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支承壁58,切出有插入以及支承線框46的支承槽 58a ο
[0101]進而,在一對支承壁58的后側,突出形成有可轉動地對杯托16進行軸支的一對軸支片62 (軸支部)。一對軸支片62形成為在左右方向具有充分的厚度的板狀,在其中央部沿著厚度方向設有軸支孔62a。各軸支片62通過與該軸支片62和與板狀壁部28相連的軸支片用拱肋64強化了直立狀態(tài)。此外,在一對軸支片62之間且于前側,形成有供杯托16接觸的抵接用拱肋66。抵接用拱肋66由形成為比軸支片62低,且往左右方向延伸的線段抵接部66a、和在線段抵接部66a的左右兩端設置于前側的呈十字狀的十字抵接部66b構成。
[0102]此外,進一步地,在一對杯用孔部34的內側位置,設有在組裝蓋14的時候,對蓋14進行定位以及臨時緊固的一對被安裝部68。被安裝部68與后述的蓋14的鉤部122 —起構成對彼此進行固定的固定機構67。被安裝部68如圖11所示,呈長方形,由內側部分開口的三個方向的壁、與各壁的突出端部相連的卡合壁69構成。由此,被安裝部68具有足夠的強度并與板狀壁部28相連。在被安裝部68的卡合壁69,形成有被卡定口 69a,在該被卡定口69a卡定有蓋14的鉤部122。
[0103]此外,進一步地,板狀壁部28在一對被安裝部68的內側,具有用于對折疊機構部18進行螺釘止動的一對機構用螺釘止動部70、作為安裝折疊機構部18時的定位部發(fā)揮作用的突起72。機構用螺釘止動部70形成為與突起部50相同的形狀。需要說明的是,雖省略了圖示,但在板狀壁部28,為了提高板狀壁部28的剛性,也可以遍及前后方向、左右方向并排設置多個呈線狀延伸的強化用拱肋。
[0104]在上述桌主體部12的背面?zhèn)龋鐖D6所示,在組裝時配置有線框46 (強化部)。軸向剖視時線框46為圓形的棒狀構件,并沿著桌主體部12的外周通過一根以連續(xù)方式進行設置。即,線框46對應于桌主體部12的面方向,在同一平面上形成有卷繞部。
[0105]線框46優(yōu)選由構成材料形成為實心狀的同時,還具有足夠的粗細程度而不會塑性變形的結構,由此能夠充分強化桌主體部12。線框46的構成材料并不特別進行限定,但是最好采用具有硬質金屬材料。例如,作為金屬材料,可舉出鐵、鐵合金、合金鋼、銅、銅合金、鋁、鋁合金、鎳合金、鎂合金等。需要說明的是,線框46不僅可以由金屬材料構成,還可以由樹脂材料構成。此外,線框46不限于實心狀,也可以形成為內部具有空洞部的管狀。
[0106]該線框46也配合于桌主體部12而以左右對稱的方式形成。具體而言,線框46由后邊延伸部46a、后側傾斜部46b、側邊延伸部46c、前側傾斜部46d以及前邊軸部46e構成。
[0107]后邊延伸部46a是在組裝狀態(tài)下,位于桌主體部12的后邊22,并沿著該后邊22以直線狀延長的部位,在左右兩端部連接有后側傾斜部46b。后側傾斜部46b是從后邊延伸部46a以規(guī)定角度進行彎曲而以短的方式進行延伸的部位,在與后邊延伸部46a的連結端部相反側的端部連接有側邊延伸部46c。側邊延伸部46c是位于桌主體部12的側邊24,且沿著該側邊24以直線狀延伸的部位,相對于后邊延伸部46a以正交的方向進行傾斜。在該側邊延伸部46c的與后側傾斜部46b的連結端相反側的端部連接有前側傾斜部46d。前側傾斜部46d是從側邊延伸部46c以規(guī)定角度進行彎曲而以短的方式進行延伸的部位,在與側邊延伸部46c的連結端的相反側的端部連接有前邊軸部46e。前邊軸部46e是位于桌主體部12的前邊20,并沿著該前邊20以短的方式進行延伸的部位,相對于側邊延伸部46c以正交的方向進行傾斜。
[0108]前邊軸部46e穿過桌主體部12的一對支承壁58的支承槽58a,并以架橋兩支承壁58的方式進行配置。換而言之,線框46在安裝用凹部38內構成用于桌主體部12的轉動的軸部。折疊桌10在組裝時,通過將前邊軸部46e插入于軸支構件40的軸承孔42a,使得軸支構件40將線框46以自由方式進行轉動。而且,通過以將線框46配置在一對支承壁58的支承槽58a,并將軸支構件40配置在安裝用凹部38的狀態(tài)下,蓋上蓋14,從而軸支構件40能夠以轉動的方式支承桌主體部12。
[0109]此外,在將線框46配置于桌主體部12時,可以通過第二?第六突起部50B?50F對線框46進行定位。詳細而言,以使前側傾斜部46d位于第二突起部50B的內側,使前側傾斜部46d以及側邊延伸部46c的連結部分位于第三突起部50C的外側的方式配置。進而,以使后側傾斜部46b位于第四突起部50D的內側,使后邊延伸部46a位于第五以及第六突起部50E、50F的外側的方式配置。換而言之,第二?第六突起部50B?50F設置成包夾框46的延伸方向側面的內側和外側,穩(wěn)固地抑制線框46相對桌主體部12的面方向進行位置偏移。由此,線框46成為與外周壁32不直接接觸的結構。
[0110]桌主體部12的拱肋48在組裝時隨著線框46的擠壓,微量變形的同時由突出端部48a支承線框46。就其結果而言,線框46配置成距離框部30 (前邊20、側邊24、后邊22)規(guī)定間隔。由此,線框46不與板狀壁部28、框部30以及外周壁32直接接觸,能夠避免因線框46本身的振動而導致的板狀壁部28、框部30以及外周壁32的損壞。
[0111]此外,在桌主體部12中,在組裝狀態(tài)下,在靠近各傾斜邊26的前邊20且在各安裝用凹部38的外側,安裝有一對按壓構件74。一對按壓構件74以軸心部朝左右方向的方式進行設置,使用戶識別桌主體部12的轉動基點(也參照圖2)。該按壓構件74,如圖7所示,包括圓盤狀的頭部76、與頭部76相連且突出規(guī)定長度的圓柱部78、以及與圓柱部78相連且實際按壓線框46的按壓部80。頭部76以及圓柱部78的局部經(jīng)由一對傾斜邊26的露出孔26a往外側露出。
[0112]按壓部80具有與圓柱部78相連且形成為比圓柱部78大的外形的安裝部82、與安裝部82的一側面(下面)相連且沿圓柱部78的軸心延伸的平板突起部84。在安裝部82,沿上下方向形成有安裝孔86,按壓構件74通過將該安裝孔86嵌入第二突起部50B的圓筒部52而組裝在桌主體部12中。
[0113]此外,安裝部82具有與圓柱部78的連結部分相反側的端部側形成為大致三角狀,且俯視時呈二等邊的一對端面82a(面部)。一對端面82a中的一方以沿著相對于線框46的前邊軸部46e傾斜的前側傾斜部46d的傾斜角度的方式,例如,相對于按壓構件74的軸心以30°?60°的范圍進行傾斜而形成。由此,端面82a與線框46的前側傾斜部46d對置,當線框46振動時,在該端面82a會受到線框46的影響。
[0114]平板突起部84通過比端面82a更大地突出而達到靠近支承壁58的位置。平板突起部84與桌主體部12之間形成空間部,在該空間部配置線框46。該平板突起部84通過與線框46的外周面接觸而將線框46擠壓于桌主體部12側,從而抑制線框46的上下方向的振動。
[0115]S卩,按壓構件74在線框46的前邊軸部46e附近,按壓線框46的移動。由此,相對于作為折疊桌10的轉動軸發(fā)揮功能的線框46,能夠使桌主體部12穩(wěn)定地進行轉動。
[0116]需要說明的是,對桌主體部12進行強化的強化部不限于上述的線框46的結構。例如,線框也可以采用形成為板狀(軸向剖視時為四角形或者多角形)的結構。此外,在桌主體部12注塑成型時,也可以是預先配置線框46進行注塑成型(嵌件成型),將桌主體部12和線框46—體成型的結構。嵌件成型也可以不使用線框46,而是通過由與桌主體部12的構成材料不同的材料(例如高的硬質材料)構成的部件進行一體成型而構成強化部。進而,例如,強化部也可以是以對應于前邊20、側邊24、后邊22的方式進行分開,使得對各部分進行強化的結構。
[0117]回到圖4,安裝于桌主體部12的蓋14構成為局部覆蓋桌主體部12的背面?zhèn)鹊慕Y構。該蓋14形成為淺底的碗狀,包括形成為平坦狀的底部88、與底部88的側緣相連且從底部88進行彎曲的同時向上方突出的彎曲壁部90。作為蓋14的構成材料,可以很好地適用桌主體部12的構成材料中舉出的材料。
[0118]彎曲壁部90的外周側的突出高度設定為比內側低,如圖8所示,在該彎曲壁部90的上端部形成有嵌入壁92。嵌入壁92對于彎曲壁部90外周側被切削而呈薄壁板狀,沿著彎曲壁部90的延伸方向延續(xù)。此外,嵌入壁92,如圖9所示,其剖面形狀形成為與彎曲壁部90相連的基部側的壁厚較厚,另一方面突出端部側的壁厚較薄的三角形狀,外周面?zhèn)葹閳A錐面。該嵌入壁92在折疊桌10的組裝狀態(tài)下,插入于桌主體部12的外周壁32的內側。
[0119]此處,桌主體部12通過對多個拱肋48與外周壁32的接觸部及其附近部進行切口,使得具有嵌入槽94 (間隙)。該嵌入槽94隨著桌主體部12與蓋14嵌合而插入有蓋14的嵌入壁92。由此,折疊桌10抑制桌主體部12與蓋14的面方向的位置偏移,使得外周壁32與彎曲壁部90良好地進行相互接觸支承。
[0120]此外,如圖8所示,在蓋14也設有多個往底部88的上方突出的蓋用拱肋96。各蓋用拱肋96以延伸到包夾底部88而進行相連的一對彎曲壁部90之間的方式一體成型于蓋
14。蓋用拱肋96的突出高度與桌主體部12的拱肋48同樣,在線框46的配置部分和未配置部分,以改變突出端部的高度的方式形成。由此,通過與桌主體部12進行協(xié)作能夠容易配置線框46。
[0121]蓋14包括在俯視時,沿著桌主體部12的后邊22延伸的后側覆蓋部100、從后側覆蓋部100往前方延伸而覆蓋杯用孔部34的周邊的一對局部覆蓋部102。后側覆蓋部100形成為與桌主體部12的后邊22,以及后邊22與側邊24的角部相同形狀,覆蓋配置在桌主體部12的后邊22側的線框46。在該后側覆蓋部100 (底部88)的規(guī)定位置,形成有與各一對第四?第六突起部50D?50F對應的多個(合計六個)螺釘用孔部104。在蓋14的背面?zhèn)申蛟诼葆斢每撞?04的周緣部,形成有比底部88的其他部分更往內部側(上方向)突出的座106。在該座106中,在折疊桌10的組裝狀態(tài)下,配置有緊固螺釘56的頭部。
[0122]進而,后側覆蓋部100包括在左右方向中間部,覆蓋折疊機構部18的后部的后側寬幅覆蓋部108、與后側寬幅覆蓋部108的兩側相連且比后側寬幅覆蓋部108在前后方向上以寬度較短的方式形成的一對后側窄幅覆蓋部110。
[0123]后側寬幅覆蓋部108,在該后側寬幅覆蓋部108的前后方向大致中間部,遍及左右方向的規(guī)定長度具有凸部112。凸部112在提高后側覆蓋部100的剛性的同時,在折疊桌10的收納狀態(tài)下,能夠與座椅S側接觸,減輕施加給杯托16的沖擊。需要說明的是,在后側寬幅覆蓋部108 (特別是凸部112)的頂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