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利名稱:搗鎬的制作方法
技術(shù)領域:
本發(fā)明涉及搗固車用的一種搗鎬,用于搗實位于軌道下面的道碴。搗鎬的鎬體沿搗固方向由前部和后部組成。鎬體下端有鎬掌,其下邊緣與鎬體相隔一定距離。鎬掌背面之前是鎬掌正面,其中鎬體與鎬掌的背面形成一條共同的平行于鎬掌下邊緣的鎬體終端線。
背景技術(shù):
US5261763號專利介紹了這樣一種搗鎬,其中,為了優(yōu)化耐磨強度,鎬掌上和鎬體下端均固定有硬質(zhì)合金片。鎬體下端是彎曲的并具有一個階梯形缺口,用于安裝鎬掌。
發(fā)明內(nèi)容
本發(fā)明要解決的技術(shù)問題就是要創(chuàng)造一種本文前言所述類型的搗鎬,要求這種搗鎬有最佳的耐磨強度,并在搗入道碴時只有較小的搗入阻力。
這個技術(shù)問題通過一種搗實位于軌道下面的道碴用的搗固車搗鎬來解決,該搗鎬的鎬體沿搗固方向由一前部和一后部組成,在鎬體下端有一鎬掌,其下邊緣與鎬體相隔一定距離,在鎬掌背面之前是鎬掌正面,其中,鎬體與鎬掌的背面形成一條共同的平行于鎬掌下邊緣的鎬體終端線,按照本發(fā)明,a)該搗鎬上有一個與鎬掌正面成一銳角并形成一平面的搗鎬斜面,這個斜面沿搗鎬的縱向由鎬掌下邊緣和該斜面與鎬體整個后部相交截所形成的交截線所限定,b)位于搗鎬斜面上的一條基準線與鎬體終端線之間的距離小于該基準線與搗鎬斜面的距鎬掌下邊緣有最大間距的上部終點之間的距離,其中,該基準線是一個垂直于鎬掌正面并通過鎬掌上邊緣延伸的基準面與所述搗鎬斜面之間形成的一條交截線。
基于本發(fā)明搗鎬的上述結(jié)構(gòu),就可以將搗鎬下端制成非常陡的楔形,以減少搗入阻力。提高鎬體斜面使之超過鎬掌上邊緣,就可以縮小鎬體的總橫斷面,而不影響所需的強度。將搗鎬的斜面做成平的面,就可以優(yōu)良的方式避免有容易產(chǎn)生較大磨損的彎折線。
按照本發(fā)明的一有利設計,上部終點A和基準線之間的間距較基準線與鎬體終端線之間的間距大20%到50%。
按照本發(fā)明的另一有利設計,所述銳角α大約在45°到60°之間。
按照本發(fā)明又一有利設計,所述搗鎬斜面和鎬掌正面全部由一些硬質(zhì)合金片覆蓋。
按照本發(fā)明的再一有利設計,所述基準線至少較鎬體終端線短40%。
比較有利的是,所述基準線與鎬掌背面的距離小于鎬掌的厚度。
另外比較有利的是所述鎬掌與鎬體鍛制成一體。
此外,所述鎬掌的正面與鎬體的限界線比較有利地可位于一個共同的平面內(nèi)。
下面借助附圖所示實施方式對本發(fā)明予以詳細說明,附圖中圖1,2和4分別為搗鎬下部的側(cè)視圖和背視圖;圖3為沿圖4中切割線III剖切得到的縱斷面圖;圖5為沿圖4中切割線V剖切得到的橫斷面圖;圖6為搗鎬另一個變型的背視圖。
具體實施例方式
如圖1和圖2所示,在鎬掌2的正面1和搗鎬4的斜面3上均覆蓋有一些硬質(zhì)合金片5,以提高耐磨性。為視圖更清楚起見,在圖3至5中未示出這些硬質(zhì)合金片。
具有下邊緣6的鎬掌2,其背面7和鎬掌2上邊緣8均過渡到一個鎬體9中。該鎬體沿搗固方向18有一個前部19和一個后部20。鎬掌2和鎬體9被鍛造成一體。
搗鎬斜面3沿搗鎬的縱向21,由鎬掌背面7的下部形成的下部區(qū)段10與一個用鎬體終端線11與上述下部區(qū)段10隔開的上部區(qū)段12(由鎬體切線22所限定)組成。鎬體切線22在鎬體后部20有一個上部終點A。這個終點與鎬掌下邊緣6相隔的距離最遠。搗鎬斜面3與鎬掌正面1之間形成一個大約30°的角α。這個角度在大約25°到35°之間變化是適宜的。搗鎬斜面3形成一個平面13,這意味著每條位于平面13內(nèi)垂直于鎬掌下邊緣6的線都是直線。
垂直于鎬掌正面1并通過鎬掌2上邊緣8的基準面14與搗鎬斜面3之間的切線稱為基準線15(圖4)。該基準線15與上部終點A的距離a大于其與鎬體終端線11之間的距離b。距離a較距離b約大20%到約50%是適宜的。
如圖4特別所示,基準線15至少較鎬體終端線11短40%。從圖5可以看出,基準線15與鎬掌背面7之間的距離c小于鎬掌2的厚度d。這樣搗鎬4的橫斷面就較小,從而使之更易于搗入道碴。從圖1和3可見,鎬掌2的正面1與鎬體9的限界線16位于一個共同的平面17內(nèi)。
在圖6所示的搗鎬變型中,鎬掌2對鎬體9是不對稱的。
權(quán)利要求
1.一種搗實位于軌道下面的道碴用的搗固車搗鎬(4),其鎬體(9)沿搗固方向(18)由一前部和一后部(19,20)組成,在鎬體下端有一鎬掌(2),其下邊緣(6)與鎬體(9)相隔一定距離,在鎬掌背面(7)之前是鎬掌正面(1),其中,鎬體(9)與鎬掌的背面(7)形成一條共同的平行于鎬掌下邊緣(6)的鎬體終端線(11),其特征在于a)該搗鎬上有一個與鎬掌正面(1)成一銳角α并形成一平面(13)的搗鎬斜面(3),這個斜面沿搗鎬的縱向(21)由鎬掌下邊緣(6)和該斜面與鎬體整個后部(20)相交截所形成的交截線(22)所限定,b)位于搗鎬斜面(3)上的一條基準線(15)與鎬體終端線(11)之間的距離(b)小于該基準線(15)與搗鎬斜面(3)的距鎬掌下邊緣(6)有最大間距的上部終點(A)之間的距離(a),其中,該基準線(15)是一個垂直于鎬掌正面(1)并通過鎬掌(2)上邊緣(8)延伸的基準面(14)與所述搗鎬斜面(3)之間形成的一條交截線。
2.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搗鎬,其特征在于上部終點(A)和基準線(15)之間的間距(a)較基準線(15)與鎬體終端線(11)之間的間距(b)大20%到50%。
3.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或2所述的搗鎬,其特征在于所述銳角α大約在45°到60°之間。
4.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搗鎬,其特征在于所述搗鎬斜面(3)和鎬掌正面(1)全部由一些硬質(zhì)合金片(5)覆蓋。
5.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搗鎬,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準線(15)至少較鎬體終端線(11)短40%。
6.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搗鎬,其特征在于所述基準線(15)與鎬掌背面(7)的距離(c)小于鎬掌(2)的厚度(d)。
7.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搗鎬,其特征在于所述鎬掌(2)與鎬體(9)鍛制成一體。
8.根據(jù)權(quán)利要求1至4中任一項所述的搗鎬,其特征在于所述鎬掌(2)的正面(1)與鎬體(9)的限界線(16)位于一個共同的平面(17)內(nèi)。
全文摘要
本發(fā)明涉及一種搗鎬(4),它具有一個平的搗鎬斜面(3),該斜面與鎬掌(2)的正面(1)形成一銳角α。搗鎬斜面(3)沿搗鎬的縱向一方面由鎬掌下邊緣(6),另一方面由該斜面(3)與鎬體整個后部(20)相切所形成的鎬體交截線(22)所限定。位于搗鎬斜面(3)上的基準線(15)與鎬體終端線(11)之間的距離(b)小于該基準線(15)與搗鎬斜面(3)上距鎬掌下邊緣(6)最遠的終點(A)之間的距離(a)。這樣既能保證搗鎬(4)易于搗入道碴,又能保證更好地固定硬質(zhì)合金片。
文檔編號E01B27/12GK1432689SQ0310078
公開日2003年7月30日 申請日期2003年1月17日 優(yōu)先權(quán)日2002年1月17日
發(fā)明者約瑟夫·陶依爾, 弗里德里克·佩特爾 申請人:弗蘭茨普拉塞鐵路機械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