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新能源汽車領域,特別涉及一種新能源汽車裝置。
背景技術: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汽車的使用也越來越普及,由于汽油使用成本高而且對大氣容易產生污染,現如今新能源汽車已經逐漸增多,人們在開新能源汽車時,由于使用者的坐姿、身高等因素需要將座墊進行前后上下調整,從而使使用者在開車時能夠更加舒適方便,但是現有的新能源汽車中的座墊通常只能夠前后調整,不能上下調整,因此不能滿足需求。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問題是提供一種新能源汽車裝置,其能夠解決上述現在技術中的問題。
為解決上述問題,本發(fā)明采用如下技術方案:本發(fā)明的一種新能源汽車裝置,包括下支撐架、以及設置在所述下支撐架上方的上支撐架、以及設置在所述上支撐架上方的調位板,所述調位板上端面固定設置有彈性坐墊所述彈性坐墊的底面與所述調位板的上端面大小相等,所述上支撐架中設置有開端向上的第一平滑槽,所述第一平滑槽中可左右平滑地設置有第一平滑塊,所述第一平滑塊中設置有開端向上的第二平滑槽,所述第二平滑槽中可前后平滑地設置有第二平滑塊,所述第一平滑槽底部中端的左端內設置有第一馬達,所述第一馬達的轉軸上連接有第一螺旋桿,所述第一螺旋桿疏遠所述第一馬達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平滑槽的右端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一平滑塊底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螺旋桿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一螺旋孔,所述第二平滑槽底部中端的后端內設置有第二馬達,所述第二馬達的轉軸上連接有第二螺旋桿,所述第二螺旋桿疏遠所述第二馬達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平滑槽的前端面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平滑塊底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螺旋桿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二螺旋孔,所述上支撐架的底端面外緣位置處設置有起降隔擋件,所述下支撐架的頂面上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起降隔擋件的環(huán)形沉槽,所述下支撐架的頂面上還設置有用于向上頂推所述上支撐架的頂推機構。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頂推機構包括多組壓力頂推裝置,所述壓力頂推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下支撐架中的壓力缸以及下端與所述壓力缸相連且上端突出于所述下支撐架與所述上支撐架的底端面固連的壓力頂推桿,所述下支撐架中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壓力頂推裝置的固定槽。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起降隔擋件由軟料作成,所述起降隔擋件疊堆在所述環(huán)形沉槽內。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下支撐架、上支撐架和調位板均為圓柱體,所述下支撐架與所述調位板的直徑相同,所述調位板的直徑大于所述上支撐架的直徑,所述上支撐架、第一平滑塊和第二平滑塊的頂面平齊且均與所述調位板可平滑配合連接。
作為優(yōu)選的技術方案,所述第一平滑槽與所述第一平滑塊的長度之差等于所述第二平滑槽與所述第二平滑塊的寬度之差,所述第一螺旋桿與所述第二螺旋桿的直徑相同。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控制壓力缸工作而使得壓力頂推桿上下升降,通過壓力頂推桿推頂上支撐架上下升降,即推頂坐墊上下升降到達使用者合適的高度位置,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高度位置需求,通過多組壓力頂推裝置增加了上支撐架上下升降的平穩(wěn)性,也增加了壓力頂推裝置的推頂力,上支撐架上下升降的同時帶動起降隔擋件也上下升降,而起降隔擋件處于多組壓力頂推裝置的外緣,因此通過起降隔擋件對多組壓力頂推裝置起到隔塵保護的作用,以此來滿足需要對坐墊高度位置的上下升降調節(jié),滿足不同使用者對高度位置的使用需求。
2.通過控制第一馬達提供驅動第一平滑塊左右運動,從而驅動坐墊到達使用者合適的左右位置,以滿足不同使用者對坐墊左右位置的調節(jié),通過控制第二馬達提供驅動第二平滑塊前后運動,從而驅動坐墊到達使用者合適的前后位置,以滿足不同使用者對坐墊前后位置的調節(jié),實現了坐墊前后左右位置的自動調節(jié),滿足不同使用者對前后左右位置的使用需求,而且由于上支撐架、第一平滑塊和第二平滑塊的頂面平齊且均與調位板可平滑配合連接,因此在第一平滑塊和第二平滑塊平滑時都帶著調位板平滑,調位板一直處于將第一平滑槽和第二平滑槽遮蓋狀態(tài),通過調位板對第一平滑槽和第二平滑槽起到隔塵保護的作用。
3.本發(fā)明的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整體結構安全穩(wěn)定,能夠實現坐墊在高度位置、前后位置以及左右位置的自動調節(jié),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附圖說明
為了更清楚地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或現有技術中的技術方案,下面將對實施例或現有技術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圖作簡單地介紹,顯而易見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圖僅僅是本發(fā)明的一些實施例,對于本領域普通技術人員來講,在不付出創(chuàng)造性勞動的前提下,還可以根據這些附圖獲得其他的附圖。
圖1為本發(fā)明的主視圖;
圖2為本發(fā)明一種新能源汽車裝置的內部結構示意圖;
圖3為圖1中去除調位板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圖4為圖1中下支撐架的俯視結構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優(yōu)選實施例進行詳細闡述,以使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和特征能更易于被本領域技術人員理解,從而對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做出更為清楚明確的界定。
參閱圖1-4所示的一種新能源汽車裝置,包括下支撐架1、以及設置在所述下支撐架1上方的上支撐架2、以及設置在所述上支撐架2上方的調位板3,所述調位板3上端面固定設置有彈性坐墊31所述彈性坐墊31的底面與所述調位板3的上端面大小相等,所述上支撐架2中設置有開端向上的第一平滑槽73,所述第一平滑槽73中可左右平滑地設置有第一平滑塊74,所述第一平滑塊74中設置有開端向上的第二平滑槽83,所述第二平滑槽83中可前后平滑地設置有第二平滑塊84,所述第一平滑槽73底部中端的左端內設置有第一馬達7,所述第一馬達7的轉軸上連接有第一螺旋桿71,所述第一螺旋桿71疏遠所述第一馬達7的一端與所述第一平滑槽73的右端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一平滑塊74底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一螺旋桿71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一螺旋孔72,所述第二平滑槽83底部中端的后端內設置有第二馬達8,所述第二馬達8的轉軸上連接有第二螺旋桿81,所述第二螺旋桿81疏遠所述第二馬達8的一端與所述第二平滑槽83的前端面運轉配合連接,所述第二平滑塊84底部設置有與所述第二螺旋桿81螺紋配合連接的第二螺旋孔82,所述上支撐架2的底端面外緣位置處設置有起降隔擋件5,所述下支撐架1的頂面上設置有用于放置所述起降隔擋件5的環(huán)形沉槽4,所述下支撐架1的頂面上還設置有用于向上頂推所述上支撐架2的頂推機構。
其中,所述頂推機構包括多組壓力頂推裝置,所述壓力頂推裝置包括設置在所述下支撐架1中的壓力缸6以及下端與所述壓力缸6相連且上端突出于所述下支撐架1與所述上支撐架2的底端面固連的壓力頂推桿61,所述下支撐架1中設置有用于固定所述壓力頂推裝置的固定槽,通過所述壓力頂推裝置實現對所述上支撐架2的升降從而實現對坐墊的升降,以調整到合適的坐立高度。
其中,所述起降隔擋件5由軟料作成,所述起降隔擋件5疊堆在所述環(huán)形沉槽4內,通過起降隔擋件5對突出于所述下支撐架1的壓力頂推桿61起到保護作用,防止壓力頂推桿61損壞或者壓力頂推桿61上布滿灰塵。
其中,所述下支撐架1、上支撐架2和調位板3均為圓柱體,所述下支撐架1與所述調位板3的直徑相同,所述調位板3的直徑大于所述上支撐架2的直徑,所述上支撐架2、第一平滑塊74和第二平滑塊84的頂面平齊且均與所述調位板3可平滑配合連接,所述調位板3對所述第一平滑槽73和所述第二平滑槽83起到封閉作用,防止灰塵進入到所述第一平滑槽73或者所述第二平滑槽83內,同時對所述上支撐架2、第一平滑塊74和第二平滑塊84的頂面起到保護作用,防止所述上支撐架2、第一平滑塊74和第二平滑塊84的頂面磨損。
其中,所述第一平滑槽73與所述第一平滑塊74的長度之差等于所述第二平滑槽83與所述第二平滑塊84的寬度之差,所述第一螺旋桿71與所述第二螺旋桿81的直徑相同,這樣的設置使得所述第一平滑塊74左右移動的距離與所述第二平滑塊84前后移動的距離相同,即使得坐墊前后左右移動的距離在同一范圍內。
在初始狀態(tài)時,所述第一平滑塊74處于所述第一平滑槽73的最左端位置,而所述第二平滑塊84處于所述第二平滑槽83的最后端位置,所述上支撐架2的底端面與所述下支撐架1的頂面相抵,而所述起降隔擋件5也收縮疊堆在所述環(huán)形沉槽4中;
在需要對坐墊進行高度調節(jié)時,控制所述壓力缸6工作而使得所述壓力頂推桿61上升,通過壓力頂推桿61推頂所述上支撐架2上升,即推頂坐墊到達使用者合適的高度即可,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高度位置需求,通過多組壓力頂推裝置增加了所述上支撐架2上升的平穩(wěn)性,也增加了上升的推頂力,所述上支撐架2上升的同時帶動所述起降隔擋件5也上升,而起降隔擋件5處于多組壓力頂推裝置的外緣,因此通過起降隔擋件5對多組壓力頂推裝置起到隔塵保護的作用,在需要對坐墊進行左右位置調節(jié)時,通過控制所述第一馬達7驅動所述第一螺旋桿71運轉,由所述第一螺旋桿71驅動所述第一平滑塊74向右運動,從而驅動坐墊到達使用者合適的左右位置需求,在需要對坐墊進行前后位置調節(jié)時,通過控制所述第二馬達8驅動所述第二螺旋桿81運轉,由所述第二螺旋桿81驅動所述第二平滑塊84向前運動,從而驅動坐墊到達使用者合適的前后位置需求,由于所述上支撐架2、第一平滑塊74和第二平滑塊84的頂面平齊且均與所述調位板3可平滑配合連接,因此在第一平滑塊74和第二平滑塊84平滑時都帶著所述調位板3平滑,所述調位板3一直處于將第一平滑槽73和第二平滑槽83遮蓋狀態(tài),因此通過所述調位板3對所述第一平滑槽73和第二平滑槽83起到隔塵保護的作用。
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通過控制壓力缸工作而使得壓力頂推桿上下升降,通過壓力頂推桿推頂上支撐架上下升降,即推頂坐墊上下升降到達使用者合適的高度位置,以滿足不同使用者的高度位置需求,通過多組壓力頂推裝置增加了上支撐架上下升降的平穩(wěn)性,也增加了壓力頂推裝置的推頂力,上支撐架上下升降的同時帶動起降隔擋件也上下升降,而起降隔擋件處于多組壓力頂推裝置的外緣,因此通過起降隔擋件對多組壓力頂推裝置起到隔塵保護的作用,以此來滿足需要對坐墊高度位置的上下升降調節(jié),滿足不同使用者對高度位置的使用需求。
2.通過控制第一馬達提供驅動第一平滑塊左右運動,從而驅動坐墊到達使用者合適的左右位置,以滿足不同使用者對坐墊左右位置的調節(jié),通過控制第二馬達提供驅動第二平滑塊前后運動,從而驅動坐墊到達使用者合適的前后位置,以滿足不同使用者對坐墊前后位置的調節(jié),實現了坐墊前后左右位置的自動調節(jié),滿足不同使用者對前后左右位置的使用需求,而且由于上支撐架、第一平滑塊和第二平滑塊的頂面平齊且均與調位板可平滑配合連接,因此在第一平滑塊和第二平滑塊平滑時都帶著調位板平滑,調位板一直處于將第一平滑槽和第二平滑槽遮蓋狀態(tài),通過調位板對第一平滑槽和第二平滑槽起到隔塵保護的作用。
3.本發(fā)明的結構簡單,制作成本低,操作方便,整體結構安全穩(wěn)定,能夠實現坐墊在高度位置、前后位置以及左右位置的自動調節(jié),以滿足不同人群的使用需求。
以上顯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發(fā)明的優(yōu)點。本行業(yè)的技術人員應該了解,本發(fā)明不受上述實施例的限制,上述實施例和說明書中描述的只是說明本發(fā)明的原理,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精神和范圍的前提下本發(fā)明還會有各種變化和改進,這些變化和改進都落入要求保護的本發(fā)明范圍內。本發(fā)明要求保護范圍由所附的權利要求書及其等同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