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氣瓶布置結構及其氣瓶安裝方法。
背景技術:
我國從實施國ⅲ汽車排放標準和噪聲控制標準后,新能源汽車得到了廣泛應用。目前,已知采用燃料電池來作為新能源汽車的動力來源之一。一般來說,燃料電池包含陰極和陽極,兩個電極間則為具有滲透性的薄膜所構成。氫氣由燃料電池的陽極進入,氧氣或空氣則由陰極進入燃料電池。經由催化劑的作用,使得陽極的氫分子分解成兩個質子與兩個電子,其中質子被氧吸引到薄膜的另一邊,電子則經由外電路形成電流后,到達陰極。在陰極催化劑的作用下,質子、氧及電子,發(fā)生反應形成水分子。因此,燃料電池系統(tǒng)具有能量密度高、噪音低和零排放等優(yōu)點。燃料電池汽車的工作原理是,作為燃料的氫在汽車搭載的燃料電池中,與大氣中的氧氣發(fā)生氧化還原化學反應,產生出電能來帶動電動機工作,由電動機帶動汽車中的機械傳動結構,進而帶動汽車的前橋(或后橋)等行走機械結構工作,從而驅動電動汽車前進。與傳統(tǒng)汽車相比,燃料電池汽車具有以下優(yōu)點:零排放;減少了機油泄漏帶來的水污染;降低了溫室氣體的排放;提高了燃油經濟性;提高了發(fā)動機燃燒效率;運行平穩(wěn)、無噪聲。目前主流的燃料電池汽車都將氫瓶布置在行李艙里,導致了有一定的空間浪費且會占用較多的行李艙空間。
技術實現要素: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氣瓶布置結構,用以解決上述問題。
為了解決上述技術問題,本發(fā)明的技術方案是:
一種氣瓶布置結構,包括氣瓶和箱體,所述箱體包括頂板、底板、左側板、右側板、前端板和后端板,所述箱體的頂板和后端板可拆卸其屬于車身地板上的零部件,所述箱體的前端板與底板的連接處通過轉動機構與車身的橫梁轉動連接從而將所述箱體與車身轉動連接,所述左側板、右側板和后端板上設有用于固定的固定機構,所述氣瓶前后設置在所述箱體中,所述氣瓶包括瓶身和瓶閥,瓶身朝向前方,瓶閥朝向后方,所述瓶身位于所述箱體內,所述頂板上設有用于從所述箱體外對所述氣瓶檢修的檢修口結構,所述瓶閥位于所述檢修口結構處,所述頂板為車身的地板。
作為優(yōu)選,所述檢修口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頂板上的檢修口本體和檢修口蓋,所述檢修口蓋能夠蓋合于所述檢修口本體或打開,打開所述檢修口蓋,通過所述檢修口本體對氣瓶瓶閥進行檢修。
作為優(yōu)選,所述檢修口蓋密封蓋合于所述檢修口本體。
作為優(yōu)選,所述箱體為矩形。
作為優(yōu)選,所述轉動機構為軸承或者齒輪結構,所述固定機構為螺栓螺母固定機構。
作為優(yōu)選,氣瓶兩端分別包覆有減震板。
作為優(yōu)選,所述減震板為半球面彈性板,采用橡膠或泡沫材質制成,通過膠粘劑固定在所述氣瓶的端部。
作為優(yōu)選,所述箱體內固定設有氣瓶固定結構,所述氣瓶固定結構包括氣瓶托板和連接在所述氣瓶托板上的卡箍,所述氣瓶設置在所述氣瓶托板上,所述卡箍固定氣瓶在所述氣瓶托板上的位置,固定氣瓶,防止滑動造成氣瓶碰撞。
作為優(yōu)選,所述氣瓶托板為凹形槽板,凹面為圓弧面。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所述氣瓶布置結構與車身橫梁轉動連接,可以轉動離開行李艙,使得所述氣瓶布置結構與行李艙隔離,減少了所述氣瓶布置結構占用行李艙的空間。
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上述氣瓶布置結構的氣瓶安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打開頂板,先將所述前端板通過轉動機構連接在所述車身橫梁上從而將所述箱體安裝到車身橫梁;轉動所述箱體離開行李艙,打開后端板,然后把所述氣瓶從后端板形成的開口處推入所述箱體并通過所述氣瓶固定結構固定在箱體中蓋上后端板,所述箱體通過所述左側板、右側板以及后端板固定連接在車身上;最后蓋上頂板。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本發(fā)明所述氣瓶布置結構與車身橫梁轉動連接,很好做到氫瓶隔離,利于氫瓶閥的檢測和維修并且氫瓶的裝拆很方便。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一具體實施例的氣瓶布置結構的結構立體圖;
圖2是本發(fā)明一具體實施例的氣瓶布置結構的俯視圖;
圖3是本發(fā)明一具體實施例的氣瓶布置結構的主視圖;
圖4是本發(fā)明一具體實施例的氣瓶布置結構與車身的結構示意圖。
圖中所示:1-氣瓶、11-瓶身、12-瓶閥、21-左側板、22-右側板、23-前端板、24-后端板、3-轉動機構、4-檢修口蓋、5-車身。
具體實施方式
為使本發(fā)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優(yōu)點能夠更加明顯易懂,下面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做詳細的說明。需說明的是,本發(fā)明附圖均采用簡化的形式且均使用非精準的比例,僅用以方便、明晰地輔助說明本發(fā)明實施例的目的。
請參見圖1~圖4,一種氣瓶布置結構,包括氣瓶1和箱體,所述箱體包括頂板、底板、左側板21、右側板22、前端板23和后端板24,所述箱體的頂板和后端板24可拆卸,所述箱體的前端板23和底板的連接處通過轉動機構3與車身5的橫梁轉動連接從而將所述箱體轉動連接在所述車身5上,所述左側板21、右側板22和后端板24上設有用于固定的固定機構,所述氣瓶1前后設置在所述箱體中,所述氣瓶1包括瓶身11和瓶閥12,瓶身11朝向前方,瓶閥12朝向后方,所述頂板上設有用于從所述箱體外對所述氣瓶1檢修的檢修口結構,本實施例中,所述頂板為車身5的地板。
所述檢修口結構包括設置在所述頂板上的檢修口本體和檢修口蓋4,所述檢修口蓋4能夠蓋合于所述檢修口本體或打開,打開所述檢修口蓋4,通過所述檢修口本體對所述氣瓶1進行檢修,本實施例中,所述檢修口蓋4密封覆蓋所述檢修口本體,從而所述檢修口蓋4屬于車身5的地板與車身5連接。
所述轉動機構3為軸承或齒輪轉動機構連接,所述固定機構為螺栓螺母固定機構,所述螺栓設置在車身5上,所述左側板21、右側板22和后端板24的翻邊設有螺絲孔,螺栓通過螺絲孔并通過螺母固定。
所述箱體為矩形。
所述氣瓶1兩端分別包覆固定有減震板。所述減震板為半球面彈性板,采用橡膠或泡沫材質制成,通過膠粘劑固定在所述氣瓶1的端部。
所述箱體內固定設有氣瓶固定結構,所述氣瓶固定結構包括氣瓶托板和連接在所述氣瓶托板上的卡箍,所述氣瓶1設置在所述氣瓶托板上,所述卡箍固定所述氣瓶1在所述氣瓶托板上的位置,固定所述氣瓶1,防止滑動造成氣瓶1碰撞。
本發(fā)明所述氣瓶布置結構與車身5的橫梁轉動連接,可以轉動離開行李艙,
與行李艙很好的隔離(行李艙地板完整沒有開口,只有一處密封的檢修口蓋4)。
本發(fā)明還公開了上述氣瓶布置結構的氣瓶安裝方法,包括如下步驟:
打開頂板,先將所述前端板23通過轉動機構連接在所述車身5的橫梁上從而將所述箱體安裝到車身5的橫梁;轉動所述箱體離開行李艙,打開后端板24,然后把所述氣瓶1從后端板24形成的開口處推入所述箱體通過所述氣瓶固定結構固定在所述箱體中并蓋上后端板24,所述箱體通過所述左側板21、右側板22以及后端板24固定連接在車身5上;最后蓋上頂板。
本發(fā)明所述氣瓶布置結構與車身橫梁轉動連接與行李艙隔離,有利于氫瓶拆裝,頂板設置檢修口蓋利于氫瓶閥的檢測和維修。
本領域的技術人員可以對發(fā)明進行各種改動和變型而不脫離本發(fā)明的精神和范圍。這樣,倘若本發(fā)明的這些修改和變型屬于本發(fā)明權利要求及其等同技術的范圍之內,則本發(fā)明也意圖包括這些改動和變型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