從第一銷136完全分離。喇叭狀通道168還利于在已從座椅靠背主體106移除扶手112之后將聯(lián)接凸緣130重新聯(lián)接至第一銷136。
聯(lián)接凸緣130還具有延伸穿過第二凸緣部分158的彎曲槽170。整個彎曲槽170可以被形狀設計為圓弧以在第二銷138被設置在彎曲槽170中時引導扶手11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移動。具體地說,彎曲槽170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可滑動地接納第二銷138的第二銷體154,由此允許支撐框架128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移動。
聯(lián)接凸緣130還具有延伸穿過第二凸緣部分158和連接壁160的孔172???72與彎曲槽170直接連通以允許第二銷138僅當扶手11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處于松開位置時才離開彎曲槽170???72包括延伸穿過第二凸緣部分158的第一孔部分174和延伸穿過連接壁160的第二孔部分176。第一孔部分174與第二孔部分176直接連通并且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接納第二銷138的第二銷體154,但是不會接納其第二擴大端部152。因此,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且施加力F(圖4)至扶手112以將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時,第二銷138可通過第一孔部分174離開彎曲槽170。第二銷138的第二擴大端部152的厚度大于第一孔部分174的厚度。因此,第二銷138的第二擴大端部152幫助保持聯(lián)接凸緣130連接至聯(lián)接框架132。第二孔部分176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接納第二銷138的第二擴大端部152。因此,第二銷138的第二擴大端部152可在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且施加力F(圖4)至扶手112以將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時被第二孔部分176接納。孔172的第二孔部分176和線性槽164彼此對準以允許第二銷138在第一銷136離開開口162的同時離開彎曲槽170,由此利于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中移除。
參考圖12至圖14,扶手112可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被設置在關閉位置。當扶手112處于關閉位置時,車輛乘坐者可坐在座椅底座102上并且將他的背部倚靠在扶手112上。在關閉位置,扶手112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但是扶手112歸因于開口162和彎曲槽170中的第一銷136和第二銷138各自的位置、尺寸和方向而無法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具體地說,當扶手112處于關閉位置時,第一銷136相對于聯(lián)接凸緣130的開口162定向使得第二鎖定部分149無法離開開口162。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銷136的第二鎖定部分149的橫截面尺寸D2(例如,寬度)大于線性槽164的橫截面尺寸D3(例如,寬度),由此防止第一銷136在扶手112處于關閉位置時被線性槽164接納。另外,當扶手112處于關閉位置時,第二銷138的第二銷體154不與孔172的第一孔部分174對準,由此防止第二銷138被聯(lián)接凸緣130的孔172接納。因此,第二銷138保持在彎曲槽170中,且因此扶手112無法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松開機構(gòu)101可以進一步包括聯(lián)接在側(cè)壁124與聯(lián)接凸緣130之間的蓋框架178。蓋框架178至少部分覆蓋聯(lián)接凸緣130以防止在使用期間干擾松開機構(gòu)101。另外,蓋框架178包括平行于線性槽164的線性通道180以允許第一銷136在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利于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
參考圖15至圖17,如上文所討論,車輛乘坐者可將扶手112移動遠離座椅靠背主體106以沿由箭頭A(圖2)指示的方向和相反方向移動扶手112。當扶手112處于打開位置時,車輛乘坐者可坐在座椅底座102上并且將他的手臂倚靠在扶手112上。在打開位置,扶手112可移動地聯(lián)接至座椅靠背主體106,但是扶手112歸因于開口162和彎曲槽170中的第一銷136和第二銷138各自的位置、尺寸和方向而無法與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具體地說,當扶手112處于打開位置時,第一銷136相對于聯(lián)接凸緣130的開口162定向使得第二鎖定部分149無法離開開口162。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銷136的第二鎖定部分149的橫截面尺寸D4(例如,寬度)大于線性槽164的橫截面尺寸D3(例如,寬度),由此防止第一銷136在扶手112處于關閉位置時被線性槽164接納。另外,當扶手112處于打開位置時,第二銷138的第二銷體154不與孔172的第一孔部分174對準,由此防止第二銷138被聯(lián)接凸緣130的孔172接納。因此,第二銷138保持在彎曲槽170中,且因此扶手112無法與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
參考圖4和圖18至圖22,扶手112可僅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歸因于開口162和彎曲槽170中的第一銷136和第二銷138各自的位置、尺寸和方向而與座椅靠背主體106分離。具體地說,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第一銷136相對于聯(lián)接凸緣130的開口162定向使得第二鎖定部分149可離開開口162。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第一銷136的第二鎖定部分149的橫截面尺寸D5(例如,寬度)小于線性槽164的橫截面尺寸D3(例如,寬度),由此允許第一銷136在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離開開口162并且進入線性槽164。另外,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線性槽164的縱向軸線L與第二鎖定部分149的幾何中心C1以及第一銷136的第一銷體146的幾何中心C2相交,以利于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中移除。
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第二銷138的第二銷體154與孔172的第一孔部分174對準,由此允許第二銷138離開聯(lián)接凸緣130的彎曲槽170。第二銷138的第二銷體154的橫截面尺寸D6(例如,直徑)小于孔172的第一孔部分174的橫截面尺寸D7(例如,寬度),由此允許第二銷138在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離開彎曲槽170。在所示的實施例中,當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時,線性槽164的縱向軸線L與第二銷138的第二銷體154的幾何中心C3以及第一孔部分174的幾何中心C4相交,以利于扶手112從座椅靠背主體106中移除。
一旦扶手112處于松開位置,車輛乘坐者施加力F(圖4)至扶手112以將扶手112移動遠離座椅靠背主體106。隨著扶手112移動遠離座椅靠背主體106,第一銷136、第二銷138和聯(lián)接框架132相對于座椅靠背主體106保持固定,而第二銷138的第二擴大端部152被孔172的第二孔部分176接納。出于此原因,孔172的第二孔部分176大于第二銷138的第二擴大端部152。另外,當扶手112移動遠離座椅靠背主體106時線性槽164接納第一銷136的第二鎖定部分149,并且因此引導扶手112移動。
具體參考圖23和24,扶手112遠離座椅靠背主體106的繼續(xù)移動導致第二銷138完全與聯(lián)接凸緣130分離。支撐框架128可以包括孔129,其被配置、形狀和尺寸設計成接納第一銷136的第一擴大端部142以允許當扶手112移動遠離座椅靠背主體106時支撐框架128完全與第一銷136分離。在從座椅靠背主體106中完全移除扶手112之后,扶手112可以被放置在座椅底座102上并且可因此用作兒童的輔助座椅。
雖然已詳細地描述了用于實現(xiàn)本教導一些最佳模式,但是熟悉本發(fā)明所涉及領域的技術人員將認識到用于實踐隨附權利要求書的范圍內(nèi)的本教導的各種替代設計和實施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