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汽車車罩,尤其涉及一種全自動車罩。
背景技術:
汽車在人們的生活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很多車主更注重保養(yǎng)自己的愛車,各種車用附件應運而生,車罩便是其中之一。為了防止汽車日曬雨淋,或者被灰塵、落葉覆蓋,很多車主會用車罩將車體保護起來。
目前,最常見的車罩就是一整塊布罩,需人工打開,手動將車罩套在車體上,收納時也需要手動操作,因為布罩較軟,車體較大,將車罩平整地套裝在車體的過程費時費力,單人操作困難更大。而且車罩在使用過程中遇到大風大雨,容易被吹落或者打落,不但損失了車罩,也未起到保護車體的作用。
中國專利cn205365208u公開了一種全自動汽車罩,主要有車罩箱、車罩、小壓力簧、電動滾筒、大壓力簧、大壓力簧座、鋼絲繩、限位開關組成,螺栓將車罩箱固定在汽車車尾上,固定架將電動滾筒和螺桿固定在車罩箱內(nèi),通過限位開關控制電動滾筒停止,通過鋼絲繩牽引,和壓力簧張力達到車罩展開和收藏。
上述專利所描述的技術方案,在車罩水平方向舒展到位后,仍需要手動將車罩四角分別下拉,不能實現(xiàn)全自動操作;當車罩完全罩好后,其四角靠收縮帶固定,當遇到惡劣天氣時,車罩四周會被風吹起,車體下半部分暴露在外,也達不到保護車體的目的。
技術實現(xiàn)要素:
針對上述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本發(fā)明提供一種全自動車罩,自動化程度高,在惡劣天氣下仍能可靠工作,很好地保護車體。
本發(fā)明采用的技術方案為:
一種全自動車罩,包括控制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還包括伸縮桿裝置、卷筒機構、平臺、平臺升降機構、動力系統(tǒng)、底座,伸縮桿裝置與卷筒機構安裝在平臺上,伸縮桿裝置與卷筒機構軸線平行布置,平臺升降機構安裝在底座上,并位于平臺下方,動力系統(tǒng)安裝在底座上;
伸縮桿裝置包括兩個橫向桿、兩個縱向伸縮桿和伸縮缸,橫向桿的一端與伸縮缸連接,橫向桿的另一端與縱向伸縮桿的固定端鉸接,縱向伸縮桿固定端可繞橫向桿在橫向桿軸線垂直平面內(nèi)轉(zhuǎn)動,也能在與平臺平行的平面內(nèi)轉(zhuǎn)動,縱向伸縮桿由多段直徑從大到小的桿件套接而成,每段桿件都可以伸縮;
卷筒機構包括卷筒、支撐卷筒的卷筒支架、驅(qū)動卷筒旋轉(zhuǎn)的卷筒電機、卷裝在卷筒上的罩體、纏繞在卷筒上的兩段金屬繩;
罩體和金屬繩均一端固定在卷筒上,另一端固定在縱向伸縮桿的伸縮端;
動力系統(tǒng)包含動力源和連接管路,伸縮缸、縱向伸縮桿、平臺升降機構均通過連接管路與動力源連接。
縱向伸縮桿為碳纖維材料。
卷筒電機為管狀電機。
動力系統(tǒng)為氣動系統(tǒng),包括壓縮機和氣體管路。
動力系統(tǒng)為液壓系統(tǒng),包括液壓泵與液壓管路。
卷筒機構還包括滑輪、小鐵環(huán)、擋片,四個擋片每兩個一組安裝在卷筒兩端,兩個擋片之間有一段距離,滑輪固定于平臺和縱向伸縮桿上,小鐵環(huán)安裝在縱向伸縮桿的每段桿件的伸縮端外表面,每段金屬繩纏繞在卷筒的兩個擋片之間,繞經(jīng)滑輪表面,從小鐵環(huán)中間穿過,連接在縱向伸縮桿的伸縮端。
平臺升降機構包含升降缸、導桿、底座,升降缸和導桿的一端安裝在底座上,另一端與平臺固定連接。
全自動車罩還包括箱體,箱體上方附有箱蓋,全自動車罩的其他零部件均設置于所述箱體內(nèi)部,箱體的相對兩側(cè)面附有把手。
本發(fā)明的全自動車罩,動力系統(tǒng)推動橫向桿和縱向伸縮桿伸出,同時卷筒旋轉(zhuǎn),使罩體打開;當卷筒反向旋轉(zhuǎn),將罩體與金屬繩一起卷回,實現(xiàn)罩體收起,以上動作配合平臺的自動升降,實現(xiàn)罩體的套裝與收攏。上述動作通過控制系統(tǒng)可一鍵完成。當罩體套裝完成后,與罩體相連接的縱向伸縮桿和卷筒均將罩體固定,不會出現(xiàn)被吹落或掀開等情況,工作可靠。
縱向伸縮桿使用碳纖維材料,既能保證細長桿件的剛性和韌性,又能有效減輕伸縮桿裝置的重量,在大風大雨等惡劣天氣下,因為有較高抗拉強度和韌性的碳纖維縱向伸縮桿在車體長度方向支撐罩體,罩體不會出現(xiàn)脫落的現(xiàn)象;卷筒電機選用管狀電機可以大大簡化卷筒機構的結構,增加動力傳動的可靠性,并節(jié)省卷筒機構所占用的空間,減小全自動車罩的重量;動力系統(tǒng)可選擇使用氣動系統(tǒng)或液壓系統(tǒng),以壓縮機或液壓泵為動力源,氣體管路或液壓管路將高壓氣體或液壓油,傳送至伸縮缸、縱向伸縮桿和升降缸;金屬繩一端纏繞在卷筒上的擋片之間,在金屬繩的兩端點之間設置滑輪和縱向伸縮桿上的小鐵環(huán),使金屬繩在工作過程中整齊碼放,防止金屬繩打結,或纏繞在其他零件上,有效保證罩體順利鋪開和收攏;平臺升降機構的升降缸和導桿可保證平臺平穩(wěn)的升降,將罩體更好地舒展開并包裹在車體外部;全自動車罩外部的箱體能保護各零部件不受撞擊,且方便用戶搬動全自動車罩,也可通過箱體將全自動車罩固定于汽車尾部,使用更方便。
所以本發(fā)明的全自動車罩具有自動化程度高、工作可靠,以及結構簡單、設備輕型化的優(yōu)點。
附圖說明
圖1是本發(fā)明車罩初始狀態(tài)的結構示意圖;
圖2是本發(fā)明罩體打開前的結構示意圖;
圖3是本發(fā)明罩體完全打開的示意圖;
圖4是本發(fā)明圖3中a部分的放大圖。
具體實施方式
以下將結合附圖對本發(fā)明的具體實施方式作進一步說明,以充分地了解本發(fā)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在此需要說明的是,對于這些實施方式的說明用于幫助理解本發(fā)明,但并不構成對本發(fā)明的限定。
如圖1、2、3、4所示的全自動車罩,包括伸縮桿裝置1、卷筒機構2、平臺升降機構3、動力系統(tǒng)4、平臺5、控制系統(tǒng)7,伸縮桿裝置1與卷筒機構2安裝在平臺5上,伸縮桿裝置1與卷筒機構2軸線平行布置,平臺升降機構3安裝在平臺5下方,使平臺5及安裝在5上的所有零部件同時升降,動力系統(tǒng)4安裝在底座6上。
動力系統(tǒng)4可選擇氣動系統(tǒng),包含壓縮機及氣體管路,也可選擇液壓系統(tǒng),包含液壓泵及液壓管路。伸縮缸13、縱向伸縮桿12、升降缸31的結構根據(jù)動力系統(tǒng)的要求做相應改變。以下實施例中以氣動系統(tǒng)為例進行說明,動力系統(tǒng)為液壓系統(tǒng)時,全自動車罩的工作原理與氣動系統(tǒng)相同。
伸縮桿裝置1包括兩個橫向桿11、兩個縱向伸縮桿12和伸縮缸13,橫向桿11的一端與伸縮缸13的活塞桿固定連接,另一端與縱向伸縮桿12的固定端鉸接,縱向伸縮桿12固定端可繞橫向桿11在橫向桿11軸線垂直平面內(nèi)轉(zhuǎn)動,也能在與平臺5平行的平面內(nèi)轉(zhuǎn)動,縱向伸縮桿12由多段直徑從大到小的桿件套接而成,每段桿件都可看作氣缸活塞,桿件的一側(cè)腔體連接氣體管路,通入高壓氣體后逐段抽出,每段桿件的伸縮端外表面安裝小鐵環(huán)26。
卷筒機構2由管狀電機、卷筒21、卷筒支架28、罩體23、兩根金屬繩24和四個滑輪25組成。卷筒支架28安裝在平臺5上,管狀電機安裝在卷筒支架28上,管狀電機外面安裝卷筒21,罩體23一端固定在卷筒21上,另一端與縱向伸縮桿12的伸縮端連接。其中兩個滑輪25分別安裝在兩個縱向伸縮桿12的固定端上,另外兩個滑輪25固定在平臺5上,金屬繩24一端固定在卷筒21的兩個擋片27之間,另一端繞經(jīng)滑輪25表面,穿過縱向伸縮桿12上的小鐵環(huán)26,與縱向伸縮桿12的伸縮端固定,滑輪25和小鐵環(huán)26和擋片27均起到約束金屬繩24的作用,防止金屬繩24意外纏繞在其他零部件上,以保證全自動車罩正常工作,同時擋片27還將罩體23兩端向兩個擋片27之間收攏,保證罩體23順利纏繞在卷筒21上。
伸縮桿裝置1非工作狀態(tài)下沿伸縮缸13軸線方向的長度略大于卷筒機構2在此方向的長度。
平臺升降機構3為氣動機構,由兩個升降缸31,四個導桿32組成,升降缸31和導桿32的一端安裝在底座6上,另一端與平臺5固定連接,導桿32安裝在平臺5的四個角的位置,升降缸31分別置于平臺5兩側(cè)。
全自動車罩還包括控制系統(tǒng)7、箱體8??刂葡到y(tǒng)7固定在平臺5的下表面,控制管狀電機與伸縮缸13、縱向伸縮桿12、升降缸31的動作。全自動車罩所有零部件均設置于箱體8內(nèi),箱體8附有箱蓋,在箱體8兩側(cè)安裝有把手,便于移動。
全自動車罩的工作流程為:如圖1所示,將全自動車罩從汽車后備箱搬出后,置于地面,打開箱蓋。將縱向伸縮桿12拉開,將罩體23的兩端掛在縱向伸縮桿12的伸縮端,如圖2所示。
平臺5在升降缸31頂升力作用下升起到預定高度。
縱向伸縮桿12在高壓氣體作用下逐段伸出,與此同時卷筒21正向旋轉(zhuǎn),縱向伸縮桿12伸縮端帶動罩體23和金屬繩24,逐漸將罩體23展開,金屬繩24拉出,
伸縮缸13將兩個橫向桿11分別向兩側(cè)推出。
平臺5在升降缸31活塞帶動下,下降到最低處,將罩體23罩于車體。
反之,收起車罩時,平臺升降機構3將平臺5升起,橫向桿11在伸縮缸13驅(qū)動下縮回,縱向伸縮桿12中各密封腔體內(nèi)氣壓降低,卷筒21反向旋轉(zhuǎn)卷動罩體23及金屬繩24,隨著卷筒21轉(zhuǎn)動,罩體23逐漸收回,金屬繩24帶動縱向伸縮桿12伸縮端逐段縮回;然后平臺5下降;將罩體23與縱向伸縮桿12分開,縱向伸縮桿12收至與橫向桿11平行;蓋上箱蓋,將全自動車罩收回后備箱。
也可將全自動車罩固定于汽車尾部,無需反復搬動,打開箱蓋,此時的工作流程與上述流程相同。
盡管上面已經(jīng)示出和描述了本發(fā)明的多個實施方式,對于本領域的普通技術人員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脫離本發(fā)明的原理和精神的情況下對這些實施方式進行多種變化、修改、替換和變型,本發(fā)明的保護范圍由各項權利要求及其等同范圍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