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用新型涉及座椅頭枕技術領域,尤其指一種用于汽車上的頭枕。
背景技術:
現(xiàn)有一種專利號為CN201420783276.7名稱為《汽車頭枕骨架翻折組件》的中國實用新型專利公開了一種汽車頭枕骨架翻折組件,包括頭枕桿、頭枕支架、折疊轉軸、固定板、折疊按鈕、頭枕基骨架、解鎖支架、鎖止板、解鎖轉軸、卷簧銷,當按壓折疊按鈕時,折疊按鈕壓縮按鈕回位彈簧,折疊按鈕的端頭推動解鎖支架繞安裝柱的軸線轉動,并向解鎖支架復位彈簧施加作用力,同時解鎖撥板推動卷簧銷沿著條形槽向上移動,卷簧銷帶動鎖止板繞解鎖轉軸轉動并向鎖止板回位彈簧施加作用力,最終使鎖止板的鎖止部從固定板的鎖止缺口中退出,從而實現(xiàn)解鎖,此時,通過外力作用可使頭枕支架繞折疊轉軸轉動實現(xiàn)頭枕骨架折疊。結構簡單、零件數(shù)量少、結構緊湊且制造成本低。然而,該翻折組件使用的零件較多,結構較為復雜,因此該裝置的結構還需進一步改進。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本實用新型所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現(xiàn)狀而提供一種結構簡單,使用零部件少,使用效果好的用于汽車座椅上的頭枕。
本實用新型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所采用的技術方案為:本用于汽車上的頭枕,包括枕體與能脫卸式插置在汽車座椅上的枕桿,其特征在于:所述枕桿的頂部橫軸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枕體的枕架,所述枕架的一側內壁上設置有能相對枕架轉動的第一定位塊,所述第一定位塊的一端與套設在頂部橫軸上并與頂部橫軸相固定的第二定位塊活動相卡扣,所述第一定位塊的這一端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塊與第二定位塊脫離后回復到卡扣位置的第一回復裝置,所述第一定位塊的另一端設置有能按壓第一定位塊而使第一定位塊與第二定位塊相脫離的調節(jié)塊,所述調節(jié)塊上設置有調節(jié)塊按壓第一定位塊后回復到初始位置的第二回復裝置,所述調節(jié)塊與枕體上的控制鈕相連接,當按下控制鈕時,所述調節(jié)塊按壓第一定位塊,所述頂部橫軸上套置有保持枕架向前轉動狀態(tài)的限位扭簧。
作為改進,所述枕架包括相對設置的左殼和右殼,所述左殼和右殼的下端分別能轉動地套設在頂部橫軸上,所述左殼和右殼的上端通過橫桿連接固定,所述第二定位塊與第一定位塊分別貼置在左殼的內側壁上,所述限位扭簧的一端頂觸在右殼的內壁上,所述限位扭簧的另一端與插置在頂部橫軸上的插銷相頂觸。
進一步改進,所述左殼下部設置有限位缺口,所述第二定位塊的下部設置有當枕架受限位扭簧作用回復到初始位置時能與限位缺口相頂觸的凸部。
作為改進,所述第一回復裝置是回復彈簧,所述回復彈簧的一端套扣在第一定位塊側部的凸柱上,所述回復彈簧的另一端穿置固定在左殼側壁的固定孔中。
進一步改進,所述凸柱上設置有環(huán)形槽,所述回復彈簧的一端套扣在環(huán)形槽中。
作為改進,所述左殼的側壁上設置有能穿入頂桿的控制孔,所述頂桿的一端與控制鈕相固定,所述頂桿的另一端頂觸在調節(jié)塊上。
進一步改進,所述調節(jié)塊包括調節(jié)塊后部與調節(jié)塊前部,所述調節(jié)塊前部與調節(jié)塊后部相互垂直地設置在一起,所述頂桿頂觸在調節(jié)塊前部上,所述調節(jié)塊后部通過轉動軸能轉動地設置在左殼的側壁上,所述轉動軸一側的調節(jié)塊后部上設置有延伸部,所述延伸部在頂桿頂觸在調節(jié)塊前部上時按壓在第一定位塊上。
進一步改進,所述第二回復裝置為復位扭簧,所述復位扭簧的一端插置固定在轉動軸的缺口中,所述復位扭簧的另一端頂觸在調節(jié)塊前部與調節(jié)塊后部的連接處。
作為改進,枕桿與汽車座椅連接處設置有能與汽車座椅中的定位部相卡扣的定位凹槽。
作為改進,所述枕架外套置有頭枕骨架,所述頭枕骨架由前骨架與后骨架對合而成,所述枕體套置固定在頭枕骨架的外表面上。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實用新型的優(yōu)點在于:結構簡單、緊湊,占用空間小,使用的零部件少,按壓控制鈕即實現(xiàn)枕體的轉動,操作簡單,使用方便。
附圖說明
圖1為本實用新型實施例的立體圖;
圖2為圖1中去除枕體后的立體圖;
圖3是圖2的結構分解圖;
圖4是圖3中去除頭枕骨架后的正面投影圖;
圖5是圖4中沿A-A線的剖面圖;
圖6是圖4中沿B-B線的剖面圖;
圖7是圖4中去除右殼后的結構分解圖;
圖8是圖7中第一定位塊與調節(jié)塊配合結構的結構分解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結合附圖實施例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詳細描述。
如圖1至圖8所示,本實施例的用于汽車上的頭枕,包括枕體1與能脫卸式插置在汽車座椅上的枕桿2,其特征在于:所述枕桿2的頂部橫軸21上設置有用于支撐枕體1的枕架3,所述枕架3的一側內壁上設置有能相對枕架3轉動的第一定位塊4,所述第一定位塊4的一端與套設在頂部橫軸21上并與頂部橫軸21相固定的第二定位塊5活動相卡扣,所述第一定位塊4的這一端上設置有第一定位塊4與第二定位塊5脫離后回復到卡扣位置的第一回復裝置,所述第一定位塊4的另一端設置有能按壓第一定位塊4而使第一定位塊4與第二定位塊5相脫離的調節(jié)塊6,所述調節(jié)塊6上設置有調節(jié)塊6按壓第一定位塊4后回復到初始位置的第二回復裝置,所述調節(jié)塊6與枕體1上的控制鈕11相連接,當按下控制鈕11時,所述調節(jié)塊6按壓第一定位塊4,所述頂部橫軸21上套置有保持枕架3向前轉動狀態(tài)的限位扭簧7。所述枕架3包括相對設置的左殼31和右殼32,所述左殼31和右殼32的下端分別能轉動地套設在頂部橫軸21上,所述左殼31和右殼32的上端通過橫桿33連接固定,所述第二定位塊5與第一定位塊4分別貼置在左殼31的內側壁上,所述限位扭簧7的一端頂觸在右殼32的內壁上,所述限位扭簧7的另一端與插置在頂部橫軸21上的插銷22相頂觸。所述左殼31下部設置有限位缺口34,所述第二定位塊5的下部設置有當枕架3受限位扭簧7作用回復到初始位置時能與限位缺口34相頂觸的凸部51。所述第一回復裝置是回復彈簧8,所述回復彈簧8的一端套扣在第一定位塊4側部的凸柱41上,所述回復彈簧8的另一端穿置固定在左殼31側壁的固定孔中。所述凸柱41上設置有環(huán)形槽42,所述回復彈簧8的一端套扣在環(huán)形槽42中。所述左殼31的側壁上設置有能穿入頂桿12的控制孔35,所述頂桿12的一端與控制鈕11相固定,所述頂桿12的另一端頂觸在調節(jié)塊6上。所述調節(jié)塊6包括調節(jié)塊后部61與調節(jié)塊前部62,所述調節(jié)塊前部62與調節(jié)塊后部61相互垂直地設置在一起,所述頂桿12頂觸在調節(jié)塊前部62上,所述調節(jié)塊后部61通過轉動軸63能轉動地設置在左殼31的側壁上,所述轉動軸63一側的調 節(jié)塊后部61上設置有延伸部64,所述延伸部64在頂桿12頂觸在調節(jié)塊前部62上時按壓在第一定位塊4上。所述第二回復裝置為復位扭簧9,所述復位扭簧9的一端插置固定在轉動軸63的缺口65中,所述復位扭簧9的另一端頂觸在調節(jié)塊前部62與調節(jié)塊后部61的連接處。枕桿2與汽車座椅連接處設置有能與汽車座椅中的定位部相卡扣的定位凹槽23。所述枕架3外套置有頭枕骨架,所述頭枕骨架由前骨架36與后骨架37對合而成,所述枕體1套置固定在頭枕骨架的外表面上。
工作原理:按壓控制鈕,頂桿頂觸在調節(jié)塊上,調節(jié)塊按壓第一定位塊的一端,使第一定位塊的另一端與第二定位塊相脫離,枕架在限位扭簧的作用下,向前轉動,使枕體向前轉動;推動枕體向后移動時,限位扭簧蓄力,第一定位塊再次與第二定位塊相卡扣,枕架相對枕桿固定,枕體完成轉動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